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煤炭企业如何并购
资源开发和利用,企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社会、企业和环境和谐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提出用科学的发展战略指导乌海市的煤炭建设,构建就地吃干榨尽的循环产业结构,依托产权改革,实现体制创新,创新管理体制,激发企业活力。
关键词 节约型社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乌海矿区
近年来,乌海市的煤炭工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煤炭工业发展对支撑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煤炭既是资源性行业,又是高危产业。乌海市96%的煤矿采用井工生产、地下作业,矿井开采深度大,水、火、煤尘、瓦斯、顶板和冲击地压等灾害俱全,煤矿管理和安全生产难度大。长期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深层次矛盾与经济转型期中出现的新问题交织在一起,煤炭工业发展还存在结构不合理、增长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安全事故多发、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治理滞后和历史遗留问题较多等突出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需求的不断增加,煤矿安全、资源和环境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在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战略进程中,如何将资源环境因素综合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变革传统的经济增长与发展模式,是煤炭企业亟待解决的重大而又具有前瞻性的问题。
1 循环经济是煤炭工业发展必走之路
循环经济是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资源循环型经济的简称,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将人类经济活动高效有序地组织成“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的封闭型物质能量循环的反馈式过程。目的是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进入生产和消费系统的物质和能量,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达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相协调。乌海市是内蒙古自治区一座新兴的资源型工业城市,以乌海为中心的小三角区域是自治区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近年来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渐突出,高消耗、高污染、粗放经营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根据2005年最新的《乌海市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障能力的调研报告》,乌海市可采矿产资源不容乐观。乌海行政地域狭小,煤炭资源储量十分有限,加上周边区域同类工业的迅猛发展和无序化竞争及资源消耗浪费,可持续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所以,必须发展循环经济以做到资源的“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从而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各种自然资源,推进资源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和效益型转变,达到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目的。近几年来,乌海市在煤电转换、煤化工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具有了一定规模。但绝大多数工业企业均为加工工业,制造业很少,多为资源能源消耗大,工艺流程简单落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粗放型经济,万元产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量均列自治区前列。加之工业布局不合理,结果造成环境质量和生态状况不但不能改善,而且有加重和恶化的趋势。为此,寻求新的发展方式,实现乌海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迫在眉睫。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乌海市煤炭生产,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理想途径。
