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銀行如何將次級貸款資本證券化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我不是經濟界人士! 銀行本身如果已經上市,資本就被證券化了,銀行通過一版定程序,如開董事會權等,同意接納的這種次級貸款,就等於所有持其股票的人,都參與了接納這種次級貸款!他們手中的股票就有了不良資本的成分!股票本身就是證券的組成部分呀!
㈡ 投資者如何在次級貸證券化中獲利
不對來,因為打包賣出自後,跟銀行沒有任何關系了,只跟申請抵押貸款的人和抵押的房子有關系
因為有評級,告訴你是好東西,並且沒有發生違約的情況下,房子也一直漲的情況下,這些債券是很好的投資品,有很好的回報率,在那個時候,你要是不投資這個債券就被當作傻子了
既可以轉賣獲利,也就是低買高賣,也可以持有享受利息,只要不違約,或者房價不跌,這些債券沒有任何問題的
因為認為房價要漲,這個是最根本的,房價漲了,這些債券價值就提高了
㈢ 次貸證券化的發行過程
次級貸款,對象為信用分數較差的個人,尤其信用評分低於620分,月供內占收入比例較高容或記錄欠佳,首付低於20%。次級貸款經過結構性投資工具(SIVs)打包,並據此發行不同等級的按揭支持證券(MBS),一些金融機構再設立SIVs,購買MBS形成資產池,進行下一步的證券化操作,形成MBS CDOs(按揭支持證券證券化產品)和ABS CDOs(資產支持證券證券化產品)。一些其他金融機構可以把這些CDOs再次打包,如此反復,由於層層疊疊不斷衍生的CDOs,同時杠杠率比較高,所以風險會越來越大 .
㈣ 簡述美國次級貸款證券化機制
次貸證券化是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金融創新過程中普遍展開的一種金融市場現象,它是將缺乏流動性但未來有著穩定凈現金流的資產,通過真實銷售、破產隔離、信用增級和有限追索等機制,在資本市場上發行資產支持債券的金融行為。
美國的次貸危機,並非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危機,也非次級債危機,它的全稱應當是「次級住房抵押貸款證券化危機」,僅從字面上就可看到,理解這場危機的關鍵不僅在於「次貸」,而且在於「證券化」。
擴展知識:
資產證券化自上世紀90年代起,在美國飛速發展的同時,也運用到了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注意,「次級」(sub-prime)指的是借款人信用,低於「主級」(prime),也就是FICO信用評分不足640的借款人。
資產證券化運作是一種杠桿操作,通常實施資產證券化的金融機構(從抵押貸款公司到投資銀行及其他相關金融機構)都有著較高的杠桿率(總資產/凈資產),特別是發行抵押債務債券和信用違約掉期的金融機構,通過這些來達到以小博大的目的。
信貸資產證券化產品的設計和定價存在著嚴重缺陷。機構在對次級抵押貸款實施資產證券化的過程中,因為技術難度、市場和人文因素,造就出了沒人看得懂的、晦澀、不透明的衍生品「怪胎」。
危機爆發後,當時的美聯儲紐約聯儲主席蓋特納說,「Nobody knows who owes whom what」(沒人知道誰到底欠了誰多少錢)。
㈤ 銀行如何將次級貸款資產證劵化
1、將次級貸款證券化的不是銀行,是投資銀行,類似中國的券商身份。
2、通常內的定義是容:銀行將不具有或者缺乏流動性的資產,打包發行成具有較高流動性的證券類產品。但是,出售對象不局限於公眾,通常公眾的所佔的比例也不高,其實都是相關的金融機構,比如其他銀行,證券,保險,基金,養老退休基金等等。公眾一般都是通過認購基金份額才能參與。出售的資產,也就是標的物,也不僅僅局限於信貸資產,銀行常見的資產包,通常是不良貸款,信用卡逾期欠款,房地產貸款。
㈥ 結合美國次貸危機,談談對資產證券化的認識
資產證券化產生的初衷是為了轉移和分散風險。從整個金融體系的角度來考察,採用資產證券化這一融資方式,銀行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貸款轉換、分割為標准化、單位化的有價證券,將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分散到眾多投資者的身上。貸款類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轉移貸款所蘊含的信用風險,在不影響客戶關系的情況下靈活地改變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承擔狀況,且不用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構成。作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融資工具,資產證券化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如此,在許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資產證券化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毋庸置疑,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次級貸款的證券化。但資產證券化是否必然會製造風險?到底是資產證券化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了資產證券化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命運,也決定了其未來的中國之路。
金融危機發生後,很多人對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的金融創新產生了懷疑,認為是資產證券化製造了巨大的風險。但實際上,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關鍵不在證券化,而在於證券化背後的信貸資產,正是因為次級貸款的大量發放導致了金融體系承擔的信用風險總量顯著增加,而次貸證券化又導致這些信用風險由信貸領域轉移到資本市場。
