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金融投资 >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融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融危机

发布时间:2021-08-13 07:41:16

⑴ 当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有多大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只要类比一下就能想象到了:假如有一天,人民币不能使用了,各个省必须用自己的货币进行交易,而且由于天朝传统的地域特色,不是本省的货币会遭到歧视——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国内的经济会变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大衰退、失业潮、恶性的通货膨胀、无休止的汇率浮动。要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就需要理解为什么人们需要一个通用的货币——当年秦始皇为什么要统一六国度量衡?因为一种统一的货币能够极大地降低交易成本,促进交易种类、交易数量、市场容量、市场范围的扩大,对整个经济都有不可估量的正面作用。如果没有货币,任何经济文明都不会发展;如果没有统一的货币,交易将会受到国别地域的严重限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前是黄金,金本位持续了很多年,黄金是世界硬通货,直至两次世界大战之后,金本位解体。美国建立布雷顿森林肯定有称霸世界的野心,这个地没得洗。在那个时期,欧洲经济崩溃,美国囤积了大量的黄金,如果要恢复金本位,就必须由美国向欧洲各国发放真正的黄金贷款,使各国以自己拥有的储备黄金建立新的货币体制,待经济恢复后偿还。但美国不是这样做的,它用美元做了个过渡,1美元=1/35盎司黄金,各国以美元为储备金建立自己的货币体制,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使用美元还能提供便利,但本质完全不同。美元从实质上说,是美国政府发行的纸币——当然发行机构是美联储。美国政府承诺了它与黄金存在固定比价,是基于政府信用和战后较为充足的黄金储备——但这些承诺并不是完全有保证的。因为黄金总量的增长不可能与美元的增长同步,当美国政府不得不持续扩大美元赤字以满足国际支付需要时,格雷欣法则——或者说“劣币驱逐良币”——就会发生作用,币值高估货币(劣币)会将币值低估的货币(良币)挤出流通,在这里便是美元把黄金挤出流通,人们倾向于持有黄金以期其价格上涨,或美元价格下跌。有人会说,黄金本来就没有流通,它们都存在美国的金库里——是的,但美元是以黄金为基础存在的,如果没有了黄金,那么美元是什么?一张无价值的纸。

⑵ 布雷顿森林体系如何引起美元危机

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就意味着,各国以美元为最重要的外汇储备。而这些储备,实际上是美国的外债。而这些储备的来源是美国国际收支的逆差。这些储备的增加,是美国外债的增加。各国持有的美元储备的增长,要以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为前提,所以,美国的国际收支必须持久的逆差下去。可是,这逆差持久的、大量的存在下去,又将动摇各国对美元的信心。这就为美元危机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埋下了祸根。朋友们,有趣吗?

当时在世界上最不服气的,当属法国了。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前的三大货币区,美元区、英镑区、法郎区。法国可是占有一席之地的,这下可好,被边缘化了。于是,法国手里的美元积累到一定的量,就去向美国换黄金。闹的很多国家也有样学样,用美元和美国换黄金。美国呢?眼巴巴的望着黄金大量外流,只好打落了牙齿和血吞喽。当然,这不是崩溃的主要原因。原因是四次大的美元危机造成的。

第一次美元危机。1960年10月,在全世界出现了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因为在那时,美国已连年国际收支逆差。从1950——1956年,年均逆差为15亿美元。1967年略有顺差。1958——1960年,年均逆差37亿美元。1939年的1美元到1960年只值47美分。经1958年的战后第2次经济危机之后,工业生产下降了14%。黄金储备由原来战后的400多亿美元,降至178亿美元,而短期外债却达210亿美元。黄金储备已不足偿还债务,这使美元的信誉发生了动摇。市场上的黄金价格为41。50=1盎司。高出官价约20%。美国为了挽救美元危机,只好求助于其它国家,与英、法、德、意、荷、比、瑞六国,建立七国“黄金总库”,来维持黄金官价。与英、法、德、荷、比、卢、加、日、瑞组成十国集团筹集60亿元贷款,另与14国签定“互惠借款协定”。借款额达197。8亿美元。这次危机表明,美元已无力单独支撑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了。

