A. 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2008年9月,曾经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收购,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商业银行;四大投行风光不再,华尔街——昔日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今已是一片萧条,完全笼罩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之中。
次级按揭贷款债券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这次被称为是超出人类历史和经验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究竟有多深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已经十分严重。次贷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为何会引发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
1.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创造一个更大的问题
2000年,科网泡沫破裂,美国股市大跌。为拯救美国经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毅然从2000年5月开始连续11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厘下降至2001年12月的1.75厘。此举为流动性松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美国证券市场,但亦催生了美国的楼市泡沫。
根据标普/希尔全美房价指数,1994年至2001年这7年间全美房价不过上升53.12%,但是2001年至2006年年中这5年半时间内却大涨63.41%,其中2005年的房价年增长更一度高达15.66%。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金融危机是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从这场危机中,世界应该吸取两大深刻教训。
“第一个要吸取的经验教训就是,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创造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林毅夫看来,金融危机之所以发展到目前阶段,与美国政府没有很好处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有关。
“当时泡沫破裂美国经济就应该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为什么那么短?因为美联储用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他说。
他认为,由此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一度高度繁荣,“代价是房地产泡沫是更大的泡沫,泡沫破灭以后就更难解决”。随着2006年年初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2.次贷的滥用违背了经济规律
次贷——对抵押物有第二追索权的贷款。他们为什么发明这种贷款?因为这种贷款的利率比普通贷款利率要高,当然风险也大。其实次贷早已有之,最早出现在80年代美国,用于企业杠杆收购上。所谓杠杆收购就跟借钱买房子一样,想买企业的人钱不够,就要向银行借一部分钱才能买得起企业;一般银行为了贷款安全,需要用被购买企业的资产担保才同意贷款;如果企业资产担保的贷款加上收购者的自有资金还不够,买企业的人就要寻求能接受更高风险的贷款——次级担保贷款,这种贷款的抵押物是当企业破产时,资产变卖偿还担保贷款后的剩余价值(如果还有的话);由于只能得到资产剩余价值的担保,这种贷款风险自然大,利息自然也高。
次贷的名声本来不是这样臭名昭著,它只是一种普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融资工具,贷款对象主要是企业家,次贷坏账率在过去一直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可是当银行家们把这个工具用在美国穷人的住房上时,天下大乱了。
据说美国联邦调查局已派人进驻美国几大银行,开始调查是否有邪恶的银行家在次贷背后推波助流。另外,有两个美国城市的政府已把20几个大银行一起告上了法庭。起诉人在诉状中把这些为城市送钱的世界级银行称为城市的破环者,因为当时他们明知道穷人还不起钱,还要借钱给他们,现在又纷纷开始收房子,把穷人都赶到大街上去了。
“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话。可是今天这些世界顶尖的银行家们竟集体把这条最古老的信条忘了。这如同一个正常人不知道违法是不对的一样荒谬。这些人类理财精英们为什么一起犯了这个不该犯的错误?
我相信背后的原因不应该仅仅是利令智昏使贪婪的银行家们忘记了常识那样简单。
心理学有一条从众理论,说的是群体在做同一件事时,个体容易丧失自我。比如,大家一起去做一件危险的事,你就不容易害怕;大家一起做一件坏事,你就不感到那么坏。我相信这些银行家们一定是发现他们的同行都在做同样的事,因此心理就放松了警惕。于是人云亦云地认为:只要美国地位不倒,全世界就需要美元;只要这些美元源源不断进入美国房地产,我贷的钱总会能收回来。
心理学还揭示了一条人类服从权威的心理,说的是人不容易挑战权威,总认为权威比自己正确。我相信那些银行家们看到他们所欣赏和崇拜的金融精英开始进行次贷,就把自己的思考权力上缴了:“次贷风险看来不大。”同时,那些为世界级银行打工的层层精英都认为:我们是世界第一大银行,我们有世界最从聪明的风险分析师和最完善的风险分析系统,他们让我们做次贷,次贷一定没问题。看,这些层层为存款人把关的决策者们都成了二次世界大战屠杀犹太人的执行者,因为面对权威他们停止了思考。
第三个原因与人的骄傲本性有关。商场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游戏。我熬了28年才登上这个世界第三大银行CEO的位置,这个银行用了140年才做到世界第三,在我任职期内决不能让它倒退,美国次贷虽然有大风险,但这个蛋糕太大了,大到能决定银行的排名。于是,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不去就不是虎了。
