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银行号称金饭碗!可为什么现在银行业这么多人辞职
在许多长辈的眼中,他们认为在银行里面工作是一件很不错的选择。如果自己的儿女能够在银行里上班,就会觉得很有面子,而且他们会认为银行的工资非常高,还比较的轻松。可是,为什么现在在银行里工作的人,越来越多人选择辞职呢?
第三种是风险压力变大了。如今的理财产品是不一定能够保本的,这就有很大的可能需要承担损失的风险,做这行的,是非常看重口碑的,如果这家银行口碑不行,就会马上失去客源,这就给员工很大的压力。
『贰』 两年50名银行家跳槽 下一站会是民营银行吗
在高速发展的科技和思维意识的转变中,曾经那些将“体制”视为“铁饭碗”,挤破头也要进“围城”的人如今却又争着走出这座“围 城”。
走出这座“围城”的上一种出路,是互联网金融企业。然而,随着这几年互联网金融行业从野蛮生长到被监管规范,行业已经逐渐从扩张到了洗牌阶段,一些头部的企业也开始出现,互联网金融开始出现一波上市潮。在这种情况下,传统银行高管的下一站又会是哪里呢?
也许是民营银行。最近,江苏苏宁银行获准开业,现任苏宁金融集团常务副总裁黄金老任董事长、行长,其此前曾任华夏银行副行长。此前,工行电子银行部原总经理侯本旗离职筹备民营银行中关村银行;民营银行华通银行,则聘请了兴业银行原副行长陈德康出任董事长,兴业银行同业部原总经理(后跳槽至微众银行任副行长)郑新林出任行长。
『叁』 银行家为什么不怕互联网席卷金融
原因分析如下:
『肆』 众银家和超级银行家哪个比较好
超级银行家吧,至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毕竟目前推广会员多。
『伍』 中国六大银行是哪几个
五大行分别为中国工商银行(A股股票代码:601398)、中国农业银行(A股股票代码:回601288)、答中国银行(A股股票代码:601988)以及中国建设银行(A股股票代码:601939)、交通银行(A股股票代码:601328)。
目前五大行均支持广发证券三方存管业务。
『陆』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机构的区别和联系
一、从功能视角分析
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不会随时间和空间而改变,只有金融机构的形式和特征才会发生改变,因此,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稳定。根据技术和环境的变化,从金融体系效率的提高和演变里可以蹄选出最有效的金融功能和金融机构。因此,金融功能能否得到充分的发挥是比较两者区别和联系的重要参考。
(一)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
(1)清算与结算。具体来说,一是由于市场需求的存在,金融机构提供货币供应来作为大众都能接受的支付工具;二是市场上所有的交易都由金融机构提供清算和结算。
(2)聚集和分配资源,即融资。金融体系可以为全社会的生产消费筹集资金,同时将全社会的所有资金重新排列组合合理分配。
(3)风险管理和分散风险。由于金融体系对风险管理和风险分散的重视,在金融交易中,风险被隔离分散,控制风险的成本被大大降低。
(二)互联网金融的功能
(1)支付方面。虽然业内都看好互联网金融良好的发展潜力,不过就目前而言,网络支付与传统的支付方式相比还存在一些距离,还不能完全取而代之。原因有两点,第一,互联网金融不能创造货币。即便某些互联网金融机构有部分的支付产生交易,对支付工具有一些改进,但只有少数客户使用,接受程度狭窄,本质并没有创造新的支付工具。第二,基于第一点所讲,互联网金融没有创造新的支付工具,在所有交易中所使用还是传统金融账户上的货币资金,因此,互联网支付提高了传统金融支付的广度和宽度,只是对传统支付进行了扩展和丰富。
(2)融资、风险管理和信息挖掘。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基本上依赖于搜集和处理各种信息,具体表现在于融资,风险管理和信息挖掘等方面。在互联网金融领域,信息挖掘包含三点内容:第一,各种金融信息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宣传,由此可以获得到更多的金融信息;第二,搜索引擎的使用极大的提高了信息收集的效率,能对庞大的信息量进行高效的分类处理,根据客户需要最短时间内达到用户要求,有效蹄选可用信息;第三,对庞大的信息量具有高效飞速的处理模式。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在融资和风险管理方面,依靠信息处理模式的飞速高效,经营成本被有效降低,使得平常不能从银行得到资金来源的企业也能得到金融服务,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范围。
这说明,就目前而言,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客户群是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而这都是传统银行淡化的客户群。从长远来看,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将会向传统金融的核心业务进军,这种挑战会越来越明显。当然,在发展趋势上还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比如互联网金融在不具备经营许可的情况下资金的来源问题,零星交易量能发展到什么规模,能否对传统金融巨头形成实质性的威胁都还有待证实。从监管的立场来分析,互联网金融交易会不会对现有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冲击,能不能对目前的金融调控造成影响?综合考虑上述因素,合理确定对互联网金融采取的政策,对我国以后金融体系的发展有方向性的影响。
二、从机构视角分析
