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相关论文
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贸易的研究 王 伟 [摘要]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出现了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巨额顺差,这是否说明中国在高新技术上已经赶上美国?中美在高技术产品领域的贸易互补的结构是否发生实质改变?本文借助合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并分析中美高科技产品双边贸易的分工性质,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存在巨额顺差,但是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还较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分工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 [关键词] 高技术产品 产业内贸易 G-L指数 近年来,美对华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都呈增长态势,但是进口规模增长远远高于出口规模增长。美对华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势必造成美对华高技术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这是否说明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赶上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美国呢?本文拟运用综合的产业内贸易指标体系衡量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提出使用单一指标无法说明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真实水平,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中美高技术产品双边贸易分工发展趋势作出测量。 一、模型的建立、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1.G-L指数 Grubel and Loyd (1975) 在《Intra - In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2entiated Procts》中, 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考察了已有产业内贸易指标, 并创建了著名的G- L 指数, 即其中,表示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 2.G-L修正指数 继而学者们开始对G-L指数进行修正, 最著名的修正是Grubel and Loyd 的修正。G-L指数的修正是在其总贸易中减去贸易不平衡的部分, 即 二、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表1 2002年~2005年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趋势 资料来源: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proct/atp 表2 2002年~2005年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跨国比较 注:比较的是修正过的G-L指数 表3 2002年~2005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跨产业比较 注:比较的是未修正过的G-L指数 表4 2002年~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ATP)贸易情况(亿美元) 注:资料来源于U.S. Census Bureau 通过对上述图表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虽然在与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总额上中国超过日本、加拿大、墨西哥,但是在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上,这三个国家都超过中国,这说明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不高,属于垂直型国际分工。通过表4的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额,指数和指数都呈增加趋势。但是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数和指数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并非向产业内贸易方向发展。 三、总结与思考 虽然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不低,但是真实水平不高。我国信息与通讯和电子产品对美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转口贸易和生产转移,不能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水平。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受到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影响,并没有反映中美双方真是技术实力。比如柔性制造对华出口的顺差占美国该产品的贸易总顺差的比例在不断下降,由2002年的24.02%下降到2005年的13.35%,这表明美国在有意减少在这些产品的对华出口。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上不仅对华实行出口控制,并且在一些产品上的控制还在加强。 参考文献: [1]杜莉:中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6年第8期 [2]杨正位: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不完全信息博弈[J].国际金融,2005年第14期 [3]沈国兵:美国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国际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 [4]黄益平宋立刚:《应用数量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p220-23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摘要] 近年来,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上升,并且出现了对美国高技术产品的巨额顺差,这是否说明中国在高新技术上已经赶上美国?中美在高技术产品领域的贸易互补的结构是否发生实质改变?本文借助合理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分析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并分析中美高科技产品双边贸易的分工性质,得出的结论是:虽然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存在巨额顺差,但是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还较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分工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 [关键词] 高技术产品 产业内贸易 G-L指数 近年来,美对华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规模都呈增长态势,但是进口规模增长远远高于出口规模增长。