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要個白度指數,誰能幫忙
收視率調查記錄的是觀眾收視行為結果,而非收視行為本身。但是通過對結果的分析,完全可以透視收視行為,以及分析影響收視行為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簡單地說,收視行為即選擇,包括看與不看的選擇,什麼時間看的選擇,看什麼頻道什麼節目的選擇,看多長時間的選擇,以及如何看(伴隨行為)的選擇。行為選擇的結果通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下來,成為計算收視率和研究收視行為的基礎數據。
由此可見,從收視率調查數據出發進行收視行為研究,首先要做的是把原始收視數據經過有效的整理、匯總和歸納,形成收視率指標,然後研究收視率所透視的收視行為模式,研究影響收視率變化和收視行為選擇模式形成與改變的諸種因素,研究收視率在反映收視行為方面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辦法。
一、基於調查數據計算收視率指標
收視率調查數據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被調查者(被調查個人及其所屬戶)的背景資料數據,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個人/家庭收入、個人/家庭資產、家庭規模、家庭角色關系、家庭收視設備佔有情況和電視接收情況、基本生活態度和休閑選擇、工作情況、居住地區、使用語言等。這部分數據主要通過樣戶入網調查得到,成為進行收視率計算和分析的背景數據。另一部分是通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到的被調查者個人的電視收視數據,具體即有電視的家庭戶(樣本戶)中每位成員(年齡4周歲及以上的被調查者)在每天連續的24小時內每15分鍾(人員測量儀為每分鍾)收看或不收看電視以及收看什麼頻道的記錄信息。
另外還有一部分數據不屬於收視率調查數據,也就是說不是從樣戶調查得來的數據,但對收視率計算與分析也至關重要,這就是電視頻道屬性數據和電視節目播出數據。這部分數據一般由電視台提供或通過電視監播得到。
有了以上三部分數據,就使得收視率指標的計算成為可能。只根據電視收視數據可以計算總收視率及分時段分頻道的收視率;如果結合背景資料數據,則可計算分目標觀眾收視率;如果結合電視節目播出數據,則可計算節目收視率。這樣組合運用這些數據,就可以計算出一系列的收視率指標。下圖(圖1)列出了收視率指標的體系結構。
根據這一體系結構,收視率指標被區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基本指標,指各種計算口徑的收視率,如按人計算的收視率、按戶計算的收視率、按時段計算的收視率、按節目計算的收視率、按目標觀眾計算的收視率等。另一類為派生指標,包括反映市場結構的指標如收視份額(或稱市場佔有率)、觀眾構成等,反映節目收視量的指標如開機率、總收視點(GRPs)、平均收視時間、到達率和暴露頻次等,反映節目收視偏好的指標如節目吸引力、觀眾重疊率、觀眾忠誠度等。這些指標有的更受電視台重視,因為其對指導電視節目編排更有意義;有的更受廣告公司和廣告主重視,因為其對測算廣告投放成本、優化廣告投放策略更有意義。
這些指標的計算都有明確的定義和公式。例如GGTAM中分別對總收視點、開機率、到達率、暴露頻次、收視份額等主要指標定義如下:
總收視點(GRPs:Gross Rating Points):某項廣告投放活動中各次插播點收視率的總和;
開機率(HUTs/PUTs:Household/People Using Television):某特定時間段內按戶或按人的電視平均開機(不論看何頻道)百分比;
到達率(Reach):作為觀眾收看某一系列節目或某一廣告排期插播點至少一次的累積百分比;
暴露頻次(Frequency):一個廣告排期或一系列節目中觀眾的平均收看次數;
收視份額(Audience Share):某一規定時段內,某特定頻道或節目的觀眾收視量占觀眾總收視量的百分比。
圖1 收視率指標體系框架
由於收視率調查的數據量非常龐大,這些指標的計算一般都由專門的計算機軟體自動完成。央視-索福瑞公司提供客戶使用的收視率分析軟體稱作InfoSys,是TN Sofres集團開發的基於Windows系統平台的PC軟體,集成了收視率指標計算和基於收視率進行廣告優化排期等多項功能,可分別滿足電視台、廣告公司及廣告主的不同使用要求。
二、收視行為與收視率
如前文所述,收視行為主要可以分解為開機行為、收視時間選擇行為、頻道/節目選擇行為、持續收視時間選擇行為等。收視行為是個體行為,每位觀眾的行為選擇各不相同,但是通過統計調查的方式把這些個體行為集合於一起,就得到了一個觀眾群體的收視行為模式。由於收視數據記錄的是所有被調查樣本的個體行為結果,則通過匯總分析計算的各項收視率指標就成為該群體收視行為模式的集中反映。
例如,開機行為模式可以通過一個收視日的開機率變化圖來反映。如圖2所示,一個收視日的最高個人開機率(PUT)可達80%,表明最多有八成的電視人口在使用電視。晚間18:00以後的開機率每天的變化不大,上下午的開機率則星期日明顯高於其他收視日。
圖2 一周開機率走勢(CSM2004年北京數據)
收視時間的選擇行為可以從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加以考察。從一個日歷年的角度看,收視時間選擇行為的變化更多地體現為收視率隨季節或重大事件的變化。如圖3所示,冬季和夏季由於分別受春節和暑假的影響而表現為比春季、秋季更高的收視率,國慶、澳門回歸等重大事件的電視直播節目也贏得了非常集中的收視。
圖3 收視率在一年中的變化(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收視時間的選擇行為也可以從一個收視日的角度考察,即從一個收視日的各個主要時段的收視率變化加以考察,如早間時段(一般指6:00-9:00)、上午時段(一般指9:00-12:00)、午間時段(一般指12:00-14:00)、下午時段(一般指14:00-18:00)、晚間黃金時段(一般指18:00-22:00)、晚間非黃金時段(一般指22:00以後)等。在上下午,周末比平日有更多的收視行為選擇;晚間黃金時段和午間新聞時段則成為一個收視日里兩個最突出的收視高峰,尤其是晚間黃金時段,最高收視率可達60%以上。
圖4 收視率在一個收視日的變化(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頻道/節目的選擇行為主要表現為收視份額和節目收視率的變化。觀眾選擇收看某頻道某節目,將導致該頻道該節目的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增加。這就如同觀眾「投票」,收看你的頻道/節目的觀眾越多,你得到的投票就越多,也就有更高的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圖5以北京為例,顯示了各頻道收視份額的差異。圖6以《環珠格格-第二部》電視劇在北京播出為例,顯示了節目收視率和收視份額隨不同播出日期的變化。
圖5 北京地區1999年各主要頻道的收視份額(CSM數據)
圖6 《環珠格格-第二部》在北京播出的節目收視率和收視份額
(CSM1999年數據)
持續收視時間的選擇主要表現為平均收視時長。有的人願意消磨更多的時間在電視機前,而有些人則相反。平均收視時長就是這些人消磨於電視機前的平均時間。1999年CSM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平均每天收看電視達3個小時,和過去兩年的調查結果接近(如圖7);若分區域考察,東北地區觀眾的日平均收視時長最大,達198分鍾;華北地區居其次,為193分鍾;華東地區最低,168分鍾;華中地區次低,174分鍾;其他幾個地區分別是,西南191分鍾,西北188分鍾,華南182分鍾。
除此而外,基於收視率調查的其他一些分析指標,也可以用來描述和解釋收視行為選擇的模式與變化。但不管怎樣,收視率調查數據只能用來統計和分析收視行為選擇的結果,而不能夠說明收視行為選擇的原因。這恰是收視率調查的局限所在。
三、影響收視行為選擇與收視率變化的因素分析
人們作出收視行為選擇不是無緣無故的,其中施加影響的因素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不外有兩類,一類來自收視主體__電視觀眾,這包括觀眾性別、年齡、婚姻家庭、居住地等人口屬性因素以及文化程度、職業、收入、生活工作方式、性格愛好等社會屬性因素;另一類來自收視客體__電視節目,這包括電視頻道構成和節目編排、節目內容、節目時長、播出形式等。一般而言,第一類因素可稱為收視行為的背景因素,而第二類因素則可稱為收視行為的前景因素。由於收視率調查以受眾研究為出發點,因而對收視行為背景因素的關注往往更多一些。
背景因素對收視行為選擇的影響可以分別從微觀(個體)和宏觀(群體)角度加以考察。從微觀的角度看,個體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收入等都是影響收視行為選擇的顯著因素。圖8顯示的是兩性收視率一年變化的比較,雖然在變化模式上是一致的,但明顯地女性收視率要高於男性。圖9顯示的是各年齡組觀眾收視率一年變化的比較,從圖中可見4-14歲少兒觀眾的收視率除寒暑假外均明顯地低於15-24歲的青少年觀眾以及15歲以上的成人觀眾。
