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膠西北金礦綜合信息資源潛力預測
一、膠西北金礦區域成礦預測研究歷史
膠西北金礦區域成礦預測研究始於20世紀80年代,1987年山東省地質六隊完成了《山東省金礦資源總量預測報告》,預測全省36個有礦單元金礦資源總量3026.486t,其中潛在資源量2319.079t;1989年物探隊完成了《1∶20膠東地區綜合地球物理地球化學信息編圖與金成礦預測報告》,將膠東地區劃分為9個成礦區、71個預測礦田,其中Ⅰ類預測礦田12個、Ⅱ類預測礦田19個、Ⅲ類預測礦田40個。這一階段的金礦預測工作是山東省第一輪成礦區劃的組成部分。20世紀90年代開展的第二輪成礦區劃對主要成礦帶開展了大比例尺成礦預測,1993年地質六隊完成了《山東省膠東西北部焦家金礦帶1∶2.5萬金礦成礦預測報告》,採用綜合信息成礦預測思路預測焦家礦帶金礦資源總量992.687t(包括已探明金礦資源量335.987t);1994年地質六隊完成的《山東省膠東西北部招遠-平度斷裂帶1∶5萬金礦成礦預測報告》,採用多元回歸法定量評價招平帶金礦資源總量849.173t,其中潛在資源量665.043t。進入21世紀,在20世紀末區域成礦預測研究的基礎上,陸續出版了成礦預測研究成果專著,2003年王世稱等編著出版了《山東省金礦床及金礦床密集區綜合信息成礦預測》,2007年李士先等編著出版了《膠東金礦地質》,兩書均在《山東省金礦資源總量預測報告》基礎上提出膠東礦田單元級金礦資源總量3026.4948t,其中膠西北地區金礦資源總量2492.02115t。
二、預測單元的確定
在分析成礦地質條件的基礎上,圈出18個礦田預測單元,作為本次成礦預測的對象(表9-2)。其中部分預測區工作程度較高,且已探明較多資源量,屬於已知有礦單元,本次預測將其作為模型單元,其餘單元則為評價單元———預測單元。
三、預測礦田單元信息和地質變數賦值
(一)預測單元有用信息
成礦有用信息的分析確定是地質變數研究的前提,此項工作是在區域成礦規律、成礦控制條件總結分析、資料綜合解釋的基礎上進行的。具體做法是:以已知有礦單元為對象,以單元卡片中的各項內容為目標,進行信息之間及信息與資源間統計對比,並從成礦理論角度確定其與礦產資源的關系。
在對膠西北地區金礦成礦規律、控礦地質條件和綜合找礦標志研究基礎上,把地層、構造、岩體、地球物理場、地球化學場特徵等幾個方面的信息作為重要的標志。在金礦成礦理論指導下,同時考慮到信息的關聯性,提取了各預測礦田單元與金礦資源評價有關的信息(表9-3),這些信息構成了成礦預測的地質變數。
(二)各預測單元地質變數賦值
變數賦值是按一定準則將單元的不同變化狀態賦予某種定量數值,使狀態與數值之間具有一定的對應關系,變數的變化可通過數值的變化加以表達。本次預測的賦值方法如下:
表9-2 膠西北地區成礦預測礦田單元一覽表
續表
續表
表9-3 預測礦田單元成礦信息一覽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續表
注: SJH—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SγJH—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γJH—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JH—黃鐵絹英岩,γJ—絹英岩化花崗岩,Kγ—鉀化花崗岩,J—絹雲母化,Sj—硅化,K—鉀化,S—黃鐵礦化; ρ—偉晶岩,ργ—偉晶花崗岩,δμ—閃長玢岩,X—煌斑岩,δομ—石英閃長玢岩,q—石英脈,δX—閃斜煌斑岩,β—輝綠岩,δ—閃長岩,N—基性岩脈
表9-4 二態預測原始變數一覽表
續表
表9-5 三態預測原始變數一覽表
續表
表9-6 回歸分析模型連續型變數數據表
注:帶*者為推定數據。
1)二態變數的賦值:變數存在的為「1」;變數不存在或資料不清的為「0」。
2)三態變數的賦值:對成礦有利者為「1」;對成礦有利程度一般或資料不清者為「0」;對成礦不利者為「-1」。
通過對各預測單元地質變數分析,按照上述方法賦值,分別形成了預測單元的二態原始變數和三態原始變數(表9-4、表9-5)。
3)定量變數分析與賦值:按照定量預測變數選擇和構置的原則,分析了18個預測礦田單元的回歸分析模型連續性變數特徵,測算的變數數據見表9-6。
對7項25個描述性定量變數,均按二態變數賦值原則賦值,即該狀態存在賦值為「1」;不存在或資料不清的為「0」。
四、資源潛力預測
(一)模型單元的確定
模型單元,即建立評價模型所使用的單元,通過模型單元與未知單元的類比達到礦體定位預測的目的。模型礦田單元必須具備下列要求:①礦田單元內應包括一個以上的已知礦床,其資源儲量是由工程所控制的;②資源類型清楚,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成因清楚;二是單元應具備膠西北礦集區找礦模型的典型特徵,工作、研究程度相對較高,能夠獲取評價所要求的各種信息,包括地質、磁法、重力、重砂、分散流等方面。
通過對膠西北18個礦田單元進行分析對比,選擇10個單元作為金礦資源評價的模型單元(表9-7)。
表9-7 膠西北礦集區成礦預測模型單元一覽表
由於計算方法原理上的差異,對模型單元的要求也不相同,本書在10個已知模型單元的基礎上,根據所使用的計算模型,對模型單元做了進一步的選擇。選取焦家、玲瓏、靈山溝、原疃、馬家窯5個單元作為資源量規模預測邏輯信息模型的標准模型單元。標准模型單元的選擇條件是:①單元的親近程度較高,表現在不同的投影平面中單元都有明顯的群聚性,如單元1與2總是形影不離的;②單元資源儲量變化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即沿某一方向資源儲量有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規律變化;③由於不同規模的邊界單元具有分類的不穩定性,所以不能作為標准單元。
(二)變數優化
上述原始地質變數的地質意義清楚,與礦產資源特徵關系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膠西北金礦床的某一方面特徵,這些變數的使用是有意義的。但原始變數只能顯示單一變數與金礦資源的關系,不能揭示變數重要性的變化特點,不能直接用於成礦預測。必須對原始變數作進一步優化,從而獲得一組用於實際預測的最佳變數組合。本次工作採用特徵分析中的主分量法和平方和法進行變數優化。
1.二態變數優化
用10×49模型計算49個變數的權系數(表9-8),根據各變數權系數值的大小和變化狀態,經反復篩選,取權系數較大的前45個變數作為預測的變數組合(表9-9)。
2.三態變數優化
對10個模型單元的31個變數進行計算(表9-10),最終選取前27個變數作為三態定位預測的變數組合(表9-11)。
(三)預測數學模型的建立
1.單元級別預測模型
單元級別預測評價數學模型,即用某種數學方法建立起成礦可能性與地質變數之間的函數關系。本次工作選擇特徵分析法建立數學地質模型,進行預測遠景區圈定、礦產資源級別預測。數學模型是:
膠西北金礦集中區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礦找礦與成礦模式
式中Y為聯系度,i=1、2、3、……m;m為變數數;ai為第i個變數的權系數;xi為第i個變數的取值。
將各地質單元中的變數值及其權系數代入式中,即得聯系度。聯系度是反映成礦信息的綜合指標,其大小代表著單元成礦前景的標志。通過預測單元與模型單元之間聯系度的對比,即可判斷出預測單元成礦概率的大小。
2.定量預測模型
選擇回歸分析法建立預測單元資源量的預測模型———回歸分析模型。使用模型單元已知資源量及與其有對應關系的變數,預測各有礦地質單元的資源量。
回歸數學模型是:
膠西北金礦集中區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礦找礦與成礦模式
式中:a,b,Sb為參數;x為5×20模型對象權。
表9-8 10×49模型二態變數權系數計算結果
膠西北金礦集中區深部大型-超大型金礦找礦與成礦模式
(四)單元級別預測
根據單元級別數學模型的原理方法,分別使用二態變數預測和三態變數預測對確定的18個礦田地質單元進行預測。
1.二態變數預測
使用確定的10個模型單元以及表9-9所示的變數信息。以10×45模型採用主分量法和平方和法分別計算出各變數的權系數(表9-12)。然後將這些權系數代入所建立的數學模型方程,進行預測計算,獲得各單元的聯系度(表9-13)。
表9-9 二態預測優化變數一覽表
續表
表9-10 10×31模型三態變數權系數計算結果
根據計算結果繪制聯系度曲線圖(圖9-1),曲線呈平緩變化,至第15個單元(三山島單元)時出現陡降,以其聯系度為閥值,劃分出預測單元級別Ⅰ、Ⅱ級。
圖9-11 0×45模型二態變數預測各單元聯系度曲線
表9-11 三態預測優化變數一覽表
表9-12 10×45模型二態變數權系數計算結果
2.三態變數預測
採用表9-11所示變數信息,以10×27模型計算。計算過程與二態變數預測一致。獲得變數的權系數和單元聯系度(表9-14,表9-15)。
根據表中計算結果繪制出聯系度曲線圖(圖9-2),曲線也在第15個單元(三山島單元)時出現陡降,以其聯系度為閥值,劃分出預測單元級別Ⅰ、Ⅱ級。
上述二態變數預測與三態變數預測的結果非常吻合,各單元聯系度的序次雖略有差別,但劃分級別基本一致。在綜合分析對比的基礎上,將兩種預測結果結合起來作為本次預測成果,對預測單元進行了分級(表9-16)。
Ⅰ級:最有希望尋找大、中型金礦的單元;
Ⅱ級:有希望形成中型以上礦床的單元。
表9-13 二態預測礦田單元聯系度一覽表
表9-14 10×27模型三態變數權系數計算結果
表9-15 三態預測礦田單元聯系度一覽表
圖9-2 10×27模型三態變數預測各單元聯系度曲線
表9-16 單元級別預測結果
(五)單元定量預測
使用模型礦田單元已知資源量及其地質變數建立單個有礦礦田單元資源量的預測模型———回歸分析模型,進而預測出各預測礦田單元的資源量。
根據回歸分析這一數學方法的要求,首先提取連續型數值變數(表9-6),將標志進行對比,判查出最小分區標志組合。然後按5×20標准模型計算得出各標准模型單元的標志權、相對標志權、標志信息權、標志分權及標志分權差,最後得出各標准模型單元的對象權。
根據模型所算得的標志分權求得18個預測單元的對象權(表9-17)。以9個連續型定量預測變數作自變數,以模型單元的探明資源量作因變數,經過逐步回歸分析之後,求出方程中各自變數參數,再將預測單元各對應的對象權代入方程,求得各預測單元的預測資源量。
表9-17 18個預測單元5×20模型對象權表
採用回歸分析的信度0.05,預測深度1000~1500m,各預測單元的資源量完全有可能在95%的概率條件下達到回歸模型的上限值置信區間,其上限是回歸數學模型加上1.96倍剩餘標准差。
按回歸數學模型預測的18個預測單元的資源量列於表9-18。預測結果,膠西北礦集區金礦資源總量3217.919t,比前人預測結果多725.90t。
(六)預測結果評價
本次預測的結果基本符合實際地質情況,地質單元級別預測成果是可信的;資源總量預測採用的方法是得當的,定量預測結果是比較可靠的,為膠西北地區金礦找礦奠定了基礎。預測結果可靠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預測地質依據充分。本次預測在對地質、航磁、重力、重砂和水系沉積物等成果資料按縱向深入、橫向聯系的方法進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加深了對金礦控礦因素和成礦規律的認識,為礦田的圈定、成礦信息的提取、變數的確定與篩選提供了充分的地質依據。
表9-18 18個礦田單元預測資源量表
(2)預測礦田單元確定合理。在對區域成礦地質條件研究的基礎上確定了成礦帶中礦田單元的定位條件和邊界條件,除了有礦體、礦化點,金重砂異常,金分散流異常等金礦成礦信息外,地層、構造、岩漿岩和地球物理場也是礦田單元定位的重要條件。本次所圈定的礦田單元均有充分的地質、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等依據的,是金礦床存在的最可能的空間。
(3)提取了與金礦成礦關聯度高的信息和變數。首先,是在對金礦控礦條件、成礦規律和綜合找礦模型研究基礎上,進行統計分析,確定42個與金成礦有關的信息。其次,對各個信息作橫向比較,確定它們與成礦作用的內在聯系,進而綜合與歸並,凝練出二態變數49個、三態變數31個,確定了它們的賦值原則和使用范圍。第三,是變數的優化,使用數學方法,給出度量各個變數與資源關系重要性的數值指標,從而達到變數優化的目的。
(4)各單元的預測次序與單元中的金礦規模、資源儲量相對應。所有的預測單元基本上都有金礦床、礦點、礦化點,有工業儲量的單元就達14個之多。雖然各單元之間已查明資源儲量的多少與預測次序不完全吻合,但總體上看是非常一致的。模型單元中以焦家、玲瓏兩單元金資源儲量最大,單元內有特大型金礦,其預測次序始終排在前兩位。
(5)各個級別的預測單元在工作區內均勻分布。這一方面反映了預測結果的可靠性,同時又說明了在膠西北地區運用一個找礦模型對全區進行成礦預測的可行性及所總結成礦規律的可靠性。
(6)預測結果與地質研究結果吻合。雖然本次工作確定的單元都是認為有希望尋找大—中型金礦床的地區,但各單元之間的地質構造條件差別較大,對它們形成大—中型金礦的期望值自然也不同。在地質背景分析及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的研究過程中,已經對幾個成礦較有利地區進行了大致的判斷,進一步應用數學方法預測,不僅證實地質認識,而且預測出各礦田單元資源量數量,提高了預測的准確性。
(7)建立的回歸方程具有高度的顯著性,預測意義明確。定量預測回歸模型的建立,採用了預測資源量居中的回歸方程作為回歸預測模型,為了降低回歸方程的預測誤差,採用回歸方程加上1.96倍剩餘標准差的辦法,給出可信度0.05的上界值,這一回歸模型是: 。其預測資源量與新近掌握的實際資料、目前地質工作形勢及我們的經驗與認識是比較吻合的。
