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互联网金融的概述
本书分为三篇,共十二章。第一篇为互联网金融概述,主要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特点、概况等进行阐述;第二篇为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逐一分析第三方支付、P2P网贷、大数据金融、众筹、信息化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门户等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第三篇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思考,包括相关风险分析、金融监管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互联网金融》目录
前 言 VIII
第一篇 互联网金融概述
第一章 · 互联网金融概况 3
1.1 互联网金融概述 3
1.1.1 互联网金融定义 3
1.1.2 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5
1.1.3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概述 7
1.1.4 互联网货币代表——比特币 10
1.2 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5
1.2.1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5
1.2.2 国内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17
第二章 · 金融业的发展与变革 24
2.1 金融业的基本概述 24
2.1.1 金融的含义 24
2.1.2 金融业的定义 24
2.2 传统金融业的发展 25
2.2.1 商业银行的产生 25
2.2.2 商业银行的职能 25
2.3 现代金融业的兴起 26
2.3.1 金融机构变革 26
2.3.2 现代金融业的定位 31
2.3.3 现代金融业战略地位极大提升 32
2.4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变革 33
2.4.1 金融创新的含义 33
2.4.2 金融创新的动因 33
2.4.3 金融创新的发展阶段 35
2.4.4 金融创新对金融业的影响 37
2.5 我国金融体系现状与未来 40
2.5.1 中国金融业的发展历程 40
2.5.2 我国目前金融体系结构 45
2.5.3 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问题 49
2.5.4 我国金融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50
第三章 · 互联网发展引发的金融变革 52
3.1 互联网发展状况 52
3.1.1 互联网定义 52
3.1.2 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 52
3.2 互联网引发的社会变革 54
3.2.1 互联网引发的生活变革 55
3.2.2 互联网引发的商业变革 58
3.3 互联网引发的金融业变革 60
第二篇 互联网金融六大模式
第四章 · 第三方支付 65
4.1 第三方支付概况 65
4.1.1 第三方支付定义 65
4.1.2 第三方支付业务流程 65
4.1.3 第三方支付的价值 67
4.1.4 第三方支付发展历程 68
4.1.5 第三方支付行业规模 70
4.2 第三方支付运营模式 72
4.2.1 独立第三方支付模式 73
4.2.2 有交易平台的担保支付模式 79
4.2.3 两种模式的对比分析 85
4.3 第三方支付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86
4.3.1 促进金融行业服务变革 87
4.3.2 蚕食银行中间业务 88
4.3.3 开创新的融资方式 89
4.4 第三方支付风险分析 92
4.4.1 操作风险 92
4.4.2 法律风险 93
4.5 第三方支付风险防范建议 95
4.5.1 开展第三方支付平台评级工作 95
4.5.2 推进立法,加强监管 96
4.5.3 将第三方支付平台纳入反洗钱监控范围 96
4.5.4 依靠高科技手段加强信息系统安全 96
4.5.5 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管理 97
4.6 发展趋势 98
4.6.1 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98
4.6.2 应用领域不断拓展 98
4.6.3 支付方式不断创新 99
4.6.4 业务模式多元化 99
第五章 · P2P 网贷 100
5.1 P2P 网贷概况 100
5.1.1 P2P 网贷定义 100
5.1.2 P2P 网贷交易流程 100
5.1.3 P2P 网贷国外发展概况 101
5.1.4 P2P 网贷国内发展概况 104
5.2 P2P 网贷模式分析 110
5.2.1 纯平台模式和债权转让模式 110
5.2.2 纯线上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 113
