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述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金融市场国际化是金融业务的发展趋势之一。金融市场发展超越国界的限制,与世界金融日益融合,逐渐趋向全球一体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市场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和加速。主要表现在:
①金融机构跨国化。不仅发达国家在世界金融中心设立了大批的跨国银行,而且发展中国家也在境外设立了一批离岸金融中心和金融机构。
②金融资产经营国际化。欧洲货币市场、欧洲债券市场和全球性股票市场的建立,使人们可在离岸市场上经营世界任何一国的货币金融资产。
③货币国际化。黄金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已经蜕化,人们可以通过国际汇兑来转移各国间的货币购买力。不仅美元、德国马克、英镑、日元可作为国际结算货币,而且还有大批中等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货币也逐渐成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朝着世界货币的方向发展。
从整体来看我对于未来金融市场都是保持乐观的态度,从未来五年看来金融市场的驱动力十足,制造业升级和相关的改革将持续获得产业发展和政策的支持,金融去杠杆与金融监管作用下,货币流动性基本维持中性偏紧基本格局,随着去产能、脱虚入实相关措施的见效,风险有望得到有效改善,消费升级、产业升级、互联网的加速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等结构性力量在活跃发力,金融内生结构也在发生积极变化。
㈡ 当前世界金融发展都有哪些特征和趋势
1,各政府争相印发纸币
2,各政府都想让别国用自己的发行货币,各国都试图绑架国际金融,让全世界为自己买单
3,货币战争属于不正当竞争,但是国家之间却愈演愈烈
4,以金融推动金融,的互相吹泡沫式经济得到推崇,并愈演愈烈。也就是当今世界繁荣的泡沫经济,其实以金融推动实体才是金融诞生的初衷。
㈢ 当前国际金融市场的三大发展趋势
(一)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趋势
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与卫星通讯的应用,分散在世界各地的金融市场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性资金调拨和资金融通可在几秒钟之内迅速完成。另外,随着跨国银行的空前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已不限于少数发达国家金融市场,而是向全世界扩展。这样,各个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便形成了一个全时区、全方位的一体化国际金融市场。这是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重要表现。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的另一个表现是金融资产交易的国际化。金融资产交易的国际化,是指交易的参加者不受国籍的限制,表明金融资产面值的货币也不受任何限制。
(二)国际金融市场的证券化趋势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银行贷款一直是国际融资的主要渠道,并于1980年达到顶峰,占国际信贷总额的比重高达85%。但从1981年开始,国际银行贷款地位逐渐下降,到80年代中期,国际证券已取代了国际银行贷款的国际融资主渠道地位。1985年,国际银行贷款占国际信贷总额为41%,国际债券发行额则占59%。1986年前者仅为29%,后者高达71%。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趋势也未发生逆转。金融市场的结构性变化,除了从银行贷款逐渐转向证券之外,还包括在以前不进行交易的资产(如公司应收款项)也可成为交易的资产。形成金融市场证券化(Securitization)趋势的主要原因是:①在债务危机的影响下,国际银行贷款收缩了,促使筹资者纷纷转向证券市场;②发达国家从70年代末以来实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开放证券市场并鼓励其发展;③金融市场广泛采用电子计算机和通讯技术,使市场能处理更大量的交易,更迅速、广泛地传送信息,对新情况迅速作出反应,设计新的交易程序,并把不同时区的市场连续起来,这为证券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技术基础;④一系列新金融工具的出现,也促进了证券市场的繁荣。
(三)金融创新的趋势
金融创新(Financial Innovation)的含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则指涉及金融各个方面(金融工具、金融业务、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全面的创新。
㈣ 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与趋势
为重建国际货币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美英等国为首的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协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特别是对各国的汇率政策实行监督;(2)实行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3)在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IMF可提供短期信贷,以补充其国际流动性。在最初的近20年里,该体系运行比较顺利,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重建、发展和繁荣。但由于该体系的基础是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并要求其他各国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因此,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无法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时,它的继续存在便受到明显挑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停止向各国政府兑回美元后,各国纷纷放弃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崩溃。1976年在IMF的提议和组织下,国际社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同时承认各国实施的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这标志着国际金融体系再次进入了一个不受全球性多边协定约束的动荡的时代。
自牙买加协定签订以来,国际金融体系总体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在许多基本问题上至今没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近30年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事实上处于一种“无体系”的状态。不过,伴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经济区域化的快速发展,该体系也发生了一些局部性变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国际汇率制度呈现出以浮动汇率安排为主、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类基本的汇率安排:一是独立浮动汇率安排,实行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二是固定汇率安排,包括实行货币局制度和传统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货币国家(如欧盟内部和实行美元化的国家);三是“中间道路”安排,即各种介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之间的安排,如爬行钉住制、区间浮动制和管理浮动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较高或国内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发展中经济体。据统计,2002年,在IMF的186个成员经济体中,实行上述三类汇率安排的国家分别占22%、48%和30%。
