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议农村信用社如何提高柜面服务效率
提高工作效率能在更短的工作时间里为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能缩短工作时间,从而给予员工更多的业务时间,能克服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时间的现象。而对于农村信用社来说,提高工作效率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提高柜面服务效率。作为与广大客户直接交流的第一线,优质高效的柜面服务能充分展现农村信用社的活力,减少客户的等待时间,从而提升农村信用社在客户心中的形象,提高在金融业的竞争力。要提高柜面服务效率,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刚刚加入农信队伍不久的新员工,笔者结合自身实际工作谈谈粗浅看法。 加大宣传力度,普及金融常识 服务当然离不开服务对象,若我们的服务对象得到一定优化,那么我们的服务效率势必会得到提高。 以隆昌县为例,在隆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争取到城乡养老保险的代理权后,在其辖内的乡区网点城乡养老卡的使用率极高,而由于城乡养老卡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用户,加上大部分农村老年人缺乏基本的银行卡常识,使城乡养老卡相关业务办理起来效率较低。 如果此类客户知道用银行卡办理业务时需凭密码且懂得如何使用密码器;知道开户、挂失等常规业务需哪些证件、办理者应具备什么样的资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可直接减少客户办理业务时间,减少客户因证件手续不齐全等原因往返奔波,减少不必要的纠纷。 客户具备了基本的银行产品使用常识,在办理业务时就能与柜面工作人员有效沟通、迅速达成共识,自然提高了业务的办理速度。 如何才能使绝大多数客户知晓上述知识呢?加大宣传力度是我们普及金融知识和产品功能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在常规宣传方式的基础上,可多使用声像图的宣传方式,让更多的农村老年人学会轻松使用银行卡。 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团结协作能力 员工是柜面服务的直接执行者,柜面服务效率的高低与员工有直接关系。 柜面工作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熟练掌握业务操作技能和银行产品相关的最新资讯。这样才能准确解答客户的疑问,为客户优质高效金融服务。 工作是一个集体项目,愉快的合作才能获得高效的成果。要得到高效的柜面服务,需柜面人员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团队力量。以内勤编制为3 个人的复核制机构为例,在柜面较忙的高峰时段,未临柜的员工可协助帮忙解答疑问,维持营业厅秩序,引导客户为即将办理的业务准备证件手续等,让临柜人员能专心办理业务,提高办理业务的速度。 改善营业环境,提高服务效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选择好的工具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需要农村信用社在软、硬件设施上配套跟进,以文明优质的服务态度和温馨舒适的营业环境给客户宾至如归的感受。 繁杂的业务程序也是制约柜面服务效率的因素之一,优质高效的服务离不开高效能管理制度的支持。在柜面经常听到客户抱怨“你们怎么这么多手续真麻烦”,说明我们办理业务的速度应该改观了。因此应该在如何提高服务效率上下工夫,研究制定相关工作机制,在严格执行规定的前提下尽量缩短服务时间,比如大力推行柜员制等措施,用相同数量的人在相同的时间内完成更多数量的工作,不断提高客户满意度。 推广现代银行产品,创新优质服务理念 积极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EPOS、ATM等现代银行支付结算方式,引导客户自助办理业务,减少柜面业务量,缓解柜面压力,从而优化柜面服务效率。 贴心、真诚的服务能给客户宾至如归的感受,能让客户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对柜面服 务质量给予肯定,达到提高柜面服务效率的目的。
2. 中国农业目前种植现状
一)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增长
“十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出现较大波动。“九五”时期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点51000万吨。随后受粮食政策和市场价格影响,粮食播种面积大幅度调减,粮食产量连续下降,到2003年下降到43000万吨,降到了1990年以来的最低点。2000年至2003年粮食生产连续4年产不应求。2004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赢得了亿万农民的拥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高涨。2004年粮食总产量增加3875万吨,是建国以来增产最多的一年,单产也创下历史新高;2005、2006年粮食总产分别增产1455万吨和1344万吨,2007年我国粮食总产超过50000万吨,实现了连续四年增产。
(二)种植业技术不断提高
在农业科技创新领域,我国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2006年科技进步对中国农业的产出的贡献率已达到48%。在生物技术、高新技术、基础研究方面均取得较大进展,植物细胞和组织培养、花药培养、单倍体育种及其应用研究处于国际先进地位。两系法品种间杂交水稻、杂交玉米育种以及精耕细作的多熟种植技术等方面,已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优质品种选育成效显著, 优质化率明显提高。目前,中国粮食作物单产已由1950年的每公倾1.16吨增加到4.40吨,提高了2.8倍。
(三)种植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各地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业,引导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基地建设和加工项目向优势区域转移,在全国范围内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带(区),延伸了种植业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带建设水平和质量。