5.2.3 无担保模式和有担保模式 119
5.3 P2P 网贷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125
5.3.1 规范民间借贷、抑制高利贷 125
5.3.2 促进直接融资发展 126
5.3.3 加速“影子银行”市场化 127
5.3.4 推动征信系统建设 128
5.3.5 创新金融业风控手段 129
5.3.6 促进金融监理念改革和监管方式创新 129
5.4 P2P 网贷风险分析 130
5.4.1 操作风险 130
5.4.2 流动性风险 131
5.4.3 法律风险 133
5.4.4 信用风险 134
5.5 P2P 网贷风险防范建议 135
5.5.1 设立准入门槛,加强政府监管 136
5.5.2 第三方资金托管,清结算分离 136
5.5.3 完善社会征信体系,实现信用信息共享 137
5.5.4 明确法律性质,确定监管主体 137
5.6 P2P 网贷发展趋势 138
第六章 · 大数据金融 141
6.1 大数据金融概况 141
6.1.1 大数据金融定义 141
6.1.2 大数据定义 141
6.1.3 大数据与金融的结合 146
6.1.4 大数据金融的优势 148
6.2 大数据金融运营模式分析 150
6.2.1 平台模式 150
6.2.2 供应链金融模式 156
6.3 大数据金融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162
6.3.1 数据成为衡量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 163
6.3.2 冲击金融业思维方式和商业模式 164
6.3.3 创新产品和模式,辅助金融决策 166
6.3.4 大数据金融同传统金融业态结合 167
6.4 大数据金融风险分析 167
6.4.1 技术风险 167
6.4.2 操作性风险 168
6.4.3 法律风险 171
6.5 大数据金融风险防范建议 172
6.5.1 加快立法进程,加强行业自律 172
6.5.2 实现数据隐私保护和数据隐私应用之间的平衡 173
6.5.3 数据资源的整合和分工专业化 173
6.5.4 强化数据挖掘 174
6.6 大数据金融发展趋势 174
6.6.1 电商金融化,实现信息流和金融流的融合 175
6.6.2 金融机构积极搭建数据平台,强化用户体验 176
6.6.3 大数据金融实现大数据产业链分工 177
第七章 · 众筹 179
7.1 众筹简介 179
7.1.1 众筹定义 179
7.1.2 众筹分类 179
7.1.3 众筹活动参与者 180
7.1.4 众筹活动运作流程 180
7.1.5 众筹模式的优势 183
7.2 众筹平台运营模式分析 185
7.2.1 奖励制众筹 186
7.2.2 募捐制众筹 189
7.2.3 股权制众筹 193
7.2.4 借贷制众筹 204
7.3 众筹平台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06
7.4 众筹平台风险分析 209
7.4.1 法律风险 209
7.4.2 信用风险 212
7.5 众筹模式风险防范建议 214
7.5.1 法律制度的与时俱进 215
7.5.2 建立健全我国的信用体制 216
7.5.3 实际操作中的风险规避方法 217
7.6 众筹平台发展趋势 219
7.6.1 众筹模式发展趋势预测 219
7.6.2 中国众筹的未来 222
第八章 · 信息化金融机构 224
8.1 信息化金融机构概况 224
8.1.1 信息化金融机构定义 224
8.1.2 金融机构信息化历程 224
8.1.3 信息化金融机构的特点 225
8.2 信息化金融机构运营模式分析 227
8.2.1 传统业务的电子化模式 227
8.2.2 基于互联网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 229
8.2.3 金融电商模式 233
8.3 信息化金融机构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38
8.3.1 信息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到战略层面 238
8.3.2 金融服务竞争战场转移 240
8.3.3 中小金融机构“逆袭”的机会 242
8.3.4 混业经营趋势明显 243
8.4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分析 244
8.4.1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特点 244
8.4.2 系统性风险 245
8.4.3 法律风险 245
8.4.4 操作风险 246
8.5 信息化金融机构风险防范建议 248
8.6 信息化金融机构发展趋势 249
8.6.1 服务机构虚拟化 249
8.6.2 服务对象平民化 250
8.6.3 金融机构平台化 252
8.6.4 金融服务个性化 253
第九章 互联网金融门户 255
9.1 互联网金融门户概况 255
9.1.1 互联网金融门户定义 255
9.1.2 互联网金融门户类别 255
9.1.3 互联网金融门户特点 256
9.1.4 互联网金融门户历史沿革 258
9.2 互联网金融门户运营模式分析 260
9.2.1 概述 260
9.2.2 P2P 网贷类门户 261
9.2.3 信贷类门户 265
