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美两国不同的理财观念有何不同
美国人比较重视税收的作用,无论是投资股票和基金,还是买房和积累养老金,都会考虑到税收的问题。
1、房产税
如果你买房子是自己住,除了买房子当年的过户费用一部分可以抵税外,主要的抵税项目是地产税与贷款利息。
在美国购买房子后,你支付的贷款利息可以从个人所得税中扣除。这是政府为了鼓励民众自购房屋的优惠政策。美国的税赋比较重,如果你年薪五万,购买价值四十万左右的房屋,贷款三十万,每月要支付贷款约一千八百元,其中利息平均一千五百块,一年是一万八千块,在年终报税时,扣除一万八千块的利息,你的报税基数就降低为三万二千,节省了很多。因此,租房不如买房,买房必定会使用按揭就是这个道理。
2、股票税
美国个人所得税中其中重要的一项申报就是股票税(CAPITAL GAIN OR LOSE),它还包括黄金白银的买卖、原材料期货的买卖、股票和共同基金的分红等等。
交纳股票税有一个严格的定义,股票的盈利以你卖出的价格高于你买进的价格为标准。如果你在当年12月31号之前,没有卖出自己的股票,你的股票价格在股市上即便高于你买进时的价格,你的股票也不算盈利。更准确地说,你无需交纳股票税。
如果你的股票在当年12月31号或之前卖出时低于你买进时,你的股票便是亏损。亏损不但不用交纳股票税,而且可以从你的年薪中减去股票亏损的那一部分。举简单一例,如果你年薪六万,股票亏损五千,你便以五万五千年薪收入向联邦政府报税。因此,在抛售股票或基金时,美国人会首选亏损的股票先抛,充分享受税收上的好处。
而在中国,想获得税收上的减免基本没有可能,尤其是大量的工薪阶层,工薪收入的所得税是代扣代缴的,即便你股票亏得再多,也不会减你一分钱税。当然,这也让中国人可以放心大胆地做短线交易,因为股票交易不收资本利得税,赚到的都是自己的。而在美国,资本利得是要纳税的,持有不超过1年的资产,资本利得税的税率要高于持有1年以上的资产,这也是为什么做短线交易的美国人相对较少的原因。
【消费】
全球银行卡普及率最高的当数美国。截至2011年,有超过六成的美国人拥有信用卡,平均每个持卡者拥有的信用卡数量更是高达7.3张。美国人早就把信用卡当成最主要的支付工具了,甚至越来越多的中、低收入家庭要依赖信用卡来维持生活。
而近几年信用卡在中国的发展速度也相当迅猛,一些大城市居民的平均持卡数量已经达到了美国的平均水平。资料库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第二季度末,中国累计发行银行卡45.40亿张。
与美国不同的是,大部分中国持卡人更倾向于一次性还清欠款,只享受免息期带来的好处,而不支付高额的循环利息。而美国人中因为过度刷卡成为卡奴的比例要远高于中国人。
在美国负债是一种本事,资料库数据显示,2013年第四季度,美国消费者负债规模增加2410亿美元,创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最大季度增幅。美国人平均个人负债5万3850元。
【子女教育】
中国人更愿意在子女身上花钱,念书要上最好的学校,还要参加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子女教育支出已经成为中国城市家庭的主要经济支出之一。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家庭平均每年在子女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家庭子女总支出的76.1%,占家庭总支出的35.1%,占家庭总收入的30.1%。
不仅如此,很多家长不仅会提供子女读大学的费用,还会提供子女出国留学的费用。据报道,中国90%资产超过1亿元的富人计划将孩子送到国外,而拥有100万美元以上的父母中,有85%愿意送孩子出国接受教育。2013年底,在世界各地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为45万。到2014年,送孩子出国留学的中国家庭达到50万个。
过去10年里,中国留学生数量增加了3倍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加,中下层家庭的增长尤为明显。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份报告,2009年底,出身自中下层家庭的留学生仅占总数的2%,但到2010年底,这一比例已上升至34%。
而美国的孩子大多在免费的公立学校接受12年义务教育,到了大学阶段,学费和生活费的来源也不完全是家长,奖学金和教育贷款成为了支持大学学习的重要资金来源。
美国的文化比较崇尚孩子18岁以后自己在社会闯荡,尽量减少家庭的资助。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学生习惯贷款付学费的原因。美国助学贷款目前已超过1万亿美元,有71%的美国大学毕业生是依靠贷款完成学业的,人均借贷2 .94万美元。
【购房】
虽然买房并不难,但35岁以下的美国人,房屋拥有者仅占了36.3%!美国年轻人经济独立,没有来自父母的资助。同时也不怎么存钱,因为观念不同,而且要还各种贷款,加上近几年经济发展缓慢,很多年轻人根本就没有什么结余。而那些能存下钱的人,也不一定就这么早想买房安家。再加上投资种类繁多,买房容易养房难,还是租房各种省事,种种原因造成了美国年轻人买房的比率较低。
