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黄石市未来几年交通规划
1、公路建设
构建“三纵三横一环”的高速公路网。进一步完善国省道公路网,新增国省道干线388公里,总里程达到949公里,全面覆盖所有建制乡镇,形成较高密度的国省道高等级免费公路网。已有国道基本达到一级公路标准,已有省道全部达到二级公路标准,路面铺装达到高级;将重要的县乡公路优化整合提升为国省道,新调整的国省道基本达到二级以上标准。
附:“三纵三横一环”高等级公路网三纵:建成大广高速黄石段,规划建设黄石—阳新、麻城—阳新高速公路;
三横:已有的沪渝高速和鄂东长江大桥,建成杭瑞高速黄石段,规划建设黄咸(黄石棋盘洲—咸宁)高速及棋盘洲长江大桥;
一环:黄咸高速大冶金湖至阳新棋盘洲段——棋盘洲公路大桥——沪蓉高速官窑至散花段——鄂东长江大桥——大广高速鄂州花湖段至大冶金湖段。
2、港航建设
发挥黄石作为全国主要港口的地位和作用,全力振兴黄石水运。重点建设棋盘洲新港区,完成一、二期工程并形成生产能力,成为鄂东组合港的龙头,与武汉新港互动发展。按照节约集约利用长江岸线的要求,修编黄石港口规划,适时启动棋盘洲港区三期工程,实现港口吞吐能力翻番,推进港口运输系统、报关通关和运输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完善港区功能,再造一个黄石新港城。配套建设大冶湖、兴国、富池等码头作业区,发展专业化泊位、社会化营运,合理有效配置港口水运资源。着力实施长江航道以及富水、大冶湖航道疏浚及建设工程,改造提升入江口船闸等级,打通内河入江口,形成以“一江两河”为骨架、干支相连、通江达海的航运网。构建港口集疏运网络,完善公路、铁路连接线,实现铁公水等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协调。加快区域岸线资源整合,促进港口资源的集约利用,逐步关停黄石城区内的散货码头,规划搬迁黄石外贸码头。
3、铁路及航空建设
建成武黄城际铁路和武九客运专线黄石段,实现铁路运输客货分离和城市之间铁路客运公交化,提升黄石在全国铁路东西通道中的地位。争取黄石在国家铁路网南北大通道布局中进入有利位置,积极争取规划建设的京九客运专线过境黄石并设立站点,贯通铁道南北通道。加大地方铁路建设和布局调整力度,调整黄石铁路线网及站场布局,规划实施主城区铁路线网改造和山南铁路既有线扩能改造,逐步拆除铁黄支线铁路,新建山南铁路延伸线和新冶钢连接线,全市新增铁路90公里,铁路总里程达到381公里。规划预置机场和机场快速通道选址,积极争取发展航空。
4、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加强公路枢纽、铁路客货运站、物流中心及其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配套,提高集疏运能力,努力实现客运“零距离换乘”和货运“无缝对接”。重点建成团城山、尹家湖两个“零距离换乘”综合客运枢纽站,续建罗桥公铁换乘高速客运枢纽站,规划建设兴国公铁客运枢纽站,建成铁山、花湖、大冶南、阳新浮屠四座一、二级客运站,成为城乡交通一体化的枢纽节点。依托物流园区、港口、货运站场和信息系统建设,构建城际快速公路货物运输网络、省际铁路货物运输网络、国际水路货物运输网络,优化运力结构,形成多式联运、无缝对接的货物运输枢纽。
5、公共交通建设
坚持公交优先,形成多层次、集约型、一体化、换乘方便的城市公交体系,着力解决“出行难”问题。优化公交网点布局,基本实现城市公交线路、站、点全覆盖,加强公交停车场建设,规划建设谈山公路枢纽场站,建成西塞山、峰烈山、黄金山等3座停车场。积极发展低碳公交和智能公交,推动油—电、气—电混合动力和纯动力公交车使用,建设公交电子站牌服务系统。规划公交专用道,提高公共交通的运行效率;在中心城区和人群密集路段,启动建设过街天桥和地下通道,缓解人车混行、交通拥挤的矛盾。合理组织交通流,强化道路交通功能管理,改进交通管理和控制,促进城市交通管理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设。统筹协调发展城乡公交事业,实现黄石城区—大冶城区公交一体化发展,积极促进农村班车进城、公交客车下乡,对有条件的乡镇逐步推行城乡公交一体化,构建城乡公交资源共享、方便快捷、畅通有序的客运网络。
二、强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市政设施的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城市路网建设。进一步完善黄石城区组团间的快速道路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大冶城区和黄石城区间的交通融合,强化连接阳新城区的交通建设。“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500万平方米。
附:黄石城区路网建设重大工程
沿江道路贯通工程:实施黄石联海集团至西塞上窑段沿江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贯通中心城区沿江道路;
河富大道建设工程:延伸河西大道,建设河富大道,实现黄石城区与阳新沿江城镇带的对接;
黄荆山北麓沿山道路建设工程:提升山北出行能力;
黄思湾隧道复线工程和月亮山隧道建设工程:强化中心城区与黄金山南北多重对接;
宝山路、圣明路路延伸工程:形成与山南地区及大冶湖地区的多重对接;