由次級貸款證券化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促使我們對其功能、風險以及未來的發展作進一步的反思。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資產證券化是金融創新的基石。正是資產證券化改變了風險的生存狀態,使風險由存量化變成了流量化,而風險從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轉變是金融創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體系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資產證券化在金融體系的創新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資產證券化是實現現代金融體系風險配置的工具。資產證券化正是通過風險定價和轉移技術實現了風險配置的功能,成為金融功能從資源配置到風險配置轉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資產證券化在開放的金融體系中會加速風險和危機的傳播和擴散,而這顯然有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從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機或個案性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我們注意到,在美國金融危機後大部分金融創新產品受到重創之時,貸款交易作為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前端產品卻始終保持著穩步增長的勢頭。其主要原因有二:貸款交易本身屬於資產證券化初級產品,只是將風險在不同的機構投資者之間重新配置,並沒有放大原有風險或增加新風險;美國貸款交易市場是相對集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美國銀團貸款與交易協會(LSTA)作為這個市場的行業組織,在市場交易流程的規范性和交易協議的標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且設計了對進入交易的貸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種、交易價格和清算結算都具有較好的透明性。這對於我國現階段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㈦ 次級抵押貸款的證券化流程
參與者與業務流程 如果想把抵押貸款弄明白,你必須了解參與者的身份、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們的動機。了整個貸款過程的抵押貸款. 當消費者需要抵押貸款的時候,他們可以找抵押經紀商或者是抵押貸款公司/銀行。經紀商只能發起這筆貸款,然後由貸款公司以自己的名義和自有資金來閉合貸款。 要進行貸款證券化,貸款數量必須要上規模,因此,大部分和凱爾納同等規模的貸款公司要依賴更大型的貸款公司,而諸如通用汽車金融服務公司和Countrywide之類的公司則從貸款公司那裡購買貸款。在貸款證券化之前,這些公司依次從很多貸款公司那裡收集抵押貸款。因為我們的公司是直接將貸款賣給規模更大的貸款公司,因此,我更願意在這本書里將這些更大規模的貸款公司稱為投資人(投資機構)。 下一步的操作取決於貸款的種類。如果貸款屬於標准類貸款或優質貸款,那麼,這些貸款會被出售給房利美或房地美。這些政府贊助機構(後簡稱GSE)將這些貸款打包成抵押貸款支持證券。 如果抵押貸款並不符合GSE的要求,那麼,貸款公司會通過投資機構將這些貸款打包成非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除了住房權益貸款① 之外,還有三類非機構抵押貸款支持證券:A級巨額貸款(Jumbo A)、Alt-A和次級貸款。購買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的機構包括對沖基金、養老基金和外國投資者。這些證券化產品的銷售取決於穆迪、標准普爾等評級機構的評級。這些投資能否定期拿到收益,直至貸款到期?評級公司會對這類問題給出判斷意見。評級公司用字母(AAA到BB-)表示這些投資的風險等級,並以此對證券進行排名。
麻煩採納,謝謝!
㈧ 結合資產證券化的內容與特點談談你對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的看法·
資產證券化產生的初衷是為了轉移和分散風險。從整個金融體系的角度來考察,採用資產證券化這一融資方式,銀行可以將缺乏流動性的貸款轉換、分割為標准化、單位化的有價證券,將所面臨的市場風險分散到眾多投資者的身上。貸款類信用衍生工具可以部分或者全部地轉移貸款所蘊含的信用風險,在不影響客戶關系的情況下靈活地改變資產負債表的風險承擔狀況,且不用改變銀行資產負債表內構成。作為美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融資工具,資產證券化對美國經濟和金融市場產生了巨大影響。不僅如此,在許多發達市場經濟國家和新興市場經濟國家,資產證券化也得到了較快發展。
毋庸置疑,這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源於美國次級貸款的證券化。但資產證券化是否必然會製造風險?到底是資產證券化的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從而引發了金融危機?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決定了資產證券化在整個金融體系中的命運,也決定了其未來的中國之路。
金融危機發生後,很多人對以資產證券化為核心的金融創新產生了懷疑,認為是資產證券化製造了巨大的風險。但實際上,引發這場金融危機的關鍵不在證券化,而在於證券化背後的信貸資產,正是因為次級貸款的大量發放導致了金融體系承擔的信用風險總量顯著增加,而次貸證券化又導致這些信用風險由信貸領域轉移到資本市場。
由次級貸款證券化所引發的金融危機,促使我們對其功能、風險以及未來的發展作進一步的反思。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資產證券化是金融創新的基石。正是資產證券化改變了風險的生存狀態,使風險由存量化變成了流量化,而風險從存量化到流量化的轉變是金融創新的巨大成就,是金融體系由傳統邁向現代的重要標志。從這個意義上說,資產證券化在金融體系的創新中具有重要的價值。
資產證券化是實現現代金融體系風險配置的工具。資產證券化正是通過風險定價和轉移技術實現了風險配置的功能,成為金融功能從資源配置到風險配置轉型的有力工具。
但是資產證券化在開放的金融體系中會加速風險和危機的傳播和擴散,而這顯然有可能加大系統性風險和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從而有可能使局部性金融危機或個案性金融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危機。
我們注意到,在美國金融危機後大部分金融創新產品受到重創之時,貸款交易作為美國資產證券化的前端產品卻始終保持著穩步增長的勢頭。其主要原因有二:貸款交易本身屬於資產證券化初級產品,只是將風險在不同的機構投資者之間重新配置,並沒有放大原有風險或增加新風險;美國貸款交易市場是相對集中的場外交易市場,具有較強的穩定性。美國銀團貸款與交易協會(LSTA)作為這個市場的行業組織,在市場交易流程的規范性和交易協議的標准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並且設計了對進入交易的貸款的逐日盯市制度,使得交易品種、交易價格和清算結算都具有較好的透明性。這對於我國現階段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創新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