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融危机理论的金融危机的种类
《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将金融危机定义为“全部或部分金融指标——短期利率、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的和超周期的恶化”。根据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的分类,金融危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从七十年代中期开始,发展中国家陆续开始推行结构性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和宏观经济稳定化计划,以试图打破传统体制的僵化,并保持国内通货的稳定。但所有的这些尝试都未曾在短期内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了一系列的宏观经济问题,这些国家的宏观经济绩效,国际收支状况与国际外部经济环境之间表现出日趋复杂的关系,特别是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金融危机最开始表现为固定汇率的瓦解,或者称为货币危机,而后则呈现出外汇市场、银行、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同时出现崩溃的复杂症状。为什么追求经济自由化和宏观经济稳定的政策框架反而导致了金融系统的危机呢?金融危机理论由此应运而生,其研究的主要范例包括八十年代初拉美的债务危机、1994年到1995年的墨西哥危机、东亚危机和此次的次贷危机。
货币危机的理论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有关货币危机的理论也最为成熟,目前已经形成了四代危机模型。 Paul Krugman在1979年发表的A model of Balance-of-Payments Crises一文中构造了货币危机的最早的理论模型。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导致了巨额财政赤字,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只好增加货币供给量,同时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而不断抛出外汇储备,一旦外汇储备减少到某一临界点时,投机者会对该国货币发起冲击,在短期内将该国外汇储备消耗殆尽,政府要么让汇率浮动,要么让本币贬值,最后,固定汇率制度崩溃,货币危机发生。许多经济学家后来对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最终形成了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该理论从一国经济的基本面解释了货币危机的根源在于经济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如果一国外汇储备不够充足,财政赤字的持续货币化会导致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并最终引发货币危机。当宏观经济状况不断恶化时,危机的发生是合理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它比较成功的解释了20世纪70—80年代的拉美货币危机。 1992年,英镑危机发生,当时英国不仅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德国马克),而且其财政赤字也未出现与其稳定汇率不和谐的情况。第一代货币危机理论已无法对其作出合理解释,经济学家开始从其它方面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逐渐形成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最具代表性的是由茅瑞斯·奥伯斯法尔德(Maurice Obstfeld)于1994年提出的。他在寻找危机发生的原因时强调了危机的自我促成(Self—Fulfilling)的性质,引入了博弈论,关注政府与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行为博弈。Obstfeld在其Models of Currency Crises with Self-Fulfilling Features一文中设计了一个博弈模型,说明了动态博弈下自我实现危机模型的特点,并呈现出“多重均衡”性质。
该模型认为:一国政府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存在多重目标,经济政策的多重目标导致了多重均衡。因而政府既有捍卫汇率稳定的动机,也有放弃汇率稳定的动机。在外汇市场上有中央银行和广大的市场投资者,双方根据对方的行为和掌握的对方的信息,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选择,这种修正又影响着对方的下一次修正,形成了一种自促成,当公众的预期和信心的偏差不断累积使得维持稳定汇率的成本大于放弃稳定汇率的成本时,中央银行就会选择放弃,从而导致货币危机的发生。
