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基础设施用地仍将持续增长
基本判断: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当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我国经济也处于转型的新阶段,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回落速度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在应对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时,各级政府均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避免经济出现大的波动。当前世界经济增速减缓,我国经济也处于转型的新阶段,在国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经济回落速度加快。在这种情况下,各地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部分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自2009年起步入快速增长通道,2009年供应超过10万公顷,同比增长110.7%。在保持连续两年增长的情况下,2011年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再次出现高速增长,供应面积超过20万公顷,增幅高达80%。
交通运输用地供应增长最快。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包括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和其他土地等五类,2011年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基础设施等其他用地的98.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增长较快,增速都超过了工矿仓储用地、商服用地和住宅用地。增长最快的是交通运输用地,其次是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中交通运输用地同比增加了127.25%,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同比增加了100.23%。尽管高铁建设放慢脚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势头强劲,以公路建设为例,据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2015年高速公路将达到10.8万公里,二级以上公路将达到65万公里,均超过十一五期间的建设速度,尤其二级以上公路年均建设里程数是“十一五”的1.7倍。
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升。自2010年起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回落,2012年第一季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更是同比下降2.1%,第二季度出现好转,投资增速由负转正,上半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4%,前三季度基础设施同比增长10.2%,全年增长13.3%(图3-1)。从2010年开始各地部署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但从目前的投资情况看,资金的增速滞后于供地的增速。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和民间投资,2011年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比重为35.6%,2006年中央财政所占比例15%左右。近两年,地方政府深陷债务危机,同时由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2011年以来,建设基础设施、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重要资金来源,土地出让收入锐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密切关注,加强分析,避免用地的无序扩张,保证用地的节约集约。
图3-1 基础设施用地供应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长情况
B. 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有哪些
当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模式主要有DBFO(设计-承建-投资-运营)、TOT(转让-经营-移交)、BOT(建设-经营-移交)三种模式,另外还有一种PPP(公私合伙制)模式主要是前三种模式的综合用,不是一种单纯的经营模式。
1.DBFO模式,设计一建设一融资一经营模式是指从项目的设计开始就特许给某一机构进行,直到项目经营期收回投资和取得投资效益。它一般是一份长期合同,合同期在25-30年之间。
2.TOT是英文Transfer-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即移交——经营——移交。TOT方式是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项目融资方式,通常是指政府部门或国有企业将建设好的项目的一定期限的产权或经营权,有偿转让给投资人,由其进行运营管理;投资人在约定的期限内通过经营收回全部投资并得到合理的回报,双方合约期满之后,投资人再将该项目交还政府部门或原企业的一种融资方式。 3.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私营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方式。中国一般称之为“特许权”,是指政府部门就某个基础设施项目与私人企业(项目公司)签订特许权协议,授予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包括外国企业)来承担该项目的投资、融资、建设和维护,在协议规定的特许期限内,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政府对这一基础设施有监督权,调控权,特许期满,签约方的私人企业将该基础设施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部门。 此外,还有根据这三种模式简化出来的BT模式以及三者综合的PPP模式,但操作原理不外乎这三种基本情况。
C. 基本建设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区别吗
基础建设投资
D. 怎样计算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
你是学统计的吧,哈哈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指以货币形式表示的在建项目的实际完工程度,如投资500万元的项目,期末实际完工程度为了300万元,(施工单位实际完工或结算的金额),可以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300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在建工程年末数-在建工程年初数