9.2.4 保险类门户 268
9.2.5 理财类门户 271
9.2.6 综合类门户 273
9.3 互联网金融门户对金融业发展态势的影响 277
9.3.1 降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 277
9.3.2 改变用户选择金融产品的方式 278
9.3.3 形成对上游金融机构的反纵向控制 278
9.4 互联网金融门户风险分析及风控措施 279
9.4.1 互联网金融门户面临的风险 279
9.4.2 互联网金融门户的风控措施 282
9.5 互联网金融门户发展趋势 283
第三篇 互联网金融发展思考
第十章 ·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及风险控制 289
10.1 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289
10.1.1 系统性风险 290
10.1.2 流动性风险 293
10.1.3 信用风险 296
10.1.4 技术性风险 296
10.1.5 操作性风险 299
10.1.6 市场风险 302
10.1.7 国别风险 303
10.1.8 法律风险 305
10.1.9 声誉风险 306
10.2 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常用方法 306
10.2.1 系统性风险控制方法 308
10.2.2 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类别及分析 313
10.2.3 其他风险管理常用技术方法 317
第十一章 · 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 322
11.1 金融监管的理论基础 322
11.1.1 金融监管理论基础及发展演进 322
11.1.2 金融监管模式分析及主要内容 327
11.1.3 金融监管体制及监管主要方法 332
11.2 世界互联网金融监管探索 335
11.2.1 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36
11.2.2 欧洲互联网金融监管 338
11.2.3 英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39
11.2.4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 340
11.3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探索 343
11.3.1 系统性风险监管 343
11.3.2 流动性风险监管 344
11.3.3 信用风险监管 347
11.3.4 技术性风险监管 349
11.3.5 操作性风险监管 351
11.3.6 声誉风险监管 351
11.3.7 国别风险监管 352
第十二章 · 国内互联网金融业发展环境分析 354
12.1 法律环境现状 354
12.1.1 六大模式发展进程不一,存在大量法律空白 354
12.1.2 现有法律位阶较低,效力覆盖范围有限 355
12.1.3 部分法律僵硬滞后,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 356
12.2 完善金融监管法律建议 356
12.2.1 尽快确定监管主体,加强流程监控 357
12.2.2 探索实施行业准入制度,完善退出机制 357
12.2.3 逐步填补法律空白,改革落后规则 358
12.3 行业公共体系环境现状及发展建议 358
12.3.1 征信体系现状及发展建议 358
12.3.2 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情况及相关建议 363
12.4 产业政策环境与建议 365
12.4.1 产业政策环境 365
12.4.2 产业政策建议 365
附录一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清单 371
附录二 已获牌照第三方支付企业清单 377
附录三 部分 P2P 网络借贷企业清单 386
附录四 部分众筹平台清单 390
附录五 部分互联网金融门户类企业清单 392
附录六 部分政府领导及企事业人士对互联网金融的观点摘录 393
参考文献 397
② 2018考研金融专硕热点论述题怎么答
热点一定要与知识点结合;学会区分金融热点
去哪儿关注热点?华尔街见闻、FT中文网、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四三幺
需要关注哪些热点?1.宏观经济形势及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探讨2.开放经济探讨:国际收支、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国际化3.金融监管:现有监管模式及存在的问题、改革政策4.资本市场改革与发展:融资偏好5.利率市场化改革6.互联网金融7.金融危机十周年:后危机时代
关于金融热点,怎样用金融学原理分析?
一、宏观经济形势及当前宏观经济政策探讨
1.GDP增速(6.9%超预期)
2.CPI:总体稳定
3.国际收支情况
怎样得高分:
1.运用 IS-LM模型应用,画图作答,答题思路清晰
2.非常规货币政策(麻辣粉,酸辣粉)
(思考:什么是非常规货币政策?)