由于美、欧、日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们之间的浮动安排对国际汇率制度的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单个国家而言,浮动汇率安排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可以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但从国际金融稳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两个缺陷:一是汇率的频繁波动将对正常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大大增加全球经济活动的汇兑成本和风险;二是容易引起汇率政策冲突,即运用本币贬值政策推行贸易扩张,以牺牲他国利益的方式维护本国利益。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尽管全球范围没有发生20世纪30年代那种竞争性货币贬值,但局部的冲突却时有发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情形是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而在工业化国家之间,从80年代后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到最近一个时期美元强势政策的调整,都充分显示美国在缓解其经常账户逆差时对于汇率贬值政策的依赖。
固定汇率安排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全部或部分让渡货币主权,换取汇兑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强的国内财经政策约束。各种形式的“中间道路”则有可能兼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优点,并使本国货币当局具有一种相机抉择的自由。然而,在美、欧、日等大国货币频繁波动的情况下,无论固定汇率还是“中间道路”安排,实际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少研究显示,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后美元相对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国等实行钉住美元安排的国家货币急剧升值,并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贸易竞争能力。
第二,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由于各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作用比较有限,许多国家的经常账户逆差调节主要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在发生严重逆差时,也可有限地运用汇率政策,并从IMF获得一定的短期信贷支持。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国可以方便地通过商业性国际融资弥补其经常账户逆差,从而避免采用财政紧缩等可能影响国内经济稳定的调节措施。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安排,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国际流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各国国际收支调节的代价。但在另一方面,它也产生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国家放松内部约束,滥用财政扩张政策,延误必要的国内经济改革和调整。结果是不仅经常账户逆差最终变得难以控制,而且常常为沉重的外债负担所累,甚至成为金融动荡的根源。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缺乏有效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不稳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资本管制的不断放松,国际资本流动迅猛扩张。目前,全球各类国际资本的日交易量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国际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许多国际投资和信贷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在资本流向的国别选择上,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常常发生“饱饥综合症”,即当看好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时,国际资本大规模涌向那里,而当这些国家因为资本过度流入而出现危机迹象时,国际资本又快速离去。因此常造成这些国家内外经济失衡,并最终导致货币和金融动荡。此外,在危机发生的前后,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大规模投机性短期资本的参与更是加剧了有关国家危机的深度,并在危机的国际传递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功能存在严重缺陷,并且具有明显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1973年后,该组织已不再具有对各国汇率安排进行约束的权力,其主要功能是对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国家提供短期信贷,以增强其清偿能力。然而,由于该组织长期以来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因此对于危机国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动迟缓,就是力不从心,而且常常附加紧缩开支和经济自由化等不切实际的条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对亚洲金融危机处理过程中所显示的,由于明显受到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利益集团的影响,该组织对于美洲以外危机国家的救援要求往往显得十分冷漠。这表明了该组织在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展显著。目前,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国首脑和财长会议。总体上看,这个协调机制常常流于形式和务虚,很少具有实质性内容。近年来,IMF和国际清算银行也在试图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但或者成效并不显著,或者对各国并没有真正的约束力。相比之下,区域性货币合作进程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欧元于1999年成功面世,欧元区内部也已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欧元的诞生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最近几年来,在拉美、中东欧等地区,一些国家开始采用美元化和货币局制度,或者在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尽管两年前的金融危机迫使阿根廷放弃了货币局制度,但似乎并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基本依旧,但正在面临挑战。