從宏觀的角度看,群體的人口規模與年齡結構、城鄉結構、地區分布與地區差異(包括氣溫、社會習俗和經濟狀況的差異等)、人口的文化素質如識字率等都是影響收視行為選擇的顯著因素。例如從圖4可看出收視率隨季節變化的差異,而季節變化主要是氣溫變化。再如上文談到的中國各大區觀眾在平均收視時長方面的差異,主要的也是南北差異即氣溫差異。圖10顯示的是統合考慮以上各宏觀變數的影響後對50多個不同收視率調查地區的統計分類(聚類)及其收視率比較,從本圖可以明顯地看出宏觀背景變數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影響,因為不同宏觀背景變數作用下的各類調查地區的收視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圖8 兩性收視率一年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圖9 各年齡組觀眾一年收視率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圖10 不同類型地區的收視率差異(CSM1998年數據)
前景因素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影響也非常重要。圖11顯示的是頻道構成對收視率變化的影響。從圖中可見,省台和中央台的收視率要明顯地高於市台、有線台和其他頻道的收視率,從而仍占據著目前為止中國電視收視市場上的主力地位。圖12顯示的是時段結構對收視率變化的影響。從圖中可見,19:00-22:00的黃金時段收視率要遠高於午間時段、下午時段和上午時段。表1顯示的是1999年北京地區電視節目收視率排名,用以闡釋節目類型和內容不同所造成的收視率差異。從表中排名可見,電視劇類節目、娛樂類節目和新聞類節目贏得了觀眾較多的收視。
圖11 各類電視台一年收視率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圖12 各時段一年收視率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表1 北京地區1999年電視節目收視排名(CSM數據)
排名
頻道
節目名稱
類別
日期
收視率
%
收視額
%
注釋(最高與最低
收視率%)
1
BTV-2
還珠格格第二部
電視劇
6.27/7.20
33.8
43
48 集 (45.7至22.2)
2
CCTV-1
春節聯歡晚會
娛樂
2.15
26.1
54
3
BTV-1
新聞聯播
新聞
10.27
22.6
60
4
CCTV-1
國慶晚會
娛樂
9.30
22.5
46
5
BC-1
少年英雄方世玉
電視劇
10.14/11.15
21.9
48
40 集 (27.7至18.7)
6
BC-1
康熙微服私訪記
電視劇
3.19/4.6
21.3
49
30 集 (29.3至14.2)
7
BTV-2
鹿鼎記
電視劇
8.1/8.24
20.4
47
45 集 (26.4至14.3)
8
BC-1
小李飛刀
電視劇
11.8/12.10
18.1
40
40 集 (22.5至9.2)
9
BC-1
一代巡撫
電視劇
1.29/2.10
14.7
32
20 集 (20.1至11)
10
BTV-1
食神
電視劇
2.21/3.18
12
25
註:電視劇的收視率是指所有劇集的平均收視率
無論前景因素還是背景因素,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影響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內在有機地相聯系,共同發揮影響作用。因此有研究者更構建了影響收視率變化的多元分析模型,將這些有關的因素歸攏於一起來考察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整體影響。但是由於收視行為選擇的復雜性以及多元統計量化分析在解決社會科學問題方面的局限性,迄今這方面的研究都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四、電視觀眾滿意度調查--拓展對收視行為的研究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收視率調查回答的是「收視行為如何」的問題,而不能夠回答「收視行為為何」的問題。要知道觀眾為什麼作出這樣那樣的收視行為選擇,通過進行一些背景因素和前景因素的分析雖可略知一二,但都是間接的判斷;要直接地從觀眾那裡獲得數據,就必須採用不同於收視率調查的一些調查方法。電視觀眾滿意度調查即是其中的一種,國外和香港一般將之稱作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這種收集觀眾對電視節目評價數據的調查,一方面能夠用來對各類節目作出觀眾評價得分並比較(如按總體滿意度或欣賞指數之類的指標進行排序),另一方面也可直接分析觀眾收視的內在原因即對電視節目品質的欣賞。
觀眾滿意度調查或者欣賞指數調查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到的數據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間斷的。連續收集數據的方式多為日記調查法,就象收視率調查一樣,每周將日記卡送達被訪者,由被訪者對當周每一天所收看的節目進行評價。也可以採用問卷調查法,這時調查是間斷的,例如每個季度或者每個月進行一次調查。調查問卷由訪問員入戶訪問,記錄觀眾過去三個月或者一個月對所列頻道或欄目的評價。
滿意度調查(或欣賞指數調查)的指標可以簡單到只調查觀眾對當期節目的評價分(如採用5級評分制或百分評分制)和收看這個節目的主動程度;也可以設計較為復雜的指標體系,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例如可以分別就頻道和欄目設計調查指標,從而形成頻道滿意度指標體系和欄目滿意度指標體系,既獲得觀眾對頻道的總體評價和收視特徵,也可以對所關心的具體欄目逐一給出評價。
盡管滿意度調查和收視率調查所解決的受眾研究課題不同,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值得關注。有研究者將它們之間的關系用圖13來表示(注1),並將電視節目區分為「叫好叫座」、 「叫好不叫座」、「不叫好叫座」和「不叫好不叫座」四種。其中「叫好不叫座」和「不叫好叫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概括的是收視率和滿意度逆向變化的情況,其所隱含的一個經驗性假設是:高收視率節目的滿意度(欣賞指數)可能並不高,因為此類節目的觀眾多,他們既可能是「忠實」觀眾,也可能是「隨機」觀眾,前者傾向於給節目高分,後者卻會給較低分,無形中拉低了整體分數;而觀眾較少的節目卻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滿意度(欣賞指數),因為在能夠自由行使選擇權時,如果某些觀眾寧願放棄收看熱門的電視節目而選擇小眾節目,表明他們對這個節目的題材或表達方式,會有一定程度的欣賞。換句話說,觀眾較少收視率較低的節目,可能會有較高的滿意度(欣賞指數)。
「叫好叫座」和「不叫好不叫座」概括的是滿意度與收視率同向變化的情況,其所隱含的則是與上述不同的另一個經驗性假設:收視率可以代表滿意度(欣賞指數),一檔節目獲得高收視率,意味著觀眾對此節目比較喜歡。有研究發現(注2),節目的「叫好」與「叫座」與節目自身的類型相關。
圖13 觀眾滿意度與收視率的關系
和收視率一樣,滿意度也受到觀眾背景變數的影響。英國有研究顯示,滿意度(欣賞指數)受觀眾年齡、性別和社會階層的影響。最年幼和最年長的觀眾傾向於給予節目較高的滿意度評分,而中青年觀眾則很難討好,他們不輕易對電視節目打高分。從性別來看,女性比男性慷慨,樂意給電視節目更高的評價分。低下社會階層的觀眾比較容易滿足,傾向於給予電視節目較高評分,而中上階層則比較挑剔。香港的研究則發現,在年齡方面,老年觀眾較多的節目滿意度(欣賞指數)較高,年輕觀眾較多的節目則相反,滿意度(欣賞指數)只是局部受觀眾年齡的影響,與性別和教育程度並無顯著關系。
我們知道,收視率高低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時段因素的影響頗大,同樣一檔節目安排在不同時段播出,收視率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差距。然而,滿意度(欣賞指數)與節目播出時間無甚關系。香港的調查曾經顯示,黃金時間播放的節目比非黃金時間播放的節目有更高的滿意度(欣賞指數),但是這個關系可以用其他變數來解釋。一般來說,好的節目即使被安排在不太好的時段播出,只會影響其收視率,而不大會影響其滿意度(欣賞指數)。此外,香港的研究還發現,滿意度(欣賞指數)與節目時長和製作者無關。由此可見,滿意度(欣賞指數)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測量指標,並非收視率的附屬品,是描述收視行為的另一種工具,是對收視行為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Ⅱ 央視的收視率怎麼算的!
