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简述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相互影响关系
投资需求复的增长,必然要求消费制需求相应的增长,因为投资需求是中间性、生产性需求,消费需求是最终性需求,最终性消费需求制约中间性投资需求。投资需求增长过快,就会引起生产资料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消费需求增长过快,就会引起消费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人民生活受到影响。投资需求减少,就会造成生产资料的积压,企业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消费需求减少,又会引起消费品的积压和浪费。可见,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的增长及其比例,在客观上要受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增长及其比例的制约,所以要根据两大部类的增长与比例,来保持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适当的增长率和比例。
㈡ 假定政府考虑如下紧缩政策:一是取消投资津贴,而是增加所得税。用IS-LM曲线和投资需求曲线表示这两种
2.首先考虑取消投资津贴的影响。取消投资津贴将降低私人部门的投资意愿,在每一利率水平下,投资水平较以前都有所降低,即如图(a)所示,投资需求曲线将由i=i(r)变为i=i’(r)。如果利率不变,则投资量要减少i1i0,即从i0减少到i1,然而投资减少后,国民收入要相应减少,IS曲线要左移,在货币市场保持均衡不变(即LM曲线不变动)条件下,利率必然下降(因为收入减少后,货币交易需求必然减少,在货币供给不变时,利率必然下降),利率下降又会增加投资,使取消投资津贴以后的投资减少量达不到i1i0. 均衡利率由图(b)决定,当IS曲线因为头子渐少而左移至IS1时,均衡收入减少至y1,均衡利率降至r1,这使得在图(a)中表示的投资量保持在i2而非i1的水平上,少降低了i1i2的数额。 再来看一下增加所得税带来的影响。增加所得税将使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从而消费支出减少,这也会使IS曲线左移。假设由于增税,IS曲线可移至IS1的位置,收入和利率与取消投资津贴时有同样的变化。但所得税增加并不会直接降低投资需求,因而投资需求曲线本身将不变动。随着利率稳定在r1的水平上,投资者将沿着原有投资曲线变动,确定一个较以前更大的投资量i3。也就是说,增加所得税虽然使消费、收入、利率都下降了,但投资却增加了。
㈢ 增加投资补贴(或取消投资补贴)对宏观总量投资、消费、产出、利率的影响,图文结合分析,越具体越好。
增加投复资补贴使投资增加 使需求制增加 使产出增加 使货币需求增加 但实际货币供给不变 使利率增加 使产出减少(后面每部分是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总体来说是投资 产出 消费(产出增加) 利率都增加
㈣ 财政政策取消投资津贴时,利率,消费GDP怎么变化,
利率下降,消费减少,gdp减少
㈤ 投资税收抵免制度对投资和消费有什么影响
刺激投资是我国当前的政策取向之一,而投资税收抵免正是在这一基础上实行的一种税收优惠措施。
㈥ 为什么减少所得税,增加政府购买和支出,投资津贴,可以使利率上升,为什么扩大货币供给利率下降
减少所得税会使个人可支配收入增加,从而增大投资和消费。投资回和消费的增加,会导致对货答币需求量的增加,因此,利率上升。
降低所得税利率,首先会使得企业的收入增加,企业收入增加了,相对的z支出、投资会增加,投资支出现有存款不够,怎么办像银行融资,融资需求增大,相对的利率变会上浮,以吸收存储更多的资金满足需要。
(6)投资津贴对消费的影响扩展阅读:
企业、单位在享有减免税优惠待遇的同时,要珍惜这一权利,依法申请、使用、保管和处置减免税货物,并承担相应义务。
为方便企业、单位了解海关关于减免税货物的申办和监管要求,加强内部管理,对有关事项告知如下:
申请单位项目备案预录——海关项目备案审核---申请单位减免税审批预录---海关减免税审批——海关出具《进出口货物征免税证明》——报关进口。
减免税备案、减免税审批和减免税后续管理中的相关审批事项实行三级审批作业制度。
除另有规定外,项目单位应在货物进出口15天前,持齐全有效单证向海关申请办理进出口货物减免税审批手续。
㈦ 投资津贴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投资来增加国民收入,从而影响IS曲线的移动(右移)内
财政政策容(一般有减税,增加政府购买支出,投资津贴等)是通过影响IS曲线来影响均衡的国民收入;货币政策(一般为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量m)是通过影响LM曲线来影响均衡的国民收入,向最终的充分就业水平靠拢
㈧ 投资过高、消费过低对社会和经济有何影响
投资和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国民收入流量最终循环的结果,从国民收入内流量循环的角度看容,实际消费率和投资率取决于居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可支配收入占整个GDP的份额,它们的支出结构,以及储蓄向消费或投资资金的转化.正是国民收入流量循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致使我国投资率偏高而消费率偏低。 投资过高、消费过低会使宏观收入分配格局中居民所得份额偏低,政府所得份额偏高;居民部门可支配收入中形成消费的比例偏低,形成净金融投资的比例偏高;政府部门消费率略偏低,形成投资的支出份额偏高;金融系统把储蓄转化为企业投资资金偏多,转化为居民消费资金偏少等情况。长此以往,将加大贫富差距,形成国富民穷的病态发展形势,无法拉动内需影响国家经济转型,使经济体活力日趋下降,应予以警示。
㈨ 政府投融资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政府投资、融资对民间投资和消费的影响:
在一定条件下,政府投资对民间投资可能会发生“挤出效应”。
(1)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由于政府发行国债规模过大,从而引起利率上升,或引起对有限信贷资金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投资减少。它将使政府扩张性财政支出的效应部分地甚至全部地被抵销。因此,国债规模及投向必须合理,如产生“挤出效应”,国债政策必须进行调整与转向,以保证其可持续性。
