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互联网金融今后的发展方向及今后的转型
难说,虽然现在支付宝和微信支持已经是大势了,不过随着nfc功能的兴起,很多手机都支持银行卡闪付。手机就可以当银行卡刷
B. 互联网金融六大方向,哪个方向能走的最好
首先站在成本最低与效率最高的角度上讲,第三阿里小贷和余额宝模式目前发展前景很好!这是市场效率的竞争,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竞争,传统意义上的竞争是指资源上的竞争以及管理上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依附于前两者;这是微观世界放大的效果,怎么理解呢?就是这种经济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思想力经济,是在虚拟经济和科学技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与人的内在需求投放的虚拟化相适应的,未来还会继续扩张,但是等到达一定阶段可能就会停止,不过我个人评估认为不发生突变的情况下未来20到30年还会继续往前推进,前景广阔。另外一个角度就是讨论互联网货币,我们也称之为虚拟货币,实际上我们对于比特币的产生就是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是虚拟网络的二维结构发展扩张到三维结构甚至是四维以及更多维度的结构与我们的现实经济虚拟化程度相关性的问题,所以未来可能会产生一种网络虚拟世界货币,这个也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实世界的货币,就是纸币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虚拟化一部分了,就是电子货币,但是这种货币或纸币是信用货币,不管什么货币其本质都是一种资源求偿权,其是货币拥有者的一种意志的体现,那么其产生的根源就是资源,这种资源首先就是本身具有资源或者创造资源的能力,那么就是货币的真正拥有者,所以我们发现美国政府以及各国政府赤字很高,根本原因是发行纸币的权利有,但是真正的资源拥有者不是美国政府,欧洲也是如此高的负债,日本也是如此,归根结底我认为是不具有资源的调配权,所以我们中国政府这么高的货币发行量竟然没有恶性通货膨胀,以及在热钱持续流入的情况下也是,实际上这种货币经纪体系,是一种有储备的发行,就是背后资源的调配权,这种动用资源的能力就是一种信用货币储备体系,只是目前还没有经济学家能够形成理论体系。所以中国的经济模式还会继续发展下去,不可能出现太大的波动以及停摆的可能。那么以此来推算,未来网络世界维度逐步扩张,会形成错综复杂的结构层次体系,自然一个网络就将世界联系在一起,未来技术的进步,必然会产生一种局部的认可的网络货币,最后各个国家跟进,根据占据网络资源的多寡来分配货币或者拥有制造货币的能力与权限,从而出现世界货币,世界货币可以是高度虚拟化的货币,仅仅在网络使用,但是要取代现实的纸币,仍然有许多遐想空间,大概在50年之后就会出现这个设计雏形,全世界的货币体系必然被高度虚拟化,纸币会成为附属货币。(以上内容系个人近期的一点研究总结,仅供参考)
C.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发展趋势
网络借贷模式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小微企业主以个人名专义,通过中介获属得融资,既能做到方便快捷,又能有效利用社会闲散资本,再加上机构通过网络能有效降低服务成本,符合小微企业需求,投融贷P2P就很符合。
P2P网络借贷平台指个人与个人间通过网络平台达成的小额借贷交易。借款者可自行发布借款信息,包括金额、利息、还款方式和时间,实现自助式借款;借出者根据借款人发布的信息,自行决定借出金额,实现自助式借贷。
D. 话说互联网金融发展大概方向
互联网金融的脆弱性,网络银行监管在国内并不健全,甚至还在犹豫阶段,权益分配等问题都没解决,像支付宝这样的大鳄在没有“正名”之前,也是谨小慎微,不得不曲线走路。传统金融体系的根基轻易动弹不得,就像微信和运营商的博弈一样,互联网金融必须获得“认可”和“支持”,不然庞大的市场前景只是海市蜃楼。然而,互联网金融是大势所趋,取缔是不可能,但会面临一些限制性措施,监管部门出于“安全”考虑,进入门槛和政策性、技术性约束是存在的。
从市场博弈中,我们也应看到,如果传统金融体系发现走互联网能获得更好的收益,无论是自己做,还是和互联网公司合作,都会推动政策的松动和支持,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也打开了一个扩张的大门。
保险公司、银行都已开始在线设计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手机客户端的结合,提供个性化的定制服务,这让金融产品与互联网的融合更深一层,比如招商银行自有网点不多,但网上业务发达。更有甚者,银行已开始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通过金融产品的粘度,实现商品平台化,但这条路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其它电商平台的竞争、自身流量小、现有流量的转化、商家的深度合作等),效果怎么样,还有待观察。