收視率調查記錄的是觀眾收視行為結果,而非收視行為本身。但是通過對結果的分析,完全可以透視收視行為,以及分析影響收視行為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簡單地說,收視行為即選擇,包括看與不看的選擇,什麼時間看的選擇,看什麼頻道什麼節目的選擇,看多長時間的選擇,以及如何看(伴隨行為)的選擇。行為選擇的結果通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下來,成為計算收視率和研究收視行為的基礎數據。
由此可見,從收視率調查數據出發進行收視行為研究,首先要做的是把原始收視數據經過有效的整理、匯總和歸納,形成收視率指標,然後研究收視率所透視的收視行為模式,研究影響收視率變化和收視行為選擇模式形成與改變的諸種因素,研究收視率在反映收視行為方面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辦法。
一、基於調查數據計算收視率指標
收視率調查數據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被調查者(被調查個人及其所屬戶)的背景資料數據,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個人/家庭收入、個人/家庭資產、家庭規模、家庭角色關系、家庭收視設備佔有情況和電視接收情況、基本生活態度和休閑選擇、工作情況、居住地區、使用語言等。這部分數據主要通過樣戶入網調查得到,成為進行收視率計算和分析的背景數據。另一部分是通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到的被調查者個人的電視收視數據,具體即有電視的家庭戶(樣本戶)中每位成員(年齡4周歲及以上的被調查者)在每天連續的24小時內每15分鍾(人員測量儀為每分鍾)收看或不收看電視以及收看什麼頻道的記錄信息。
另外還有一部分數據不屬於收視率調查數據,也就是說不是從樣戶調查得來的數據,但對收視率計算與分析也至關重要,這就是電視頻道屬性數據和電視節目播出數據。這部分數據一般由電視台提供或通過電視監播得到。
有了以上三部分數據,就使得收視率指標的計算成為可能。只根據電視收視數據可以計算總收視率及分時段分頻道的收視率;如果結合背景資料數據,則可計算分目標觀眾收視率;如果結合電視節目播出數據,則可計算節目收視率。這樣組合運用這些數據,就可以計算出一系列的收視率指標。下圖(圖1)列出了收視率指標的體系結構。
根據這一體系結構,收視率指標被區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基本指標,指各種計算口徑的收視率,如按人計算的收視率、按戶計算的收視率、按時段計算的收視率、按節目計算的收視率、按目標觀眾計算的收視率等。另一類為派生指標,包括反映市場結構的指標如收視份額(或稱市場佔有率)、觀眾構成等,反映節目收視量的指標如開機率、總收視點(GRPs)、平均收視時間、到達率和暴露頻次等,反映節目收視偏好的指標如節目吸引力、觀眾重疊率、觀眾忠誠度等。這些指標有的更受電視台重視,因為其對指導電視節目編排更有意義;有的更受廣告公司和廣告主重視,因為其對測算廣告投放成本、優化廣告投放策略更有意義。
這些指標的計算都有明確的定義和公式。例如GGTAM中分別對總收視點、開機率、到達率、暴露頻次、收視份額等主要指標定義如下:
總收視點(GRPs:Gross Rating Points):某項廣告投放活動中各次插播點收視率的總和;
開機率(HUTs/PUTs:Household/People Using Television):某特定時間段內按戶或按人的電視平均開機(不論看何頻道)百分比;
到達率(Reach):作為觀眾收看某一系列節目或某一廣告排期插播點至少一次的累積百分比;
暴露頻次(Frequency):一個廣告排期或一系列節目中觀眾的平均收看次數;
收視份額(Audience Share):某一規定時段內,某特定頻道或節目的觀眾收視量占觀眾總收視量的百分比。
圖1 收視率指標體系框架
由於收視率調查的數據量非常龐大,這些指標的計算一般都由專門的計算機軟體自動完成。央視-索福瑞公司提供客戶使用的收視率分析軟體稱作InfoSys,是TN Sofres集團開發的基於Windows系統平台的PC軟體,集成了收視率指標計算和基於收視率進行廣告優化排期等多項功能,可分別滿足電視台、廣告公司及廣告主的不同使用要求。
二、收視行為與收視率
如前文所述,收視行為主要可以分解為開機行為、收視時間選擇行為、頻道/節目選擇行為、持續收視時間選擇行為等。收視行為是個體行為,每位觀眾的行為選擇各不相同,但是通過統計調查的方式把這些個體行為集合於一起,就得到了一個觀眾群體的收視行為模式。由於收視數據記錄的是所有被調查樣本的個體行為結果,則通過匯總分析計算的各項收視率指標就成為該群體收視行為模式的集中反映。
例如,開機行為模式可以通過一個收視日的開機率變化圖來反映。如圖2所示,一個收視日的最高個人開機率(PUT)可達80%,表明最多有八成的電視人口在使用電視。晚間18:00以後的開機率每天的變化不大,上下午的開機率則星期日明顯高於其他收視日。
圖2 一周開機率走勢(CSM2004年北京數據)
收視時間的選擇行為可以從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加以考察。從一個日歷年的角度看,收視時間選擇行為的變化更多地體現為收視率隨季節或重大事件的變化。如圖3所示,冬季和夏季由於分別受春節和暑假的影響而表現為比春季、秋季更高的收視率,國慶、澳門回歸等重大事件的電視直播節目也贏得了非常集中的收視。
圖3 收視率在一年中的變化(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收視時間的選擇行為也可以從一個收視日的角度考察,即從一個收視日的各個主要時段的收視率變化加以考察,如早間時段(一般指6:00-9:00)、上午時段(一般指9:00-12:00)、午間時段(一般指12:00-14:00)、下午時段(一般指14:00-18:00)、晚間黃金時段(一般指18:00-22:00)、晚間非黃金時段(一般指22:00以後)等。在上下午,周末比平日有更多的收視行為選擇;晚間黃金時段和午間新聞時段則成為一個收視日里兩個最突出的收視高峰,尤其是晚間黃金時段,最高收視率可達60%以上。
圖4 收視率在一個收視日的變化(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頻道/節目的選擇行為主要表現為收視份額和節目收視率的變化。觀眾選擇收看某頻道某節目,將導致該頻道該節目的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增加。這就如同觀眾「投票」,收看你的頻道/節目的觀眾越多,你得到的投票就越多,也就有更高的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圖5以北京為例,顯示了各頻道收視份額的差異。圖6以《環珠格格-第二部》電視劇在北京播出為例,顯示了節目收視率和收視份額隨不同播出日期的變化。
圖5 北京地區1999年各主要頻道的收視份額(CSM數據)
圖6 《環珠格格-第二部》在北京播出的節目收視率和收視份額
(CSM1999年數據)
