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普惠金融是什么
普惠金融这一概念由联合国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以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服务对象是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
五大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鼓励大中型商业银行设立普惠金融事业部,国有大型银行要率先做到,实行差别化考核评价办法和支持政策,有效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2017年5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要求大型商业银行2017年内要完成普惠金融事业部设立。
“金融机构不能光看重大企业、忽视小企业,更不能‘晴天送伞、下雨撤伞’!”李克强在2017年5月3日的常务会上指出,“要通过发展普惠金融,提高金融服务覆盖率和可得性,为实体经济提供有效支持。”总理说:“大型商业银行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理念,成为普惠金融的骨干力量。你们责无旁贷!”
(1)大型银行普惠金融公司扩展阅读:
普惠金融定向降准于2018年1月25日全面实施
2018年1月17日12时30分,中国人民银行(央行)在其官方微博“央行微播”发布消息称,2017年9月30日,人民银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银发[2017]222号)。目前,有关金融统计工作正在抓紧进行,预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可于2018年1月25日全面实施。
2017年9月30日,央行宣布从2018年起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为支持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聚焦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以及农户生产经营、创业担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助学等贷款。
统一对上述贷款增量或余额占全部贷款增量或余额达到一定比例的商业银行实施定向降准政策。
定向降准考核机制,2014年由央行引入,目前已经实施超过三年。通过对满足审慎经营要求且“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达到标准的商业银行实施优惠准备金率,并按年根据商业银行“三农”或小微企业贷款投放情况动态调整其准备金率的方式,建立正向激励机制,引导商业银行改善优化信贷结构,增强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
与原来的定向降准政策相比,即将在1月25日落地的普惠金融定向降准政策,是根据国务院部署对原有定向降准政策的拓展和优化,以更好地引导金融机构发展普惠金融业务。
值得关注的是,在2017年9月30日央行发布《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的通知》后,市场曾预测此次定向降准或将释放8000亿流动性,但后来市场又普遍认为,实际规模可能在3000-3800亿,远低于此前的预测。而3000亿的资金规模,甚至低于近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投放规模。
对于市场最为关注的本次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货币政策和流动性的影响,一些市场研究者在政策出台时认为“接近全面降准”“相当于普降0.5个百分点”,随后央行直管的《金融时报》撰文称,此次定向降准只是政策微调,不是变相全面降准。
央行有关负责人早前亦表示,对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并不改变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取向。同时,定向降准政策释放的流动性也是符合总量调控要求的,银行体系流动性保持基本稳定。
根据央行规定,此番普惠金融实施定向降准政策保留了原有的两档考核标准:凡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 1.5%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在人民银行公布的基准档基础上下调0.5个百分点;前一年上述贷款余额或增量占比达到10%的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可按累进原则在第一档基础上再下调1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档考核标准基本适应绝大多数商业银行普惠金融领域贷款的实际投放情况,有助于鼓励其将信贷资源持续向普惠金融领域倾斜。
对于第二档考核标准,央行直言,“这一档标准相对较高,只有在普惠金融领域贷款投放较为突出的商业银行才能达到,但这有利于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也属定向降准政策题中应有之义。”
按照央行规定,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都有资格参与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实施定向降准政策的考核。同时,想要享受定向降准,银行还要符合宏观审慎经营标准:上年三个季度(含)以上宏观审慎评估(MPA)评级均在B级(含)以上。
2. 我国普惠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机构有哪些
除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民营银行和其他互联网金融回平台属于商业性金答融机构。
关键点在政策性银行这个。只要是非政策性的都属于商业型金融机构。当然民因银行和互联网金融平台是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普惠金融有哪些平台
目前,普惠金融已经成为了信贷行业中的流行概念。一些朋友在急需用钱的时候,会选择申请门槛低、下款速度快的普惠金融公司。因为信贷小白往往不知道普惠金融公司有哪些,所以希财君就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些普惠金融公司。
1、马上金融
马上金融是近些年来颇为火爆的一个普惠金融公司,拥有银监会颁发的消费金融牌照,贷款额度可达20万元。
2、海尔金融嗨付
嗨付是海尔消费金融旗下的一款产品,支持消费分期和信用贷款,申请条件比较简单,受到了不少借贷用户的欢迎。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信用良好的借款人授信额度最低一般是1万元,能满足基本的日常借贷需求。
3、招联金融
招联金融是招商银行和中国联通一起成立的普惠金融公司,贷款额度也可以达到20万元,且无需借款提供抵押和担保。
4、苏宁消费金融
苏宁消费金融是零售巨头苏宁易购的普惠金融公司,不仅可以为大家提供现金贷款,还可以帮助大家分期购物。
5、蚂蚁小贷
蚂蚁小贷是阿里巴巴的普惠金融公司,旗下的贷款产品花呗和蚂蚁借呗,具有十分强大的影响力。
6、宜人贷
宜人贷是一个颇有名气的普惠金融公司,现已在美国上市。宜人贷可以为大家提供4种贷款模式,分别是精英模式、公积金模式、寿险模式和极速模式。
总的来说,在2018年的信贷市场上,普惠金融公司有很多,行业整体规模是很庞大的。
4. 哪些银行建立普惠金融的服务中心
