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常态下金融业发展趋势与特征是什么
“新常态”将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什么影响?中国金融业面临什么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近日,在“第十届中国证券市场年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所长张承惠对于“新常态”下的金融业发展机遇和挑战进行详细地分析和解读。
金融业所处环境发生改变
张承惠认为,“新常态”将给中国金融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经济增速放缓上,并将成为一种新常态。经济增速的放缓对于金融机构的经营活动会产生重大影响。一方面,速度减缓带来客户群体的重大改变;另一方面,对金融业的资产质量也会带来影响。
同时,工业增速下降,驱动动力转换。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减缓趋势;另一方面,民间投资比重上升,过去很长时间依靠国有经济和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是经济的主要驱动力,现在这种力量正在发生质的转换。
另外就是消费支出和资本形成的变化。消费支出增加,产业结构开始转向服务业为主导。今年经济在明显放缓的基础上,第三产业到三季度的比重上升到
48.8%,比去年同期提高2.6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以工业为主体的时代,开始进入以服务业主导的新时代,这将对金融业产生重大影响。
第四个是货币政策基调由相对宽松进入稳健的新常态。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的M2增速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为15%以上,在金融危机期间更加惊人,曾经达到过接近40%超宽松的状态。现在M2在10月份已经降到12.6%,最近连续几个月以低于15%的增速在运行,这个态势非常清晰。
第五个是利率的市场化、汇率市场化。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在逐步推进,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来说,利差存在着缩小的趋势。除了中国银行以外,上市银行利差都是在缩小,上市银行净利润增幅从2010年的31.4%降到今年上半年的10.67%。
第六是新的竞争者加入带来的变化,互联网以及类金融机构加入,无形中加剧了竞争。
第七是人口老龄化,这将对金融业产生巨大影响。中国老年人口呈基数大、增速快、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的特点,中国未富先老这样一个特殊的国情,也会给金融业带来挑战和机遇。
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张承惠指出,大环境的改变,使得金融业在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和消费金融领域、有极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对于跨国公司投资走出去的信贷服务、人民币国际化的跨境业务支付、城镇化基础设施投资信贷等方面也面临相当机遇。
从证券业来看,未来的发展机遇在于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可以从场内、场外两个角度进行。现在场内正在推进,但是速度不够快。场外大量的金融创新出来的类资产证券化不是标准的证券化,但是实际也是在做资产的流转,并且还有大的发展空间。
另外,作为中国金融市场上的短板,金融衍生品如果发展不佳,对于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扩展金融市场都是不利的,也不利于实体经济的风险管理。
保险领域的发展空间主要体现在农业保险。农业保险从2008年农保补贴政策从试点到全国推广,规模不断扩大,但是深度和广度不够,还有发展空间;另外,保险业中的责任险占比很低,未来会有大的发展;随着中资机构走出去,未来海外保险也会得到大力发展。
企业在走出去时,总体反映金融服务不足。大量企业走出去,需要融资以及特定金融服务,所以,对于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服务需要加强。
面对机遇和挑战,金融业应该做一些调整和改变。一是改变传统的以工业及大企业为服务重点的做法,要把自己的经营重心下沉;二是改变传统的以抵押和担保作
为风险防范主要工具的做法,创新信贷模式;三是通过创新改变同质化竞争的格局向差异化竞争过渡;改变长期垄断经营形成的心态,放下身段为客户服务;四是改
变以我为中心的做法,增加一些跨机构和跨领域的业务合作,建立起大银行和小微信贷机构的合作机制。
❷ 金融服务的特点有哪些
就金融服务而言,与其他产业部门相比,金融服务同样具有一些显著的特征版,比如:
投入少
金融权服务的实物资本投入较少,难以找到一个合适的物理单位来度量金融服务的数量,这也就无法准确定义其价格,从而也无法编制准确的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因此金融服务业的产出也就难以确定和计量。
融资中介
传统金融服务的功能是资金融通的中介,而现代金融服务则具有越来越多的与信息生产、传递和使用相关的功能,特别是由于经济活动日益"金融化",所以,金融信息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之一。
劳动密集型