自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本位时代以来,一直没有诞生独立的世界货币,因此,国际经济交易始终依赖少数几个主权国家的货币来充当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美元正是这些货币中最主要的一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借助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权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美元在国际支付和储备资产体系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达60%左右。依靠这种地位,美国获得了大量的“铸币税”收入,可以通过输出美元不断占有别国的实际经济资源。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学术界对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不少积极的改革建议和方案。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建议包括:增强发达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合作,建立汇率目标区,以减少大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尤其是对投机性资本流动的限制(如实行“托宾税”,即各国对外汇交易征税);改革和重塑IMF,增强其资金实力,提高贷款决策的透明度,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该组织的表决权;加强区域性货币金融一体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较激进的建议,如回归金本位体系、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银行。
历史不会进行简单回归,重新回到金本位或布雷顿森林时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近几年的发展显示,其他改革建议也大多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一个根本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金融动荡没有切肤之痛,加上改革有可能损害其既得利益,因而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总体上并不积极,对于限制国际资本流动、改革和重构IMF等发展中国家十分关注的改革建议,则更是反应冷淡甚至持反对态度。另外,相互间的潜在利益冲突,也使发达国家很难在所有的改革问题上完全保持一致。比如,美国一直反对日本在亚洲推动货币金融合作,特别是反对其倡导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
展望未来,可以认为,近期内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不过,从中长期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和深化,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家积极致力于构建一个稳定和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这意味着上述改革建议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得以实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已经并且仍将利用各种国际场合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事实上,自1999年以来,中国在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方面已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㈤ 求一篇《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看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的论文
外资银行对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与发展趋势的分析
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政策促进经济复苏和稳定增长。为了解当前全球经济形势和发展趋势以及对我国的影响,由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法国东方汇理银行、法国巴黎银行等4家外资银行就2009年上半年全球经济运行情况和全年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主要观点如下:
一、上半年全球经济仍陷衰退,但已有较大好转
(一)美国经济形势好转,但不确定性较大。除汇丰银行比较乐观估计美国经济形势外,其他外资银行一致认为美国经济存在不确定性。摩根士丹利认为较高的按揭贷款利率不利于房地产市场复苏,且油价上涨将抑制消费;东方汇理银行认为股价走高的主要原因是市场悲观情绪好转导致的熊市反弹,经济基本面未有较大改善,银行业和通用等企业前景仍不容乐观;法国巴黎银行认为产能过剩和储蓄率上升将制约经济增长。
(二)欧元区尚未有明显复苏迹象。欧元区2009年一季度GDP同比下降4.8%,创下10年来新低,投资和存货分别下降0.9%和1%,成为主要下降因素。虽然德国和法国消费实现增长,但西班牙、荷兰、意大利等国消费大幅下滑,使得欧元区总体消费仍然下滑约0.5%。
(三)日本经济一季度已见底,但复苏尚需时日。日本工业生产指数二季度开始回升,但国内需求的萎靡使复苏尚需较长一段时间。一是虽然政府出台了鼓励消费的政策,但由于失业率持续上升减少家庭收入,消费需求可能进一步萎缩。二是出口进一步下降,扩大了工业产出和国内需求的缺口,企业将继续缩减过剩产能,减少劳动力。三是工业生产转化为私人收入和消费需要一个过程,致使短期内投资和消费都难有较大增长。汇丰银行分析,工业生产和最终需求、投资的缺口将导致日本经济中长期结构性问题,需要多年较快增长来弥补。
(四)新兴市场国家受益于中国经济增长。随着中国经济刺激政策初见成效,一些大宗商业出口国已经受益。外资银行分析,随着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大宗商品出口规模迅速增长,巴西、阿根廷、中东国家等资源型出口国家是最大的受益者,如中国在2009年前4个月已经取代美国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随着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反弹,这些国家也将进一步受益。
二、预计全球经济2009年仍将负增长,2010年恢复增长
(一)美国将缓慢复苏,市场信心至关重要。外资银行一致认为,随着金融市场恢复稳定和消费的回升,美国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但增长速度将大大放缓。一是工业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企业需要继续压缩过剩产能,减少劳动力人数,工业生产增长乏力。二是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家庭可支配收入减少,且储蓄率大幅上升,借贷消费的模式难以持续,加之股价和房价下跌形成负财富效应,消费难有大的增长。三是金融企业仍将继续去杠杆化,金融支持经济增长效果能力有限。四是美国贸易进口下跌幅度超过出口,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逆差可能进一步扩大。
外资银行预测,美国经济2009年将出现2%至3%之间的负增长,2010年则恢复增长。同时,受产能过剩影响,美国2009年将出现小幅的通货紧缩,2010年将恢复正常。
(二)欧元区可能在2009年下半年见底。外资银行普遍认为其最早将于2009年下半年见底,2010年能否复苏尚有待观察。一是投资和存货2009年一季度继续萎缩。二是消费意外下降和银行信贷急剧萎缩,失业率没有出现反弹迹象。三是受全球经济放缓和美国储蓄率上升影响,欧元区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面临外需减弱问题,同时美元结构调整导致欧元面临升值压力,将制约欧元区出口增长。四是欧洲的金融机构同样面临较大的潜在损失,2009年至2010年需减计7500亿美元资产,加大了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
