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乌鲁木齐市算几线城市
截至2019年6月,乌鲁木齐市算二线城市。
依据160个品牌商业数据、17家互联网公司的用户行为数据和数据机构的城市大数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对中国338个地级以上城市再次排名,其中乌鲁木齐市属于二线城市。
乌鲁木齐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全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中国西部桥头堡和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
乌鲁木齐市位于亚欧大陆腹地,地处北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东经86°37'33"-88°58'24",北纬42°45'32"-44°08'00"。全市面积按新区划调整后为14216平方千米,其中建成区面积365.88平方千米。海拔580米~920米。
(1)乌鲁木齐已具金融中心规模扩展阅读
截至2019年7月,乌鲁木齐市辖7区1县,分别是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具体介绍以下几个区县:
1、天山区,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是乌鲁木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驻有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党、政、军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首脑机关。
2、米东区隶属于新疆自治区乌鲁木齐市。2007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由昌吉回族自治州原米泉市和原乌鲁木齐市东山区合并成立。
3、乌鲁木齐县,隶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介于北纬43°01’08"~44°06′11″、东经86°37′56″~88°58′22″之间,全县总面积4141平方公里。
『贰』 乌鲁木齐的经济概况
乌鲁木齐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经济带。中国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乌鲁木齐毗邻中亚各国,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商贸的重要枢纽,对中亚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
2014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51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55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25亿元,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2:38.1:60.7。全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452.97亿元,比上年增长13.0%。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82.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出口总额72.17亿美元,增长12.8%;进口总额10.68亿美元,下降23.6%。 2012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9.5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2%。其中,农业产值23.45亿元,增长2.54%;林业产值1.48亿元,增长52.05%;畜牧业产值21.42亿元,增长7.94%;渔业产值0.87亿元,增长2.94%;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34亿元,增长13.76%。
2013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5%。其中,农业产值29.14亿元,增长4.2%;林业产值3.73亿元,增长19.4%;畜牧业产值22.70亿元,增长6.6%;渔业产值0.96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0亿元,增长25.9%。
2014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其中,农业产值29.29亿元,增长0.5%;林业产值3.84亿元,增长2.9%;畜牧业产值24.98亿元,增长10.0%;渔业产值0.94亿元,下降2.1%;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94亿元,增长17.6%。 乌鲁木齐已形成石化、冶金、纺织、机械制造、高新技术、建材、医药、食品、轻工业、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集群,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石化、冶金等产业的发展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第二产业的支柱。第二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为38.8%。康师傅、可口可乐、阿尔卡特、SK、嘉里大通、大众、威立雅、惠普、西门子、韩国韩华、丹麦LM、丰田、意大利索克瑟姆、嘉士伯、统一、韩国大宇、汉莎航空、日本积水化学、法国液化空气等等,已有越来越多的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落户乌鲁木齐。
2012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50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88.49,比上年下降18.2个百分点,其中资产负债率为54.52%,总资产贡献率为12.35%。
2013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94.00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在全部工业中,非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489.30亿元,增长21.8%;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304.70亿元,增长5.2%。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98.05亿元,比上年下降6.9%;实现利润137.96亿元,下降11.1%。
