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個計算24節氣的c程序,給出計算公式也行,多謝。
最好是查天文台的萬年歷做個表。
那些公式只能概算,實際發布的萬年歷,天文台都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做些微調。
2. 24節氣的計算公式是誰發現的什麼時候發現的原理是什麼
二十四來節氣是中國古代訂立源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的。二十四節氣從屬農歷,但卻是根據太陽的位置來劃分的。即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把一年劃分為24個彼此相等的段落。也就是把黃道分成24個等份,每等份各占黃經15°。由於太陽通過每等份所需的時間幾乎相等,二十四節氣的公歷日期每年大致相同:上半年在6日、21日前後,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後。
求採納
3. 24節氣怎麼計算的
一、劃分方法: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二、日期計算: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的後2位、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21世紀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註:計算結果只保留整數)
三、節與氣:
一年有二十四個節氣,計十二個節和十二個氣。即一個月之內有一節一氣,每兩節氣相距,平均約三十天又十分之四,而陰歷每月之日數.則為二十九天半,故約每三十四個月,必遇有兩月僅有節而無氣、及有氣而無節者。
有節無氣之月,即農歷之閏月,有氣無節之月不為閏月。
(3)二十四節氣買賣指標擴展閱讀:
一、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艷,雨水紅杏花開鮮;
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
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
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
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
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
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二、二十四節氣 的影響:
二十四節氣既是歷代官府頒布的時間准繩,也是指導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日常生活中人們預知冷暖雪雨的指南針。二十四節氣較准確反映了季節的變化並用於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科學地揭示了天文氣象變化的規律。
二十四節氣將天文、農事、物候和民俗實現了巧妙的結合,衍生了大量與之相關的歲時節令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中,二十四節氣為指導農事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擁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而諸如立春、冬至、清明等一些重要節氣還有「咬春」、「踏青」等趣味盎然的民俗。
二十四節氣對我們的生活、文化等仍有實用價值。比如,從十分流行的中醫養生來看,秋季起於立秋節氣,緊鄰大暑,又熱又濕;秋季結束於霜降,已近立冬,氣候又干又冷。
秋初和秋末雖然同在一個季節,但氣候卻完全相反,醫生遇到的季節病和中醫養生需要預防的病也截然不同。所以,治病和養生簡單地跟著四季走還不夠,更要跟著節氣走。
4. 24節氣是怎麼推算出來的
日期計算: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的後2位、D=0.2422、L=閏年數、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21世紀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
(註:計算結果只保留整數)
