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理财融资 > 古代人的理财

古代人的理财

发布时间:2021-03-25 09:12:44

A. 古代有钱人是如何理财

古代有理财?没有,只有投资,就是投资房地产,所以地主越来越多,越来越大,到后来农民都没有地种田吃饭了就起来起义了。

B. 中国古代的名人理财案例有哪些

1.陶朱公:春秋末期人,即助越王勾践一战灭吴的大智者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记录的典范。
陶朱公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即”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2.吕不韦,战国末年卫国人,古今中外第一风险投资商。
他以投机商业的手段投机政治,并不是让人只要金子,不要银子。面对现实中要有准确的把握,对市场前景进行理性分析,吕不韦崇尚的更多的是投资方面,喜欢去发掘一些有潜力、价值被低估的物品,然后低价买进,再高价卖出,来赚取差额获得利润。当然投资这些领域,你一定要懂行。
3.苏轼,北宋人,控制自己的开支
他为了能节约开支,每月将自己的4500文钱俸禄,分成30份用绳子串起挂在房梁之上,每天需要使用的就取下一串来使用。如果每天没用完的钱,他便用绳子重新串下来。而且规定自己每天开销控制在150文钱以内的,这样通过方法也控制自己一定的消费。

4.白圭,战国人,后人称“商圣”他不贪图眼前小利,善于推测观测市场的走势,然后抓住最佳投资时机,来获得最大收益。
喜欢观察市场情况,当谷物成熟时,他买进粮食,出售绢帛绵絮;当蚕茧养成时,他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从而赚取中间的差价。
知道了中国古代人的理财方式,其实我们可以明白,理财方法千变万变,却不会离开几条最基本的原则,省钱、控制消费、关注行情、抓住投资机会。

C. 中国历史上的理财高手有哪些人

理家财好的是那些有名的大财主商人,理国财好的是名相,但有两个人最有代表性:唐朝的杨炎和明朝的张居正。前者创两税法,后者是一条鞭法,都是封建时代的重要税收法律。

D. 中国古代有哪些理财名人

一、范蠡
范蠡大概是古代第一个暴发户,而且是单干的。史书上只说他三致千金,但他究竟是
怎么先富起来的,没有记载。这很是急坏了我们这些想富的现代人。
据我猜想,范蠡在激流勇退之后,作了自由作家,写了诸如《我在勾践身边的日子》
、《勾践的成功之路》、《我与西施———不得不说的故事》、《我所知道的勾践》等一
系列畅销书,因而一跃成为富翁的。
大概是出版社约稿太多,忙不过来,齐国人请他做官他都不干;又担心遭人暗算,于
是用了之夷子皮和陶朱公等笔名。

二、伯乐
伯乐原名孙阳,因为善相马,被人称为伯乐。虽然没有看到书上说伯乐有多少钱财,
但伯乐肯定是富起来的一部分———因为他是相马界权威人士。
书上说,有人在市场上卖马,去了三次都没人买,正巧伯乐站在该马前面看了看,临
走的时候还回头看了一眼。结果……结果是该马身价猛增十倍,成了抢手货(暴利啊,物
价部门也不管管)。
接下来的事书上没有说,但可以想像,那个卖马人开心极啦,开心之余与伯乐联手售
马,能不大把赚银子吗?

伯乐还向领导推荐专业人才———九方皋。这九方皋实在不是专业人才,连马的公母
和颜色都分不清,领导问他怎么举荐这样的人时,他居然还说了一番道理。九方皋有没有
送些银子给伯乐,实在有待考证。假如伯乐专门推荐这样的人才,恐怕银子有得赚也。而
且伯乐已经到了给人作序的级别,遂天天给后进们的书作序,润笔费实在不在少数。
非但如此,伯乐自己也写书,至少写过一本《相马经》。这本书的价值有多高我们不
知道,只知道伯乐的儿子看了该书也是不得要领,相马相出了蛤蟆。
虽然书写得不怎么样,但凭着专业领域内的权威地位,伯乐能不富吗?