2014年全部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78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在全部工业中,非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475亿元,增长20%;石油工业实现增加值305亿元,增长4.4%。在全部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592亿元,增长13.0%;小微企业实现增加值188亿元,增长6.0%。工业企业产品产销率为96.7%,其中:轻工业为93.0%,重工业为97.0%。 新疆与周边8个国家陆路接壤,拥有17个沿边一类口岸和10个二类口岸,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已成为世界投资者开拓中亚市场的重要平台。乌鲁木齐依托周边八个国家,建成了近20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有32个,超10亿元的有10个,形成了覆盖新疆,辐射中亚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贸易网络,成为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
乌鲁木齐第三产业较为发达,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60.7%。乌鲁木齐拥有百余家星级酒店,三星以上达到90余家,乌鲁木齐五星级酒店15家,拥有完善的服务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世界各地的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拥有健全的商贸流通体系,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占新疆进出口额的50%以上;一批国际著名品牌相继落户乌鲁木齐提升了商业业态。2013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乌鲁木齐名列31个金融中心城市第26名。
2014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1526亿元,比上年增长20%。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0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含一日游)2014.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1%,其中,接待国外游客31.57万人次,下降10.4%。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274.57亿元,下降0.8%,其中国际旅游收入11.84亿元,下降9.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233.97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年末全市拥有保险公司200家,全年保费收入104.44亿元,比上年增长17.7%。 主要银行国内银行东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华夏银行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昆仑银行乌鲁木齐银行天山农商银行
『叁』 乌鲁木齐市的发展规划,总体来讲向哪发展
今后几年,是乌鲁木齐“建经济强市、创旅游名城”、在全疆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按照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应对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适应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进一步发挥商业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构建乌鲁木齐城市经济圈中的地位和作用,推动商业实现新一轮跨跃发展,特制定2004年~2007年商业发展规划。
一、现状与形势
(一)商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商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商业在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高。商业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2003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比1997年增长81%。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0亿元,比1997年净增29.45亿元。实现税收17亿元,占全部税收的24%。全市国有、股份、集体、民营、合资等各类批发零售贸易业网点数量由1997年的3.4万个发展到2003年的5.7万个,餐饮网点数量由1997年的5,298个增加到2003年的12,662个。商业逐步发展成为我市影响力强、牵动作用明显的先导性支柱产业之一。
2.内引外联力度加大,商业国际化色彩渐浓。商业引进内外资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先后与美国肯德基、荷兰普尔斯玛特、马来西亚百盛、北京西单、陕西世纪金花、广州天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开设了肯德基专卖店、诺玛特购物中心、友好百盛购物中心、汇特-西单购物中心、世纪金花、红山新世纪广场等商业设施,提高了乌鲁木齐商业的整体水平。内外贸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口岸为依托,不断扩大进出口业务,1997年至2003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68.97亿美元。
3.商业集团不断壮大,区域影响力逐步增强。商业企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通过资产重组、企业购并等多种方式,先后组建了友好、华凌、天地、德汇、宏景、广汇等一批在全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优强企业集团,商业的吸纳、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友好集团的成功上市,增强了融资功能,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后劲。