以Obstfeld为代表的学者在强调危机的自我促成时,仍然重视经济基本面的情况,如果一国经济基本面的情况比较好,公众的预期就不会发生大的偏差,就可以避免危机的发生。与此同时,另一些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则认为危机与经济基本面的情况无关,可能纯粹由投机者的攻击导致。投机者的攻击使市场上的广大投资者的情绪、预期发生了变化,产生“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 和“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推动着危机的爆发,货币危机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恰恰是因为它们正要发生。
第二代货币危机理论较好地解释了1992年英镑危机,当时英国政府面临着提高就业与维持稳定汇率的两难选择,结果放弃了有浮动的固定汇率制。 1997年下半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这次危机发生之前,亚洲许多国家都创造了经济发展的神话,而且大多实行了金融自由化。第一二代模型已经无法较好地解释这场金融危机,更难理解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尤以韩国为例)在危机过后很短时期内就实现了经济复苏,某些方面甚至还好于危机之前。
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是由麦金农和克鲁格曼首先提出,该模型强调了第一二代模型所忽视的一个重要现象: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普遍的道德风险归因于政府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隐性担保,以及政府同这些企业和机构的裙带关系。从而导致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投资膨胀和不谨慎,大量资金流向股票和房地产市场,形成了金融过度(Financial Excess),导致了经济泡沫。当泡沫破裂或行将破裂所致的资金外逃,将引发货币危机。
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出现较晚,但研究者们普遍认为脆弱的内部经济结构和亲缘政治是导致这场危机的关键所在。 明斯基(Hyman P.Minsky)对金融内在脆弱性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金融不稳定假说”。他将市场上的借款者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套期保值”型借款者(Hedge-financed Unit)。这类借款者的预期收入不仅在总量上超过债务额,而且在每一时期内,其现金流入都大于到期债务本息。第二类是“投机型” 借款者(Speculative-financed Unit)。这类借款者的预期收入在总量上超过债务额,但在借款后的前一段时期内,其现金流人小于到期债务本息,而在这段时期后的每一时期内,其现金流入大于到期债务本息。第三类是“蓬齐” 型借款者(Ponzi Unit) 这类借款者在每一时期内,其现金流入都小于到期债务本息,只在最后一期,其收入才足以偿还所有债务本息。因而他们不断地借新债还旧债,把“后加入者的入伙费充作先来者的投资收益”,以致债务累计越来越多,潜伏的危机越来越大。
在一个经济周期开始时,大多数借款者属于“套期保值”型借款者,当经济从扩张转向收缩时,借款者的赢利能力缩小,逐渐转变成“投机型” 借款者和“蓬齐” 型借款者,金融风险增大。因而金融体系具有内在的不稳定性,经济发展周期和经济危机不是由外来冲击或是失败性宏观经济政策导致的,而是经济自身发展必经之路。 Suter(1986)从经济周期角度提出的综合性的国家债务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繁荣,国际借贷规模扩张,中心国家(通常是资本充裕的发达国家)的资本为追求更高回报流向资本不足的边缘国家(通常是发展中国家),边缘国家的投资外债增多;债务的大量积累导致债务国偿债负担的加重,当经济周期进入低谷时,边缘国家赖以还债的初级产品出口的收入下降导致其逐渐丧失偿债能力,最终爆发债务危机。
2. 金融危机有几种类型
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广告市场
受宏观经济气候影响,终端消费品市场萎靡已经开始向传媒业蔓延。同时,奥运期间过度的广告营销投入与牛奶门事件使2009年的预期更加不明朗,行业的冬天伴随着全球性经济周期如约而至,而对于近几年迅速崛起的户外新媒体,这个冬天也已经来临,金融危机将可能成为户外新媒体行业变局的催化剂。
1.行业并购会加剧,户外新媒体将会出现分水岭,强者会更强,弱者会消失。对于那些拥有垄断资源优势,以及有品牌和资源的新媒体公司将会更加受到青睐,比如航美传媒在机场广告方面基本是独家的生意,无人能竞争,机场集中的基本都是高端人群,因此像高档汽车、房地产等客户的投放额只会越来越大。而那些只掌握少数媒体资源广告份额较少的新媒体公司,以及正在谋划融资来维持现状的新媒体公司可能面临倒闭,如果户外新媒体公司缺乏足够的现金流无法度过寒冬,那么被表现好的公司并购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这将会提高户外媒体的市场集中度和竞争门槛。
2.户外新媒体的广告投放规模会缩减。广告是新媒体公司的主要盈利模式,金融危机会影响广告主的信心,小心花钱总是没错的,广告主会考虑缩减广告费用,这将会影响到新媒体的现金流。对于那些无法充分证明自身特点和价值的户外新媒体来说,将会首先被广告主放弃。
