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请问银行金融机构的演变是指什么啊他们性质的转变还是什么方面的内容呀 谢啦
银行的演变
经济的快速增长(始于18世纪后期的英国,并随后在整个19世纪扩展到西欧和欧洲的延伸地区北美及澳大利亚广阔的定居点)在多大程度上要归功于17世纪以来银行业的发展,金融史学家尚无定论。毫无疑问,金融革命要领先于工业革命。虽然引发工业革命的纺织品加工和钢铁生产的决定性的突破,并未严重依赖银行的融资。但是,银行在欧洲大陆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要比在英国更重要。实际上,是更先进的金融机构促进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要从中寻求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可能是徒劳的。这两种进程相互依存并自我强化,这种观点才是合理的解释。这两种进程伴随着经常性突变(技术创新)、新事物形成(新型公司的创造)和间断平衡(危机将决定哪些公司生存以及哪些消亡),表现出了明显的进化特征。
用亚当•斯密的话来说:“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替大部分的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有些像空中楼阁。”在他出版《国富论》后的年代,金融创新呈爆炸之势,欧洲和北美各种不同类型的银行激增。历史最为悠久的是票据贴现银行,为从事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商人提供融资。在亚当•斯密时代,伦敦已经成为一些非常成功的银行如巴林银行的基地,这些银行专门从事大西洋两岸的商业金融服务(这类业务后来才为更多人所知)。由于监管的原因,几乎所有的英国银行在此期间都是私营银行。一些银行专门从事伦敦城里的商业金融服务(伦敦东部方圆几英里的地方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商业金融中心);一些银行开展地产业务,也就是所谓的“乡村银行”,其兴衰与英国农业收成好坏密切相关。
金融演变和自然演变的决定性差异在于所谓的“智能设计”作用,要知道管理者是人而不是神。英格兰银行经过长期的试错过程之后,渐渐地开发出公共职能,1826年重新获得了货币发行的垄断权,并在英国各地设立了分支机构,逐步接管了乡村银行的货币发行业务①。英格兰银行在同业往来中越来越多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银行间越来越多的“结算”款项要通过英格兰银行完成。随着限制商业票据贴现率的《重利限制法》于1833年被最终废除,银行能够充分利用其位于城市的大银行规模优势。银行贴现率越来越多地被看做是“货币市场”(主要是通过商业汇票贴现进行短期贷款)最低的短期利率。
40年来悬而未决的问题依旧是,银行储备和货币流通之间的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在19世纪40年代,时任总督的霍斯利•帕麦尔的观点就是准备金只需包括1/3金币或金条,实质上其受到再贴现业务量的调节。当时英国的罗伯特•皮尔爵士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质疑,认为会在货币过量发行与通货膨胀方面冒很大风险。1844年皮尔主持通过《英国银行法案》,把英格兰银行分为两部分:一是负责商业银行业务的银行部;二是独立的货币发行部,它被赋予没有黄金保证的1 400万英镑银行券发行额度,可以持有未指定用途的金币和金块,并根据英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平衡来决定增减,即银行券发行数额不得超过黄金保证的数额。然而,一再发生的危机(在1847年、1857年和1866年发生三次危机)清楚地表明,这种过于僵化的束缚,使得《英国银行法案》在每次危机中都不得不暂时中止,以避免流动性的彻底崩溃。危机爆发之后,在见证了欧沃伦格尼银行因大规模挤兑而倒闭后,《经济学人》杂志主编沃尔特•白哲特才把英格兰银行在危机中的作用准确定位于不考虑罚息而自由提供信贷的“最后贷款人”,以防止流动性危机。
应当强调的是,沃尔特•白哲特并不能完全解决维多利亚时代的货币问题。根据每盎司黄金兑换3英镑17先令101/2便士的汇率,一英镑可以兑换成一定的、不可改变的黄金数量,这一神圣的原则创立于大师辈出的牛顿爵士时代。在应对这一神圣原则的挑战时,沃尔特•白哲特并不比19世纪其他杰出的经济理论家更高明。为了弄清楚当代有关金本位的讨论,就要在诸多方面理解维多利亚时代的人也屈从于贵金属,正如3个世纪之前的征服者一样。“贵金属仅仅是货币,”城市贵族巴伦•奥费斯迪宣称,“纸币能成为货币是因为它们代表贵金属货币。否则,这就是诈骗。并非所有的储户都能获得贵金属货币,因此存款不是货币。”如果这一原则得到遵守,并且英国经济中货币供应量真正取决于英格兰银行储备的金币和金条数量,那么英国经济的增长将完全窒息—即使考虑到19世纪新金矿发现的扩张效应。