4.现代营销方式迅速发展,商业设施水平不断提高。商业营销方式发生巨大变革,大型综合超市、连锁店、便利店、专业专卖店等多种新型流通业态在乌鲁木齐市商业中有了较快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已有连锁经营总店26个,门店数132个,销售额达到12亿元,比2001年增长1.36倍。总代理、总经销、集采分销等现代营销方式和手段得到普遍运用,使传统的营销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通过对中山路、二道桥、解放路、人民路、黄河路、友好路等主要干道的改造,促进了商业网点设施的快速建设和发展,使初具规模或正在发展的以中山路为轴心的乌鲁木齐城市商业中心区,以火车南站地区、二道桥地区、小西门地区、北京路铁路新村地区、西虹路华凌市场地区和友好路地区为集聚点的六大商业圈和十二条特色商业(专业)街商业形象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5.市场建设取得进展,具有口岸城市特征的批发体系日益完善。乌鲁木齐市的市场建设进一步突出了口岸城市的特征。1992年,乌鲁木齐市被批准为对外开放城市。10年间,乌鲁木齐建起了6个口岸,其融入城市之中、共享城市资源的口岸产业链特点,使市场建设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从1997年以来用于商品市场建设的投资接近100亿元。截止目前,全市拥有各类交易市场180个,年成交额270多亿元,成交额亿元以上的市场个数由1997年的19个增加到目前的28个。围绕乌鲁木齐经济圈的建设,大批发市场群正在沿线摆开,通过对现有分散、规模小的市场重新整合,重点建设和发展完善了华凌国际商城、边疆商贸城、二道桥民族特色购物市场、广汇美居物流园、宏大赛博特汽车城、亚中机电产品物流配送中心等一批功能齐全、辐射面广、有特色的大型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已成为周边国家旅游购物的重要集散地。
综合分析我市商业的发展状况,总体规模在不断扩大,商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管理方式和经营理念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与实现建设国际商贸城的目标,与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是:
一是商业布局有待完善。乌鲁木齐商业在城市中心区比较繁荣,城乡结合部、城镇和新兴居民小区商业发展相对滞后;市内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商业网点疏密还不平衡;区级商贸中心还没有形成规模,进入社区的便民商业发展缓慢。
二是商业业态发展不平衡。传统百货业仍占主体,新型业态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业态发展不平衡,现代营销技术的利用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批发业萎缩,物流中心、配送中心和仓储建设等现代批发业的建设、发展滞后,规模化水平不高,制约着商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是现代物流配送组织化程度不高。各种物流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全市仅有少数几个商贸企业建立了物流配送公司,社会物流企业也仅有几家,且规模不大,与乌鲁木齐这个交通运输条件良好、仓储能力较强的口岸城市还不相称。
四是商业宏观调控有待进一步加强。涉及商业的综合管理部门职能存在交叉,不可避免地影响管理效能的提高;地方性商业法制建设滞后,对社会商业的管理缺乏力度和调控手段。商业各主管部门仅负责制定本系统发展规划,各规划之间缺乏相互衔接。
(二)面临形势。
今后几年,我市商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乌鲁木齐市商业必须抓住机遇,才能加快发展。
1.体制环境有利于商业发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必将促进经济发展由资源约束型和供给约束型向市场约束型和需求约束型转变,这就决定了商业也必将逐渐从社会生产的末端产业升位为先导性产业,并不断得到强化。这就为我市商业支柱产业地位的稳固加强提供了良好的体制环境。
2.消费环境有利于商业发展。从消费政策方面分析,国家将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这为商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环境。从社会购买力方面分析,到2007年,我市人均GDP达到31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300元以上,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将促进社会购买力持续增强。从商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来分析,目前的消费品市场受居民可支配收入和消费预期等因素影响还远未饱和,消费者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实用性、个性化消费才刚刚开始。因此,尽管消费结构多元化趋势会愈演愈烈,但商品消费仍将会与不断提高的住房消费、保险消费、教育消费、医药保健消费、娱乐消费等保持同步增长。同时,乌鲁木齐经济圈市场的巨大潜力,也为乌鲁木齐商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3.城市功能提升有利于商业发展。随着乌鲁木齐城市功能的日趋完善,乌鲁木齐作为国际商贸城的地位将日益突出,正在成为面向中亚、西亚的国际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的目标迈进。伴随这一过程,乌鲁木齐日益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良好的城市环境优势将转化为商务优势、贸易优势,为乌鲁木齐带来更多的购物、休闲、旅游、洽谈的商机,形成越来越大的商流、物流、人流和信息流,促进乌鲁木齐城市集散功能的提升。
4.加入WTO和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商业发展。按照WTO协议规划,我国将在入世后的3~5年内基本放开外商投资流通企业地域和数量限制,取消对商品分销的经营限制。因此,外资商贸企业将通过直接投资、合资合作与企业并购等各种方式加快进入国内市场,同时,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发达地区投资者也纷纷抢占西部大开发先机,这对于我市这样刚刚开始经历与外资商业、国内发达地区商业同场竞技“洗礼”的城市来说,一方面将会带来无法估量的冲击和挑战,另一方面也会从更高的层面上促进商业的新一轮发展与繁荣,促进我们在更广泛的领域内使用外资,应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营销方式,重新整合现有商业资源,改变目前内贸与外贸的相互分割、分散发展状况,进而推动我市商业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同时,入世、西部大开发和东联西出也为乌鲁木齐商业的发展拓宽了市场空间,为外贸企业、内贸企业走出本土,参与国际、国内市场竞争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深入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把我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国际商贸城的目标,努力把口岸优势和环境优势转化为商业的发展优势,按照大力发展民营商业、适度发展外资商业、创新发展现代商业、积极发展便民商业的总体思路,推进全市商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各种所有制商业的共同竞争与发展。经过几年的努力,初步把乌鲁木齐商业建成以国内外商品的展示、洽谈、订货为主的交易中心;面向乌鲁木齐经济圈、全疆及周边国家地区,以吞吐功能为主的商品集散中心;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具有国际化色彩的购物中心;与国内外联网、高效便捷的商业信息中心。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体现商业为人服务的功能,以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需求作为商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统筹规划的原则。体现商业规模设施、行业分布、业态布局、极具地域特点的网点设置的合理性,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3.结构合理的原则。做到总量适度、结构合理,注重大中型与小型、新建与改造、集中与分散、综合与专业相结合,避免贪大求多、过分集聚和重复建设,形成合理的布局结构,创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4.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体现多功能、层次化、多样化商业,要适应不同消费层次,随着特色消费的变化,提供特色服务功能,形成层次清晰、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区,提高各层次、各区域商业的协同效应。
