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参禅怎么参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禅有大乘、小乘、外道(梵语tirthaka)、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对象则各异。禅及其他诸定,泛称禅定。禅之类别颇广,但不外乎有三种:一、世间禅。二、出世间禅。三、出世间上上禅。
道(梵语marga)者其性质亦类分广泛,譬如迷界有六道,通称六道法界,属三界内的世间法而言;悟界有四圣道,通称四圣法界,属出三界外的出世间法而言。
道者,音译作末伽。即至目的地之通路,或指踏行之道。
俱舍论卷二十五云:道即通往涅槃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
准此,道乃意谓达成佛教终极目的之修行法则。广义而言,亦指趣向果之通路。
大智度论云: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种道,人天以十善(梵语dasakusala-karmani)、布施为道,而求人天之福乐;二乘以三十七道品(梵语bodhi-paksika)、而求涅槃;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六度波罗蜜为道,而求佛果。
禅与道已略知一二,那么,参禅悟道是何意呢?这是禅宗欲令人人参悟佛性,以达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为宗的庄严术语。禅就是佛心,佛心是圣心,圣心是不生不灭之涅槃妙性。
2. 参禅的目的是什么
一切唯心论
曾琦云
所有佛法最后总结到一句话实际就是“一切唯心造”,用经典上的话来说就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心是怎么创造这个世界的?又怎么会产生六道轮回呢?在我们这个科学发达的时代,都是注重要用事实来说明问题的。如果我说“心”可以创造一切,那我也得有事实来说明。所以,我写本文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是古籍《茅亭客话》讲的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灵池县洛带村,有一个叫郝二的人,说起一个老人的奇事。他一生以行医和占卜为业,远近村民争相请他,从来没有闲过。有一幅画,悬挂在县城的医卜店里几年了,画上有孙真人和一支赤虎。后来此人年纪大了,每天到店中看画,眼睛睁得大大的,一心只管看着画上的老虎,整天都不觉得疲倦。从此以后,如果一天见不到老虎,就一天不快乐。他的孙子将豆子、麦子拿去县城卖,买回盐和食品等,若不顺从他的心意,就发怒大骂,甚至用手杖打人。如果看见了画上的老虎,就忘记了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有人请他去看病,到病人家里,看见有老虎的画,就久视不动了。亲戚来往,也只送虎画给他作为礼物了。这样过了几年,村舍、厅堂、厨房、寝室等处,都挂满了虎画。他的兄长见他如此迷醉于老虎,觉得太奇怪,就责问他:“你这样喜欢老虎,到底是为了什么呢?”他回答:“常常心烦意乱,一见老虎就好了。”兄长说:“府城药店,养了一只活虎,你看见过吗?”他回答说:“没有。”马上拜倒在地,要求兄长带他去看真虎。一见到真虎,顿时废寝忘食,过了十多天,才想法让他回家。从此,每月都要多次入城看虎。经过一段时间后,他就只喜欢吃肉了,渐渐觉得熟肉不好吃,要吃生肉了。吃一次,就吃生猪头或者生猪腿等,吃得津津有味。这样下去,他的儿孙都感到恐惧。可他依旧我行我素,每当入城看虎,儿孙们找到他,他就用手杖把他们打回。有一天晚上,他突然打开家门悄悄走了,没有踪迹。后来有人说:“晚上有一只老虎,跳入城内,城门紧闭不开,军人上城射杀老虎,然后下城来分食虎肉。”此后,这个老人就没有音讯了。家人感觉到祖父就是军人所射杀的老虎了,查访到吃肉的人,获得几块虎骨,拿回安葬。
无独有偶,民国初年,圆瑛法师在北平天坛讲解《楞严经》,天天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有位听讲者问:“你每天讲,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认为不合真理,我们讲唯物,一切都要拿出证据才可确信。你既然说一切唯心所现、唯识所变,那么现在请你用事实,从心中变出一匹马来!”圆瑛法师当天晚上,整夜既想不出来,也睡不着,一夜辗转反侧,直到天渐破晓,鸡已初啼,忽然情急生智,呼唤侍者取牌来,当下挥毫:“赵子昂画马变马,唯心乎?唯物乎?”