而在中国,父母为子女购房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数据显示,在对中国30岁以下年轻购房群体的调查中,84%表示父母一起出资买房,仅16%的人表示是靠自己买房,父母没有提供资金。而在出资的人群中,有75%的人父母是提供首付,另有25%的人表示,父母给其全额付款。
在父母提供首付款的人群中,有62%的人表示父母提供全部首付,而其余38%的人父母会提供一定的首付,但另一部分让孩子自己出。首付出资在20万~50万元和50万~100万元的父母比例最多,各占到27%。
【保险】
美国人更愿意把保险当成一种保障,因此他们在财产险、汽车险方面的投入较大,在人寿保险方面,他们更倾向于购买价格相对较便宜的定期寿险。而中国人则更多地把保险当成是一种生财的工具,能不能收回本金是最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返本产品最受中国人的青睐。
从未来的趋势看,中国人在借鉴美国的现代金融意识的同时,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如讲究安居乐业、量入为出、重视子女教育等。如果我们能够将中美两国两种理财观念和文化加以融合,一定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㈡ 最出名的理财教育是哪个国家
1、心态摆正 要理财不要发财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不无道理,但千万不要指望着通过理财来一夜暴富。任何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不要被高息诱惑,时刻保持理性是基本条件。
2、不要看不上小的复利和收益千万不要看不起每天1%的收益,如果你拿5万元去炒股,能坚持每天赚1%就离场,那半年后你的本金就会翻至30.08万!很多时候小小的1%所带来的收益会比空等涨停板要实际的多。
3、重视分散投资 还是那句老话:“鸡蛋不要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当你对理财产品不能有很好的掌握,风险承受能力比较弱时,要以稳健性理财为主。
4、勤于学习 理财不能盲目,还是要下功夫勤学苦练,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选择好的理财平台获得更高的收益。
㈢ 财商教育,看看国外父母怎样教孩子理财
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十分重视儿童的理财教育,这种教育甚至渗透到了儿童与钱财发生关系的一切环节之中。虽然我们说要重视孩子的理财教育,但家长们对孩子从小进行理财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孩子一定的理财意识和能力,绝不是让孩子变为金钱的奴隶。
德国:童话打开金钱之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会从中学到很多人生道理。
美国:3岁开始幸福人生计划
美国人认为,在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中,一个人的理财能力直接关系到他一生的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学会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有钱、与人分享钱财。一般的美国人没有“铜钱臭”的思想,他们鼓励孩子从小就工作挣钱,并教导小孩通过正当的手段赚取收入。这样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族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美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
英国: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英国人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他们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11至14岁的学生要懂得人们的花费和储蓄受哪些因素影响,懂得如何提高个人理财能力; 14至16岁的学生要学习使用一些金融工具,包括如何进行预算和储蓄。
作为发达国家,英国人这种精打细算不完全是为生活所迫。英国税率和物价都很高,但人们的生活水平并不低,英国人的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计算,每人每月能挣3万多元。但他们认为,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和储蓄借贷的金融机构。