5.适度超前的原则。体现流通的先导功能。以满足预期消费需求,有适度的前瞻性和发展后劲。
三、目标与任务
(一)目标。
经过几年的不断努力,使我市商品流通行业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总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初步形成适应现代消费需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流通体系,实现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跨越,总体上达到或接近内地发达城市的流通水平。今后几年我市流通行业的发展目标是:
--流通总规模年平均增长15%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07年达到305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03年增长77%。
--做大做强商业龙头企业
立足于建设现代化国际商贸城,吸引更多的优势资源向流通业积聚,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品牌为载体,资产为纽带,开展资产重组和业务联合,做强做大3~5家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主业突出、管理科学、对全市商业经济具有更强支撑和拉动作用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通过实施名牌战略,形成10个左右对市场有重大影响的乌鲁木齐名店。
--连锁经营体系初步形成
基本构建起以3~4家年销售额在10亿元以上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连锁公司,以这些公司为龙头,以采购、配送、信息三大核心技术为支撑,形成业态多样、业种广泛,辐射城乡的连锁经营网络。力争3~5年间,连锁经营企业店铺总数达到500个,年销售额达到45亿元左右,连锁经营零售额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提高到30%左右。全市的连锁经营系列增加到45个左右。
--着力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
以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为中心任务,在现有180个各类交易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改造、提升、整合,形成一批有产业支撑和带动力的集边贸旅游购物一体的辐射全疆及周边国家的大型专业交易市场,一批辐射周边城区的专、精、特专业市场,一批满足广大市民日常生活需要的专业市场。
--现代物流业初具规模
大型连锁企业建立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配送中心,统一采购、配送比重分别达到100%和80%。通过重点培育建设发展13家专业化、社会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初步形成乌鲁木齐市西北部、西部、北部、南部及城市第二公共中心等5个现代化水平较高、服务功能较为完备、辐射全疆及周边省份和国家的区域性物流中心。
『肆』 新疆乌鲁木齐首次提出建设中亚区域金融中心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我们 怎么才能抓住机遇加速发展
相比较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都会,乌鲁木齐是小了点,也没有大都市那样的繁华。但是至少在西部的省会城市里,乌鲁木齐还是很繁华的,高楼楼立,车水马龙,商业相当发达,尤其作为亚洲的中心,毗临中亚,独特的地理位置给这座城市注入了很大的经济动力。它不象传说中的那样仍然是一片牧场,人人都骑着马。你在内地享受到的哈根达斯,肯德基,这里天天爆满。看到的诸多名牌这里都一应俱全,女孩子用的也是高级化妆品。买电器去的也是苏宁与国美。人家说,看一个城市先要看这个城市女人的精神面貌与状态。乌鲁木齐的女子是很漂亮的,皮肤也非常好,因为这里聚集着天南海北的人,基因的交叉与优势在她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还有几十万少数民族,更增添了几分异域风情。更重要的是,乌鲁木齐的人最热情,最朴实。我走过不少南方的城市,只有乌鲁木齐的公交车上人们是主动为老人让座的。如果不让座,会被人唾弃。乌鲁木齐是一座充满活力与动感的商业城市,而且商机无限,这里充满着内地城市无法相比的特色风情。不要被从前人们对西部的宣传所误导。欢迎你到乌鲁木齐来。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想体验一种不同于内地生活的人。
『伍』 真的宁愿把金融中心建到乌鲁木齐吗个人没有去过乌鲁木齐 ,那边是不是发展很好很发达重庆与乌鲁木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发展的很不错,新疆周边离几个国家很近的一直在做外贸。
『陆』 乌鲁木齐 经济状况
经济建设长足进步。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乌鲁木齐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以国有企业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建立和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方位的开放开发格局初步形成。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区级经济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公有制为主体、混合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工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比重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建成了以中山路商业一条街、人民路金融一条街、二道桥民俗一条街和北京路科技一条街为主要代表、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街区。新疆商贸城、中国新疆小商品城、新疆国际大巴扎、华凌、友好百盛等一批地方特色市场和大型超市相继建成,逐步形成了火车南站、二道桥、中山路、大西门、铁路局等各具特色、初具规模的商业圈,肯德基、普尔斯玛特、世纪金花、百盛、家乐福等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流通企业落户我市。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40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99万元,全口径财政收入114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87元。在西部12个首府、省会城市中,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