(8)三山島單元是本次預測中的最大問題。三山島單元在二態、三態預測中分別排在14、15位,雖仍為Ⅰ級單元,但其排序與礦床規模和金資源儲量極不相稱。究其原因,三山島地區基本上為覆蓋區,物化探信息較少,影響了預測效果。
2. 黃金儲量,產量,出口量最多的國家
黃金儲量,產量,出口量最多的國家是——南非。
自從1880年代開始,世界上約有50%的已經生產的黃金由南非而來。
南非的威特沃特斯蘭德金礦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大的金礦。
圖中,第9題,答案:A. 草木一片枯黃
分析:
A.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為冬季。赤道以南的非洲草原在冬季屬於乾季,降水量少,所以草木一片枯黃。正確。
B . 南半球夏季,北半球冬季。是非洲熱帶草原的雨季,非洲北部的大量動物會向赤道以南遷途。所以錯誤。
C . 乞力馬扎羅山目前是一座休眠中的火山,尚沒有爆發的跡象。所以錯誤。
D. 北半球夏季,南半球為冬季。赤道以南的非洲草原在冬季屬於乾季,降水量少,不會出現河流汛期。所以錯誤。
圖中,第10題,答案:C. 東非大裂谷的南端在死海附近
分析:
A. 目前東非大裂谷依然在活動當中,是地殼活動較旺盛的區域。地質學家預測幾百萬年後,東非可能會分裂成不同的版塊形狀。所以正確。
B. 東非大裂谷的主要特徵是:高深峽谷多,湖泊多、火山群多。所以正確。
C. 東非大裂谷的形狀是不規則的三角形,南端在莫三比克入海口,西北端在蘇丹約旦河,北端可進入死海。所以錯誤。
D. 東非大裂谷的東部主要位於東非高原、衣索比亞高原。所以正確。
3. 甘肅西北黃金股份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甘肅西北黃金股份有限公司為深圳市海仕通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05年。公司現有職工41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10人。主營業務范圍:有色金屬礦產勘查、采選及冶煉。公司發展方向是從事有色金屬、貴金屬和能源礦產的勘探、開發、深加工業務,建立探、采、選、冶集於一體的現代化企業。
法定代表人:陳京京
成立時間:2005-09-23
注冊資本:7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620000000008907
企業類型: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新區產業孵化大廈0323室
4. 中國西部的金資源
西部黃金股份有限公司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營業務為黃金采選及冶煉,同時從事鐵礦采選以及鉻礦石的開采。2013年公司黃金產量達到3.73噸,佔新疆黃金產量的四分之一左右。根據《中國黃金年鑒2013》,2012年度西部黃金礦產金產量位居全國礦產金十大企業第十位,利潤總額位居全國黃金經濟效益十佳企業第九位,該年度全國共有黃金產量1噸以上礦山49家,其中西部黃金擁有2家。
西部黃金盈利能力良好,2013年實現凈利潤12,145.19萬元,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凈利潤為9,910.35萬元。
西部黃金下屬主要礦山及探礦權橫貫我國重要的成礦帶——天山成礦帶,礦產資源豐富,優越的地理位置有利於後續通過資源勘查、資產並購等方式充分發掘鄰近地區和國家礦產資源,增大自身資源儲量,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
作為此次西部黃金股份有限公司的保薦機構和主承銷商,我們有幸同西部黃金並肩經歷了從改制、輔導、發行上市申請及審核、取得核准批文到發行上市的全過程;親身感受了公司嚴謹務實的工作作風,上下盡責奉獻、團結協作的工作氛圍;深刻理解了管理層以資源開發為核心的經營理念。我們相信,步入資本市場的西部黃金,一定能抓住發展機遇,繼續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以持續的競爭力為股東創造更大的價值。
5. 金礦的主要產區
世界前10名產金國依次為:南非、美國、澳大利亞、中國、俄羅斯、秘魯、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烏茲別克、巴布亞紐幾內亞。
國內主要礦床和產地分布有:山東、河南、貴州、黑龍江、陝西、廣西、雲南、遼寧、河北、新疆、四川、甘肅、內蒙、青海、安徽等省區。
我國主要黃金產區有四處,即膠東半島、小秦嶺地區、滇黔桂金三角及西北地區幾省(新疆、青海、四川等省),其中,山東地區的金礦產量占居我國黃金生產的大部分。
(5)西北黃金儲量擴展閱讀:
19世紀形成的世界黃金生產力分布的基本格局延續至今,19世紀形成的產金大國目前仍然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黃金產出國。
自1980年以來,南非的產金量呈穩步下降趨勢,尤其90年代以後,下降速度稍有加快,但其產金量仍居世界各國第一位;美國的產金量一直處於不斷增長狀態,特別是自80年代後期起,已躍居世界第二位;而澳大利亞的產金量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產金量趨於穩定,變化不大。
全球主要產金國有:南非、美國、澳大利亞、俄羅斯、加拿大、中國。不過,百年來世界黃金生產格局也有一些變化,特別是美國、非洲黃金產量下降的同時,南美的秘魯、阿根廷以及東南亞的黃金產量在顯著增加,其中,拉丁美洲黃金產量已佔到全球的14%。
6. 蘭州的西北黃金交易中心大家知道嗎
蘭州市慶陽路萬盛商務大廈17樓C座 西北黃金交易中心
7. 為何都說世上一半黃金在布達拉宮,那究竟用了多少黃金
西藏是個神秘的地方,筆者從2013年大學期間到現在,反復進藏7次,從第一次的騎自行車進藏後,感覺就像上癮了一樣,之後反反復復進藏7次,山地車換成125摩托,再後來換成大排量,到最後帶家人駕車自駕。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受,但是最難忘的還是第一次騎山地車進藏的經歷,不僅經歷了一路的風霜雨雪,更是頭一次進到了布達拉宮參觀,那種壯闊,無以言表!
世界黃金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5月,全球官方黃金儲備共計34904.76噸,我們已知的修建布達拉宮用的黃金往高了算也就50噸吧,和現有已知黃金儲量三萬多噸比起來還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世上一半黃金在布達拉宮”這樣的說法並不準確。不過當你去了一趟布達拉宮,確實會被裡面的金碧輝煌震懾到,突然之間有這種想法也就不奇怪了!