英格兰银行纸币发行由于受到限制,从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黄金储量实际超过流通中的纸币价值。这使新型银行,特别是吸纳存款的银行激增,使货币扩张成为可能。1858年以后,股份制银行的限制被取消了,为几大商业银行的产生铺平了道路:伦敦西敏寺银行(成立于1833年)、国民银行(1834年)、伯明翰米德兰银行(1836年)、劳埃德银行(1884年)和巴克莱银行(1896年)。自欧沃伦格尼银行倒闭以来,起源于比利时(兴业银行)、法国(信用动产)和德国(达姆施塔特银行)的类似工业投资银行在英国的发展不太成功。重要的是,事实上银行并没有购买工业企业的大宗股票,而是吸纳存款,为新银行贷款的不断扩大奠定基础。
20世纪之交,新的储蓄银行的激增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到1913年,英国储蓄银行吸纳的存款达2.56亿英镑,大约占英国存款的1/4。与那些被称为“大银行”的诸如德国达姆施塔特银行、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贴现公司(Disconto-Gesellschaft)相比,德国储蓄银行的资产超过它们2.5倍还多。总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英国银行的居民存款总计近12亿英镑,而流通中的纸币仅有4 550万英镑。货币目前主要存于银行,虽然离开了我们的视野,却从未被忘却。
(责任编辑:王蕊)
尽管存在差异,但最先进的经济体基本上遵循了英国的做法,即通过独有的央行和存款集中在相对较少的大型机构进行调节。法兰西银行成立于1800年,德意志帝国银行成立于1875年,日本央行和瑞士国家银行分别成立于1882年、1907年。与欧洲大陆国家不同,英国银行业表现出明显的集中倾向,具体体现为乡村银行数量的下降—从高峰时期1809年的755家到1913年减少至17家。
金融业在美国的演变迥然不同。在那里,议员唯恐银行家势力过于强大的观念,两次扼杀了央行(美国第一银行和第二银行)的萌芽,因此直到1913年才通过立法创建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简称美联储)。直到现在,美国金融界才真正开始享有充分的发展自由。1864年颁布的《国家银行法》,在建立民营银行和欧洲标准的最低资本金要求方面,大大降低了障碍。与此同时,建立跨州银行还存在障碍。这些法规条文合并后的影响就是,银行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数量急剧攀升,从1899年不到3 600家激增到1922年高峰期超过8 200家。大批资本不足的银行成为金融不稳定的隐患,恐慌成为美国经济生活中的常态。在那场大萧条危机中,最令人惊叹的是,运作超过15年的货币当局加剧而不是减轻了银行危机。1933年,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大大降低了美国银行遭受挤兑的脆弱性。然而,银行业仍然高度分散,直到1976年缅因州成为第一个允许州际银行合法化的州。到1993年以后,在经历了美国历史上最新的银行危机(见第五章)之后,全美的银行数量在将近一个世纪之后首次低于3 600家。
1924年,凯恩斯把金本位制贬为“野蛮的残余”。今天人们普遍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恢复黄金兑换体系的努力,不仅对英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是一个错误。毫无疑问,金本位制有其优势。汇率稳定有助于在贸易与降低交易成本方面预测定价,而长期平稳的价格可以给出一个通胀预期。金本位制还可能降低政府奉行审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借贷成本。基于金本位制的货币钉住单一商品或其他货币的困难在于,决策者被迫选择要资本自由流动,还是要独立的国家货币政策—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换言之,这是一个“三角困境”,即所有货币当局中只能在汇率稳定、资本流动和国内经济稳定三者之间同时选择两个。央行力求在钉住汇率制下保持货币价格稳定,尽管钉住汇率制度可能意味着短期利率波动幅度更高。如果货币供给受到限制(如19世纪70年代和19世纪80年代黄金的供应随需求而变),这可能意味着通货紧缩。钉住汇率制度可以传输金融危机(如1929年后金本位制恢复过程中所发生的)。相比之下,主要基于银行存款的货币体系和浮动汇率摆脱了这些制约因素。金本位制已经垂死挣扎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其存在不再有意义的日子—1971年8月15日终于到来了。那天,尼克松总统关闭了所谓的“黄金窗口”—此前美元在特定条件下,通过这扇窗口可以换取黄金。从这一天开始,货币和贵金属之间百年联系的历史就此结束了。
