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运营必须要对数据敏感,以下指标需要关注:
1、用户注册数,首先你要知内道你的注册数据
2、注容册成本,就是单个用户成功注册的成本
3、投资成本,就是注册用户到投资的成本
4、复投率,这个很重要,投资人数再多,如果没有复投意义不大,因为拉新的成本比留住老用户要大的多。
5、ROI,其实说了这么多,企业管理者就看重一个指标就是投资回报率,衡量一个推广渠道的优劣,这个是核心指标
知道了哪个渠道的ROI最高,就可以对你的推广策略做参考,这样就能形成良性循环。
㈡ 谁能提供互联网金融平台大数据
作为互联网金融的行业先锋贷兔网从资金和安全的角度讲,大数据的支持可以为理回财者全面分析答理财项目的数据分析,得出理财项目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贷兔网对于互联网金融一切以数据导向,从企业层面数据,社会经济大数据,立体的为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㈢ 目前为止哪些学校开设有互联网金融,大数据
目前抄国内高校开设互联网金融专业袭的并不算多,因为该专业属于新兴的“互联网+”前沿专业,是伴随着金融行业互联网化应运而生的。据我所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率先联合慧科集团开设了这个专业,随后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山东女子学院等重视学生就业质量的高校也相继开设了该专业。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发展,市场上对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可以预见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这个专业。
㈣ 互联网金融运营需要关注的数据有哪些
互联网金融用户行为特征:
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在 web 端购买专的转化率基属本都在 1% 以下,APP购买率在 5% 左右,远远低于电商或者其他在线交易的购买率。
虽然转化率低,但是客单价却很高。一般来说,电商行业客单价在几十到几百,而互联网金融客户,客单价从几千到几万,某些特殊领域甚至高达几十万。而客单价高,就意味着用户购买决策会更复杂,购买周期也会更长。
用户购买行为有很强周期性。电商的客户下次购买时间是不确定的,但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真正购买的用户,是有理财需求的用户,在资金到期赎回产品后,一定还会进行下一次购买,只不过未必发生在你的平台上。
㈤ 有什么数据可以衡量银行业收到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建议你去人行官网查阅2013年存贷款数据。
提醒:余额宝的每日年化收益率,其实是天弘内增利宝货币市场基金的收益容率,本质上不是互联网金融而是货币基金的业绩,所以用该数据反映互联网金融发展欠妥,建议用天弘增利宝2013年的总份额变化数据来参考。
另外,“宝类”产品只是互联网金融的一小部分,此外还有大数据模式阿里小贷,P2P领域中的开鑫贷,建议你分析出这几个分支在互联网金融中的比例,进行综合分析。
这样做,才是全面,客观,有效的
㈥ 互联网金融风控模型,需要多大的数据
1、基于某类特定目标人群、特定行业、商圈等做风控
由于针对特定人员、行业、商圈等垂直目标做深耕,较为容易建立对应的风险点及风控策略。
例如:
针对大学生的消费贷,主要针对大学生人群的特征
针对农业机具行业的融资担保。
针对批发市场商圈的信贷。
2、基于自有平台身份数据、历史交易数据、支付数据、信用数据、行为数据、黑名单/白名单等数据做风控
身份数据:实名认证信息(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银行卡、单位、职位)、行业、家庭住址、单位地址、关系圈等等。
交易数据/支付数据:例如B2C/B2B/C2C电商平台的交易数据,P2P平台的借款、投资的交易数据等。
信用数据:例如P2P平台借款、还款等行为累积形成的信用数据,电商平台根据交易行为形成的信用数据及信用分(京东白条、支付宝花呗),SNS平台的信用数据。
行为数据:例如电商的购买行为、互动行为、实名认证行为(例如类似新浪微博单位认证及好友认证)、修改资料(例如修改家庭及单位住址,通过更换频率来确认职业稳定性)。
黑名单/白名单:信用卡黑名单、账户白名单等。
3、基于第三方平台服务及数据做风控
互联网征信平台(非人行征信)、行业联盟共享数据(例如小贷联盟、P2P联盟) FICO服务
Retail Decisions(ReD)、Maxmind服务
IP地址库、代理服务器、盗卡/伪卡数据库、恶意网址库等
舆情监控及趋势、口碑服务。诸如宏观政策、行业趋势及个体案例的分析等等
4、基于传统行业数据做风控
人行征信、工商、税务、房管、法院、公安、金融机构、车管所、电信、公共事业(水电煤)等传统行业数据。
5、线下实地尽职调查数据
包括自建风控团队做线下尽职调查模式以及与小贷公司、典当、第三方信用管理公司等传统线下企业合作做风控的模式。
