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特里芬两难
又被称为“信心与清偿力两难”,是由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美元价值要稳定,
2. 特里芬难题的发展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在战争期同遭受了巨大创伤,经济实力大为下降,而美国已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这为建立美元在全世界的霸主地位创造了必要条件。1944年,在美国新罕布会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有44国参加的联合与联盟国家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美国“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建立起了著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一种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国际储备中心货币的新型的国际货币制度,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布体系的建立和运转结束了国际货币金融顿域的混乱局面,弥补了国际收支清偿力的不足,并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投资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但这种以一国货币作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体系有一种内在的不可克服的矛盾:美国以外的成员国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逆差,不断输出美元来增加它们的国际清偿能力(即国际储备),这势必会危及美元信用从而动摇美元作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反之,美国若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其他成员国国际储备增长又成问题,从而会发生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增长。美元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被著名的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所提出,成为著名的“特里芬难题”;他并且据此预言布雷顿森林体系会由于这一内在矛盾而必然走向崩溃,这已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特里芬难题”的本质含义概括起来就是: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不可能长久地依靠国际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这一难题实际上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就已存在,只不过在布体系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更为典型罢了。
布体系崩溃后,仍以由美元为中心的多元储备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特征的牙买加体系开始建立。由于该体系实现了国际储备多元化,美元已不是唯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和国际清算及支付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特里芬难题”。但这一体系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难题呢?从多元储备体系的现实情况看,美元仍占有很大优势,能在国际储备中占一席之地的也只有美元、英镑、日元、欧元等极少数国家的货币。这种多元储备制,不论其币种和内部结构如何变化,但国际清偿力的需求仍要靠这些国家货币的逆差输出来满足,实质上是没有变化的。所以说,多元储备体系没有也不可能从根本解决“特里芬难题”,因而也终将违脱不了崩溃的命运。
“特里芬难题”告诫我们:依靠主权来充当国际清偿能力的货币体系必然会陷人“特里芬难题”而走向崩溃。特里芬难题”揭示的意义正在于此。这对于我们分析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无疑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3. 国际金融学的简答题
1、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Triffin Dilemma)”
2、美国以外的成员国必须依靠美国国际收支持续保持逆差,不断输出美元来增加它们的国际清偿能力(即国际储备),这势必会危及美元信用从而动摇美元作为最主要国际储备资产的地位;反之,美国若要维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其他成员国国际储备增长又成问题,从而会发生国际清偿能力不足进而影响到国际贸易与经济的增长。美元实际上处于两难境地。这一问题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就被著名的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所提出,成为著名的“特里芬难题”;他并且据此预言布雷顿森林体系会由于这一内在矛盾而必然走向崩溃,这已为后来的事实所证明。
4. 特里芬两难的介绍