3.投放新媒体的广告行业结构会变化。金融危机先由金融行业开始,逐渐传导到汽车等行业,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行业,会缩减广告预算,比如金融、汽车、房地产等;而不受金融危机影响的行业,比如快速消费品、医疗健康行业等,不会受到影响,户外新媒体公司必须调整广告销售策略。
4.金融危机会影响受众心理,从而影响户外新媒体的关注度和到达率。新媒体依靠的是用户规模,金融危机下,消费者会考虑缩减一些消费开支,并控制消费欲望,因此,消费者对于广告的信息敏感度和关注度会下降,影响纯粹以广告为内容的户外新媒体的关注度。
5.广告主会更加关注对营销的实效价值,专注于客户需求提供营销解决方案的户外新媒体会受到欢迎。很多户外新媒体公司试图夸大自己的传播价值,甚至一些新媒体公司认为自己可以替代电视或者其他媒体,这种策略是错误的,广告主关心的是户外新媒体在广告主的品牌传播中的角色,效果,而不仅仅是规模、资源等基础指标,因此以客户为导向,并提出系统的营销体系的新媒体公司将会走得更远。
6.户外新媒体必须建议以广告主需求为导向的媒体评价指标体系。户外新媒体必须同时具备的指标是受众的有效到达规模、有效到达的受众质量、受众的稳定性、受众媒体接触的时间长度、受众媒体接触的频次、受众媒体接触时的注意力集中度,不能解决这几个指标,广告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所有的户外新媒体公司都需要重新调整媒体评价指标体系。
7.户外新媒体受众的清晰度亟待详细的素描。尽管新媒体存在的基础就是按照消费者的活动空间进行细分,但是这种细分还不足以支持广告投放,新媒体受众的形象不清晰也成为广告主投放的一大障碍,比如究竟是什么人、什么时间和购买什么产品,绝大多数的新媒体尚无法清晰界定,这会让广告主使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新媒体,这将直接导致很多新媒体一文不值。
8.户外新媒体公司必须学会摆脱资本依赖,练好内功,防御寒冬。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风投资本对媒体的投资呈下降趋势,因此,单纯仰仗资本的做法对于新媒体的经营面临很大风险,新媒体公司必须练好内功,在媒介属性的研究、受众的结构以及资源的整合、媒介价值的分析上做文章,实现自身的内循环,新媒体公司将会从一个商业模式+资本神话的阶段进入商业模式+稳健经营+逐渐成长的阶段。总的来说,金融危机可能导致企业广告投放指标缩减,企业会寻找更廉价又有效的传播媒介,以及对市场更有针对性的新媒体,因此,户外新媒体必须及时调整策略,以度过金融危机。在欧美国家,消费者对很多产品的需求正在减少,从中国的消费市场看,金融危机已经逐步的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传导到消费者层面,中国消费者的信心正在受到影响。
在当前的背景下,中国消费者基于自身的风险考虑,一些预期的大宗消费支出可能会受到抑制,购置房产、汽车、大宗家电产品等计划在一些消费者中将会被延迟或者搁置;而对于日常的消费而言,虽然不受影响,但是消费者会比任何时候更加愿意货比三家,寻找价格最便宜的产品、对降价打折信息更加敏感将成为金融危机期间消费者的普遍心理,因此,在这个阶段,商家反而需要加大降价促销、返券、优惠券等措施,进一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才能让产品得到顺畅的流通。其次,从消费心理的角度,消费者也会出现内部的结构分化,比如在现在的金融危机影响下,消费者可以分为几种类型:第一种类型,不为所动型,收入水平比较高的(家庭年收入10万元以上)或拥有稳定工作的人,如政府公务员、私营业主、企业高管属于这种类型,他们由于有稳定的收入基础,因此暂时还不会认真考虑金融危机的影响;第二种类型,信心下降型,主要是工作不太稳定、收入偏低,个人和家庭处在发展阶段的城市低收入户、农民工群体,这部分群体目前将会追求自身的安全,以及担心生活的稳定性,金融危机对这部分群体的打击也比较大;第三种类型,投机消费型,一些拥有一定收入的中间阶层,会在这个阶段寻找一些投资机会,比如购买一些质优价廉的产品,选择进股票市场抄底等,因为对于他们来说,危机中存在机会;第四种类型,理性谨慎型,白领和收入水平一般的消费者(城市工薪阶层)在消费上会比较谨慎,会认真分析现有的一些市场现状,然后谨慎的对家庭收支进行计划,持有现金会是这些群体的突出表现。
再次,二手的耐用品市场可能会受欢迎,比如一些昂贵的耐用必需品,比如汽车、家电等等,这些产品如果在二手市场上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可能会大受欢迎,对于很多80后、90后的年轻群体来说,如果这个阶段正好需要这些产品,他们会选择二手的产品作为消费的过渡。
最后,会有很多消费者在失业率来临之前,为自己的职业开始打算和预备,因此会有一些消费者把钱用在充电、上学、培训上,或者选择重回校园,以避过金融危机,同时增强职场竞争力,以为将来做准备。应该说,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一系列大事,食品安全、金融危机等……都潜在的在影响人们的消费理念和行为,总的来说,这些事件的经历会使消费者的消费理念越来越成熟,在也会让市场结构更加成熟,比如有些基于垄断利润的产品领域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价格可能会被拉低,而企业为了度过难关,以及拉动消费需求,将会对价格体系进行调整,或者对产品进行简化或者创新,以满足更多消费者的需求,因此金融危机也是一个产业结构调整和梳理市场结构的机会;此外,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人们的消费将会更加理性,而这种危机下的心理变化和可能带来的消费理念的变革,值得企业关注和思考。