金融服务传统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金融活动的日趋复杂化和信息化,金融服务逐渐变成了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资源的多寡在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已经成为决定金融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业生存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自由化
在当今这样一个国内和国际竞争加剧的时代,金融服务正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之中,信息技术、放松管制和自由化的影响已经永远改变并在不断重新塑造着金融服务业领域,而且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下去。
❸ 目前金融服务外包企业的现状有哪些特点,趋势
金融机构将业务外包已有多年历史。例如自1970年以来,证券行业的金融机构为节回约成本,将一些答准事务性业务(如打印及存储记录等)外包。
二十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在成本因素及技术升级的推动下,外包交易的规模已相当可观并涉及整个IT行业。
随后,外包出现在人力资源等更多的战略领域。同期出现了一种名为“业务处理外包(BPO)”的新形式,是一种点到点(end-to-end)的商业链外包。在BPO中,金融机构与服务商的关系也由传统的服务提供转变为战略合作。
外包的另一个趋势是 “离岸化”,即将业务外包到境外。许多跨国公司试图通过建立离岸交易及服务中心来提高本机构整体的效率。金融机构除将业务外包给服务商外,也会把一些业务交由海外附属机构来完成。
❹ 服务型企业的特征及如何打造服务型企业
合易认为:服务型企业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人力资本在企业资本中的占比高,人力资本是服务型企业的“第一资源”。服务型企业的经营理念是一切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其工作重心是以产品为载体,为顾客提供完整的服务。
服务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就必须高度关注顾客的消费体验,打造优秀的服务品牌。要打造优秀的服务品牌,服务型企业必须重点构建四个方面的能力:
第一,将服务清晰定位
打造服务品牌首先要将服务进行清晰的定位,因为一切服务的标准、流程、考核指标等都是根据服务定位而来的。总体来说,消费服务定位为面向大众化的服务、偏向高端或特色服务的细分市场。
大众化服务是根据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提供有选择性、有针对性的服务,它重视服务的投入成本,力求优化投入产出,如经济型连锁酒店、连锁便利店等,其顾客目标是大众市场。
高端或特色服务是将服务视为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着力打造服务品质,定位于高端消费人群或某一特定消费群体,如高端餐饮、星级酒店、咖啡店、奢侈品商店等,其目标是利基市场。
第二,构建品质保障体系
品牌的背后是质量,应该说大部分服务型企业在品质营运体系的各个步骤中都有自己的规范,但由于缺乏执行和监督的力度,这些规范并不能被有效地落到实处。服务型企业要想打造优秀的服务品牌,必须构建科学的品质营运闭环管理体系,使服务标准的制定、培训、辅导和优化形成系统,并严格执行,从而确保服务品质。
第三,聚焦员工满意度提升、员工技能提升
提供服务的主体是一线的员工,因此,很多在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并不是企业没有标准,而是员工对这些标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执行态度和方法各有差异,造成企业的服务水平不稳定,影响客户对服务的体验。企业的服务分为针对员工的内部服务和面向消费者的外部服务。强调内部服务的质量是管理思路的转变,只有满意的员工才能创造满意的消费者,内部服务质量最终决定顾客满意度。
第四,持续追求完美顾客消费体验
服务的最终目标是创造完美的顾客消费体验,完整的顾客消费体验包括四个环节:
1.认知和识别环节。商家要对消费者服务需求充分理解和把握,服务产品设计和营销宣传应与消费者需求相匹配。同时,品牌形象、企业形象应符合消费者的心理期待。
2.比较和决策环节。商家的服务应具有差异化、价格等竞争优势,为顾客提供真实、及时、准确和一致的信息,以及老顾客的好评与推荐。
3.消费服务环节。这是最重要也是消费者直接体验服务的环节,要注意两方面的体验:一是环境体验(硬件),使消费者在对环境的体验中可以感受和加深对品牌诉求的理解;二是服务体验(软件),让顾客在各个门店接受到标准、一致、稳定的基本服务。
4.消费后服务环节。商家可以通过回访、定期沟通等方式与消费者加强联系,提高消费者忠诚度。
❺ 如何分析金融服务业与一般产业的异同
1、金融服务业与一般产业的异同之处:
(1)金融服务业的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与回实物资答产相比有极高的比率;
(2)金融服务业的营运资本规模是其自有权益资本的十几、几十倍,甚至更高;
(3)金融服务业的风 险性很高,同时对整体经济产生较强的联动作用;
(4)金融中介机构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 (5)金融服务业的目标同样是追求利润。