3. 华尔街的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
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华尔街的大型投行自始至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连续十多年股票市场大牛市,财富的快速增长,令金融资本逐利本性变本加厉,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场金融“派对”将会继续开下去。“金融精英们”日益功利的思维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经过反复包装的复杂金融产品。
然而当暴风雨突然来临时,那些昔日的成功者一样要为自己种下的苦果承担责任。花旗董事会主席因购买430亿美元次级抵押证券(CDO)损失185亿美元而辞职;美林证券因次贷亏损84亿美元,创下了公司营业史上最惨重的一次亏损,股票价格因此缩水大半;瑞银下属的对冲基金德威资本管理公司使瑞银亏损183亿美元而遭关闭;身经百战的贝尔斯登公司竟最终遭他人收购而终止;唯有高盛躲过一劫,成为少数的受益者。
在这一刻,无数金融资产烟飞云散,不可一世的“金融王国”顷刻倒塌,投行“精英们”大量失业,留给人们的则是无尽的思考。最近20名律师为UBS写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披露了亏损的原因,有几点是令人深思的:基金经理们的信心膨胀,冒险精神文化盛行;高管层过度依赖风险官的风险报告;评估公司根据以往信用来评估公司产品;金融公司员工之间盲目互相信任……
4.浮动房屋利率政策难辞其咎
美国长期宽松的货币和金融监管政策,一方面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变革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因为经济运行周期和规律的改变埋下了各种危机的种子。
2000年中期,美国联邦资金日拆利率(FedFund)是1%,收益率曲线的弯度很大,而长期利率受货币政策影响比较小,因此10年长期利率在3.5%到4.0%区间。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与短期利率挂钩的1年浮动房屋利率(ARMS)大概是3.5%,但是和长期利率挂钩的15年以及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却比浮动房屋利率高出1.5至2个百分点。因此,大多数的房屋购买者都用浮动房屋利率作为他们的贷款利率或者用浮动房屋利率作为他们现有房屋的再贷款利率。
此外,贷款方对房屋购买的信用要求也参差不齐,因此,购买者可以付很少的首付以及相对较低的信用购买大的房屋。房屋价值的不断上涨更加快了这一行为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很少的资金去购买他们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负担得起的大房屋。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用他们现有的房屋去申请再融资来支付他们的高消费。结果到了2004年第2季度,房屋持有率高达69.2%,比1986年时的63.8%高出5.4%。这就造成居民住房价值高涨,特别是在一些海岸线周围的房屋开始出现投机。
2000年年初,由于经济滑坡,在2003年到2004年间美联储一直将短期利率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但这一低利率政策在2006年终结之后,短期利率很快攀升至5.25%。短期利率的攀升受货币政策影响,因此对长期利率影响不大,其结果就是回报曲线开始变平,同时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间的价差缩小。
浮动房屋利率(ARMS)通常是根据短期利率,如短期国债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或银行固定利率(CDs)而定的,所以当浮动房屋利率随着这些短期利率而提高时,幅度是很大的。但是,15年和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是和长期利率挂钩的,浮动房屋利率和固定房屋利率之间的价差大幅度缩小,因而对利用浮动房屋利率借款的房屋持有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当泡沫破裂时,大批利用高风险或是次级债浮动房屋利率贷款的房屋贷款人自然受到波及,特别是在浮动房屋利率大幅提升了300到600个基点时,房屋强行出售以及房屋持有人申请破产是自然而然的结果。2007年年底,根据房屋借贷银行委员会的统计,大概有14%的次级债房屋被强行出售。虽然次级债在整个价值30万亿美元的非金融消费债券中仅为1.4万亿美元,比例并不是很大,但在今天这种日趋一体化的金融体系中,其冲击力被放大了,其直接影响就是房屋市场开始衰退。
5. 美国的经济政策过于宽松
美国政府一直没有过多的接入金融市场,一再认为市场应该任其自由发展,并通过市场经济规律自我调整。因此次贷及其衍生产品才会大规模泛滥。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长期对金融市场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普遍的解读是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价格下跌,与这些产品相关的银行、企业、个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如今,美国两大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已被政府接管,但危机并没有因政府的介入而解除,反而越来越呈现出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经济扩张期内,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结构性漏洞,负责整体经济稳定的美联储只负责监督商业银行,而无权监管投行。那么,引发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政府监管不力所引起,过度地迷信市场的自由调节能力,让投行主导资本市场,而政府监管不力的一个深层原因,是经济市场信息极度的不对称。