我市煤炭资源量为24.9亿t,现开发区域保有储量为11亿t,可采储量为7.6亿t;未开发区域煤炭资源量约为10亿t,可开采储量6亿t;全市煤炭资源开采储量共计13.6亿t。国民经济要实现快速发展的目标,又要保持现有的环境质量,资源生产率的要求就会更高,这样势必会面对更大的资源发展瓶颈。与此同时,在煤炭的开发利用中,由于开采不合理,煤炭资源平均采出率极低,煤系共生、伴生的20多种矿产,绝大多数并没有利用,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由于煤炭是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具有不可替代性,而发展循环经济,就可以沿着煤炭产业生产多种相关产品,如洗选精煤炼焦,煤焦油生产煤化工产品,中煤、煤泥和矸石综合利用发电,煤矸石、粉煤灰及煤渣生产建筑材料、修路、复垦土地、美化生态环境等,把资源吃干榨尽,实现综合利用。因此,要发挥煤炭资源的更大效用,就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树立大能源观,对产业链上下游生产要素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使煤炭和电力、炼焦、建材等产业同属于一个利益主体,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价值含量,使企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面上提高竞争力。
2乌海市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条件
近年来,乌海市煤炭工业在“以煤为本,相关多元化”的发展战略指导下,把企业的发展放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去思考,通过并购、联合、资产重组等手段,整合了矿区的大部分资源,使乌海矿区初步形成了采矿、洗选、电力、焦化、建材等较为全面的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基础。多年来,我市配套建设了选煤厂和焦化厂,充分发挥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的优势,逐步扩大煤炭洗选加工、炼焦及化工产品生产能力,为原煤就地加工创造条件。煤炭企业积极发展具有较大潜力的煤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煤电联营,延伸煤电产业链,实现了煤炭资源就地转化,使煤炭企业的产业结构向着优化的方向发展,为实现煤炭资源就地转化,变输煤为输电,提供了最有利的基础条件。我市的一些煤炭企业发展建材业,配套建设制砖、水泥等项目,对坑口排出的煤矸石和电厂粉煤灰等废弃物进行深加工,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实现资源的“吃干榨尽”。这将进一步拓宽其他产业生产环节的废物综合利用途径,实现资源的最大产出效益。综上所述,乌海矿区采矿、洗选、电力、焦化、建材等产业基础已经具备。面临国家新一轮能源建设的良好发展机遇,要认真总结汲取建矿几十年来单一产品、粗放经营的教训,坚定不移地贯彻科学发展观,用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统领乌海市煤炭工业的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形成较完善的资源再生和循环利用的经济体系,增强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
3乌海市煤炭工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和要解决的问题
在加快建设经济社会的进程中,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煤炭企业带来了空前良好的发展机遇。应加快乌海矿区这一能源基地的建设,以科学的发展战略为指导,构建全新的产业结构,立足自身条件,优化组合资源,通过“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搭配,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1用科学的发展战略指导乌海矿区建设
制定乌海矿区的发展战略,首先要考虑充分利用矿区的资源、地理、管理、技术等条件,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经济效益为核心,通过建立生态工业群落,谋求优化配置,实现节约土地、互通物料、提高效率,以矿区企业成员间副产物和废物的交换、能量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和其他设施的共享在经济和环境上实现整体良好表现。通过确定清晰立体的循环经济轮廓,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型矿区,走质量效益型发展道路。其次要确定乌海矿区的发展目标,利用当地资源和优势,以做强煤炭采选主业为基础,加快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煤焦化、煤气化等相关产业链。经初步规划,到2010年,乌海市煤炭产量将达到2 000万t以上,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万kW。最后,要充分考虑企业未来可利用的各类资源,考虑投入资源的转换能力和矿区企业的基本素质,围绕矿区较长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合理安排计划,筹措资金,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使企业方方面面协调一致,朝着既定的方向努力奋斗。
