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帮忙求解一道题,关于国际金融购买力平价,想要详细解释。
供你参考。
(1),2010年英镑与美元的汇率应该处于大致1:2的水平。1英镑换2美元。
(2),如果汇率还是1英镑=1美元,英镑被低估了。
Ⅱ 国际金融问题,购买力平价说,如下图题所示,以本国物价比外国物价不需要换算货币单位么这个1.15是
这里的表示欧元兑美元的比例
Ⅲ 购买力平价与一价定律的区别
购买力平价与一价定律的区别:
1、代表含义不同:
(1)购买力平价是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购买力平价汇率与实际汇率可能有很大的差距。在对外贸易平衡的情况下,两国之间的汇率将会趋向于靠拢购买力平价。
购买力平价分为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前者指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等于本国与外国货币购买力或物价水平之间的比率;后者指不同国家的货币购买力之间的相对变化,是汇率变动的决定因素。
(2)一价定律认为在没有运输费用和官方贸易壁垒的自由竞争市场上,一件相同商品在不同国家出售,如果以同一种货币计价,其价格应是相等的。
即是说,通过汇率折算之后的标价是一致的,若在各国间存在价格差异,则会发生商品国际贸易,直到价差被消除,贸易停止,这时达到商品市场的均衡状态。该定律适用于商品市场,与之相似的适用于资本市场的定律是利息平价理论。
2、目的不同:
(1)购买力平价目的是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2)一价定律揭示了国内商品价格和汇率之间的一个基本联系。在评价成本和收益以计算净现值时,可以用任何一个竞争市场的价格来确定它们的现金价值,而不用考虑所有可能的市场价格。
3、针对对象不同:
(1)购买力平价是一个衡量物价的商品的集合。
(2)一价定律只限于一种商品。
(3)国际金融购买力平价理论扩展阅读
一价定律的限制
(1)心理因素
在世界各地,即使商品的品质完全等同,其价值评价也不定相同。因为内在价值体现在买卖双方对商品的主观认知,并透过供给价格和需求价格客观体现出来。主观认知主要为文化背景所左右,如世界各地对星巴克咖啡的接受程度都不尽相同。
因此这些心理因素会影响购买者的需求,促使供应者使用不同的定价方法,导致现实情况未必吻合理论。
(2)时间差异
本定律不适用于跨时间情况,所以同一市场的价格是会随著时间而改变。但是,金融市场的情况是例外,这是因为流通性市场的市场庄家制定的价格也会持续移动。然而,每单交易执行的时候,一价定律仍然有效。
最佳的例子便是利差交易(carry trade),利差交易建基于不同货币存在不同的利率,这种利率的差异导致两种货币的汇率呈反方向走势。
投资者一旦发现利率差异,这就明显存在著套利机会,他只需要借入低利率的货币而兑换成高利率的货币,从中赚取额外利息然后再归还以原来货币计量的本金便完成一笔利差交易。
在这过程中,利率历经时间的变化,随著越来越多投资者把握该无风险的套利机会,而进行外汇买卖赚取高利息,两种货币的利率差异将不复存在,因为外汇市场的汇价已被众多交易推动而恢复均衡。利率的性质便是借入资金的价格或者时间成本,最终两种货币利率相同也就符合一价定律。
(3)信息不对称
如果交易发生信息不对称,买家无法获知最低价格谁属,一价定律便不适用。此情况下,卖家需要在交易频率和利润性中权衡。企业可能订立高价或者低价,前者导致交易不活跃,因为消费者总是希望搜寻最低价格者;后者则令企业销售增加,但利润所得却比以前少。
(4)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
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认为一价定律并不一定通用于世界上所有物品,因为某些物品是不能向外交易的。该理论相信某些国家的消费相对其他国家便宜,归因於欠缺发展的国家非交易物品相对便宜,特别是土地和劳动。
这引致欠缺发展的国家有著典型的一篮子廉价消费品,尽管当中部分物品的价格被国际贸易活动影响所拉平。
(5)违反定律的例子
一个经常被学者引用的例子就是荷兰皇家石油和壳牌的股票。两间公司在1907年合并,皇家荷兰石油的股票在阿姆斯特丹交易,而壳牌的股票则在伦敦上市,原有的业务被允许各自独立经营,但双方的总利润必须按照六四之比分配。
随著预期收益改变,荷兰皇家石油的股票价值因而应该按每单位计算相当壳牌股票价值的1.5倍。但是,事后两者的股票价格却长期偏离理论预期的差距,偏离百分比高达15%以上[5][6]。这个偏差一直到1999年开始下滑,2005年两间公司实行最终合并才结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购买力平价
网络-紫外-一价定律
Ⅳ 购买力平价理论在人民币汇率实证中为什么不成立
人民币利率平价论的实证不成立的简单原因分析
第一,利率平价论的一个重要假设前提是资本能在两国自由的移动,但是我国在资本和金融市场没有完全开放的情况下,实现资本的国际间的自由移动相对困难,这造成了利率平价论不适用的根本原因。
第二,当时我国的汇率政策是盯住单一的美元,所以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的稳定,并未受到两国利率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利率的变动并没有决定汇率的变动。
第三,在我国从1997年到 2005年,先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以及SARS等突发事件。防范突发事件,保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人为地对汇率进行调控,保持汇率稳定。
第四,利率利率平价论在一些实证研究中被人为是长期理论,而我们的分析偏向于中短期,所以利率平价理论不成立。
Ⅳ 购买力平价理论无法说明
3、ACDE
4、ABCD
5、ABD
Ⅵ 国际金融中购买力平价的计算题 求助!