第二次美元危机。1968年3月美国的黄金储备降至121亿美元,而短期外债达331亿美元。市场上再次掀起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金价迅速上涨,黄金总库为了打压金价,大量抛售黄金,从1967年10月——1968年3月供损失黄金34。6亿元。于是,各国转向美国兑换黄金以弥补损失。美国政府无奈,只好召集黄金总库成员国紧急会议,决定解散黄金总库。只宣布停止在伦市场按35美元官价供应黄金。实行黄金双价制。市场黄金价格按供求自由波动,不再进行干预。只允许外国中央银行按照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第三次美元危机。受美国国内战后第五次经济危机的影响。1971年5月欧洲市场再次爆发大规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联邦德国马克及其它西欧货币的风潮。美国国内工业生产下降8。1%,国际收支逆差达220亿美元。黄金储备降为110亿美元。只够偿还短期外债553亿美元的五分之一。美元暴跌,黄金猛涨。8月15日美国政府宣布,停止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按黄金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8月18日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7。89%。黄金官价提高到38美元=1盎司。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幅度从不超过平价的正负1%扩大为正负2。25%。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两大支柱之一的美元与黄金挂钩,实际上已倒塌,因为各国已不能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只剩下固定汇率制了。

第四次美元危机。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美元危机,使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走到了尽头。由于长期的对越侵略战争,极大的消耗了美国的国力,再加上美元贬值后又停止兑换黄金。美元的信用极度下降。有这么个例子,一个美国游客,到法国后上街擦皮鞋。过后要付给擦皮鞋的美元,遭到拒收,擦皮鞋的只要法郎。也就是说,美元连擦皮鞋的都不要。在当时美元的信誉可想而知。

1973年1月,大量的美元在欧洲被抛售,抢购联邦德国马克、日元和黄金。在欧洲和亚洲的大量“无主美元”(指这些美元不受美国财政部控制),在毫无出路的情况下,转而大规模的冲击金融市场。2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美元第2次对黄金贬值,幅度为10%。每盎司金价提高到42。22美元。至此其它西方国家为了应付美元危机的影响,纷纷取消了本国货币与美元的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撤底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货币体系,客观的说,对战后的重建和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积极的作用,由于美元等同于黄金,弥补了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由于有固定的汇率制,又保证了经济的相对稳定的发展。但是,这体系的出发点是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经济霸权。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与生俱来的缺陷就暴露了。它的缺陷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强大的国家都弥补不了的。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注定了它灭亡的命运。这也是我认为西方人思维方式是现实和短视的原因之一。那时的美国似乎认为自己就是一切吧。那时的美国拥有全世界四分之三的黄金,现在呢?多少年过去了。黄金相应的价格已是1盎司=450美元上下。最新的黄金现货价位是1盎司=471美元上下。

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和瓦解,世界经济格局的三大支柱

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并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世界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1948—1976年为7.7%,而战前的1913—1938年,平均每年只增长0.7%。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是进入6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加深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新经济(行情论坛)政策”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过剩”,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1000多亿。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即“特里芬难题”。体系本身发生了动摇,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了从1960年起,美元危机迭起,货币金融领域陷入日益混乱的局面。为此,美国于1971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布雷顿体系的历史作用与欧元启动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并于1月4日入市。作为欧洲单一货币和国际货币体系内惟一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它是欧盟实施其1991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迈向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步骤,体现了欧盟15国实现欧洲单一货币体系的决心,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开始从一极走向多极。欧元前的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推动了国际金融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二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⑴。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⑵。这为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国统治集团认为,英国特惠制和英镑区是战后妨碍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障碍之一,因而美国主张“在很短的一个过渡阶段之后,不允许保护关税、贸易限额,以及诸如竞争性货币贬值、多种汇价、双边清算协定、限制货币自由流通措施等各种形式的金融壁垒存在下去”⑶。但当时英国在货币金融领域里还有一定实力,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英国在世界上还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怀特计划”是从当时美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并竭力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以便于美国对外进行贸易扩张和资本输出。它主张在战后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基金组织的任务主要是稳定汇率,实际上这是为美国输出过剩资本、控制和掠夺其他国家服务的。“凯恩斯计划”是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的困境出发,尽力贬低黄金作用,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称“国际清算联盟”,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帐户转帐进行清算。