日本: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在孩子渐渐长大后,日本家长会要求孩子准备一本账本,用于记录每个月零用钱收支情况。 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已经融入日本少年儿童整个教育之中,使孩子生活在一种具有强烈理财意识的环境氛围之中,逐渐形成了善于理财的品质和能力。
法国:给孩子开设账户
法国的家长们认为,应该给自己的孩子发放零用钱,他们认定,即便是小学生,都会有各自特殊的消费需要,同样需要一笔开销,对此家长理应予以尊重和支持。 法国的父母在孩子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进行“家庭理财课程”的教育,让他们学会区分不同金额的钱币,明白金钱与购买之间的“有机关系”,不知不觉让他们建立理财的意识。
法国家长们认为,让孩子早早拥有属于自己的“私房钱”,有利于培养孩子经济上一定的独立性。他们还鼓励孩子将这笔看似不起眼的小钱消费掉,然后和孩子交流感受,帮他们分析消费是否合理,让孩子从中获取经验,汲取教训。 随着孩子的消费欲望和消费种类的增加,法国家长给孩子的零用钱也适当地提高。
法国家长大多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账户,并划入一笔钱,而且这笔钱是不少的,有的会有上千甚至数千法郎。之所以这样做,他们是想让孩子从小就学会明智、科学,而不是机械、盲目地理财。
附:美国儿童的理财教育阶段
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
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无法把商品都买回家,因此必须作取舍;
5岁知道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
6岁能够数大量硬币;
7岁能看价格标签;
8岁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帐户里;
9岁能够制订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并知道在购物时比较价格;
10岁懂得每周节约一点钱,以便大笔开销时使用;
11岁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物美价廉的商品,并有打折等概念;
12岁能够制定并执行两周的开销计划,懂得正确使用一般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13岁能够为自己拟定短期和眼下的财务目标,如星期五晚上租盘录像带,到夏天买个新的CD机,计算简单的利息,编写和修改预算;
17岁能比较各种储蓄和投资方式的风险和回报,比较年利率,从谁那里借钱;尝试进行股票、债券等投资活动以及商务、打工等赚钱实践。
㈣ 独到教育:美国家长如何教自己的孩子理财
目前,国外对儿童的理财商数(MQ)愈来愈重视,家长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认识理财观念,并奠下财富基础。我们来看看各个国家对孩子理财都是怎么引导的。
日: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长大一点,就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德:童话打开金钱之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美:卖玩具换收入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英: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
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文化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终归有一点,他们都不害怕让孩子接触钱,反而更高兴他们懂得理财,并且为此付出辛苦去教育,孔子说有教无类,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需要教育,都有学习知识的权利,家长们可别为了传统,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哦。
㈤ 外国的家长是怎样教他的小孩理财的