3.供给侧改革
二、开放经济探讨:国际收支、人民币汇率、人民币国际化(重点)
国际金融:1.2017年上半年出现了双顺差?—>人民币升值
关于人民币升值会考到:1、原因2、影响(好的+不好的)3.对策
(思考)资本账户顺差原因?
外汇储备:增加(想得高分就要用数据说话)
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国际化报告》;
涉及人民币国际化会考到:1.人民币国际化的概念是什么?2.需要具备什么条件?3.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4.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的影响
结合三元悖论(倒三角)——作图描述
③ 什么是影子银行
朋友你好,影子银行系统(TheShadowBankingSystem)的概念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首次提出并被广泛采用,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ParallelBanking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通常从事放款,也接受抵押,是通过杠杆操作持有大量证券、债券和复杂金融工具的金融机构。在带来金融市场繁荣的同时,影子银行的快速发展和高杠杆操作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脆弱性,并成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主要推手。目前,影子银行系统正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持续萎缩,然而,作为金融市场上的重要一环,影子银行系统并不会就此消亡,而是逐步走出监管的真空地带,在新的、更加严格的监管环境下发展。未来,对影子银行系统的信息披露和适度的资本要求将是金融监管改进的重要内容。目前,美国已提出要求所有达到一定规模的对冲基金、私募机构和风险资本基金实行注册,并对投资者和交易对手披露部分信息。
④ 影子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一样吗两者有什么区别近期影子银行债市风波,我国有什么具体措施
影子银行,又称为影子金融体系或者影子银行系统(Shadow Banking system),2011年4月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对“影子银行”作了严格的界定,“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对欧美来说,主要是围绕证券化推动的金融创新工具,这些工具在中国的金融市场里多数不存在。在中国,由于信托、理财等业务完全处于银监会的监管之下,与金融稳定理事会对影子银行的定义不符,因而不能将其视为影子银行。
又称为平行银行系统(The Parallel Banking System),它包括投资银行、对冲基金、货币市场基金、债券、保险公司、结构性投资工具(SIV)等 非银行金融机构。“影子银行”的概念诞生于2007年的美联储年度会议。
“影子银行”是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之后所出现的一个重要金融学概念。它是通过银行贷款证券化进行信用无限扩张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的核心是把传统的银行信贷关系演变为隐藏在证券化中的信贷关系。这种信贷关系看上去像传统银行但仅是行使传统银行的功能而没有传统银行的组织机构,即类似一个“影子银行”体系存在。
中国: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近日也曾表示,中国金融五年内最大的风险是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他认为,这个风险既和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密切相连,也与现在资本市场的风险相关。据了解,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体系主要包括信托、担保、小贷公司、典当行、地下钱庄等。事实上,自2011年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爆发以来,各地民间金融的风险便已陆续暴露,并牵连当地的银行系统。由此看来,如何保持中国金融体系的健康,避免系统性金融风险就显得格外重要。
当然,应当看到,监管层对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也付出了努力。比如以各种方式切断银行系统与影子银行的联系,规范银信合作、将表外业务尽可能纳入表内、加强银行业与影子银行、民间金融之间的防火墙建设等。从银监会年报看,自2009年开始,“影子银行”字眼频现。在2010年年报中,“影子银行”提到了 16次;2011年年报则提到了14次,并特地开设了“影子银行”专栏。