持續收視時間的選擇主要表現為平均收視時長。有的人願意消磨更多的時間在電視機前,而有些人則相反。平均收視時長就是這些人消磨於電視機前的平均時間。1999年CSM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平均每天收看電視達3個小時,和過去兩年的調查結果接近(如圖7);若分區域考察,東北地區觀眾的日平均收視時長最大,達198分鍾;華北地區居其次,為193分鍾;華東地區最低,168分鍾;華中地區次低,174分鍾;其他幾個地區分別是,西南191分鍾,西北188分鍾,華南182分鍾。
除此而外,基於收視率調查的其他一些分析指標,也可以用來描述和解釋收視行為選擇的模式與變化。但不管怎樣,收視率調查數據只能用來統計和分析收視行為選擇的結果,而不能夠說明收視行為選擇的原因。這恰是收視率調查的局限所在。
三、影響收視行為選擇與收視率變化的因素分析
人們作出收視行為選擇不是無緣無故的,其中施加影響的因素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不外有兩類,一類來自收視主體__電視觀眾,這包括觀眾性別、年齡、婚姻家庭、居住地等人口屬性因素以及文化程度、職業、收入、生活工作方式、性格愛好等社會屬性因素;另一類來自收視客體__電視節目,這包括電視頻道構成和節目編排、節目內容、節目時長、播出形式等。一般而言,第一類因素可稱為收視行為的背景因素,而第二類因素則可稱為收視行為的前景因素。由於收視率調查以受眾研究為出發點,因而對收視行為背景因素的關注往往更多一些。
背景因素對收視行為選擇的影響可以分別從微觀(個體)和宏觀(群體)角度加以考察。從微觀的角度看,個體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收入等都是影響收視行為選擇的顯著因素。圖8顯示的是兩性收視率一年變化的比較,雖然在變化模式上是一致的,但明顯地女性收視率要高於男性。圖9顯示的是各年齡組觀眾收視率一年變化的比較,從圖中可見4-14歲少兒觀眾的收視率除寒暑假外均明顯地低於15-24歲的青少年觀眾以及15歲以上的成人觀眾。
從宏觀的角度看,群體的人口規模與年齡結構、城鄉結構、地區分布與地區差異(包括氣溫、社會習俗和經濟狀況的差異等)、人口的文化素質如識字率等都是影響收視行為選擇的顯著因素。例如從圖4可看出收視率隨季節變化的差異,而季節變化主要是氣溫變化。再如上文談到的中國各大區觀眾在平均收視時長方面的差異,主要的也是南北差異即氣溫差異。圖10顯示的是統合考慮以上各宏觀變數的影響後對50多個不同收視率調查地區的統計分類(聚類)及其收視率比較,從本圖可以明顯地看出宏觀背景變數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影響,因為不同宏觀背景變數作用下的各類調查地區的收視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圖8 兩性收視率一年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圖9 各年齡組觀眾一年收視率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圖10 不同類型地區的收視率差異(CSM1998年數據)
前景因素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影響也非常重要。圖11顯示的是頻道構成對收視率變化的影響。從圖中可見,省台和中央台的收視率要明顯地高於市台、有線台和其他頻道的收視率,從而仍占據著目前為止中國電視收視市場上的主力地位。圖12顯示的是時段結構對收視率變化的影響。從圖中可見,19:00-22:00的黃金時段收視率要遠高於午間時段、下午時段和上午時段。表1顯示的是1999年北京地區電視節目收視率排名,用以闡釋節目類型和內容不同所造成的收視率差異。從表中排名可見,電視劇類節目、娛樂類節目和新聞類節目贏得了觀眾較多的收視。
圖11 各類電視台一年收視率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圖12 各時段一年收視率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表1 北京地區1999年電視節目收視排名(CSM數據)
排名
頻道
節目名稱
類別
日期
收視率
%
收視額
%
注釋(最高與最低
收視率%)
1
BTV-2
還珠格格第二部
電視劇
6.27/7.20
33.8
43
48 集 (45.7至22.2)
2
CCTV-1
春節聯歡晚會
娛樂
2.15
26.1
54
3
BTV-1
新聞聯播
新聞
10.27
22.6
60
4
CCTV-1
國慶晚會
娛樂
9.30
22.5
46
5
BC-1
少年英雄方世玉
電視劇
10.14/11.15
21.9
48
40 集 (27.7至18.7)
6
BC-1
康熙微服私訪記
電視劇
3.19/4.6
21.3
49
30 集 (29.3至14.2)
7
BTV-2
鹿鼎記
電視劇
8.1/8.24
20.4
47
45 集 (26.4至14.3)
8
BC-1
小李飛刀
電視劇
11.8/12.10
18.1
40
40 集 (22.5至9.2)
9
BC-1
一代巡撫
電視劇
1.29/2.10
14.7
32
20 集 (20.1至11)
10
BTV-1
食神
電視劇
2.21/3.18
12
25
註:電視劇的收視率是指所有劇集的平均收視率
無論前景因素還是背景因素,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影響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內在有機地相聯系,共同發揮影響作用。因此有研究者更構建了影響收視率變化的多元分析模型,將這些有關的因素歸攏於一起來考察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整體影響。但是由於收視行為選擇的復雜性以及多元統計量化分析在解決社會科學問題方面的局限性,迄今這方面的研究都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四、電視觀眾滿意度調查--拓展對收視行為的研究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收視率調查回答的是「收視行為如何」的問題,而不能夠回答「收視行為為何」的問題。要知道觀眾為什麼作出這樣那樣的收視行為選擇,通過進行一些背景因素和前景因素的分析雖可略知一二,但都是間接的判斷;要直接地從觀眾那裡獲得數據,就必須採用不同於收視率調查的一些調查方法。電視觀眾滿意度調查即是其中的一種,國外和香港一般將之稱作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這種收集觀眾對電視節目評價數據的調查,一方面能夠用來對各類節目作出觀眾評價得分並比較(如按總體滿意度或欣賞指數之類的指標進行排序),另一方面也可直接分析觀眾收視的內在原因即對電視節目品質的欣賞。
觀眾滿意度調查或者欣賞指數調查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到的數據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間斷的。連續收集數據的方式多為日記調查法,就象收視率調查一樣,每周將日記卡送達被訪者,由被訪者對當周每一天所收看的節目進行評價。也可以採用問卷調查法,這時調查是間斷的,例如每個季度或者每個月進行一次調查。調查問卷由訪問員入戶訪問,記錄觀眾過去三個月或者一個月對所列頻道或欄目的評價。