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又被称为“信心与清偿力两难”,是由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的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两难。
5. 什么是特里芬难题
研究经济和金融的人都知道“特里芬悖论”,也可以说是特里芬难题,它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特里芬在1960年出版的《黄金与美元危机》中提出的一个观点。大致的描述是这样的:“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 特里芬难题经常的会被作为解释美国贸易逆差、美元币值不稳和美国国际收支逆差的理论。但我要说这是借口,因为在特里芬教授提出美元“悖论”的时代,美国的贸易仍是连年顺差,而且在资本项下也在不断扩大资本输出规模,其投资净收益每年也有上百亿美元,也可以作为支付进口的重要资金来源。美国贸易项下的顺差直到1981年才结束,资本项下的顺差直到1985年才结束。 一个理论的提出本来应该与实践相符合才会被认可,可“特里芬难题”却滞后了二十几年,现在看表面上符合了美国情况,可以解释美国的贸易逆差和美元贬值,可是以前呢?为什么同一个理论就不能解释1981年以前美国的金融和贸易情况呢?这个理论也一样解释不了日本、德国、法国等国的经济和金融现象,因为这些国家的货币也是国际流通货币,他们也一样输出货币也被其他的国家吸纳,而却没有出现什么必定要出现的贸易逆差,日元的币值更加是没有贬值反而大幅增值。这样一个非常不合常理而且漏洞百出的理论为什么就能够大行其道呢?理由有三:1.美国掌握了世界的话语霸权,为了掩盖他们利用美元剥削和掠夺全世界的秘密,极力推销这样的理论。2.特里芬教授是在国际贸易与结算方面有多年研究的专家,而且所涉及的内容较为专业,表面上看起来有好象是满有理由的。3.这个悖论的设计前提是美国为主要的国际结算货币国家,这就使得多数国家的经济学家没有去仔细考证理论的正确与否。 美国利用话语霸权强词夺理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1.纽约联储主席盖纳周四表示,中国一贯采取大量买入美元资产的政策,用以支撑美元,减小人民币升值压力同时加重美国通涨风险。( www.FX168.com北京时间 2006年03月10日 04:01)2. :伯南克在年初的言论“美国之所以连年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双逆差,与其说是美国挥霍造成的,倒不如说是其他国家过度节俭的结果,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不必一一列举。 其实所谓的特里芬难题是不成立的,它之所以会大行其道,是美国需要一个理论来解释他们的贸易逆差、美元贬值。这样就可以掩盖美国用印刷的纸币白白换取别国物资的本质,而别的国家手中的美元也只能是对美国的商品需求预期,如果美元贬值则是这些国家的损失。“世上本无尘,何处惹尘埃”。 补充说明: 1. 现在的会计制度多采用现实收付制,大家形成的概念就是有支出就有收入,付出钱就要收到货物。正是这样的收付观念使得人们认为特里芬难题的立论是正确的。 2. 我们企业会计中的货币概念与央行会计的货币概念是不同的,企业对货币的进出要逐笔的登记,而央行对货币的控制则是整体投入量的控制,没有逐笔登记的需要。美国作为主要流通货币的发行国家,货币的概念也与其他国家的概念不同。例如他们援助某非洲国家十亿美元,有可能是通过美联储的本票来向附近的国家购买物资,这样的本票美方可以入帐也可以不如入帐(方式还有很多),长期的积累就会使得美国的本票和现钞难以兑付黄金和实物,这就是特里芬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的初衷----说明黄金的没价值。 3. 本质上来说美国的收支情况并不是特里芬所说的付出美元,就要贸易逆差来补偿。照收付原则来讲付出美元就应该是贸易顺差而不是逆差。这是一个偷换概念的问题。它把美元这样的纸等同于物资,而对美国来讲则不是这么回事。在手持美元资产的国家和企业来讲有美元与物资有可能是同等概念,但前提必须是美元能够保持信用,还有购买能力。
6. 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提出的确定一国储备量的指标是各国的外汇储备应大致相当于一国()个月的进口额。
美国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曾在1947 年提出了一种简单易行的确定储备量的指标,即各国的外汇储备应大致相当于一国三个月的进口额。
7. 什么是特里芬两难,Triffin Dilemma
美国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罗伯特·特里芬提出的著名论断:任何一个国家的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资产都不会适应国际清偿能力的客观需要,最终导致国际货币体系崩溃。1957年他就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规定的美元兑换黄金的前途表示怀疑,指出50年代下半期各国储备发生巨大变化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流向其他国家,如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最终将削弱对美元的信心。在政府加强干预的情况下,各个独立主权国家的政策目标并不一致,各国货币政策也难以协调,不能保持美元的可兑换性。如美国矫正其国际收支逆差,黄金生产也不可能在黄金官价基础上充分满足世界储备增长的需要。如美国继续保持其国际收支逆差,它的对外债务将大增并远远超过美元兑换黄金的能力,产生黄金与美元危机。这便是著名的“特里芬两难”。它揭示了以“两个挂钩”为核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内在的、不可解决的矛盾。20世纪60—70年代初的10次美元危机及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最终崩溃,证实了特里芬论断的正确性
8. "特力芬难题"是什么意思
特里芬难题
——谈谈国际清偿力问题
撰文 王东京
天才无须制造。当有史以来第一个国际货币制度———布雷顿森林体