两个方案反映了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目的。从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美、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国际货币计划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是有其历史作用的,它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可以自由铸造,而且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所以汇价的波动受到黄金点制约,波动界限是狭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通货膨胀严重,金市的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移动受到阻碍,金本位制陷入严重危机。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使世界的货币金融关系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它是世界货币体系的第一次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加强外汇管制,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局面。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以其丰富的黄金储备为背景,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⑷;世界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1948—1976年为7.7%,而战前的1913—1938年,平均每年只增长0.7%⑸。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国际收支危机。战后初期,许多国家由于黄金外汇储备枯竭,纷纷实行货币贬值,造成国际收支困难,而基金组织的贷款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1947-1969年,基金组织贷款总额为202亿特别提款权⑹。但是基金组织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前期,贷款活动范围是有限的,主要是在地区上(如欧洲支付联盟)取得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由于在减少限制方面有了较快发展,许多国家国际支付地位的加强,也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基金组织的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也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世界银行成立初期,贷款也主要集中于欧洲国家,总数约5亿美元⑺。后来,世界银行的贷款方向主要转向发展中国家,以解决开发资金的需要。此外,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三、布雷顿森林系统解体与欧元

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是进入6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加深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⑻。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⑼,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 73.4%⑽,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

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⑾。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过剩”,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1000多亿⑿。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即“特里芬两难”⒀],体系本身发生了动摇,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了从1960年起,美元危机迭起,货币金融领域陷入日益混乱的局面。为此,美国于1971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开始逐步衰落,在这种形势下,新的主导性货币的出现已成为必然。

前几年,不少人认为,随着日元大幅升值,德国马克坚挺以及美元大幅贬值,美元、日元、马克三币并驾齐驱将取代美元的一统天下。但事实并非如此,德国和日本的实力短时期很难与美国抗衡,近年来,日元的大幅振荡,就已证明了这一点。而欧盟支持下的欧元则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成为惟一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这同背后支持欧元的经济实力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欧盟不同于单一的德国和日本,其整体经济规模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均处于世界首位,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中与美元相抗衡。此外,日元、马克、英镑、瑞士法朗等也占有一定地位,分美元一勺羹。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必将对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欧盟内部,一方面,欧盟各成员国为使欧元如期启动和启动后的稳定运行,就必须合理降低财政赤字和通胀率。这就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欧元的启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结束欧洲千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欧洲”的重要象征和必经之路,并成为保障欧盟统一大市场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

其次,在国际范围内,欧元将促使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大幅调整,加剧国际金融体系的竞争,使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进行配置。亚非等一些国家也可用欧元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并在某些情况下削弱美元对其经济政策施加的压力。

从欧元一年多来运行情况看,尽管它在欧元区内表现还是良好的,支付体系运行正常,物价稳定,并给人们带来新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天地,但欧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逐步把它们解决好,才能使成员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世界经济和贸易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

⑷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什么将其取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