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N.Gregory Mankiw给出的更确切的解答是:次贷危机是因为美国银监会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房产中介等环节彼此孤立、导致信息不对称所引发。正是由于各个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畅通,让企业们不能正视自己身上携带的“病毒”,并任由它持续扩散,进一步影响了政府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对企业及时的援救,让这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蝴蝶效应,也连累了华尔街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N.Gregory Mankiw就这一问题直言不讳说,美国政府是要负绝对责任的,而现在政府掏出几千亿美元来救市,也是当初对信息不对称的漠视和明知电子政务信息孤岛的存在,并可能出现的恶性结果抱有侥幸心理所付出的学费,而更为可怕的是信息不对称这种“病毒”会在我们政府、企业中的各个环节中蓄势发作。
雷曼兄弟前宏观经济学家范文仲近日发表言论说:“引发本轮危机的房屋次贷产品,整个过程设计有数十个不同机构参与,其沟通传递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突出。如果没有适当的机制保证资产信息的透明、准确传递,单纯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全球销售不仅不会减少风险,反而会增加金融交易对手的风险。”这段话道出了实质。众所周知,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谋取短期利益,向客户提供零首付的房屋贷款,然后将贷款细分、重组、包装,再像债券、股票一样卖给投资者,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让市场完全失去监管,间接导致了这一次华尔街的大地震。
让我们假想一下,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华尔街就像一个“黑盒子”,众多的投机家利用当局监管不利的漏洞,在盒子中从事着高回报又低风险的投资活动,而由于美联储无权监管投行,那么自然也就无法了解这个黑盒子里所发生的真实情况,所能看到的只是浮于表面的一些虚假数据。那么结果就是当黑盒子的天窗一旦被捅破,危机泄露,美国政府就只能迫于经济压力,出台救市计划,拯救奄奄一息的各大投行。而如果美国政府早一些看到黑盒子里的真实情况,那么还会出现今天这样的金融危机吗?答案不言而喻。
6.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信用危机
最后还不得不说的是信用危机的问题,这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信用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信用过度扩张。信用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遭到破坏,大量存款从银行提出,大批银行倒闭,商业信用需要减少,借贷资本的需要大大超过供给,利息率急剧上升。
美国政府不救雷曼,却不得不挽救美国最大的保险机构AIG,随着雷曼的倒下,AIG的财务状况继续恶化,本周一、二,该股股价暴跌61%和21%,危难之际,美国政府再度出手相助,美联储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限于破产边缘的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美国政府届时将持有该集团近80%的股份,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巨头。美国政府之所以救助AIG而非雷曼,是因为AIG的破产将对极其脆弱的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冲击,提高市场的借贷成本,对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危害。
从美国政府对待雷曼和AIG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金融市场中信用体系的崩溃。中秋节前退出对雷曼整体收购计划的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在雷曼宣布破产后又表示要出资17.5亿美元收购雷曼在北美的投行业务,贝恩资本、Hellman & Friedman和克杜瑞三家私人股权公司也参与了雷曼投资管理业务的竞购,雷曼破产后不得不将此业务全部出售,除此以外,摩根大通公司也向雷曼提供了1380亿美元贷款,帮助其继续开展证券经纪业务。
这一切为什么不在雷曼破产前进行?因为信用体系的崩溃,在风险面前,大家都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谁也不愿意对谁施以援手。这一点从银行间借贷情况也可窥见一斑,在欧洲和美国,银行间的借贷行为几乎限于停顿状态,所谓的泰德价差,即3月期伦敦银行同业拆息与美国短期国债利率之间的利差,突破了3%,高于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后的收盘水平,投资者争先恐后的从任何有风险的机构或行业中撤离。
B. 论述次货危机因果以及此次金融危机由次货引发的过程。结合中美关系三十年史,谈中美的稳定因素与利益分歧
2008年9月,曾经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的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美林被收购,仅存的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转型商业银行;四大投行风光不再,华尔街——昔日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今已是一片萧条,完全笼罩在次贷危机的阴影之中。
次级按揭贷款债券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全球,这次被称为是超出人类历史和经验的金融危机的影响究竟有多深现在还不得而知,但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已经十分严重。次贷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但为何会引发如此严重的金融危机?
