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大数据金融是不是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并不是单指互联网金融。
大数据金融是指依托于海量、非结构化的数据,通过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化方式对其数据进行专业化的挖掘和分析,并与传统金融服务相结合,创新性开展相关资金融通工作的统称。
大数据金融扩充了金融业的企业种类,不再是传统金融独大,并创新了金融产品和服务,扩大了客户范围,降低了企业成本。大数据金融按照平台运营模式,可分为平台金融和供应链金融两大模式。两种模式代表企业分别为阿里金融和京东金融。
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大洗牌
在去杠杆的严监管的大背景下,近期信用风险事件频频爆发,根据网贷之家的数据显示,自6月以来,P2P行业新增问题平台133家,其中95家发布了相关逾期或停业兑付公告。
违约事件频发的主要原因1)随着市面上资金收紧,一些资质较差的企业出现债务违约,影响到相关P2P平台2)一些产品不合规、风控能力较差的平台,高返利的平台受到资金收紧的影响资金链断裂3)P2P平台频繁暴雷,引发投资者恐慌性挤兑,一些运营良好的P2P平台受到波及导致兑付困难。
短期来看行业集中暴雷会导致行业承压,另一方面随着不良企业出清,风控良好、经营合规的头部互金公司有望迎来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企业能够服务一些传统金融机构难以触及的领域作为传统金融机构有效补充,随着百行征信建立,征信体系的逐渐完善,预计行业风控能力将显著提升,重点关注行业头部企业
⑵ 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的出台对P2P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涉及到P2P的具体内容并不多,那么互金监管政策对P2P是否能产生实质的影响了?未来的互金发展又会如何了?与其盲目的预测未来走向,不如先好好分析当下这份互联网金融指导意见,其中对于P2P 的关键点就在于第二条“分类指导,明确互联网金融监管责任”中提及的互联网支付,网络借贷,股权众筹 融资和互联网基金销售这四个内容,“银行托管”和“纯中介”是主要关键词,下面我就从投资人角度来谈谈对于这份指导意见的看法。
对整体行情的影响
各路专家和各大平台CEO对于行业的走向预测出现了两极分化,一部分认为行业会更稳定,一部分认为行业会再次大洗牌,于是我们又听到了类似90%平台会倒闭的言论,但是这对于投资人来说有什么关系呢?网贷行业自去年10月倒闭潮开始,每月都有大量平台倒闭,在投资人眼里洗牌就没停过,洗牌了也还得继续投,不投资和踩雷没区别,大家更关心的是什么样的平台能投,什么样的平台不能投,自己投的平台是否安全,在自己的投资到期后选择续投还是提现,所以指导意见出台后,平台更重视对自己是否有利,并开始调整业务迎合监管层指出的方向,而投资人对此却并不太关心,各大投资群对于指导意见的讨论并不多,大家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研究具体的平台上。
对投资安全性的影响
有些投资人对于政策很期盼,是希望政策能直接过滤掉有问题的平台,而有些投资人对于政策很担忧,是害怕自己投资的平台被过滤掉,最后事实证明,政策一刀切的可能性并不大,而是会慢慢指明方向,只是这次给出的方向是最具体的,直接力挺业务真实的纯中介平台,但是对于很多涉嫌违规的自融假标旁氏平台,也并没有直接点名,不仅给了平台调整的时间,也给了投资人调整的时间,走错了路不要紧,及时调头即可。
对舆论的影响
舆论是网贷行业中对投资人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舆论可以使平台爆火,也可以使平台瞬间灭亡,所以很多平台借此机会制造舆论,只为宣传自己,让投资人认为自己的平台才是符合政策方向的,是安全的,但实际上大部分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下面就来谈下可能产生的对投资人影响比较大的舆论:
1、托管
托管这个东西在前两年完全不受待见,对于平台而言托管限制多收费高,而且上了托管后之前很多已经设定好的东西都要重新调整,相当麻烦;对于投资人来说托管意味着奖励变少提现收费甚至提现时间变慢,直接影响收益和体验。可由于去年开始的大规模倒闭潮长时间的持续,某些托管机构趁机制造舆论,让人觉得出问题的平台都没托管(其实没出事的也没托管),这时候一部分新平台也开始利用这个舆论主动上托管借此来炒作,于是就造成了现在的局面,托管的普及率瞬间攀升,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年前开业的大部分平台都没托管,有托管的也是后来上的,年后的新平台大部分都会选择托管,甚至没有托管还会被投资人施压,其实这本身就是个很大的误区,托管原本只是平台的一个功能选择而已,现在被炒作成了决定平台安全性的重要因素,这时候指导意见直接出台,第一次明确指出了具体方向:第三方支付应由银行监管,直接给了所有企图靠第三方托管来炒作的平台一记闷棍,不是说有了托管你就高大上了,不是银行托管根本无意义。
2、纯中介
关于真实业务的平台和自融平台谁更安全的话题讨论了近两三年,真实业务在去年上半年更受青睐,后随着去年下半年一些知名真实业务的平台提现困难,大家突然觉得这类平台既保证不了安全性,收益又不高,不如去投高收益自融平台,甚至把自融行为理解为平台的单个优质借款人,可紧接着今年上半年自融平台直接连环倒,总体感觉投资人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一直没有找到正确的标准,现在指导意见出台,点名支持纯中介真实业务平台,变相“枪毙”了自融平台,同时禁止了平台的增信行为,让大家明白未来P2P平台拼的是业务而不是平台的包装,投资应该是冲着借款人去投而不再是冲着平台去投。
P2P的野蛮生长还将继续
指导意见给出了方向,却没有给出时间,有些人选择立刻调整投资策略,有些人会选择在具体监管措施出来之前再投机一把,而某些平台也会借东风,继续把自己包装成符合政策方向的平台,假托管,假业务,假背景等各种套路也会层出不穷,问题平台继续开,投资人继续被套,但野蛮生长的同时,洗牌也会继续,一些转型成功的符合政策方向的平台会发展的越来越好,一些投资人在经过洗礼后也越来越会看平台,之后的投资会更稳健,相比于前两年,今年的平台是否更难开,投资人也更难被“忽悠”了?