题有点点问题吧。他应该有个,美元价格提高后,一篮子商品的欧元价格呀。。。。
假设按题的意思欧元价格不变。还是160.那就好算了。。
购买力平价计算关键就是通过汇率折算后。两种货币要相等。
比如如题。美元兑欧元1.25:1
也就是1.25美元=1欧元。看一下有恒等式:
160*1.25=200(也就是把欧元按汇率换算成美元两者要相等)
如题美元价格变化后:160*x=400。。。把x解出来就可以了。
Ⅶ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多国弃用
在当今全球经济大发展的背景下,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比较两国经济实力,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最直观的指标。要比较不同国家的GDP,首先要把用各国本币单位计算出的GDP换算成通行的美元,而在如何换算上,有许多种不同的方法,最常用的一种是通过现行汇率简单地加以转换,而经过发展,所谓“购买力平价法”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因为按这种方法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在五年内超过美国老大。 用现行汇率计算GDP的方法很简单,按照当时的汇率直接将统计出的GDP总量转换为美元单位即可。而“购买力平价法”的计算则复杂得多。
购买力平价(简称PPP)在经济学上,是一种根据各国不同的价格水平计算出来的货币之间的等值系数,以对各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合理比较。
购买力平价汇率可以更方便地比较不同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例如,如果人民币相对于美元贬值一半,那么以美元为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将减半。可是,这并不表明中国人变穷了。如果以人民币为单位的收入和价格水平保持不变,而且进口货物在对国人的生活水平并不重要(因为这样进口货物的价格将会翻倍),那么货币贬值并不会带来国人的生活质量的明显恶化。
有经济学家指出,计算一个国家的汇率,一共有30多种方法,购买力平价法只是其中的一种。这种方法也有一定的道理,但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国家、绝大多数的经济学家都不会使用这种方法。 一个汉堡算汇率?
一个测量购买力平价的简单而有趣的例子就是“巨无霸指数”。
这个指标由英国《经济学人》杂志首创,已经成了一种流行的标准。《经济学人》杂志假定麦当劳在全球销售的巨无霸的成本是固定的,然后将其在各国的分店中销售的价格进行比较。
根据该杂志最新一期的巨无霸指数,一份巨无霸汉堡包的价格在中国为13.2元人民币,在美国为3.73美元,由此推断,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应该为3.54:1,比汇率低了很多。实际上,按照“巨无霸指数”推算的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比现行汇率低不少,因此这个指数也经常被一些西方经济学家用来佐证各种“人民币被低估”的理论。
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冯鹏程教授认为,如果从一个国家汇率是否被低估的角度来说,以巨无霸指数来评判是不准确的。
“美国是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中国却不是。”冯鹏程说,“另外,美国的原材料、人工制造成本、民众的收入水平都比中国高。用统计巨无霸指数的方法来评估汇率,而不考虑另外这些因素的话,也是不合理的。”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主要不足在于其假设商品能被自由交易,并且不计关税、配额和赋税等交易成本。另一个不足是它只适用于商品,却忽视了服务,而服务恰恰可以有非常显著的价值差距的空间。另外,除了通货膨胀率和利息率差异之外,还有其它若干个因素影响着汇率,比如: 经济数字发布/报告、资产市场以及政局发展。
很容易算错的一笔糊涂账
购买力平价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首先,购买力平价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尽管购买力平价理论在揭示汇率长期变动的根本原因和趋势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但在中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对汇率的影响越来越大。
中国人民银行已经多次警告国际热钱涌入对人民币汇率的冲击。而1998年,作为亚洲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泰铢对美元汇率的陡然波动,完全是国际热钱大肆炒作的结果。
还有批评者更绝,干脆指出购买力平价的前提,即“假定所有国家的商品价格相等”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不同国家的人对于同一种商品的估价是不同的。例如一种在甲国是奢侈品的商品,在另一个国家可能只是一般日用品。而购买力平价不管这种情况。
再者,计算购买力平价需要挑选大量的商品作为计算的依据,而挑选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状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各国GDP进行PPP计算时,依据的是“国际比较项目(ICP)”,这一项目号称涵盖155项基本消费类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项统计活动。
所以,经济学家们认为,PPP在统计学上具有欺骗性,可以通过精心的选择所用的商品获得对某国有利或者不利的结果。
Ⅷ 4.我国换汇成本说与购买力平价理论有什么关系
换汇成本说是中国原经贸部和理论界的学者,结合购买力平价说和中国的国情于70 年代未发展出来的一种汇率决定学说。它把购买力平价说中的非贸易商品加以剔除,而用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对比来考察汇率的决定,这显然比购买力平价说更切合中国的实情,因此,可以说它是对传统的购买力平价说的一种进步。
Ⅸ 国际金融中购买力平价的计算题
题有点点问题吧。他应该有个,美元价格提高后,一篮子商品的欧元价格呀。。。。
假设按题的意思欧元价格不变。还是160.那就好算了。。
购买力平价计算关键就是通过汇率折算后。两种货币要相等。
比如如题。美元兑欧元1.25:1 也就是1.25美元=1欧元。看一下有恒等式: 160*1.25=200(也就是把欧元按汇率换算成美元两者要相等) 如题美元价格变化后:160*x=400。。。把x解出来就可以了。
Ⅹ 国际金融简答题 绝对购买力平价和相对购买力平价的异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及对它的需求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决定的,即由它的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强调,即期与远期之间的通货膨胀率差别必须等同于这个期限内汇率的差别。如果不一致,就会出现套利情况,直到汇率调整到两者一致为止。在实际应用中,计算购买力平价可以用消费者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或GNP缩减指数表示物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