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介绍
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中信国金”或“中信国际金融”) 是中国内中信容集团公司(中信集团) 中国境外金融业务的旗舰。中信国金于2002年11月,由收购香港华人银行有限公司后的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中信嘉华)重组而成。截至2006年底,中信国金市值约351亿港元,而总资产约1021亿港元,分别较成立时上升约4.6倍及30%。
B. 现任中信董事长是谁
现任中信董事长 李庆萍,1962年出生,先后毕业于复旦大学和南开大学,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拥有30年银行从业经历。曾任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行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非执行董事。
C. 中信银行收购了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中信银行希望借助本次收购,利用中信国金的跨境服务平台,把分行网络伸延至国际金融中心,在香港建立更为稳固的业务。 很多股份制银行将香港视为国际化的前站,上市之初就开始在香港寻找国际化平台。通过并购香港的金融机构,这些银行可以直接吸纳国际化的管理体制,吸收大量优秀的国际化人才 10月23日晚,中信银行宣布完成收购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简称“中信国金”)70.32%股权的所有交易程序,这标志着中信银行国际化迈出重要一步。 中信银行的努力为他赢得了2008年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的大奖,排名第20位。该奖是由《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联合举办的。 交易“物美价廉” 2009年5月,中信银行与中信集团及Gloryshare Investments(中信集团全资附属公司)签订股份收购协议,宣布以135.63亿港元收购中信国金70.32%的股权,每股对价为3.35港元,该交易被中信银行副行长曹彤称作“物美价廉”。在香港市场,以市净率1.43倍收购一家金融机构的控股权,价格是非常低的。这得益于2008年底,中信集团以较低成本将中信国金私有化。中信银行也是在2008年获得由全球领先的财经杂志《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权威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机构——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联合举办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 中信国金是中信集团公司旗下在香港经营的综合性金融平台,横跨多个金融业务的服务领域。截至2008年底,资产规模约1500亿港元,其中包括持有中信嘉华银行100%股权,中信资本控股有限公司50%股权,以及中信国际资产管理公司40%股权。在去年国际金融危机中,中信国金仍保持较好的盈利水平。中信国金旗下的中信嘉华银行于2008年底按资产值计是香港第十大持牌银行,在香港拥有27家分行,同时在澳门、纽约、洛杉矶设有海外分行。它亦是少数全资拥有内地注册银行的香港银行之一。 财务并表已启动 本次收购完成后,中信银行将委任副行长曹彤及行长助理曹国强担任中信国金及中信嘉华董事,目前中信银行与中信嘉华银行的财务并表工作已经启动。中信银行预计,通过业务整合、降低运营费用,以及各方面紧密合作的逐步落实,本次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益将会逐步得以显现,中信嘉华银行等资产对中信银行的盈利贡献能力也将有所提升。 在业务及管理上,中信银行与中信嘉华银行将充分展开各个层面的合作和互补,增加双方跨境服务的业务量和业务种类,并逐步整合双方位于境内及海外的服务网络。2009年7月,中信银行与中信嘉华银行已经展开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合作,中信银行为中信嘉华开立人民币同业往来账户,代理中信嘉华进行跨境贸易人民币支付。 中信银行称,资本交易和风险管理是本次收购后业务整合的重点方面,双方将在债券交易、外汇交易方面加强信息共享,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在决策制度、制衡机制以及市场风险监测等有关方面加强合作,完善技术体系、监管理念和监控手段,有效保障未来中信银行国际化运营的资产安全性。 寻找国际化平台 中信银行希望借助本次收购,利用中信国金的跨境服务平台,把分行网络伸延至国际金融中心,在香港建立更为稳固的业务。在整合工作的初期,中信银行将继续保持中信嘉华银行的品牌。在将来的合适时机,中信嘉华银行将成为中信银行国际化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统一的产品优势。 中信银行在2008年获得由全球领先的财经杂志《巴菲特杂志》、《世界经济学人周刊》和世界权威的企业竞争力研究机构——世界企业竞争力实验室联合举办(第五届)2008年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这项荣誉为他进入国际平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相信在即将到来的2009年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的评选活动中,中信银行可以继续努力,争取再次进入2009年中国25家最受尊敬上市公司大奖的榜单。 “香港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特点,往往成为内地银行国际化的第一站。通过在香港市场选择一个比较合适的平台,实现向东南亚及欧美地区拓展,中信嘉华银行在澳门及美国的网络,将帮助中信银行提高跨境业务的服务能力。”曹彤表示。 “很多股份制银行将香港视为国际化的前站,上市之初就开始在香港寻找国际化平台。通过并购香港的金融机构,这些银行可以直接吸纳国际化的管理体制,吸收大量优秀的国际化人才。”国都证券银行分析师对记者表示。
D. 中信银行CEO是谁
