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资产负债率高对企业有什么影响
资产流动比率越高,债权人越有保证,但流动比率过高,就会使一部分资金滞留在流动资产形态上,影响企业的获利能力。
因此企业应将流动比率测定一个较为合理的界限,低于这个界限,说明资产负债率有可能会高,企业信用受到损害,再举债会发生困难; 高于这个界限,说明一部分资金被闲置,资金使用效率不高,造成资金浪费。
短期借款分析:企业资产负债率越高,说明企业向银行借入资金越多,因此企业决定举债时,首先要分析市场形势,通过市场的经济环境、经济条件、经济形势做出是否举债经营的判断。市场前景好时举债就可行,否则就不宜举债。
其次要分析企业举债后获利水平是否高于借款利息水平,如果企业获利水平高于借款利息水平,说明企业举债经营是有利可图的。
(1)投资率偏高的坏处扩展阅读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
1、负债总额:指公司承担的各项负债的总和,包括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
2、资产总额:指公司拥有的各项资产的总和,包括流动资产和长期资产。
资产负债率是衡量企业负债水平及风险程度的重要标志。它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①资产负债率能够揭示出企业的全部资金来源中有多少是由债权人提供。
②从债权人的角度看,资产负债率越低越好。
③对投资人或股东来说,负债比率较高可能带来一定的好处。(财务杠杆、利息税前扣除、以较少的资本(或股本)投入获得企业的控制权)。
④从经营者的角度看,他们最关心的是在充分利用借入资金给企业带来好处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财务风险。
⑤企业的负债比率应在不发生偿债危机的情况下,尽可能择高。
② 投资率越高,从而经济增长越高吗
不是,有投资消费曲线,投资为100时0增长,
消费100时也是0增长。根据不同经济体,适用的投资消费比不同。
③ 利率越高,投资平均回报率越高,但为什么又会导致投资减少
利率越高,投资平均回报率越高,但同时风险越大!而接受高收益、高风险偏好的人越少!所以导致投资减少
④ 中国的投资率比发达国家高很多啊,这是一件好事么
这说明中国有很多人像投资,想致富,想摆脱现在的生活状态,对现实的不满。(这是消极的想法)
也可以说明,中国正在逐步的追赶这其他发达国家,不甘落后。
⑤ 在经济结构失衡的表现中投资率过高体现在哪些方面
投资率过高主要体现在他所投资的盲目性和他的实际回报率是不成正比。
⑥ 影响中国投资率的主要因素
我国未来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趋势,主要取决于以下几大因素。
第一,工业化进入中后期阶段。目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预计到2020年将实现工业化。因此,在工业化过程完成之前,投资率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第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随着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环境改善,在2020年之前,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将从小康型工业品消费逐步转向比较富裕型服务类消费,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将从温饱型农产品消费为主过渡到小康型工业品消费为主。从长远看,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客观上要求消费率适当上升和投资率相应下降。
第三,投融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后,投资预算软约束和地方政府投资饥渴症有望得到根治。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政府职能正在不断转变,政府投资将逐步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集中于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和消费关系的调节将更多地依赖市场而不是政府,从而使得两者的关系趋于协调,消费率上升,投资率下降。
第四,国内较高储蓄率仍将保持较长时间。在本世纪头10年,由于适龄劳动力持续增长,养老负担相对较轻,有利于国民储蓄保持较高水平,较高的储蓄率通常与较高的投资率相对应;随后由于适龄劳动力增长放缓,老龄人口增加,养老负担加重,导致国民储蓄率下降,此间的投资率也将逐步降低。
综合以上主要因素对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影响,初步预计到2010年投资率可能达到35%-40%,消费率可能达到58%-63%;到2020年投资率可能达到30%-35%,消费率可能达到64%-69%。
一、影响现阶段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主要因素
分析影响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主要因素,对于解释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变化的成因,判断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未来变化趋势,是十分必要的。从现阶段看,影响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主要因素有:
1、投融资体制改革相对滞后,预算软约束和地方政府投资冲动是导致投资比例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段时期来,一些地方政府没有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认为加快发展就是加快经济增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许多地方政府都制定了不切实际的经济增长目标。地方政府官员都非常清楚,要想完成经济增长目标,就必须在扩大消费和增加投资上做文章,但扩大居民消费方面文章难做,甚至费力不讨好,因此,见效最快的办法就是增加投资。于是乎,各种开发区、科技园区随处可见,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改造越搞越大。结果,投资增长大大快于消费增长。
2、工业化进程导致投资比例提高。各国工业化进程表明,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必然拉动产业结构升级,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会依次出现上升、下降和稳定的趋势。当居民消费由基本生存必需品转向工业品为主时,第二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会上升,由于工业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投资强度要远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由此必然引起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当居民消费由工业品转向服务类产品为主时,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就会提高,并引起消费率上升和投资率下降。在经济发达阶段,工业化完成,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投资和消费的比例趋于稳定。我国工业化过程尚未完成,目前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或重化工业阶段。考虑到现阶段我国工业比重高、服务业比重低的结构性特点,以及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客观需要,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是必要的。