下陆、铁山路网改造建设工程:实施东方大道二期、长乐大道及延伸段、东景路延伸、苏州路延伸(与发展大道对接)和铁山106国道—铁贺线(跨火车站)立交桥建设,改善下陆区、铁山区路网结构。
另:1、建成棋盘洲大桥,公铁两用桥,连接京九线。
2、城区部分道路拓宽。
3、陈家湾-汪仁隧道建成通车。
4、公交数字达到60。黄石市远期主干线网络将由11条组团间干线组成:远期规划公交次干线21条,其中保留13条,调整4条,新增4条;远期规划公交支线20条,其中保留4条,调整2条,新增14条。
5、建成多个公交换乘枢纽站。到2020年,规划建设公交场站17个,公交综合场站6个,公交车发展控制在1170标台,万人公交拥有量达13标台;旅游公交规划为以中心城区为依托的磁湖之旅、以下陆铁山为主的铁山之旅、以阳新县自然风光为线的生态之旅、以大冶青铜历史文化底蕴为依托的青铜之旅;城市轨道建设规划以现有的铁路线路为基础,拓展快速公交系统使之成为城市公共线路;在轮渡公交规划中设计了5条航线,保留上窑到浠水散花镇的线路,新增上窑——茅山、上窑——蕲春、上窑——桥北以及一条旅游航线。
6、武黄,黄石-九江轻轨建成通车,黄石-武汉公路达到13条。
7、黄石开通4条快速公交线路,1号线2015年通车。
此外,规划远期BRT作为轨道交通的辅助延伸线,和轨道交通一起组成黄石市的公共交通网。黄石现有下陆至华新水泥厂铁路专用线,规划中利用了此专用线,远景沿武九铁路从下陆延伸至大冶城区,形成由花湖至西塞山区,胜阳港经下陆、罗家桥至大冶城区,有效地链接城市主要功能片区、组团的城市轻轨交通线
L1一号线为轻轨线路(铜黄色标识),二号线L2为地铁线路(青色标识)。具体走向为一号线L1起点黄石陈家湾站(既现黄石东站——湖滨大道站——爱康医院站——八卦嘴站——胡家湾站——新下陆站——下陆职教站——牛角山站——楠竹林——港湖北站——城北新区——大冶北站(尹家湖),其中设计预留4—6个车站,一共19个车站左右,2号线L2一期起点师范学院站——牛尾巴站——桂花广场站——理工学院站——黄石北站(将来可换乘城际铁路,也预留为换乘3,6号线)——肖家铺站——老下陆站——港湖站——七里界站——菁华中学站——人民广场站——老师范站——大冶墈头站,其中2号线大冶墈头预留接口拟2期扩建时延伸到铜录山以及马叫(预留8个车站),一共21个车站;据悉,两条线路所有车站均为高架车站,避免浪费大量工业用地。
快速公交1号线:黄石大桥局-黄石大道-磁湖路-谈山隧道-滨湖大道-新冶大道-观山路-大冶大道-大冶客运站。
快速公交2号线:黄石火车站—站前大道(接轨道交通线)—金山大道—李家坊隧道(接轨道交通线)—桂林北路—杭州东路—天津路,该线路主要满足罗桥火车站和黄石市中心城区之间的快速公交需求。
快速公交3号线:大桥局—迎宾大道—大泉路—城际铁路黄石公交站—发展大道—东方山路—铁山,该线路主要满足铁山的快速公交需求以及城际铁路与黄石中心城区之间的对接。
2014-2015年:四棵老街—新下陆的34路车;铁山—黄石火车站的35路车;汪仁至黄石火车站的40路车。2015年,择机实施开行楠竹林至黄石大桥局的38路车。为配合武黄城际铁路的开通,便于乘客转乘出行,黄石将择机开行黄石北站至鄂州花湖叶家楼的36路车;黄石北站至黄石北站的37路车,以伍家洪(武黄城际铁路)公交枢纽为中心,连接团城山组团,形成环线。
1、金融中心会吸引大量的资金和投资者,这不仅为金融机构提供了丰富的回资金来源和答投融资机会,而且提供了大量优质的客户,从而使金融机构整体收益;
2、建设金融中心具有集聚效应,会吸引大量有良好资质的金融服务机构入驻,比如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所以及其他机构等,这无疑大大完善了当地金融服务的配套设施水平,从而提高了金融机构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3、大量金融机构聚集在金融中心,不仅可以增强相互之间的竞争,而且它们之间也可以开展合作,享受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管怎样,都能够提高金融机构的整体实力;
4、金融中心作为国际或者地区的资金融通的中枢,必然会受到国际世界的关注,金融机构可以凭此接触到更多国际化的大企业,从而有利于提高自身知名度和推动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步伐。
总之,建设金融中心对金融机构来说是再好不过了,这就好比大树底下好乘凉。
㈢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需要做什么
ABC
D超出了区域的范畴
㈣ “区域金融中心”对城市发展的作用很大吗
对企业来说,融资更方便一点。有助于地方企业发展
㈤ 黄石市黄金山开发区征地补偿价格
项目名称
“金山工业区黄石中央景观带城市设计”
项目概况
长江黄石中游,是该地区的水陆交通枢纽,东南湖北湖北对区域经济中心有显著影响。黄石市冶炼史上的一个重要基地,是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其中占主导地位黄石港区,土地面积下,西塞山区,铁山,大冶,阳新县和经济发展,全市土地总面积4630平方公里,市区面积?237平方公里,为7074万人民在城市地区的常住人口。城镇水平49.6%。 2006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GDP)406.47十亿人民币,4.133十亿人民币的财政收入。