1.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创造一个更大的问题
2000年,科网泡沫破裂,美国股市大跌。为拯救美国经济,当时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毅然从2000年5月开始连续11次降息,将联邦基金利率从6.5厘下降至2001年12月的1.75厘。此举为流动性松闸,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拯救了美国证券市场,但亦催生了美国的楼市泡沫。
根据标普/希尔全美房价指数,1994年至2001年这7年间全美房价不过上升53.12%,但是2001年至2006年年中这5年半时间内却大涨63.41%,其中2005年的房价年增长更一度高达15.66%。
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金融危机是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危机,从这场危机中,世界应该吸取两大深刻教训。
“第一个要吸取的经验教训就是,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却创造一个更大的问题。”在林毅夫看来,金融危机之所以发展到目前阶段,与美国政府没有很好处理2001年互联网泡沫破灭有关。
“当时泡沫破裂美国经济就应该陷入衰退,但那次衰退很短。为什么那么短?因为美联储用降息来刺激房地产经济。”他说。
他认为,由此造成美国房地产市场一度高度繁荣,“代价是房地产泡沫是更大的泡沫,泡沫破灭以后就更难解决”。随着2006年年初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次贷危机逐步显现,并愈演愈烈成为影响全球的金融危机。
2.次贷的滥用违背了经济规律
次贷——对抵押物有第二追索权的贷款。他们为什么发明这种贷款?因为这种贷款的利率比普通贷款利率要高,当然风险也大。其实次贷早已有之,最早出现在80年代美国,用于企业杠杆收购上。所谓杠杆收购就跟借钱买房子一样,想买企业的人钱不够,就要向银行借一部分钱才能买得起企业;一般银行为了贷款安全,需要用被购买企业的资产担保才同意贷款;如果企业资产担保的贷款加上收购者的自有资金还不够,买企业的人就要寻求能接受更高风险的贷款——次级担保贷款,这种贷款的抵押物是当企业破产时,资产变卖偿还担保贷款后的剩余价值(如果还有的话);由于只能得到资产剩余价值的担保,这种贷款风险自然大,利息自然也高。
次贷的名声本来不是这样臭名昭著,它只是一种普通的高风险高收益的融资工具,贷款对象主要是企业家,次贷坏账率在过去一直都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可是当银行家们把这个工具用在美国穷人的住房上时,天下大乱了。
据说美国联邦调查局已派人进驻美国几大银行,开始调查是否有邪恶的银行家在次贷背后推波助流。另外,有两个美国城市的政府已把20几个大银行一起告上了法庭。起诉人在诉状中把这些为城市送钱的世界级银行称为城市的破环者,因为当时他们明知道穷人还不起钱,还要借钱给他们,现在又纷纷开始收房子,把穷人都赶到大街上去了。
“把钱借给能还钱的人。”是人类第一间银行大门柱上刻的唯一一句话。可是今天这些世界顶尖的银行家们竟集体把这条最古老的信条忘了。这如同一个正常人不知道违法是不对的一样荒谬。这些人类理财精英们为什么一起犯了这个不该犯的错误?
我相信背后的原因不应该仅仅是利令智昏使贪婪的银行家们忘记了常识那样简单。
心理学有一条从众理论,说的是群体在做同一件事时,个体容易丧失自我。比如,大家一起去做一件危险的事,你就不容易害怕;大家一起做一件坏事,你就不感到那么坏。我相信这些银行家们一定是发现他们的同行都在做同样的事,因此心理就放松了警惕。于是人云亦云地认为:只要美国地位不倒,全世界就需要美元;只要这些美元源源不断进入美国房地产,我贷的钱总会能收回来。
心理学还揭示了一条人类服从权威的心理,说的是人不容易挑战权威,总认为权威比自己正确。我相信那些银行家们看到他们所欣赏和崇拜的金融精英开始进行次贷,就把自己的思考权力上缴了:“次贷风险看来不大。”同时,那些为世界级银行打工的层层精英都认为:我们是世界第一大银行,我们有世界最从聪明的风险分析师和最完善的风险分析系统,他们让我们做次贷,次贷一定没问题。看,这些层层为存款人把关的决策者们都成了二次世界大战屠杀犹太人的执行者,因为面对权威他们停止了思考。
第三个原因与人的骄傲本性有关。商场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游戏。我熬了28年才登上这个世界第三大银行CEO的位置,这个银行用了140年才做到世界第三,在我任职期内决不能让它倒退,美国次贷虽然有大风险,但这个蛋糕太大了,大到能决定银行的排名。于是,只能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不去就不是虎了。