二、我国种植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种植业在生产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仍存以下主要问题:
(一)人多地少,资源短缺,耕地面积相对减少
我国人口基数大,尽管实施计划生育多年,但我国的人口还在继续增加,由此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在减少,加上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肥沃的农田也在逐年减少,人地矛盾、环境恶化、粮食供需矛盾、资源的科学有效利用与增加短期经济效益的矛盾日益尖锐。
(二)生产成本加大,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
2007年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了支持种植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政策力度,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四项补贴资金达514 亿元, 比2006年增长66%。但是,同时,近年来种粮生产成本不断上升, 种子、农药、化肥不但价格越来越高,而且质量难以保证,进一步加大了生产成本。从而导致种粮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
(三)优质化、专用化粮食不能满足需求
我国小麦在总量上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需求,但小麦品质结构不合理,优质小麦生产不足,普通小麦生产有余;专用玉米品种少,专用性不强,产品成本高,加工业落后,生产与消费市场脱节。
(四)生产区域布局不合理
区域供求矛盾加大。目前,东南沿海地区基本上成为粮食调入区;西部地区需要调入粮食的地区增加;长江中下游仍是主产区之一,但调出量减少;黄淮海地区保持着商品小麦的主体供给地位,东北已成为重要的粳米、玉米商品粮源主要供应地。
粮食区域供求格局的这种变化,一方面形成主产区与主销区的错位分布,另一方面缺粮地区增多、缺口拉大。产销平衡区自给能力明显减弱,一些粮食主产省也由过去的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
三、对策建议
(一)调整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布局,推进粮食产业带的建设
要保护和提高粮食主产区生产能力,加快推进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要加强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优质水稻产业带的建设,稳定和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主攻单产,改善品质,实行节水种稻。江浙一带水稻面积已降到底线,不能再减少。对西部主要产粮区,要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发展旱作农业,发展特色粮食作物。对主销区重点产粮区,要发挥机械化和规模经营优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在主产省(区)建设500 个粮食万亩示范片,涵盖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作物,集成创新高产模式,示范带动粮食生产区域平衡增产。
(二)切实加强种植业投入品监管
要完善种植业投入品管理制度,加强源头治理,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避免农民种粮成本加大趋势,降低粮食生产成本。同时,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基金,对粮食主产区农民购买农业生产资料给予适当的补贴。还要规范农业生产资料生产者的生产经营行为,加强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督。
(三)积极推进农田节水工作
加快农田节水技术推广,切实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已成为当前面临的紧迫任务。东北地区,围绕玉米、大豆生产,重点推广坐水种、农用保水剂、深松及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三旱”整地、浅湿灌溉技术。西北地区,围绕玉米及小杂粮生产,重点推广集雨水窖节灌、覆盖集雨种植技术;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深松蓄水保墒技术。华北地区,围绕冬小麦、玉米生产,重点推广农田综合节水技术、免耕覆盖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和控制性节水灌溉技术;西南地区,围绕小麦生产,重点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生物覆盖、浅湿灌溉、水旱轮作技术;围绕玉米、生产,重点推广粮肥垄作立体种植技术。东南地区,围绕水稻生产,重点推广水稻浅湿控制灌溉、旱育稀植抛秧等技术。
(四)提供金融贷款支持
应该加大支持和保护力度。各金融机构要高度重视三大作物的生产及其产业发展,积极支持粮食部门运用“订单农业”和产业化运作推动粮食生产与流通的对接,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发展优质粮、专用粮,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千家万户农民的小额种植业信贷投入取消抵押担保,全程予以支持。对涉及种植业投入造成的不良贷款和呆坏帐,应放宽核销条件,积极予以核销。还要建立三大作物市场风险基金,深化农业保险体制改革,推行农业保险制度,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风险能力;政府应给予政策性保险,以及政策和财政上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