2006年,城市总体规划黄石实现城市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发展战略,加快当地,市政府的发展速度决定了区域的部分划归黄石大冶市经济的实施开发区托管,命名为黄金山工业区,工业区人口的所有的规划和建设,由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管辖行政和其他事项托管区。
工业区东部黄金山街道办事处西塞山区河口,西线高速公路(金山路),南起大冶南岸,北至黄荆山南脚,18公里,距离东到西,南到北5-8范围公里,?约150平方公里,约80,000人现状人口。工业区范围起步区:西高速公路,东利广场隧道延长线,黄荆山北,南到规划的大棋路,约19平方公里(基本上是2001年的总体规划范围内)的面积。黄金山工业区,包括桥街道办事处杜王老村,东岳街道办事处宝山村,王韧镇。 2006年,为更好地指导新区的开发建设,黄石经济发展都推出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概念规划,详细规划控制区的起步区,工业园区详细规划,农村居民点详细规划,以及一系列重要区域景观规划的重要规划和设计。
根据新的总体概念规划,起步区规划的空间结构:“一带,两心,三带,多廊”沿线
功能结构的形成:沿主轴线服务业的布局和居住综合服务中心。
两心:安排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分中心两个工业园区。
三个方面:西部现代制造业,高新技术在中部,东部的综合性工业园区工业园区工业园区。
多库:多重生态绿廊。
2007年,建筑行业一直在紧锣密鼓黄金山地区,已经完成了一些主要道路,驻扎在该地区的初步估计的建设也有几百家企业,工业区黄石市近年来已成为一块土地。据区预计2008年开工面积的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这是建立在工业景观的一个重要的新领域和公共服务频带的中心。为了建立中央带和公共服务具有视角大,计划举办本次征集的具体概念。
三,规划面积
大冶湖南到北到黄精脚下,抵达策划万物城市道路,约6.45平方公里区域范围。该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特色和环境特色,区行政中心是城市发展的未来定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据初步审议市政府,结合新的概念规划,该地区的意图安排包括:市体育中心(体育公园),新区行政中心,区创业服务中心,企业总部中心,康乐及文化设施,居住,岸上观光。
4,规划目标,任务
1,新功能的定位系统研究中心以及与风景和老城区,大冶市区和工业园区的互动;
2,采用先进的理念,自然景观黄石特色,文化内涵等多角度,广泛,深入分析黄石市城市规划的历史和文化研究,深入挖掘和内容当地的文化底蕴,结合城市发展和工业区建设需要研究,以确定功能布局,建筑形式,交通组织,空间景观形态,景观规划以及中央带等的管理要求;
3,中央研究景观带景观特征,要素和树立城市新形象在21世纪,通过城市设计,城市形态完美区,形成城市和生活环境的良好形象。
5计划的研究
1,分析和现状黄石市,梳理自然,文化,经济和城市特色的内涵在该地区的研究和各种自然的融合的评价该地区的文化资源,特别是新的功能布局和城市风格定位的历史;
2,协调空间尺度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完成了新的颜色,城市景观特色研究,建筑形式和建筑高度,街道景观,景观,规划水环境,城市文化和城市设计等方面与规划技术指引的建议;
3,研究规划城市的城市天际线,景观作为配置文件,以确定建筑高度分区,建筑特色和夜间景观设计,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保护和控制要求的重要景点;
4,以确定的城市旅游景点和视线走廊,完整的重要领域,并在规划研究,规划和控制的关键节点重要领域,并提出具体的设计要求; 5,为区域分析和案例研究的详细设计;
6,研究项目的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对策规划,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的优化,城市规划有效地指导了地区管理和建设。
7,本机可以根据经验和需要进行设计,增加上面没有提到的研究项目,但需要补充的内容。
㈥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框架初步研究—以黄石市为例
刘忠明1徐波1姚燕1倪宇飞2徐旭东2赵婷2
(1.湖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2.黄石市国土资源局)
摘 要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是实现地质资料管理由省级向地市级延伸的基础。数据中心建设可成立地级市
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小组,下设中心建设筹备小组、中心基建小组和技术应用小组,各司其职,开展相关工作。中
心建设技术路线是:中心建设方案制订→中心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中心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共享与服务。建立黄