二十四節氣」採用的是「定氣法」劃分,即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地球在黃道上每運行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定氣法」把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24等份,每15°為一等份,每一等份為一個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二十四節氣」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
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對地球產生的影響,屬陽歷范疇。它是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它不僅在農業生產方面起著指導作用,同時還影響著古人的衣食住行,甚至是文化觀念。現在使用的農歷吸收了干支歷的節氣成分作為歷法補充,並通過「置閏法」調整使其符合回歸年,形成陰陽合歷。
「定氣法」以太陽運行至黃經90°時為夏至,交節時也同樣是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它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
5. 二十四節氣計算公式 [Y×D+C]-L中的C是怎麼規定的
C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日期計算:
通式壽星公式——[Y×D+C]-L
Y=年代數的後2位、D=0.2422、L=閏年數、取決於節氣和年份。
21世紀立春的C值=3.87
例如:2017年的立春日期
[17×0.2422+3.87]-[(17-1)/4]=7.9874-4=3
所以2017年的立春日期是2月3日。(註:計算結果只保留整數)
(5)二十四節氣買賣指標擴展閱讀:
節氣時間:
根據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准確地確定了二十四節氣的具體時間(由於節氣對應到各國時間各不相同,以下日期為北京時間。):
1、春季:
立春:斗指東北(寅位);太陽位於黃經315度,公歷2月3-5日交節
雨水太陽位於黃經330度,2月18-20日交節
驚蟄太陽位於黃經345度,3月5-7日交節
春分太陽位於黃經0度,3月20-22日交節
清明太陽位於黃經15度,4月4-6日交節
穀雨太陽位於黃經30度,4月19-21日交節
2、夏季:
立夏:斗指東南;太陽位於黃經45度,公歷5月5-7日交節
小滿太陽位於黃經60度,5月20-22日交節
芒種太陽位於黃經75度,6月5-7日交節
夏至太陽位於黃經90度,6月21-22日交節
小暑太陽位於黃經105度,7月6-8日交節
大暑太陽位於黃經120度,7月22-24日交節
3、秋季:
立秋:斗指西南;太陽位於黃經135度,公歷8月7-9日交節
處暑太陽位於黃經150度,8月22-24日交節
白露太陽位於黃經165度,9月7-9日交節
秋分太陽位於黃經180度,9月22-24日交節
寒露太陽位於黃經195度,10月8-9日交節
霜降太陽位於黃經210度,10月23-24日交節
4、冬季:
立冬:斗指西北;太陽位於黃經225度,公歷11月7-8日交節
小雪太陽位於黃經240度,11月22-23日交節
大雪太陽位於黃經255度,12月6-8日交節
冬至太陽位於黃經270度,12月21-23日交節
小寒太陽位於黃經285度,1月5-7日交節
大寒太陽位於黃經300度,1月20-21日交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二十四節氣
6. 二十四節氣的日期是怎麼定的,有沒有計算公式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回分的。視太陽從答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歷史由來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一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7. 二十四節氣民諺,歇後語
一、春諺
1、初一落雨,初二散,初三落雨到月半。
2、烏雲若接日,明天不如今日。
3、正月雷,二月雪,三月無水過田岸。
4、二月踏草青,二八三九亂穿衣。
5、三日風,三日霜,三日以內天清光。
二、夏諺
1、雲勢若魚鱗,來朝風不輕。
2、五月端午前,風大雨也連。
3、四月芒種雨,五月無焦土,六月火燒埔。
4、紅雲日出生,勸君莫出行。
5、四一落雨空歡喜,四二落雨有花無結子。
三、秋諺
1、六一,一雷壓九台。
2、七一,一雷九台來。
3、五月蝶,討無食。
4、六月攏無巧,七月頓頓飽。
