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华英才网创始人
张杰贤 四川人 毕业于四川大学英文系
张杰贤先生是中国互联网早期创业者,1995年开始创业,1997年创建中华英才网, 分别于1999年、2001年获得风险投资,2004年年底,全球最大招聘网站Monster(怪兽)5000万美元投资中华英才网,使中华英才网建立起了今日网络招聘领域的领导地位。
离开中华英才网后,于2005年再次创业,创办风尚紫页公司,运营“都市生活门户”紫页114网,为商家提供精准营销服务。
张杰贤毕业于四川大学英文系。曾就职于前南斯拉夫、印度、英国等国驻华使馆,后先后服务于Unimac,Compaq,Intel等公司。
张杰贤曾在浙江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开展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受邀多家电视、广播、网络访谈嘉宾。
【eNet硅谷动力消息】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外语系
1987年-1991年就职于前南斯拉夫、印度、英国等国驻华使馆担任口笔翻译
1991年加入中美合资公司Unimac,任人事经理,开始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1994年加入康柏电脑(中国)公司,任康柏中国区高级人事主任。
1995年6月创办猎头公司,主要为在中国IT行业的跨国企业提供高级人才寻猎服务,取得良好业绩。
1997年8月推出国内最早的人才网站之一--中华英才网(ChinaHR.com),开始涉足互联网信息增值业务。
1999年年底获得海外风险资本投资。
2000年完成公司从传统猎头公司向“基于网络技术平台,提供全方位人力资源服务的专业公司”的转型。
2001年再次获得风险投资。
2004年年底,成功引入战略投资人、全球最大招聘网站Monster(怪兽)5000万美元投资。
2005年5月18日,创办风尚紫页资讯(北京)有限公司。
2005年7月,发布都市消费门户“紫页114生活资讯网”(www.ziye114.com )。
2005年11月,网站更名为:“紫页114网”,并将网站定位于“都市消费黄页”。
『贰』 徐新谁的老婆
徐新女士,中华英才网的初始投资者和董事会主席,中国风险投资协会理事会理事,中国最优秀的风险投资家之一。拥有在中国10年以上的风险投资经验。
被美国《商业周刊》杂志评为“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人”——即“亚洲之星”奖;被《投资与合作》杂志评选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风险投资家之一。
徐新领导中华英才网,从最初的55名员工成长为今天拥有1000余名员工和12家分公司的全国著名招聘企业。全球最大的网络招聘集团美国Monster,于2005年初投资5,000万美元购买了中华英才网的40%的股份。
徐新(Kathy Xu) ,今日资本集团的创始人、总裁。
1988年南京大学外语系毕业,就职于中国银行总行的营业部,不到一年当选三八红旗手,不久被提升为副科长。考上英国注册会计师之后,进普华会计师事务所工作;
三年后进入百富勤从事直接投资工作;后进入霸菱投资集团任霸菱投资香港公司合伙人、执行董事。曾投资网易、中华英才网和掌中万维等企业,是一位知名的实力派风险投资人。
Kathy Xu拥有在中国10年的私募资产和风险投资的经验。
其中,作为中国权威的网络招聘公司之一---中华英才网的初始投资者和董事会主席,Kathy领导该公司从最初的5名员工成长为今天拥有500多人和11家分公司的全国性著名招聘企业。全球最大的网络招聘集团美国onster2005年初投资5000万美元购买了中华英才网的40%的股份。
曾任霸凌投资(亚洲)公司的中国区董事和总经理。
自1998年初加入霸凌投资以来,她一直负责在中国大陆的投资活动;
-以6800万美元的资本获得了1.21亿美元的现金回报和4100万美元的资本收益;
-实现高达61%投资回报率或4倍于投资额的收益回报,总投资回报率达95%或2.4倍于投资额的收益回报;
-同时拥有丰富的董事管理经验,担任多家上市公司的董事;
-成立了霸凌中国投资团队并在中国拥有丰富的业务资源。
* 荣获《商业周刊》2004年度“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人”---即“亚洲之星”奖;
*《商业周刊》、《财富(福布斯)》、《经济学家》以及路透社等著名杂志曾对其进行过专栏报道;