在宋末元初,赵子昂是最着名的一位画家。他不但精于山水,更擅长于画马。有一回,他为了画一百匹马,天天研究马的形态、动作、神情等,由于过度入神,睡眠中真魂出窍,变成一匹马。不久后,夫人疲累想上床休息,帏帐一掀开,赫然见床上横着一只庞然大物,顿然吓昏。夫人倒地的声音惊醒了梦中的赵子昂,忙把夫人扶起救醒。夫人一睁开眼,连呼:“不得了!床上有一匹马啊!”赵子昂回顾床头,心想:“床上哪里有马?刚才明明是我在睡觉嘛!”回头一想,才明白是自己天天想马,万法唯心造,因此自己就变成一匹马。
与那位痴心老虎的老人相比,赵子昂还算迷途知返,画马心不随其所转,最后没有真的变成马。而那位老人,整天看虎想虎已经不能自拔,最后变成老虎被人射杀,就成为他人生的悲剧了。从这两个例子来看,归结到一点就是,实际上就是“心”可生一切“法”。“法”是一个有多种意义的词,我在这里所说的“法”,就是佛教中所指一切存在,有形的和无形的,心法和色法等等。佛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不是上帝创造的,都是我们自己的“心”创造的。“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六道轮回就是如此形成的。
要深入认识宇宙和生命的起源,首先必须深入认识这个“心”。我们通常所理解的“心”,实际就是意识,这个意识用唯物论的观点来说,就是大脑所产生的功能,它依赖于物质而存在,一旦物质分解变成尘土,人的意识也随之消亡。这种观点仅仅是从我们所看见的表面现象所得出的结论,生命的本质,还有深层次的意识,我们一般人没有发现。迄今为止,对生命本质深层次意识的发现和阐释,只有佛教最为圆满。佛教有八种“识”来说明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八识”即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
在这八种“识”中,前五识就是各能分别色、声、香、味、触等五境,此五识只是依单纯的感觉作用,直觉的写象外境,其具体分析如下:
一、眼识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
二、耳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
三、鼻识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
四、舌识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
五、身识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
这五种识,唯物论者也认为存在于人类及一切动物界中,因为任何生命都有色、声、香、味、触的感觉。现代心理学把人的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感觉是通过人的各种感觉器官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这个阶段实际就是属于前五识的分别。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在大脑中把有关事物的各种感觉组合一起而形成的整体形象,是感觉的综合。吃一道菜好不好,就是综合它的色香味而得出的整体印象。表象则是以往所感知过的事物形象在记忆中的再现,是对知觉的直接综合和概括。如“望梅止渴”、“谈虎色变”就属于表象的作用。这种看法,在佛教“唯识学”里都是离不开“第六意识”的,也就是说现代心理学的范围,还只研究到“第六意识”。“第六意识”与前五识不同,可以普遍地去攀缘一切法,例如有为法、无为法、看得见的、看不见用心想的、追忆过去的、憧憬未来的,第六意识都可以去推度比较,作种种想象分别,所以它的分别作用比前五识更大、更广泛。它可以和前五识共同去攀缘外境,也可以单独现起,因此称为独头意识。例如追忆过去,预想未来等,作种种想像,及种种思虑。梦中意识是于梦幻朦胧中现起的作用;定中意识是于禅定中发生的意识活动。 “知觉”和“表象”已经介入了“第六意识”。“意识”依于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现在未来,名为意识。前五识所依五根,都是色法,此第六识所依意根,则是心法。要言之,“第六意识”是八识中最猛利、敏捷,有自由自在力,迷悟升沉之业,无一不由意识所作。如果一个有理智的人,他就会把握“意识”,不去做坏事,经常做好事,那么他所造的业就是善业,所以他就因“心”造善业,他就得到善的报应,反之,则得到恶的报应。
