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互联网金融四条红线是谁最早提出的
主要包括四条红线:
一是要明确平台的中介性;
二是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
三是不得搞资金池;
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② 谁是互联网金融第一股
谁能成为A股互联网+金融第一股”,已成为这段时期外界关注焦点。
近日,记者从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了解到,91金融正积极争取在2016年登陆创业板;融360管理层也在积极和投资人等探讨国内上市可行性;点融网今年主要是把注意力放在业务规模扩张和资产质量指标上,如果能按期完成目标,可能上市会非常近。
众信金融COO谭阳向记者表示,目前,互联网金融企业上市最大的问题是监管尚未落地,行业还没有规范。在监管政策落地后,半年内就会有第一家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出现。
多家企业频传上市消息
今年3月,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对融360发出明确邀请,希望融360和蚂蚁金服一起,成为第一批在国内上市的互联网金融创业公司。
近日,融360联合创始人叶大清向记者表示,将来上市还是要看具体的市场情况,现阶段美股和A股都有考虑;公司管理层也在积极和投资人等探讨A股上市可行性,会优先考虑A股;当然,目前如果有融资需求,其实也不一定靠上市解决。
除监管层“邀请”的融360、蚂蚁金服外,还有91金融、陆金所以及点融网有上市消息传出。其中91金融对上市规划较早。“目前,91金融已与海通证券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共同完成国内上市目标。首选创业板上市,也不排除上新三板。上市是为了获得更大融资能力,以发展全生态链业务,同时提高企业公信力。从准备工作的深入程度来看,我们对2016年完成上市,成为互联网金融A股第一股很有信心。”91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文雄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如此表示。
两类互联网金融企业有望上市
什么类型的互联网金融企业最有希望率先上市?“除上市公司直接并购和借壳上市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外,一种是具有相当规模和用户量,现已拿到多轮融资的这一批企业,它们背后有大量的VC、PE在推动上市;另一种是背后有大集团,这些集团会向这类P2P平台注入一些优质资产,利用集团资源来帮助其上市。这两种企业更容易上市。”谭阳表示。
积木盒子风控副总裁谢群告诉记者,上市的相关平台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像融360这种向机构提供业务线索为主的服务平台,它不仅连着P2P,更多对接的是传统金融机构,信息中介定位更加清晰,风险争议较少,如果条件允许可能会冲到前面;另一类是拿到主流VC融资的P2P平台,这类平台多数的最终目标是上市,因为VC投资人有获利退出压力,所以会要求企业去上市;进一步来看,国内投资人对时间要求会更紧迫一些,比如会有五年内上市的计划,而国外投资人可能会等十年。至于最后上市谁能胜出还存不确定性,但目前来看,已经拿到B轮以上企业的几率要大一些。此外,也要看到,上市对企业资金方面有帮助,但主流平台不会依靠上市来全面改善自己的资金状况。
③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是谢平什么时间提出来的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是谢平在2012年4月7日"金融四十人年会"上首次公开提出的。
④ 互联网金融会由谁监管
首先一点,第三方支付已经明确是人民银行,基金销售证监会也监管。
基于现版有一行三会(央行、银权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监管格局,互联网金融将仍然按照业务属性分别由一行三会监管:
1.互联网金融整体监管策略将由央行牵头,银证保配合制定;
2.比特币基于虚拟货币属性将由央行监管(尽管央行包括世界绝大部分央行都不承认比特币的货币属性,而把它归属于特殊虚拟商品——类似于黄金);
3.P2P网贷基于信贷业务属性将有银监会监管(这在监管层似乎已经达成共识,尽管前期央行做了大量调研);
4.第三方支付(含移动支付)基于支付业务属性理所当然归央行监管,因为整个中国的支付清算系统都由央行负责建设运维;
5.余额宝之类的网络理财相对比较复杂,涉及第三方支付和基金业务,理应由央行牵头,证监会配合管理;
6.众筹融资属于融资业务领域,由证监会监管比较合适,这一点似乎也在监管层达成了共识;
7.网络保险涉及保险业务,理所当然由保监会监管。
⑤ 谁是传统银行第一个加入互联网金融的人
貌似是马云 总吧
⑥ 谁将是互联网金融第一股
财加已经上市,市值最大的未来出自蚂蚁和陆金所
⑦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互联网金融谁的
您好,非常高兴为您解答:
人民日报海外版 互联网金融谁的:
今年上半年上市银行业绩堪称靓丽,并纷纷拥抱互联网金融,加快了金融网络化步伐,甚至推出或计划推出电商平台。但是银行股的市场表现则不尽如人意,银行股价接近净值,个别还跌破净值。
从股价表现来看,投资者更加青睐金融“搅局者”。作为“搅局者”,互联网金融提出要服务“80%长尾市场”。从小贷公司的实践来看,这个主要由小微企业构成的长尾市场实际上是利润丰厚的“蓝海”。过去几年浙江省各金融机构利润居于全国前列实际上也是得益于当地的小微企业。在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销售方面,互联网金融企业利用“随时随地随心”的特点发挥渠道优势和成本优势,蚕食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互联网金融在渠道、小微企业、零售业务、成本、激励机制等方面的优势也可能体现在概念股股价上。
正因看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机遇,投资者对未来充满憧憬;但是现实往往是骨感的,互联网金融的成本和风险不容忽视。
互联网金融是个“烧钱”的行业。互联网金融能节约成本,但是互联网金融高科技属性决定需要高端设备、技术和人才,与之相对应的是高成本。互联网金融企业一轮一轮地融资主要是追加投资的成本所迫。据公开的信息,阿里和腾讯一半以上股权在引资后为外资所有,马云及其团队只保留了10%左右的股权,在上市前为如何保持控制权殚精竭虑。如果当时不是缺钱,这怎么解释?互联网金融从小到大需要一个积累过程,不能期待一投入就产出,时间成本也是需要考虑的。投资者要冷静测算投资成本和盈亏平衡点,做好现金流安排。
互联网金融也是“高风险”的行业。金融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风险管理,互联网金融也不能例外。小微企业贷款在全世界都是高风险业务。互联网金融涉足资产类业务,将要重点管理信用风险;涉足支付类业务,则要重点管理操作风险。对于产生于英美的P2P、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如何在中国实现落地,中国没有现成经验,毕竟法制和信用体系差距很大。这些直接融资模式需要更高的法制和信用水平,金融消费者和公众对它们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任务也会越来越重。IT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也是互联网金融面临的课题。
发展互联网金融可能取得制度和技术双重红利,还寄托了发展包容性金融的厚望,将得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但是投资者须自担风险,不能指望政府兜底,也不能期待降低监管标准。
如果投资者充分考虑互联网金融的成本和风险,互联网金融概念股走势会变化吗?
⑧ 互联网金融到底是个啥谁能说清楚,悬赏!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专不仅仅在于金属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1]理论上任何涉及到了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是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
互联网金融不是互联网和金融业的简单结合,而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历了网上银行、第三方支付、个人贷款、企业融资等多阶段,并且越来越在融通资金、资金供需双方的匹配等方面深入传统金融业务的核心。
⑨ “互联网金融生态”是谁首先提出来的
从现状来看,“互联网+”处于初级阶段,是个都在热谈但是没有落实的理论阶段。各领域针对“互联网+”都会做一定的论证与探索,但是大部分商家仍旧会处于观望的阶段。从探索与实践的层面上,互联网商家会比传统企业主动,毕竟这些商家从诞生开始就不断用“互联网+”去改变更多的行业,他们有足够的经验可循,可以复制改造经验的模式去探索另外的区域,继而不断的融合更多的领域,持续扩大自己的生态。
互联网+真正难以改造的是那些非常传统的行业,但是这不意味着传统企业不做互联网化的尝试。很多传统企业都在过去几年就开始尝试营销的互联网化,多是借助B2B、B2C等电商平台来实现网络渠道的扩建。更多的线下企业还停留在信息推广与宣传的阶段,甚至不会、不敢或者不能尝试网络交易方面的营销,因为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方案来解决线下渠道与线上渠道的冲突问题。还有一些商家自搭商城,但是成功的不是太多。但是自创品牌,通过电商平台销售经营的服装及零食等商家已经摸索出了一条电商之路。
与传统企业相反的是,当前“全民创业”时代的常态下,与互联网相结合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项目从诞生开始就是“互联网+”的形态,因此它们不需要再像传统企业一样转型与升级。“互联网+”正是要促进更多的互联网创业项目的诞生,从而无需再耗费人力、物力及财力去研究与实施行业转型。可以说,每一个社会及商业阶段都有一个常态以及发展趋势,“互联网+”提出之前的常态是千万企业需要转型升级的大背景,后面的发展趋势则是大量“互联网+”模式的爆发以及传统企业的“破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