* 荣获中国银行1989年度“最杰出女员工”称号;
* 担任“中国风险资本协会”理事;
* 曾历任香港百富勤直接投资公司的经理、香港普华永道的高级审计师以及中国银行总部经理。
1995年,徐新在普华永道上司的举荐下进入香港当时最大的本土券商----百富勤,从事直接投资。1998年,受亚洲金融风暴冲击,百富勤破产,徐新转入霸菱投资集团,担任霸菱投资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就在那时,徐新认识了她的丈夫——上海人李松。徐新的丈夫李松也有过两次创业经历,一是无线增值服务商广州讯龙,第二次则是96333中国交友集团。李松的创业使二人以前那种悠闲的生活一去难复返。尤其是在互联网泡沫期间,徐新投资的中华英才网也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那段时间两个人回到家里常常相对无言,各想各的心事,盘算着明天怎么给员工发工资。
『叁』 徐新的人物专访
娃娃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她就是徐新。正是这个女人,用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判断,让十多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一飞冲天。其中三位创业者还进入了福布斯富豪榜前一百名。
29岁的丁磊执着于互联网,徐新交给他500万美元,于是有了三大门户网站之一的网易。类似的案例还有永和豆浆、中华英才网。没有她的慧眼,就没有这些熟悉的名字。但在闪光灯频频对准他们时,她已经悄然离开,来到下一个渴望资金的创业者面前。
这周一,她作为央视和《每日经济新闻》“赢在中国”创业大赛的特别评委,专程来到上海。凭借丰富的经验,爽朗的性格,很快与一群梦想创业的“愣头青”打成一片。活动结束后,她接受了本报《新财经周刊》的独家专访。
凭直觉千金一掷
风险投资这个圈子,是男人的天下。入行11年,徐新越发自信,放言要创中国第一VC品牌。身为今日资本集团的总裁,她掌控着20亿元人民币的资金。这些资金大多来自欧美政府和企业,可老外们却全权交给她打理,这在风险投资界颇为罕见。一问原因:外国投资者相信,这个中国女人有一双慧眼。
和同行相比,徐新常常是“温柔一刀”,笑傲投资场。女人的直觉,就是她与生俱来的杀手锏。“选人是门艺术,这么多创业者,这么多项目,动辄需要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投给谁,除了做调研看数据,还离不开直觉。女性的直觉特准,所以我总能投对人”,说完,自己乐了。
回顾起来,她1995年参与了对娃哈哈的投资,当时中国还没人喝瓶装水。直觉告诉她,这个行业肯定有戏,所以她和团队决定投资。4年后,她遇到丁磊,问他网易在行业里怎么样,丁磊脱口而出:第一。其实当时网易排名第三,但就是这股自信,深深吸引了她。加上丁磊对商业的敏感和专注,于是徐新“下注”500万美元。这两家企业的市值先后超过了10亿美元。再后来,就是中华英才网,最初不过五个员工,再加上一份歪歪扭扭的商业计划书,当时毫无业绩可言。看到互联网招聘的巨大前景,徐新破天荒投资了,2014年这个公司身价超过12亿人民币,网站的日浏览量达到1500万。“几年以后,中华英才网也将是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她的信心满满的。
有了这么多经典案例,徐新的名气不胫而走。每个礼拜,都有各式各样的人,带着千奇百怪的创业想法找到她。可投是不投,还得判断。有人豪情万丈地对她说:你投钱给我,我保证3个月后成为中国首富!徐新快言快语:“你的可信度也太差了。”还有人紧握双拳,喊着:相信我,要是公司业绩不翻一番,我马上从楼上跳下去!徐新一盆冷水浇过去:我们并不喜欢暴涨,持续成长更重要……
她的性格就是直来直去。毕竟激情不等于一切。她向笔者透露了选人的独门秘技:第一,看创业者的头脑,有没有对生意的直觉。比如丁磊,他第一个进入短信业务,第一个开发网络游戏。别人看不到的商机他能看到,别人放弃了他能坚持,别人都跟进他能退出。第二,业绩,徐新一般只投行业前五名,中国竞争这么激烈,能做到前五名,肯定有独到之处。她会问他们:你做过什么重大决策?你怎么做决定?第三,带队伍的能力,创业者会不会管人。很多公司规模到了100人,就管理不下去,创业者反倒成了瓶颈。为了考察这一点,徐新喜欢观察他的副手,如果副手能力很强,而且跟随他很多年,说明这个人的领导力不错。第四,激情不能少,具有永不放弃的性格;第五,创业者的品格应该是公开、透明、诚实可靠,这一点不能忽略,毕竟这么多钱交给他呀,能不考虑吗?
