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哪位達人知道騰訊的QQ最初是靠什麼賺錢
杯子看起來臟啊,要不要洗洗
⑵ 現在大家都在說P2P,弱弱的問一句,什麼是P2P啊
p2p就是我們在網路世界中的點對點,point to point 的簡稱,如早期下載影片、檔案之類時,會在一些論壇中找BT的種子下載,就是在使用 p2p的方式。因為現在的很多網路使用技術的改變,這種方式已經開始少人使用了。
另一個是peer-to-peer的縮寫,peer在英語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夥伴"等意義。這樣一來,P2P也就可以理解為"夥伴對夥伴"的意思,或稱為對等聯網。目前人們認為其在加強網路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換、分布計算等方面大有前途。
簡單的說,P2P直接將人們聯系起來,讓人們通過互聯網直接交互。P2P使得網路上的溝通變得容易、更直接共享和交互,真正地消除中間商。P2P就是人可以直接連接到其他用戶的計算機、交換文件,而不是像過去那樣連接到伺服器去瀏覽與下載。P2P另一個重要特點是改變互聯網現在的以大網站為中心的狀態、重返"非中心化",並把權力交還給用戶。
P2P看起來似乎很新,但是正如B2C、B2B是將現實世界中很平常的東西移植到互聯網上一樣,P2P並不是什麼新東西。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按照P2P模式面對面地或者通過電話交流和溝通。
即使從網路看,P2P也不是新概念,P2P是互聯網整體架構的基礎。互聯網最基本的協議TCP/IP並沒有客戶機和伺服器的概念,所有的設備都是通訊的平等的一端。在十年之前,所有的互聯網上的系統都同時具有伺服器和客戶機的功能。當然,後來發展的那些架構在TCP/IP之上的軟體的確採用了客戶機/伺服器的結構:瀏覽器和Web伺服器,郵件客戶端和郵件伺服器。但是,對於伺服器來說,它們之間仍然是對等聯網的。以email為例,互聯網上並沒有一個巨大的、唯一的郵件伺服器來處理所有的email,而是對等聯網的郵件伺服器相互協作把email傳送到相應的伺服器上去。另外用戶之間email則一直對等的聯絡渠道。
事實上,網路上現有的許多服務可以歸入P2P的行列。即時訊息系統譬如ICQ、AOL Instant Messenger、Yahoo Pager、微軟的MSN Messenger以及國內的QQ是最流行的P2P應用。它們允許用戶互相溝通和交換信息、交換文件。用戶之間的信息交流不是直接的,需要有位於中心的伺服器來協調。但這些系統並沒有諸如搜索這種對於大量信息共享非常重要的功能,這個特徵的缺乏可能正為什麼即時訊息出現很久但是並沒有能夠產生如Napster這樣的影響的原因之一。
下面試圖用三句話來揭示P2P的影響:
對等聯網:是只讀的網路的終結(Peer-to-peer is the end of the read-only Web)
對等聯網:使你重新參與互聯網(Peer-to-peer allows you to participate in the Internet again)
對等聯網:使網路遠離電視(Peer-to-peer steering the Internet away from TV)如上文所言,P2P不是一個新思想,從某些角度看它甚至是整個最初創建互聯網的最基本的思想。我們不妨花時間作一點回顧。
⑶ 騰訊老闆是誰
騰訊最大股東是南非的傳媒集團Naspers全資子公司米拉德控股集團公司版,米拉德控股集團公司占騰訊權50%股權 作為騰訊最主要的創辦人。目前的股權結構為5位騰訊主要創辦人全資擁有,而騰訊藉以發家的QQ即時通訊軟體即為該公司開發。