在高度金融监管下,“影子银行”依然存在,主要体现在“银信合作”和地下钱庄等金融形式上。事实上,国内银行目前存在很多‘影子银行’业务,比如说委托贷款、银信合作、信贷理财产品等等,银行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并不占用银行的资本金。如果监管要求这部分业务由表外转为表内,纳入银行业务的管理,本质上和正常信贷是一样的,并会被计入银行的信贷规模管理额度,从而银行总体信贷投放的结构必须进行调整来适应新规。”
运作
“银信合作”是指银行通过信托理财产品的方式“隐蔽”地为企业提供贷款。其运作模式为:某房地产商开发房产项目资金短缺,银行因监管等政策原因贷款额受限而不能直接向其贷款,信托公司以中间人角色出现,以房产商待开发项目为抵押,设计基于该项目现金流的理财产品,其周期一般为1年到1年半,并委托银行代销,由投资者购买,房产商获得项目资金,项目开发完毕并销售,房产商支付给银行托管费,信托公司服务费以及投资者收益。
具体来说,通过银信合作,银行可以不采用存款向外发放贷款,而通过发行信托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并向企业贷款。由于信托理财产品属于银行的表外资产而非表内资产,可以少受甚至不受银监部门的监管。银信合作模式:此前的博鳌亚洲论坛2011年年会上,刘明康曾提出,银监会对会造成高杠杆率的“影子银行”和银信合作高度关注。这些机构提供流动性、提供信贷,就像银行和保险公司一样。他们的工资比银行和保险公司都高,但他们的风险和成本却没有得到很好的计量
⑤ 影子银行是什么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内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容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影子银行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因素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期限错配、流动性转换、信用转换和高杠杆。
国内的“影子银行”,并非是有多少单独的机构,更多的是阐释一种规避监管的功能。如人人贷,不受监管,资金流向隐蔽,是“影子银行”。几乎受监管最严厉的银行,其不计入信贷业务的银信理财产品,也是“影子银行”。“影子银行”有三种最主要存在形式:银行理财产品、非银行金融机构贷款产品和民间借贷。中国银监会发布2012年报首次明确影子银行的业务范围:“银监会所监管的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业务、商业银行理财等表外业务不属于影子银行。”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中华人民共和国金融法典:应用版》
⑥ 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一)第三方支付 第三方支付狭义上是指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非银行机构,借助通信、计算机和信息安全技术,采用与各大银行签约的方式,在用户与银行支付结算系统间建立连接的电子支付模式。(二)P2P网贷 P2P网贷英文称为Peer-to-Peerlending,即点对点信贷,国内又称“人人贷”。P2P网贷是指通过P2P公司搭建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进行资金借、贷双方的匹配,是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直接信贷模式。(三)大数据金融 大数据金融是指依托于海量、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方式对其数据进行专业化的挖掘和分析,并与传统金融服务相结合,创新性开展相关资金融通工作的统称。(四)众筹 众筹(crowdfunding),是指项目发起人通过利用互联网和SNS传播的特性,发动公众的力量,集中公众的资金、能力和渠道,为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进行某项活动或某个项目或创办企业提供必要的资金援助的一种融资方式。(五)信息化金融机构 信息化金融机构,是指通过广泛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对传统运营流程、服务产品进行改造或重构,实现经营、管理全面信息化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金融机构。(六)互联网金融门户 互联网金融门户是指利用互联网提供金融产品、金融服务信息汇聚、搜索、比较及金融产品销售并为金融产品销售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
⑦ 芝麻信用是重塑阿里金融的那根肋骨
成功IPO的阿里引人关注,虽然马云很想在曾经摘牌的联交所打一个有里有面的翻身仗,但无法规避的合伙人问题还是让马云选择了纽约,号芝麻信用是重塑阿里金融的那根肋骨!?