3. 华尔街的金融体系存在严重的缺陷
在这次次贷危机中,华尔街的大型投行自始至终扮演着重要角色。连续十多年股票市场大牛市,财富的快速增长,令金融资本逐利本性变本加厉,几乎所有人都认为这场金融“派对”将会继续开下去。“金融精英们”日益功利的思维催生出一个又一个经过反复包装的复杂金融产品。
然而当暴风雨突然来临时,那些昔日的成功者一样要为自己种下的苦果承担责任。花旗董事会主席因购买430亿美元次级抵押证券(CDO)损失185亿美元而辞职;美林证券因次贷亏损84亿美元,创下了公司营业史上最惨重的一次亏损,股票价格因此缩水大半;瑞银下属的对冲基金德威资本管理公司使瑞银亏损183亿美元而遭关闭;身经百战的贝尔斯登公司竟最终遭他人收购而终止;唯有高盛躲过一劫,成为少数的受益者。
在这一刻,无数金融资产烟飞云散,不可一世的“金融王国”顷刻倒塌,投行“精英们”大量失业,留给人们的则是无尽的思考。最近20名律师为UBS写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披露了亏损的原因,有几点是令人深思的:基金经理们的信心膨胀,冒险精神文化盛行;高管层过度依赖风险官的风险报告;评估公司根据以往信用来评估公司产品;金融公司员工之间盲目互相信任……
4.浮动房屋利率政策难辞其咎
美国长期宽松的货币和金融监管政策,一方面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变革和产品创新,另一方面也因为经济运行周期和规律的改变埋下了各种危机的种子。
2000年中期,美国联邦资金日拆利率(FedFund)是1%,收益率曲线的弯度很大,而长期利率受货币政策影响比较小,因此10年长期利率在3.5%到4.0%区间。2003年年底至2004年年初,与短期利率挂钩的1年浮动房屋利率(ARMS)大概是3.5%,但是和长期利率挂钩的15年以及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却比浮动房屋利率高出1.5至2个百分点。因此,大多数的房屋购买者都用浮动房屋利率作为他们的贷款利率或者用浮动房屋利率作为他们现有房屋的再贷款利率。
此外,贷款方对房屋购买的信用要求也参差不齐,因此,购买者可以付很少的首付以及相对较低的信用购买大的房屋。房屋价值的不断上涨更加快了这一行为的扩张,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用很少的资金去购买他们在正常情况下根本不可能负担得起的大房屋。而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用他们现有的房屋去申请再融资来支付他们的高消费。结果到了2004年第2季度,房屋持有率高达69.2%,比1986年时的63.8%高出5.4%。这就造成居民住房价值高涨,特别是在一些海岸线周围的房屋开始出现投机。
2000年年初,由于经济滑坡,在2003年到2004年间美联储一直将短期利率保持在1%左右的水平,但这一低利率政策在2006年终结之后,短期利率很快攀升至5.25%。短期利率的攀升受货币政策影响,因此对长期利率影响不大,其结果就是回报曲线开始变平,同时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之间的价差缩小。
浮动房屋利率(ARMS)通常是根据短期利率,如短期国债利率、银行间拆借利率(LIBOR)或银行固定利率(CDs)而定的,所以当浮动房屋利率随着这些短期利率而提高时,幅度是很大的。但是,15年和30年固定房屋利率(FRMS)是和长期利率挂钩的,浮动房屋利率和固定房屋利率之间的价差大幅度缩小,因而对利用浮动房屋利率借款的房屋持有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
当泡沫破裂时,大批利用高风险或是次级债浮动房屋利率贷款的房屋贷款人自然受到波及,特别是在浮动房屋利率大幅提升了300到600个基点时,房屋强行出售以及房屋持有人申请破产是自然而然的结果。2007年年底,根据房屋借贷银行委员会的统计,大概有14%的次级债房屋被强行出售。虽然次级债在整个价值30万亿美元的非金融消费债券中仅为1.4万亿美元,比例并不是很大,但在今天这种日趋一体化的金融体系中,其冲击力被放大了,其直接影响就是房屋市场开始衰退。
5. 美国的经济政策过于宽松