⑵ 论述近代中国金融业新旧更替 的历史过程,分析其主要原因
从清末的晋商没落,看出传统金融业的落后,落后的主要原因是金融工具没有与国家政治及战争相结合,西方当时的战争与金融结合度相当较强
⑶ 有没有介绍中国近现代金融历史的文章或电子书
中国近现代金融史及其政策发展
摘要:
“金融”一词产生于近代,
但明朝中叶之后我国就已出现比较广泛的金融
活动,尤其是在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这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金融更是经历了动荡与混乱、统一与发展的历程。回顾与总结中国近现代金融史上的发展、金
融政策及经验教训,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金融的改革与发展、实施正确的金融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字:
近现代;
金融;发展史;政策;
一、我国近现代史上金融发展进程的历史
从明末到1949年这段时期,我国经历了封建社会的落日辉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混乱与动荡以及前赴后继的民族抗争,中国金融也经历了重大波折与艰难发展。
旧式金融机构由盛而衰。
钱铺和票号是旧式金融机构的典型代表。
钱铺产生于明代,
在清代成为当时的主要金融机构,
但因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未能发展成真正的银行。
票号产生于明末,
以经营汇兑业务为主,
在鸦片战争后发展到极盛,
但在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败并最终消亡。
外商银行在华特权由小渐大,但最终被取缔。由于清政府的软弱与退让,外
商银行于1845年进入中国,逐渐控制了进出口贸易,垄断外汇,控制中国金融
与财政。抗日战争胜利后,外商在华银行的势力出现新变化,
美国在华银行发展迅速。新中国成立后,帝国主义在华银行的特权被彻底取缔。
中国现代银行业在曲折中前进。中国现代银行业诞生于1897年,辛亥革命后得到了很大发展,
南京政府建立后逐步实现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垄断,
而民族资本金融业却趋于衰落。在外部挤压、内部争夺以及阶级斗争以至战争的影响下,
中国现代银行业始终在曲折中发展。
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由无到有,
并最终掌握了全国金融。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合作金融机构始创于1924年,其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而不断发展与壮大。
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2月成立,在边解放、边接管、边建行和边办业务的过程中使中国金融从混乱走向统一,从动荡走向稳定。
二、我国近现代史上的国家金融政策及其成效
自明末到1949年,我国经历了明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政府以及同时期
的革命根据地政府等几个阶段。不同阶段、不同政权在金融问题上持有的立场不同、采取的政策不同,政策的成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一)明、清政府的重本轻末政策、
“觅商汇兑”
政策、封建压榨政策
明清政府长期实行重本轻末政策,
提倡和奖励农业劳动者,
抑制和贱视工商业者,直到甲午战争后才实现向“农工商皆本”的转变。太平天国后期,由于战争
原因清政府开始实施“觅商汇兑”政策,请票号汇兑京饷、协饷,要求票号为各省
借垫京饷、协饷,为清政府汇兑、抵还外债,代理部分省关的财政金库。此外,
还长期实行封建压榨政策,
动辄就要票号捐输报效,
不时地禁止官款汇兑,
一遇
倒账首先考虑外国银行及大清银行的利益,对票号
“
落井下石
”
。
总的来讲,
重本轻末政策及封建压榨政策,
严重制约了钱铺、
票号的健康发
展;
“
觅商汇兑
”
政策一定程度上扩大了票号的资本实力、放贷规模、经营地域及
业务范围,同时又使票号过分倚重与政府有关的金融业务、轻视商业金融业务,
逐渐丧失了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清政府倒台后很快衰败下来。
(二)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
自
1845
年外商银行进入中国后,清政府对外商银行的入侵一直采取退让政
策。
19
世纪
70
年代后,出于军事、政治以及兴办洋务的需要,清政府对外商银
行转而实行退让加依附政策,向外商银行乞求贷款。
19
世纪
90
年代到
20
世纪
初,
外商银行都把对华贷款作为抢夺势力范围的手段。
北洋政府时期,
不同军阀
依附不同的外商银行,