第七、末那识。“末那识”译作意,意,思量之义。此识即依照第六识从无始以来所认识的一切外相,虚妄执为实我实法。第七识就是一种执着心。
第八、阿赖耶识。或名阿梨耶,译作藏识。有三义:一能藏,能含藏善恶种子。二所藏,各种善恶法所依处。三执藏,众生执着有“我”。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阿赖耶识,则喻如水。这是生命轮回的根本,也是生命解脱的根本。若水不起波,且不流动,就会水平如镜,即是如来的涅槃境界。因为水平如镜,所以万物都能映入中,虽然映入水中,但是又并无所得,因为水中没有实在的事物,来去都不留痕迹。所以众生成佛,是回归自己的本性,并非得到了什么。因为不管是水波,还是水流,而水的本质没有变。为何众生不能成佛,是因为有第八识的“执藏”,即“自我执着”指挥第七识去经常思量,由前六识造很多善恶之业。第八识是不会消灭的,一旦生命结束,就会根据所藏的善恶种子,轮回于善恶六道之中。作善,则投生于三善道,即天、阿修罗、人道;作恶,则投生于三恶道,即地狱、畜牲、饿鬼。所以,人得到一切善恶报应,都是自作自受,并非有任何外力在主宰。也就是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从第八识来看,一切生命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灵魂存在。因为随着旧的生命的结束,一个新的生命就形成了,并非人死了就永远变鬼,鬼仅仅是六道众生之一。只是在新旧生命交接之间,有一个“中阴身”存在。中阴身,又名中有,即人死后尚未投胎之前,有一个由微细物质形成的化生身来维持生命,此化生身即是中阴身。此中阴身在最初的四十九天中,每七天一生死,经过七番生死,等待业缘的安排,而去投生。
一般来说,只有在一期受报以后,一个新的生命才会诞生。也就是说只有等到人死后,他才会根据自己的善恶业力去形成新的生命。也就是说,像上面老人还没有死就变成老虎的事实在人类世界的一般情况下是不存在的。可是为何老人还没有死就变成了老虎呢?这是由于他的心力所致,仍旧离不开“唯心所造”这个道理。因为他的心过分地痴迷于老虎,人性就渐渐消失,当他完全沉迷于老虎的时候,即由此巨大的心力,在还没有死,就把这个肉身变成了老虎。这样的例子虽然不是很多,但是自古至今,也还有不少。大恶之人,一般还没有到死,他的身体就发生转变了,例如变猪、变狗等,这样的例子不少。因为人如果心太恶,太毒辣,他的恶的心力就非常猛烈,促使他现生发生形貌的改变。下举两例:
《湖海纪闻》:荆州李生,侍奉母亲非常孝顺,可他的妻子金氏不孝,且顽固不化。老母失明,她不照管,态度恶劣,老母常常责备她,她深以为恨。有一天,李生外出,金氏正要给老人做饭,忽见小儿子在灶下拉屎,就用面粉和屎做成烧饼给老人。老人闻着很臭,就不吃,留下来给儿子看。不久,李生回家,老母一说,李生大怒,去打金氏。金氏逃跑,隐藏到帝君庙里,李生找不到。两天后,有人来告诉李生,他说去庙里,看见一条狗躲在神桌下,睁目要咬人,说人话:“我不应该用不洁之物侍奉老母,今天变成狗了!”几天就死了。这是宣德年间的事情。
人变成狗,真是奇事。可是仔细分析金氏所为,也不足为奇。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不孝之人,则在生已经难以与人为伍。更何况她的做法,已经与畜牲相同。用屎去给老人吃,而且已经做了坏事,又不忏悔。虽然躲得了人,却躲不了因果,怎么能不变吃屎的狗呢?正是有什么因,得什么果,有什么心地,就变什么众生。仍旧是一切唯心造,一切自作自受。
《虎苑》:叶荐的妻子妒忌心特别强,叶到了七十岁,才去娶一妾,妻子马上要求分居,另在山后建屋居住,家人早晚都要去照管她。过了一段时间,叶看到妻子没有什么动静,以为她不再妒忌了,就让妾去问候。到太阳落山了,还没有看见妾回来。叶老亲自去找,看见门已紧锁。叶老破门而入,看见妻子已经变成老虎,已经把妾都吃尽了。
女人的妒忌心特别强,但也没有强过叶夫人的,这个女人的心中容不得任何人存在,所以她的丈夫不敢娶妾。封建时代,为了传宗接代,大户人家三妻四妾是很平常的,可叶老有了这样一个妒忌的妻子使他不敢轻举妄动。年老了,变成老太婆了,叶老想她应该不会有什么妒忌心,才敢娶一个小妾。没有想到小妾前脚一进门,她后脚就要分居。老夫少妾过了一段安静日子,叶老看老太婆没有动静,竟以为她没有妒忌心了,让小妾去看望,没有想到悲剧就在这时发生,强烈的妒忌心竟然使老太婆变成一只老虎把小妾吃掉。这人吃人的实事,虽然世所罕见,但是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当人的某种恶心强烈到不可自制的时候,就会使他朝着这个恶心发生形体的改变,这也是不足为奇的。