四、冬諺
1、早落早好天,慢落遘半暝。
2、霜降,出無齊,牽牛犁。
3、晚霧即時收,天晴有可求。
4、晚看西北黑,半暝仔起風雨。
5、落霜有日照,烏寒著無葯。
8. 二十四節氣各有什麼特色飲食傳統
一、立春
太陽到達黃經315度時為立春。立春養生要防病保健。注意室內通風,加強身體鍛煉。此外,還要注意口鼻保健。
宜:辛、甘、溫、發散的食品,口味宜清淡可口。主食推薦糯米、大米、玉米。蔬菜推薦白蘿卜、韭菜、香菜、油菜、洋蔥、辣椒、苘蒿、捲心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萵苣、竹筍、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
二、雨水
太陽到達黃經330度時為雨水。雨水時節,天氣變化不定,此時養生要注重養護脾臟,春季養脾的重點首先在於調理肝臟,保持肝氣順暢。
宜:多吃新鮮蔬菜、果汁多的水果及一些野菜。主食宜食小米等,蔬菜有胡蘿卜、山葯、韭菜、菠菜、油菜、豆苗、香椿、苘蒿、春筍、藕、荸薺、蘿卜等。水果有柑橘、蘋果、香蕉、雪梨、菠蘿等。水產類有鯽魚。其他為紅棗、蜂蜜、蓮子等。
三、驚蟄
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為驚蟄。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應肝的屬性。此外,諸如流感、水痘、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要注意嚴防。
宜:多吃新鮮蔬菜及富含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蔬菜有菠菜、水蘿卜、苦瓜、芹菜、油菜、山葯、春筍、甜椒、洋蔥。水果有梨,海鮮有螃蟹。其他為蓮子、銀耳、芝麻、蜂蜜、雞、蛋、牛奶等。梨性寒,不宜一次食用過多,否則反傷脾胃,脾胃虛寒的人不宜食用生梨。
四、春分
太陽到達黃經0度時為春分。此時非感染性疾病中的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較易發,要注意防護。
宜:進食辛、甘溫偏之物。主食選擇熱量高的,並要多攝取蛋白質,宜清淡可口。推薦食物有胡蘿卜、捲心菜、菜花、小白菜、油菜、柿子椒、西紅柿、韭菜等新鮮蔬菜,柑橘、檸檬、蘋果等水果,牛肚、芝麻、核桃、蓮子等乾果,豆漿等飲料。
五、清明
太陽黃經15度時為清明。清明後雨水增多,自然由陰轉陽,這時要注意清泄肝火,以防肝氣升發太過或肝火上炎。
宜:清涼的寒性食品,並減少甜食和熱量大的食物的攝入。吃些柔肝養肺的食物,如薺菜、菠菜、山葯等蔬菜。春天韭菜可暖身。其他有銀耳、香菇、牛蒡、鯇魚等,香蕉、橘子等性味清涼的水果也應吃些。
六、穀雨
太陽到達黃經30度時為穀雨。除了精神養生來調節情緒外,還可食用一些能緩解精神壓力和調節情緒的食物。
宜:食富含維生素B、鹼性、養陰潤肺、暖胃健脾及調節人體情緒的食物。豆類有黃豆、大豆。蔬菜有白蘿卜、胡蘿卜、黃豆芽、西紅柿、菠菜等。水果有葡萄、香蕉、橘子、草莓、檸檬等。其他有海帶、天然綠藻類和瘦肉等。宜食香椿,但不能食之過量。
七、立夏
太陽到達黃經45度時為立夏。立夏以後的飲食原則是「春夏養陽」,而養陽重在「養心」。此時胃病較易發,要注意防範。
宜:清淡,應以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多吃一些酸味食品,還要食用一些清淡平和、清熱利濕的食物,適量補充蛋白質。蔬菜有洋蔥、土豆、冬瓜、芹菜、西紅柿、黃瓜、絲瓜、山葯等。水果有山楂、香蕉、蘋果、桃、草莓、西瓜等。乾果有芝麻、核桃、花生等。水產類有海參、泥鰍、鯽魚等。其他有黑木耳、瘦肉、蛋類、奶類等。
八、小滿
太陽到達黃經60度時為小滿。此時人的生理活動處於一年當中最活躍的時期,故消耗的營養較多,需要及時進補。
宜:以清爽、清淡的素食為主,常吃具有清利濕熱、養陰作用的食物,食用一些清涼的食物,但不可過於寒涼。推薦蔬菜有黃瓜、胡蘿卜、冬瓜、絲瓜、荸薺、藕、西紅柿、山葯等。肉類有鴨肉等。水產類有鯽魚、草魚等。水果有西瓜、梨、香蕉等。
九、芒種
太陽到達黃經75度時為芒種。此時雨多且潮濕,天氣悶熱異常,極易傷脾胃。另外,由於經常生吃食物、痢疾高發,要注意防範。
宜:以清補為原則。此時要多食蔬菜、豆類、水果,適當補充鉀元素,糧食以蕎麥、玉米、紅薯、大豆等含鉀元素較高為主,水果為香蕉,蔬菜為菠菜、香菜、油菜、捲心菜、芹菜、大蔥、青蒜、萵苣、土豆、山葯等。
十、夏至
太陽到達黃經90度為夏至日。由於夏季出汗多,體內易丟失水分,脾胃消化功能也較差,所以常進稀食是夏季飲食養生的重要方法之一。
宜:清淡,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宜多食酸味,常食鹹味以補心。適宜的食物有西紅柿、黃瓜、芹菜、冬瓜、蓮藕、綠豆、草莓、杏仁、百合、蓮子等。
十一、小暑