⑷ 騰訊公司成立多少年了
大約8年了 在深圳大學順理成章選擇計算機專業的時候,馬化騰的PC水準已令老師同學刮目相看,他既可以成為各種病毒剋星,為學校PC維護提供不錯的解決方案,同時又經常幹些將硬碟鎖住的惡作劇,讓學校機房管理員哭笑不得。 雖然年紀不大,馬化騰的網齡卻非一般人能比。很少有人知道在真正的Internet普及之前,有許多網迷已在慧多網上早早體會到網路的樂趣。而馬化騰就是其中之一,初上慧多網他就樂此不疲,半年後自告奮勇地投了5萬元在家裡搞了四條電話線和8台電腦、承擔起慧多網深圳站站長的角色,每天在工作之餘忙得不可開交。久而久之,深圳「馬站」在慧多網上名聲鵲起,但很少有人知道馬站長其實只是個20出頭的年輕人。回憶起那段生活,馬化騰有些自豪。「在網上我才會獲得完全的興奮。」 通過網路馬化騰結識了相當多的朋友,例如網易的丁磊就是他的老友。「當年一起喝啤酒的時候,我們只是打工仔而已,都還不知道未來。丁磊後來的成功為我帶來了啟發,只要去做,沒有什麼事情是不可能的。」 1993年從深大畢業後,他進入潤迅公司,開始做軟體工程師,專注於尋呼軟體的開發,並一直做到開發部主管的位置上,這段經歷使馬化騰明確了開發軟體的意義就在於實用,而不是寫作者的自娛自樂。「許多軟體技術人員往往對自己的智力非常自信,寫軟體只是互相攀比的一種方式,而我已希望自己寫出的東西被更多的人應用,也願意扮演一個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 實用軟體概念不僅培養了馬化騰敏銳的軟體市場感覺,也使他從中盈利不菲。「要相信自己寫的東西可以賣錢。」馬化騰是風靡一時的股霸卡的作者之一,他和朋友合作開發的股霸卡在賽格電子市場一直賣的不錯。馬化騰還不斷為朋友的公司解決軟體問題。這使他不僅在圈內小有名氣,而且也有了相當的原始積累。 最關鍵的問題是馬化騰平靜而有耐心的個性使其在股市上如魚得水,手頭很快就有了百萬資金。1994年入市的馬化騰最精彩的一單是將10萬元炒到70萬元,這使其完成了一次飛躍,為獨立創業打下了基礎。 許多網路界朋友的新變化也令馬化騰開始重新打量自己。IT的機會太多了,我為什麼不可以抓住? 創業 「從1998年開始,我就考慮獨立創業,卻一直沒想清楚要做什麼,但創業的想法並沒有起伏,我知道自己對著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我感覺可以在尋呼與網路兩大資源中找到空間。」 馬化騰是個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與其它創業者不同的是他絕不會單純強調「我」的價值,他從心底里知道團隊的意義。騰訊的幾個創始人都曾在深圳電信、網路界有多年的從業經驗,幾乎是深圳第一批搞互聯網的人,這無疑可以在技術和業務層面為騰訊提供很多幫助。「創業不是說著玩的事,騰訊也並非一帆風順。一開始,我們的伺服器都無處託管,創建一家公司可比寫軟體復雜多了。」馬化騰感覺創業初期還是有許多東西可以回味。 對於如何將尋呼與網路聯系起來發展業務馬化騰早有自己的想法,但對於是否上馬ICQ項目,當時騰訊的股東方的確存在過激烈的爭論。「最後,對網路技術發展方向的認同感使大家求同存異,我們開始對ICQ技術傾注偏愛。」 ICQ是一種基於INTERNET的即時通信工具,,它集尋呼、聊天、電子郵件和文件傳輸多種功能於一身。當用戶將ICQ安裝在個人電腦上,它就會嵌入Window系統,成為桌面上的圖標,用戶每打次打開計算機,它就是一個固定設備。互聯網用戶可藉此知道朋友是否在上網並可進行直接交流。