滿意度調查(或欣賞指數調查)的指標可以簡單到只調查觀眾對當期節目的評價分(如採用5級評分制或百分評分制)和收看這個節目的主動程度;也可以設計較為復雜的指標體系,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例如可以分別就頻道和欄目設計調查指標,從而形成頻道滿意度指標體系和欄目滿意度指標體系,既獲得觀眾對頻道的總體評價和收視特徵,也可以對所關心的具體欄目逐一給出評價。
盡管滿意度調查和收視率調查所解決的受眾研究課題不同,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值得關注。有研究者將它們之間的關系用圖13來表示(注1),並將電視節目區分為「叫好叫座」、 「叫好不叫座」、「不叫好叫座」和「不叫好不叫座」四種。其中「叫好不叫座」和「不叫好叫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概括的是收視率和滿意度逆向變化的情況,其所隱含的一個經驗性假設是:高收視率節目的滿意度(欣賞指數)可能並不高,因為此類節目的觀眾多,他們既可能是「忠實」觀眾,也可能是「隨機」觀眾,前者傾向於給節目高分,後者卻會給較低分,無形中拉低了整體分數;而觀眾較少的節目卻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滿意度(欣賞指數),因為在能夠自由行使選擇權時,如果某些觀眾寧願放棄收看熱門的電視節目而選擇小眾節目,表明他們對這個節目的題材或表達方式,會有一定程度的欣賞。換句話說,觀眾較少收視率較低的節目,可能會有較高的滿意度(欣賞指數)。
「叫好叫座」和「不叫好不叫座」概括的是滿意度與收視率同向變化的情況,其所隱含的則是與上述不同的另一個經驗性假設:收視率可以代表滿意度(欣賞指數),一檔節目獲得高收視率,意味著觀眾對此節目比較喜歡。有研究發現(注2),節目的「叫好」與「叫座」與節目自身的類型相關。
圖13 觀眾滿意度與收視率的關系
和收視率一樣,滿意度也受到觀眾背景變數的影響。英國有研究顯示,滿意度(欣賞指數)受觀眾年齡、性別和社會階層的影響。最年幼和最年長的觀眾傾向於給予節目較高的滿意度評分,而中青年觀眾則很難討好,他們不輕易對電視節目打高分。從性別來看,女性比男性慷慨,樂意給電視節目更高的評價分。低下社會階層的觀眾比較容易滿足,傾向於給予電視節目較高評分,而中上階層則比較挑剔。香港的研究則發現,在年齡方面,老年觀眾較多的節目滿意度(欣賞指數)較高,年輕觀眾較多的節目則相反,滿意度(欣賞指數)只是局部受觀眾年齡的影響,與性別和教育程度並無顯著關系。
我們知道,收視率高低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時段因素的影響頗大,同樣一檔節目安排在不同時段播出,收視率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差距。然而,滿意度(欣賞指數)與節目播出時間無甚關系。香港的調查曾經顯示,黃金時間播放的節目比非黃金時間播放的節目有更高的滿意度(欣賞指數),但是這個關系可以用其他變數來解釋。一般來說,好的節目即使被安排在不太好的時段播出,只會影響其收視率,而不大會影響其滿意度(欣賞指數)。此外,香港的研究還發現,滿意度(欣賞指數)與節目時長和製作者無關。由此可見,滿意度(欣賞指數)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測量指標,並非收視率的附屬品,是描述收視行為的另一種工具,是對收視行為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Ⅲ 央視的收視率是用什麼儀器計算的怎麼計算的
收視率調查記錄的是觀眾收視行為結果,而非收視行為本身。但是通過對結果的分析,完全可以透視收視行為,以及分析影響收視行為變化的因素有哪些。簡單地說,收視行為即選擇,包括看與不看的選擇,什麼時間看的選擇,看什麼頻道什麼節目的選擇,看多長時間的選擇,以及如何看(伴隨行為)的選擇。行為選擇的結果通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下來,成為計算收視率和研究收視行為的基礎數據。
由此可見,從收視率調查數據出發進行收視行為研究,首先要做的是把原始收視數據經過有效的整理、匯總和歸納,形成收視率指標,然後研究收視率所透視的收視行為模式,研究影響收視率變化和收視行為選擇模式形成與改變的諸種因素,研究收視率在反映收視行為方面的局限性以及突破辦法。
一、基於調查數據計算收視率指標
收視率調查數據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被調查者(被調查個人及其所屬戶)的背景資料數據,包括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個人/家庭收入、個人/家庭資產、家庭規模、家庭角色關系、家庭收視設備佔有情況和電視接收情況、基本生活態度和休閑選擇、工作情況、居住地區、使用語言等。這部分數據主要通過樣戶入網調查得到,成為進行收視率計算和分析的背景數據。另一部分是通過日記法或人員測量儀法記錄到的被調查者個人的電視收視數據,具體即有電視的家庭戶(樣本戶)中每位成員(年齡4周歲及以上的被調查者)在每天連續的24小時內每15分鍾(人員測量儀為每分鍾)收看或不收看電視以及收看什麼頻道的記錄信息。
另外還有一部分數據不屬於收視率調查數據,也就是說不是從樣戶調查得來的數據,但對收視率計算與分析也至關重要,這就是電視頻道屬性數據和電視節目播出數據。這部分數據一般由電視台提供或通過電視監播得到。
有了以上三部分數據,就使得收視率指標的計算成為可能。只根據電視收視數據可以計算總收視率及分時段分頻道的收視率;如果結合背景資料數據,則可計算分目標觀眾收視率;如果結合電視節目播出數據,則可計算節目收視率。這樣組合運用這些數據,就可以計算出一系列的收視率指標。下圖(圖1)列出了收視率指標的體系結構。
根據這一體系結構,收視率指標被區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基本指標,指各種計算口徑的收視率,如按人計算的收視率、按戶計算的收視率、按時段計算的收視率、按節目計算的收視率、按目標觀眾計算的收視率等。另一類為派生指標,包括反映市場結構的指標如收視份額(或稱市場佔有率)、觀眾構成等,反映節目收視量的指標如開機率、總收視點(GRPs)、平均收視時間、到達率和暴露頻次等,反映節目收視偏好的指標如節目吸引力、觀眾重疊率、觀眾忠誠度等。這些指標有的更受電視台重視,因為其對指導電視節目編排更有意義;有的更受廣告公司和廣告主重視,因為其對測算廣告投放成本、優化廣告投放策略更有意義。
這些指標的計算都有明確的定義和公式。例如GGTAM中分別對總收視點、開機率、到達率、暴露頻次、收視份額等主要指標定義如下:
總收視點(GRPs:Gross Rating Points):某項廣告投放活動中各次插播點收視率的總和;
開機率(HUTs/PUTs:Household/People Using Television):某特定時間段內按戶或按人的電視平均開機(不論看何頻道)百分比;
到達率(Reach):作為觀眾收看某一系列節目或某一廣告排期插播點至少一次的累積百分比;
暴露頻次(Frequency):一個廣告排期或一系列節目中觀眾的平均收看次數;
收視份額(Audience Share):某一規定時段內,某特定頻道或節目的觀眾收視量占觀眾總收視量的百分比。