(2)产生“挤出效应”的条件
1)经济中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如果经济中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劳动力、资金、土地资源供给充足,厂商能以较低的要素价格水平得到所需要的资源要素,则意味着价格水平不会随产量变动而变动,此时,总供给曲线是接近水平线的。此时,国债扩张导致的政府支出增加的收入效应较大,而价格水平不变或上升幅度很小,因而对利率影响较小,从而对私人投资影响也较小,挤出效应也较小。反之,如果经济中资源已得到充分利用,则挤出效应较大。
2)货币供给是否相应增加。如果货币供给没有相应增加或增加额不能满足货币需求增加的需要,则国债扩张将产生挤出效应;反之,则不会产生挤出效应。不论中央银行直接借款给政府,还是在政府向公众借款的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商业银行体系向流通领域增加货币供给,都可以抑制利率因政府支出扩张而上升。因此,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可以抵销挤出效应,即在增加财政支出的同时,增加货币供应量。
3)社会经济活动是否达到充分就业水平。在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水平以后,即使货币供给增加,政府支出扩张的挤出效应也将难以避免。因为此时国民收入水平超出充分就业收入,意味着社会需求过度、资源约束紧张,而价格水平急剧上涨。价格上涨使货币供给的实际价值减少,利率上升产生挤出效应,国民收入也随之下降。所以,在经济已经达到充分就业后,仍然扩张政府支出,即使增加货币供给,最终也避免不了挤出效应。
政府投资是由政府决策并由国有资金进行投资的行为或由代表政府的国有企业进行的投资活动。其投资主体是政府,产权属于国家,形成国有资产,构成国有经济,因此,政府投资在某些情况下又称国有投资。民间投资在我国通常是指由集体、私人进行的投资活动,投资主体是个人,产权属于集体或个人,构成民营经济。外商投资是由国外政府或私人进行的投资,形成外资经济。政府投资与民间投资、外商投资共同构成我国社会的总投资。在我国,政府投资又分为中央政府投资和地方政府投资。这样,目前我国投资主体是由政府及代理人、个人、外商组成的。政府投资在我国建国后很长时期,一直是投资的主要力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国的国有经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政府投资在社会投资中的比重日益减少,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日益壮大。依靠政府投资拉动国民经济增长,在我国经历了建国以后到确立改革开发基本国策近30年的历史。这个做法既促进了我国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一定的成绩,又给我国经济和社会带来一系列至今尚难以消除的后患。与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主导地位的确立相对应,民间投资也经历了由艰难生存、限制发展和逐步削弱甚至消亡的命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营经济逐步得到肯定,民间投资也日益活跃。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措施,民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政府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的比例显著降低,而民间投资的比例明显上升,二者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正在发生历史性的变化。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它与消费、政府支出和进出口共同构成一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8%,其中有3.77个百分点为投资所做的贡献。在过去几年里,为了遏止通货紧缩,政府主要运用了利用国债进行投资的财政政策,通过刺激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拉动内需,从近三年实施财政政策的情况看,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投资的地区上,政府投资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民间投资主要集中在沿海及中部地区。房地产投资是民间投资的主要领域。房地产投资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有目共睹,但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人们购房之前节衣缩食进行储蓄,贷款购房后减少消费还贷款;而政府投资为主的西部开发,因民间投资未能及时跟上,其带动投资需求的作用也并不明显。由于启动居民消费的社会经济环境的限制,短期内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内需的措施已被证明难以奏效。政府投资被用来作为增加投资需求的主要手段。但政府投资的积极意义与消极影响并存,这一点已为实践所证明。民间投资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支重要的社会投资力量,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正在加强。2002年在社会总投资对经济增长的3.77个百分点的贡献中,政府投资占2个百分点,而民间投资占1.77个百分点。加快民间投资的发展,是我国在当前国际经济前景不明朗、国债投资拉动社会需求的政策作用有限的情况下,能否保持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势头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