美国政府一直没有过多的接入金融市场,一再认为市场应该任其自由发展,并通过市场经济规律自我调整。因此次贷及其衍生产品才会大规模泛滥。另一方面,美国政府长期对金融市场缺乏统一有效的监管。美国次贷危机产生的原因,普遍的解读是美联储加息导致房地产市场下滑,使得资产证券化产品价格下跌,与这些产品相关的银行、企业、个人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如今,美国两大房贷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已被政府接管,但危机并没有因政府的介入而解除,反而越来越呈现出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经济扩张期内,美国金融监管体系存在结构性漏洞,负责整体经济稳定的美联储只负责监督商业银行,而无权监管投行。那么,引发次贷危机的真正原因究竟是什么?首先我们应该看到,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美国政府监管不力所引起,过度地迷信市场的自由调节能力,让投行主导资本市场,而政府监管不力的一个深层原因,是经济市场信息极度的不对称。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N.Gregory Mankiw给出的更确切的解答是:次贷危机是因为美国银监会和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房产中介等环节彼此孤立、导致信息不对称所引发。正是由于各个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畅通,让企业们不能正视自己身上携带的“病毒”,并任由它持续扩散,进一步影响了政府对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对企业及时的援救,让这一场次贷危机引发了蝴蝶效应,也连累了华尔街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的产生。N.Gregory Mankiw就这一问题直言不讳说,美国政府是要负绝对责任的,而现在政府掏出几千亿美元来救市,也是当初对信息不对称的漠视和明知电子政务信息孤岛的存在,并可能出现的恶性结果抱有侥幸心理所付出的学费,而更为可怕的是信息不对称这种“病毒”会在我们政府、企业中的各个环节中蓄势发作。
雷曼兄弟前宏观经济学家范文仲近日发表言论说:“引发本轮危机的房屋次贷产品,整个过程设计有数十个不同机构参与,其沟通传递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非常突出。如果没有适当的机制保证资产信息的透明、准确传递,单纯的金融产品创新和全球销售不仅不会减少风险,反而会增加金融交易对手的风险。”这段话道出了实质。众所周知,美国的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谋取短期利益,向客户提供零首付的房屋贷款,然后将贷款细分、重组、包装,再像债券、股票一样卖给投资者,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让市场完全失去监管,间接导致了这一次华尔街的大地震。
让我们假想一下,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华尔街就像一个“黑盒子”,众多的投机家利用当局监管不利的漏洞,在盒子中从事着高回报又低风险的投资活动,而由于美联储无权监管投行,那么自然也就无法了解这个黑盒子里所发生的真实情况,所能看到的只是浮于表面的一些虚假数据。那么结果就是当黑盒子的天窗一旦被捅破,危机泄露,美国政府就只能迫于经济压力,出台救市计划,拯救奄奄一息的各大投行。而如果美国政府早一些看到黑盒子里的真实情况,那么还会出现今天这样的金融危机吗?答案不言而喻。
6.经济危机的根源是信用危机
最后还不得不说的是信用危机的问题,这是金融危机的根源所在。信用危机的直接原因是信用过度扩张。信用危机的主要表现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遭到破坏,大量存款从银行提出,大批银行倒闭,商业信用需要减少,借贷资本的需要大大超过供给,利息率急剧上升。
美国政府不救雷曼,却不得不挽救美国最大的保险机构AIG,随着雷曼的倒下,AIG的财务状况继续恶化,本周一、二,该股股价暴跌61%和21%,危难之际,美国政府再度出手相助,美联储授权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向限于破产边缘的AIG提供850亿美元紧急贷款,美国政府届时将持有该集团近80%的股份,正式接管这家全球最大的保险巨头。美国政府之所以救助AIG而非雷曼,是因为AIG的破产将对极其脆弱的金融市场带来更大的冲击,提高市场的借贷成本,对经济增长产生实质性危害。
从美国政府对待雷曼和AIG的态度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金融市场中信用体系的崩溃。中秋节前退出对雷曼整体收购计划的英国第三大银行巴克莱银行,在雷曼宣布破产后又表示要出资17.5亿美元收购雷曼在北美的投行业务,贝恩资本、Hellman & Friedman和克杜瑞三家私人股权公司也参与了雷曼投资管理业务的竞购,雷曼破产后不得不将此业务全部出售,除此以外,摩根大通公司也向雷曼提供了1380亿美元贷款,帮助其继续开展证券经纪业务。