目前,国外对儿童的理财商数(MQ)愈来愈重视,家长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认识理财观念,并奠下财富基础。我们来看看各个国家对孩子理财都是怎么引导的。 日: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日本人讲究家庭教育,他们主张孩子要自力更生,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家长都鼓励孩子长大一点,就利用课余时间在外打工挣钱。在日本,很多家庭在给孩子买玩具时,都会告诉孩子,玩具只能买一个,如果想要另一个的话就要等到下个月。 德:童话打开金钱之门 一向以严谨著称的德国,面对孩子却有生动的一面。向孩子讲述理财童话故事的《小狗钱钱》风靡一时。让我们看看这本书讲些什么:“如果你只是带着试试看的心态,那么你最后只会以失败告终,你会一事无成。尝试是一种借口,你还没有做,就已经给自己想好了退路。不能试验,你只有两种选择,做或者不做。”“你能否挣到钱,最关键的因素并不在于你是不是有个好点子。你有多聪明也不是主要原因,决定因素是你的自信程度。”这些生动有趣的话语,相信孩子们在树立金钱观念外,还会学到更多的人生道理。 美:卖玩具换收入 作为移民国家的美国,历史很短,所以美国人传统、保守的思想较少,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墨守成规。同样,在子女理财教育方面,习惯花未来钱的美国人也与其他国家颇有不同。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对于儿童理财教育的要求是:3岁能辨认硬币和纸币,6岁具有“自己的钱”的意识。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美国小孩会将自己用不着的玩具摆在家门口出售,以获得一点收入。这能使孩子认识到:即使出生在富有的家庭里,也应该有工作的欲望和社会责任感。 英:能省的钱不省很愚蠢 提起英国人,给人们的印象是过于保守,这种作风体现在理财教育方面则表现为,英国人更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所以,英国人善于在各种规定里寻找最合适的生活方式。在英国,从幼儿起就开始理财教育,并针对不同阶段提出不同要求:5岁至7岁的儿童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至11岁的儿童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 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和文化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但终归有一点,他们都不害怕让孩子接触钱,反而更高兴他们懂得理财,并且为此付出辛苦去教育,孔子说有教无类,不管什么样的孩子,都需要教育,都有学习知识的权利,家长们可别为了传统,耽误了孩子的一生哦。
㈥ 有没有哪一部美国电影有关于家长对孩子的理财教育
股票经纪上演咸鱼翻身推荐:《当幸福来敲门》(美国)
没学历没文凭、濒内临破产、老婆离家、带着年容幼儿子领救济……日子过成这样,还能翻身的人有几个?虽然是电影里的情节,但是生活高于艺术,这部讲述一个股市交易员咸鱼翻身的电影就取材自真实生活,奋发指数98%,催泪指数90%,容易感动的人请必备纸巾。
这部电影改编自当今美国黑人投资专家克里斯·加德纳(Chris Gardner)的自传《当幸福来敲门》(The Pursuit of Happiness),成功诠释了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刻苦耐劳善尽单亲责任,奋发向上成为股市交易员,最后成为知名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
㈦ 美国学校怎样教孩子理财
他们坚持对孩子进行理财教育。在教育中注意针对儿童少年的身心特点,按不同阶段,由浅入深,培养理财观念,学会挣钱和节俭。
这一教育主要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个途径进行,要求达到这样的目标:3岁能够辨认硬币和美元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认识到我们无法把商品买光,必须作出选择;5岁时知道基本硬币的等价物,知道钱是怎么来的;7岁能够数大量硬币;8岁知道他们可以通过做额外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到储蓄账户里;9岁能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10岁时懂得每周节省一点钱,以备大笔开销使用;11岁时知道从电视广告中发现事实;12岁能够制定并执行两周开支计划,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术语。
美国人认为,理财教育对孩子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在现今竞争激烈的社会里,如不能从小掌握理财之道及适当处理投资事务,便会逐渐被淘汰。
㈧ 中国的青少年财商教育与美国,日本青少年财商教育有何区别