『柒』 乌鲁木齐分几个区哪个区最发达
截至2017年12月,乌鲁木齐全市辖7区1县(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达坂城区、米东区、乌鲁木齐县)。
其中天山区最发达,在乌鲁木齐市东南部,是乌鲁木齐市的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中心,驻有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党、政、军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首脑机关。
(7)乌鲁木齐已具金融中心规模扩展阅读:
乌鲁木齐地处中国西北,新疆中部,天山北麓,亚欧大陆腹地,毗邻中亚各国,有“亚心之都”的称呼。是世界上最内陆、距离海洋和海岸线最远的大型城市。
天山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南部,被誉为“耕凿弦涌之乡、歌舞游冶之地”, 东起东山公墓山脊与水磨沟区、达坂城区相邻,西界河滩路和平渠与沙依巴克区相望,南界托里乡与乌鲁木齐县毗邻,北起红山路与河滩北路交汇处与水磨沟区相接。天山区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天山区先后荣获“全国科教兴区先进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22个国家级荣誉称号和“自治区文明城区”、“自治区最佳卫生城区”等105个自治区级荣誉称号,以及市“四美一净”先进集体等414个市级荣誉符号。
『捌』 乌鲁木齐发达还是香港发达
香港发达
乌鲁木齐也不错,虽然比不过香港、台北、上海、北京、广州、高雄、深圳等城市,但是,乌鲁木齐的城建规模、商业繁荣可以跟成都、南京、杭州、武汉、重庆、沈阳六个城市比一比高低。
『玖』 乌鲁木齐发展怎样
乌鲁木齐第三产业(流通服务业)较为发达,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61.5%。乌鲁木齐拥有百余家星级酒店,三星以上达到60余家,其中五星级酒店8家,拥有完善的服务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世界各地的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拥有健全的商贸流通体系,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占新疆进出口额的50%以上;中小学、高等院校、医院、科研机构等较为集中,人才队伍较为健全。目前,乌鲁木齐已形成石化、冶金、纺织、机械、高新技术、建材、制药、食品、家具、服装等十大产业集群,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石化、冶金等产业的发展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第二产业的支柱。第二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为37%。第一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只有1.5%,但是,现代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有政策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针对新疆的开发建设,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给予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持,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乌鲁木齐加快发展。同时,我们始终致力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有着多年的园区建设经验,相继建成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承接外向型产业的重要工业园区),并且正在建设头屯河工业园、水磨沟创业园和乌鲁木齐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米东工业园区。乌昌经济一体化建设是我们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一次新的尝试,对于乌昌地区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不断增强地区整体实力具有深远影响。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乌鲁木齐市和我们的邻居昌吉州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必将会使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我们还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着力打造新疆最大的、面向周边各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和中亚国际物流港,努力为中亚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搭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发挥好中亚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将乌鲁木齐建成面向中亚地区的现代国际化商贸城市。为此,我们将在建设面向中亚地区的五大物流中心、建设一批对中亚地区具有辐射作用的商贸市场等方面不懈努力,不断完善金融、中介、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在新的世纪里,乌鲁木齐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的区域性商品交易集散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仓储中心和现代化信息服务咨询中心
『拾』 乌鲁木齐为什么那么繁华经济学解释一下