这一切为什么不在雷曼破产前进行?因为信用体系的崩溃,在风险面前,大家都抱着明哲保身的态度,谁也不愿意对谁施以援手。这一点从银行间借贷情况也可窥见一斑,在欧洲和美国,银行间的借贷行为几乎限于停顿状态,所谓的泰德价差,即3月期伦敦银行同业拆息与美国短期国债利率之间的利差,突破了3%,高于1987年黑色星期一股市暴跌后的收盘水平,投资者争先恐后的从任何有风险的机构或行业中撤离。
两国关系的复杂之处主要在于两国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对彼此的不同看法,总体讲,是合作多于冲突,共同利益远大于彼此分歧。
中共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富裕、强大、统一的中国,以建立自己的强国地位。美国则致力于将自由与民主的理想散播到全世界,同时保持自由世界的领导地位为其目标。因此,中国大陆目前的政治系统直接与美国的理想冲突。
在中国大陆对美国的心理可说是“爱恨交加”。一方面,不少中国人对美国的产品、文化、民主政治非常赞赏,每年都有上万名中国留学生到美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另一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少中国人又对美国的国际影响力感到反感,并坚信美国人所宣扬的自由与民主只是为达到自己国家利益的手段。因而很多中国人相信,美国的动机就是要削弱、分裂中国以防止中国和美国争夺世界地位。
由于多种原因,当前大陆的政府获得了许多大陆人的支持;同时许多大陆人将美国对中国人权状况的担忧视为另有所图。
而在美国内部,对中国大陆的态度则由现实利益和选举选票来左右。一些美国跨国企业的领导者为了在中国大陆扩展市场而对华友好,一些经济家和领导人为了刺激美国经济增长而乐见与中国经贸合作;但一些鹰派政治人物忧虑中国大陆将在未来取代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选举期间一到,中国大陆通常成为美国政治家们的众矢之的:共和党的人物经常会提出“民主、人权”的议题而对中国大陆进行批判,而民主派人物则会在“民主、人权”基础之上,再提出与中国大陆的贸易冲击美国人就业,挑战美国本土产业等议题。
C. 我是1978年7月28日生(阳历)请给我算算命运如何
不知道你是相信星座还是八字
星座的
7月28日 追求第一的人
7月28日出生的人有一股强烈的欲望,想成为社交圈或工作中的佼佼者。而他们表现权威的方式就是透过肢体语言直接表现出来,说些什么或想些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纵使这一天出生者中最温和的人,在和他们交往的过程中,也可以发现到他们绝不甘心屈居于第二的强烈企图心。今天出生的人可说是真正的挑战者,不会满足于只捱过一场风暴而已,他们真正的目标是爬到顶峰,成为群伦的领袖。
不管生活在哪个领域,从游戏间到卧房,再到公司的核心决策密室中,这些出生于7月28日的人都想成为胜利者。当然,这样的人必然会面临强大的心理挑战,别人或许会认为他们很不负责任,或是指控他们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是个险恶的小人。除此之外,一旦别人了解了他们在推行计划时推翻阻碍的强烈决心,他们还可能引起别人强烈的反感。
今天出生的人必须好好培养“人际手腕”,包括外交手腕、耐心和体贴别人的心,这可心使他们在争取一席之地时轻易过关。这一天出生的人如果发现自己的兴趣和人群密切有关,或是觉得自己是较大团体中的一分子,就会设法使自己更加深入群体;相反地,如果他们抗拒这种倾向,且坚持要离群索居时,到头来,就算是最亲密的朋友也会和他们形同陌路。
对7月28日出生的人来说,学着接受失败并保持良好的风度,是另一顶重要的课题。他们必须了解,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做法,事实上和绝大部分的人际互动是彼此抵触的。要理解这一点,他们势必会遭受许多挫败,加上他们向来都是富有吸引力与活力的人,因此很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这一点。
此外,7月28日出生的人会面临信任、容忍与爱的问题,其中爱的课题最难达成,却对个人发展有最大的助益。学着无条件地给予爱,并以开放的态度从他人那里接受爱,正是个人成长密不可分的一部分。然而,对7月28日出生的人而言,要学习这种课题,道德必须修正认知模式,不可将爱视为一种竞争的追逐战,因为,这样发展出来的关系只存有权力与宰制的互动,无法形成一种更持久、能互相分享的对应关系。当他们打从心底接受了这种正面的改变之后,下一步就是寻找一位值得他们信赖与奉献的伴侣。
幸运数字和守护星
