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是突发事件,分为几类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具体类别,级别划分如下。
1、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各类突发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将突发公共事件由高到低分为Ⅰ级(特别重大)、 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四级。作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分级处置的依据。
3、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IV(一般)、III(较大)、II(重大)、I(特别重大),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4、一般(IV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影响局限在社区和基层范围之内,可被县政府所控制和处置;较大(I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后果严重,影响范围较大,发生在一个县市区以内或波及两个县市区以上,超出县级政府应对能力,需要动用地(州、市)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
5、重大(I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大、后果特别严重,发生在一个地(州、市)以内或波及两个地(州、市)以上,需要动用省级政府力量方可控制和处置;特别重大(I级)突发公共事件,表示其规模极大,后果极其严重,其影响超出本省范围,需要动用全省的力量甚至请求中央政府增援和协助方可控制,其应急处置工作由发生地省级政府统一领导和协调,必要时(超出地方处置能力范围或者影响全国的)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和协调应急处置工作。
❷ 国家突发事件预警制度按照什么分级分为几级各用什么颜色标示
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别。
具体内容介绍:
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
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对突发事件进行分级,目的是落实应急管理的责任和提高应急处置的效能。
Ⅰ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由国务院负责组织处置,如汶川地震,南方19省雨雪冰冻灾害;
Ⅱ级(重大)突发事件由省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Ⅲ级(较大)突发事件由市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
Ⅳ级(一般)突发事件由县级政府负责组织处置。我们还制定了专门的分级标准,其中一条共性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人员伤亡,死亡30人以上为特别重大,10人至30人为重大,3人至10人为较大,1人至3人为一般。具体确定时要结合不同类别的突发事件情况和其他标准具体分析。
(2)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分为几级扩展阅读
常见失误
(1)麻痹大意,疏于防范
美国挑战者号1986年1月28日发生爆炸的原因之一是国家宇航局认为升空失败的概率只有百分之一到万分之一,压缩了训练计划,改用其他航天设备零件来装配航天飞机,延缓了5亿美圆安全费的下拨。2000年11月7日四川宜宾市的南门大桥垮塌,导致2死2伤,根源在于严重的官僚主义。该桥建成十多年从未检修,垮塌前4个月已发现裂缝却仍不检修,记者连续报道四川其他地区发生多起桥梁垮塌事故,仍未引起地方领导的重视。
(2)没有建立科学的应对机制
应对机制指预防和处理突发事件的一整套科学的制度、规范、措施、方法、技术体系的总称。发展中国家首先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同时还缺乏预警机制。公共危机管理系统也不健全。
(3)素质低下,无能应对
有些管理者心态不良,无所谓,不采取预防措施,没有忧患意识。有的在突发事件面前惊慌失措。有的缺乏快速感知与反应能力,应对失当,使事件复杂化扩大化。有些得过且过,不注意学习,遇事不思考,一味动用强制措施,使小失误变成大错误,小事件酿成大事件。深层原因是思想不重视,缺乏经验,班子结构不合理。
(4)就事论事,不能利用突发事件潜藏的机遇
目光短浅,只注意眼前、局部利益,集中在比较明显和敏感热点问题,很少思考隐性潜在问题。
❸ 突发事件预警级别分为几级,用什么颜色表示。
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版、影响力大小权、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
通常预警的指标有多个,如某些疾病的传染是在一定温度和湿度的范围中发生的。因此,单指标的预警分析是考察该指标超过某一阈值的可能性,而多指标的预警分析是考察这些指标值所在的n维空间的点在某一曲面外的可能性。
(3)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分为几级扩展阅读:
预警管理的原理是预警管理人员依据预警目标确立不同的预警监测指标和监测指标标准,并用这些标准对预警管理对象实施控制,通过预警机构或人员获得的检测信息,将预警管理人员对预警指标的实际情况反馈回去,为预警管理人员实施预控对策提供参照依据。
管理人员将反馈回来的信息与预警目标加以比较之后,根据两者的差距,纠正标准、改善措施,重新开始新一轮的预警控制过程,通过这样一轮一轮的连续不断的调整、控制,预警管理中的预先控制得以实现,最终使系统的实际计划逼近计划预警目标,从而使管理对象始终处于安全状态之中。
❹ 突发事件分为哪四类
突发事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❺ 突发事件预警的级别分为哪几级用哪些颜色表示
突发事件预警级别:一般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力大小、人员及财产损失等情况,由高到低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并依次采用红色、橙色、黄色、蓝色来加以表示.