受逐步蔓延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的终端消费品市场开始萎靡,经济的减速影响广告主对于未来的预期,因此,世界广告业也受到了激烈的冲击,作为正在蓬勃发展中的中国广告市场,自然也不能完全独善其身。但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市场,中国的市场空间依然巨大,因此危机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只是暂时的,相比那些消费品市场趋于饱和和理性消费的国家,中国的消费市场还有很多成长空间,因此,短暂的危机可能会让一些企业面临冬天的煎熬,但是也同时会成为另外一些企业的机会,经济震荡下的中国广告市场正在进行结构上的调整,而这将带来一些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连续十年保持高速增长的中国广告业,将可能在2009年面临调整。2008年,由于奥运等大事件,中国广告的投放活跃度高度增加,从电视媒体到平面到户外一直到互联网,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这个爆炸式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广告市场在“量变”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在“质变”上依然面临很多问题,比如不同类型的媒体的价值缺乏统一的标准,导致一些新兴媒体并没有体现应有的价值,一些品牌盲目追求知名度忽视品牌价值的积累,虚假广告充斥消费者视野等等,经济的震荡将会促使整个广告行业重新去审视这些问题,从而会促使行业中的每个成员更加理性的思考这些问题,因此广告投放的策略、媒介组合方法、广告效果评估标准等都会在这种背景下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可能有更多创新的广告营销理论诞生。
第二,为了控制广告预算,广告主会重新审视广告的预算投入,因此互联网广告的前景将非常明朗。中国互联网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网民数已经居全球第一,而网络购物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这预示着中国互联网正在走向成熟。而在过去的时间中,广告主对于互联网的广告投放一直持谨慎态度,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广告主需要进一步去思考互联网广告的价值,因此,在未来的媒体广告投放组合中,广告主将可能相对增加面向互联网的广告投放额度和比例。
第三,强调实效的销售导向的促销广告、与消费者建立情感和互动沟通的广告比例将会增加,硬性的品牌广告的投放将可能减少。在金融危机机下,消费者购买行为将更加趋向理性,同时更加强调货币三家,因此以往的品牌忠诚度会在消费者信心下降的情形下进一步动摇,对性价比的追求和期望会更高,同时对于品牌体验的追求也会更加强烈,在这种背景下,更加关注消费者感受和体验的广告,促销与回馈消费者的广告将更加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广告主与广告公司都需要顺应消费倾向的变化而调整广告策略。
第四,三四级城市的广告市场将迸发生机。现在耐用消费品在中国的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市场保有量已经趋于饱和,而在中国的地级市、县级市和发达的乡镇和农村市场,很多品牌还没有来得及去挖掘,金融危机背景下,一线城市的消费者受到生活压力以及对未来缺乏足够的信心,将会比二三线市场的消费者更加谨慎,但是在广阔的地级市及以下的市场,还有很多市场空间,因此营销向下走的趋势日益明显,包括很多日用品和快消品的广告主也同样会加大对这些市场的营销力度,而相应的如何通过有效的广告到达和影响到这些市场的消费者,成为广告主面前的一个难题。
第五,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会保持增长,而一些新的品类和新兴细分领域将成为广告的新增长点。生活必需品的广告市场一般不会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而各个品牌基于这样的价值判断,会加大广告投放力度,因此食品、饮料、医药、日化这些品类的广告投放将会保持增长;其次,中国消费市场细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很多目前不计较品牌和细分的品类市场,广告的作用对于销售的影响力也在逐渐增强,因此,包括新能源、有机食品、健康概念产品、汽车零配件、小家电等细分行业将会扩大广告的投放,关注中国消费者细分群体的需求,抓住那些成长中的细分行业,可以发现更多的市场机会。