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充分挖掘地质资料及其信息的潜在经济价值,对于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
0 引言
2006年国务院在《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建立健全地质资料信息共享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快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国家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全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投资环境信息服务系统。”2009年湖北省启动了《黄石市城区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和产业化试点工作》项目,其中目的之一是探讨和研究省级地质资料管理如何向地级市延伸。经过三年多的工作,项目组提交了《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指南》和《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方案》。作者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探讨了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建设框架。黄石市是一个矿业城市[1-3],矿业发达,矿政管理任务繁重,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工作压力巨大。如何实现黄石市地方经济的成功转型,保持矿产资源与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建立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充分挖掘地质资料的潜在价值是必经之路。
1 建设目标、原则与中心职能
1.1 建设目标
中心建设总体目标是依托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开展地质资料集群,实现地质资料信息的平台管理,建立、更新不同类型的数据库,为城市建设、矿政管理和宏观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开发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将地质资料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
1.2 建设原则
中心建设原则是在建设中心大楼和在进行系统的技术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各地级市城市地质资料档案管理、地质资料基本特征,结合各城市地质工作的社会化实际需要,采用数据库建设、现代软件工程等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遵循实用性、可操作性、前瞻性、标准化、可视化、网络化、智能化、集群化、可维护性和开放性等原则。其中实用性要求中心大楼建设应考虑实用性,能储存管理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原始地质资料,满足矿政的平台管理需要,软硬件建设与地方电子政务系统相结合。数据库和软件系统平台设计必须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用户对系统的需求,系统功能齐全、经济实惠、操作简单、快捷方便。
1.3 中心职能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隶属于市国土资源局,由市国土资源局和市政府办公室双重领导。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具有管理、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责。
管理职责:地质资料汇交管理、资料登记、数据管理、系统管理与维护、设备管理、软件管理、人员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管理、涉密管理、合同管理、安全管理、产品管理、资金管理、技术管理、价格申报等。
组织协调职责:组织数据、数据更新,聘请专家,协调技术支撑单位工作。组织会议,组织社会化服务产品。与平级、上级和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加强联系。
服务职责:研发或委托研发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为政府和用户提供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
1.4 中心任务