太陽到達黃經105度時為小暑。此時剛進入伏天,「伏」是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減少外出以避暑氣。
宜:以清淡味香為主,飲食上要多注意衛生和節制。多吃蔬菜和水果。推薦食物有西紅柿、山葯、黃瓜、西瓜、蘋果、蠶豆、綠豆、牛奶、豆漿等。
十二、大暑
太陽到達黃經120度時為大暑。此時的人體容易被暑、濕等邪氣所侵擾,故要重點防治中暑。飲食上要多吃防暑和健脾的食物。
宜:多吃些燥濕健脾、益氣養陰的食物,及時補充水分及蛋白質。此時適宜的食物有山葯、蓮藕、土豆、西瓜、香蕉、大棗、蓮子、綠豆、豌豆、海參、甲魚、雞肉、鴨肉、瘦肉、雞蛋、牛奶、蜂蜜、豆漿、綠茶等。
十三、立秋
太陽到達黃經135度時為立秋,視這秋天的開始。立秋會帶來「秋燥」的相關疾病,應多吃些潤肺的食物。
宜:適當多食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食物,酸味果蔬也應常食用,這些包括蘿卜、西紅柿、山葯、扁豆、藕、茭白、南瓜、豆腐、蓮子、桂圓、糯米、粳米、枇杷、菠蘿、乳品、紅棗、核桃、蜂蜜、芝麻等。
十四、處暑
太陽到達黃經150度時為處暑。此時氣候變數較大,雨前氣濕偏熱,雨後氣溫偏涼,易引發風寒或風熱感冒。
宜:吃溫補食物,飲食宜清淡,多吃些鹼性和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適宜的食物有芹菜、菠菜、黃瓜、苦瓜、冬瓜、南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銀耳、百合、蓮子、蜂蜜、芝麻、豆類及奶類等。
十五、白露
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為白露,白露是天氣轉涼的標志。此時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氣管病的發生。
宜:多吃一些有祛痰平喘、潤肺止咳作用的食物,宜以清淡、易消化且富含維生素的食物為主。包括竹筍、蘿卜、胡蘿卜、鮮藕、梨、蘋果、紅薯、小米、鴨肉、核桃、木耳、蜂蜜等。
十六、秋分
太陽到達黃經180度時為秋分。此時要特別注重保養內守之陰氣,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調攝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宜:適宜多食酸味甘潤的果蔬,以潤肺生津、養陰清燥。飲食應以溫、淡、鮮為佳,如藕、鴨肉、秋梨、柿子、甘蔗、黑木耳、百合、銀耳、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等。
十七、寒露
太陽到達黃經195度時為寒露。此時養生的重點是養陰防燥、潤肺益胃,同時要注意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以免耗散精氣津液。
宜:多食些甘、淡、滋潤的食品,可健胃養肺潤腸,同時要注意補充水分。這類食物包括蘿卜、西紅柿、蓮藕、胡蘿卜、冬瓜、山葯、雪梨、香蕉、哈密瓜、蘋果、水柿、提子、鴨肉、牛肉、豆類、海帶、紫菜、芝麻、核桃、銀耳、牛奶、魚、蝦等。
十八、霜降
太陽到達黃經210度時為霜降。霜降表示天氣更冷了。此時易犯咳嗽,慢性支氣管炎也容易復發或加重。另外,要注意補氣養胃。
宜:以平補為原則。適宜的食品有洋蔥、芥菜(雪裡蕻)、山葯、蘿卜、紫菜、銀耳、豬肉、牛肉、梨、蘋果、橄欖、白果、栗子、花生等。
十九、立冬
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為立冬。民間把立冬作為冬天的開始。此時飲食應以增加熱量為主,起居養生重點重防「寒」。
宜:適當食用一些熱量較高的食品,特別是北方,同時也要多吃新鮮蔬菜,吃一些富含維生素、鈣和鐵的食物。適宜的食物包括大白菜、捲心菜、白蘿卜、胡蘿卜、綠豆芽、油菜、洋蔥、西紅柿、紅薯、蘋果、香蕉、棗、梨、柑橘、豆腐、木耳、蘑菇類、羊、牛、雞、魚、蝦、海帶、牛奶、豆漿、蛋類、核桃、杏仁等。
二十、小雪
太陽到達黃經240度時為小雪。此節氣前後,天氣陰暗,容易導致或復發抑鬱症,因此,要選擇性地吃一些有助於調節心情的食物。
宜:多食熱粥。熱粥不宜太燙,亦不可食用涼粥。昆時適宜溫補,如羊肉、牛肉、雞肉等;同時還要益腎,此類食物要腰果、山葯、白菜、栗子、白果、核桃等。而水果首選香蕉。
二十一、大雪
太陽到達黃經255度時為大雪。本時節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同時此時也是食補的好時候,但切忌盲目亂補。
宜:溫補助陽、補腎壯骨、養陰益精。冬季應多吃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易於消化的食物。宜食高熱量、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溫補食物有蘿卜、胡蘿卜、茄子、山葯、豬肉、羊肉、牛肉、雞肉、鯽魚、海參、核桃、桂圓、枸杞、蓮子等。