虽然貌似与大数据无关,但线下风控数据也是大数据风控的重要数据来源和手段。
㈦ 从事互联网金融该如何应用大数据
大数据应用到互联网金融业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类:
第一,高频交易(high-frequency trading)和算法交易(algorithmic trading),以高频交易为例,交易者为获得利润,利用硬件设备和交易程序的优势,快速获取、分析、生成和发送交易指令,在短时间内多次买入卖出,且一般不持有大量未对冲的头寸过夜,如在期货市场、外汇市场应用较多。
第二,通过收集、分析社交媒体上的内容进行市场情绪分析,大约两年前,对冲基金开始从Twitter、Facebook、聊天室和博客等社交媒体中提取市场情绪信息,开发交易算法。例如一旦从中发现有自然灾害或恐怖袭击等意外信息公布,便立即抛出订单。
第三,加强风险的可审性和管理力度,支持精细化管理,设立N条准则筛选出合适的借款人或理财产品,如PP宝 在选择合适的投资平台时有20多条准则,判断出那个平台的风险小,该平台的债权风险小,把投资风险控制在最小。
㈧ 在哪儿可以找到互联网金融的行业数据
前瞻产业研究院 提供的《2015-2020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专告》显示,截止至属2014年底,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已经突破10万亿元。以P2P业态为例,过去5年中,各类P2P平台都获得了年均超过250%的爆发式增长。
不过,作为新兴行业,互联网金融问题不容忽视。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风险也日益加剧。仍以P2P业态为例,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问题P2P平台数量为273家,数量超过2014年问题P2P平台数总和,今年以来,P2P网络贷款平台出现跑路或提现困难的公司更是高达677家。
㈨ 如何进行互联网金融运营数据的分析,都有哪些方法
作者:张溪梦 Simon
链接:https://www.hu.com/question/29185414/answer/110954989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我们之前做过一期互联网金融的公开课,「互联网金融增长宝典:三大步骤提高转化,搞定用户运营」,主讲人是 GrowingIO 的业务增长负责人徐主峰,曾任职 Criteo、Microsoft 等公司,有丰富的电商、互联网金融客户解决方案经验。 这是公开课的速记整理。
这是一篇互联网金融宝典,我推荐给所有转化率只有 1%、总是为谁可能是你的购买用户而犯愁的互联网金融的高管、PM、市场运营和销售们。本文通过实战案例,手把手教你建立转化指标、 梳理分析思路、提供分析步骤并最终建立用户行为分析模型。
文 / 徐主峰
大部分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最为纠结的一点是,流量这么大,获客成本这么高,为什么最后的转化率和成单量却这么低?怎样才能提高用户运营效率?用户行为数据分析怎样把处在不同购买决策阶段的用户挑选出来,帮助互联网金融公司做到精益化运营?
我们的客户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互联网金融,比如人人贷等行业前 10 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服务客户的过程中,我们也积累了大量的数据驱动业务的实践案例,来帮助客户创造价值。
一 、互联网金融用户四大行为特征
互联网金融平台用户有四大行为特征:
第一流量转化率低,下图是某互联网金融公司网站上,新客户过去 30 天整体购买转化漏斗,其转化率只有 0.38%:
而这并非个例,实际上,绝大多数互联网金融公司,在 web 端购买的转化率基本都在 1% 以下,APP购买率在 5% 左右,远远低于电商或者其他在线交易的购买率。
第二,虽然转化率低,但是客单价却很高。一般来说,电商行业客单价在几十到几百,而互联网金融客户,客单价从几千到几万,某些特殊领域甚至高达几十万。而客单价高,就意味着用户购买决策会更复杂,购买周期也会更长。
第三,用户购买行为有很强周期性。电商的客户下次购买时间是不确定的,但是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真正购买的用户,是有理财需求的用户,在资金到期赎回产品后,一定还会进行下一次购买,只不过未必发生在你的平台上。
最后一个特点是「很强的特征性」,主要包括两个特征:
A:用户的购买偏好比较容易识别,理财产品数量和品类都很少,所以用户购买的需求或者偏好,很容易从其行为数据上识别出来。
B:用户购买过程中的三个阶段特别容易识别:
用户在购买决策阶段,有大量的交互事件产生,他会看产品,比对不同产品的收益率和风险,比对不同产品的投资期限等等;
但是一旦他完成了产品的购买,就不会有大量的交互行为产生,他可能仅是回来看一看产品的收益率。
当用户的产品资金赎回之后,又有大量的交互事件产生,实际上他处在下一款产品购买的决策期。