美对华高技术产品进口增长快于出口增长势必造成美对华高技术贸易逆差的不断扩大。这是否说明中国的科技实力已经赶上世界头号科技强国的美国呢?本文拟运用综合的产业内贸易指标体系衡量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提出使用单一指标无法说明中国对美国高技术产业内贸易真实水平,并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中美高技术产品双边贸易分工发展趋势作出测量。 一、模型的建立、分析方法及数据来源 1.G-L指数 Grubel and Loyd (1975) 在《Intra - Instry Trade :the Theory and Measure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Differ2entiated Procts》中, 专门用一章的篇幅考察了已有产业内贸易指标, 并创建了著名的G- L 指数, 即其中,表示i产业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和分别表示出口和进口。 2.G-L修正指数 继而学者们开始对G-L指数进行修正, 最著名的修正是Grubel and Loyd 的修正。G-L指数的修正是在其总贸易中减去贸易不平衡的部分, 即 二、计算结果及数据分析 表1 2002年~2005年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趋势 资料来源:www.census.gov/foreign-trade/statistics/proct/atp 表2 2002年~2005年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跨国比较 注:比较的是修正过的G-L指数 表3 2002年~2005年中美产业内贸易指数的跨产业比较 注:比较的是未修正过的G-L指数 表4 2002年~2005年中国高科技产品(ATP)贸易情况(亿美元) 注:资料来源于U.S. Census Bureau 通过对上述图表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虽然在与美国高技术产品的贸易总额上中国超过日本、加拿大、墨西哥,但是在双边产业内贸易指数上,这三个国家都超过中国,这说明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并不高,属于垂直型国际分工。通过表4的比较可以发现虽然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额,指数和指数都呈增加趋势。但是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指数和指数二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这说明中美高技术产品贸易正向产业间分工发展,并非向产业内贸易方向发展。 三、总结与思考 虽然中美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不低,但是真实水平不高。我国信息与通讯和电子产品对美国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是转口贸易和生产转移,不能反映我国高技术产业实际水平。中美高技术产业内贸易受到美国对华出口管制的影响,并没有反映中美双方真是技术实力。比如柔性制造对华出口的顺差占美国该产品的贸易总顺差的比例在不断下降,由2002年的24.02%下降到2005年的13.35%,这表明美国在有意减少在这些产品的对华出口。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在高技术产品贸易上不仅对华实行出口控制,并且在一些产品上的控制还在加强。 参考文献: [1]杜莉:中国与美国高技术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研究,2006年第8期 [2]杨正位:产业内国际贸易的不完全信息博弈[J].国际金融,2005年第14期 [3]沈国兵:美国出口管制与中美贸易平衡问题[J].国际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3期 [4]黄益平宋立刚:《应用数量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p220-236
2. 急求,学哥学姐帮帮忙,我是大三学生,2012年想跨专业考上财或厦大的国际金融专业,现在看书是否有些晚
如果是跨专业考试的话,现在这个时候还不算晚。你最好确定要考哪所学校,现在还犹豫的话就有点耽误时间了。最好锁定一所,然后开始根据他的学校要求来看书。
上财的话,你现在可以看看参考教材:
1.保罗·克鲁格曼、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2006:《国际经济学》(第12~22章),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陈彪如、马之騆,1998:《国际金融市场》,复旦大学出版社。
3.陈雨露,2006:《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4.姜波克,2005:《国际金融新编》,复旦大学出版社。
5.姜波克、杨长江,2004:《国际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6. 黄燕 君、何嗣江,2005:《新编国际金融》,浙江大学出版社。
7.凯奥尔·恩、布鲁斯·雷斯尼克,1998:《国际金融管理》,机械工业出版社。
8.刘思跃、肖卫国,2002:《国际金融》,武汉大学出版社。
9.迈克尔·梅尔文,2003:《国际货币与金融》,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0. 沈国兵,2004:《国际金融》,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1. 潘英丽、 马 君潞,2002:《国际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
12. 裴平等,2006:《国际金融学》,南京大学出版社。
13. 王玉珍,2005:《国际金融》,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14. 杨胜刚、姚小义,2005:《国际金融》,高等教育出版社。
15. 易纲、张磊,2004:《国际金融》,上海人民出版社。
16. 于研,2006:《国际金融》,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有关期刊、报纸:
《经济研究》、《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国际经济评论》、《财经》、《国际金融报》、《上海证券报》、《经济学家》(英国)、《福布斯》(美国)、《商业周刊》(美国)等。
有关网站:
国家外汇管理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国研网、中国期刊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www.imf.org)、国际清算银行(www.bis.org)
前修课程:
会计学、公司财务学(或公司金融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国际贸易学、证券投资学。
具体的考研指定书目到他的官方网站去看,上财的金融学专业的专有页面上写了的。如果没找到也可以去他们的研究生部网页看看。
今年厦大经济学院(包括金融)统一考宏微观经济学 :
指定参考书
微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美)平狄克.鲁宾费尔德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七版);
宏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美)曼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六版)。
《名校考研专业课常考知识点西方经济学分册》 姚开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除了这些专业课程就是把你自己的英语和政治好好复习。建议报个考研班吧,至少感觉上信息量集中一点,什么时候该复习什么也比较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