外资银行普遍预测,欧元区经济2009年将出现超过4%的负增长。对2010年涨幅,摩根士丹利和汇丰银行预测将小幅增长,东方汇理银行和法国巴黎银行则预测将继续萎缩。
(三)日本重陷通缩陷阱。一方面,受全球经济衰退影响,日本出口大幅下降,产能严重过剩;另一方面,日本政府的消费刺激政策主要集中于电子产品和汽车,随着失业率不断上升,消费将继续受到抑制,导致日本经济2009年继续衰退,且出现通货紧缩。外资银行一致预测,日本经济2009年将出现6%左右的负增长,2010年恢复增长。
(四)亚洲2009年有望复苏。2009年一季度以来,亚洲经济出现较强的复苏迹象,股市开始反弹,各国信用违约掉期价差已明显收窄,采购经理人指数和信心指数都大幅回升。虽然出口仍未出现根本性好转迹象,但外资银行普遍认为亚洲经济将在中国、印度等国的带动下最早复苏,并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中国经济表现将优于他国
外资银行认为,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增长通道,以投资为主的内需将取代外需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也存在降低经济运行效率的隐患。当前中国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平衡信贷供给何实体经济需求,充分发挥金融市场的传导和杠杆作用,提高政策效果。摩根士丹利、汇丰银行、东方银行、法国巴黎银行预测中国经济2009年增长率分别为7.0%、7.8%、7.5%和7.7%,2010年增长率分别为8.0%、8.5%、8.0%和8.5%。
(一)2009年二季度经济开始加速。2009年3月以来,中国经济日渐活跃,5月高盛中国活动指数(衡量中国实体经济活跃程度)同比增长7.2%,远高于1月和2月2.1%的增幅,环比则高达27%,达到历史高位。与4月份相比,除出口降幅进一步扩大外,5月份工业生产指数、固定资产投资、房屋和汽车销售等指标都大幅改善,表明经济正在加速。同时,5月和6月的采购经理人指数表现均好于预期,市场信心已经恢复。
(二)内需取代外需成为经济增长主要推动力。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的内需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2009年3月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开始加速增长,4月和5月分别同比增长40.5%和46%,同时消费实现较快增长,汽车和房地产销售4月和5月分别同比增长18.5%和23.8%。此外,民间为主的房地产世纪投资(按不变价格计算)增长率已达20%,相当于危机爆发前水平。
(三)宽松的信贷环境助推经济增长。银行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推动力投资快速增长。2009年前5个月商业银行贷款达人民币5.8万亿元,同比增长3.7万亿元,信贷环境极为宽松,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东方汇理银行分析,即时对银行未来的信贷投放规模作保守估计,固定资产投资也将在2010年二季度之前保持快速增长。
(四)上半年的通缩不会持续。法国巴黎银行分析,由于市场积累了大量的流动性,且央行出于经济基本面的考虑短期内无法收紧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将依然宽松,通缩将不会长期持续;摩根士丹利预测,通缩将于2010年3月结束。
(五)经济增长质量可能下降。东方汇理银行认为,中国当前增长模式面临经济增长质量下降的风险。一方面,银行过度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可能导致不良贷款规模上升和产能过剩,影响金融系统和实体经济的未来稳定。另一方面,贷款和投资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最终需求的比例进一步下降,增大了经济增长的人为因素。
四、政策建议
(一)积极推动政策重心由“保增长”向“调结构”转移。一是适度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有保有压”,对符合国家产业发展规划要求的产业,从资金供给、扶持政策等加大支持力度。二是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区域的支持力度,在项目分布、资金配套上向其倾斜,以促进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三是适时加强投资管理,进一步提高投资效率,拟立项的项目,要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发展前景等进行严格、充分的论证;已立项的项目,要精心组织实施。
(二)加大保障民生力度,促进消费增长。一是通过培训、信息服务、小额担保贷款等方式,加大对农村妇女、毕业大学生、返乡农民工等就业困难群体的支持力度,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改革,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力度,解决人民群众的后顾之忧。三是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挖掘农村消费潜力。
(三)加强金融风险管理,维护金融和经济稳定。一是加强对市场资金流动的监控和管理,加大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及时疏导或回收过剩流动性,保证市场和经济的稳定运行。二是加强指标监控和风险提示,引导商业银行适当提高信贷审批标准,控制借贷资产风险。三是加强货币政策和信贷供给的结构性调整,避免流动性集中于大银行、大企业、热点领域。四是加快债券市场改革,适时推出创业板,拓宽企业融资渠道,避免风险向银行业过度集中。
㈥ 需要关于当代国际贸易趋势与我国对策等方面参考文献
1/100
【题 名】国际贸易载体发展趋势论
【作 者】黄蕾
【刊 名】当代经济.2007(01X).-72-74
2/100
【题 名】国际贸易保护的新趋势
【作 者】张晓霞
【刊 名】企业研究.2007(6).-48-49
3/100
【题 名】浅议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作 者】刘斌
【刊 名】新西部:下半月.2007(04X).-28-28
4/100
【题 名】未雨绸缪早谋良策——国际贸易金融服务发展新趋势与现实应对
【作 者】周红军
【刊 名】中国外汇.2007(5).-60-61
5/100
【题 名】论当前国际贸易壁垒新趋势与我国应对策略
【作 者】苏启东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2X).-53-54
6/100
【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战略对策
【作 者】陈梅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Z).-53-53
7/100
【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对策
【作 者】张哲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7(01S).-57-57
8/100
【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外贸战略调整
【作 者】杨雪
【刊 名】商业时代.2007(2).-26-28
9/100
【题 名】国际贸易的“绿色化”趋势与林业院校有特色外贸人才培养目标模式探讨
【作 者】寻舸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7(01S).-288-289
10/100
【题 名】国际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的新趋势——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采购示范法》修订的方案与思路
【作 者】徐焕东
【刊 名】国际贸易.2006(12).-57-60
11/100
【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发展及趋势
【作 者】王荣忠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6(11X).-27-27
