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和账面余额及摊余成本三者之间的关系
可供出售金融来资产的账面价值:自需要减去减值准备 (报表列示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账面余额:在没有减值时等于账面价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只有债券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才存在这个,期末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就是和摊余成本比较,差额确认公允价值变动
希望可以帮助你更好的理解
❷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怎么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包括债券投资和股票投资。债券投资的处理类似于持有至到期投资回,股票投资的处理类似于答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债券投资要根据减值后的摊余成本进行计量。
摊余成本(amortized cost)是指用实际利率作计算利息的基础,投资成本减去利息后的金额。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过调整后的结果。
❸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摊余成本为什么不等于账面价值,公允价值变动为什么不加入摊余成本呢
这是由抄于可供出售债券投资公允价值袭暂时性的变动不会影响摊余成本,但是会影响账面价值,所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工具的摊余成本不等于账面价值。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是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属于权益类科目,不计影响摊余成本。而持有至到期投资是按照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的,没有暂时性的公允价值变动,所以其摊余成本等于账面价值。
❹ 为什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还同时采用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法呢
你好,抄
很高兴为你回袭答问题!
解析:
首先我们知道,交易性金融资产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这是他们的相同之外,但是他们还有不同之处呢,这才是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不同之处,那就是他们对公允价值的变动的处理是不同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额是记入到了当期损益中的,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是记入到了所有者权益中去了。这就意味着,公允价值的变动,不会影响收益的,不会影响利润的,而我们也知道,公允价值变动本来也就是一项“潜在的”,“虚得”收益,并没有真正实现,但是如果投资是债权工具的债券时,其实实际际的每期都是有一固定的利息收益的,这可是真实的收益,难道也是要记入到所有者权益中吗?答案肯定是:不能,那么这部分收益就得记入到当期损益中去。那么其收益的计算,就是实际利率法进行的。
所以我们才看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由于其投资的工具不同,而其具体的核算是有一点差别的,
如果还有疑问,可通过“hi”继续向我提问!!!
❺ 关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债券的摊余成本的计算方法
“摊余成本法”是指,估值对象以买入成本列示,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与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
目前债券基金的估值方法主要有三种可以选择:成本法、市价法和摊余成本法。成本法主要为用于银行间债券投资的估值,但该方法可能导致基金净值严重偏离公允价值。市价法则主要用于交易所债券,不过,由于收盘价格可能异常且波动频繁,该方法容易降低基金净值的稳定性,不利于引导投资者进行长期、理性的投资。
通用公式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①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②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③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本期摊余价值=上期摊余价值+实际利率计算的利息-现金流出或流出[应付性质的为减已付或应付,应收性质的为减已收或应收,到期一次还息的为0]]-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注意:
①分期付款时,如题目要求计算“还本额”,本期还本额=本期付款额-实际利率计算的损益(该损益即“借:在建工程或财务费用,贷:未确认融资费用”的金额)。
②分期收款时,如题目要求计算“收款额”,本期收款额=本期收款-实际利率计算的损益(该损益即“借:未实现融资费用,货:财务费用”的金额)。
❻ 为什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和账面价值不等
因为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未发生减值前,再计算投资收益的时候摊余成本不考虑内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容,减值后需要考虑。
公允价值就是在二级市场上的交易价格,摊余成本就是“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下“成本”和“利息调整”、“应计利息”、“减值准备”这几个子目余额之和。
账面价值就是在摊余成本下,再加上“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账户余额,应该等于公允价值。
❼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与公允价值
对于划分为可来供出售自金融资产核算的债券投资,每期应确认的投资收益 =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而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
(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根据摊余成本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以下计算公式:
期末摊余成本=期初摊余成本 -已偿还的本金 +(投资收益 -收到的利息)[即摊余成本定义中的(二),利息调整的摊销额] -资产减值损失
上面公式中在“已偿还的本金”和“资产减值损失”不涉及的情况下,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其实就等于不考虑公允价值暂时性变动的账面价值。
所以,从摊余成本的组成内容来看,并不包括公允价值暂时性变动。如果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损失,那么将使得摊余成本等于账面价值。
总之,计算投资收益时,摊余成本不能考虑公允价值的暂时性变动;而计算公允价值变动时,则比较的是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的大小,而不是摊余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大小。摊余成本与公允价值的差额应确认为资产减值损失。
❽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既按摊余成本计量,又按公允价值计量,无法理解。摊余成本和公允价值有关系吗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计量,但是在按照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时,要采用摊余成本*实际利率来计算。
因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不影响摊余成本,所以在确认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不等于摊余成本。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计提减值是影响摊余成本的,因此在确认减值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摊余成本。
(8)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摊余成本扩展阅读
算法:
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
1、扣除已偿还的本金;
2、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法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
3、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
4、期末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累计摊销额-已发生的减值损失
5、该摊余成本实际上相当于持有至到期投资的账面价值。
6、摊余成本实际上是一种价值,它是某个时点上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1)实际利率法摊销是折现的反向处理。
(2)持有至到期投资的期末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 现金流入(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本期计提的减值准备
(3)应付债券的摊余成本(本金)=期初摊余成本(本金)-支付利息(即面值×票面利率)+ 实际利息(即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4)未确认融资费用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付款的期初余额-未确认融资费用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5)未实现融资收益每一期的摊销额=(每一期的长期应收款的期初余额-未实现融资收益的期初余额)×实际利率
❾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的变动是否影响摊余成本
如果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是债务工具,就会涉及计算摊余成本,如果判断该项金融回资产的公允价值下降只答是暂时的,就不影响摊余成本;如果公允价值的下降表明该项金融资产发生了减值,就会影响。注: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摊余成本,是指该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初始确认金额经下列调整后的结果:(一)扣除已偿还的本金;(二)加上或减去采用实际利率将该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三)扣除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仅适用于金融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