基本计算方法是一定时期完成的实物量乘以相应的价格。不知道可不可以帮到你。
E. 不动产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有什么区别
不动产投资是比如买房之类不能移动或者若移动则损害其价值或用途的物品。
基础设施投资版是指交通权、通讯、能源供应、水电、等生活中的。
如果你是想短期内就能用得到的财产基础设施投资是比较好,因为基础设施投资就像做生意一样。如果是想让你子孙后代来享用的建议投资不动产。
F. 短板领域投资持续发力是真的吗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邢志宏表示,当前,投资主要是着力增强发展后劲,围绕补短板、调结构、促创新、惠民生,开展了很多有效的投资。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原因在于政府利用PPP等新的融资模式,为基础设施投资注入了资金,还有国家在稳增长方面也投入了很多专项基金和政策性开发资金。”刘元春说,其实我国不仅对基础设施投资领域进行了政策性拉动,对高新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政策性服务也在全面提升,所以在这些领域增长也很快。
G. 基础设施投资特征是什么
特征:具有所谓“乘数效应”,即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回和国民收入。一个国家或答地区的基础设施是否完善,是其经济是否可以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
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所需要的基本消费服务,能够为社区提供用于改善不利的外部环境的服务等基本设施建设的投资。
(7)三季度基础设施投资扩展阅读:
当前,为了应对由于全球性金融危机及国内诸多因素造成的经济下滑的巨大风险,中国政府推出“四万亿”投资的经济刺激计划,“四万亿”经济刺激预计每年拉动经济增长约1个百分点;
其中近一半资金投向交通基础设施和城乡电网建设,这不仅可以使中国加快摆脱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负面作用,还可以扩大内需,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消费的增长。
配合中央政府的计划,全国各省市政府纷纷以基础建设项目为重点,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2008年全社会总投资将超过16万亿元。
H. 基础设施投资的介绍
随着专项债和资本金管理两项财政逆周期政策的落实,基建项目融资能力将显著提高,2020年基建投资增速有望明显回升。在政策多措并举打破基建投资瓶颈的宏观环境下,市场热情也将持续高涨,当前市场对周期板块的高度关注便是最好例证。
展望2020,基建将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以及“基建补短板”、“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中长期项目都有望提振经济。当然,在大幅“加力”之外,继续“提效”仍然是基建发展重点,补齐投资短板、提高投资效益,应是下一阶段逆周期调节加力的重点。
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当前基建投资受地方财力不足和严控隐性债务制约较大。提前下发专项债和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有助于基建项目扩大投资规模,强化逆周期调节。当然,被寄予厚望的基建投资能否赢回市场期望,仍有待政策及时落地、配套措施精准实施。
I. 前三季度贷款增长速度和投向出现哪些新变化,原因是什么
尽管下行压力加大,2014年中国经济仍然保持平稳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提质。
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5%,第三季度同比增长7.3%……今年以来,经济运行呈下行态势,主要经济指标短期出现整体下滑。特别是第三季度的增幅创下了近五年半来的新低。增速换挡是“调整的阵痛”。增长放缓的背后,是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房地产持续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放缓的叠加效应。
投资增速持续下降,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主要原因。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6.1%,创下2002年以来的新低。其中,房地产业告别了过去高增长时期,仅投资增速下滑一项,就直接拉低GDP增速超0.3个百分点;房地产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下降,又造成制造业市场收缩,投资回落较快。
国际市场复苏乏力,使产能过剩的制造业雪上加霜。前三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额同比仅增长3.3%;工业增加值增速一度探至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新低,工程机械、原煤等工业产品产量负增长,汽车、钢铁、水泥等增幅出现明显下降,都表明企业在被动调整产能,供给增长明显放缓。
增速换挡是“成长的烦恼”。在经历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已经降低,经济进入了自然减速的过程,亦称增长速度换挡期。增速虽然放缓,但由于基数大了,经济总量的扩张仍然惊人。目前,中国经济总量已高居全球第二,7.4%的GDP增速尽管低于前些年,但对应的增量已大于20年前的GDP总量。
另一方面,GDP增速放缓而就业和收入稳定,这是我们无须为速度过度担心的理由,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积极变化。
产业结构孕育新突破。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6.7%,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2.5个百分点。“整个经济向中高端迈进的态势非常明显”。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需求结构展现新变化。前三季度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48.5%,比资本形成总额增速的贡献高约7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强。
收入分配结构有所改善。前三季度,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GDP增速和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的初次分配中占的比重提高。
2015年,仍将面临许多挑战,但可以肯定的是,“中高速增长”以及“提质增效”仍将是中国经济的主旋律。对此,我们没有理由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