二、互联网金融用户运营的三大步骤
针对互联网金融用户行为的四个特征,在用户运营上有三个比较重要的阶段性工作:
1.首先,获取可能购买的目标用户,合理配置在渠道上的投放预算,以提高高质量用户获取的比例:
渠道工作的核心,主要是做好两方面的工作:宏观层面,优化整个渠道的配置;微观层面,单一渠道角度来说,根据渠道配置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实施和调整。
具体渠道的实施,大家都比较熟悉,但是对于整个渠道组合配置的优化,很多人接触的其实并不多。
以渠道一为例,总体的转化率是 0.02%;在过去 30 天站内总体的流量是 18.9K,漏斗第一级到第二级的转化率是 3.36%,这样一共是五级,我们看到最终渠道一带来总体的成交用户一共是 4 人。
类似的,前 10 的渠道数据都很清晰。不同渠道带来的流量,不同渠道总体的转化率,以及不同渠道在整个转化路径上每步的转化率都可以看到。
这里面有几个渠道很有特点:
渠道一的特点,渠道一带来的流量是所有 10 个渠道里最大的,但是它的总体转化率却是低的;
渠道二和渠道七,渠道二的量很大,但是转化率是零。渠道七量比较一般,转化率也是零;
渠道九和渠道十,这两个渠道是所有渠道里转化率最高的。但是这两个渠道特点,是带来流量不是特别大……
结合典型渠道特点,可以做一个象限图:
第一象限(右上角)渠道质量又高,带来流量又大的,这里面渠道三四五是符合这个特征的,渠道策略应该是继续保持和提高渠道的投入。
第二象限(左上角)渠道的质量比较高,但带来的流量比较小,这里面包含的主要渠道就是八九十。对应的主要策略是,加大渠道的投放,并且在加大投放的过程中,要持续关注渠道质量的变化。
我们先看第四象限(右下角),渠道质量比较差,但是带来流量比较大,这里面主要有渠道一和渠道二。相对应的渠道策略,应该在渠道做更加精准的投放,来提高整个渠道的质量。
第三象限(左下角)这个象限里渠道质量又差,带来流量又小,比如渠道六跟渠道七。我们是否要直接砍掉?这里建议是,策略上要比较谨慎一些。所以在具体渠道的策略上,业绩保持监测,然后小步调整。
根据上面数据分析得出的结果,做过渠道优化后,就会为我们带来更多高质量的用户。
2.接下来就要把高价值的用户——真正有购买需求,愿意付费、购买的用户找出来。
将资源与精力投入到真正可能购买的用户上的前提是,我们要能够识别出,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用户?哪些是价值偏低的用户?
其实对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来说,甚至所有包含在线交易的平台,用户的购买意愿,是可以从用户的行为数据上识别出来的。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特殊性,相比于电商平台来说,商品品类更少,平台功能也更为简单,所以用户的行为数据,也更能反应出互联网金融平台上用户的购买意愿。
把用户在平台上的所有行为总结一下,核心的行为其实并不多,具体包括:
用户查看产品列表页,说明有一些购买意愿,点击某个产品,说明用户希望有进一步的了解。用户最终确认了支付,完成了购买,购买流程就走完了,他的理财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每一种行为都表示出用户不同程度的购买意愿,所以获得用户在产品里的行为数据就十分重要。
既然用户行为数据这么重要,那么怎样获取呢?GrowingIO 以无埋点的方式,全量采集用户所有的行为数据,根据我们对业务的需求,配比成不同的权重系数,并按照每个用户购买意愿的强弱,进一步分群。
这是我们一个客户制作的用户购买意愿指标的范例,刚才的前 5 个行为,都是用户在购买前典型的行为:
每种典型事件的权重系数不一样,用户购买意愿是越来越强的:用户点了投资按纽,甚至点了提交的按钮,显然要比他单单看产品列表页,或者单单看产品页、详情页的意愿强。越能反应用户购买意愿的事件,你给它分类的权重应该是最大的,这是大的原则,0.05 还是 0.06 影响并不大,所以不必纠结。
这样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就可以按照每个用户的所有行为,给用户做购买意愿打分的指标,最终形成用户购买意愿的指标。
这是我们从高到低截取部分用户购买意愿打分的情况,第一列是每个用户的 ID,第二列是按照购买意愿给每个用户打分的情况。得分高的,就是购买意愿最强烈的用户。
拿到所有用户购买意愿之后,我们就可以按照用户购买意愿的强烈与否,把所有的用户分成不同的群体,来做针对性的运营。
这是在把用户在过去 14 天内,由其产生的所有行为数据,按照购买意愿打分的权重,把打分大于 5 的用户找出来,在总体用户里,这部分用户购买意愿排名前 20% ,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购买意愿强烈的用户。
类似我们还做了购买意愿中等的用户分群,这是购买意愿排名在 20-60% 之间的用户;购买意愿排名在最后 40% 的用户,是购买意愿最弱的用户分群。
分群之后,点击任意一个分群,都会以用户 ID 的形式列出来。因为你要有用户的 ID ,才能对这些用户施加运营策略。每个用户最近 30 天的访问次数,最近的访问地点,最后一次访问时间都可以看到。
接下来针对这些购买意愿强烈的用户,怎样推动用户的转化呢?