8. 西北黃金1000克萬足銀條多少錢
白銀每克3.5元左右
9. 膠西北金礦地質研究現狀
膠西北金礦開采歷史悠久,自唐朝即有開採金礦的記載。近代金礦地質調查始於鴉片戰爭之後,早期外國人開展過零星的地質調查,20世紀以來至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地質學家陸續開展了一些地質工作。隨著國民經濟建設的需要,以1958年成立地質部山東辦事處為標志,地質工作者在膠西北地區開展了系統的金礦地質工作:初期地質找礦目標定位於石英脈型金礦,地質找礦效果不理想;1965年以後,相繼發現了三山島、焦家等一系列破碎帶蝕變岩型新類型金礦床,逐步建立起焦家式金礦成礦模式,豐富了金礦成礦理論,極大地拓寬了找礦領域,使山東省金礦資源儲量大幅度增長;1975年以後,除省內地質、冶金、地方地質隊伍外,尚有外省多個地勘部門、武警黃金部隊等單位進入膠西北地區開展金礦勘查,地質找礦不斷有新發現;20世紀末,隨著地質工作難度的不斷加大,發現新的金礦也越來越難,金礦找礦一度陷入困境;進入21世紀,開始了深部金礦找礦探索,並取得了新的振奮人心的找礦成果。
金礦地質研究工作伴隨著金礦地質找礦工作同步開展,1965年以前,是金礦勘查的起步階段,也是科研工作的萌芽階段,研究范圍主要涉及石英脈型金礦成礦地質條件、金礦勘查方法。1965年以來,是金礦找礦取得突破性進展的時期,亦是地質研究相對活躍的時期,研究范圍包括基礎地質、礦床的控制因素、成礦規律、成礦作用、成礦物理化學條件、成礦時代、成礦模式及綜合找礦方法等方方面面。從研究的性質上,金礦研究類型可分為勘查研究、基礎研究和理論研究三部分。
一、勘查研究
是在勘查工作中,結合生產實踐進行的成礦規律、成礦模式、找礦標志、找礦模型等研究,主要由勘查單位和礦山的地測部門完成。山東省第六地質礦產勘查院(以下簡稱地質六隊、地質六院和六隊、六院)在勘查研究中作出了突出貢獻,研究成果散見於勘查報告、專題報告中。主要成果包括:
(1)建立了「焦家式」金礦成礦模式,突破了前人「大斷裂只導礦不控礦」的傳統認識,開辟了金礦新的找礦方向。後來又陸續建立了「河西式」、「上庄式」、「靈山式」等金礦模式。
(2)研究了金礦控礦構造型式和構造體系,認為控制焦家式金礦的斷裂與控制石英脈型金礦的斷裂屬同一構造體系的不同性質的構造成分,是統一構造應力場作用的結果。「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和「石英脈型」金礦是同一構造-岩漿-熱液旋迴的產物,它們的差異主要表現為斷裂的性質、規模和成礦形式。
(3)研究了金礦成礦規律,主要有側伏規律、礦體斜列規律、尖滅再現規律、礦床等間距規律等。
(4)提出了金礦找礦的地質標志,主要有地層標志(膠東岩群)、岩體標志(玲瓏花崗岩、郭家嶺花崗岩)、構造標志(NE向斷層)、蝕變標志(黃鐵絹英岩化、鉀化、硅化、石英脈)。
(5)建立了地球物理找礦模型,認為焦家式金礦的主要地球物理特徵是低阻、低磁、高極化。
(6)建立了地球化學找礦模型,研究確定了金礦的主要指示元素和判別金礦剝蝕程度的頭暈、中暈、尾暈元素。
(7)對膠東內生金礦資源進行了定量預測。
二、基礎研究
是在區域地質調查、基礎地質專題研究中進行的成礦地質背景、成礦地質條件研究。主要由區域地質調查單位和科研部門完成,研究成果反映於區調報告、專題報告和科研論文中,主要成果包括:
(1)關於金礦形成的地質背景,許多人認為中生代構造體制轉折與早白堊世大規模岩石圈減薄是大規模成礦作用發生的基礎,其引起的殼幔物質交換、岩漿活動等系列事件提供了充足的成礦物質(翟明國等,2001;周新華等,2002;鄧軍等,2004)。
(2)關於金礦礦源岩,逐漸改變了過去認為金礦來自膠東群的單一源岩的認識,建立了來自不同時代源岩的多源岩認識。
(3)解體了以往劃分的膠東群,從中識別出大量TTG質花崗片麻岩,從而突破了膠東金礦是綠岩帶型金礦或膠東群為金礦的單一礦源層的傳統認識。
(4)分解了玲瓏花崗岩和郭家嶺花崗岩,認為他們都是岩漿多次脈動的產物,前者是殼源重熔花崗岩(S型),後者是殼幔混合花崗岩(I型)。
(5)發現了高壓麻粒岩,並認為膠西北地區遭受了古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碰撞造山作用的強烈影響。
三、理論研究
是在國家科研基金的支持下進行的礦床成因、成礦作用、成礦物理化學條件、成礦時代等研究,也包括地勘單位、礦山企業結合地質找礦、礦山開發開展的理論研究。主要由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國地質科學院、中國地質大學、吉林大學地球科學院等科研單位和大學,以及有關地質勘查單位完成,研究成果反映於公開出版的專著、論文中,初步統計,近20年來有關膠西北金礦的論文達200餘篇。主要成果包括:
(1)通過大量地球化學研究、穩定同位素分析,論證了金礦成礦物質來源。
(2)通過流體包裹體分析,研究了成礦物理化學條件。
(3)通過同位素年齡測試,尤其是高精度的SHRIMP測年方法,較精確確定了金礦形成時代。
(4)通過電子探針、透射電鏡等分析,研究了載金礦物成分、結構及成因。
(5)研究了金礦成因、成礦機理、成礦過程、水-岩交換作用、殼幔相互作用與金成礦關系等理論問題。
10. 膠西北金礦成礦地質條件
膠東金礦集中區位於華北板塊東南緣,毗鄰大別-蘇魯造山帶。特殊的大地構造位置造就了膠東地區得天獨厚的成礦地質條件:既有廣泛分布的太古宙—古元古代克拉通化的變質基底岩系,亦有不同構造-岩漿期的岩漿侵入活動,還有中生代以來頗為發育的以NNE、NE向為主的不同方位、序次的脆性斷裂構造等等,這種三位一體的地質條件,為膠東金成礦提供了有利的地質背景。太古宙含較多幔源物質的變質岩系和侏羅紀殼源重熔型花崗岩———玲瓏花崗岩構成了膠東金礦的礦源岩系,早白堊世岩漿活動成為含金流體活化的熱源,廣泛發育的斷裂構造為金礦運移、富集提供了通道和空間。
一、礦源岩系
(一)太古宙花崗-綠岩組合