更传统的观点认为,要从金融机构的视角来研究金融体系的特性和功能,基于这个角度,现有的金融组织和市场活动主体都是固定的,这是历史演进的结果,并有配套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假如说,基于功能视角分析的金融观点将制度性因素弱化才能更深入的论证金融体系的长期发展历史,那么从机构视角来看,这种金融观将现有的制度框架设为前提,更符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更具有现实的研究意义。
从机构视角分析,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跟非银行金融机构相比,有比较明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货币创造功能
在信用货币体系里,国家货币最重要的构成是各种存款,也就是商业银行的负债,银行等有存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受到非常严格的制度监管。关于银行负债演变成货币的进程这一问题,各种学派观点很多,但大都认可历史的演变这一结论。因为银行的信用体系比较完善,货币成为重要的代理支付工具,因此货币逐渐演变为普遍可接受的支付手段。
(二)部分准备金制度
在早期,储户将存款放在银行,银行履行保管义务,储户可以将本金取回。后来银行家发现在储户存款取款的过程中,会有一定时期产生货币闲置,在此期间将沉淀货币出借可以取得更高的收益,但是因为人们存取习惯的不同,以及银行支付体系的效率不同,估计大概有多少闲置资金可用于发放贷款,同时还要确保客户提款的时间需要,是一个需要测算的问题。但是在法律层面上,银行从只从事货币存取到发放贷款,银行的业务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如今,各个国家的法律许可银行存款和贷款业务同时运行,这使银行成为一国最重要的融资机构,银行将负债演化为信用货币的主要构成部分,通过信贷进行规模扩张,实现资产增值,越来越强化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的主要构成地位。
(三)现代中央银行制度
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一个潜在问题,曾引发历史上很多次的金融危机,这是由于储户存取款时间的不固定,还有存款、贷款时间的不一致造成的。在初期阶段,银行如果出现流动性风险,主要是由市场自发解决危机。比如在美国联邦储备局成立之前,摩根大通曾在危机中起到过资金贷款人的角色,不过随着金融系统规模的扩张,这种形式已经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必然要求中央银行的介入。中央银行发展到现在,为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已成为一项重要的职责。中央银行的介入降低了流动性危机的发生概率,加强了银行业的稳定,使银行成为普遍接受度更高的信用机构。
银行具有创造货币的功能,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银行可以通过信贷或其他中间业务获得更高的货币存量。理论上说,只有基础货币供应量和法定存款准备金才能影响货币供给,那么在创造货币这一范畴,互联网金融能否影响到银行机构?在理论上是可以的,只要在社会交易中得到普遍应用,并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私人机构都可以创造货币。然而在现实中,所有国家都垄断或控制货币发行权,互联网金融能否具有创造货币的功能,还要取决于法律制度和政府监管的态度。
『柒』 为什么美国互联网金融是个笑话
美国互联网金融就好像企业家之间流行的踢皮球游戏,担惊受怕的银行家和投资者都让他们望而却步。
如果要说什么行业已经有颠覆的萌芽,那就是畏首畏尾的金融技术的世界。
Freemit创建期间,我们遇到了无数有同样经历的企业家。他们想要改变目前谨小慎微的做事方式,创造新的支付方式、资金转移方式或者合同订立方式。
这些企业家的谱系比建立硅谷新宠儿的团队要复杂得多,他们也知道互联网金融的限制性以及潜伏的风险。
在我们开始某件事前就不停被告知前路艰辛,任何转弯处都可能撞车。
这是绝对的真理,同时不停地让人受挫。美国互联网金融领域都是近亲繁殖的胆小鬼,而创新的空间永远取决于融入现实骗局的能力。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努力没有得到相应回报,反而被认为是可疑的东西。
任何引起大型银行担忧的事务都立刻被抹杀掉,人们的创新思维都被扼杀,剩下的“软件解决方案”都被企业家以几百万一年的价格强制卖给IT主管。
结果就是不断出现的应声虫们成为华尔街贸易大亨们的利益维护者;最后企业家们自然仍然安于现状,用几个软件稍微简化交易流程就心满意足了。
总而言之,只要银行、监管者和不满服务器故障的人能高兴,他们乐于放弃真正的创新。
当然也有拼命努力改变现状的人,可是他们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坐下和金融保守派聊聊就不难发现,他们害怕修缮摇摇欲坠的企业架构或者懒得付出努力。
任何可以将银行业拉出萧条泥潭的伟大创意都被当作可疑的东西。
『捌』 中国银行家势力有多大
古代还是现代
古代的话,晚晴的山西晋商可以和朝廷谈生意,谈利率,可以说是隐形的帝国。
现代的话,现在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家,而只有商人。因为占主导地位的银行都是国有的,而国有银行的领导都有组织部任命,即由党指挥。这类银行只有官员而无企业家,更谈不上银行家。
中小银行影响太小,而且还要仰人鼻息,算不上有多大的影响,顶多是在地方上或个别行业有些影响力吧。
看看现在放开了民营资本进入金融业后,互联网三巨头BAT能否出现真正意义上的银行家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