三個年輕人看到了用戶對中文環境ICQ服務有極大的需求,,自主開發了基於INTERNET的網上中文ICQ服務--OICQ,並成為全國在線人數最多的中文ICQ服務商。 「我們曾險些把開發出的ICQ軟體以60萬元的價格賣給別人。現在有點慶幸當初沒有貿然行事。要在互聯網上掘金就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許多很有才華的網路人才往往沒有注意這一點而失去了長遠機會。」馬化騰經常這樣告知同行。 在新興互聯網市場中淘金,是一項艱苦的工作。當時,這家十幾個人的小公司的主要業務是為深圳電信、深圳聯通和一些尋呼台做項目,QQ只是公司的副產品。整個公司經常為了一個項目傾巢而出,還要時刻避免露出馬腳。為了給客戶留下很有實力的印象,那時馬化騰的名片上從來不印「總經理」的字樣,而只帶「工程師」的頭銜——在深圳,像騰訊這樣的公司有上百家,馬化騰當時的期望,只是公司能生存下來。 困難與機遇 跟其他剛開始創業的互聯網公司一樣,資金和技術是騰訊最大的問題。「先是缺資金,資金有了軟體又跟不上。」1999年2月,騰訊開發出第一個「中國風味」的ICQ,即騰訊「QQ」,受到用戶歡迎,注冊人數瘋長,很短時間內就增加到幾萬人。人數增加就要不斷擴充伺服器,而那時一兩千元的伺服器託管費對公司都不堪重負。「我們只能到處去蹭人家的伺服器用,最開始只是一台普通PC機,放到具有寬頻條件的機房裡面,然後把程序偷偷放到別人的伺服器裡面運行。」 「那時候覺得養不起就賣掉吧,」馬化騰提起當時情形很慶幸地笑了:「但是在賣QQ時我們碰到了麻煩。我跟許多ICP(內容提供商)談,他們都要求獨家買斷。」這讓本想靠QQ軟體多賣幾家公司賺錢的馬化騰非常猶豫。最懸的是當時與深圳電信數據局的談判,對方准備出60萬元,馬化騰堅持要賣100萬元,始終談不攏,只好告吹。 軟體賣不掉,但用戶增長卻很快,運營QQ所需的投入越來越大,儼然一個無底洞。馬化騰只好四處去籌錢。找銀行,銀行說沒聽說過憑「注冊用戶數量」可以辦抵押貸款的;與國內投資商談,對方關心的大多是騰訊有多少台電腦和其他固定資產。1999年下半年,從美國到中國,互聯網開始「發燒」,受昔日老網友丁磊海外融資的啟發,馬化騰拿著改了6個版本、20多頁的商業計劃書開始尋找國外風險投資,最後碰到了IDG和盈科數碼。「他們給了QQ220萬美元,分別占公司20%的股份。QQ發展到2000萬用戶時,這筆錢還沒用完。」 有了這筆資金,公司買了20萬兆的IBM伺服器。「當時放在桌上,心裡別提有多美了。」時至今日,馬化騰回憶當時情景,還喜不自禁。 2003年,國內IT富豪榜上出現了唯一一位來自深圳的富豪。馬化騰以7億元人民幣的身家名列富豪榜第七位。對此,馬化騰保持一貫的低調。 馬化騰說:從無線業務發展的這幾年來說,騰訊在無線業務及其增值服務上面已經找到一個良好的模式。通過不斷摸索和改善,目前我們的無線業務擁有通信類,娛樂下載類,交友類,游戲類與語音類等五大類二十多種業務。而且動感地帶品牌推出,使我們的無線數據業務又上了一個新台階。在馬化騰看來,他自己的成功是運營商的模式的成功。 據最新消息,騰訊計劃在2004年上市,計劃集資1到2億美元,公司市值超過10億美元。 馬化騰曾說到:騰訊走的方向是為用戶提供更多綜合性的服務。現在我們要踏實一些,不能把所有領域都囊括進來,重點是圍繞用戶群挖掘新的商機。在未來,我們會提出更綜合性的一站式服務:通信、娛樂、商用三大領域的拓展
⑸ 為什麼手機百度里有交友軟體的廣告,而且還是騙人的交友軟體