移动端需要入口,除了自建入口(客户端等),商业银行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比如基金和余额宝的联合,借助支付宝庞大的用户群和支付/提现的便利性,实现业务扩张(甚至相关服务公司的股票也暴增)。 招商银行与微信的合作,推出“微信银行”,包括支付、转账汇款、查询等功能一应俱全,与已有的手机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一起,实现服务的覆盖。平安信用卡入驻微信,建立智能服务平台,实现服务的移动化。不管是支付宝还是微信,其庞大的用户量,增加了对商业银行的吸引力(这也是两者相较于商业银行自有入口的优势)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没有自身的金融产品,就需要依托自有平台和渠道与传统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合作;互联网信贷产品作为擦边球,面临着监管的“威胁”。产品、平台成为互联网金融争夺的“焦点”,一个缺产品,一个缺平台。
E. 互联网金融的趋势有哪些
互联网金融即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业务。互联网技术不仅改善了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础环境,同时也衍生出了新的金融服务方式,引起金融生态和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从而也带来一系列风险与控制的新课题。
作为近几年成长最快的一个行业,新金融领域中的领军企业,不管是业务规模、还是发展程度都到了迈入资本市场的阶段。只是眼下,不管是上市地点的选择还是商业模式的合规性、资本的认可程度等,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综合分析来看,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有如下趋势:
趋势一、互联网金融加速向纵深发展,行业调整仍将持续,服务实体经济成为互联网金融企业持续发展的战略基石。
趋势二、互联网金融政策规范将初步确立,监管套利空间逐渐缩小,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得到空前重视。
趋势三、各路资本纷纷布局国内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平台将迎来上市热潮。
趋势四、互联网金融生态战略或成主流,数据资产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优势。
趋势五、移动支付发展迅猛,支付去现钞化趋势更加显著,第三方支付企业面临商业模式重构。
趋势六、P2P 进入兼并重组期,数据和垂直行业定位成为获得行业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大型平台向财富管理方向转型。
趋势七、互联网保险异军突起,结合大数据技术产品创新层出不穷,“相互保险”即将开闸。
趋势八、“供给侧改革”政策利好,消费金融爆发在即,场景和流量成为核心竞争力。
趋势九、众筹监管思路进一步明确,行业趋向规范发展,众筹发展驶入快车道。
趋势十、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加速,百万人才缺口有望得到缓解。
F. 互联网金融今后将向哪些方向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复任何制行业都会趋于完善,而金融行业将会向更加完善的服务,更加专业的分析和正价严格的监督方面发展。
未来互联网金融将会采取“钱、账分管”的模式开展业务,金融企业自身只能接触账目,而所有碰钱的工作将由银行独立完成,投资客户资金进入银行账户,再由银行根据融资客户的合同、资料确认情况直接投入符合条件的融资客户账户,互联网金融企业自身将不能接触资金,这种完全规避互联网金融企业联合第三方支付机构暗箱操作融资资金的方式。而目前这个阶段正是合规初期,具体后续还有什么监管措施来保障投资人的利益,我们拭目以待。
G. 互联网金融创业有哪些方向
现在已经进入了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任何东西都跟数据有关。所以回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答向之一就是怎么样捕获更多的用户。优质内容将成为获取高性价比流量主要方式。借助公众号、雪球等大流量平台,降低新用户获取成本,通过生产、转载等方式定期、批量生产优质内容,提高用户的观看频次,增加用户粘性,同时如果能与新产生流量进行高效的深度交互,比如选择映客等直播平台,亦或者在雪球社区中与粉丝实时交流,将会极大提高用户粘性。
你对此有什么好看法呢?