❻ 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几类共有几个级别
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具体类别,级别划分如下。
❼ 《突发事件应对法》如何划分突发事件的等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
本法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
(7)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分为几级扩展阅读:
北京34类突发事件将分级发预警
北京市规定,按照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预警信息级别大多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红色预警为最高级。
预警信息的发布资源包括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社区、农村现有广播、通讯设备等。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包括预警信息的申请、审查、发布、调整、解除、反馈、监控和咨询服务以及评估。
在全部34类突发事件中,暴雨、暴雪、道路结冰、寒潮、大风、沙尘、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等13类事件与气象有关。在气象类突发事件中,一些事件的预警分级没有设立黄色或蓝色预警,而是增加了最低档的“高影响”级别预警;一些事件则是在蓝色预警之下,又加设了“高影响”级别预警。当一些气象活动尚未达到致灾标准,但可能影响城市运行或公众活动时,高影响天气预警就有可能依据新标准规定,向外界发布。
“雾霾”则被细化为“大雾”和“霾”两个类事件。
触发大雾红色预警的标准为:预计北京市未来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持续;大雾可能或已经对交通运输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机场、主要公路连续封闭48小时以上;大雾可能或已经对重大社会活动造成特别严重影响,无法正常举行,需要取消原计划活动;大雾可能或已经引发其他突发事件或对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置造成特别严重影响。
而霾事件的预警级别只设有橙色和黄色两级。其中,发出较高级别的橙色预警情形为:
当预计未来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霾可能或已经对交通运输造成特别严重的影响,机场、主要公路连续封闭24小时以上;霾可能或已经对重大社会活动造成特别严重影响,无法正常举行,需要改变(易地或者取消部分日程)原计划活动;霾可能或已经引发其他突发事件或对其他突发事件的处置造成严重影响。
❽ 突发事件分为哪四类
突发事件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
依据: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四类:
⑴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等。
⑵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工矿商贸等企业的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
⑶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和职业危害,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⑷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8)金融机构突发事件分为几级扩展阅读:
北京34类突发事件将分级发预警
北京市气象局组织制定的北京市地方标准《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流程》征求意见稿开始在市质监局官网公开,34类突发事件按照危害和紧急等程度分为四级进行预警,市民可于9月30日前登录该网站提交意见。
征求意见稿称,制定此标准是为规范北京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的发布,确保及时、准确、快速地向公众提供权威、统一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
征求意见稿将突发事件划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按照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预警信息级别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一级为最高级。目前,全市在此基础上可细化为34小类。
34类预警包括矿山事故、烟花爆竹、地震、空气重污染、房屋拆迁群体性事件、道路突发事件、网络与信息安全事件、霾等,“危险化学品”被列为第一类,分为四级。
其中,当危险化学品有可能发生或引发特别重大事故时,或事故已发生,有可能进一步扩大事故范围或引发次生事故,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时,将发出危险化学品事故一级预警。
另外,政府部门需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以及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社区、农村现有广播、通讯设备等向市民播出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发布后,预警中心应及时对预警信息发布效果进行评估,包括预警信息人员覆盖率、时效性评估等。
❾ 突发事件分为几个等级
突发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三条本法所称突发事件为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照社会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因素,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和一般四级。法律、行政法规或者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关于突发事件的其他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十一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采取的应对突发事件的措施,应当与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社会危害的性质、程度和范围相适应;有多种措施可供选择的,应当选择有利于最大程度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益的措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义务参与突发事件应对工作。
第十二条有关人民政府及其部门为应对突发事件,可以征用单位和个人的财产。被征用的财产在使用完毕或者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返还。财产被征用或者征用后毁损、灭失的,应当给予补偿。
以上内容参考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