膠東太古宙花崗-綠岩帶由唐家莊岩群、膠東岩群和官地窪變基性-超基性岩組合、馬連庄基性-超基性岩組合、棲霞片麻岩套、西朱崔含紫蘇英雲閃長質片麻岩等地質單元組成。該套太古宙變質基底岩系(廣義的膠東群)被認為是膠東金礦的原生礦源岩系(李士先等,2007)。
從膠東地區與金礦有關的主要地質單元金豐度值(表3-1)可看出,廣義的原膠東群(花崗-綠岩組合)金豐度值為1.67×10-9,膠東岩群為1.88×10-9,其他前寒武紀地質單元的金豐度值為1.22~2.58×10-9,金豐度值均低於金在地殼中的平均含量4.0×10-9(黎彤,1997)。
表3-1膠東與金礦有關的主要地質單元金平均豐度值一覽表
金在岩石中有兩種賦存形式:一是具親鐵、親銅、親鉀性易活化的金,二是具惰性不易活化的金。易活化的金在地質構造活動過程中,熱液作用使其從岩石中活化、萃取出來,遷移、富集;不易活化者,則難以釋放而殘留於岩石中。研究認為,在膠東地區普通岩石中測試的正是這部分難以激活的剩餘金,不能代表岩石形成時的原始金豐度。從物質不滅定律和有其物必有其源的角度看,原始變質基底金含量特別是易活化金含量頗豐,多已被後期熱液活化、萃取,搬運、遷移而富集成礦,故經歷了多期構造岩漿活化改造的太古宙花崗綠岩組合中的金豐度值低。因此,不能因太古宙變質基底岩系中金豐度值低而否定其原始礦源岩系的性質。
膠東綠岩帶中有較多的幔源超鎂鐵質-鐵鎂質岩石,一般認為地幔中金元素比較富集,因此,由這種岩石組成的太古宙古陸核和陸殼富金,為金的成礦提供了最初的物質來源。
棲霞片麻岩套TTG質花崗岩系是膠東地區太古宙規模最大的岩漿活動事件,亦是膠東地區具重要意義的一次岩漿侵入活動。岩漿侵入致使處於塑性-半塑性的原始陸核、陸殼物質被沖碎、解體,分散為規模不等、形態各異的殘留包體。TTG岩系在侵位過程中,活化、萃取原始陸核、陸殼金質與其自身攜帶的金元素融於一體,完成了膠東地區原始金質的首次積累。以棲霞片麻岩套TTG岩系為主體的太古宙變質基底岩系的發生、形成和演化過程,是膠東金礦形成的建造基礎,是礦源岩系得以逐步演化成礦的物質淵源。
(二)玲瓏花崗岩
玲瓏花崗岩是膠東地區最發育的侵入岩之一,亦是與金成礦密切相關而備受關注的侵入岩,被稱為金礦成礦的衍生礦源岩系(李士先等,2007)。玲瓏花崗岩地球化學特徵以高Sr低Y為特點,相似於埃達克岩,然而,其以常具較明顯的負銪異常和Al2O3含量一般不超過15%而區別於埃達克岩。多數研究者認為玲瓏花崗岩屬於陸殼重熔型花崗岩(宋明春等,2009),是由基底岩系組成的陸殼部分熔融形成的。以往研究表明,玲瓏花崗岩的鋯石組成十分復雜,導致其同位素年齡變化范圍很大,前人對其形成時代的認識差異較大。現在多數人傾向於認為其形成於侏羅紀,其同位素組成復雜,主要原因是玲瓏花崗岩是由不同時代的基底岩系部分熔融形成,其內保留了大量基底岩系的年齡信息。含金頗豐的由太古宙花崗-綠岩帶組成的下地殼被交代、重熔和發生殼幔物質的強烈置換,在低壓、高溫條件下金質活化,形成了金顯著富集的重熔型花崗岩———玲瓏花崗岩。
二、熱源
近年來的研究表明,膠東金礦成礦時代為早白堊世,大致形成於120Ma左右,這一年齡數據恰與膠東地區早白堊世大規模岩漿活動的時代相吻合。大規模岩漿活動產生的熱量引起了地殼較淺部流體活動,流體從富金圍岩中萃取金元素,由高壓區向低壓區遷移,在適宜的位置富集成礦。
膠東地區早白堊世花崗岩類侵入岩主要有郭家嶺花崗岩和偉德山花崗岩。郭家嶺花崗岩被認為是與金礦關系最密切的花崗岩,是金礦的直接礦源岩,也是造成含礦流體遷移、萃取的主要原因(李士先等,2007)。來自上地幔的以中基性成分為主的岩漿和下地殼「衍生礦源岩」大比例混熔形成的中酸性岩漿,沿EW向構造帶以熱氣球膨脹方式主動侵位,在結晶分異過程中,來自地幔的熱流攜帶的成礦組分和揮發分,交代熔融「原生礦源岩」和「衍生礦源岩」系;岩漿成岩過程中,在侵入體內分異出含礦流體,並與大氣降水混合,攜帶被活化、萃取的金質形成了一個新的岩漿-流體-成礦系統,金質與揮發分、鹼質(K、Na等元素)等形成易熔配合物進入流體相,在溫度、壓力等物化條件影響下,含礦熱液由高能向低能部位遷移,在成礦有利空間沉澱富集成礦(李士先等,2007)。
偉德山花崗岩同位素年齡集中於127~105Ma年齡段。其地球化學特點與郭家嶺花崗岩具有相似性,其成因也是由殼源酸性岩漿與幔源基性岩漿混合形成。偉德山花崗岩是膠東地區中生代最發育的侵入岩,尤其在膠東東部沿海一帶大量分布,膠西北地區雖然大規模侵入體不多,但是發育大量同時期的中酸性岩脈,說明該地區剝蝕較淺,大規模花崗岩體尚未出露。偉德山花崗岩的形成時代與金礦成礦時間吻合,該期岩漿活動規模大、強度高、熱量高,足以引起上部岩層中大規模的流體活動。因此,我們認為,偉德山花崗岩岩漿活動是引起成礦流體活化的重要熱源。
三、控礦構造
控制膠西北金礦的斷裂系統,最具決定意義的是NNE—NE向弧形控礦斷裂系統,它直接控制了該區特大型、大型金礦床及大部分中小型金礦床。
(一)三山島斷裂帶
位於渤海之濱的萊州市三山島—倉上—潘家屋子一線,其大部分地段被第四系覆蓋。斷裂陸地出露長12km,帶寬20~400m;總體走向40°~50°,三山島—新立段走向40°,從新立向南西以80°走向延入渤海,跨海後在倉北以10°~20°走向延至倉南。從倉南以85°走嚮往南西延長2km,逐漸轉為45°,至潘家屋子延入渤海;傾向南東,傾角30°~40°,局部可達80°(圖3-2)。斷裂平面上呈「S」形,形態不規則,膨縮現象明顯,其下盤多發育與其走向平行或呈「入」字形相交的分支構造;剖面上呈鏟狀,淺部傾角陡、深部明顯變緩。斷裂發育於玲瓏花崗岩與棲霞片麻岩套接觸帶和內接觸帶,沿斷裂帶具強烈的絹英岩化蝕變。斷裂具多期活動特點,成礦前為左行壓扭,成礦期為右行張扭,成礦後為左行壓扭。斷裂帶主裂面明顯,其內發育有10~50cm厚的灰黑色斷層泥,位於斷裂帶中偏上部位。帶內構造岩發育,蝕變分帶明顯,以主裂面為界,以下依次出現黃鐵絹英岩質碎裂岩、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各帶呈漸變關系;主斷裂面以上,蝕變岩帶較窄,蝕變分帶不明顯。