1.是牙买加体系。 2.国际货币体系演变历程: 1880至1914年,国际金本位制度 1918至1939年,国际金本位制度的恢复时期 1944至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 1973至1976年,向浮动汇率制度过渡时期 1976年至今,牙买加体系 3.牙买加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于1972年7月成立一个专门委员会,具体研究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委员会于 1974的6月提出一份"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纲要",对黄金、汇率、储备资产、国际收支调节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原则性的建议,为以后的货币改革奠定了基础。直至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理事会"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举行会议,讨论国际货币基金协定的条款,经过激烈的争论,签定达成了"牙买加协议",同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通过了《IMF协定第二修正案》,从而形成了新的国际货币体系。 4.体系改革 背景 随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的瓦解,改革国际货币制度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1972年7月2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决议,成立一个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加的国际货币制度和有关问题委员会(即二十国委员会,在十国集团外增加了澳大利亚、印度、巴西、摩洛哥、埃塞俄比亚、阿根廷、墨西哥、扎伊尔、印度尼西亚和伊拉克),讨论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问题。但在如何制止由于美元泛滥而造成的国际货币动荡局势,以及如何取代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等问题上,美国和西欧国家之间矛盾重重。西欧国家要求美国恢复美元兑换黄金,以清偿美元债务;而美国则坚持要等其国际收支状况改善后再解决,主张创立一种由国际机构管理的固定的国际货币,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具有世界中央银行的地位和作用。西欧国家尤其是法国主张用黄金取代美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认为现阶段黄金仍是政府间办理清算的重要手段,而美国则主张减少黄金的货币作用,实现黄金非货币化,使之成为一种金属商品。由于各方意见分歧,使二十国委员会成立时原定在两年内提出货币改革方案的计划无法实现。1974年6月委员会提出了一个原则性的“改革大纲”便结束了工作。同时成立了一个临时委员会代替二十国委员会继续就国际货币制度改革问题进行研究,并于1976年1月就取消固定汇率制、肯定浮动汇率制、各成员国可自行选择汇率制度、废除黄金官价、取消有关基金份额中的25%须以黄金缴付的规定,以及扩大特别提款权的使用范围等问题达成协议,即《牙买加协定》。但这些改革与发展中国家要求根本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愿望相差甚远。1968~1987年,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南斯拉夫等77个发展中国家(即七十七国集团)先后举行过 6次部长级会议,提出了改革国际货币制度的行动纲领,通过了《哈瓦那宣言》。其主要内容是:制定一个解决发展中国家债务问题的新战略,把债务的偿还额同实际偿债力挂钩;增加多边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免除较穷发展中国家所欠官方发展援助项下的债务;通过各种渠道如官方发展援助、出口信贷和直接投资等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流入量;稳定货币汇率;增加特别提款权的分配,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份额;设立一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加的部长代表委员会,审议国际货币制度的改革等问题。这为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货币多边谈判提供了一个较为统一而完整的指导方针。但这些建议由于遭到发达国家反对,一直未能实现。 改革创造超主权储备货币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使我们再次面对一个古老而悬而未决的问题,那就是什么样的国际储备货币才能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的银本位、金本位、金汇兑本位、布雷顿森林体系都是解决该问题的不同制度安排,这也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成立的宗旨之一。但此次金融危机表明,这一问题不仅远未解决,由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反而愈演愈烈。 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第三,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国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一、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并在全球范围内迅速蔓延,反映出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理论上特里芬难题仍然存在,即储备货币发行国无法在为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同时确保币值的稳定。 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经济全球化既受益于一种被普遍接受的储备货币,又为发行这种货币的制度缺陷所害。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的故意,但却是制度性缺陷的必然。 二、创造一种与主权国家脱钩、并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从而避免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理想目标 1、超主权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以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上世纪四十年代凯恩斯就曾提出采用30种有代表性的商品作为定值基础建立国际货币单位“Bancor”的设想,遗憾的是未能实施,而其后以怀特方案为基础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显示凯恩斯的方案可能更有远见。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于1969年创设了特别提款权(下称SDR),以缓解主权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但SDR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线希望。 2、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由一个全球性机构管理的国际储备货币将使全球流动性的创造和调控成为可能,当一国主权货币不再做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三、改革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 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可能是个长期内才能实现的目标。建立凯恩斯设想的国际货币单位更是人类的大胆设想,并需要各国政治家拿出超凡的远见和勇气。而在短期内,国际社会特别是基金组织至少应当承认并正视现行体制所造成的风险,对其不断监测、评估并及时预警。 同时还应特别考虑充分发挥SDR的作用。SDR具有超主权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同时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因此,应当着力推动SDR的分配。这需要各成员国政治上的积极配合,特别是应尽快通过1997年第四次章程修订及相应的SDR分配决议,以使1981年后加入的成员国也能享受到SDR的好处。在此基础上考虑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 本回答由文化艺术分类达人 只翔锦推荐

⑸ 国际金融体系和布雷顿森林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二战结束之后建立起来的国际金融体系,内容是美元盯住黄金,其他国家货币盯住美元。主要和当时的背景有关系,后来瓦解。