圖1 收視率指標體系框架
由於收視率調查的數據量非常龐大,這些指標的計算一般都由專門的計算機軟體自動完成。央視-索福瑞公司提供客戶使用的收視率分析軟體稱作InfoSys,是TN Sofres集團開發的基於Windows系統平台的PC軟體,集成了收視率指標計算和基於收視率進行廣告優化排期等多項功能,可分別滿足電視台、廣告公司及廣告主的不同使用要求。
二、收視行為與收視率
如前文所述,收視行為主要可以分解為開機行為、收視時間選擇行為、頻道/節目選擇行為、持續收視時間選擇行為等。收視行為是個體行為,每位觀眾的行為選擇各不相同,但是通過統計調查的方式把這些個體行為集合於一起,就得到了一個觀眾群體的收視行為模式。由於收視數據記錄的是所有被調查樣本的個體行為結果,則通過匯總分析計算的各項收視率指標就成為該群體收視行為模式的集中反映。
例如,開機行為模式可以通過一個收視日的開機率變化圖來反映。如圖2所示,一個收視日的最高個人開機率(PUT)可達80%,表明最多有八成的電視人口在使用電視。晚間18:00以後的開機率每天的變化不大,上下午的開機率則星期日明顯高於其他收視日。
圖2 一周開機率走勢(CSM2004年北京數據)
收視時間的選擇行為可以從不同的時間尺度上加以考察。從一個日歷年的角度看,收視時間選擇行為的變化更多地體現為收視率隨季節或重大事件的變化。如圖3所示,冬季和夏季由於分別受春節和暑假的影響而表現為比春季、秋季更高的收視率,國慶、澳門回歸等重大事件的電視直播節目也贏得了非常集中的收視。
圖3 收視率在一年中的變化(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收視時間的選擇行為也可以從一個收視日的角度考察,即從一個收視日的各個主要時段的收視率變化加以考察,如早間時段(一般指6:00-9:00)、上午時段(一般指9:00-12:00)、午間時段(一般指12:00-14:00)、下午時段(一般指14:00-18:00)、晚間黃金時段(一般指18:00-22:00)、晚間非黃金時段(一般指22:00以後)等。在上下午,周末比平日有更多的收視行為選擇;晚間黃金時段和午間新聞時段則成為一個收視日里兩個最突出的收視高峰,尤其是晚間黃金時段,最高收視率可達60%以上。
圖4 收視率在一個收視日的變化(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頻道/節目的選擇行為主要表現為收視份額和節目收視率的變化。觀眾選擇收看某頻道某節目,將導致該頻道該節目的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增加。這就如同觀眾「投票」,收看你的頻道/節目的觀眾越多,你得到的投票就越多,也就有更高的收視率和收視份額。圖5以北京為例,顯示了各頻道收視份額的差異。圖6以《環珠格格-第二部》電視劇在北京播出為例,顯示了節目收視率和收視份額隨不同播出日期的變化。
圖5 北京地區1999年各主要頻道的收視份額(CSM數據)
圖6 《環珠格格-第二部》在北京播出的節目收視率和收視份額
(CSM1999年數據)
持續收視時間的選擇主要表現為平均收視時長。有的人願意消磨更多的時間在電視機前,而有些人則相反。平均收視時長就是這些人消磨於電視機前的平均時間。1999年CSM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平均每天收看電視達3個小時,和過去兩年的調查結果接近(如圖7);若分區域考察,東北地區觀眾的日平均收視時長最大,達198分鍾;華北地區居其次,為193分鍾;華東地區最低,168分鍾;華中地區次低,174分鍾;其他幾個地區分別是,西南191分鍾,西北188分鍾,華南182分鍾。
除此而外,基於收視率調查的其他一些分析指標,也可以用來描述和解釋收視行為選擇的模式與變化。但不管怎樣,收視率調查數據只能用來統計和分析收視行為選擇的結果,而不能夠說明收視行為選擇的原因。這恰是收視率調查的局限所在。
三、影響收視行為選擇與收視率變化的因素分析
人們作出收視行為選擇不是無緣無故的,其中施加影響的因素多種多樣。但歸納起來不外有兩類,一類來自收視主體__電視觀眾,這包括觀眾性別、年齡、婚姻家庭、居住地等人口屬性因素以及文化程度、職業、收入、生活工作方式、性格愛好等社會屬性因素;另一類來自收視客體__電視節目,這包括電視頻道構成和節目編排、節目內容、節目時長、播出形式等。一般而言,第一類因素可稱為收視行為的背景因素,而第二類因素則可稱為收視行為的前景因素。由於收視率調查以受眾研究為出發點,因而對收視行為背景因素的關注往往更多一些。
背景因素對收視行為選擇的影響可以分別從微觀(個體)和宏觀(群體)角度加以考察。從微觀的角度看,個體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收入等都是影響收視行為選擇的顯著因素。圖8顯示的是兩性收視率一年變化的比較,雖然在變化模式上是一致的,但明顯地女性收視率要高於男性。圖9顯示的是各年齡組觀眾收視率一年變化的比較,從圖中可見4-14歲少兒觀眾的收視率除寒暑假外均明顯地低於15-24歲的青少年觀眾以及15歲以上的成人觀眾。
從宏觀的角度看,群體的人口規模與年齡結構、城鄉結構、地區分布與地區差異(包括氣溫、社會習俗和經濟狀況的差異等)、人口的文化素質如識字率等都是影響收視行為選擇的顯著因素。例如從圖4可看出收視率隨季節變化的差異,而季節變化主要是氣溫變化。再如上文談到的中國各大區觀眾在平均收視時長方面的差異,主要的也是南北差異即氣溫差異。圖10顯示的是統合考慮以上各宏觀變數的影響後對50多個不同收視率調查地區的統計分類(聚類)及其收視率比較,從本圖可以明顯地看出宏觀背景變數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影響,因為不同宏觀背景變數作用下的各類調查地區的收視率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圖8 兩性收視率一年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圖9 各年齡組觀眾一年收視率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圖10 不同類型地區的收視率差異(CSM1998年數據)
前景因素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影響也非常重要。圖11顯示的是頻道構成對收視率變化的影響。從圖中可見,省台和中央台的收視率要明顯地高於市台、有線台和其他頻道的收視率,從而仍占據著目前為止中國電視收視市場上的主力地位。圖12顯示的是時段結構對收視率變化的影響。從圖中可見,19:00-22:00的黃金時段收視率要遠高於午間時段、下午時段和上午時段。表1顯示的是1999年北京地區電視節目收視率排名,用以闡釋節目類型和內容不同所造成的收視率差異。從表中排名可見,電視劇類節目、娛樂類節目和新聞類節目贏得了觀眾較多的收視。
圖11 各類電視台一年收視率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圖12 各時段一年收視率變化的比較(CSM1999年60城市數據)
表1 北京地區1999年電視節目收視排名(CSM數據)
排名
頻道
節目名稱
類別
日期
收視率
%
收視額
%
注釋(最高與最低
收視率%)
1
BTV-2
還珠格格第二部
電視劇
6.27/7.20
33.8
43
48 集 (45.7至22.2)
2
CCTV-1