成功IPO的阿里引人关注,虽然马云很想在曾经摘牌的联交所打一个有里有面的翻身仗,但无法规避的合伙人问题还是让马云选择了纽约,号称美股史上最大IPO的阿里在打赢这场资本盛宴之后的动向引人关注,各种解读大有水漫金山之势,而阿里在战略上确实有几件真正的大事:
一、整合了宝类业务和刚刚破壳的浙江网商银行的蚂蚁金服,这是互联网金融的布局;
二、胸怀比格局还大,立志于成为另一个淘宝的阿里云服务;
三、接掌为传统金融企业提供数据服务的恒生电子;
四、支付宝全面开放,同时强化服务窗助力O2O企业;
在蚂蚁的小微世界里,承载着阿里的大梦想,蚂蚁金服的业务无所不包,但核心仍是大数据、信用体系、云计算这些底层平台的开放和共享。马云肯于放下过往的傲骄,誓言以开放心态连接和服务于传统金融,与草根消费者和小微企业一起赢在中国,这是阿里互联网金融思路的重大转变。
市值2300亿美元的阿里在喧嚣中亦有高处不胜寒的恐惧,Q2高达40%的利润远超eBay的18%,更把亏损0.1%的Amazon甩在身后,高估值增加了持续成长的压力,虽然马云暗示可能在全世界发动以收购为核心的电商整合之战,但它的赢利前景至少在目前看来并不明朗。PC时代据有绝对统治力的淘系业务正面临移动大潮的考验,服务窗如何应对微信的企业号和网络的直达号的挑战,有待观察。
补强高德的阿里在O2O领域仍然略微弱势,而上市之后变成传统企业的阿里需要对投资者负责,寻找具有高成长力的题材自然尤为关键,这也是阿里特别喜欢资本层面高逼格产品的原因,在可预见的将来,能支撑这种成长的只有阿里金融。阿里将大数据、云计算、交易平台和移动支付看做是互联网金融的4个关键词,其中移动支付和交易平台,阿里布局最早,颇有心得,而云服务适时抢占了新大陆,不过阿里要将优势转化为胜势,大数据才是破局的关键。
急剧扩张的阿里金融亟需实体经济和虚拟金融的着陆点,如果说央行叫停虚拟支付是传统金融的一次反击,折射出的却是互联网巨头的不同心态,腾讯拿出了前海微众银行,而阿里除了整合蚂蚁金服之外,还祭出了另一件法宝,就是至今秘而不宣的芝麻信用。
Focus:阿里金融需要完善的信用生态体系
河流之所以能够到达目的地,是因为它懂得如何避开障碍!从2002年的诚信通和中供评价体系开始,已经走过12年历程的阿里信用实践在2014年来到了十字路口,无论人们如何腹诽央行叫停虚拟金融背后的阳谋,它所强调的实名面签这个基础安全准则仍然是有道理的,央行的道德和舆论风险无非是用不正当的方式做了一件正确的事!
传统金融对虚拟金融疑虑重重,单向封闭的数据更不可能为后者提供支持,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号称全牌照的恒生电子并购案,会使得传统金融企业如此忧心忡忡,毕竟恒生电子的IT服务在基金、证券、保险和银行理财等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均超过80%。尽管这一并购已经神速在商务部过堂,但阿里却未可乐观,传统金融企业必然全力阻止被互联网金融边缘化的可能,当年传统通讯公司未能阻止微信的OTT使自己的平台空心化、管道化,覆辙不远。未来如何,还要看马云的搏奕能力。
堡垒是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的,阿里曾经在传统金融领域找到中信银行、众安保险这样的平台支点,但始终无法撬动整个体系。芝麻信用为解锁这个困局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即在无法依赖传统金融体系时,建立自己的信用评估体系,独立实现互联网金融的风控。
金融创新之类的美好理念并不能解决一切,在存准率问题上无路可退的余额宝即是一例,如果阿里再因为货币空转和影子银行等概念性原罪打起口水仗,无疑极为不智,毕竟创新与监管不可能永远是对立的。所幸,阿里终于认识到,在建立类似保险丝的熔断机制之前,急功近利的推进信任宝这样的产品,只会增加与传统金融体系之间的不信任。国务院印发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是一个契机,阿里适时喊出了“让信用成为财富”的口号,于是有了芝麻信用。
不过,找到一盘死棋的劫材,不等于拥有了赢棋所需的手段,芝麻信用撬动互联网金融的核心是数据,阿里虽有雄厚的技术储备,也不缺公关造势的能量,更可以调动淘系业务的资源,但它以电商为基础的数据仍然存在短板。恒生电子和阿里云服务的推出会增加外部数据的积累,但核心数据只能在自己的平台上产生,芝麻信用要解决的是陌生人和陌生交易场景中的信用问题,因而需要基于消费者和企业所产生的一系列大数据作为样本,按照阿里的想法,这些数据的获取大致有三个渠道:
1、阿里数据
基本是淘系业务+小微金服。这是阿里的强项,可以形成基础的消费者画像。
2、合作数据
主要来自集团下属和外延的企业,如高德、UC、微博、快的等。阿里在产品线和资本层面的扩张和收购会拓展这部分数据,比如最近炒得正欢的阿里云服务。
3、机构数据
来自政府和监管机关的某些数据以及部分封闭性比较强的行业数据。阿里当然希望顺利收集这些数据,但互联网起家的阿里在这些领域的话语权严重不足。
从芝麻信用内部透露的消息表明,阿里对后两类数据寄予厚望,特别是O2O领域的代表性企业,原因很简单,缺乏这些大型实体企业的数据支持,仅靠电商数据,芝麻信用不可能成长为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更不可能完成阿里赋予它的使命。
阿里为芝麻信用规划了一套策略来打通两个核心领域:一是金融服务,二是生活服务。前者阿里已有一定理论和实践积累,后者一向是阿里的短板,云服务的推出解决了部分问题,剩下的要用狂热的努力来填补。在阿里官网,ma.alipay.com的二级域名已经启用了一段时间,但敬请期待的提示非常碍眼,隐秘推进的芝麻信用内紧外松,BD和PM正四面出击,拼命寻求可能的合作。
Question:芝麻信用能为阿里做什么?
本身并不创造财富的芝麻信用对阿里的意义是什么?其实可以概括为两件事:
1、避开雷区,曲线救国
传统金融机构的安全信用体系,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对互联网金融筑起了壁垒,诸如信用卡面签这样的安全机制让阿里这样的互联网金融巨擘头疼不已,此外马云大概会后悔此前的高逼格表态:现行金融体制服务了20%的经济细胞,却拿走了80%的利润!更别说阿里金融CEO彭蕾的咄咄逼人:阿里金融没有禁区,小微客户需要什么,就做什么!
2014年3月,央行的突然叫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虚拟信用卡只针对互联网公司的实名验证客户,并结合交易行为、开户时间、账户登录、账户安全性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虽然银行仍会进行校验,但在监管机构看来,客户的身份识别和信息安全仍然存在问题,即令虚拟信用卡的授信额度更低,且有众安保险提供的伪冒和逾期赔付支持。
芝麻信用的核心在于通过自建的信用体系绕开传统金融的雷区,曲线完成拯救互联网金融的大业,当然这有一个拉风的前提:芝麻信用体系得到了实体经济和传统金融的双重认可。
2、完成阿里金融的闭环
电商之外的个人消费金融领域是阿里金融这只木桶的最后一块短板,这不无道理。阿里在客户特征、金融资产、社会关系、消费支付、行为偏好、个人档案、用户分组、地理位置等8个方面已经有相当的数据积累,小贷和消贷初具规模,又有中信银行和众安保险两个传统金融支点,如果再得到以O2O为核心的线下数据支持,建立中国第一个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大数据库并非遥不可及。
3、补齐最后一块短板
线上太强成就了阿里木桶的最后一块短板,即已被炒到俗滥的O2O,相比微信公众号、企业号的咄咄逼人,支付宝服务窗的推出时机太晚,在承上启下的过程中,还要直面网络直达号的挑战,对阿里最危险的情况是,移动时代的用户习惯一旦养成,阿里的辉煌很可能随着PC时代的结束而冰消。
上市后的阿里要保持40%的超高利润决非易事,国内电商市场早被罗掘俱尽,阿里妈妈亦无潜力可挖,海外并购缓不济急,阿里要在资本层面频繁发出利好信号,必须依托小微金融的崛起,芝麻信用如果能获取O2O企业的线下数据,无疑将为阿里金融和未来的业务延展提供决策依据。
Challenge:芝麻信用直面质疑
理想状态下,芝麻信用可以为阿里解决信用、安全和认证问题,跨界合作提升了数据的完整性和全面性,但在实施和执行层面如何获取和运用数据、控制溢出风险仍然存在不少疑问。
1、极度仰赖实业的支持
一度时髦的互联网思维如今被调侃为葵花宝典,而以联想、华为为代表的大型实体对于互联网公司的越位营销也颇有微词,互联网正从神化的崇拜对象变为传统企业内心中最深的恐惧。
芝麻信用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完成传统企业的数据对接,而在芝麻信用最关注的六个行业中,这项工作进行的并不顺利,根本原因在于阿里了解芝麻信用的意义,却无法描绘出它对实体经济的价值所在,谁会关心一件与自己无关的事情?