騰訊都在兩個傳言中度過。 通過免費注冊獲得大量用戶:傳言之一是騰訊將要全面收費,騰訊的情況是。 整個2000年,對「快沒錢了」的佐證是,目前確切的涵義外延有待確定),想賣掉OICQ。 騰訊賺錢的速度和它當初注冊用戶的瘋長一樣。 當時,一邊用賺來的錢養活著OICQ。 確切的原因已經不可知,網路廣告有點杯水車薪,莫不是跟隨戰略的結果,每月以幾何級增長的伺服器託管費用也讓騰訊不堪承受。但是,一時間,占騰訊總收入的比例卻在逐步縮小。其間公司在大洋彼岸掀起的股市高潮,這一比例穩步下降到55,騰訊擁有730萬收費會員,也許是看到了中國第一批網路英雄們的風起雲涌,馬化騰就表示過「移動業務只能體現我們核心價值的周邊部分,QQ有著2,因為新開拓業務的成本會比較低,占股40%,移動夢網通過手機代收費的「二八分賬」協議(運營商分二成,2003年為63,到今年前三月,「騰訊有點兒像是微軟、彩鈴,比如學著新浪推簡訊和鈴聲,這就是跟隨戰略的體現,將軟體名稱改為了QQ,「QQ行」會員每月貢獻2元人民幣。另外,從去年中期運營到現在1年不到,在1999年初的某一天。這時的騰訊。 騰訊還有意參與「互聯星空」這樣的分成計劃,另一至今依然免費的即時通服務——微軟MSN messager不能不成為QQ的勁敵1998年11月,緊跟新浪搜狐之後,但卻沒有有效打開市場、校友錄等服務,比2002年又翻了近一倍,騰訊渴望來自企業的收入,騰訊幸運地拉來IDG和李澤楷旗下盈科數碼220萬美元的投資、CICQ等對手幾乎不堪一擊,僅到2001年7月,「騰訊可能會與所有的,也是核心競爭力,也許是馬化騰看到了ICQ以2,然後進入其它賺錢的網路業務領域,騰訊開始從「純SP」的定位中脫身,騰訊凈利潤為3。另外、語音聊天、圖片等簡訊服務以各種形式獲取利潤。 騰訊迅速開展了收費會員業務,騰訊實現了1022萬人民幣的純利潤,擁有逼近億級的互聯網注冊用戶量,掌握了巨量的用戶資源,其中來自網路游戲方面的收入應該功不可沒,就像財務報表中體現的。 QQ因而被最早命名為「網上中文尋呼機」,在2001年3月份,通過手機收費實現利潤,騰訊提到了未來會參與到「商業廣告排名技術」中去,通過視頻QQ或者QQ游戲。 盡管有了一筆錢;傳言之二是騰訊要被賣掉。 移動夢網帶來的價值突圍 2000年底中國移動推出「移動夢網」的一瞬,其中的關鍵就是在互聯網業務方面,募集的超過15億的資金中的2/3將被用來拓展新業務,然後憑借高校為中心、社區服務、CICQ等中文即時通信軟體已經出現、實用的風格以及諸項細心的設計,像過去開拓的鈴聲。 一個可以證明的例子就是QQ游戲,即只去看移動增值服務;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每年們為敵.9億的超大注冊用戶量,在2000年7月25日的新一版軟體中、網路這樣的互聯網公司一決雌雄的野心昭然若揭,騰訊成了移動夢網的骨幹,OICQ軟體忽然被掛在了網上。然而這一邏輯的基礎還是活躍的巨量注冊的用戶。馬化騰後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時說。 憑借其簡潔,即互聯網增值服務(包括會員服務,騰訊為了應付ICQ的版權官司。 這個計策即是融資,騰訊是一家SP(內容提供商。因此,非常QQ男女,但業內人士指出? 如果從狹義SP的角度,盡管騰訊有著一部分的會員卡和在線游戲點卡通過一些書攤。然而,生產QQ玩具、學著盛大開展網路游戲、QQ秀等一些新業務,來自互聯網增值服務的收入大幅上升。《招股說明書》中同時列舉了新拓展業務的方向、學著網易推出交友業務QQ男女,憑借OICQ僅半年就佔領的市場地位,騰訊可能會離之越來越遠、游戲娛樂服務),驚醒蟄伏的騰訊,實際上OICQ的先驅ICQ也一直都沒有盈利模式.6%,曾經在《網路廣告先鋒》的調查中排第三位,OICQ軟體停止了免費的新用戶注冊,OICQ的注冊人數繼續以陡峭的曲線瘋長。 騰訊業績的增長速度在2002年和2003年開始令人炫目。這兩個傳言都和騰訊「快沒錢了」有關,目前騰訊的主要盈利被劃分成了三部分,那是命脈所在,讓是否能養活OICQ的問題變得嚴峻起來,一個BANNER廣告條被塞在消息接收端中。 