平台和投资人的博弈还在继续,高水平有自主判断能力的投资人才能真正赚到钱,不思进取的跟风投资人将面临超低收益和被清洗的命运。
⑶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前景
如果说2014年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元年,2015年是互联网金融监管年,2016年就是这一行业的整治年和生死年。在互联网发展和创新得到监管认可的同时,非法集资、诈骗、自融等行业乱象不容忽视。从年初开始,互联网金融行业整治风暴不断,“驱逐劣币”大洗牌已然开始。网贷行业成交量在加速上扬的同时,收益率开始回归合理区间。小型平台逐渐退出市场,大型平台则转型升级为互联网金融集团。未来行业将何去何从可能无人知晓,但大家都知道网贷行业的出现带动了社会进步。
网贷成交量:突破3万亿
在互联网金融的整治风暴中,整个行业成交量在近几个月出现下降,不过11月环比出现了增长,同比看来仍然创造了“亮眼”成绩。2016年11月网贷行业成交量为2197.34亿元,这也是历史上首次单月成交量突破2000亿元大关。截至2016年11月底,网贷行业历史累计成交量为31847.67亿元,突破3万亿元关口。从数据上看,整个行业状况有所回暖。网贷行业于2015年10月实现了第一个万亿元,用时超过七年之久,第二个万亿元仅仅用了7个月时间,第三个万亿元用了6个月。很多投资者为了避险,纷纷从小平台转向大平台进行投资,带动了整个行业成交量的上升,这个行业并没有想象中悲观。
综合收益率:走向合理区间
2016年11月,网贷行业综合收益率为9.61%,环比下降了7个基点(1个基点=0.01%),同比下降了264个基点。自2016年8月24日《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出台后,网贷平台资产端竞争加剧、合规调整成本增大,部分平台主动下调综合收益率,不过由于网贷“双11”不少平台加息来吸引投资人,使得11月综合收益率下降速度有所放缓。目前主流综合收益率区间仍分布在8%-12%,平台占比为51.42%;其次为综合收益率在12%-18%的平台,占比为33.44%,8%以下低息平台占比较上月有所下降,为10.08%。不过,网贷行业收益率下行并非坏事,在此前出现的众多跑路事件中,高收益成为投资人误入陷阱的诱饵,未来网贷行业收益区间将更加合理。
集团化:大平台的选择
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出现了“马太效应”,小平台被淘汰,大平台在升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11月底,P2P网贷行业平台融资次数近57次,融资金额超152亿元人民币(含陆金所融资,不含平台自身未公布或未公布投资方的平台)。行业在政策引导下开始“二八分化”,互联网金融企业集团化发展可以通过精细化运作深耕细分领域,各子品牌相互独立,也可以建立一道政策风险的防御墙。但如同硬币正反面,集团化架构对企业管理能力会形成一定考验,很多集团化并不是“破茧成蝶”,可能只是停滞不前。
银行资金存管加速落实
截至2016年10月底,广东华兴银行、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和江西银行等36家银行布局网贷平台资金存管业务,并共有216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资金存管协议,约占同期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0.03%。其中有161家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53家与银行签订联合存管协议;2家与银行签订银行直连协议。完成银行资金存管系统对接方面,共有102家平台完成银行资金存管系统,约占同期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4.74%,其中有89家平台是于2016年完成银行资金存管系统对接。其中完成银行直接存管系统对接的平台有68家,完成银行联合存管系统的有32家,2家平台上线银行直连系统。
资料来源:艾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