芝麻信用希望通过数据对接,为一些拥有成熟业务的公司或创业公司提供类似资信验证这样的服务,这种验证已经具备了某些金融基因。在芝麻信用完成对接的企业中,既有百合这样的婚恋交友网站,也有小猪短租、搜房游天下的Airbnb模式,还有一些共享租车公司和部分P2P租车公司,但这些小伙伴要么太过垂直,太过细分,要么规模或份额太小,缺乏样本意义。
比如百合曾经大谈信用婚恋的概念,但更多是与其他婚恋网站差异化竞争的噱头,并没有上升到实际的业务层面,再如至尊租车,支付宝的服务窗曾经与它有过一些类似账号打通的合作,但在中国租车市场早已边缘化的至尊租车,无论对支付宝还是芝麻信用都只有象征意义。P2P租车倒是很愿意接下阿里抛出的橄榄枝,不过对这个游走在灰色地带的创业模式,阿里目前还没有太大的兴趣。
曾经有人诛心阿里推出云服务的真实目的,就是觊觎这些企业的数据,不过就算阿里云是小微版的斯诺登,但连IT开发能力都没有的企业又有什么核心数据?
另外,由于芝麻信用已经在为淘旅行的酒店后付产品提供信用担保,阿里想当然的以为这个操作模式可以很容易的在体系外复制和拓展。然而据可靠消息,芝麻信用虽然付出了极大努力,仍然没有撬动类似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Airbnb、连锁快捷酒店,航空企业、租车公司等握有大数据的公司,而这些体系外数据能否成功接入将决定芝麻信用的成败。
阿里要破解的不仅是传统企业对数据安全的担忧,更有对互联网公司恐惧和猜忌的心魔,马云之所以时常现身传统企业,做布道式的高光演讲,绝非纯是成功者的自矜,更有深层次的考量。
2、风控、赔付和认可机制
阿里由于抢跑虚拟信用卡加上信任宝的操之过急,已经暴露在其他互联网巨头和传统金融的交叉火力中,从本质上说,腾讯前海微众的“大存小贷”较之阿里的“小存小贷”更能为传统金融体系释疑,没有物理网点的阿里银行在理念上太过超前,缺席银监会的第一批试点银行并不意外,腾讯的“普惠金融”虽然还留在纸面上,步子却走在了阿里前面。
至少在目前看来,依然云山雾照的芝麻信用能否承载阿里的厚望,谁也无法悬揣,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芝麻信用建立了评价体系,它就必须承担因此带来的风险。举个例子,假如P2P租车引入了芝麻信用的认证体系,一旦发生骗车、丢车风险,芝麻信用赔偿吗?再如,白富美在百合找到芝麻信用的优质客户,却惨遭骗财骗色,芝麻信用负责吗?这是阿里必须面对的。更重要的是,芝麻信用提供的评估结果必须得到传统金融和线下企业的认可,否则没有意义。
3、人工干预和信息输出
技术不是万能的,传统金融的安全准则也不是全无意义,阿里很早就建立了小微银行项目,还请来原杭州银行行长俞胜法负责,但它要用无网点银行的形式把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发扬光大,不可避免要引入一些人工干预机制,这与阿里原来信守的在线大数据解决一切的理念有直接冲突。
信息输出意味着阿里的数据必须以某种形式回馈给传统金融和实体企业,作为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先驱,阿里是否愿意做以及如何做,信息披露的规范以及如何监管,将考验它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