除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民营银行和其他互联网金融属于商业性金融。关键点在政策性银行这个。只要是非政策性的都属于商业型金融。当然民因银行和互联网金融是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5. 请问大型商业银行如何参与普惠金融构建
无疑,这个课题极具挑战性,无论在国际学术界还是在国内学术界,关于,如何支持农业与农村发展,如何在可持续前提下实现对微型客户的金融支持,均没有形成共识。 对于很多大型商业银行而言,支持农村与农业发展仍属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它们将支持农村微型客户作为一项能够为金融机构带来社会认同度与美誉的义务性行为,但并不将其视为能为金融机构带来盈利机会并实现财务可持续的商业性行为。 出于这样的理解,大多数大型商业银行在支持农村与农业发展过程中尽管付出了巨大努力,也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创新,但农村与农业业务在其业务结构中始终处于陪衬性、补充性的地位。这里要讨论的关键问题,并非主观意愿问题,而是涉及到大型商业银行支持农村与农业能否实现财务可持续以及如何以创新性机制实现盈利的问题。 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以及规模匹配理论,为大型商业银行能否为农业与农村的微型客户提供金融支持提供了传统的经典答案。这些理论一致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农业与农村的微型客户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型商业银行在搜寻与处理微型客户信息方面不具备优势,它们甄别微型客户信用并防范风险的交易成本较高。因此这些理论认为,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大型商业银行天然不具备为微型客户服务的能力。 但问题在于,大型商业银行难道不能为农村与农业领域的微型客户服务吗?全球已有若干成功案例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其中的关键在于机制、体制的创新。通过系统的产品创新、机制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型商业银行不仅可以为农村与农业领域的微型客户服务,而且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有效控制风险,并从农村与农业领域获得较为丰厚的商业回报。 笔者最近的研究试图对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与规模匹配理论提供补充性的解释框架,这一解释框架概括来说,就是优势匹配与要素对接理论。 所谓优势匹配理论,即每一个商业银行因其发展历史、规模、人才结构、内部治理等原因而具备不同的优势,每一家商业银行在选择服务对象时均须考虑其各自的比较优势,按其比较优势确定自己战略定位、服务产业的结构以及服务客户的结构。 所谓要素对接或要素整合的理论,是指每一家商业银行在服务微型客户时均应从整个金融体系的客观视角去考察,以期实现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市场主体的要素对接。要素对接与要素整合理论的意义在于,要从整个金融体系甚至从整个经济系统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此则商业银行服务微型客户的所有机制障碍与瓶颈均可能得到缓解。而要素对接与要素整合的全部目的,在于降低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微型客户的信息搜寻成本、信用甄别成本,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客户道德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 因此,若从单个商业银行来看,则很多障碍与瓶颈均将极大提升其服务微型客户的成本,导致其服务微型客户的意愿与绩效均极低;但从金融体系以至其他市场主体的系统视角来看,假若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微型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农村合作组织进行有效的要素整合,则其服务于微型客户的绩效与意愿就会大为提高。 因此,从宏观决策的角度来说,重点在于为商业银行服务微型客户提供机制支持,要从“大金融”的视角来看问题,所谓“功夫在诗外”。笔者从优势匹配与要素对接理论出发,以大量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证明,大型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在于支持产业化农村市场主体,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与结构提升;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应通过机制创新、产品创新与体制创新,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的有效对接,降低其运营成本与风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尝试与探索仍具有试错的性质,在不同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探索属于自己的服务农村与农业微型客户之路。特别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市场体系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商业银行能否为农村与农业微型客户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当然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运营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在极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与有效性,其中也包括政府的有效运作。 无论抵押担保机制创新,还是农业保险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无论是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育,还是现代农业企业的成长;无论是信用产品提供商的有效运作,还是整个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无论是政府行政管理与协调服务能力的塑造,还是司法体系的有效性与公正性的提升,乃至土地制度变迁、产权保护的严格执行等,都会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与农业微型客户的方式与绩效造成极大影响。因此,笔者提出的优势匹配与要素对接理论,不仅考虑到商业银行自身的比较优势与禀赋特征,而且更要考虑到整个市场体系中的要素整合。 大型商业银行在构建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只是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的一个要素。构建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必须既要有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又要有扎实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多元化(包含多种产权主体)、多层次(包括大、中、小、微各层次金融机构)、多市场主体(包括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资本市场等)、广覆盖(能惠及最广大地区、最广大人群,尤其是边远地区、弱势群体)、可持续(实现财务可持续)。 要建立这样一个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也需要有相当的耐心。 (作者: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6. 大型商业银行如何参与普惠金融构建