7月28日出生的人会受到数字1(2+8=10,1+0=1)和太阳的影响。受数字1影响的人都想成为冠军,他们目标明确,渴望爬到最高处。由迂一天出生的人已具有强烈支配欲的倾向,再加上主宰狮子座的太阳的影响,使得这种特质更加明显,因此,他们必须学着克服自己的权力欲望,而且不可打压别人的想法。
健康
7月28日出生的人是耐力超强的求生专家,具有很强的免疫力,即使受伤或发生意外也能快速地康复。然而他们必须了解,没有人是金刚不坏之身,有些慢性病最好能事先预防,因为预防远胜于治疗。他们拒绝接受自己生病的顽固作风。除此之外,这一天出生的人还有抗拒饮食限制的习性,如果能遵从优秀的营养师或家庭医生的建议,健康上将获得莫大的好处。此外,由于好与人争的本性,这一天出生的人相当热衷于运动,但千万不要过分沉迷。
建议
学着无条件地给予,培养同情心与和蔼的特质。最符合他人利益的,很可能也是你自己的利益。“赢”有时候会变成“输”。
名人
杜象(Marcel Duchamp)法国现代艺术家,创作题材、语言和概念的先驱,也是纽约“达达”艺术运动创始人,后来为了西洋棋放弃艺术。
英国儿童读物作家波特(Beatrix Potter),作品中的动物都极其生动自然,广为世人喜爱的[彼得兔]就是由她创造出来的。
英国诗人霍普金斯(Gerard Manley Hopkins),他强烈而充满圣灵的抒情韵诗,使他得以跻身于伟大的现代诗人行列。
贾桂琳(Jacqueline Kennedy Onassis)美国名媛,先后嫁给约翰肯尼迪总统与希腊船王欧纳西斯。她的美貌和高贵气质赢得不少赞美,小名贾姬。
意大利指挥家穆提(Riccardo Muti),同时也是小提琴家与钢琴家,为费城爱乐交响乐团指挥,亦为意在利歌剧作曲家罗西尼的《威廉泰尔》做全本现代首演。
美国摇滚蓝调吉他手布理姆菲尔德(Mike Bloomfield)。
塔罗牌
大秘仪塔罗牌的第1张是“魔术师”,象征着智慧、沟通和资讯。魔术师头上有一个代表无限的符号,有时以宽帽表示,有时则是一道光环。这张牌有许多种解释,其中一是:魔术师领悟出生命循环不息的本质,并且因为这层体悟而拥有力量。所以正立的牌面代表富有外交手腕、精明干练;牌面倒立则表示毫无顾忌与投机心态。
静思语
传染性疾病代表人类需要与他人共同分享的心理需求。
优点
积极、机智、活力充沛。
缺点
迟钝、封闭、抗拒。
八字的
生年月日时: (公历) 1978年 7月 28日 3点 此命五行土旺缺水;日主天干为金,生于秋季;必须有水助,但忌木太多。(2木1火3土2金0水,5:3 身旺)
(取名时可根据以上情况进行相应纠偏补缺)
(农历) 戊午年 六月 廿四 寅时
八字: 戊午 己未 辛卯 庚寅
五行: 土火 土土 金木 金木
纳音: 天上火 天上火 松柏木 松柏木
五行生克制化宜忌 金旺得火, 方成器皿.
金能生水, 水多金沉; 强金得水, 方挫其锋.
金能克木, 木多金缺; 木弱逢金, 必为砍折.
金赖土生, 土多金埋; 土能生金, 金多土变.
五行之性 金主义, 其性刚, 其情烈, 其味辣, 其色白. 金盛之人骨肉相称, 面方白净,眉高眼深, 体健神清. 为人刚毅果断, 疏财仗义, 深知廉耻. 太过则有勇无谋,贪欲不仁. 不及则身材瘦小, 为人刻薄内毒, 喜淫好杀, 吝啬贪婪.
四柱五行生克中对应需补的脏腑和部位 肺与大肠互为脏腑表里, 又属气管及整个呼吸系统. 过旺或过衰, 较宜患大肠, 肺, 脐, 咳痰, 肝, 皮肤, 痔疮, 鼻气管等方面的疾病.
宜从事的行业与方位 宜金者, 喜西方. 可从事精纤材或金属工具材料, 坚硬, 决断, 武术, 鉴定,总管, 汽车, 交通, 金融, 工程, 种子, 开矿, 民意代表, 伐木, 机械等方面的经营和工作.
三命通会 辛日庚寅时生,是贵人财官。辛见寅为天乙贵人,辛金以丙火为官,甲木为财。寅上丙火、甲木生旺,如果通金木月气或者通运,命主富贵显达。
辛卯日庚寅时生,逢午未亥子,都显贵。碰上寅卯申酉,命主官至六七品,显贵。
月日时命理 六月生: 此月生人,前年九月受胎,小暑节后出生。为人远达,心巧伶俐,思虑致密,艺术多能。具努力有坚定心者,终为大发达。若贪小利则失大败,重色情必破家庭。白手成家,难得祖业,初限难为,中年平顺未运富贵。
诗曰:一生衣禄人安康,为人显达有文光。三春快东蓄家富,夫妻同居松柏长。
廿四日生: 此日生人,为人伶俐,作事专业,有头有尾,对人亲切,四处友朋,受人敬爱,好积财宝,出外逢贵,刑克妻子,盛昌之命。
寅时时生: (上午三点起上午五点止为虎时辰)
六亲相克,多劳,受苦,难守祖业,流浪异乡,十八财害,四十发福,晚景逢贵。
适业:医师、音乐师、美术家、艺人、流浪职业。忌类金。
凶年:廿六岁,廿九岁、卅三岁、卅九岁、四十九岁、六十六岁寿终。
寅时生:时头生人先克义,为人聪明兼伶俐,一生良禄自可求,时常变动心未休。
寅时中生:时中生人父母全,为人作事有权柄,六亲有分衣禄全,离祖扬名进宅田。
寅时末生:时末生人先克母,六亲无力诸事难,兄弟不和多苦劳,卅六岁运宜发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