第六,传媒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媒体在广告主营销中的角色定位会更加清晰。中国的传媒发展也异常迅速,而不同类型的媒体在消费者的生活轨迹中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因此,对于广告主的营销而言,不同类型媒体充当的角色也是不一样的,但是为了更好的提升媒介份额,过去中国的媒介的营销是相对粗放的,很多媒体对自身的媒介优势特点过于放大导致媒介的发展出现不均衡状态,在经济危机下,广告主对于媒介的效果会更加挑剔,而对于媒介组合中的不同媒体的贡献度会更加关注,这将进一步推动媒体和广告公司更深刻的发掘不同媒介的价值,从而优化媒介组合和策略,从而让不同媒体在不同的阶段相互支持营销价值的实现的特点更加突出。总的来看,全球经济动荡将是中国广告市场进行优化内部结构,创建新的营销理论以及提升广告传播方法和规范媒介市场的机会,相信在经过这一轮危机之后,中国广告市场会更加成熟。
3. 金融危机的类型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金融危机越来越呈现出某种混合形式的。
4. 国际金融机构主要有哪些类型如何理解其作用及局限性
国际金融机构是多国共同建立的金融机构的总称。分为地区性和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
全球性的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
区域性的机构: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东地区的国家为发展本地区经济的需要,通过互助合作方式,先后建立起区域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如泛美开发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
作用
在现行的国际货币制度和国际金融活动中,国际金融机构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
(1)维护汇率稳定;
(2)对金融业的国际业务活动进行规范、监督与协调;
(3)提供长短期贷款以调节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和促进经济发展;
(4)积极防范并解救国际金融危机;
(5)就国际经济、金融领域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磋商;
(6)提供多种技术援助、人员培训、信息咨询等服务,借此加强各国经济与金融的往来,推动全球经济共同发展。
但目前国际金融机构的作用也有局限性:例如一些机构的领导权被主要的发达国家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呼声、建议往往得不到重视;向受援国提供贷款往往附加限制性的条件,要求受援国满足某些前提条件的要求之后才能使用贷款,而这些要求大多是对一国经济体系甚至政治体系的不恰当干预,不对症的干预方案常常会削弱或抵消优惠贷款所能带来的积极作用。
5. 金融危机分类中,各个分类的特点
债务(此次是次级债务)危机 引发了银行无法收回钱 银行危机产生
接着在银行进行投资的公众损失 对金融不看好 把钱捏手里 流动性变差 产生货币危机
6. 分析金融危机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机的类型
1、金融危机一般都是由泡沫经济引发的,不论是日本金融危机还是美国的次级贷金融危机诱发原因都是泡沫过重,一旦破碎,经济崩溃。
2、由国际财团而已操控某些国家或者地区货币,引发金融危机,九十年代泰铢事件以及香港金融海啸都是由金融大鳄索罗斯主导的。
3、当金融危机出现以后,市场恐慌心理加剧,各类金融产品价格暴跌,实体经济受到连带影响。比如股票下跌过多,只是银行提前追讨贷款,让企业陷入资金短缺危险。企业面临倒闭,裁员成为常态。从而又发消费危机,因为失业过多,消费能力骤降,企业产能过剩,再次裁员....这样将会陷入一些列的恶性循环当中。
7. 金融危机的类型有哪些
债务危机、货币危机、流动性危机、综合性金融危机四种。
8. 不同类型的国际金融危机有什么区别急需,帮忙回答一下
危机类型有:
1、货币危抄机
2、债务危机
3、银行危机
4、次贷危机
货币危机的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
狭义的货币危机与特定的汇率制度(通常是固定汇率制)相对应,其含义是,实行固定汇率制的国家,在非常被动的情况下(如在经济基本面恶化的情况下,或者在遭遇强大的投机攻击情况下),对本国的汇率制度进行调整,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而由市场决定的汇率水平远远高于原先所刻意维护的水平(即官方汇率),这种汇率变动的影响难以控制、难以容忍,这一现象就是货币危机。
广义的货币危机泛指汇率的变动幅度超出了一国可承受的范围这一现象。
债务危机是指在国际借贷领域中大量负债,超过了借款者自身的清偿能力,造成无力还债或必须延期还债的现象。
银行危机是指银行过度涉足(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贷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倒闭的危机。
次贷危机是指由美国次级房屋信贷行业违约剧增、信用紧缩问题而于2007年夏季开始引发的国际金融市场上的震荡、恐慌和危机。
9. 2008年的金融危机是什么类型
、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 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 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 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