2、金融服务业即从事金融服务业务的行业。我国金融服务业目前包括(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四个分支:银行,证券,信托,保险。金融、保险业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业、证券经纪与交易业、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和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业主要提供金融的存贷、社会资金收缩、扩放,金融领域消费的管理和设计,对金融产品设计,对消费支付方式提供和创新,金融服务业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服务手段。
❻ 现代金融企业的特点
金融企业:是指执行业务需要取得金融监管部门授予的金融业务许可证的企业,包括执业需取得银行业务许可证的政策性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部分财务公司等;执业需取得证券业务许可证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执业需取得保险业务许可证的各类保险公司等。
金融机构是一种特殊的企业,它与一般工商企业既有共同点,也有其特殊之处。其共同点是:从事直接的经营活动,具有一定的自有资本,独立核算,通过经营活动获取利润等。其特殊之处在于:
(1)来自于资本高杠杆率的特殊利益。在银行经营过程中,银行不需投入很多的自有资本即可进行经营,并获取可观的收益,资本的财务杠杆率非常高。在资本高杠杆率的作用下,银行作为信用中介,以其所拥有的巨额信贷资本、兼有理论知识和丰富经验的大量专业管理人才,在业务经营活动中能够创造出丰厚的收益。
(2)银行的特殊风险。银行作为经营货币信用的特殊企业,它与客户之间并非是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而是以借贷为核心的信用关系;这种关系在经营活动中不是表现为等价交换,而是表现为以信用为基础、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即银行以存款方式向公众负债、以贷款方式为企业融通资金。银行经营活动的这种特殊性,产生出特殊的风险:即信用风险、经营风险、公信力风险和竞争风险等。
经过 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大陆的金融机构体系已逐步发展成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作为最高金融管理机构,对各类金融机构实行分业监管。各类金融机构主要包括:
(1)银行业;中国大陆的金融机构体系以银行业为主体,目前银行业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两个体系,一是商业银行体系,一是政策性银行体系,它们都受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
(2)证券业;目前证券业的金融机构主要有:)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基金管理公司;各种中介服务机构,如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评级机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3)保险业。
❼ 如何分析金融服务业与一般产业的异同
1、金复融服务业与一般产业的制异同之处:
(1)金融服务业的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相比有极高的比率;
(2)金融服务业的营运资本规模是其自有权益资本的十几、几十倍,甚至更高;
(3)金融服务业的风 险性很高,同时对整体经济产生较强的联动作用;
(4)金融中介机构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 (5)金融服务业的目标同样是追求利润。
2、金融服务业即从事金融服务业务的行业。我国金融服务业目前包括(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四个分支:银行,证券,信托,保险。金融、保险业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其他银行、信用合作社、信托投资业、证券经纪与交易业、其他非银行金融业和保险业等。金融服务业主要提供金融的存贷、社会资金收缩、扩放,金融领域消费的管理和设计,对金融产品设计,对消费支付方式提供和创新,金融服务业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服务手段。
❽ 金融服务质量有哪些特点
金融服务是服务营销来学自的基础,而金融服务质量则是金融服务营销的核心。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金融服务业,服务质量都是企业竞争中制胜的法宝。金融服务质量的内涵与有形产品质量的内涵有区别,消费者对金融服务质量的评价不仅要考虑服务结果,而且涉及金融服务的过程。金融服务质量应被消费者所识别。金融服务质量的构成要素、形成过程、考核依据、评价标准均有别于有形产品。
金融服务质量是产品生产的服务或服务业满足规定或潜在要求(或需要)的特性和特征的总和。特性是用以区分不同类别的产品或服务的概念,特征则是用以区分同类服务中不同规格、档次、品位的概念。金融服务质量最表层的内涵应包括服务的安全性、适用性、有效性和经济性等一般要求。
预期服务质量即顾客对服务企业所提供服务预期的满意度。感知金融服务质量则是顾客对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实际感知的水平。如果顾客对服务的感知水平符合或高于其预期水平,则表明顾客获得较高的满意度,认为企业具有较高的服务质量;反之则会认为企业的服务质量较低。从这个角度看,金融服务质量是顾客的预期服务质量同其感知金融服务质量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