将外商银行贷款作为筹集财政资金的重要手段。
南京政府
成立后,
尽管对外商银行的依赖程度有所降低,
但退让加依附政策总体上没有变
动。
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
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灾难。
首先,
使外商银行
轻而易举地垄断了国际汇兑业务,
通过对钱庄的渗入控制中国金融,
使国内传统
金融业成为外商银行的附庸;
其次,
外商银行对新生的民族银行业进行抵制与打
压,
延缓了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通过不断制造金融恐慌,
最终掌握了中
国金融的领导权;
再次,
外商银行通过向地方政治势力贷款,
收买与扶植军阀势
力,使中国社会日益动荡与混乱。
(三)晚清政府与北洋政府实行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清政府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
使其自身陷入被外商银行压榨与要挟的困
境之中,同时也使其逐渐意识到应该创立自己的银行,终于在
1897
年,清政府
成立了中国首家商业银行。
此后,
在继续实行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的同
时,
晚清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行了支持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比如,
在创
办中国通商银行及其业务经营等问题上,给予民族商业银行一定的自由发展空
间。
北洋政府时期,
在继续实行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依附政策的同时,
也实施了
有利于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较少干预民族银行业,
民族银行业自主性增
强,形成华资银行同外商银行、传统钱庄
“
三足鼎立
”
之势。此外,晚清政府与北
洋政府在发展商办银行的同时,
都很重视发展官办银行及官商合办银行,
但都主
要出于财政需要的考虑,
使其成为主要为政府财政服务的金融工具,
这取得一些
成效,但也积累了巨大的危机。
从政策成效上看,
支持民族银行业自由发展的政策,
有力推动了我国民族银
行业的产生与发展,
形成一股同外商银行竞争的新生力量;
官办银行的产生,
客
观上减少了政府对外商银行的依附程度;
民族银行业的兴起直接推动了民族工业
的发展,同时培养了一批懂专业、熟悉国际业务、掌握英语的银行管理人才。
(四)南京政府的金融垄断政策、对民族资本金融业的压制政策以及法币
政策
南京政府成立后,实行金融垄断政策,建立和发展了
“
四行二局
”
的金融垄断
体系(即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和邮政储
金汇业局)。同时,还对商办银行采取压制政策,把许多全国性及地区性商办银
行、
地方性官办银行逐步演变为南京政府控制下的金融机构。
抗战开始后,
南京
政府进一步加强对商办银行的监督和检查,
限制新商办银行的设立。
抗战胜利后,
南京政府颁布新的《银行法》,但仅适用于商办银行,且管制过于严格。
1935
年
11
月,南京政府实行法币政策,规定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
行三家银行所发之钞票为法币,
实行通货贬值政策,
扩大纸币发行量,
继而又使
其成为弥补财政赤字的工具,
最终形成恶性通货膨胀,
导致法币的崩溃;
后又发
行金圆券,但很快也崩溃了。
从政策成效上看,
金融垄断政策极大地强化了官僚资本的金融势力;
对民族
资本金融业的压制,
则严重削弱了民族资本金融业,
导致其走向衰落;
法币政策
虽然使中国摆脱了
1934
~
1935
年金融危机,
但由于把发行纸币作为筹集财政资
金的主要手段,
使法币丧失了货币的基本功能,
大量资金纷纷逃往香港地区或国
外,加速了南京政府的灭亡。
(
五)
革命根据地政府的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
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以
及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革命战争时期,
各革命根据地政府严格执行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
制止
和打击高利贷行为,鼓励节约,发展生产与社会经济,改进人民生活,冲破敌人
封锁。
实行审慎的货币发行政策,
主要通过发展经济解决财政困难,
除少数特殊
情况外,
始终坚持按照根据地经济建设的需要合理确定货币发行量。
在金融管理
方面,一直执行严格的管理政策,主要体现在严格对私营银钱业、外汇、金银的
管理以及打击投机等方面。