二十二、冬至
太陽到達黃經270度時為冬至。此時節對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來說,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發作。
宜:食種類要多樣化,谷、果、肉、蔬菜合理搭配,適當選用高鈣食品。食物要溫熱熟軟,並且要清淡。宜食胡蘿卜、西紅柿、梨、獼猴桃、甘蔗、柚子等(同「大雪」)。
二十三、小寒
太陽到達黃經285度時為小寒。小寒節氣正處於「三九」,是一年當中氣候最冷的時段。此時人們應注意「養腎防寒」。
宜:多食用一些溫熱食物來防禦寒冷對人體的侵襲。這些食物有韭菜、辣椒、茴香、香菜、薺菜、南瓜、羊肉、豬肉、狗肉、雞肉、鱔魚、鰱魚、木瓜、櫻桃、栗子、核桃仁、杏仁、大棗、桂圓等。此時比較適合吃麻辣火鍋和紅燜羊肉。
二十四、大寒
太陽到達黃經300度時為大寒。大寒期間是感冒等呼吸道傳染性疾病高發期,所以應注意防寒。
宜:適當多吃一些溫散風寒的食物以防風寒邪氣的侵襲。飲食方面應遵守保陰潛陽的原則。飲食宜減咸增苦,宜熱食,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但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宜食用的食材同「小寒」。適當增加生薑、大蔥、辣椒、花椒、桂皮等佐料。
9. 二十四節氣的時段是怎麼計算的是在節氣日之前還是之後的半個月
二十四節氣計算公式如下:[Y*D+C]-L
公式解讀:年數的後2位乘0.2422加3.87取整數減閏年數。
21世紀C值=3.87,22世紀C值=4.15。舉例說明:2058年立春日期的計算步驟[58×.0.2422+3.87]-[(58-1)/4]=17-14=3,則2月3日立春。
10. 二十四節氣與農業的關系
24節氣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 、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每個節氣都指導著農民農業生產的某個時節,是勤勞的勞動人民長期經驗與智慧的結晶,也給農業的帶來了及時的農時提醒與氣候。
一、立春:
2月6日左右,象徵著春季的開始,氣溫回升,大地回春。雨水:2月21日左右,降雪停止,開始下雨,雨量逐漸增加,生產上主要指導農戶抓好小春作物的田間肥水管理及中耕除草,屯集農家肥,制定大春生產工作計劃。
二、驚蟄:
3月6日左右,開始雷鳴,蟄伏地下的冬眠動物開始蘇醒和出土活動,樹木生根發芽,是林果嫁接的最佳時期。
三、春分:
3月21日左右,太陽直射赤道,白天黑夜各佔一半,是氣候溫暖的春季,生產上主要抓好小春作物的中後期田間肥水管理,翻犁冬閑田地,籌備種子、化肥、農膜等農用物資,進入春耕備耕工作。
四、穀雨:
4月20日左右。雨量顯著增加,適宜穀物生長。生產上指導農戶進入水稻育秧,早播玉米,春耕備耕。同時注意觀察天氣氣候,農彥上有「大旱不過五月十三」之說,若雨水至穀雨都不降雨或少降雨,則是乾旱的征找兆,應作好遇旱的准備。
(10)二十四節氣買賣指標擴展閱讀:
一、節氣劃分
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來劃分的。視太陽從春分點(黃經零度,此刻太陽垂直照射赤道)出發,每前進15度為一個節氣;運行一周又回到春分點,為一回歸年,合360度,因此分為24個節氣。
古人將太陽周年運動軌跡劃分為二十四等份,每一份為一個節氣,每個節氣有三個候,每個候是五天。
古人稱節氣為「氣」,二十四節氣就是24個「氣」,有「節氣」和「中氣」之分:每月第一個即月首的「氣」,稱為「節氣」;第二個即月中的「氣」稱為「中氣」。這樣,全年共有12個節氣、12個中氣,合起來正好是「二十四節氣」。
二、規律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時代人們以北斗七星斗柄頂端的指向確定。其也與地球在黃道(即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的位置變化有關,每一個節氣分別相應於太陽在黃道上每運動15°所到達的一定位置而制定的氣候規律。
地球繞太陽運行的軌道古人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24個節氣其實就是24個時令點,每月2個。
二十四節氣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一個周期作為一個輪回,基本概括了一年中不同時節太陽在黃道上位置的不同、寒來暑往的准確時間、降雨降雪等自然現象發生的規律,以及記載了大自然中一些物候現象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