⑹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了以后,我们现在处于什么国际货币体系中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到20世纪60~70年代,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的信誉受到极大的冲击,爆发了多次美元危机。大量资本出逃,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暴涨。为了抑制金价上涨,保持美元汇率,减少黄金储备流失,美国联合英国、瑞士、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八个国家于1961年10月建立了黄金总库,八国央行共拿出2.7亿美元的黄金,由英格兰银行为黄金总库的代理机关,负责维持伦敦黄金价格,并采取各种手段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兑换黄金。 60年代后期,美国进一步扩大了侵越战争,国际收支进一步恶化,美元危机再度爆发。1968年3月的半个月中,美国黄金储备流出了14亿多美元,仅3月14日一天,伦敦黄金市场的成交量达到了350~400吨的破记录数字。美国再也没有维持黄金官价的能力,经与黄金总库成员协商后,宣布不再按每盎司35美元官价向市场供应黄金,市场金价自由浮动,但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仍按官价结算,从此黄金开始了双价制阶段。但双价制也维持了三年的时间,原因是美国国际收支仍不断恶化,美元不稳;二是西方各国不满美国以已私利为原则,不顾美元危机拒不贬值,强行维持固定汇率。于是欧洲一些国家采取了请君入瓮的策略,既然美国拒不提高黄金价格,让美元贬值,他们就以手中的美元兑换美国的储备黄金。 当1971年8月传出法国等西欧国家要以美元大量兑换黄金的消息后,美国于8月15日不得不宣布停止履行对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以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1971年12月以《史密森协定》为标志美元对黄金贬值,同时美联储拒绝向国外中央银行出售黄金,至此美元与黄金挂钩的体制名存实亡。 1973年3月因美元贬值,再次引发了欧洲抛售美元、抢购黄金的风潮。西欧和日本外汇市场不得不关闭了17天。经过磋商最后达成协议,西方国家放弃固定汇率制,实行浮动汇率制。至此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完全崩溃,从此也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但直至1976年国际社会间才了达成了以浮动汇率合法化、黄金的非货币化等为主要内容的“牙买加协定”。从法律的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8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该协定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1/6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IMF之间的某些支付等等。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作为重要的国际组织仍得以存在,并发挥重要作用。

⑺ 金融:为什么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崩溃

布雷顿森林体系基础条件动摇
(1)美国国际收支逆差.
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及美元对外价值稳定。如果美国发生长期性国际收支逆差,美元对外价值长期不稳定,作为国际货币中心的美元,就会从根本上丧失其中心作用,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与混乱,必然会危及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
(2)美国黄金储备不足,引发美元危机
美国黄金准备充足。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保证外国政府或中央银行持有的美元,按35美元=1盎司黄金的价格可向美国兑换黄金。美国必须具有比较充足的黄金准备。如果美国黄金流失过多,黄金准备不足,兑换义务难以履行,国际货币制度也难维持。
(3)美元危机.
黄金价格维持在官价水平。战后,美国黄金储备充足,一旦市场价格发生波动,美国可以通过抛售或购进黄金加以平抑。如果国际市场黄金价格波动剧烈,而美国或有关组织由于黄金短缺,无力在市场上投放以平抑黄金的价格水平,则国际货币制度的基础也就会为之动摇。
这三个基础是息息相关的,而美国的经济实力状况决定着这三个基础是否巩固。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建立没有很长时间,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美国的财政经济状况逐渐相对衰落。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过程:
布雷顿森林体系对重建战后国际经济新秩序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该体系的稳定性却取决于美元的地位是否稳固。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美国相继发动了对外的侵略战争以及推行低利率政策导致美国国内经济状况恶化,从而动摇了美元的信用,引发了美元危机。所谓美元危机是指国际金融市场上人们大量抛售美元,引起黄金价格上涨、美元汇率急剧下跌的现象。从1960年10月到1972年下半年,先后爆发了四次大规模的美元危机。尽管每次危机爆发时,美国以及各主要的经济发达国家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拯救措施,但最终仍然无法挽回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命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过程就是历次美元危机及其拯救过程,是美元对黄金官价的不断贬值过程。
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并与美元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格局构成了战后重建的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在美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美国资本不断外流,对外贸易突然出现逆差的情况下,1971年5月和7月至8月连续爆发了两次美元危机,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到102亿美元,而其对外短期负债却达到520亿美元,美元地位岌岌可危。1971年8月15日,美国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对内冻结工资、物价,对外停止履行外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可以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的义务。新经济政策的推行,意味着美元与黄金脱钩,支撑国际货币制度的两大支柱之一已经倒塌。
1971年12月,“十国集团”在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学会”大厦举行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达成“史密森协议(Smithsonian Institute Agreement)”,正式宣布美元对黄金贬值7.8%,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其他各国的货币对黄金的比价也作了相应的调整。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由原来不超过平价±1%,扩大到±2.25%。这是为维持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最后努力。
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小幅度贬值并不能阻止美元危机与美国国际收支危机的继续发展。1973年2月,国际金融市场上又一次掀起了抛售美元,抢购西德马克和日元,并进而抢购黄金的浪潮。1973年3月,伦敦黄金市场的价格一度涨到每盎司96美元。美元终止了兑换黄金,各国纷纷放弃了对美元的固定比价,而采用浮动汇率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了。