春節聯歡晚會
娛樂
2.15
26.1
54
3
BTV-1
新聞聯播
新聞
10.27
22.6
60
4
CCTV-1
國慶晚會
娛樂
9.30
22.5
46
5
BC-1
少年英雄方世玉
電視劇
10.14/11.15
21.9
48
40 集 (27.7至18.7)
6
BC-1
康熙微服私訪記
電視劇
3.19/4.6
21.3
49
30 集 (29.3至14.2)
7
BTV-2
鹿鼎記
電視劇
8.1/8.24
20.4
47
45 集 (26.4至14.3)
8
BC-1
小李飛刀
電視劇
11.8/12.10
18.1
40
40 集 (22.5至9.2)
9
BC-1
一代巡撫
電視劇
1.29/2.10
14.7
32
20 集 (20.1至11)
10
BTV-1
食神
電視劇
2.21/3.18
12
25
註:電視劇的收視率是指所有劇集的平均收視率
無論前景因素還是背景因素,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影響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內在有機地相聯系,共同發揮影響作用。因此有研究者更構建了影響收視率變化的多元分析模型,將這些有關的因素歸攏於一起來考察對收視行為選擇和收視率變化的整體影響。但是由於收視行為選擇的復雜性以及多元統計量化分析在解決社會科學問題方面的局限性,迄今這方面的研究都沒有令人滿意的結果。
四、電視觀眾滿意度調查--拓展對收視行為的研究
通過前文的分析可以知道,收視率調查回答的是「收視行為如何」的問題,而不能夠回答「收視行為為何」的問題。要知道觀眾為什麼作出這樣那樣的收視行為選擇,通過進行一些背景因素和前景因素的分析雖可略知一二,但都是間接的判斷;要直接地從觀眾那裡獲得數據,就必須採用不同於收視率調查的一些調查方法。電視觀眾滿意度調查即是其中的一種,國外和香港一般將之稱作電視節目欣賞指數調查。這種收集觀眾對電視節目評價數據的調查,一方面能夠用來對各類節目作出觀眾評價得分並比較(如按總體滿意度或欣賞指數之類的指標進行排序),另一方面也可直接分析觀眾收視的內在原因即對電視節目品質的欣賞。
觀眾滿意度調查或者欣賞指數調查可以採用不同的方法,收集到的數據可以是連續的,也可以是間斷的。連續收集數據的方式多為日記調查法,就象收視率調查一樣,每周將日記卡送達被訪者,由被訪者對當周每一天所收看的節目進行評價。也可以採用問卷調查法,這時調查是間斷的,例如每個季度或者每個月進行一次調查。調查問卷由訪問員入戶訪問,記錄觀眾過去三個月或者一個月對所列頻道或欄目的評價。
滿意度調查(或欣賞指數調查)的指標可以簡單到只調查觀眾對當期節目的評價分(如採用5級評分制或百分評分制)和收看這個節目的主動程度;也可以設計較為復雜的指標體系,進行更深入的調查。例如可以分別就頻道和欄目設計調查指標,從而形成頻道滿意度指標體系和欄目滿意度指標體系,既獲得觀眾對頻道的總體評價和收視特徵,也可以對所關心的具體欄目逐一給出評價。
盡管滿意度調查和收視率調查所解決的受眾研究課題不同,但是它們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值得關注。有研究者將它們之間的關系用圖13來表示(注1),並將電視節目區分為「叫好叫座」、 「叫好不叫座」、「不叫好叫座」和「不叫好不叫座」四種。其中「叫好不叫座」和「不叫好叫座」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概括的是收視率和滿意度逆向變化的情況,其所隱含的一個經驗性假設是:高收視率節目的滿意度(欣賞指數)可能並不高,因為此類節目的觀眾多,他們既可能是「忠實」觀眾,也可能是「隨機」觀眾,前者傾向於給節目高分,後者卻會給較低分,無形中拉低了整體分數;而觀眾較少的節目卻有可能獲得較高的滿意度(欣賞指數),因為在能夠自由行使選擇權時,如果某些觀眾寧願放棄收看熱門的電視節目而選擇小眾節目,表明他們對這個節目的題材或表達方式,會有一定程度的欣賞。換句話說,觀眾較少收視率較低的節目,可能會有較高的滿意度(欣賞指數)。
「叫好叫座」和「不叫好不叫座」概括的是滿意度與收視率同向變化的情況,其所隱含的則是與上述不同的另一個經驗性假設:收視率可以代表滿意度(欣賞指數),一檔節目獲得高收視率,意味著觀眾對此節目比較喜歡。有研究發現(注2),節目的「叫好」與「叫座」與節目自身的類型相關。
圖13 觀眾滿意度與收視率的關系
和收視率一樣,滿意度也受到觀眾背景變數的影響。英國有研究顯示,滿意度(欣賞指數)受觀眾年齡、性別和社會階層的影響。最年幼和最年長的觀眾傾向於給予節目較高的滿意度評分,而中青年觀眾則很難討好,他們不輕易對電視節目打高分。從性別來看,女性比男性慷慨,樂意給電視節目更高的評價分。低下社會階層的觀眾比較容易滿足,傾向於給予電視節目較高評分,而中上階層則比較挑剔。香港的研究則發現,在年齡方面,老年觀眾較多的節目滿意度(欣賞指數)較高,年輕觀眾較多的節目則相反,滿意度(欣賞指數)只是局部受觀眾年齡的影響,與性別和教育程度並無顯著關系。
我們知道,收視率高低受許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時段因素的影響頗大,同樣一檔節目安排在不同時段播出,收視率可能會有相當大的差距。然而,滿意度(欣賞指數)與節目播出時間無甚關系。香港的調查曾經顯示,黃金時間播放的節目比非黃金時間播放的節目有更高的滿意度(欣賞指數),但是這個關系可以用其他變數來解釋。一般來說,好的節目即使被安排在不太好的時段播出,只會影響其收視率,而不大會影響其滿意度(欣賞指數)。此外,香港的研究還發現,滿意度(欣賞指數)與節目時長和製作者無關。由此可見,滿意度(欣賞指數)是一個比較穩定的測量指標,並非收視率的附屬品,是描述收視行為的另一種工具,是對收視行為研究的進一步拓展。
Ⅳ 試比較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的優缺點,並論述兩者的區別
這就像弓箭與長矛,各有千秋:
這這里「透露一點天機」!
功夫在室外,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索羅斯、巴菲特、毛澤東、李小龍、愛因斯坦.這些令後人崇拜仰止的巨人,首先是哲學大師,只能點到為止.
一:這兩種方法,都有可能笑傲股市!
1,巴菲特:世界股神,所崇尚的價值分析就是基本分析,
2,世界多數股神,都推崇順勢交易,事實就是技術分析,
3,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再加政策面分析,三者合一進行分析的,並且成為實戰高手的,寥寥無幾,其原因如下:
(1),一招鮮,吃遍天.很多高手,就是把一兩種方法修煉到極致,這是最簡單,最容易的高手之路.
就像kdj、macd,在普通人手裡,只不過如同一件西餐桌上的刀、叉,而到了「李尋歡」這樣的高手的手裡,就成了威力無窮的「小李飛刀」
(2),要把「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再加政策面分析」,三者合一,這些加起來太復雜,內容太繁多,要在這么多方面都修煉成驚人功力,多數人一輩子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個人認為: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的優缺點
基本分析:最適合長線分析,例如巴菲特,因為股票的內在價值,決定股票的未來長期價格.