从政策成效上看,
实行独立自主的金融发展政策,
使革命根据地的金融业从
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避免了走退让与依附政策所带来的民族悲剧;审
慎的货币发行政策,避免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发生,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树立了良好、
负责的人民政府形象;
严格的金融管理政策,
充分发挥了私营银钱
业的积极性,避免了其消极作用。而将外商银行控制在人民政府管理监督之下,
并最终彻底取缔其在华特权,则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三、近现代金融史发展的经验与其借鉴意义
从我国近现代史上看,
国家金融政策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作用,
既取得了一
定成效,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经验教训。
金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工具。
健全、
强大的金融是维护国家政权的重要
保障,
而扭曲、
弱小的金融无力为国家政权提供保障。
明清政府无力对抗外国金
融资本的入侵,
南京国民政府严重扭曲金融业的发展,
最终都加速了政权的垮台。
革命根据地政府实行正确的金融政策,为最终统一全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
先进的经济思想是推进金融发展的重要前提。
中国现代金融业的每一点进步
都以解放思想与树立先进理念为前提。
好的金融政策更是源于好的经济思想,
并
对经济发展与金融运行具有重要作用。由
“
重本轻末
”
转变为
“
农工商皆本
”
促生了
中国第一家商业银行;
“
实业兴国
”
口号的提出推动了中国现代金融业的发展与壮
大;独立自主、审慎严格的经济管理思想,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发展,随着
全国革命取得胜利,最终统一、掌握了全国金融。
独立自主是发展本国金融与制定金融政策的根本原则。
对外商银行的退让与
依附政策、对民族银行的压榨与剥削政策,严重阻碍了旧中国金融的健康发展。
而革命根据地政府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金融政策,
使革命根据地政府的金融与经
济得到较好的发展,为解放全中国提供了经济支持。
协调好金融与财政的关系。
财政与金融问题既有区别、
又有联系,
但晚清及
北洋政府都把银行视为解决财政问题的工具,
南京政府则把发行纸币当作筹集财
政资金的主要工具,
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而革命根据地政府实行审慎的货
币发行政策,
将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放在首位,
将财政需要放在次要的地位,
充
分发挥了财政、金融两种政策的合力。
正确处理官办与民办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
1897
年后,中国现代金融业可
划分为官方资本与民商资本两大类,
官办金融机构与民办金融机构、
官商与民商
的关系处理得当,可促进金融业、经济乃至政治的健康发展。否则,就会起到相
反的作用。
实际上,
民商在金融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及作用,
在没有民商的情
况下,官商也不可能健康发展。不论是在业务经营方面,还是在职能范围方面,
都需要在两者之间建立起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
国家既要推动与扶持官商的发
展,也要给民商一定的发展机会及空间。
另外也有更详细的书籍卖的
⑷ 中国古代的金融机构为什么没有发展为近现代的银行
近现代的银行是工业化后才有的,为规模生产提供信用服务
⑸ 中国古代的金融机构里有账局吗什么性质呢
应该称为票号,商号吧,明清时期已经发展得很完善了,朝廷和私人都有开办
⑹ 商业银行的历史文化背景
具体参照:http://ke..com/view/18754.htm
银行是经济中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西方银行业的原始状态,可溯及公元前的古巴比伦以及文明古国时期。据大英网络全书记载,早在公元前6世纪,在巴比伦
已有一家“里吉比”银行。考古学家在阿拉伯大沙漠发现的石碑证明,在公元前2000年以前,巴比伦的寺院已对外放款,而且放款是采用由债务人开具类似本票
的文书,交由寺院收执,且此项文书可以转让。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寺院、公共团体、私人商号,也从事各种金融活动。但这种活动只限于货币兑换业性质,还没