系刚建立不久,并且正在给世界经济带来繁荣的时候,有人竟神奇地预言
了它的“死期”,从而给全世界出了一个难题。这个人就是美国耶鲁大学
教授、著名国际金融专家特里芬。
二战结束时,美国不仅是军事上的战胜国,而且在经济上也以胜利者
的姿态崭露头角。当时它拥有250多亿美元的黄金储备,约占世界总量的
75%,成为国际上实力最雄厚的经济大国。这样,财大气粗的美国就“挟
黄金以令诸侯”,建立一个体现自己意志的货币合作协定———布雷顿森
林体系。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美国以黄金储备为保证,向世界各国提供美
元,由美元来充当惟一的国际货币。美国政府承诺“美元和黄金一样可靠”,
各国可以按照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的官方价格,随时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
金。
这一揽子货币安排有什么问题呢?让我们先听一段故事:从前有个媳
妇,贤淑能干。后来婆婆让她主持家务,负责给全家人煮粥。由于每年打
的粮食很有限,然而这一家却年年添丁进口,为了让全家人都吃饱,媳妇
只好不断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粥越来越稀。最后,婆婆怀疑媳妇把粮食偷
着背回了娘家,一气之下,将她赶出了家门。这个例子可以很好地说明特
里芬难题。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承担着两个基本的职责,一是要保
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的信心;二是要为国际贸
易的发展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然而这两个问题,信心和清偿
力却是有矛盾的,美元过少会导致清偿力不足,美元过多则会出现信心危
机。原因在于,美国要持续不断地向其他国家提供美元,只能让自己的国
际收支始终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补办法就是开动
印钞机,印刷美元现钞。这无异于往锅里加水,结果是美元越来越多;然
而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却意味着美国的黄金储备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会由
于别国的兑换而减少。这样,一边是美元越来越多,一边是黄金越来越少,
势必会造成“粥越来越稀”,美元兑换黄金失去保证,美元出现信心危机。
时间一长,布雷顿森林体系自然也就无法维持。
关于清偿力和信心之间的这种两难境地,最早是由特里芬提出的,因
此被称为“特里芬难题”。实际上,由任何一种主权货币来充当惟一的国
际货币,特里芬难题都是存在的。
事实不幸被特里芬言中。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里,欧亚各国百废
待兴,需要从美国进口商品,但由于缺少美元,所以形成了“美元荒”。
在50年代中期之前,美元基本上还是比较紧缺,各国仍然愿意积累美元,
没有出现美元的信心问题。1958年以后,“美元荒”变成了“美元灾”,
美国持续的收支赤字引起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其中尤以法国总统戴高乐的
言辞最为激烈,他认为,美元享有“过分的特权”,它的国际收支赤字实
际上无需纠正,可以用印制美钞的方式来弥补;而其他国家,一旦发生了
赤字,只能采取调整措施,蒙受失业和经济增长下降的痛苦,只能省吃俭
用地节省外汇。
对于这些不满情绪,美国始终置若罔闻,不愿意为此付出调整国内经
济的代价,来减少国际收支的赤字,依然对发行美钞乐此不疲。其原因在
于,美元可以用于国际支付,因此,只要印钞机一转,不但能够轻而易举
地抹平赤字,而且其他国家的商品和劳务也可以滚滚而来。
50年代末期,美国的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对外短期债务激增。到
1960年,美国的短期债务已经超过其黄金储备,美元的信用基础发生了动
摇。当年10月,爆发了战后第一次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美元危机。
美国政府请求其他国家予以合作,共同稳定金融市场。各国虽然与美国有
利害冲突和意见分歧,但美元危机直接影响国际货币制度,也关系到各自
的切身利益,因而各国采取了协调冲突、缓解压力的态度,通过一系列国
际合作,来稳定美元。除合作性措施之外,美国还运用政治压力,劝说外
国政府,不要拿美元向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并曾就此与当时的联邦德国
政府达成协议。
60年代中期,越战爆发,美国的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到1968年3月,
其黄金储备已降至120亿美元,只够偿付短期债务的三分之一。结果在伦敦、
巴黎和苏黎士黄金市场上,爆发了空前规模的美元危机,在半个月内美国
的黄金储备又流失了14亿美元,巴黎市场金价一度涨至44美元1盎司。于是
美国政府被迫要求英国关闭伦敦黄金市场,宣布实行“黄金双价制”,即
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官方市场,仍维持35美元1盎司的官价,私人黄金市场
的价格,则完全由供求关系自行决定。到1971年夏天,美国黄金储备已不
足100亿美元,美元贬值的形势越来越明显,由此引发了一场资金外逃的狂
潮,并于当年夏天达到了顶点。面对着各国要求兑换黄金的巨大压力,
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总统被迫宣布实施“新经济政策”,切断美元和黄
金的联系。其他国家所拥有的700多亿美元,到底还值多少黄金,美国政府
从此再也没有作出回答。
美元不再和黄金挂钩,宣告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历史终于以这
样一种代价惨重的方式,破解了特里芬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