3、现阶段居民的后顾之忧较多,使得消费率不容易提高。目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制度正处在改革时期,国有企业改革、经济结构调整使得下岗和失业人数增多,加上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完善,使居民预期收入降低。住房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等使居民的预期支出增大,其结果,居民消费意愿降低。2003年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倾向分别为0.768和0.741,分别比1990年下降0.079和0.111。
4、城乡"二元"经济分割,使得农民收入增长长期慢于经济增长,导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进而导致消费率偏低。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22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9%,而1978年该比率为38.9%。1979-2003年,农民人均实际纯收入年均增长7.1%,低于同期经济增长率2.3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加上消费倾向的下降,农村居民的消费率(=100×农村居民最终消费额/支出法GDP)一路走低。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为18.3%,比1978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48个百分点。
二、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合理性判断
1、我国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演变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进程,投资率逐步上升,最终消费率相应地逐步下降。2003年,投资率为42.9%,比1978年上升了3.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1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为55.4%,比1978年下降了6.7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0.27个百分点。消费率和投资率的比例关系,1978-2003年平均为59.2:38.7,其中,"六五"期间(1981-1985年)平均为66.1:34.5,"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平均为63.4:36.7,"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平均为58.7:40.3,"九五"期间(1996-2000年)平均为59.5:37.5。
分时期看,第一阶段(1978-1984年),我国对以往重积累、轻消费、重生产、轻生活的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重新调整,包括调整了分配政策,压缩了固定资产投资,投资与消费关系逐步得到理顺。这期间消费率从1978年的62%上升到1984年的65.5%,平均为65.5%;而同期投资率则从1978年的38.2%下降到1984年的34.5%,平均为34.2%。这种投资和消费关系的变化带有一定的"矫正和补偿"性质。
第二阶段(1985-1988年),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第一次通胀时期,在此时期内我国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投资增长明显加速,投资率平均高达37.5%,比第一阶段上升了3.3个百分点;消费率平均为64.1%,比第一阶段回落了1.4个百分点。
第三阶段(1989-1991年),为治理整顿时期。针对第二阶段经济出现过热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治理整顿"措施,大力压缩固定资产投资。投资率从1989年的37%下降到1991年的35.3%,平均为35.8%,比第二阶段回落了1.7个百分点。由于经济增长显著回落(因压缩力度过大)导致居民收入(进而导致消费)增长放慢,消费率也呈下降趋势。消费率从1989年的64.1%下降到1991年的61.8%,平均为62.5%,比第二阶段回落了1.6个百分点。
第四阶段(1992-1994年),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发生第二次通胀时期。从1992年开始,全国又掀起了一个经济建设的新高潮,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在此时期内,投资率平均高达41.0%,消费率平均为58.8%。
第五阶段(1995-2000年),为经济软着陆时期。针对上一阶段经济出现的严重通货膨胀,政府采取了以压缩投资和控制信贷投放为主的一系列调控措施,经济于1996年基本实现了软着陆。但从1997年起,国内首次出现了买方市场,加上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国内需求严重不足。在此期间,投资率从1995年的40.8%下降到2000年的36.4%,平均为38.0%;消费率则从1995年的57.5%回升到2000年的61.1%,平均为59.2%。
第六阶段(2001-2003年),为投资率迅速回升时期。随着多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累积效应的释放,投资增长开始加快。在此时期,投资率从2001年的38%,迅速上升到2003年的42.9%,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个最高点,平均为40.3%;消费率则从2001年的59.8%,快速回落到2003年的55.4%,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最低点,平均为57.6%。
从改革开放以来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变化轨迹看,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一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投资率和消费率基本上分别围绕40%和60%上下波动,并且波动幅度有逐步缩小之势,表明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渐趋稳定。
二是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呈逐步上升趋势,总体上,投资率呈稳中趋升之势,而消费率则呈稳中趋降之势。
三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如1985-1988年、1992-1994年和2003年),投资与消费关系波动较大,主要表现为投资率偏高和消费率偏低。这表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四是消费率长期偏低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农民消费率太低。2003年,我国农村居民的消费率为18.3%,比1978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1978-2003年,农村居民的消费率平均为22.7%,低于城镇居民1.4个百分点。农民消费率太低,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增长太慢。