人心恶所带来的结果,实际都是执着小我的“心”,即自私心,所带来的报应。凡夫被五欲(色声香味触)所障,五欲即由五根(眼耳鼻舌身)而生,五根产生欲望又来自第六意识的分别。此分别又来自第七末那识之“执我”,向内执着这个四大假合的肉体为“我”,向外执取万法为实,故眼见色,耳听声,鼻闻香,舌尝味,身有触。为满足五欲,生贪嗔痴三毒,造杀、盗、淫、妄等大罪业。所造善业和恶业种子,都存入第八识(阿赖耶识)。凡夫以为作恶,别人不知,实则自己第八识已种下种子,正如摄相机一样全部录下了恶的信息,此生或来生机缘成熟,放出来的就是恶果。《大宝积经》:“纵经百干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涅槃经》:“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法句经》:“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据说在阴间,那里有一面孽境,可以将人一生的罪恶原形毕露全部反映出来。凡是在生罪恶累累的人,即使在世间逃避了国法,却逃避不了阴法的惩罚。因为不管你多么狡猾,不能逃避这面孽镜,在孽镜面前,任何罪人都只能低头认罪。为何有这样一面孽镜,实际上仍旧是唯心所造。因为任何人所做的一切,都不能逃避自己的心。孽镜实际就是心镜。做了坏事,别人不知道,可自己知道,自己知道就不能逃避孽镜。
既然一切唯心造,人要救自己,就要时刻去反省自己当下这颗心是善还是恶,所以神不可救你,只有你自己才能救自己,当你挽救了自己的心,也就挽救了自己。《国际歌》说:“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是自己。”这话是真理。还有一句话:“无产阶级要先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他自己。”也是真理。人是自己命运的主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先要改变你的“心”。先当离开五欲。五欲不生,“我执”即断,心则无念,此身何能再有轮回?《佛遗教经》:“五根贼祸,殃及累世,为害甚重,不可不慎。”铲除五根之欲,当修知足之法。《佛遗教经》:“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并不称意。知足之人,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不知足者,常被五欲所牵,为知足者所怜悯。”淡泊知足,不为世俗名利富贵所左右。如此即能入道。即得第六识不分别,第七识不执我,第八识不落种子。如此即能把八识转为四智,即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为佛成功所作一切普利众生的智慧),转第六识为妙观察智(为佛观察诸法及一切众生根器而应予药与转凡成圣的智慧),转第七识为平等性智(无我平等,对一切众生起无缘大悲的智慧)。转第八识为大圆镜智(一切事理无不明白,有如圆镜洞照万物)。这样,我法二执,俱已断除,断惑证真也。
《心经》是佛经中最短的一部经,但是它却包含了《大般若经》的精髓。此经一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里告诉了我们解脱的方法,就是当你的心空了,没有妄念了,你就得救了。五蕴就是色受想行识,色从四大(地水火风)假合而有,从想行识由妄念而生,故此五蕴诸法,如幻如化,从因缘生,本无实性,当体即空,故谓“五蕴皆空”。我们常说“四大皆空”,这个四大虽然只说到物质,而五蕴则既有物质也有意识,但是四大皆空了,五蕴也空了。当人入于深深的禅定的时候,也就是人将自己的心识完全集中到一点的时候,人自身的四大可能就真的空了,它就有可能不再成为阻碍,并且可以达到六根互用而随心所欲的境界。虽然随心所欲,可又不会违背规矩,正是孔子所说七十岁的境界(随心所欲,不逾矩)。高僧倓虚法师在他的《影尘回忆录》里面说到一个叫做董子明的居士,他的念佛功夫可算很高了,临终时也出现瑞相。法师说:“他原先在外面做过很阔的事,晚年来,摒弃世俗一切,专门念佛,前后十三四年工夫。平素给湛山寺学校改国文,除改文章外,其余工夫都用在念佛上。他的工夫很纯,每天固定要念四万声佛。平常恐怕有人来找他打闲岔,每天在自己寮房,把门倒锁上在屋里念,有人来找时假装没在家。有一次在屋里念佛念得很相应,不知怎的,门并没开,他自己却跑后大殿去念佛去了。当他一注意时,心里很愕然,原来自己在寮房念佛,为什么会跑这儿来呢?连自己也不知所以然。后来叫伙计在别的寮房找一个钥匙给开了门,他自己的钥匙还在他桌上搁着呢。”