技術分析:最適合中、短線分析,也有的大師,用基本面選股,再用技術面確定進場點,竊以 為:這才是正真的高手,
附: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的常識:
股票價格指數和平均數僅僅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衡量股票價格變動歷史的工具,然而,人們更關心的是如何預測股票價格的未來趨勢,以及買賣股票的適當時機.多少年來,人們不斷地對股價走勢進行研究,產生了種種方法.現在大多數人採用技術分析法或基本分析法預測股市的走勢.
技術分析是相對於基本分析而言的.基本分析法著重於對一般經濟情況以及個別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行業動態等因素進行分析,以此來研究股票的價值,衡量股價的高低.而技術分析則是透過圖表或技術指標的記錄,研究市場過去及現在的行為反應,以推測未來價格的變動趨勢.其依據的技術指標的主要內容是由股價、成交量或漲跌指數等數據計算而得的,我們也由此可知——技術分析只關心證券市場本身的變化,而不考慮會對其產生某種影響的經濟方面、政治方面的等各種外部的因素.
基本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判斷股票現行股價的價位是否合理並描繪出它長遠的發展空間,而技術分析主要是預測短期內股價漲跌的趨勢.通過基本分析我們可以了解應購買何種股票,而技術分析則讓我們把握具體購買的時機.在時間上,技術分析法注重短期分析,在預測舊趨勢結束和新趨勢開始方面優於基本分析法,但在預測較長期趨勢方面則不如後者.大多數成功的股票投資者都是把兩種分析方法結合起來加以運用.他們用基本分析法估計較長期趨勢,而用技術分析法判斷短期走勢和確定買賣的時機.
股價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都認為股價是由供求關系所決定.基本分析主要是根據對影響供需關系種種因素的分析來預測股價走勢,而技術分析則是根據股價本身的變化來預測股價走勢.技術分析的基本觀點是:所有股票的實際供需量及其背後起引導作用的種種因素,包括股票市場上每個人對未來的希望、擔心、恐懼等等,都集中反映在股票的價格和交易量上.
技術分析中存在空中樓閣理論.空中樓閣理論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於1936年提出的,該理論完全拋開股票的內在價值,強調心理構造出來的空中樓閣.投資者之所以要以一定的價格購買某種股票,是因為他相信有人將以更高的價格向他購買這種股票.至於股價的高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更大的"笨蛋"願以更高的價格向你購買.精明的投資者無須去計算股票的內在價值,他所須做的只是搶在最大"笨蛋"之前成交,即股價達到最高點之前買進股票,而在股價達到最高點之後將其賣出.
人們常常將市場分析的方法劃分為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兩個派別.
至今,
關於兩種分析方法孰優孰劣的討論一直在繼續著.
應該說這樣的討論對於完善和提高分析工具的市場功能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事情.
對此,
世界上沒有盡善盡美的事物,
作為市場分析工具的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同樣也不例外.
它們在有效地發揮市場功能的同時,
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各自的一些不足,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不應該消極地將它們割裂開來去評判各自的優劣,
如果從更積極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就不難發現兩種分析方法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優勢互補.
Ⅳ 試比較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的優缺點,並論述兩者的區別。急!!!
這就像弓箭與長矛,各有千秋:
這這里「透露一點天機」!
功夫在室外,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索羅斯、巴菲特、毛澤東、李小龍、愛因斯坦。這些令後人崇拜仰止的巨人,首先是哲學大師,只能點到為止。.....
一:這兩種方法,都有可能笑傲股市!
1,巴菲特:世界股神,所崇尚的價值分析就是基本分析,
2,世界多數股神,都推崇順勢交易,事實就是技術分析,
3,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再加政策面分析,三者合一進行分析的,並且成為實戰高手的,寥寥無幾,其原因如下:
(1),一招鮮,吃遍天。很多高手,就是把一兩種方法修煉到極致,這是最簡單,最容易的高手之路。
就像kdj、macd,在普通人手裡,只不過如同一件西餐桌上的刀、叉,而到了「李尋歡」這樣的高手的手裡,就成了威力無窮的「小李飛刀」
(2),要把「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再加政策面分析」,三者合一,這些加起來太復雜,內容太繁多,要在這么多方面都修煉成驚人功力,多數人一輩子也是不可能完成的。
個人認為: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的優缺點
基本分析:最適合長線分析,例如巴菲特,因為股票的內在價值,決定股票的未來長期價格。
技術分析:最適合中、短線分析,也有的大師,用基本面選股,再用技術面確定進場點,竊以為:這才是正真的高手,
附: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的常識:
股票價格指數和平均數僅僅為人們提供了一種衡量股票價格變動歷史的工具,然而,人們更關心的是如何預測股票價格的未來趨勢,以及買賣股票的適當時機。多少年來,人們不斷地對股價走勢進行研究,產生了種種方法。現在大多數人採用技術分析法或基本分析法預測股市的走勢。
技術分析是相對於基本分析而言的。基本分析法著重於對一般經濟情況以及個別公司的經營管理狀況、行業動態等因素進行分析,以此來研究股票的價值,衡量股價的高低。而技術分析則是透過圖表或技術指標的記錄,研究市場過去及現在的行為反應,以推測未來價格的變動趨勢。其依據的技術指標的主要內容是由股價、成交量或漲跌指數等數據計算而得的,我們也由此可知——技術分析只關心證券市場本身的變化,而不考慮會對其產生某種影響的經濟方面、政治方面的等各種外部的因素。
基本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判斷股票現行股價的價位是否合理並描繪出它長遠的發展空間,而技術分析主要是預測短期內股價漲跌的趨勢。通過基本分析我們可以了解應購買何種股票,而技術分析則讓我們把握具體購買的時機。在時間上,技術分析法注重短期分析,在預測舊趨勢結束和新趨勢開始方面優於基本分析法,但在預測較長期趨勢方面則不如後者。大多數成功的股票投資者都是把兩種分析方法結合起來加以運用。他們用基本分析法估計較長期趨勢,而用技術分析法判斷短期走勢和確定買賣的時機。
股價技術分析和基本分析都認為股價是由供求關系所決定。基本分析主要是根據對影響供需關系種種因素的分析來預測股價走勢,而技術分析則是根據股價本身的變化來預測股價走勢。技術分析的基本觀點是:所有股票的實際供需量及其背後起引導作用的種種因素,包括股票市場上每個人對未來的希望、擔心、恐懼等等,都集中反映在股票的價格和交易量上。
技術分析中存在空中樓閣理論。空中樓閣理論是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於1936年提出的,該理論完全拋開股票的內在價值,強調心理構造出來的空中樓閣。投資者之所以要以一定的價格購買某種股票,是因為他相信有人將以更高的價格向他購買這種股票。至於股價的高低,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存在更大的"笨蛋"願以更高的價格向你購買。精明的投資者無須去計算股票的內在價值,他所須做的只是搶在最大"笨蛋"之前成交,即股價達到最高點之前買進股票,而在股價達到最高點之後將其賣出。
人們常常將市場分析的方法劃分為基本分析與技術分析兩個派別。
至今,
關於兩種分析方法孰優孰劣的討論一直在繼續著。
應該說這樣的討論對於完善和提高分析工具的市場功能是一件相當有意義的事情。
對此,
世界上沒有盡善盡美的事物,
作為市場分析工具的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同樣也不例外。
它們在有效地發揮市場功能的同時,
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各自的一些不足,
這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們不應該消極地將它們割裂開來去評判各自的優劣,
如果從更積極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
我們就不難發現兩種分析方法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優勢互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