2、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国际比较。对投资率的国际比较表明,我国目前的投资率是明显偏高的。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2年,我国投资率为39.4%,世界平均水平为19.9%,低收入国家为19.7%,中等收入国家为22.9%(其中,上中等国家为19.0%,下中等国家为25.2%),高收入国家为19.0%。再如,2002年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即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投资率分别为19.3%、14.3%和23.9%。由此可见,目前我国投资率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高于各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水平。我国高投资率虽然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毕竟水平太高(见表1)。
对消费率的国际比较显示,我国目前的消费率是明显偏低的。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2年,我国消费率为58.0%,世界平均水平为80.1%,低收入国家为80.7%,中等收入国家为74.3%(其中,上中等国家为75.2%,下中等国家为72.4%),高收入国家为81.0%。再如,2002年与我国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即人均GDP在1000美元左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的消费率分别为81.2%、78.8%和68.9%。显然,我国目前消费率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也明显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见表2)。
3、我国现阶段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合理性判断。从改革开放25年来我国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变化轨迹看,一方面投资率上升和消费率下降有其合理因素,主要是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的生产过程非常复杂需要大量投资,再加上我国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也需要大量投资,因此在一定时期内保持适当高的投资率是客观需要的。另一方面,投资率长期偏高和消费率长期偏低则又是不合理的。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目前我国投资率偏高近20个百分点,消费率偏低近20个百分点。事实证明,投资率偏高和消费率偏低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消极后果。投资率长期偏高,会加剧能源和运输供求紧张矛盾,加大通货膨胀压力。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几次通货膨胀都与投资增长过快密切相关。消费率长期偏低,会使投资增长失去最终需求的支撑,大量生产能力过剩,投资效益下降。长此下去,必然是银行呆坏账增多,金融风险增大。
如果剔除经济高增长年份(如1985-1988年、1992-1994年和2003年),1978-2003年投资率平均为37.8%。该投资率可作为判断合理水平的一个参考值。
如何透视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
一、积累与消费的基本概念
积累与消费是社会产品最终使用的两个主要方面,也是构成社会最终需求的两大因素。积累与消费的概念,是通过统计指标来体现的,而反映积累与消费的统计指标,则因实行不同的核算模式而有差异。
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与此相适应的核算体系是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即MPS。在此体系下,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的经济总量指标是国民收入,即一定时期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净产值之和。积累额是指国民收入中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和"非生产性"建设以及增加社会储备的部分,消费额是指用于居民个人的生活消费和社会公共消费的部分。积累额和消费额之和等于国民收入使用额。由于MPS的生产范围局限于五大物质生产部门,因此,国民收入使用额及其中的积累额和消费额,都限于物质产品,其价值形态是物质生产部门新创造价值的总和,其实物形态是全部消费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生产资料。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长期准备,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后,为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我国开始实施新的核算体系,生产的范围由原来的五大物质生产部门扩大到包括所有行业的货物和服务的生产活动,核算国民经济运行的总量指标由原来的国民收入改为国内生产总值,衡量积累和消费的指标也相应地改为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因此,积累与消费的概念随之为投资与消费所取代。投资与积累的区别主要在价值构成上有所不同:积累是新创造价值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部分(即m),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这部分转移价值(即C1);而投资则包括折旧价值,因为它是社会最终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是固定资产投资的资金来源之一。消费的概念也不一致,MPS体系下的消费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而新核算体系下的消费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消费,而且包括服务消费的价值。
在现行国民经济核算中,反映国民经济最终使用的总量指标是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其中用于投资的部分是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是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建造、购置、转入和自产自用的固定资产价值,扣除销售和转出的固定资产后的总额。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的差额,存货包括生产单位原材料、燃料、产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库存,销售单位商品库存,以及物资储备等。
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中用于消费的指标是最终消费,指在核算期内为满足居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社会公共需要,对于货物和服务的支出。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居民消费是指常住居民对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包括以货币形式购买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和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以及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除用于消费和投资外,还包括货物和服务净出口价值,即出口减进口后的差额。消费、投资、净出口共同构成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其中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实质上是经济运行中建设与当前人民生活的关系,这一关系处理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增长。因此,在两者间保持合理的比例,是至关重要的。