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主要任务是系统维护、项目研究、产品研发和产品服务。系统维护、项目研究是基础,产品研发是关键,产品服务是目的。
系统维护:做好地质资料数据的汇交收集、登记、管理与借阅工作。不断补充数据,完善系统功能。维护系统的稳定和安全。做好地质资料数据的保密安全工作。加强软件系统的集群化和最优化组合试点。
项目研究:开展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项目研究和相关专题研究。
产品研发:在地质资料集群化产业化项目研究同时或之后,研发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服务形式,为产品服务提供产品库。
产品服务:根据用户需要,从产品库中提取产品供用户使用。做好产品宣传(片)和需求调研工作。
2 总体框架
2.1 中心建设
由市政府出面,组织成立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小组,下设中心建设筹备小组、中心基建小组和技术应用小组,各司其职,开展相关工作(图1)。
图1 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构架
在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内部划分相关工作室,分工协作。内部成立办公室、项目研究室、产品研发室、财务室、产品服务室。负责地质资料的汇交、管理与服务工作,负责与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的事业单位和软件公司之间的业务联系。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工作为抓手,完善日常管理工作,逐步建立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2.2 管理服务系统建设
根据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目标和任务,设计、建设好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由功能系统、分类系统和支撑系统三部分组成。
2.2.1 功能系统
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主要分为:资料服务、矿政服务、城市建设服务和系统维护四部分(图2),体现出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主要工作和职能,每个部分都具有数据组织、数据录入、数据检查、数据维护、信息查询、统计分析、编辑等功能。
图 2 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构架
资料集群:一是对原始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和成果地质资料的集群,方法有汇交、收集、资料共享等;二是地质图书资料、地质标准规范、地质工具书等的集群,方法有收集、购置、资料共享等;三是地质项目、地质成果的集群;四是其他数据库、多媒体等的集成。
资料管理:建立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和原始地质资料数据库,实现地质资料目录查询和地质资料电子浏览功能。完善地质资料平台借阅服务管理及其功能。
图书管理:分为地质论文、专著、教材、专集、报刊、科普、其他等部分,分别建立地质图书数据库,便于查询和浏览。
数据管理:主要分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质专业数据库、地质图形库管理三部分。建立、完善这些数据库,实现数据统计分析、自动生成、自动成图等功能。
矿政管理:主要涉及规划管理、地矿单位资质管理、地质项目管理、地质资料管理、矿产管理、地质环境管理、矿业权管理、地质信息管理等。完善一张图管矿专题数据库,实现矿政管理的可视化。
信息共享与服务:提供原始数据库、成果数据库和模型库等地质产品服务。其中成果数据库主要有项目库、专项库、图形库、专业数据库等。黄石市板岩山危岩体治理工程项目数据库是一个项目库,黄石市矿业权规划数据库、黄石市一张图管矿是专项库。
2.2.2 分类系统
主要对地质资料、地质数据、地质图、地质信息化服务产品进行分类管理。黄石市地质资料分为11大类、100 多个数据类型。
2.2.3 支撑系统
主要有:集群体系、数据中心、专家系统、涉密管理、程序管理、协议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通过行政、技术等服务工作,为管理系统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2.3 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建设流程是:地质数据需求调查→地质数据要素全面清理→数据库设计→试点数据录入建库与调试→数据录入建库→数据更新、维护。
数据库设计,要求反映的地质要素要全,由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组成,结构合理,操作性强。待数据库建设方法成熟后,进行大规模数据录入,正式建立数据库。
