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講戒貪。投資失敗皆因貪。依法所教,控制住投資過程中不當有的過度的貪,自當成功。這就是依法求得財富!
② 學佛就可以發財致富嗎
你真依教奉行,修財布施,當然能發財。
人到這個世間來兩種果報,第一個是引業,引導你到人道來受生,這個引業是五戒。到人道來受生,這一生貧富貴賤、壽命長短,這一切是講滿業。滿業是什麼?你過去作惡作善,積功累德,是這個果報。命里頭有的,丟都丟不掉;命里沒有的,想什麼方法去求都求不到。
所以古人說「一生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這是真理!所以你只要真正發心做個好人,你不會餓著,你也不會凍著。沒有財,修財布施;沒有智慧,修法布施;沒有壽命,修無畏布施,統統都能改造你的命運。改造得來的是正規得到的,理得心安,不是僥幸得來的,不是欺騙人得來的,不是為非作歹得來的,是你命里真的改變了。《了凡四訓》是最好的證明,《俞凈意遇灶神記》也是最好的證明,中國像這類的書很多很多。人都學好了,自己命運可以改變,這是什麼?聖賢教誨。聖教入門,聖教的深入,聖教的真實利益全靠孝敬兩個字,也就是說,聖教取捨的標准,根本就這兩個字。人要不孝、人要不敬,雖有福報,福報折了,打折扣;如果有孝、有敬,前世沒有修福報,這一世可以把它補修過來。這就是改造命運的秘訣,是真的不是假的。
③ 請問佛教裡面有沒有發財的方法
你說的有一定道理。學佛應該會給人們帶來智慧安樂,吉祥和幸福,包括財富。否回則,誰還答願意學佛呢?學佛人想發財沒有什麼錯,錯的是發心不正,如果發心發財為了更多人都能發財都能幸福,再加上你能夠積善厚德,肯於布施,那麼善心必有善果,你一定會發大財的。
另外,佛陀開示了很多發財的方法。你可以從網上搜一下《佛說大如意寶珠輪牛王神咒經》和《寶篋印陀羅尼經》,這就是兩部開示求財方法的經典,都不是很長,也容易修持讀誦。
④ 學佛,可以讓貧窮變富貴
先明白什麼是富,什麼是貴,才會懂得佛法可以讓學佛人變富貴的道理之所回在。
富的標志是有餘,能答施捨就表示有餘,所以能舍者叫富人,富不在於財富的多少,而在於有沒有施捨的心,財富再多不肯施捨,還是覺得自己不夠用,這不是富人,而是地地道道的窮人。
貴的標志是尊,所以通常稱尊貴,能尊敬別人的人,能同情別人,能體貼別人,能推己及人的人才是尊者,才是貴人,我們常說的貴人相助,危難之中能幫助我們渡過難關的就是我們的貴人,眾生危難,能舍己相助者才是真正的富貴,所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才是徹徹底底的,名符其實的富貴者。
學佛,佛教我們布施,教我們慈悲,我們做到了,就是富人,就是貴人,怎麼能不富不貴呢?
印光大師,當年印送經書多達幾千萬冊,不是富人?凈空法師印10000套大藏經、100套四庫全書(一套四庫相當於15套大藏經)贈送全世界,不富貴?