二、怎样反映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
(一)反映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合适指标:投资率和消费率
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用统计指标来反映就是投资率和消费率,即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中资本形成总额和最终消费总额所占的比重。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1、投资率
投资率,又称资本形成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表示为:
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支出法GDP)×100%
2、消费率
消费率,又称最终消费率,通常指一定时期内最终消费额占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的比重,一般按现行价格计算。用公式表示为:
消费率=(最终消费/支出法GDP)×100%
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计算的投资率与消费率,能较准确地、全面地反映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它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用于建设与用于生活的比例关系,同时,这也是国际上通行的计算方法,便于进行国际比较。
需要指出的是,按上述公式计算的投资率和消费率相加不等于100%,因为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除用于投资和消费外,还用于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由于净出口与国内生产总值使用额之比很小,一般在3%左右,所以从投资率和消费率可以大致看出投资与消费的关系。根据国民核算的定义,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另一部分是存货增加;最终消费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居民消费,另一部分是政府消费。
(二)社会上测算投资率和消费率的其他方法
社会上计算投资率和消费率的方法很多,这里列举一种有代表性的方法:
1、利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投资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通常的投资统计指标,指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这个指标与国民核算中的资本形成总额指标在具体内容上有不少差别。最主要的差别是资本形成总额中包含了库存增加额,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包含这一项。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与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对应关系看,如果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转换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则需要加一块减一块。所加的一块为:总投资50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完成的投资、商品房销售增值、非生产资产的所有权转移费、矿藏勘探支出、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价值和未经过正式立项的土地改良支出。所减的一块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中所含的购买旧建筑、旧设备的价值和土地购置费,因为它们不是核算期内所形成的固定资产(见表3)。
2、利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计算消费率
这种方法大大低估了消费率。原因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不能代表全部最终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仅是最终消费中的商品性货物消费,之外的服务消费以及实物性消费、自产自用消费和其他虚拟消费都不包括在内。比如,200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亿元,最终消费为6705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最终消费的68.4%。这种方法的分母也有问题,因为它用的是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正确的指标应是按支出法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见表4)。
总之,这种方法,所涉及的指标在范围和内容上不完整,在概念上不确切,不能全面地反映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关系,不符合国际规范。
测算投资率和消费率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关键在于取得可靠的基础数据。这些基础数据涉及专业统计、部门统计和有关财政决算及行政记录资料。但是,现有国民经济核算资料来源存在较大缺口,作为测算投资和消费主要资料来源的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存货统计、消费品零售统计、住户消费统计以及财政支出决算,其口径范围、资料内容、提供时间,都还不能完全满足测算投资率和消费率的要求,这是我们面临一大难题
⑦ 什么是“高投资率”
投资率通常是指总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投资的话呢,就是说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和设备仪器购买等等非消费性的支出。搞投资率就是指GDP的很大一部分用于投资啦。
⑧ 为何市盈率过高投资风险就会比较高
知道什么是市盈率就明白了:
市盈率是投资者所必须掌握的一个重要财务指标回,亦称本益比,是股票价格答除以每股盈利的比率。市盈率反映了在每股盈利不变的情况下,当派息率为100%时及所得股息没有进行再投资的条件下,经过多少年我们的投资可以通过股息全部收回。一般情况下,一只股票市盈率越低,市价相对于股票的盈利能力越低,表明投资回收期越短,投资风险就越小,股票的投资价值就越大;反之则结论相反。
⑨ 投资率越高对经济发展越有利辨析
这个命题应该是错误的。
这二十几年来,一直提到的一个词“经版济过热”,而过度的投资权对经济的运行具有强大的破坏作用。
经济过热(Over heated Economy)指市场供给发展的速度与市场需求发展速度不成比例。资本因为虚假需求导致的供给增加是市场经济过热的根本原因。当资本增长速度超过市场实际所需要的周期量后,在一定周期阶段内就出现相应的市场资源短缺与一定资源的过剩同时出现的矛盾现象。在一定时期其会表现经济高速发展与物价指数的双高现象。依据经济学的定义看,实际增长率超过了潜在增长率叫经济过热,它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经济要素总需求超过总供给,由此引发物价指数的全面持续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