H.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前景如何
虽然互联网金融来已经不再是新鲜事自物,但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发展令人们长期对其保持着新鲜感。受众们之所以不会对互联网金融感到疲倦,主要来源于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互联网金融产业的不断创新,例如从最先被人们知晓的网络借贷平台到科技金融、大数据金融、消费金融、普惠金融等,令互联网金融始终保持着新鲜感;第二是存活下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十分注重用户体验,通过各种模式为用户创造便利、营造场景,增强用户粘性。
上述两点也符合产品以及企业的成长周期,人们也往往只会关注成长、成熟的周期,而不会关注衰退期。与传统产业不同,互联网金融企业或产品如能不断创新、不断迎合重要用户的客户体验,就将长期处于发展期,令企业和产品在发展中长青,强势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正是这样做的,这也是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的趋势。
结合市场实际环境以及金融因素,互联网金融在经过探索发展后,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会集中在政策监管以及行业规范化、服务社会实体产业、业务模式专业化及小额化、新技术的不断更迭这四大方面。
I.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
如果说2014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监管年,2016年就是这一行业的整治年和生死年。在互联网发展和创新得到监管认可的同时,非法集资、诈骗、自融等行业乱象不容忽视。从年初开始,互联网金融行业整治风暴不断,“驱逐劣币”大洗牌已然开始。网贷行业成交量在加速上扬的同时,收益率开始回归合理区间。小型平台逐渐退出市场,大型平台则转型升级为互联网金融集团。未来行业将何去何从可能无人知晓,但大家都知道网贷行业的出现带动了社会进步。
网贷成交量:突破3万亿
在互联网金融的整治风暴中,整个行业成交量在近几个月出现下降,不过11月环比出现了增长,同比看来仍然创造了“亮眼”成绩。2016年11月网贷行业成交量为2197.34亿元,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单月成交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截至2016年11月底,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为31847.67亿元,突破3万亿元关口。从数据上看,整个行业状况有所回暖。网贷行业于2015年10月实现了第一个万亿元,用时超过七年之久,第二个万亿元仅仅用了7个月时间,第三个万亿元用了6个月。很多投资者为了避险,纷纷从小平台转向大平台进行投资,带动了整个行业成交量的上升,这个行业并没有想象中悲观。
综合收益率:走向合理区间
2016年11月,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为9.61%,环比下降了7个基点(1个基点=0.01%),同比下降了264个基点。自2016年8月2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出台后,网贷平台资产端竞争加剧、合规调整成本增大,部分平台主动下调综合收益率,不过由于网贷“双11”不少平台加息来吸引投资人,使得11月综合收益率下降速度有所放缓。目前主流综合收益率区间仍分布在8%-12%,平台占比为51.42%;其次为综合收益率在12%-18%的平台,占比为33.44%,8%以下低息平台占比较上月有所下降,为10.08%。不过,网贷行业收益率下行并非坏事,在此前出现的众多跑路事件中,高收益成为投资人误入陷阱的诱饵,未来网贷行业收益区间将更加合理。
集团化:大平台的选择
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出现了“马太效应”,小平台被淘汰,大平台在升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底,P2P网贷行业平台融资次数近57次,融资金额超152亿元人民币(含陆金所融资,不含平台自身未公布或未公布投资方的平台)。行业在政策引导下开始“二八分化”,互联网金融企业集团化发展可以通过精细化运作深耕细分领域,各子品牌相互独立,也可以建立一道政策风险的防御墙。但如同硬币正反面,集团化架构对企业管理能力会形成一定考验,很多集团化并不是“破茧成蝶”,可能只是停滞不前。
银行资金存管加速落实
截至2016年10月底,广东华兴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和江西银行等36家银行布局网贷平台资金存管业务,并共有216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约占同期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0.03%。其中有161家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53家与银行签订联合存管协议;2家与银行签订银行直连协议。完成银行资金存管系统对接方面,共有102家平台完成银行资金存管系统,约占同期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4.74%,其中有89家平台是于2016年完成银行资金存管系统对接。其中完成银行直接存管系统对接的平台有68家,完成银行联合存管系统的有32家,2家平台上线银行直连系统。
资料来源:艾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