本来是把自己锁在房子念佛,可当他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心中没有其他一切妄念的时候,他的身体竟然不受拘束,可以从锁着房间里面跑到大殿去,这不正是“四大皆空”的实证吗?当然,他出来后,一发现自己不在房间里面,觉得奇怪,心有分别了,反而就不能再回去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心经》中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具体含义了。一切色都来源于“心”,当“心”不再执着于“色”的时候,就是色空了。
《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于是中,观大观小。若能转物,则同如来,身心圆明,不动道场。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直到现在,都因为被烦恼所遮蔽,因此迷惑了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因失去真心,便为外境之物象所转移,所以就在万物中,见大见小。什么是“为物所转”呢?为物所转即是被花花世界所迷惑,因为迷惑,就有贪嗔痴,因为有贪嗔痴就会造杀盗淫等罪,心便失去主宰,随着自己的欲望迁移,随着外物象所转了。什么叫“转物”呢?转物便是不被红尘所迷惑,不为外境物象所转移,寻找自己失去的真心,不再堕落轮回。要明白一切外境,皆是自己心里所现,“一切唯心造”。既然是自己心里所现,为什么要被它所转移?要跟它跑?明白这个道理,就找到了自己的真心,就能和如来一样,身和心都能圆满光明,随处都是不动道场了。当人迷时,妄认四大的物质身体就是自己,这便是错认了自己的本来面貌。所以为物质利益所驱使,被一切外在环境弄得团团转。若能转物,则自身即是如来,同时具有佛的一切神力,进入不可思议的涅槃境界。到达了这样的境界,在一根汗毛端上,可以遍含十方国土。“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轮。”坐在微尘这样微小里,可以转大*轮。为什么能这样?这便是“心”的妙用。“心”为众生所用,就成为造业轮回的动力;“心”为如来所用,就成为普渡众生的动力。
心能转物,即是如来;心被物转,即是凡夫。懂得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要从现在开始,积极创造善因,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要随波逐流,轮回六道而不能自拔。佛教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意思是说菩萨的一切行为都非常谨慎,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因为他怕造了恶因而得恶果。众生相反,他因为在贪欲的驱使下而不怕造恶因,但是一旦恶果来临了,他就害怕了,可是到这个时候后悔已经晚了。死了到阎王那里报到说:“阎王,现在是科学时代,谁相信有后世,谁相信有报应,这能怪我吗?”到这时候才知道还真有后世,还真有因果轮回,可是已经晚了,只能随业受报,欠债还钱,欠命还命,因果一点也不会有差错。要明白,天堂和地狱都是自心所现。心正心善,则此心即是天堂,死后去天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心邪心恶,则此心即是地狱,死后去地狱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既然有什么因就有什么果,那么佛教的净土宗,说阿弥陀佛曾经发愿,造就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一切唯心造”,阿弥陀佛发大菩提心,以清净心,毫无一点自私心,所以他就造就了西方极乐世界。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也就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一个世界,并非虚无缥缈的海市蜃楼。因为同样一个道理,我们是凡夫俗子,我们的心污浊,所以我们就造就了这样一个地球,佛教称之为娑婆世界,既然有娑婆世界的客观存在,怎么不会有西方极乐世界的客观存在呢?所以说,有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一定有西方极乐世界。净心造就净土,秽心形成秽土,心虽然不同,道理却是一样。
