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四大风险有哪些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商业银行正常存在的一种风险类型,银行的流动性来自于银行存款和贷款,一旦银行的存款不足以支付贷款所需,就产生了流动性的不足,这种流动性不足根源于银行偿还能力的有限和取款数量的难以预期。银行流动性直接关乎银行的经营能力和信用,流动性不足将导致银行货币流通的缓慢甚至停滞,严重时有可能导致银行的倒闭。
4.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网络金融立法相对落后和模糊而导致的交易风险。互联网是一个全球信息交互的平台,互联网金融是一个跨国界的金融平台,然而由于各个国家、地区经济制度和法律规定的差异,互联网交易双方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规则很难达到完全一致,这就加剧了一些互联网金融的违规违法几率,从而诱发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都刚刚起步,相关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如在网络金融市场准入、交易者的身份认证、电子合同的有效性确认等方面尚无明确而完备的法律规范。因此,在采用bis后,利用网络提供或接受金融服务,签订经济合同就会面临在有关权利与义务等方面的相当大的法律风险,容易陷入不应有的纠纷之中,使交易者面临关于交易行为及其结果的更大的不确定性,增大了网络金融的交易费用,甚至影响网络金融的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严重威胁到了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纵深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诸多风险,我们要做好完全的风险防范措施。
❷ 互联网金融风险有哪些
一是金融风险扩散速度较快。
无论是第三方支付还是移动支付,包括P2P、大数据金融、众筹平台、信息化金融等在内的互联网金融,都具备高科技的网络技术所具有的快速远程处理功能,为便捷快速的金融服务提供了强大的IT技术支持,反过来看互联网金融的高科技也可能会加快支付、清算及金融风险的扩散速度。
二是金融风险监管难度较高。
对应的较高的互联网金融技术环境中存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对于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控和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金融当中的网络银行、手机银行等的交易和支付过程均在互联网或者移动互联网上完成,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理限制,交易对象变得模糊,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金融风险形式更加多样化。
三是金融风险交叉传染的可能性增加。
传统金融监管可以通过分业经营、设置市场屏障或特许经营等各种方式,将金融风险隔离在相对独立的领域。而互联网金融中的这种物理隔离的有效性相对减弱,尤其是防火墙作用可能因网络黑客等破坏而衰减,因此“防火墙”的建设更需要加强。
在以第三方支付、P2P、大数据金融、众筹平台、信息化金融机构等为主要模式的互联网金融中,一些超级金融集团利用国际互联网金融交易网络平台进行大范围的国际投资与投机活动,这些集团既了解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又能利用法规差异逃避金融监管,获取监管套利。
❸ 互联网金融风险到底有多少
互联网金融也有很多细分的,而且同一个行业不同平台风险也不一样。
❹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有哪些
总结起来,此次泡沫抄的生成机制主要包括:第一,风险投资放大股市“博傻”效应。风险投资是IT技术产业化应用的孵化器,但在上市过程中却有制造股价泡沫的天然动力和内在要求,当新经济成为圈钱利器的时候,股市的“博傻”法则就会愈演愈烈。
第二,企业并购热潮哄抬股价效应。美国经济特别是信息技术产业持续增长激发资本市场狂热,美国及世界市场上大量股票被追高的企业掀起并购狂潮,强势企业借机拓展业务范围,弱势企业借此抬高股价,整体股价水平螺旋上涨。
第三,宽松资金环境引发资金追逐股票效应。IT应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整体价格水平,提升美国经济景气指数,政府维持宽松货币政策,养老金、外资等资金大量涌入资本市场,导致过量资金追逐有限股票。
第四,舆论力量的推波助澜效应。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舆论和报告大力推崇科技服务引导的“新经济”,成为投机泡沫的重要参与者。正如耶鲁大学Shiller教授所言:“一般来说,重要的市场事件只有在许多人形成同样想法时才会发生,而新闻媒体是传播想法的必要工具。”
❺ 如何用统计分析方法度量金融风险
正确答案为:A选项 答案解析: VaR(Value at Risk,风险价值)就是使用合理的金融理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定量地对给定的资产所面临的市场风险给出全面的度量。VaR模型来自于两种金融理论的融合:一是资产定价和资产敏感性分析方法;二是对风险因素的统计分析。
❻ 互联网金融运营需要关注的数据有哪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梁川
链接:http://www.hu.com/question/29164071/answer/43503400
来源:知乎
由于互联网金融概念较为宽泛,支付、投资理财、信贷、征信、虚拟货币发行(比特币等)、金融产品搜索等不同领域所关注的核心指标并不相同;即便是相同领域的公司,由于核心业务模式的差异导致大家所关注指标也不相同。因此从运营角度来看,最靠谱的是结合公司的核心业务模式来归纳运营指标。
备注:由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金融属性,从经营风险的角度来看,风险贯穿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企业日常运营、IT平台运营等过程,这与普通互联网公司的运营主要关注产品运营有极大不同,因此以下所指的运营并不单纯指普通互联网公司的运营部门的运营,而是从整个互联网公司企业运营角度来说的(其实也是运营人员需要关注的),姑且叫大运营吧。
不妨先看看一家互联网金融公司正常运营要关注的问题(其实也是核心业务模式):
1、目标用户是谁,目标用户的分级体系?
2、提供什么样金融产品,金融产品的核心价值?例如收益、风险、流动性等
3、通过什么渠道找到目标用户?例如搜索引擎竞价、微信、APP、朋友圈、渠道合作伙伴等等
4、举办什么样的营销活动来扩大影响力,拓展新用户、提升老用户活跃度?
5、合作伙伴是谁?包括担保公司、保理、信托、银行、渠道合作等
6、怎样进行风险控制?包括政策法规风险、项目风险、系统风险、操作风险等
7、用户通过什么渠道投融资(支付)?第三方支付、网银转账、线下汇款、移动支付、POS等等
8、怎样搭建NB的IT支撑平台?用户体验要好、系统要安全可靠稳定等等
9、怎样服务好用户?客服体系、运营体系等等的搭建
10、怎样从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建立品牌形象并维系好品牌形象?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总结出对应量化指标体系:
1、用户指标:包括用户信用评级、活跃度、留存率、转化率、客单价(平均投资额度)、用户分布(各等级占比)、互动指标等等。
2、产品指标:产品组合、投资人数、投资金额、满标时间、收益率、流标数、风险系数、热度(受欢迎度)等等。
3、营销渠道指标:渠道来源、渠道转化率、渠道成功率、渠道成本等等
4、营销活动指标:活动成本、活动渠道来源、活动转化率、传播数、新增粉丝数/用户数等等
5、合作方指标:合作带来的项目数、项目通过率、风险系数、成本等等
6、风控指标:项目审核通过率、风险备用金、项目流动性风险指标、合规相关指标等等
7、支付渠道指标:渠道转化率、渠道成功率、支付渠道来源、渠道成本等等
8、IT平台指标:用户体验指标(包括响应速度等)、可靠性指标、安全性指标等等。这块与互联网的指标类似。
9、客服指标:投诉分类、接通率、投诉渠道、响应速度、满意度等等
10、竞争性指标:竞争对手分析指标、互联网舆情监控指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