前阵子英国有个新闻,说英国包括抵押、个人贷款和信用卡消费等在内的个人债务总额每4分钟就增加100万英镑(约合1300万人民币)。每7分钟就有一个英国人因债务缠身,无法解脱而破产,已经有200万多人负债严重,处于终生还债状态。英国媒体在检讨此事时说:“越来越多的成年人陷入经济困境,这更提醒我们,儿童时期的理财教育非常重要。” 美国父母希望孩子早早就懂得自立、勤奋与金钱的关系,把理财教育称之为“从3岁开始实现的幸福人生计划”。美国每年大约有300万中小学生在外打工,他们有一句口头禅:“要花钱打工去!日本人教育孩子也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 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 所以,我们的家长朋友也不要羞于和孩子谈“钱”。孩子走上社会以后,独立成家以后,必然要和“钱”打交道。孩子们的学校教育和课本中,没有“理财”这一课,家长们就该为孩子补上这一课,从小培养孩子的财商。我听说深圳就有这样一家机构现在就是从事这样的教育,他们的老师全部是教授教孩子,财商的老师是深圳大学金融学院的教育教授在教,你可以去看看,好像叫什么优乐培教育,就在梅林中学对面,你找找看,
㈨ 为什么理财教育,从小做起
现代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思想的年轻一代,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当然理财也是其中一个重大的工程,目前国外对儿童的理财教育起步更早,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建立理财观念,并奠下财富基础。
在美国,多数3岁的孩子就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而一个9岁的孩子就知道可以通过做额外的工作赚钱,知道把钱存在储蓄账户中;10岁的孩子就已经能够制定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购物时知道比较价格。而这些对大部分同龄的中国儿童来讲,是难以想象的。
在孩子的儿童时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非常强,而对稍有难度的理财能力的培养应在5至15岁时进行为宜,相对于国外,国内儿童理财教育的起步,相对显得落后很多,很多父母压根没想到训练儿童理财能力这件事。出现这种隋况,与国人的教育方式息息相关,因为中国人教育孩子普遍偏重智力教育,许多父母只要求孩子好好念书,宁愿自己省吃俭用,而对孩子百依百顺,让小孩随便吃喝玩乐,忽略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其中就包括理财能力的培养。
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母亲,生前积累了巨额财富,死后留下近亿元遗产,母亲满心希望提供给儿子最好的物质生活。结果从她过世后,她的儿子即买房、买跑车、出国旅游,出入各种名流会所,恣意享受人生,结果不出三年,上亿元的遗产挥霍一空。出现这样的情况,和许多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他的孩子不会理财。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毕竟再多的钱,都有被花光的一天,可是懂得理财,就可以使有限的资产不断增加,而正确的理财观念必须从小养成,对于孩子来说,这才是给他们的最有价值的财产。我们的家长该如何教孩子正确地理财呢? (1)训练孩子的数字敏感度
对五岁左右的孩子来说,即使会数数了,也未必懂得数钱,因为那只是抽象的声音或文字,在孩子的大脑里没有概念,必须让孩子具体感受数字和实物之间的关系,让孩子明白多与少到底有什么不同,才能建立金钱观。
(2)让孩子去付钱
去超市购物时把孩子带上,在买东西时,教孩子看价钱,告诉孩子怎样买比较划算:清楚地让他们知道,同一样东西,只是包装和品牌不一样,价钱贵的你就不买,怎样买比较划算;货比三家不吃亏;而有的东西是奢侈品所以你不买。
在付款的时候,可以把钱交给孩子让他去支付,而对于较大的孩子,不妨在需要到便利超商买酱油、盐的时候,让孩子去买,偶尔把找回来的零钱给孩子当奖励,并教孩子开始建立储蓄的观念,不过不要养成孩子只有在奖赏时才肯帮忙的习惯,这样就得不偿失了。
(3)让孩子记账
就算是在同一家庭里长大的孩子,消费观念也可能有很大不同,有些孩子生性慷慨、不拘小节,长大后往往容易成为入不敷出的人,但有些孩子从小过于小心谨慎,长大后成了一毛不拔的铁公鸡,这些都是不正确的理财行为,父母必须从旁指导。让孩子记账,由于孩子年纪小,不知如何记账,刚开始时,父母可帮助孩子将下一周所需的花费记录下来,然后逐日补上额外支出项目,慢慢帮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几次记录后,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记账。该步骤的好处是,父母们可借此检视孩子的消费倾向,若发现有偏差,可适时纠正。
(4)从玩中学会理财
小孩子都贪玩,爱玩也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能扼杀孩子的天性,又不能让孩子玩物丧志,而台湾的一款“大富翁”游戏算是入门的理财学习法,有买卖、投资行为,而机会、运气的设置,更是让参与游戏的人可以体会到,人生有许多不能预期的变数和风险,所以必须要有适度的规划,否则有可能面临负债累累甚至破产的情况。从游戏中能看到模拟的人生,在游戏结束时可以让孩子说一些体会,加深孩子的理财印象。
(5)储蓄也是一种投资