三山島斷裂由北向南控制三山島、新立和倉上3處大至特大型破碎帶蝕變岩型金礦。
圖3-2 三山島斷裂帶地質圖
(二)龍萊斷裂帶
包括龍口-萊州主幹斷裂和其上、下盤伴生和派生的低序次斷裂,如寺庄段的寺庄支斷裂、邱家支斷裂;焦家-朱宋段的侯家支斷裂、河西支斷裂、望兒山支斷裂、金華山-窪孫家支斷裂等。另有分布於這些支斷裂之間和玲瓏岩體內的以NE走向為主的更低序次的斷裂或裂隙群。龍萊斷裂帶中段招遠高家莊子以南金礦密集分布地段也稱為焦家斷裂帶(圖3-3)。
1.主幹斷裂
龍口-萊州斷裂北起龍口姚家,南至萊州市紫羅姬家一帶。斷裂長約60km,寬50~500m。走向總體呈NNE向,但變化較大:從寺庄村沿NNE—NE走向延伸至高家莊子,過辛庄後拐向NE東向(75°左右)至水盤,從水盤沿25°方向進入龍口市境內;寺庄以南以170°走向延至徐村院村南。斷裂傾向北西,傾角30°~50°,局部較可達78°。斷裂平面上呈「S」形,形態不規則,膨縮現象明顯,其下盤發育較多與其走向平行或呈「入」字形相交的分支構造;剖面上呈鏟式,垂深1000m以下傾角最緩處為16°。斷裂發育於早前寒武紀變質岩系與玲瓏花崗岩、郭家嶺花崗岩接觸部位或內接觸帶,斷裂發育部位往往形成較厚的灰黑色斷層泥和規模不等的破碎蝕變岩帶。斷裂自南向北大致分為七段。
寺庄段:發育於玲瓏花崗岩內,形成寬80~500m的破碎蝕變帶,北段走向15°,南段漸彎曲為走向325°,傾向NW或SW,傾角30°~40°,其上盤發育寺庄支斷裂,下盤發育邱家支斷裂。此段賦存寺庄金礦床。
圖3-3 焦家斷裂帶地質圖
馬塘-新城段:東季以南斷裂發育於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與玲瓏花崗岩接觸部位,新城附近發育於玲瓏花崗岩內部或與郭家嶺花崗閃長岩接觸帶。破碎蝕變帶寬80~200m。總體走向40°,平面上呈曲率較大的「S」形,變化范圍5°~40°;傾向NW,傾角25°~60°,東季局部地段可達80°左右。此段賦存有焦家、新城、馬塘、東季金礦床。
新城-高家莊子段:發育於玲瓏花崗岩與郭家嶺花崗閃長岩接觸部位,上盤發育埠後支斷裂,下盤為侯家支斷裂、河西支斷裂、望兒山支斷裂。主幹斷裂與支斷裂在平面上呈斜列分布的「入」字形構造和菱形結環特徵。
磁口-大宋家段:發育於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與玲瓏花崗岩接觸帶,走向由45°漸變為75°左右,傾向NW,傾角30°左右,破碎蝕變帶寬度變窄,尚未發現有金礦床賦存。
大宋家-水盤段:斷裂上盤為古近紀五圖群的含礫長石砂岩、含礫硬砂岩沉積岩系及太古宙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下盤為玲瓏花崗岩。斷裂走向60°~80°,傾向NW,傾角30°~40°,蝕變帶寬100m左右,尚未發現有金礦床賦存。
水盤-姚家段:發育於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與玲瓏花崗岩及郭家嶺花崗岩接觸帶。斷裂走向5°~0°,姚家以北地段走向30°左右,以南5°~10°;傾向NW,傾角30°~34°;破碎蝕變帶寬40~120m。姚家金礦床賦存其中。
姚家以北段:發育於郭家嶺花崗岩內部,走向由30°漸變為50°左右,傾向NW,傾角38°~50°,破碎蝕變帶規模較小。
主幹斷裂復雜的形狀變化反映了應力場變化的復雜性,「入」字形構造和菱形結塊構造為斷裂左行張扭活動的結果。初步認為,斷裂在初始形成時為右行壓扭性質,繼而轉為左行張扭成礦,成礦後又發生一次右行壓扭活動,使礦體破碎或被切割。
2.望兒山支斷裂
南起招遠西曲城村北,經望兒山、上庄,於朱宋村北與焦家主幹斷裂交匯。全長12km,寬80~120m,總體走向35°,傾向NW,傾角30°~50°。斷裂北段山後付家—朱宋村一帶走向40°,付家以南走向近SN(5°~10°)。主裂面較發育,由厚10~30cm的灰色斷層泥組成。主裂面兩側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黃鐵絹英岩化花崗(閃長)質碎裂岩、黃鐵絹英岩化花崗(閃長)岩呈對稱分布。斷裂發育於玲瓏花崗岩內部或與郭家嶺花崗岩接觸帶。斷裂在上庄、河東村附近出現分枝復合現象。沿斷裂自南向北近等間距分布有望兒山、付家、河東、上庄、陳家5處規模較大的金礦床。
3.河西支斷裂
北起河東村,經河西村南與侯家支斷裂匯合,再向南,於東季金礦床北部交匯於焦家斷裂。斷裂長約2km,寬30~60m;總體走向約50°,傾向NW,傾角25°~50°。平面形態呈舒緩波狀。以黑色斷層泥為標志的主斷裂面,沿破碎帶近底板發育。斷裂切割玲瓏花崗岩、郭家嶺花崗岩。在兩種花崗岩接觸帶部位賦存有特大型河西金礦床。
4.侯家支斷裂
南端交匯於河西支斷裂,向北沿徐家疃東—西良一帶展布,於朱宋村北匯合於焦家斷裂。斷裂長6km,寬20~100m,走向40°,傾向NW,傾角30°~40°。斷層泥不發育,無明顯的構造主裂面。斷裂切割玲瓏和郭家嶺花崗岩,其南段有工業礦體賦存。
5.金華山-窪孫家支斷裂
南起金華山,向東北經前孫家、小諸流、窪孫家,於界河大宋家一帶與焦家斷裂交匯。斷裂長約12km,寬0.5~20m,走向40°~50°,傾向SE或NW,傾角60°~72°。斷裂南北兩段發育於玲瓏花崗岩內,中間段切割郭家嶺花崗岩。沿該斷裂基本等間距分布有金華山、前孫家、山後馮家、後孫家、窪孫家等中、小型金礦床。
6.埠後支斷裂
發育於焦家斷裂上盤的玲瓏超花崗岩內,走向約50°,傾向北西,傾角20°~35°。北從磁口村南由焦家斷裂分出,經埠後、馬埠莊子南,在新城以北又交匯於焦家斷裂,長約7km。平面形態比較復雜,分枝復合,膨脹夾縮特徵發育。沿斷裂發育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絹英岩化花崗岩。該斷裂未見工業礦體賦存。
7.寺庄支斷裂