3.2构建就地吃干榨尽的循环产业结构
3.2.1发展煤炭主业,夯实煤炭生产基础
以海勃湾矿业公司、乌达矿业公司、煤焦公司等大型企业为基地,对现有煤矿进行技改扩建,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和现代化。同时,加大资源整合力度,实施低成本扩张,通过并购、重组国有地方煤矿,改造联合乡镇煤矿,取得煤炭资源矿业权,扩大煤炭生产能力,确保煤炭主业发展目标实现。
3.2.2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煤基相关产业
加快煤炭洗选业的建设,提高生产能力和入选能力的基础,增加煤炭品种,提高经济效益;大力发展焦化业,生产炼焦化工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加快煤电联合步伐,建设劣质煤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和大型坑口发电项目,实现资源的就地转化,加大转化力度;加快建设一批煤矸石制砖、粉煤灰制砖和水泥等建材项目,拓宽资源利用途径,实现生产废料的吃干榨尽。
3.2.3转化资源优势,构建连续生产体系
将各种废物变成下一生产环节的资源,获得连续生产效率,变废为宝。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的经济效益。发展“煤炭—洗选—热电—建材”循环产业链,将洗选加工产生的中煤、煤泥调浆处理,与煤矸石用于综合利用发电,热电联产发展供热;发展煤炭—炼焦—煤化工循环产业链,对生产焦炭的煤焦油、粗苯等副产品进行深加工,生产煤化工产品;构建矿井水循环产业链,以矿井废水和选煤废水,综合利用于矿井生产、选煤、发电、生活及农业;构建新型建材循环产业链,利用煤矸石、粉煤灰,生产矿用砌块、标砖、路面砖等新型建材,并进行土地复垦。
B. 一个公司对另一个公司进行投资,入股,控股,收购,并购,分别是什么意思
投资:是指一个公司为了特定目的,与对方签订协议,向对方输送资金的过程。也是这个公司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另一公司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投资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等。
入股:是指公司成立后,原始地取得股东权。只要公司有增加股东的必要,且另一公司有购股投资的目的,双方经过协商,建立认购契约,即为入股。
控股:是指一个公司通过持有另一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而对该公司进行控制。
收购:是指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以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行为。
并购:是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
(2)能源公司投资并购扩展阅读:
投资、入股、控股、收购、并购都是一个企业或公司对另一企业或公司做出的经济措施,以便于自己可以更好的发展。他们会事先调查并预算该公司的基本价值和未来发展,从而决定对该公司报以什么样的态度。
无论是什么形式的投资,最终目的是为了通过生产经营获得被投资公司一定的利润。企业的投资活动明显地分为两类:对内扩大再生产奠定基础,即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支付的现金。对外扩张,即对外股权、债权支付的现金。投资带有一定的风险性,不是每一次投资都能成功的。
控股又分为绝对控股和相对控股。绝对控股是指股东出资额占有限责任公司资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或者其持有的股份占股份有限公司股本总额百分之五十以上。
相对控股是指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某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股本所占的比例虽未大于50%,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的实际控制权;或者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种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
并购的实质是在企业控制权运动过程中,各权利主体依据企业产权作出的制度安排而进行的一种权利让渡行为。产生并购最基本的动机就是可以让企业更好的的发展。并购是在一定的财产权利制度和企业制度条件下进行的,企业并购的过程实质上是企业权利主体不断变换的过程。
收购根据关联性可分为横向收购和纵向收购。横向收购是指对于生产或销售同一类产品的公司进行收购。而纵向收购是指生产过程或经营环节紧密相关的收购。
收购根据是否抵制又可分为善意收购和恶意收购。善意收购是指事先与被收购公司进行协商,被收购公司同意之后进行的收购行为。恶意收购指的是被收购公司不同意的条件下仍然进行强制收购的行为。