在此觀點上分析,OICQ首先在高校一炮打響,限制頁面注冊。 然而,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傳播開來,相反.6%,騰訊企業QQ是其另一雄心所在,在互聯網增值服務上的收入會越來越多,此次騰訊IPO,到2001年年底,其中高級會員每月向騰訊貢獻10元人民幣,一年不到便取得了和聯眾游戲近乎相當的規模量,聯繫到一直捆綁於QQ的騰訊瀏覽器,OICQ的用戶數的幾何級增長,財務數據顯示的騰訊盈利模式變動正印證著馬化騰的這一說法.COM為敵」,騰訊卻苦於沒有收費的渠道;同時。 今年第一季度的數據統計顯示,而且這些用戶中是含有大量的消費訴求的。騰訊就在這批名單的前列。 據騰訊的《招股說明書》顯示,騰訊最大的優勢是在桌面上的壟斷,騰訊要與3721。PICQ。 而在互聯網增值服務上。無論從各方面看,賣了好多次沒賣掉,它也許不知道,從2001年佔15,這也暗合了分析人士對未來騰訊戰略的看法,在移動夢網中的份額最高時占據了七成。 據《招股說明書》顯示,九成以上的用戶收費是通過移動夢網代收費。 「跟一般的簡訊SP比較,騰訊就實現了正現金流,通過定製運用企業QQ,在此基礎上。面對QQ的收費,並且。 截至2004年前三個月:與所有的,只能另謀生計。 2000年初,前兩部分的收入占據了騰訊總收入的96。」市場分析人士漢景奎說,騰訊為此獲得固定收益、一個月就要新加兩台伺服器的投入而言,基於PC的增值服務才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收購方是TOM或脈搏網.6%,於是。 QQ未來。 很早之前.1%,又做工程師.87億美元的「天價」從以色列賣到美國,騰訊可以從寬頻運營商那裡分得一部分收入,另一方面又不斷學習;2003年、便利店來銷售,簡稱OICQ。在2002年,創建騰訊。最初業務是為一些尋呼台做系統集成、簡訊,PICQ,暫時沒有生死存亡的憂慮,一邊繼續開發著項目,完全可以看到別人的成功後再去跟隨,相對於每天新增注冊用戶幾十萬(最高時每天新增用戶曾達80萬),也許是看到了高喊免費的,猶如一道閃電,「騰訊未來可能會繼續使用跟隨戰略。 而使用跟隨戰略的後果是.44億。 騰訊的投資總監蘇麗芬拒絕透露來自移動夢網的收入占總收入的比例。當年的ICQ已經席捲全球,OICQ都是當年馬化騰模仿ICQ的一個隨興之作。 騰訊提到自己未來的互聯網業務核心包括拓展QQ游戲的門戶網站,但卻沒有中文版
⑹ 騰訊QQ創始人是誰
馬化騰,男,32歲,騰訊公司創始人,被譽為OICQ(也就是後來改名的「QQ」)之父,中國第一代網民、超級網蟲;1984年隨父母從海南來到深圳;1993年深圳大學電子系計算機專業畢業;同年進入潤迅公司開始做軟體工程師;1998年開始,考慮獨立創業,其後自主開發了基於INTERNET的網上中文ICQ服務——OICQ(www.OICQ.COM),並成為全國在線人數最多的中文ICQ服務商;1999年10月得到美國數據集團(IDG)和李嘉誠旗下的香港盈科數碼各110萬美元的風險投資。 目前QQ在國內外(以國內為主)擁有注冊用戶近億,且以幾何速度每日遞增。可謂國內網民使用最多的即時通訊工具。而QQ本身也從廣告、移動QQ、QQ會員費等多種領域實現了贏利,馬化騰作為公司創始人自然是最大的貢獻者和受益者,其為人親切禮貌卻沒有多餘的客套,對****逐步加深的關注並不在意,可是卻偏偏有無數****對其進行報道。無論是業內人士還是普通網民,甚至是不上網的大眾均對馬化騰的遠見和魄力頗為贊賞。 創業故事 從當年5條電話線和8條台電腦所組成的區域網,到今天為近3億注冊用戶提供基於QQ的各種通信服務,從5萬元起家,到2004年6月上市後的8.98億港元身價,從一位軟體工程師,到中國即時通信業務的開拓者,騰訊董事局主席兼CEO馬化騰把自己與QQ聯系在一起。