对于很多大型商业银行而言,支持农村与农业发展仍属于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它们将支持农村微型客户作为一项能够为金融机构带来社会认同度与美誉的义务性行为,但并不将其视为能为金融机构带来盈利机会并实现财务可持续的商业性行为。
信息经济学、交易成本理论以及规模匹配理论,为大型商业银行能否为农业与农村的微型客户提供金融支持提供了传统的经典答案。这些理论一致认为,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农业与农村的微型客户方面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大型商业银行在搜寻与处理微型客户信息方面不具备优势,它们甄别微型客户信用并防范风险的交易成本较高。因此这些理论认为,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大型商业银行天然不具备为微型客户服务的能力。
但问题在于,大型商业银行难道不能为农村与农业领域的微型客户服务吗?全球已有若干成功案例为这个问题提供了答案,其中的关键在于机制、体制的创新。通过系统的产品创新、机制创新与制度创新,大型商业银行不仅可以为农村与农业领域的微型客户服务,而且可以大幅降低成本、有效控制风险,并从农村与农业领域获得较为丰厚的商业回报。
笔者最近的研究试图对传统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成本理论与规模匹配理论提供补充性的解释框架,这一解释框架概括来说,就是优势匹配与要素对接理论。
所谓优势匹配理论,即每一个商业银行因其发展历史、规模、人才结构、内部治理等原因而具备不同的优势,每一家商业银行在选择服务对象时均须考虑其各自的比较优势,按其比较优势确定自己战略定位、服务产业的结构以及服务客户的结构。
所谓要素对接或要素整合的理论,是指每一家商业银行在服务微型客户时均应从整个金融体系的客观视角去考察,以期实现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市场主体的要素对接。要素对接与要素整合理论的意义在于,要从整个金融体系甚至从整个经济系统角度来考虑问题,如此则商业银行服务微型客户的所有机制障碍与瓶颈均可能得到缓解。而要素对接与要素整合的全部目的,在于降低商业银行服务于农村微型客户的信息搜寻成本、信用甄别成本,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客户道德风险以及系统性风险。
因此,若从单个商业银行来看,则很多障碍与瓶颈均将极大提升其服务微型客户的成本,导致其服务微型客户的意愿与绩效均极低;但从金融体系以至其他市场主体的系统视角来看,假若商业银行与保险机构、微型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农村合作组织进行有效的要素整合,则其服务于微型客户的绩效与意愿就会大为提高。
因此,从宏观决策的角度来说,重点在于为商业银行服务微型客户提供机制支持,要从“大金融”的视角来看问题,所谓“功夫在诗外”。笔者从优势匹配与要素对接理论出发,以大量田野调查与实证研究证明,大型商业银行的比较优势在于支持产业化农村市场主体,并以此为契机,引领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与结构提升;同时大型商业银行应通过机制创新、产品创新与体制创新,通过与其他金融机构和市场主体的有效对接,降低其运营成本与风险。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尝试与探索仍具有试错的性质,在不同的市场环境、文化环境、法律环境下,商业银行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需制宜,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探索属于自己的服务农村与农业微型客户之路。特别应该强调指出的是,商业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乃至市场体系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商业银行能否为农村与农业微型客户提供有效的信贷支持,当然一方面取决于其自身运营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在极大程度上受制于整个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机制的完善性与有效性,其中也包括政府的有效运作。
无论抵押担保机制创新,还是农业保险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展;无论是农民合作组织的发育,还是现代农业企业的成长;无论是信用产品提供商的有效运作,还是整个社会征信体系的完善;无论是政府行政管理与协调服务能力的塑造,还是司法体系的有效性与公正性的提升,乃至土地制度变迁、产权保护的严格执行等,都会对商业银行服务农村与农业微型客户的方式与绩效造成极大影响。因此,笔者提出的优势匹配与要素对接理论,不仅考虑到商业银行自身的比较优势与禀赋特征,而且更要考虑到整个市场体系中的要素整合。
大型商业银行在构建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有着特殊重要的作用,但它只是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中的一个要素。构建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必须既要有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又要有扎实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多元化(包含多种产权主体)、多层次(包括大、中、小、微各层次金融机构)、多市场主体(包括信贷市场、保险市场、农产品期货市场、资本市场等)、广覆盖(能惠及最广大地区、最广大人群,尤其是边远地区、弱势群体)、可持续(实现财务可持续)。
要建立这样一个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也需要有相当的耐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国构建现代农村普惠金融体系可谓任重道远,这必将是一个极需要智慧、极需要耐心,也极需要胆魄的系统性的制度创新过程。(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7. 什么叫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加大政策引导扶持专、加强金融体系建设、属健全金融基础设施,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的、有效的金融服务,并确定农民、小微企业、城镇低收入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其他特殊群体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