为赚钱而创业易败
徐新“创业非常艰辛,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在美国硅谷,100万个创业想法,只有6个能成功上市。”
徐新如是说。根据她的经验,不少人选择创业,可能是一时冲动,可能想赚钱改善生活。但成功的人,往往都非常热爱他的事业,一心想把事业做大。??事业心,创业者很难坚持,也难以感染团队。她一针见血地说:“你想想,如果老板只想着赚点钱,团队也是短期考虑,赚一票就走。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变了,不会有长期发展的胸怀,可能连游戏规则也不遵守了。所以单纯为赚钱,趁早打消创业念头,还不如去炒房产、卖保险。”
不过,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想创业。有人甚至预测说,中国有1亿人想创业。不过,站在徐新面前的,不外乎3类人。
跨国公司中国区的CEO、总经理,可能会自立门户出来创业。从简历看,他们都是顶呱呱的,善于建立公司制度和文化,拥有专业精神,而且很会融资。但他们缺点也很明显,过去是海外公司的中国总经理,拿着30万到50万美元的年薪。出来创业,他们依然给自己开高工资,比如30万美元。可这样一来,就为公司设立了标尺,于是首席财务官的年薪20万美元,销售总监18万美元……于是,公司的成本高得不得了,毫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CEO是走格子的人,而不是画格子的人。他们被训练去执行总部的战略,却不习惯自己寻找商机。“我拒绝过一个创业者,他带领一大批人辞职创业,给自己配了秘书和法律顾问,还设立一个收购兼并部,请个老外做总裁。我心想你们公司一分钱没有,还想兼并谁啊!他们先建好了巨轮,才发现没有方向。而聪明的创业者是扔掉包袱,划着小舢板出海,能活下来,再慢慢壮大。所以,对第一次创业的CEO,我们总让别的投资者去投,先交点学费。”在连珠炮一样的语速下,徐新的机敏和幽默扑面而来。
还有一类是“海归”派,成功者不少。他们把美国的模式复制到中国,进行创业。由于华尔街的投资者喜欢会说英语的人,这些“海归”深得青睐。在互联网行业,谁拿到融资,就能养活自己,大打广告,名气就出来了,成功就不远了。但他们的劣势同样明显,太年轻,管理经验不足,而且喜欢见好就收———“在外国待过,见识过上层生活。别人出好价钱,他们就把公司卖了,然后去享受生活”。
第三类是本土派,数量最多,对市场的直觉好,而且非常勤俭节约,生命力强。可惜不会讲英语,不会与董事会打交道,而且特别喜欢多元化,不够专注。但徐新关注的恰恰是本土企业家,“中国有那么多中小企业,上市太小,从银行又借不到钱,发展又很迅速,这就是我们的投资对象。今天的小企业,很可能就 是明天的大公司”。
不过,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多元化的问题。她感叹:“这些企业家喜欢同时做很多件事,横跨多个领域,可能是觉得每年30%的成长速度不过瘾,要100%的增长才过瘾”,但她坚信,不管你多么聪明多么能干,同时做三件事,不可能都做到第一。于是,为了避免创业者多元化,她想了一些办法,“比如,投资者必须把50%的身家财产放在这一个公司里,让他只有一个儿子,他就没理由不努力。而且只能投入一个行业,让他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