教孩子储蓄,当储蓄罐装不下孩子的零花钱时,那就要带孩子一起到银行去开设一个属于他的存款账户,最好让孩子保管自己的存折。有了这个账户后,不管存钱还是取钱,最好都让孩子全程参与,让孩子明白银行的功能,存钱是有利息的,虽然不多却也是一种投资。
㈩ 什么是尴尬的理财教育
教人要从小教起。幼儿比如幼苗,培养得宜,方能发芽滋长,否则幼年受了损伤,既不夭折,也难成材。 ——陶行知
也许会有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应该让他(她)过早地接触金钱,更没必要也不适合学习如何理财。事实上,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很多发达国家,比如美国,他们对少年儿童的理财知识教育就有一个明晰的目标和要求。比如他们要求3岁左右的孩子能够辨认硬币和纸币,4岁知道每枚硬币是多少美分,在5岁时要灌输“等价物”的概念;而在我国,3岁的儿童大部分还不知道钱为何物,或都只是对硬币感兴趣却不识钞票。下面就让我们看两个事例。
事例一:
有一天傍晚,在一个国有企业的家属大院里,天上突然雪片般飘下百元大钞,路人纷纷擦亮眼睛,发现钞票竟然是真钱,于是哄抢空中、地下的钞票。虽然有小区保安员紧急制止,但也只是找回一部分。
原来,钱是从家属区10楼的陈先生家里掉下来的。陈先生和妻子曾经都是这家国企的职工,后来,企业破产之后,陈先生和妻子便在大院门口摆了一个小摊,做起了水果生意。每天傍晚当人们外出回来,是水果的销售高峰时间,陈先生的妻子便经常出去帮忙。因为这段时间不是很长,陈先生的妻子通常就把5岁的儿子旭旭一个人留在家里,而旭旭一般这个时候都是一个人在家里安安静静地看电视动画片。
可让陈先生夫妇后悔莫及的是,这一天,陈先生的妻子临出门前,把半个月来卖水果的将近3500元有零有整的钱装在了一个信封里,没有封口就直接放在电视柜上。等她出门后,好奇的旭旭竟然将信封拿了出来。看到花花绿绿的票子,对金钱一无所知的旭旭不但把钞票扔得满地都是,还从阳台的窗户上玩起了“天女散钱”。结果,人们便看到了开头的一幕——一张张钞票从天而降。
这次“事故”让陈先生夫妇损失了1000多块钱,这对一个以卖水果为生的家庭来说可不是个小数目。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只是小孩子不懂事演出的一场闹剧,然而只要我们往深处思考一下,就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在我国,由于受传统思想文化观念的影响,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针对少年儿童金钱和理财方面知识的教育十分欠缺,或者说基本上是个空白。这就使得很多孩子,特别是文化水平有限的父母在对孩子金钱和理财的认识上,表现出不合乎智力发展水平,甚至不合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低能”现象。做家长的一定要早教孩子一些金钱方面的知识,省得犯下连自己都想不到的错误。也要以此为鉴,转变观念,从“我”做起,从“早”做起,加强对孩子金钱和理财知识的教育和培养——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
事例二:
如果说5岁的小旭旭“散钱”其中有父母疏于看管的客观原因,那么一群十一二岁的小学生大摆生日宴所反映出的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有一天傍晚,在一家颇具档次的饭店里,一群人正忙着给一位同伴过生日。在一个豪华包间里,墙壁、天花板上张灯结彩,音箱放着时下流行的歌曲,各种经过精心包装的大大小小的生日礼物堆满了沙发。餐桌上则摆了十多道菜和各种饮料、啤酒……
当生日歌曲唱完、酒足饭饱之后,大家自然又少不了去卡拉OK高歌一曲。最后,在饭店消费1000多元之后,这几个人三三两两地打的回了家……
如果说这是几位成年人组织的生日聚会,倒也正常,可是如果这几位出手动辄上千元的“消费者”是几位年龄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学生,你又作何感想呢?
在现在的中小学生中,有许多已失去了朴素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奢侈。在他们之间,盛行各种聚会:生日、离别、节日、考试,等等,都能成为聚会的理由,档次也越来越高,相互间赠送的礼物动辄十几元,甚至几十元,而往昔表达友谊的形式如生日卡、祝福卡早已相形见绌。至于校园“新贵族”们的消费就更令人瞠目。
另外,不少做父母的不论经济条件如何,对孩子的吃、穿、住都是尽量满足,唯恐孩子生活上受委屈或因条件不如别人被瞧不起,而孩子之间盲目的攀比心理,也助长了他们盲目的消费。
同时,这件事情反映出父母对孩子在理财方面教育的脱节。从孩子的角度说,现在的孩子,一般都会拥有自己的零用钱,甚至数额相对不小的压岁钱,他们愿意拥有自己的钱,更想自由支配自己的钱,但是具体如何支配,他们大多心里没有具体合理的计划。因此父母在把零用钱交给孩子支配的同时,应该主动教会孩子如何“理财”,至少应该让孩子在实践中慢慢体会钱的意义、价值,最终养成合理支配、合理消费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