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2015年互联网消费金融图谱 下一个独角兽在哪儿
我个人的看法是, 社区O2O金融。
为什么呢?
因为你提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我理解的是个人零售类回消费,比答如餐饮,娱乐,休闲,网购等等。
但现在电商,商圈类O2O已经很成熟了,基本没什么增长空间了。然后,社区类消费金融确是异军突起,成为新的消费增长点。因为我国城市的老城区改造,城镇化,新的楼盘社区不断涌现,社区居民消费力旺盛。所以我围绕社区类的消费金融是一大市场。
现在很多行业都在涉足这个社区消费金融领域,比如银行,互联网,电信运营商。
② 近年来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呈现哪些特点
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逐步壮大
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贷公司、互联网企业等为主体参版与构建的互权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正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壮大。
1、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互联网精神所倡导的“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为传统的消费金融注入了新的活力;
2、基于电子商务的新型消费生态正在逐步形成,丰富的消费场景和消费需求成为拉动消费金融需求的新增长点。
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特点
1、互联网消费金融产品的信息透明度提高。
2、门槛低是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显著特色。
3、用户体验在互联网金融消费中占有重要地位。
4、场景化、连接化消费出现。
③ 互联网消费金融,行业壁垒有哪些
你说来的这个平台没有听说过啊,现在自比较热门的是理财通只是一种理财工具,本身的话是没有任何危险的。把钱存到理财通余额随便放多久都没有什么关系的。但是,也是没有收益的。
只能通过投资理财产品才会产生收益,但是投资的话都是有风险的,目前来说还没有看到什么产品是只赚不赔的。但是可以尽量选择风险最低的产品
④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优势有哪些
答:
1、政策方面
众所周知,我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之中正式提出发展消费金融,中国人民银行在1998年和1999年相继放开了个人住房贷款和汽车消费贷款的政策,以促进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机构开展消费金融业务。这也是发展消费金融对扩大内需、促进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结构合理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今年的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要在全国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消费金融成为热点词汇。据了解,2016年3月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印发 《关于加大对新消费领域金融支持的指导意见》,政策利好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技术优势
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消费金融的不同之处在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利用了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打造“线上互联网+线下实体”的运行模式。从事互联网消费金融的机构在资金来源上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探索信用消费+场景布局,进而打造成一个全新的“互联网+”的样本,通过场景的建立,增强客户粘性,不断扩张消费金融市场,实现盈利。随着云计算的普及,大数据挖掘的成本大幅度降低,可以利用大数据技术精确的进行市场细分、选定目标客户、评估客户信用等级,从而降低资金配置风险,提升风险管理能力。
3、市场需求
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消费需求也更加旺盛,8090后超前消费意识逐渐增强,接受新型金融产品的能力较强,因此使用消费信贷手段来缓解预算不足的观念逐渐深入,因此,在居民消费观念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发展消费金融已经具备相应的社会基础。而作为解决资金问题之一的消费金融系统必将迎来发展商机,像迪蒙自主研发的消费金融系统是一款集消费贷款、消费分期为一体的业务管理系统,有效帮助企业迅速开拓消费市场,推动消费金融业务发展,实现业务模式的“互联网+”转型。系统通过规则引擎、工作流引擎、自动征信、商家加盟的方式,实现借款业务的快速审批、智能风控、借款流程自定义等功能,满足消费金融公司快速、高效、便捷的借款业务需求。
⑤ 消费金融目前的竞争格局是怎样的
互联网技术加速了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转型,线上授信的方式和速度给了消费者回不同以往答的消费体验。目前的行业格局正呈现出银行系、产业系、电商系、P2P系等多线系网络链条的扩张发展格局。1.2010年,第一批银行系试点消费金融试点的公司,如北银、捷信、中银和锦城等;作为最早的一批,大部分都带有很强的实验性质。2.2013年,第二批产业系试点消费金融公司,如苏宁、海尔等;供应链核心企业入场,主要出于促进销售。3.在2014年,互联网电商系悄然入局,纷纷涉足消费金融,如京东推出了“京东白条”,阿里推出了“天猫分期”、“蚂蚁花呗”等产品。4.2014年后,日益壮大的P2P网贷平台看准机会争相入局,许多民间资本开始在这一领域试水,虽然很多公司没有使用“消费金融”一词,但其所从事的业务与消费金融并无区别
⑥ 未来互联网消费金融会是什么样的格局
目前市场上从事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的可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消费金融互联网化,回主要是银行系;第二答类是银监会批准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拥有消费金融合法牌照;第三类是依托于电商平台、P2P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电商系消费金融和P2P小额消费金融),其并未获得消费金融公司的牌照,但是从事着相关同质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