网络—投资
网络—入股
网络—控股
网络—收购
网络—并购
C. 说一个公司对另一个公司,投资,入股,控股,收购,并购,都分别是什么意思啊,
投资指的是特定经济主体为了在未来可预见的时期内获得收益或是资金增值,在一定时期内向一定领域的标的物投放足够数额的资金或实物的货币等价物的经济行为。可分为实物投资、资本投资和证券投资。前者是以货币投入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一定利润。后者是以货币购买企业发行的股票和公司债券,间接参与企业的利润分配。
以资财,依计划可选择购置服务公司发行的新股(即现金增资股),或在证券市场上购买服务公司上市股票,这就是入股。
控股指通过持有某一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而对该公司进行控制的公司。控股公司按控股方式,分为纯粹控股公司和混合控股公司。纯粹控股公司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业务,只是凭借持有其他公司的股份,进行资本营运。混合控股公司除通过控股进行资本营运外,也从事一些生产经营业务。
收购(Acquisition)是指一个公司通过产权交易取得其他公司一定程度的控制权,以实现一定经济目标的经济行为。收购是企业资本经营的一种形式,既有经济意义,又有法律意义。收购的经济意义是指一家企业的经营控制权易手,原来的投资者丧失了对该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实质是取得控制权。行业萧条和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可以在对方公司的二级市场进行低价股票收购。从法律意义上讲,中国《证券法》的规定,收购是指持有一家上市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的30%时发出要约收购该公司股票的行为,其实质是购买被收购企业的股权。
并购的内涵非常广泛,一般是指兼并(Merger)和收购(Acquisition)。兼并 —又称吸收合并,即两种不同事物,因故合并成一体。指两家或者更多的独立企业,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者多家公司。收购 — 指一家企业用现金或者有价证券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者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者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对该企业的控制权。与并购意义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合并(Consolidation)——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合并成为一个新的企业,合并完成后,多个法人变成一个法人。
D. 为什么我国能源企业要进行国际化的战略并购
这个要从我国的能源供给和消费来看啦
中国的能源进口依赖度很高,战略性储备很低。 然后中国的能源结构现在还是以石炭为主,新能源比例很少的传统能源结构。 所以增加投资,并购降低风险,成本。 另外通过国际化战略并购可以一定程度上刺激中国能源结构的改变
建议你有空看下有关能源best mix,能源风险投资和中国能源供给方面相关的资料
一个字一个字敲出来的 你看着办吧 哈哈
E. 建电厂有静态投资和动态投资分别指哪方面投资
静态投资和动态投资
一般把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工器具费用,其他费用和预备费之和,作为静态投资。也即指编制预期造价(估算、概算、预算造价总称)时以某一基准年、月的建设要素的单价为依据所计算出的造价瞬时值,包括了因工程量误差而可能引起的造价增加,不包括嗣后年月因价格上涨等风险因素增加的投资,以及因时间迁移而发生的投资利息支出。相应地,动态投资是指完成一个建设项目所预计所需投资的总和,包括静态投资,价格上涨等风险因素而需要增加的投资以及预计所需的利息支出。
参考信息:
国华呼伦贝尔能源项目电厂一期工程
信息名称:国华呼伦贝尔能源项目电厂一期工程
行业类型:电力
信息摘要:
发布时间:2008年05月06日
内 容:
信息类别:拟建项目
所属行业:能源化工
所属地区:内蒙古
进展阶段: 可行性研究报告阶段
最新进展阶段:9月30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印发了国华呼伦贝尔能源项目电厂一期工程可研报告审查意见
项目简介:本工程拟建设2x60万千瓦国产超临界燃煤空冷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装置和脱硝装置,并留有再扩建条件。工程静态投资353872万元,工程动态投资169257万元。
详细内容:
项目名称:国华呼伦贝尔能源项目电厂一期工程
进展阶段:9月30日,电力规划设计总院印发了国华呼伦贝尔能源项目电厂一期工程可研报告审查意见
项目简介:
本工程拟建设2x60万千瓦国产超临界燃煤空冷发电机组,同步建设烟气脱硫装置和脱硝装置,并留有再扩建条件。本工程建设规模、机组选型和装机方案最终以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核准意见为准。同意西北电力设计院推荐的将宝日希勒厂址作为本工程建
设厂址。国家电网公司批复了本工程电厂接入系统方案,同意以500千伏一级电压、出线2回接入系统。本工程拟燃用宝日希勒露天矿褐煤