有办理放款业务。罗马在公元前200年也有类似希腊银行业的机构出现,但较希腊银行业又有所进步,它不仅经营货币兑换业务,还经营贷放、信托等业务,同时
对银行的管理与监督也有明确的法律条文。罗马银行业所经营的业务虽不属于信用贷放,但已具有近代银行业务的雏形。人们公认的早期银行的萌芽,起源于文艺复
兴时期的意大利。“银行”一词英文称之为“Bank”,是由意大利文“Banca”演变而来的。在意大利文中,Banca是“长凳”的意思。最初的银行家
均为祖居在意大利北部伦巴第的犹太人,他们为躲避战乱,迁移到英伦三岛,以兑换、保管贵重物品、汇兑等为业。在市场上人各一凳,据以经营货币兑换业务。倘
若有人遇到资金周转不灵,无力支付债务时,就会招致债主们群起捣碎其长凳,兑换商的信用也即宣告破碎。英文“破产”为“Bankruptcy”,即源于
此。
早期银行业的产生与国际贸易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中世纪的欧洲地中海沿岸各国,尤其是意大利
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城市是著名的国际贸易中心,商贾云集,市场繁荣。但由于当时社会的封建割据,货币制度混乱,各国商人所携带的铸币形状、成色、重量各不
相同,为了适应贸易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货币兑换。于是,单纯从事货币兑换业并从中收取手续费的专业货币商便开始出现和发展了。随着异地交易和国际贸易的
不断发展,来自各地的商人们为了避免长途携带而产生的麻烦和风险,开始把自己的货币交存在专业货币商处,委托其办理汇兑与支付。这时候的专业货币商已反映
出银行萌芽的最初职能:货币的兑换与款项的划拨。
随着接受存款的数量不断增加,商人们发现多个存款人不会同时支取存款,于是他们开始把汇兑业务
中暂时闲置的资金贷放给社会上的资金需求者。最初,商人们贷放的款项仅限于自有资金,随着代理支付制度的出现,借款者即把所借款项存入贷出者之处,并通知
贷放人代理支付。可见,从实质上看,贷款已不仅限于现实的货币,而是有一部分变成了账面信用,这标志着现代银行的本质特征已经出现。
当时,意大利的主要银行有1171年设立的威尼斯银行和1407年设立的圣乔治银行等。16世
纪末开始,银行普及到欧洲其他国家。如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1619年成立的汉堡银行,1621年成立的纽伦堡银行等都是欧洲早期著名的银
行。在英国,早期的银行业是通过金匠业发展而来的。17世纪中叶,英国的金匠业极为发达,人们为了防止金银被盗,将金银委托给金匠保存。当时金匠业不仅代
人保管金银,签发保管凭条,还可按顾客书面要求,将金银划拨给第三者。金匠业还利用自有资本发放贷款,以获取利息。同时,金匠们签发的凭条可代替现金流通
于市面,称之为“金匠券”,开了近代银行券的先河。这样,英国早期银行就在金匠业的基础上产生了。
这种早期的银行业虽已具备了银行的本质特征,但它仅仅是现代银行的原始发展阶段。因为银行业的
生存基础还不是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银行业的放款对象还主要是政府和封建贵族,银行业的放款带有明显的高利贷性质,其提供的信用还不利于社会再生产过
程。但早期银行业的出现,完善了货币经营业务,孕育了信贷业务的萌芽。它们演变成为现代银行则是在17世纪末到18世纪期间的事情,而这种转变还要求具备
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殊条件。
现代商业银行的最初形式是资本主义商业银行,它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一些手工场主同城市富商、银行家一起形成新的阶级——资产阶级。由于封建主义银行贷款具
有高利贷的性质,年利率平均在20%~30%,严重阻碍着社会闲置资本向产业资本的转化。另外,早期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是政府等一批特权阶层而非工商业,
新兴的资产阶级工商业无法得到足够的信用支持,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大量的为组织资本主义生产所必需的货币资本。因此,新兴
的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银行。
资本主义商业银行的产生,基本上通过两种途径:
一是旧的高利贷性质的银行逐渐适应新的经济条件,演变为资本主义银行。在西欧,由金匠业演化而来的旧式银行,主要是通过这一途径缓慢地转化为资本主义银行。
另一途径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按照资本主义原则组织的股份制银行,这一途径是主要的。这一建立资
本主义银行的历史过程,在最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英国表现得尤其明显。1694年,在政府的帮助下,英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家资本主义股份制的商业银行——