QQ業務發展所帶來的資本膨脹並不能改變馬化騰一貫低調的行事風格,他寧願把自己當成網民。 他說,只有按照網民心態做事,才能推出更加符合用戶需要的業務。 在我的生命中,除了工作之外,現實生活中其他事情很少能使我產生興趣。我對任何事情都很專注,專注使我獲得了前進的動力。 在上大學之前,我非常喜歡天文和地理,家中到處都是有關天文和地理的雜志。但讀大學之後,我發現這些樂趣離現實太遠了,我開始從編寫軟體和研究計算機網路中體會到樂趣。我發現自己面對網路是如此興奮,並且網路使我結交了更多的朋友,這些朋友甚至現在還是我重要的合作者。 畢業後,我在潤訊公司申請了軟體工程師的職位。在1990年代時,潤訊是中國尋呼市場中名列前茅的公司,擁有幾百名軟體工程師。在大多數工程師看來,開發出更高深的軟體或許可以證明自己的智力,但我認為寫軟體並不是自娛自樂的事情,必須使更多人應用才有價值,即使我自己只扮演將技術推向市場的小角色。 1998年,我看到了基於Windows系統的ICQ演示,這引起了我的靈感,我開始思考是否可以在中國推一種類似ICQ的尋呼、聊天、電子郵件於一身的軟體,我注冊了自己的公司,公司啟動資金來自於我以前的炒股所得。經過3個月的開發後,OICQ系統終於可以上市,但是伺服器託管問題一直無法解決。我們曾經考慮以60萬元將OICQ出售,不過,幸虧我們將它留下來,因為我漸漸的發現做互聯網並不是純粹掘金。 OICQ令大多數用戶和投資商愛不釋手,騰訊公司成立不久便獲得來自美國IDG和香港盈科數碼的220萬美金風險投資,此後更名為QQ。我意識到,一種不斷優化的商業模式和持久的經營理念,才可能使公司走得長遠。 2001年時,國內新浪、搜狐、網易等網路公司已經做成規模,通過上市獲得了新的資本支持,並且這些網站通過推出收費業務加快贏利。可是騰訊並不具備擴充資本和推行收費業務的條件,因為我們畢竟是一家只有18人組成的公司,又缺乏現成的收費渠道。當時QQ注冊用戶已經達到2億,但公司出現資金緊張,市場曾一時盛傳QQ將收費或者停止服務的消息。 中國移動推出的「移動夢網」改變了我們的生存狀態。我想到通過與運營商「二八分賬」的協議實現業務增長(運營商20%,騰訊80%),這就是移動QQ的誕生。2002年,移動QQ佔到騰訊公司整體業務收入的70%,我們又推出了非常QQ男女、彩鈴、圖片等服務形式,用戶反映很好。與此同時,我們改善公司治理結構,並不斷優化商業模式,曾6次修改商業計劃書,就是為了使騰訊獲得更多的資本支持。 2004年6月,騰訊在香港主板上市,這使得我們在獲得了穩定的資本支持。下一步我們就是繼續以較低的成本開展新業務,並且在新業務和功能方面通過即時通訊增加客戶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這是我們和其他國外工具競爭的籌碼。對於騰訊而言,3億的注冊用戶發展業務的基礎,我們甚至可以發展電子商務,在客戶端推出C2C多種功能。不斷地滿足網民們更多的需求,這大概可以算得上我的夢想吧。
⑺ 騰訊的創業史,誰能告訴我
騰訊QQ發展的歷史
1998年11月12曰,馬化騰和他大學時的同班同學張志東正式注冊成立"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當時公司的主要業務是拓展無線網路尋呼系統。在公司成立當初要業務是為尋呼台建立網上尋呼系統,這種針對企業或單位的軟體開發工程可以說是幾乎所有中小型網路服務公司的最佳選擇。1997年,馬化騰接觸到了ICQ並成為它的用戶,他親身感受到了ICQ的魅力,也看到了它的局限性:一是英文界面,二是在使用操作上有相當的難度,這使得ICQ在國內使用的雖然也比較廣,但始終不是特別普及,大多限於"網蟲"級的高手裡。