新疆拥有中国六分之一的国土,乌鲁木齐是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新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新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地处亚洲大陆地理中心。行政区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区235.9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235万,其中城市人口就占90%以上。现辖七区一县,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4亿元,增长14%,实现全口径财政收入147.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2.54亿元,增长12.2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48.36亿元,增长9.6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2.67亿元,增长16.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万元,增长8.61%;农牧民人均纯收入4651元,比上年增加402元。乌鲁木齐市在全新疆地区生产总值及其它各项经济指标中占在四分之一以上的比重,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在中国西部12个首府、省会城市中,综合竞争实力位居前列,被誉为“中国西部明珠”。
文化独具特色。新疆古称西域,历史上乌鲁木齐就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心,是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荟萃之地,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质,其特点是开放、热情、豪爽和奋进,是中亚地区最具活力的城市。乌鲁木齐居住着汉、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等47个民族,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习俗,构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旅游人文景观,独特的服饰和赛马、叼羊、姑娘追、达瓦孜表演、阿尔肯弹唱等民族文化活动以及能歌善舞、热情好客的各族人民,对异国他乡的游客颇具吸引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乌鲁木齐市北有准东油田,西有克拉玛依油田,南有塔里木油田,东有吐哈油田,且地处准噶尔储煤带的中部,市辖区内煤炭储量就达100亿吨以上,被称为“油海上的煤船”。此外还蕴藏丰富的各种有色、稀有的矿产资源。境内天山冰川和永久性积雪被称为“天然固体水库”。山区有繁茂的天然森林和天然草场,可利用的野生植物300余种。光、热和风能资源也极为丰富,有亚洲最大风力发电厂。这些自然资源,为乌鲁木齐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区位优势明显。乌鲁木齐是中国连接中亚地区乃至欧洲的陆路交通枢纽,现已成为中国扩大向西开放、开展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世界商贸发达城市所占有的沿海、沿边、沿河、沿线四大地理要素中,乌鲁木齐即占沿边之利,又得沿线之益,这是新疆、也是乌鲁木齐在西部大开发中最大的地理优势。特别是随着新亚欧大陆桥的全线贯通,乌鲁木齐作为新亚欧大陆桥中国短的西桥头堡,在中国西部乃至中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国五大门户机场之一,已开通国际、国内、区内航线100多条。乌鲁木齐火车站是新疆铁路的总枢纽,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重要的客货集散地,直通国际、国内列车20多对。公路、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乌鲁木齐拥有国际水平的现代通讯手段。所有这些,构筑起了一条现代化的立体“丝绸之路”,为乌鲁木齐走向世界架起了金桥。
市场潜力较大。乌鲁木齐毗邻中亚各国,自古以来就是沟通东西商贸的重要枢纽。如果,我们以乌鲁木齐为圆心,半径1500公里,在大约70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乌鲁木齐是规模最大、人口最多、市场潜力最强、环境最好的城市,对中亚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作用。新疆与周边8个国家陆路接壤,拥有17个沿边一类口岸和10个二级口岸,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已成为世界投资者开拓中亚市场的重要平台。目前,乌鲁木齐依托周边八个国家,建成了近20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有32个,超10亿元的有10个,形成了覆盖新疆,辐射中亚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贸易网络,跻身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2006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5亿美元,增长15%。
旅游业发达。乌鲁木齐自然风光优美,天山山脉分布着高山冰雪景观、山地森林景观、草原景观,为游客观光、探险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各民族的文化艺术、风情习俗,构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人文景观。新疆国际大巴扎、新疆民街、二道桥民族风情一条街等带有浓郁新疆民俗风情的景区景点,享誉国内外。丝绸之路冰雪风情游,丝绸之路服装服饰节等带有丝绸之路文化特色的节庆会展活动,已成为乌鲁木齐特有的城市名片。近年来,数以千万的中外游客到乌鲁木齐旅游观光。2006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80万人次,增长11.75%;实现旅游及购物总收入76.18亿元,增长12.86%,乌鲁木齐已成为新疆重要的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
产业结构比较合理。乌鲁木齐第三产业(流通服务业)较为发达,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61.5%。乌鲁木齐拥有百余家星级酒店,三星以上达到60余家,其中五星级酒店8家,拥有完善的服务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世界各地的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拥有健全的商贸流通体系,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占新疆进出口额的50%以上;中小学、高等院校、医院、科研机构等较为集中,人才队伍较为健全。目前,乌鲁木齐已形成石化、冶金、纺织、机械、高新技术、建材、制药、食品、家具、服装等十大产业集群,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石化、冶金等产业的发展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第二产业的支柱。第二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为37%。