英格兰银行。它的出现,宣告了高利贷性质的银行业在社会信用领域垄断地位的结束,标志着资本主义现代银行制度开始形成以及商业银行的产生。从这个意义上
说,英格兰银行是现代商业银行的鼻祖。继英格兰银行之后,欧洲各资本主义国家都相继成立了商业银行。从此,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普及。
与西方的银行相比,中国的银行则产生较晚。中国关于银钱业的记载,较早的是南北朝时的寺庙典
当业。到了唐代,出现了类似汇票的“飞钱”,这是我国最早的汇兑业务。北宋真宗时,由四川富商发行的交子,成为我国早期的纸币。到了明清以后,当铺是中国
主要的信用机构。明末,一些较大的经营银钱兑换业的钱铺发展成为银庄。银庄产生初期,除兑换银钱外,还从事贷放,到了清代,才逐渐开办存款、汇兑业务,但
最终在清政府的限制和外国银行的压迫下,走向衰落。我国近代银行业,是在19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银行入侵之后才兴起的。最早到中国来的外国银行是英商东
方银行,其后各资本主义国家纷纷来华设立银行。在华外国银行虽给中国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在客观上也对我国银行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为了摆脱
外国银行支配,清政府于1897年在上海成立了中国通商银行,标志着中国现代银行的产生。此后,浙江兴业、交通银行相继产生。
商业银行发展到今天,与其当时因发放基于商业行为的自偿性贷款从而获得“商业银行”的称谓相
比,已相去甚远。今天的商业银行已被赋予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银行业竞争的加剧,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不
断扩大,逐渐成为多功能、综合性的“金融百货公司”。
⑺ 明清时期之际的民间金融体系是怎么样的
明清时期之际的印局,与当铺、账局、钱庄、票号等金融形态,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多层次的民间金融体系。
在这个金融体系内,各层次的金融机构,从当铺到票号,分别向不同的客户群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相互之间形成了共生的关系。
比如账局向印局提供低息、大额贷款,印局则向商贩供应小额的高利贷,从而形成一条盘活市场的经济链条。
⑻ 中国货币史的明清货币
清代铜钱沿用明朝的制度,主要铸行小平钱。清代铜钱中以咸丰钱最为复杂,钱文有通宝、重宝和元宝之分,面值不同,钱局不同。清朝民间商务大数用银,小钱用钱,钱、银并行。
清初一百年以银锭为主币,清朝后期银锭开始向银元转化。明朝中叶起,在对外贸易中外国商人用他们的银元购买中国丝、茶、瓷器等,使各种外国银元开始在中国流行。到清道光年间,从签不平等《南京条约》开始,赔款用的银元都是“洋钱”,当时中国本国还没银元。库存洋钱不足抵销数目剧增的对外赔款,于是迫使清末政府开始自己铸造银元。中国最早的机制洋式银元为光绪年间的“光绪元宝”,俗称“龙洋”,因银元背面一般铸有龙纹而得名。同时出现机制铜元,又称“铜板”。
清代发行的纸币品种复杂,有官钞和私钞之分,官钞即由官府金融机构发行,私钞由民间金融机构发行,纸钞又可分铜钱票(可兑换方孔铜钱)、铜元票(可兑换铜元)、银两票(可兑换白银)、银元票(可兑换银元)四种。发行纸币开始有库银准备金、钞本来凭证。
⑼ 明清时期中央一级的金融机构名称是什么
户部专管钱财
⑽ 我国金融机构的演变和发展
20世纪70、80年代,随着非银行金融业务如证券、保险、信托及期货、期权等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国际上,实施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其作为贷款人的重要性日渐下降。从资产业务方面看,资本市场、投资银行、租赁公司及外国银行纷纷抢走了商业银行的大批客户和业务。从负债业务方面看,居纷纷把积蓄投向公债、股票和投资基金以图更有利的回报。投资基金、保险公司、货币基金、股票市场和养老基金都成为银行负债业务强有力的竞争对手。随着这些金融机构的迅猛发展,银行资金来源急剧减少,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利差的急剧下降。为了生存,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找途径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在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两大业务领域与投资银行开展竞争,规范和划分金融分业的篱笆逐渐的被拆除了。(谢平等《分业经营、混业经营及其监管问题研究》)