12/100
【题 名】论国际贸易壁垒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措施
【作 者】任涛
【刊 名】黑河学刊.2006(6).-28-31
13/100
【题 名】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创新趋势
【作 者】黄海宁
【刊 名】新金融.2006(11).-36-40
14/100
【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若干思考
【作 者】詹晓丽
【刊 名】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88-91
15/100
【题 名】我国电子出版物国际贸易现状与趋势分析
【作 者】李军
【刊 名】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4(5).-38-41
16/100
【题 名】新制度经济学和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整合研究趋势
【作 者】孔凡保
【刊 名】经济学动态.2006(9).-71-75
17/100
【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作 者】杨丹辉
【刊 名】经济管理.2006(17).-28-32
18/100
【题 名】国际贸易新形势下的标准化发展趋势和特点
【作 者】唐金彬 王云 杨安礼
【刊 名】船舶标准化与质量.2006(4).-6-11
19/100
【题 名】农产品国际贸易发使趋势与我国农业的发展
【作 者】张炎
【刊 名】农业经济.2006(8).-78-79
20/100
【题 名】多边贸易框架下国际贸易摩擦的发展趋势
【作 者】齐东锋
【刊 名】经济纵横.2006(6).-39-41
21/100
【题 名】形势有望好转——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现状、问题及趋势展望
【作 者】吴杨[1] 王学成[2]
【刊 名】国际贸易.2006(5).-28-32
22/100
【题 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国际贸易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
【作 者】郑一华
【刊 名】科技资讯.2006(9).-210-211
23/100
【题 名】保持发展趋势 提高发展质量——在2006年中国国际贸易学会新春座谈会上的发言
【作 者】石广生[1,2,3]
【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6(2).-1-4
24/100
【题 名】国际贸易壁垒变动对企业行为影响的内在机理与演进趋势
【作 者】杨小力[1] 杨林岩[2] 冯宗宪[1]
【刊 名】经济经纬.2006(3).-21-24
25/100
【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运营趋势问题的研究
【作 者】柯飞帆
【刊 名】科技与经济.2006,19(2).-57-60
26/100
【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呈现六大趋势
【作 者】国华 亚东
【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3).-86-89
27/100
【题 名】透视禽流感对禽类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对国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发展新趋势的思考
【作 者】李凯年 逯德山
【刊 名】家禽科学.2006(4).-3-6
28/100
【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及我国对策
【作 者】何枭吟
【刊 名】北方经济:综合版.2006(1).-51-52
29/100
【题 名】国际贸易中技术壁垒的新趋势
【作 者】一凡
【刊 名】世界标准信息.2006(2).-117-119
30/100
【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的电子商务趋势
【作 者】鲍科益
【刊 名】集团经济研究.2006(02X).-199-199
31/100
【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
【作 者】张伟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01S).-14-15
32/100
【题 名】试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
【作 者】易露霞
【刊 名】商场现代化.2005(11Z).-1-2
33/100
【题 名】国际贸易自由化背景下贸易保护的新趋势及动因分析
【作 者】范兆斌[1] 左正强[2]
【刊 名】商业研究.2005(21).-37-41
34/100
【题 名】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际贸易秩序变迁的新特点和新趋势
【作 者】石磊 唐海燕
【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5(5).-5-8,13
35/100
【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壁垒发展演变的趋势及我国的应对策略
【作 者】刘琦 罗礼萍
【刊 名】现代企业.2005(9).-44-45
36/100
【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与中国企业的策略选择
【作 者】徐万华
【刊 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9).-25-26
37/100
【题 名】应收款转让法律的国际统一化趋势——以《国际贸易应收款转让公约》为中心
【作 者】高润恒
【刊 名】政治与法律.2005(4).-65-70
38/100
【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六大趋势
【作 者】无
【刊 名】对外经贸统计.2005(3).-22-23
39/100
【题 名】劳工标准与国际贸易关系的趋势预测
【作 者】高振沧 王凤如
【刊 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258-260
40/100
【题 名】国际贸易中信用证支付方式的利弊及发展趋势分析
【作 者】戴美木
【刊 名】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5(10).-96-97
41/100
【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作 者】翁迪
【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5(3).-4-5
42/100
【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新趋势
【作 者】白云
【刊 名】社会科学辑刊.2005(1).-55-59
43/100
【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趋势
【作 者】季王芳
【刊 名】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03X).-20-21
44/100
【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新趋势及对策
【作 者】莫少颖
【刊 名】现代管理科学.2004(4).-56-57
45/100
【题 名】论国际贸易竞争的新趋势
【作 者】李湘黔
【刊 名】求索.2004(1).-27-29
46/100
【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劳工、环境标准之争及发展趋势
【作 者】郭根龙[1] 冯宗宪[2]
【刊 名】当代经济科学.2004,26(1).-77-80
47/100
【题 名】透视当代国际贸易中技术性壁垒的新趋势
【作 者】金泽虎
【刊 名】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6).-51-55
48/100
【题 名】国际贸易中环境问题的发展趋势
【作 者】傅京燕
【刊 名】中国环保产业.2004(7).-20-21