第一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只有1.5%,但是,现代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有政策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针对新疆的开发建设,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国家给予新疆经济发展的支持,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初对中国东南沿海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这些政策有力地支持了乌鲁木齐加快发展。同时,我们始终致力于开发区、工业园区的建设,有着多年的园区建设经验,相继建成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承接外向型产业的重要工业园区),并且正在建设头屯河工业园、水磨沟创业园和乌鲁木齐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米东工业园区。乌昌经济一体化建设是我们在区域经济合作方面一次新的尝试,对于乌昌地区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不断增强地区整体实力具有深远影响。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以及乌鲁木齐市和我们的邻居昌吉州经济一体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必将会使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我们还将利用好国际国内两大市场,着力打造新疆最大的、面向周边各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和中亚国际物流港,努力为中亚地区经济共同发展搭建良好的合作交流平台,发挥好中亚地区的桥梁纽带作用。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将乌鲁木齐建成面向中亚地区的现代国际化商贸城市。为此,我们将在建设面向中亚地区的五大物流中心、建设一批对中亚地区具有辐射作用的商贸市场等方面不懈努力,不断完善金融、中介、信息咨询等服务业。在新的世纪里,乌鲁木齐将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努力把乌鲁木齐建设成为中国西部及中亚地区的区域性商品交易集散中心、金融中心、交通运输仓储中心和现代化信息服务咨询中心。
乌鲁木齐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远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最早进入此地的为古姑师-车师人。
东汉时期,这里是东师六国的一部分。西汉初年,汉朝政府即置戊己校尉在乌鲁木齐近处的金满(吉木萨尔)设营屯田,维护丝路北道安全。公元640年,唐朝政府在天山北麓设置庭州,辖4县,这一带被称为轮台县。现乌鲁木齐市东南郊乌拉泊水库南侧的古城遗址,就是当时的军事重镇轮台县城。边塞诗人岑参曾在轮台生活过三年,写下了“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
乌鲁木齐的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清军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就是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后来到了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把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赐名“迪化”。清光绪十年(1884年)新疆建省,清政府设在新疆的军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转到迪化,迪化成为省会。
702年,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轮台驻军增加。据《新唐书.吐蕃传》记载:“轮台、伊吾屯田,禾菽相望”。在轮台生活过3年的边塞诗人岑参,写过“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的诗句。771年,唐朝政府又在轮台设置“静塞军”,驻守这一战略要地。乌鲁木齐大规模开发始于清代乾隆二十年(1755年)乌鲁木齐筑土驻军。清政府鼓励屯垦,减轻粮赋,乌鲁木齐农业、商业、手工业一度有较快的发展,成为“繁华富庶,甲于关外”的地方。为适应人口增长、屯垦及商业贸易的需要,清军先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今南门外修筑一座土城,城“周一里五分,高一丈二尺”,此为乌鲁木齐城池的雏形;之后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又将旧土城向北扩展,达到周长五里四分。竣工时,乾隆命名曰“迪化”。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在迪化城西另筑新城巩宁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乌鲁木齐同知改为迪化州知州,改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陕甘总督奏准将马里坤道移驻迪化州巩宁城。于是巩宁城也就成为当时清王朝在乌鲁木齐的军政统治中心。光绪十年(1884年),清廷决定设立甘肃新疆省,定迪化为省会。从此迪化成为新疆的政治中心。翌年,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增设迪化县为附郭首县。 民国2年(1913年),将镇迪道尹改为观察使,并同时撤销迪化府,保留迪化县。民国29年(1940年)成立迪化市政府委员会。民国34年(1945年)11月1日,迪化正式设市并成立市政府;同时将市区划分为一、二、三、四、五区,迪化县隶属迪化专员公署,辖6个乡,2个牧区及达坂城镇。区以下设保甲组织。
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12月17日,迪化市人民政府成立。重新划分建立7个区,54个街公所。在郊区建立农民协会,并在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成立3个乡,至此,城乡各级人民政府初步建立。1954年2月1日,迪化正式恢复使用原名乌鲁木齐。
后国务院批复同意将昌吉回族自治州米泉市并入乌鲁木齐市,撤销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乌鲁木齐市行政区域面积由10900.77平方公里增至14216.3平方公里,昌吉回族自治州行政区域面积由76975.94平方公里减至73660.41平方公里,米东区行政区域为原米泉市和乌鲁木齐市东山区的行政区域,面积3407.42平方公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与昌吉回族自治州,阿勒泰地区福海县、五家渠市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仍按原米泉市行政区域界线保持不变,双方跨行政区域使用的土地、草场仍按原使用习惯保持不变。
建成两个国家级开发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一个出口加工区(承接外向型产业的重要工业园区),并且正在建设头屯河工业园、水磨沟创业园和乌鲁木齐和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经济一体化框架下的米东工业园区。使乌鲁木齐成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打造新疆最大的、面向周边各国的出口加工贸易基地和中亚国际物流港,