1 1979年,中信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家信托投资公司,1980年代,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相继组建,并采取固定分工的方式划定了经营范围,使资金在系统内自上而下分配。这四家银行分别面向农村、外汇、基本建设和城市工商提供金融服务。
1984年,组织金融体制改革研究小组专门研究综合经营的问题,基本上形成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赞同德国模式 ,百货公司式的经营;另一种是以日本为代表的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模式。中国还是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开始阶段,德国模式在宏观管理上有难度,所以还是决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后来决定以交行作为试验田,单独搞综合经营试点。
1987年4月1日,作为股份制、综合类、现代商业银行的试验田,交通银行重新组建。它可以经营本外币业务,从事短期和长期贷款业务,也可以经营保险、证券、信托、投资、房地产等各种非银行金融业务,成为新中国第一家综合经营试点银行。交通银行的重组,打破了资金的城乡分割、工商分割、国内与国外分割。
2 1986年建行成立中国投资咨询公司;1987年成立中国人建设银行信托投资公司;1989年,建行与其他境内外机构成立了当时国内最大的租赁公司——友联国际租赁有限公司。
3 1987年11月开始,交通银行上海分行开办保险业务。1991年4月26日,交通银行将保险部独立出来成立了全资附属保险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交通银行行长戴相龙任公司董事长,并为太保拟定了著名的广告词——“太平洋保险保太平”。太平洋保险公司成为继中国人保险公司之后的第二家全国性、综合性保险公司。1995年3月9日,太平洋保险公司由交行全额投资改制为由交行控股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保险企业。
4 1988年9月,交通银行在其证券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上海海通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人币1000万元,是新中国最早的证券公司之一。1992年8月,上海海通证券公司改组为股份有限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1994年1月,海通改制为全国性证券公司,注册资本人币10亿元,为交行控股子公司,交行总部及各分支行一律不再经营证券业务。1994年9月27日,“海通证券有限公司”正式设立,董文标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5 1993年11月,交通银行明确地勾勒出了一个混业经营的金融集团模式,“坚持综合经营和分业管理,逐步形成两大业务体系,即以交通银行本体经营的传统商业银行业务体系和以交通银行附属、控股子公司为主体的非银行金融业务体系。”
6 1995年,建行与摩根斯坦利合资成立了国内第一家中外合资的真正的投资银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7 1992年下半年开始,金融机构违规经营严重,风险集中涌现,金融秩序混乱。1993年12月25日,发布了《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不得对非金融企业投资”,“在人、财、物方面要与保险业、信托业和证券业脱钩,实行分业经营。”1995年,《中华人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国人银行法》和《保险法》也相继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金融体制分业经营的格局确立。
8 1996年中国银行在伦敦注册了一家投资银行,后来迁到香港。1998年,在香港成立了中银国际,这是第一家中资的投资银行,前身是始建于1979年的中国建设财务(香港)有限公司。随后,中银国际和内地五家大型企业合资组建了中银国际证券公司,又投资了中国第一支产业基金——渤海产业投资基金
9 1999年8月28日,交通银行与上海市正式签定转让协议,太平洋保险公司、海通证券公司正式与交通银行“脱钩”,划归上海市领导,交通银行在两家公司的全部出资额及相关权益也同时转让。
10 2002年3月,建行成为国内首家获得人银行批准开展财务顾问业务的商业银行。2003,为了推动投资银行业务发展,建行设立了专门的投资银行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