⑻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与崩溃的原因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直接原因是美元危机,根本原因是该体系不能反映西方工业国之间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及该体系制度本身的内在缺陷。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的主要原因

1、美元享有特殊地位导致美国货币政策对各国经济产生重要影响。由于美元是主要的储备资产,享有“纸黄金”之称,美国就可以利用美元直接对外投资,购买外国企业,或利用美元弥补国际收支逆差。美国货币金融当局的一举一动都将波及整个世界金融领域,从而导致世界金融体系的不稳定。

2、以一国货币作为主要的储备资产。必然给国际储备带来难以克服的矛盾,美元的特殊地位出现两难困境:要么美国国际收支顺差、美元币值稳定。这样就无法保证美元的供应;要么美国国际收支逆差扩大,美元供应增加,但这将使美元信用地位和币值下降,出现美元危机,这是一个不可克服的矛盾。

3、黄金的有限性与国际结算需求无限增长的矛盾。矛盾的双方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行过程,使该体系一开始就潜伏着隐患。由于矿藏、开采、冶炼技术的限制,黄金供给的增加相当有限并且缓慢,远远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增长,供给和需求之间出现严重的不平衡。

4、汇率机制缺乏弹性,导致国际收支调节机制失灵。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过分强调汇率的稳定,固定汇率制度使各闲难以用调节汇率的办法来调节国际收支,而只能消极地实行外汇管制,或放弃稳定国内经济的政策目标。前者必然阻碍贸易的发展,后者则违反了稳定和发展本国经济的原则,这两者都是不可取的。可见,缺乏弹性的汇率机制不利于各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因此各国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突破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固定汇率制的内在动因。

(8)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融危机扩展阅读: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Bretton Woods system)是指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该体系,因为此次会议是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的,所以称之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关税总协定作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会议的补充,连同布雷顿森林会议通过的各项协定,统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促进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因美元危机与美国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以及制度本身不可解脱的矛盾性,该体系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⑼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以后,世界经济平稳发展了30多年,面对当代的世界金融危机……

有平稳30年吗?90年代初的欧洲经济危机,97年的东亚经济危机. 不过以前都是因为货币,这次是因为银行. 不同的.
现在新的体系最有可能是IMF的改革. 1是加强发展中国家的定额权力,这样就可以有一定的权利,并且在危机中得到更多贷款,2是新监管机制.过些天后的G20会议可能会提高.3就是多元货币了.最有可能就是区域货币基金组织的联合.IMF是世界的,但美圆有主导性,所以可能会有其他多种货币的共同流通,结算,比如欧元,日圆

阅读全文

与布雷顿森林体系国际金融危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今天人民币对缅甸汇率多少人民币 浏览:222
指数基金对比混合基金 浏览:116
科创板募集基金 浏览:20
天下金理财 浏览:936
为什么内部融资增加的是经营负债 浏览:640
广安欧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浏览:526
10000曰元是多少人民币 浏览:194
懒人投资不是假的吧 浏览:514
鼎立股票行情 浏览:435
天治旗下品种基金 浏览:149
人民币和韩币汇率今天 浏览:93
人众金融白领投资 浏览:208
告投资者说 浏览:165
浙江祥贵贵金属关闭后 浏览:128
香港天富宝贵金属官方网 浏览:183
4500和人民币多少人民币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531
汇添富医疗基金001417还能涨吗 浏览:583
2008年镍价格 浏览:145
信托地产通道 浏览:396
用车贷款怎么贷 浏览: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