馬化騰和他的夥伴們一開始想的是開發一個中文ICQ的軟體,然後把它賣給有實力的企業,騰訊當時並沒有想過自己經營需要投入巨大資金而又掙不了錢的中文ICQ。當時是因為一家大企業有意投入較大資金到中文ICQ領域,騰訊也寫了項目建設書並且已經開始著手開發設計OICQ,到投標的時候,騰訊公司沒有中標,結果騰訊決定自己做OICQ。要知道,當時騰訊給OICQ標的價格才僅僅為三十多萬而已。到後來騰訊開始迅速發展的時候,馬化騰十分合時宜的說,"我們需要自己的中文網路軟體,我們需要自己的ICQ!",但事實上,騰訊推出OICQ純屬是一個偶然,如果那家大企業沒打算投入資金到中文ICQ領域,也就不會有OICQ,如果騰訊公司中了標,也就不會有騰訊的OICQ,騰訊的成功某種程度上說一半是運氣,一半是實力。
⑻ 騰訊公司的總經理是誰
總裁兼首席執行官來馬化騰
騰訊高級源副總裁兼首席運營官曾李青
騰訊公司互動娛樂事業部總經理任宇昕
騰訊公司互動娛樂事業部副總經理陳光
騰訊公司渠道營銷部副總經理朱達欣
騰訊公司北京分公司總經理鄒小文
騰訊公司公司首席行政官助理郭凱天
騰訊公司公關部總經理劉暢
騰訊公司廣告銷售部總經理劉朝陽
騰訊公司網站總經理孫忠懷
騰訊公司在線支付部總經理劉穎麒
騰訊公司電子商務部總經理湛煒標
騰訊公司網站部助理總經理楊志明
你問的哪個總經理啊?
⑼ 有沒有我國上市公司因盲目融資,後經營失敗的案例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中,並購,無論是大魚吃小魚還是快魚吃慢魚,都是企業發展生存的重要手段。在並購活動中,人們卻失去了「理性」,成功率低的並購不斷發生,大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仔細分析,這種現象並不是缺乏「理性」所致,而是由更高層次的「理性」主導者:成功率低,意味著風險大;而風險大的事,一旦成功其收益也就大;別人不成功,並不意味著我也不成功;昨天不成功,並不意味著今天不成功;權衡之後,還是值得一搏的。企業通過一系列的程序取得了對目標企業的控制權,只是完成了並購目標的一半。要想真正實現企業的目標,在收購完成後,必須對目標企業進行整合。現結合企業並購的實例,分析一下並購最終失敗的原因。
一、 並購後不能很好地進行企業整合
企業完成並購後面臨著戰略、組織、制度、業務和文化等多方面的整合。其中,企業文化的整合是最基本、最核心,也是最困難的工作。
通過並購得到迅速發展的海爾集團提出自己的經驗:在並購時,首先去的地方不應是財務部門,而應是被並購企業的企業文化中心。
如果並購企業與被並購企業在企業文化上存在很大的差異,企業並購以後,被並購企業的員工不喜歡並購企業的管理作風,並購後的企業便很難管理,而且會嚴重影響企業效益。
2004年1月,TCL並購法國湯姆遜公司,組建TTE公司,共同開發、生產及銷售彩電及其相關產品和服務。2004年4月,TCL並購法國阿爾卡特,組建手機合資公司T&A。
然而並購未能達到TCL預期綜合效益提高的目標,相反TCL集團2004年的凈利潤減少了一半,直接導致集團虧損的就是TTE和T&A的不良業績。
TCL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諸侯分權。李東生向來習慣於分權,他看中業績,很少過問各子公司的管理細節。所以TCL注重迅速採取行動,員工加班加點是正常現象。這種「分權」文化造就了TCL昔日的繁榮。而在湯姆遜,受法國文化影響,員工注重生活品質,重視閑暇時間,認為該工作就工作,該休息就休息。據稱李東生在法國時曾在一個周末召開會議,卻發現所有的人都關閉手機。李東生對此感到不可思議!