佛把富貴的真相和富貴的因和果告訴我們,信不信就在自己了。
南無阿彌陀佛
⑤ 如何學佛才能真實受益
目前遇到一些人修學凈土法門,沒掌握真正的學習方法,導致越念佛身體越差,越誦經雜念不減,煩惱重重,沒能真正體會到法喜充滿、身心怡樂。在這里分享一位真正的善知識:佟愛國老師,他把如何念佛、如何誦經、如何聽經、如何改變錯誤的心念心態、如何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如何與家人大眾和諧相處、如何辨別正法邪法、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條件以及修行中遇到的種種障難等等都開示得清清楚楚、明明了了。當您真正掌握方法了,真正落實了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佛會越學越法喜,真正在這一生了脫生死,不走彎路。如果您有疑問可以把他講的法跟佛經對照或者跟祖師大德的開示對照,看他講的法是否入佛知佛見再決定是否跟他學習,因為每個人的緣分不一樣,是勉強不得的,願您早日圓成佛道,阿彌陀佛。
⑥ 如何快速求財 學佛網
⑦ 慧律法師開示:學佛者必看:學佛如何不走彎路
學佛成佛,簡單而言,就是要通過「信、解、行、證」四個步驟、採用「六度波羅蜜」六種途徑,經歷過「戒、定、慧」三個層次的境界,最終才能修成正果、立地成佛的。我依次給你簡介一下:
1、信解行證:首先要有信仰,有願意跟隨佛祖的腳步去修行、按照佛祖指導的方法去做的決心,這叫「信」,佛教也稱之為「發菩提心」;然後要有真正出家的僧人為你講解佛法,即「解」;然後你要按照僧人教你的方法去做,也就是理論聯系實際,這叫「行」;最後從實踐中驗證所學是真實不虛的,這叫「證」;
2、「六度波羅蜜」是修行的六種途徑,簡稱「六度」,分別是:布施、忍辱、持戒、精進、禪定、般若。用現代話來簡單的理解就是:無私奉獻(布施)、忍受委屈和痛苦(忍辱)、遵守佛教的規章制度(持戒)、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精進)、通過打坐來使自己的心擺脫情緒的控制(禪定),獲得無上的大智慧(般若)。
3、戒定慧:這代表了修行的三個層次的境界,「戒」就是上面的持戒,佛祖告訴我們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僧人要遵守250條規章制度(佛教稱為「戒律」),女性僧人(我們常說的尼姑)則是348條,如果你不出家,在家裡學佛,則只須遵守五條,即「持五戒」(看起來簡單,要做到不容易)。「定」即「禪定」,這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方式,禪定的人不一定能成佛,但成佛一定離不開禪定!「慧」即「般若智慧」,因為「般若」一詞,包含了六種不同的智慧,沒法翻譯,只能稱其為「大智慧」。
——按照這樣的方式,我們才能修成正果,不過對於初入佛門的佛弟子而言,還是從「三皈五戒十善」學起,從孝順父母開始吧!父母是我們修行路上的第一尊佛!
⑧ 學佛者可以理財嗎,所得算非傷財嗎
不但可以理財,佛陀為此還有相關的開示。在《巴利三藏》長部第31經——《教誡新嘎喇經》里,佛陀以偈誦的方式教導新嘎喇居士子如何分配和使用自己的財富:
善分錢財為四份,他實結交諸親友。
日常受用一份財,兩份用來營事業,
第四份則應儲蓄,以備危難急用時。
——瑪欣德尊者譯
譯文:
適當的將錢財分為四份,他真誠的結交親人和朋友。
日常用度四分之一的財產,四分之二的財產用於經營自己的事業,
最後四分之一的財產則儲蓄起來,以備在危難、緊急時使用。
本經是佛陀對一位名叫新嘎喇的居士子 (Siïgàlaka gahapatiputta)所作的教導,故名為《教誡新嘎喇經》(Siïgàlovàdasuttaü)。
世尊教導新嘎喇居士子的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作為在家人應當避免的不良行為和應當處理好的人際關系。
一、應當避免的不良行為共有十四種:四種污垢的行為、由四種不良心態導致的惡行、六種損耗錢財的行為。其中還重點探討了人們應如何交朋處友:如何識別冒充的壞朋友和結交真正的好朋友。
二、應當處理好的人際關系可分為六種,包括:親子之間的關系、師徒之間的關系、夫妻之間的關系、朋友之間的關系、主僕之間的關系和在宗教方面的僧俗關系。這些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都是雙向性的,其著重點在於作為一個在家人所應當承擔的家庭和社會的各種義務與責任。
此外,經中還探討了在家人應當如何積累財富和分配財產等問題。一個在家人如果能夠真正地按照經中的指示去實踐的話,他的人生必定是幸福與快樂的。
在上座部佛教的傳統中,本經被視為是在家人日常生活的行為規范,是獲得幸福生活和美滿人生的最佳指南。
——瑪欣德尊者著
更詳細的內容,請網路「中國上座部佛教」,下載《您認識佛教嗎?》參考。
⑨ 學佛人有餘錢能炒房嗎
阿彌陀佛,不建議您這樣做。佛教導我們慈悲眾生,報四重恩,學佛人更要有社會責任感。當前的樓市過度膨脹,造成社會矛盾激化,民心不穩。雖然我不參與,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狀,但至少能做到不推波助瀾。投資、理財有很多方式,最好不要投到炒房上。
⑩ 學佛人可否做投機理財
歡迎關注招行理財,招行有儲蓄、大額存單、基金、理財產品、外匯、黃金、白版銀等投資可供您選擇權。
風險和收益基本成正比,要求保本就選擇儲蓄,追求低風險可以考慮貨幣基金和低風險的理財產品,追求高收益可以了解投資型基金、外匯,黃金及白銀,若您當地有招行,可以聯系網點客戶經理交流理財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