3.采取针对性的运营策略,提高高价值用户的转化率。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购买偏好,互联网金融平台商品品类是比较少的,用户购买的目的性也比较清晰,一般商品的品类有这么几种:
第一种:债券型理财产品
第二种:股票型理财产品
第三种:货币型理财产品
第四种:指数型理财产品
第五种:混合型理财产品…
我们把用户在不同品类商品上的访问时长占比算出来,就能比较好地了解用户的购买偏好。比如下图,我们用用户访问债券型产品详情页的访问时长,除以用户在站内总体的访问时长,就能够得到用户在债券产品上访问时长占比的指标。
我们还是使用用户分群的工具,把在债券型产品上的访问时长占比大于40%的用户分出来,这是有非常强烈表征的客户,他购买的偏好就是债券型的产品。
同时我们再设定另外一个指标,比如用户购买意愿指标,之前我们做过大于5,也就是购买意愿排名在前 20% 的。
通过这两个条件,我们就可以把购买偏好是债券型产品,同时有强烈购买意愿的用户找出来,这两个指标的关系是并(and)的关系。同样我们可以按照用户的购买偏好,把关注其他品类的用户,都做成不同的用户分群,然后形成不同购买偏好的用户群体。
针对这些用户,其实在运营策略上,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展开来进行做:
从购买阶段的角度,首先我们把所有用户可以分成新客和老客。对于这两个群体来说,运营策略和运营重点是非常不一样的。
新客群体,是从来没有在平台上发生过购买的用户,我们要根据用户的购买意愿,做进一步的运营。
老客群体,也就是在平台上已经发生过产品购买的用户,除了关注用户的购买意愿之外,用户的资金状态(资金是否赎回)也是非常重要的参数。
用户是否购买过产品?购买产品的用户是否已经赎回资金?这两个内容,其实是一个用户当前的属性。在我们分群的工作里,这有个维度的菜单,通过这个维度菜单,我们就可以把具有某种属性的用户找出来:
这里我做了一个分群,我们可以看一下。在维度的菜单里,我们把是否购买过产品的维度值设置成了 1 。把资金是否已经赎回这个维度的值,也设置成了 1 。实际上是把那些资金已经赎回的老用户找出来;同样在指标这个菜单里,我们同时也把有强烈购买意愿的用户找出来,时间是过去 14 天,指标大于 5 。
这样我们就制作了一个用户分群,而这个用户分群里所有用户,要满足下面的三个特征:
特征一:购买过产品的老客。
特征二:他们的资金,目前已经赎回了。
特征三:过去 14 天内的行为数据,表明这个用户有着强烈的购买意愿。
同理我们把所有用户,整理为下面几个不同类别,对应不同的运营策略:
比如新客里,当前有购买意愿的,其实他属于购买决策期的新用户。应该根据用户的购买偏好,推荐这种比较优质的理财产品。并给予一定的购买激励,来促进这些新客在平台上的第一次购买,这个对于新客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以此类推。
相比于电商或者其他行业,互联网金融平台结合行业和用户的特点,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角度,驱动产品业务以及提高用户的转化率,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㈩ 互联网金融 数据分析需要哪些数据
交易额,投资人数,用户的属性,平台的安全信息等等一系列的,你可以自己去相关的数据论坛去看看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