49/100
【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 者】全毅
【刊 名】国际贸易问题.2004(7).-64-68
50/100
【题 名】浅析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化”趋势
【作 者】田千 康军
【刊 名】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4,21(3).-64-65
51/100
【题 名】试析当今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作 者】张汝根
【刊 名】技术经济.2004(5).-44-46
52/100
【题 名】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贸易的变化趋势
【作 者】袁申国
【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2).-32-35
53/100
【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作 者】范佳
【刊 名】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5).-19-20
54/100
【题 名】疫病对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与发展趋势
【作 者】李凯年
【刊 名】世界农业.2003(12).-37-40
55/100
【题 名】森林食品及其国际贸易和生产趋势
【作 者】曾燕如[1] 潘继进[1] 杜国坚[2]
【刊 名】世界林业研究.2003,16(5).-26-29
56/100
【题 名】国际贸易争端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作 者】徐丽辉
【刊 名】冶金经济与管理.2003(5).-38-39
57/100
【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的十大趋势研究
【作 者】钟正岩
【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3(1).-1-12
58/100
【题 名】国际贸易中的反补贴趋势与我国反补贴制度的完善
【作 者】李学稳
【刊 名】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3,23(5).-39-42
59/100
【题 名】台湾主要国际贸易港口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作 者】徐逸桥
【刊 名】中国港口.2003(11).-47-49
60/100
【题 名】知识经济时代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对策
【作 者】郑吉昌
【刊 名】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2).-10-13
61/100
【题 名】21世纪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
【作 者】曹亮
【刊 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4).-104-108
62/100
【题 名】当前国际贸易状况及其发展趋势
【作 者】薛荣久
【刊 名】企业世界.2003(3).-24-26
63/100
【题 名】浅谈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企业跨国经营战略
【作 者】徐磊
【刊 名】新质量.2003(1).-48-49
64/100
【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的新自由主义发展趋势
【作 者】黄静波
【刊 名】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3(1).-70-77
65/100
【题 名】试论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发展趋势
【作 者】徐松桃
【刊 名】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7).-26-27
66/100
【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交叉发展趋势
【作 者】赵春明 焦军普
【刊 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67/100
【题 名】从分歧到融合——国际贸易与投资理论的发展趋势综述
【作 者】陈洁蓓[1] 张二震[2]
【刊 名】南京社会科学.2003(3).-3-9
68/100
【题 名】水产品国际贸易中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发展趋势及对策
【作 者】杨学军
【刊 名】北京水产.2002(6).-8-10
69/100
【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
【作 者】曹庆波
【刊 名】西北园艺:果树.2002(2).-52-53
70/100
【题 名】棉花国际贸易格局及贸易模式变化趋势向研究
【作 者】庄丽娟 王小虎
【刊 名】中国农垦经济.2002(10).-23-24
71/100
【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
【作 者】无
【刊 名】中国农业信息.2002(12).-41-41
72/100
【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
【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
【刊 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国际商务版.2002(3).-1-5
73/100
【题 名】我国花卉国际贸易呈现三大发展趋势
【作 者】无
【刊 名】农村科技开发.2002(11).-43-43
74/100
【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我国企业的策略
【作 者】王方 全伟
【刊 名】国际经贸探索.2002,18(1).-6-9
75/100
【题 名】我国水果国际贸易状况及趋势
【作 者】曹庆波
【刊 名】农村工作通讯.2002(3).-42-43
76/100
【题 名】论国际直接投资和国际贸易相互融合趋势
【作 者】刘铁明
【刊 名】税务与经济.2002(3).-67-70
77/100
【题 名】论国际贸易的信息技术化发展趋势
【作 者】李权
【刊 名】经济科学.2002(5).-94-101
78/100
【题 名】全系列融资组合—现代商业银行国际贸易服务发展趋势
【作 者】陆虹
【刊 名】国际贸易.2002(1).-54-57
79/100
【题 名】国际贸易标准合同的发展趋势
【作 者】贾平
【刊 名】兰州学刊.2002(6).-75-76
80/100
【题 名】新世纪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及趋势
【作 者】和文华
【刊 名】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经济管理版.2002,16(3).-107-107
81/100
【题 名】国际贸易统一法的发展趋势
【作 者】刘英姿
【刊 名】海关与大市场.2002(3).-25-25
82/100
【题 名】法国国际贸易总额呈现下降趋势
【作 者】无
【刊 名】国际市场导刊.2002(15).-5-5
83/100
【题 名】网络贸易——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作 者】赵龙
【刊 名】科技术语研究.2002,4(1).-40-43
84/100
【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几大趋势
【作 者】房杜
【刊 名】中国外资.2002(9).-60-61
85/100
【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新趋势
【作 者】刘力
【刊 名】理论视野.2001(5).-34-36
86/100
【题 名】国际贸易政策规律探寻及趋势展望
【作 者】崔日明 邹东颖
【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6).-62-67
87/100