乌鲁木齐土地总面积为12000平方公里。现有耕地6543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5. 55% ,其中水田990公顷,菜地4618公顷,水浇地面积56872公顷,山旱地2950公顷;现有园地1007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 09% ;林地577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 89% ;牧草地804679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8. 23% ;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3070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2.6% ;水域总面积3620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3. 07% ;未利用土地178412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5. 13% 。
乌鲁木齐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截止目前,共发现各类矿产29种,129处矿产地,大、中型矿床30多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炭、石油、铜、锰、铁、黄金、石材、砂石、粘土、盐、芒硝、矿泉水等。其中煤炭资源探明储量达100亿吨,约占全疆总储量的四分之一,且分布广,埋藏浅,煤层稳定,煤质优良,品种齐全,易于开采,故乌鲁木齐又被称为“煤海上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雅玛里克山、水磨沟、芦草沟等地;盐储量2. 5亿吨,芒硝储量1. 1亿吨,盐和芒硝产于芒硝盐池,分东、西盐湖两部分;石灰岩储量1. 2亿吨;锰矿储量2. 2万吨。另外,柴窝堡地区石油资源有良好的前景。
乌鲁木齐地区的森林资源在全疆相对较优,相当于全疆平均森林覆盖率的3倍,但与全国相比差距甚大。森林资源可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大类。天然林主要包括山地针叶林、河谷林和平原荒漠林;人工林主要包括以改造自然、保护农田、草场为主体的各种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和城市绿化林。现有林业用地面积62477公顷,有林地面积3561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57% ;疏林地面积18362公顷,占林业用地面积的29% ;灌木林地面积278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4% ;育苗基地面积264公顷;城市园林及荒山绿化已达3226公顷。树种资源约90余种,主要有雪岭云杉、天山桦、密叶杨、白榆等。
乌鲁木齐第三产业(流通服务业)较为发达,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为61.5%。乌鲁木齐拥有百余家星级酒店,三星以上达到60余家,其中五星级酒店8家,拥有完善的服务业和完备的基础设施,为世界各地的客商创造了良好的投资合作环境;拥有健全的商贸流通体系,进出口贸易较为发达,占新疆进出口额的50%以上;中小学、高等院校、医院、科研机构等较为集中。目前,乌鲁木齐已形成石化、冶金、纺织、机械、高新技术、建材、制药、食品、家具、服装等十大产业集群,产业门类齐全,产业结构日趋合理,特别是石化、冶金等产业的发展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已成为第二产业的支柱。第二产业在全市GDP的比重为37%。第一产业在全市GDP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只有1.5%,将要发展现代农业、观光农业、高效农业。
乌鲁木齐不仅是新疆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而且是中亚地区重要的进出口贸易集散地,已成为世界投资者开拓中亚市场的重要平台。目前,乌鲁木齐依托周边八个国家,建成了近200个各类商品交易市场,其中年交易额超亿元的有32个,超10亿元的有10个,形成了覆盖新疆,辐射中亚地区的多层次、多渠道贸易网络,跻身中国西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城市。2006年实现进出口贸易总额45亿美元,增长15%。
乌鲁木齐机场为中国五大门户机场之一,已开通国际、国内、区内航线100多条。乌鲁木齐火车站是新疆铁路的总枢纽,也是中国与中亚地区重要的客货集散地,直通国际、国内列车20多对。公路、城市道路四通八达,形成了连接内外、横贯南北的交通网络。
乌鲁木齐是新疆的首府,新疆没什么可骄傲的。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新疆只有全世界唯一的一块没被污染的处女地"喀纳斯湖"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新疆只有全中国最大的气田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新疆只有个克拉玛依油田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新疆只有个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中国人去以色列学习滴罐技术以色列专家说:"你们去石河子呀,那里的滴罐技术全世界都是在那学的"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新疆人只种出了全世界最优质的长绒棉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只不过亚洲最大的滑雪场叫"阿勒泰滑雪基地"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只不过全国最长的内流河叫"额尔齐斯河"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只不过全国最大的冰川叫"音苏盖提冰川"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只不过世界各国的珠宝商人都知道"阿勒泰的黄金,和田的玉"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只不过乌鲁木齐有了个全亚洲最大的国际大巴扎
新疆没什么骄傲的,只不过每年的乌恰会吸收外资与广交会持平
………………
新疆就是新疆,不必攀来比去,无需处心积虑。地球在这里制造一块陆地,自有它的用场。人类在这里经营几千年,自有他的理想。 新疆以西部12省区中倒数第四的人口创造出了正数第四的经济总量,人均GDP超过了所有中西部省区,名列全国31个省(市)区中第12位!石油名城克拉玛依的人均GDP高达近6000美元,名列全国664座城市中第5位!占中国六分之一国土生活着2000万人口的新疆,半年的刑事案件还没有广州三天的多!
我作为一个新疆人,作为一个乌鲁木齐人,希望外地的人们更多的了解新疆,了解乌鲁木齐,也希望更多的人能亲身来到新疆体验新疆人的友好、热情与好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