陈小宪中信银行行长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博士高级经济师 1982年至1990年,在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计划处,历任副处长、处长; 1991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行长助理; 199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副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北京市分局副局长; 1994年,任招商银行北京分行行长,2000年,任招商银行副行长, 2001年,任常务副行长、招商银行董事; 2004年以后,任中国中信集团公司常务董事、副总经理,中信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中信银行行长,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中信嘉华银行有限公司董事。陈小宪先生同时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教授、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席等职。
E. 中信国际金融的介绍
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中信国际金融控股」)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股票编号: 183), 是中国中信集团公司(「中信公司」)在境外的金融旗舰,于二零零七年八月三十一日, 其约百分之五十五权益由中信公司持有。
F. 现任中信银行董事长是谁
李庆萍
现任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党委委员,中国中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执委会委员,中国中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经理,中信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执行董事,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中信百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信保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G. 有关于杨超的资料吗
出生年月: 1950年出生
性 别:男
职位:总裁
基本经历
◆ 1996-2000年期间,杨超担任中国保险(欧洲)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该公司在英国注册,主管中保在欧洲地区的事务。2000年1月初至2005年5月26日,杨超都在中保董事长兼总经理职位上耕作。其间,杨还出任中信国际金融控股公司及盈科保险集团公司的执行董事
另一扬超
永远的丰碑:杨超http://news.qq.com 2005年10月22日07:27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杨超,1904年出生于河南省新县,5岁时随家迁居江西省德安县。1921年考入南昌心远中学,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并和同学袁玉冰、黄道、方志敏等组织革命团体“改造社”。1923年秋,杨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2月,发表《改造中国的一条道路——革命》一文,大声疾呼无产阶级革命。随后,进入北京大学就读。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杨超在北大党组织的直接领导下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杨超利用寒暑假回江西从事革命活动,并于这一年冬组织了德安最早的一个工会——德安柴炭工人工会。1926年夏,党组织派杨超回江西工作,任中共江西地方委员会委员。12月,中共德安县第一次党代会选举杨超为县委书记,领导群众积极策应北伐军进军。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全国陷入白色恐怖中,大批共产党员被杀害。杨超领导德安人民进行了坚决的反蒋斗争。1927年10月,杨超奉党组织之命到河南开展工作,参与组织领导革命斗争。12月23日,杨超出席党的武汉会议后返回江西,途中被国民党特务发现。为了引开敌人、保护同行的战友,杨超不幸被捕。敌人对他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企图从他的口中得到党组织的秘密。面对凶恶的敌人,杨超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宁死不屈,忠于党的崇高气节。敌人无计可施,于1927年12月27日残酷地将他杀害,杨超牺牲时年仅23岁。据新华社(来源:成都日报)
H. 中信银行的老板是谁
中信银行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CITIC GROUP),是中信控股有限公司的全资金融子公司。原名“中信实业银行(CITIC INDUSTRIAL BANK)”,2005年11月25日更名为“中信银行(CHINA CITIC BANK)”。
证券代码 601998 证券简称 中信银行
公司名称 中信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英文名称 China Citic Bank Corporation Limited
成立日期 2006-12-31 上市日期 2007-04-27
上市市场 上海证券交易所 所属行业 金融、保险业
注册资本(万元) 3903334.4054 法人代表 孔丹
董事长 孔丹 总经理 陈小宪
董事会秘书 罗焱 证券代表 彭金辉
以前的中信,是荣毅仁一手办起来的
I. 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的中信国际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简介
中信集团视金融服务业为整体业务发展的核心,中信国金及其附属公司及主版要联营公司 (中信国金集团权)在实现母公司矢志成为具国际竞争力的中国领先金融企业的宏愿上,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除了建立国际银行及金融服务品牌以外,亦要彰显中信集团优秀的国际业务及管理水准。
过去10年间,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并按照加入世贸的承诺于2006年开放国内银行业,这不单为有意在国内市场建立策略性据点的国际金融机构带来了无限机遇,亦为具有清晰远景及独特竞争优势的中国金融机构,创造了跨境扩展的重大商机。
中信集团在掌握这些增长机会上已具有比较优势,而中信国金集团亦确立其独特定位,在适当的市场及监管环境下,透过无限发挥中信集团境内、外金融业务间的互补作用及协同效应,从而进一步显现母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领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