【题 名】绿色壁垒: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其发展趋势
【作 者】傅京燕
【刊 名】国际贸易论坛.2001(3).-52-57
88/100
【题 名】简易化——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作 者】王安会
【刊 名】对外经贸实务.2001(12).-3-5
89/100
【题 名】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融合发展趋势的理论分析
【作 者】顾颖
【刊 名】经济师.2001(7).-70-71
90/100
【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和中国的外贸战略
【作 者】李晋
【刊 名】学术月刊.2001(8).-111-113
91/100
【题 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及给我国外贸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作 者】李大鹏
【刊 名】北方经贸.2001(1).-159-161
92/100
【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
【作 者】鲍晓华
【刊 名】亚太经济.2001(1).-4-7
93/100
【题 名】从世界苹果、梨生产及发展趋势与国际贸易看我国苹果、梨产业存在的问题
【作 者】王宇霖
【刊 名】果树学报.2001,18(3).-127-132
94/100
【题 名】国际贸易新趋势
【作 者】韦倩
【刊 名】环境.2001(11).-4-5
95/100
【题 名】当前发达国家国际贸易保护措施的发展趋势
【作 者】刘似臣
【刊 名】中国对外贸易.2001(7).-8-12
96/100
【题 名】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当前国际贸易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分析
【作 者】鲍晓华
【刊 名】世界经济研究.2001(2).-74-78,44
97/100
【题 名】论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的演变趋势与我国的对策
【作 者】郑后建
【刊 名】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8(2).-14-16
98/100
【题 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发展的趋势
【作 者】李庆萍
【刊 名】中国外汇管理.2001(5).-38-38
99/100
【题 名】国际贸易发展趋势与中国的外贸战略
【作 者】苑春强
【刊 名】现代国际关系.2001(2).-20-24
100/100
【题 名】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及我国对策
【作 者】肖光恩
【刊 名】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8(3).-22-26
㈦ 目前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与趋势
为重建国际货币秩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以美英等国为首的国际社会通过多边协定方式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内容包括:(1)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协调国际货币关系,特别是对各国的汇率政策实行监督;(2)实行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中心的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3)在成员国发生国际收支困难时,IMF可提供短期信贷,以补充其国际流动性。在最初的近20年里,该体系运行比较顺利,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重建、发展和繁荣。但由于该体系的基础是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并要求其他各国放弃货币政策独立性,因此,当美国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无法维持美元与黄金的可兑换性时,它的继续存在便受到明显挑战。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停止向各国政府兑回美元后,各国纷纷放弃本币与美元的固定比价,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布雷顿森林体系趋于崩溃。1976年在IMF的提议和组织下,国际社会达成牙买加协定,宣布黄金非货币化,同时承认各国实施的浮动汇率制度合法化,这标志着国际金融体系再次进入了一个不受全球性多边协定约束的动荡的时代。
自牙买加协定签订以来,国际金融体系总体上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由于在许多基本问题上至今没有形成全球性的制度安排,因此,正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近30年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事实上处于一种“无体系”的状态。不过,伴随着国际经济和金融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特别是经济区域化的快速发展,该体系也发生了一些局部性变化。大致而言,它包括以下基本特征:
第一,国际汇率制度呈现出以浮动汇率安排为主、多种汇率安排并存的基本格局。目前,全球有三类基本的汇率安排:一是独立浮动汇率安排,实行国家包括美国、欧盟、日本和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二是固定汇率安排,包括实行货币局制度和传统钉住汇率制度的国家,以及已取消法定货币国家(如欧盟内部和实行美元化的国家);三是“中间道路”安排,即各种介于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之间的安排,如爬行钉住制、区间浮动制和管理浮动制等,主要包括一些外向型程度较高或国内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发展中经济体。据统计,2002年,在IMF的186个成员经济体中,实行上述三类汇率安排的国家分别占22%、48%和30%。
由于美、欧、日在全球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它们之间的浮动安排对国际汇率制度的性质具有决定性意义。就单个国家而言,浮动汇率安排的利益主要体现在可以维护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自动调节国际收支失衡。但从国际金融稳定的角度看,它至少包含两个缺陷:一是汇率的频繁波动将对正常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造成不利影响,大大增加全球经济活动的汇兑成本和风险;二是容易引起汇率政策冲突,即运用本币贬值政策推行贸易扩张,以牺牲他国利益的方式维护本国利益。在过去一二十年里,尽管全球范围没有发生20世纪30年代那种竞争性货币贬值,但局部的冲突却时有发生。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的情形是较为典型的一个例子。而在工业化国家之间,从80年代后期迫使日元升值的“广场协议”到最近一个时期美元强势政策的调整,都充分显示美国在缓解其经常账户逆差时对于汇率贬值政策的依赖。
固定汇率安排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全部或部分让渡货币主权,换取汇兑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更强的国内财经政策约束。各种形式的“中间道路”则有可能兼收浮动汇率和固定汇率的优点,并使本国货币当局具有一种相机抉择的自由。然而,在美、欧、日等大国货币频繁波动的情况下,无论固定汇率还是“中间道路”安排,实际上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不少研究显示,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1995年以后美元相对于日元的大幅度升值,造成了泰国等实行钉住美元安排的国家货币急剧升值,并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贸易竞争能力。