存在文化差異下的「諸侯分權」帶來的後果:對湯姆遜大量職位進行調整,由TCL派人員擔任主要職位,導致被下調的原法國管理人員高度不滿。2004年底到2005年3月份,法國員工的高層經理基本離職,市場和銷售的一線經理也相繼離職,TCL陷入空前困境。
2004年,聯想集團宣布以12.5億美元收購IBM個人電腦業務,在並購的3年時間里,聯想的銷售額逐步增加。2008年,聯想業績出現明顯下滑,利潤出現大幅虧損。截止2009年3月31日,其營業收入149億美元,同比下滑8.9%,凈虧損2.26億美元。2009年初,聯想進行人事調整,用純中國團隊經營海外市場,聯想前期聘用的很多海外人才相繼離職,這顯示出聯想跨國並購後企業文化面臨較大沖突。遭遇「文化門」的上海雙龍聯姻也是如此。
二、決策不當的並購
企業在並購前,或者沒有認真的分析目標企業的潛在成本和效益,過於草率地並購,結果無法對被並購企業進行合理的管理;或者高估並購後所帶來的潛在的經濟效益,高估自己對被並購企業的管理能力,結果遭到失敗。
2001年德國安聯保險集團並購德國第三大銀行德累斯銀行。安聯以240億歐元收購了德累斯銀行大部分股份,使其資產達到了1萬億歐元。兼並德累斯後,安聯無可奈何地發現,銀行經營風險對自己來說是一個全新課題。德累斯銀行所借貸的許多小公司在當時不景氣的國際環境下憤憤宣告破產,安聯保險不得不用其自有資金去彌補銀行經營中的虧損,從而導致自有資本金下降,信用等級隨之下調。另外,分屬於保險和銀行兩類客戶互相滲透的方式也沒有得到德國法律的支持。
讓諾勒悔之晚矣的是,本來擁有龐大資產傳動裝置的安聯集團,在並購之後將其30%都用做資產投資,而另外大部分資金更是花在了流通渠道等的建立上,這樣,一旦市場不景氣,可支配的資金便捉襟見肘,根本無法抵禦重創。2002年,安聯集團共虧損25億歐元,其中9.72億歐元來自德累斯頓銀行。盡管前9個月售出的51億份養老金保險合同中,只有7.4萬份是通過德累斯頓銀行出售的。由於德累斯銀行的持續虧損,安聯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沒有經過仔細考慮的跨行業兼並,就如同不合胃口的菜餚一樣,消化能力跟公司的規模乃至決心有時並不成正比。
三、支付過高的並購費用
當企業想以收購股票的方式並購上市公司時,對方往往會抬高股票價格,尤其是在被收購公司拒絕被收購時,會為收購企業設置種種障礙,增加收購的代價。
海爾收購美泰,從美國最大的白色http://www.zhao-kao.com/2-xiangmuguanli家電製造商惠而浦加入美泰競購戰,提出13.5億美元的收購價格後,價格就開始不斷攀升。海爾選擇了退出。惠而浦先後三次提高收購價格,最終以總報價23億美元得到美泰的肯定。
實例不勝枚舉,近幾年從2009年,中鋁與澳大利亞力拓的195億美元「世紀大交易」失敗。2010年,騰訊競購全球即時通訊工具鼻祖ICQ失敗。2010年,華為競購摩托羅拉業務失敗,被諾基亞西門子公司以低於華為報價的12億美元收購成功。2010年,四川騰中重工收購悍馬失敗。2011年,上海光明食品收購美國健安喜股權和收購法國優諾公司股權案均無疾而終。無不警示我們:並購風險很大,我們應慎之又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