2.4 地市级地质资料汇交机制的研究
如何将全国地质资料馆和各省(市、区)地质资料馆的地质资料汇交与收集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延伸到市县级地质资料馆,需要进行探索和实践,最终建立一套完整的汇交机制,进而建立地市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
第一,成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立并完善机构设置,起草并实施《黄石市地质资料汇交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
第二,建立以汇交为主的地质资料集群机制。
第三,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汇交网络系统。
第四,加强地质资料汇交验收力度。
3 中心建设方法
中心建设技术路线是:中心建设方案制订→中心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中心地质资料管理→信息共享与服务。
中心建设方案制订的基本方法:以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项目为支点,根据地级市地质资料中心建设指南,起草中心建设方案。在此基础上,进行问卷设计及调查,参观考察,征求意见,数易其稿,经过评审认证,最终形成方案报批稿。
中心基础设施和软硬件建设:包括地质资料库建设(原始、实物、成果地质资料)、硬件建设、软件建设、系统建设、数据库建设、网络通讯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
中心地质资料管理:加强地质资料保管员的责任意识和保密意识,提高业务水平。根据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建立并完善地级市地质资料管理办法。
中心地质资料信息共享与服务:研究和实施地质资料集群机制,实现地质资料信息共享,扩宽地质资料信息社会化服务产品领域,提升产品质量。
4 中心建设意义
长期以来,黄石市地质资料分散、综合研究程度不够、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高,严重制约了地质资料服务水平、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建立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充分挖掘地质资料及其信息的潜在经济价值,对于创新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减少建设项目重复投资,避免、减少投资风险,实现矿产资源物尽其用,矿山环境恢复与治理,也具有现实意义。
在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统一框架下,不断完善湖北省黄石市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系统。依据工作方案,落实黄石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机构、人员编制、经费来源。起草技术规范、标准、指南、管理制度、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等,力争成为矿业城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的领头羊,为培训和普及全国地市级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经验。
目前,全国地质资料数据中心和部分省(市、区)地质资料数据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实现地质资料管理向地级市延伸是必然趋势。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试点工作项目组也在积极探索建立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的方式和方法。通过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地质资料信息服务集群化产业化项目组等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建设好地级市地质资料数据中心,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 考 文 献
[1] 刘忠明等 . 湖北省黄石市矿业发展史研究 [J]. 华南地质与矿产,2008,93(1):65 ~ 69.
[2] 刘忠明等 . 黄石市矿业遗迹基本类型、特征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J]. 华南地质与矿产,2009,97(1):72 ~ 81.
[3] 韩培光等 . 黄石市现代典型矿业遗迹基本特征及开发建议 [J]. 资源环境与工程,2008,22(3):377 ~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