第二,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具有显著的作用。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时代,由于各国实行严格的金融管制,国际金融市场在国际收支调节中作用比较有限,许多国家的经常账户逆差调节主要依靠财政货币政策。在发生严重逆差时,也可有限地运用汇率政策,并从IMF获得一定的短期信贷支持。然而,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各国可以方便地通过商业性国际融资弥补其经常账户逆差,从而避免采用财政紧缩等可能影响国内经济稳定的调节措施。作为一种基于市场的安排,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提供了充裕的国际流动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各国国际收支调节的代价。但在另一方面,它也产生了新的不稳定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它使一些国家放松内部约束,滥用财政扩张政策,延误必要的国内经济改革和调整。结果是不仅经常账户逆差最终变得难以控制,而且常常为沉重的外债负担所累,甚至成为金融动荡的根源。
第三,国际资本流动缺乏有效监管,已经成为国际金融不稳定的重要源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资本管制的不断放松,国际资本流动迅猛扩张。目前,全球各类国际资本的日交易量已经超过1.5万亿美元。近年来不少研究显示,国际资本市场存在着严重的结构性缺陷,许多国际投资和信贷决策都是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的。在资本流向的国别选择上,特别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资本流动,常常发生“饱饥综合症”,即当看好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前景时,国际资本大规模涌向那里,而当这些国家因为资本过度流入而出现危机迹象时,国际资本又快速离去。因此常造成这些国家内外经济失衡,并最终导致货币和金融动荡。此外,在危机发生的前后,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大规模投机性短期资本的参与更是加剧了有关国家危机的深度,并在危机的国际传递方面扮演核心角色。
第四,多边国际金融机构的功能存在严重缺陷,并且具有明显的不公正性。IMF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遗产。1973年后,该组织已不再具有对各国汇率安排进行约束的权力,其主要功能是对发生国际收支危机的国家提供短期信贷,以增强其清偿能力。然而,由于该组织长期以来资金来源严重不足,因此对于危机国家的救援要求不是行动迟缓,就是力不从心,而且常常附加紧缩开支和经济自由化等不切实际的条件。此外,正如1997年在对亚洲金融危机处理过程中所显示的,由于明显受到美国政府和华尔街利益集团的影响,该组织对于美洲以外危机国家的救援要求往往显得十分冷漠。这表明了该组织在维护国际金融体系稳定方面的功能缺陷和不公正性。
第五,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成效甚微,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进展显著。目前,全球性货币金融合作的主要渠道是七国首脑和财长会议。总体上看,这个协调机制常常流于形式和务虚,很少具有实质性内容。近年来,IMF和国际清算银行也在试图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但或者成效并不显著,或者对各国并没有真正的约束力。相比之下,区域性货币合作进程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经过数十年的努力,欧元于1999年成功面世,欧元区内部也已建立起统一的中央银行和货币政策框架。值得注意的是,欧元的诞生产生了明显的示范效应。最近几年来,在拉美、中东欧等地区,一些国家开始采用美元化和货币局制度,或者在区域内实行固定汇率安排。尽管两年前的金融危机迫使阿根廷放弃了货币局制度,但似乎并没有改变这一趋势。
第六,美元的金融霸权地位基本依旧,但正在面临挑战。自人类进入信用货币本位时代以来,一直没有诞生独立的世界货币,因此,国际经济交易始终依赖少数几个主权国家的货币来充当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资产。美元正是这些货币中最主要的一种。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借助美国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力量,美元便建立了全球性金融霸权地位。半个多世纪以来,尽管美元在国际支付和储备资产体系中的份额有所下降,但目前仍然高达60%左右。依靠这种地位,美国获得了大量的“铸币税”收入,可以通过输出美元不断占有别国的实际经济资源。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学术界对于现行国际金融体系的缺陷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不少积极的改革建议和方案。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建议包括:增强发达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合作,建立汇率目标区,以减少大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的监管,尤其是对投机性资本流动的限制(如实行“托宾税”,即各国对外汇交易征税);改革和重塑IMF,增强其资金实力,提高贷款决策的透明度,增加发展中国家在该组织的表决权;加强区域性货币金融一体化等等。此外,也有一些比较激进的建议,如回归金本位体系、恢复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成立世界中央银行。
历史不会进行简单回归,重新回到金本位或布雷顿森林时代只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近几年的发展显示,其他改革建议也大多没有得到有效实施。一个根本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对金融动荡没有切肤之痛,加上改革有可能损害其既得利益,因而对现行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在总体上并不积极,对于限制国际资本流动、改革和重构IMF等发展中国家十分关注的改革建议,则更是反应冷淡甚至持反对态度。另外,相互间的潜在利益冲突,也使发达国家很难在所有的改革问题上完全保持一致。比如,美国一直反对日本在亚洲推动货币金融合作,特别是反对其倡导成立“亚洲货币基金组织”。
展望未来,可以认为,近期内国际金融体系的现状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不过,从中长期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将更加紧密和深化,预计会有更多的国家积极致力于构建一个稳定和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这意味着上述改革建议有可能在不同程度上逐步得以实现。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已经并且仍将利用各种国际场合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的改革。事实上,自1999年以来,中国在推动亚洲货币金融合作方面已经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㈧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外交的选择
钱嘛,中国是亏定了。美国消费,中国买单嘛。。。
但是中国可以通过这样的一次机会,展示中国的政府的国际责任感,在世界经济中赢得各国的信任。等待时机,让人民币自由兑换,这样一来,人民币有可能变成与美元欧元齐名的国际结算货币。
这样就可以中国消费,国际买单了。。。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