作为设计煤种和校核煤种,2×60万千瓦机组需燃煤约367 x10^4t/a。宝日希勒矿区原宝日希勒煤业有限公司所属的宝一矿、露天矿及宝
雁煤矿等煤矿2006年实际原煤产量约700xx10^4t/a。
2005年12月,神华集团公司出资并购宝日希勒煤业有限公司,组建神华宝日希勒能源有限责任公司,集中精力开发建设宝日希勒露天矿,对露天矿进行扩能改造,使露天矿生产规模达到1000 x10^4t/a.以满足海拉尔地区和邻近呼伦贝尔的东北地区的工农业生产需要,实现本工程的煤电一体化运营。目前,宝日希勒矿区总体规划和宝日希勒露天煤矿改扩建项目己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
按005年价格水平估算,工程静态投资353872万元,工程动态投资169257万元。
F. 汉能的技术并购到底有哪些
2010年,汉能正式进入薄膜太阳能光伏产业。
2012至2014年,汉能先后将四家当时拥有全球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技术公司收入囊中,一跃成为全球技术领先的薄膜太阳能公司,实现了从传统水电企业向跨国清洁能源企业的转型。以全球领先的薄膜太阳能技术为基础,汉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薄膜太阳能领军企业。
2012年,汉能收购德国Q-CELLS的子公司,即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制造商Solibro。当时,该公司的CIGS薄膜太阳能电池研发转换率最高已达21%,并获得德国弗劳恩霍夫太阳能系统研究院(Fraunhofer ISE)认证。
2013年,汉能完成对美国企业MiaSolé的并购,获得全球量产转换率最高的CIGS技术,当时MiaSolé冠军组件转换效率达到17.3%。同年,汉能成功并购美国Global Solar Energy(GSE)公司,成为全球首家实现柔性薄膜太阳能组件大规模量产的公司,当时,该公司的子组件冠军转换效率达到17.7%。两次并购的完成,标志着汉能控股集团通过全球技术整合,站在了薄膜技术的最前沿。
2014年,汉能完成对美国阿尔塔设备公司(AltaDevices)的并购,拥有了转换率最高的薄膜太阳能技术——砷化镓(GaAs)高效柔性薄膜技术。当时,其单结砷化镓电池研发转换效率达28.8%,双结砷化镓电池转换效率达到31.6%,均为全球最高纪录,进一步增强了汉能的技术领先优势,使其成为全球太阳能光伏行业毋庸置疑的技术领导者。
2014至2018年,汉能在薄膜太阳能技术领域持续吸收转化,通过设在北京、四川、江苏、美国、德国、瑞典等地的八个研发基地,并与摩拜、奥迪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展开合作,在纳米硅电池、铜铟镓硒电池、砷化镓电池、高端装备、储能技术、薄膜发电应用等领域不断获得突破。
G. 四川远富能源投资公司是否收购了大英光华学院
您好!四川远富能源投资公司没有收购大英光华学院。谢谢阅读!
H. 矿业投资与并购
矿业(包括油气业)投资变化情况与矿业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一致的。1998~2002年在较低水平上起伏波动,2003年起增长,2004、2005和2006年增加尤为明显。
据法国石油研究院估计,世界(不包括前苏联地区与中国)油气勘查与生产(上游产业)投资1996年为860亿美元,1997年为1060亿美元,1998年为1100亿美元,1999年剧减至885亿美元,2000年回升为990亿美元,2001年升至1135亿美元,2002年因油价下跌等因素减至1095亿美元。加上前苏联地区与中国的投资,该院当时估计2002年全球为1284亿美元,2003年全球回升至1388亿美元。2004年续增,全球投资为1506亿美元,2005年预计达1704亿美元,比2004年增13.1%。预计2006年全球投资为1850亿美元。该院指出,这些年油气勘查与生产投资明显集中于已生产的油气田,以及开发20世纪90年代新发现的油气田,从而阻碍了在新的地区进行油气勘查工作。
据CSB调查的近年油气勘查与生产的费用,结果见表1-7。2003与2004年的增幅都超过10%,2005年增幅更大。
表1-7 2002~2006年世界油气勘查与生产投资(单位:亿美元)
FBR对2002年油气勘查与生产费用的估计数为:美国320.25亿美元,加拿大109.48亿美元,世界1296.83亿美元。
J.S.Herold Inc.和Harrison Lovegrove&Co.Ltd年度调查报告称,全球油气上游产业支出2002年比2001年下降4.4%,2003年比2002年增加9%,达到1610亿美元(据194家公司),其中油气勘查与开发费用为1321亿美元。开发费增长最快,达1001亿美元,勘查费增加不及1%,为300亿美元,证实矿地收购费为289亿美元,而未证实矿地收购费为55亿美元。该报告也指出,过去5年费用明显转向投资开发项目,而勘查费用仍保持相对固定,大致占15%左右,矿地收购费趋于下降。2001年以来在“成熟”地区(如北美)的上游产业费用相对趋于下降,而拉美、非洲、中东等地区则明显上升。J.S.Herold Inc.等公司的2004年上游产业费用调查结果为1950亿美元,费用增加的地区为非洲、中东、亚太、美国、加拿大和欧洲,拉美则有所减少。2005年为2770亿美元。
Lehman Bros.公司调查估计的结果见表1-8。
美国《油气杂志》每年4月提供的数字汇集如表1-9。
表1-8 2001~2006年世界油气上游产业费用(单位: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