三、方仲永的爸爸
方仲永是神童,方仲永的爸爸更是致富能手。眼看方仲永身上蕴含着商业价值,就拉
他出去巡回表演(当场赋诗)、签名售书,等等,反正是好处捞了一大把。据说还给方仲永
买了跑车,夫跑车者,高档消费品也,由此可见方氏之富,亦可见方仲永的爸爸的经营头
脑。

四、智永禅师
智永和尚的字写得好————这当然是专业技能。所以上门求字的人这个多呀,竟然
把门槛都踏破了,而我们的智永和尚是很节约的,他在门槛上包了一层铁皮,这样仅仅换
门槛的费用,一年就可以节约开支若干。

智永和尚的妙处不仅仅在于节约,还在于开反炒之先河,人家求字他不给,还呆在楼
上几年都不下来————据说是专心练字。这样一来,名气反而更响,不用说,身价定然
陡增。听说巴黎有一家店铺,专门卖女士皮包,但有规定,每天只卖五十只,来晚了明天
请早,结果是该店生意火爆。很显然,这只不过采用了智永的老办法。

智永和尚还有惊人之举,他写了八百本千字文分赠浙东诸寺。这一行为完全是炒作行
为。首先,千字文不过是一本启蒙读物而已,寺院里要那个干嘛?其次,别人求字而不得
,他偏偏白送若干到寺院里。这整个是追求轰动效应,这种做法,跟现在的人砸大奔砸空
调是一个道理。就凭这吸引眼球的功夫,智永和尚也应该先富起来。

五、柳永
柳永先生一不小心因为一句词丢了前程———本来柳永是打算走三年清知府的路线的
———只好奉旨填词。柳永先生苦思冥想之后,决定走下半身路线。于是写出了大量脍炙
人口的诗歌作品并迅速引起了轰动效应,以至于凡是有水井的地方,就有人看他的作品。
这种情形下,你说柳永先生不富,打死我也不信。

大概那时候大家的版权意识不强,以至柳永一旦丧失了写作能力,就无收入可言,明
乎此就可以知道柳永身后萧条的原因,也可以知道版权保护的重要性了。

六、白居易
说老实话,白居易富不富我不知道。但推断起来,恐怕不富不行。

首先,白居易会走后门,初到长安就谒见名士,虽然先被人看不起,但走后门的勇气
是可嘉的。再加上诗确实写得好,出名简直是等闲事耳。
其次,白居易是做官的,千里求官只为财,在任上弄了银子没有,实在说不清楚。
再次,白居易的商业头脑简直是比当时的人高出几个数量级。他在著名的《卖炭翁》
里写道:心忧炭贱愿天寒。这说明白居易已经深刻的理解经商必须注意外部环境的道理。
这比那些卖羽绒服而不知道暖冬来临的人高出了若干倍。

有此数点,白居易先生想要不富,可得之乎?

E. 中国古代的人是如何投资的

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吕不韦他的理财在投资方面有着独特的眼光。“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他认为理财最主要是发掘潜力,属于今天的风险投资。他善于低价收购一些价值被低估的物品,再高价卖出,从中赚取差额获利。这种理财类似于现在的房地产投资、古玩艺术品投资。但是这种高风险投资往往需要专业的知识以及需要承担高风险。
战国人白圭,《汉书》中说他是经营贸易发展生产的鼻祖,即“天下言治生者祖”。同时他也是一位著名的经济谋略家和投资家。白圭自有一套独到的投资术,他把自己的投资原则总结为“乐观时变,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这里的“与”是予人实惠。在战国时期,大部分商人都经营珠宝生意,因为经营珠宝可以获利百倍。但是白圭却用他的“智”另辟蹊径——农副产品贸易,并提出“欲长线,取下谷”的经营策略。
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他主张控制消费,合理分配资源。他崇尚“禁止生活中各种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的理财之道,每月俸禄只有4500文钱,依靠每天控制150文钱的开销用以保障生活。他的理财方式比较有计划性,到了今天,这种理财方法任然被人们广泛使用。大文豪苏轼教会我们,理财需要合理分配资源。

阅读全文

与古代人的理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嫣然股票 浏览:333
普洱一般什么价格查询 浏览:398
银华回报的基金净值 浏览:475
黄金周国外抢中国游客 浏览:356
小贷想从金融机构贷款 浏览:462
华山参滴丸价格 浏览:714
中航精铸股票 浏览:545
投资理财帐户 浏览:792
黄金投资概述 浏览:578
基金是怎么波动的 浏览:319
股票价格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浏览:120
外汇每年 浏览:871
新一代信息技术股票 浏览:478
中国十大投资理财平台排行 浏览:305
均值回归外汇交易策略 浏览:597
中国电影投资 浏览:926
2078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951
科创板基金申购比例 浏览:82
反弹基金 浏览:802
适合40岁怎么理财 浏览: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