焦家斷裂寺庄段上盤的分枝斷裂。北從朱郭李家東由焦家斷裂分出,於寺庄礦區南又復合於焦家斷裂,沿棲霞片麻岩套與玲瓏花崗岩接觸帶展布。斷裂長2.4km,寬70~200m;北段走向50°,向南延伸偏轉為330°,傾向NW或SW,傾角20°~30°。發育連續的主裂面及2~10cm厚的斷層泥。沿該斷裂金礦化較差。
8.邱家支斷裂
發育於焦家斷裂下盤,展布於玲瓏花崗岩內。自北向南出現三個分支,西側分支控制長度700m,寬20~80m,走向5°,傾向NW,傾角40°,由花崗質碎裂岩、碎裂狀花崗岩組成,有工業礦體賦存;中間分支長度1700m,寬30~120m,走向15°~40°,傾向NW,傾角40°~50°,由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絹英岩化碎裂狀花崗岩組成;南側分支長1200m,寬10~100m,走向55°,傾向NW,傾角30°~40°,由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組成。
該斷裂主礦體賦存在主裂面下黃鐵絹英岩質碎裂岩帶和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內,其產狀與主裂面產狀一致。次級礦體賦存在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內,其走向與主斷裂面一致,傾角陡立或反傾。斷裂內主礦體往南西方向側伏明顯,沿傾斜方向具有尖滅再現的特點。
9.焦家斷裂帶及其南延位置
人們通常把龍萊斷裂帶的朱宋-朱橋段習稱為焦家斷裂帶,該斷裂是焦家金礦田的控礦構造。由於在朱宋以北發現小澇窪小型金礦床,我們認為朱宋向北至高家莊子段屬焦家斷裂帶的北延部分。焦家斷裂帶南段寺庄以南因第四系覆蓋去向不明,因此前人對焦家斷裂南延的位置爭議較大。有人認為,焦家斷裂在徐村院以南大致沿河道向南東方向轉折;還有人認為,焦家斷裂與徐村院西南方向的苗家斷裂可以相接。
2006年山東省地質六院在萊州市徐村院礦區開展了金礦普查工作,發現了受斷裂構造控制的構造蝕變帶,工程式控制制蝕變帶長1700m,寬160~360m。蝕變帶走向350°,傾向W,傾角34°~60°,平面或剖面上呈舒緩波狀延伸,發育於玲瓏花崗岩中。蝕變帶發育較連續的主裂面,由厚0.05~0.60m的斷層泥組成。以主裂面為中心向兩側分別由絹英岩、絹英岩質碎裂岩、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絹英岩化花崗岩組成,各類蝕變岩之間呈漸變關系,岩石蝕變不均勻,以主裂面為中心向兩側依次減弱,其中絹英岩、角礫岩、絹英岩化碎裂岩呈不連續帶狀分布。蝕變以硅化、絹英岩化、綠泥石化、碳酸鹽化為主,局部見黃鐵礦化、方鉛礦化,局部見金礦化。從岩心觀察,沿斷裂帶的構造岩性分帶、主裂面特點、破碎帶蝕變程度、礦化類型等與北部相鄰的焦家斷裂寺庄段完全可以對比。
通過對物探異常驗證,在紫羅姬家工區揭露出的斷裂蝕變帶,鑽孔內寬度可達150m,蝕變帶由鉀長石化絹英岩化花崗岩及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組成,局部為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星散狀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分布於岩石中,岩石裂隙較為發育,裂隙面偶見粉末狀黃鐵礦分布,局部地段具金礦化。在紫羅綦家地區開展的鑽探工作,也發現了一定規模的斷裂帶,與物探推測結果基本吻合,斷裂分布於新太古界馬連庄組合變輝長岩中,帶寬80m,走向50°~60°,傾向北西,傾角45°~50°,斷裂帶岩性為絹英岩化變輝長岩及絹英岩化變輝長岩質碎裂岩、絹英岩化變輝長岩,沿斷裂帶具一定的金礦化。
在徐村院、紫羅姬家和綦家地區揭露的斷裂構造特徵與焦家斷裂比較:斷裂帶分布部位一致、斷裂構造蝕變帶地質特徵基本相同、空間位置基本對應、地球物理場均處於高磁場的馬鞍部位、礦化蝕變帶的地球化學異常元素組合基本一致,因此認為,寺庄向南經徐村院至紫羅姬家的斷裂應是焦家斷裂帶的南延段,該斷裂再向南經綦家後有繼續沿南西方向延伸的趨勢。徐村院西南方向分布的苗家斷裂,其走向與焦家斷裂一致,但傾向相反,規模、蝕變礦化特徵均與該帶有較大差別,因此不可能是焦家斷裂的南延。根據物探和部分地質勘查資料分析,徐村院南現代河流經過的位置可能是NW向或NNW向的後期斷裂構造。前人也有焦家帶過寺庄後被NW向的後期斷裂切割錯位而去向不明的說法,但根據招遠界河、淘金河、諸流河等來看,河流兩側的地質特徵完全對應,未發現明顯位移。
總的認為,焦家斷裂帶應為龍萊斷裂帶南段的高家莊子-紫羅姬家段,包括高家莊子-新城段、新城-馬塘段、寺庄段及其南延部分,長度大於21km,在前人所稱的焦家斷裂基礎上向南北兩端各延伸了3km。焦家斷裂帶是著名的金成礦帶,其南延段的確立,對進一步的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焦家斷裂帶平均走向30°,傾向北西,傾角29°~43°,總體沿棲霞片麻岩套與玲瓏花崗岩的接觸帶分布,但有的地段發育在棲霞片麻岩套或穿切玲瓏花崗岩與郭家嶺花崗岩。破碎蝕變帶寬80~200m,具明顯而穩定的分帶特徵。
焦家斷裂帶為金礦最密集的成礦構造帶,特大型金礦焦家金礦、新城金礦及河東、河西等其他15處大中型金礦均受該斷裂或其旁側次級斷裂控制,主斷裂與其下盤次級斷裂上的礦床具有東西橫向對應產出的規律。
(三)招平斷裂
招遠-平度斷裂(簡稱招平斷裂)平面上呈舒緩波狀展布,是膠西北S形斷裂中規模最大的一條。斷裂南起平度城北宋戈庄附近,呈NNE走向,向北至南墅以北轉為NE向,經招遠城後再轉為NEE東向,延至龍口市顏家溝一帶尖滅。斷裂走向變化較大,在招遠城以南近於南北走向或15°左右,經朱家嘴急轉為45°~60°。斷裂全長120km,寬150~200m,傾向南東—東,傾角30°~70°。斷裂由主幹斷裂和次級斷裂組成。其中主幹斷裂北段的丁家莊子-大磨曲家地段習稱為破頭青斷裂。
1.主幹斷裂
招平斷裂多沿前寒武紀變質岩系與玲瓏花崗岩的接觸帶分布,主幹斷裂下盤均為玲瓏花崗岩,上盤在平度市山旺—山後一帶為荊山群祿格庄組,山後至招遠新村、大尹格庄至招城上盤均為棲霞片麻岩套;招城以北,上盤為文登花崗岩,局部切割棲霞片麻岩套;斷裂具穩定的主裂面,在其兩側由糜棱岩、碎裂岩、碎裂狀岩石組成,構成破碎帶。
主幹蝕變帶規模大,蝕變岩類型齊全,組合分帶完整。斷裂沿傾向和走向上均成舒緩波狀,並且發育有較穩定的斷層泥作為主裂面標志,以主裂面為界,上盤蝕變作用弱,蝕變帶狹窄,寬十餘米,下盤蝕變作用強,蝕變帶寬大,數十米至幾百米,並有明顯的蝕變岩分帶特徵。根據蝕變岩的空間分布、蝕變岩特徵和蝕變作用強度,分出四個蝕變岩帶。自蝕變帶中心向外依次為黃鐵絹英岩化碎裂岩帶、黃鐵絹英岩化花崗質碎裂岩帶、黃鐵絹英岩化花崗岩帶和鉀長石化花崗岩帶。斷裂構造岩非常發育,包括角礫岩、碎裂岩和碎裂狀岩石,且有先期的韌性變形糜棱岩相伴產出。以穩定的主裂面為中心,上、下兩盤的構造岩呈帶狀分布,並且破碎程度依次遞減,下盤的構造岩較上盤發育。熱液蝕變主要表現在下盤,上盤較弱,下盤的熱液蝕變自主裂面向外有依次減弱的趨勢,蝕變類型有黃鐵絹英岩化、鉀長石化、碳酸鹽化、綠泥石化,局部有金屬硫化物和金銀礦化。其中黃鐵絹英岩化是主要的蝕變,與金礦化關系密切。
招平斷裂帶是多次活動的產物,在成礦前至成礦過程中,其力學性質由右行壓扭性斜沖,轉為上盤斜落的左行張扭性,使早期的緊閉斷裂發展成為張啟性斷裂,從而為礦液的上移提供了通道,為金礦的富集、沉澱提供了最佳場所。後期又有左行壓扭性活動,形成以壓扭性為主的左行斷裂破碎帶。
招平斷裂為膠西北又一重要的控礦斷裂,既是金礦導礦構造,又是容礦構造。該帶已發現的金礦床(點)多達36個,其中已探明資源儲量的有15個,所有這些金礦床(點)均產於招平斷裂帶主幹斷裂蝕變岩帶及其下盤派生或伴生的次級斷裂蝕變岩帶內,形成了一條北起玲瓏金礦田,南止平度山旺,走向北北東—北東的狹長金礦成礦帶。斷裂蝕變帶的形態、規模、空間展布嚴格控制了礦床(點)的產出部位、規模大小和礦石類型。特大型—大型金礦床有著名的玲瓏金礦田及大尹格庄、東風、台上、夏甸等;另有山後、張格庄、石橋、南墅、山旺等一批中小型金礦賦存在該斷裂及其附近次級斷裂中。
縱觀該帶內金礦床,根據其成礦地質背景和成礦方式的不同分為兩大類———蝕變岩型(焦家式)和石英脈型(玲瓏式)。石英脈型金礦主要分布於該帶北部玲瓏金礦田,礦脈產於破頭青主幹斷裂下盤的次級斷裂裂隙內;蝕變岩型金礦則主要賦存於主幹斷裂蝕變帶及下盤伴生或派生的次級斷裂蝕變帶內,局部也有石英脈型和破碎帶蝕變岩型的復合型金礦床產出。
2.次級斷裂
為招平斷裂帶主幹斷裂派生的低序次構造,構成玲瓏帚狀控礦構造,控制了玲瓏金礦田的分布。次級斷裂位於主幹斷裂北段破頭青斷裂的下盤,分布面積約為50km2,內有9條走向NNE—NE向的主要弧形斷裂構成,在平面上呈向北東收斂,向南西撒開的帚狀,其中長度大於50m的控礦斷裂有300多條。主要斷裂長達千米至數千米,寬度1~20m不等,走向由80°漸轉為30°左右,傾向北西,傾角50°~90°,由內旋層到外旋層逐漸變陡,每條斷裂的中間段均明顯向南東凸曲,斷裂間隔由北東向南西逐漸增大,這些主要斷裂控制了礦田的主要礦體。次級斷裂蝕變帶規模小,蝕變岩類型相對簡單,分帶性不明顯。礦床類型主要為石英脈型金礦床,如歐家夼、玲瓏、大開頭、九曲、雙頂、東風、108號脈等金礦床(點)。
(四)大莊子-吉戈庄斷裂系
在平度北部的石埠鎮與張舍鎮荊山群分布區,20世紀末發現了大莊子金礦(又稱黑羊山金礦)和吉戈庄金礦,形成了膠東西部的一個新的重要成礦區(帶)。該區金礦明顯受大莊子斷裂、寶落斷裂、張舍-馬戈庄斷裂、東石嶺-前樓、吉戈庄等一系列NNE向或NE向斷裂控制。該區由於大面積第四系覆蓋,斷裂規模及組合規律不清,據工程揭露情況看,幾條主要斷裂的特徵如下:
大莊子斷裂帶,礦區范圍主要有3條斷裂,1號斷裂位於大莊子村東,斷續出露長約3km,圍岩為荊山群,地表礦化蝕變帶寬40~60m,主要由硅化、絹雲母化、絹英岩化構造角礫岩和碎裂岩組成,金礦化主要發育在角礫間隙的膠結物中,為網脈狀和細脈浸染狀礦化,礦化富集與硅化關密切,多數角礫被擠壓呈構造透鏡體狀,角礫成分主要是構造片岩、片麻岩、糜棱岩和角閃質岩石。
2號斷裂位於大莊子村北,為一組平行分布的NNE向壓扭性斷裂,斷裂產狀:10°~15°∠70°。沿斷裂形成一個長約700m,寬約150m的礦脈帶群。礦體由含金多金屬硫化物石英脈組成,部分由含礦的硅化碎裂岩組成。礦石礦物組合與玲瓏式金礦類同,主要金屬礦物有黃鐵礦,次要有方鉛礦,閃鋅礦及少量黃銅礦,礦石呈塊狀構造及條帶狀構造。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絹雲母。為石英脈型金礦。
在1號和2號斷裂之間,尚有數條NE—NEE向的規模不大的壓扭性斷裂,控制金品位較高的含金石英脈體。
吉戈庄斷裂,位於吉戈庄村北,發育在荊山群變質岩中,控制長度為1.5km,由兩條相距十餘米的破碎角礫岩帶組成,寬6~20m,走向40°,傾向北西,傾角47°~60°,顯壓性特徵。
寶落斷裂,位於吉戈庄斷裂下盤,控制長度為2km,寬10~50m,總體走向5°~20°,傾向北西,傾角60°~65°。斷裂為一破碎角礫岩帶,角礫為荊山群中的變粒岩和斜長角閃岩及石英脈等,斷裂表現為壓扭性特徵。它是吉戈庄金礦最主要的控礦斷裂。
大莊子-吉戈庄斷裂系統的控礦構造有兩種類型:主要控礦構造在荊山群內順層產出,構成層間滑動構造,其內產出的金礦床有人稱為層間滑動角礫岩型金礦,並認為與膠萊盆地東北緣蓬家夼金礦相似(鄒為雷等,2001);在主斷層下盤發育的反傾高角度次級斷裂,走向45°~60°,傾向北西,傾角40°~60°,呈左行雁行狀排列,其內充填石英脈型金礦,是以往民採的主要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