在我们这个时代,很多高僧大德都认为净土宗是解脱的捷径,超出其他一切解脱的法门。本宗宗义,以修净土者之欲生之心为内因,以弥陀之愿力为外缘,内外相应,往生极乐国土。其根据是弥陀在过去世为法藏比丘时,曾发四十八种大愿,除五愿属摄法身、摄净土愿外,其余四十三愿誓愿当来成佛时摄取一切有缘众生。尤其摄众生愿中之念佛往生愿,即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正是法藏比丘这样一个本愿,就给末法众生有了解脱的依靠,所以以此本愿一切众生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虽然有本愿可以依靠,可众生还得有愿生之心,这个愿生的心就是菩提心和清净心,若没有这个心,就不能与西方净土相应,当然也就不能往生,因为净土是来自净心,若无净心,就不能生净土了。若得心净,要发三心,第一、至诚心,众生一切身口意所修解行,必须内外相应,真实为求生彼佛净土,不可内蓄名闻利养之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第二、深心,即深信之心;初信机: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烦恼具足之凡夫,无始以来漂溺五趣,循环不息,无出离之缘;次信法:深信阿弥陀佛成就四十八愿,摄受一切众生,专念彼佛名号,依彼佛加被护念,定得往生极乐。第三、回向发愿心,谓以自无始以来及今生自他所修一切世出世善根悉皆回向,愿生彼佛国土。此三心少一即不得往生。要之,净土宗之修行途径,首须集信愿行三资粮,修十善作基本,于世法无亏,复广修功德回向愿生,更慎临终一念。
简单地可以将净土宗修行宗旨概括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前者因为净土是大乘佛教,不发菩提心则不能往生,后者是说明修净土宗的下功夫的地方。中国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将修净土的做人标准概括为“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敦伦尽分”:伦是伦理、是伦常,分是本分。从家庭做起,搞好团结,尽到自己的本分。夫妇、父子、兄弟、君臣、朋友,叫做五伦。夫妻相处,尽到丈夫的本分,尽到妻子的本分。其他还有父母的本分,子女的本分、兄弟的本分。“闲邪存诚”:闲,防止;邪,就是邪知邪见。存诚是叫我们存心,处事待人接物,都要存一个真诚之心。也就是不自欺、不欺人。曾国藩说:“一念不生之谓诚。”就是说诚是清净心,心里面没有一个杂念,在佛法讲是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这个心是真诚心。若得真诚心和清净心,此心即是净土,死后何能不往生净土!
综上所述,人类只要懂得了一切唯心的道理,也就揭开了宇宙和人生的秘密,从而也会找到生命解脱的捷径。不管是上天堂,还是去净土,关键都是“心”的转变问题。但愿人间即是天堂,此处即是净土,愿与诸君共勉!
3. 佛教中的参禅是什么意思
谛深大师开示:什么是“参”
(这是今天下午应天津居士问,师父刚刚给我,让我用Q做的回复!)
参是用自己的识心破所遇障碍的过程!
这个过程有两个门,一个是破障立障门,一个是灭除障碍门!也就是常说的野狐锐智门与菩提禅悦门!
什么是菩提禅悦门呢?
要进菩提禅悦门,走法喜参禅之路,首先要明心!所谓明心,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是什么!有人说你要明的是清净心,有的人说就是你自己的妄心,其实,这都是不知道心是什么!
众生世界,四生之类所有的心都是因清净妄起,攀缘成种所成!也就是说,你现在用的这个心,是攀缘八识心王,简称识心。
既然你现在的这个心是识心,那么,你在进禅悦门时最重要的是要依此心走初禅、用相禅、二禅、三禅、四禅四个地!这四个地主要是在识心的心性上下工夫!这个法现在当来下生弥勒佛在兜率内院讲!一个人,要修得四禅,前提是戒律立本,然后是师父引导!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心法!
一些邪魔外道把五七八糟的东西说成心法,实际上就是罪孽愚昧所致!佛门现在的心法基本已经失传!
所以,你问什么是参,师父只能给你讲点皮毛,师父是给茶喝,不是给你讲茶味! 所谓禅修,其根本在入门,然后用功!师父讲四地,中间的用相禅是四地回用,为什么单列,因为从一禅到四禅不能回用过不了地。
大家也不要过于追究谁谁如何,自己的修行自己都很清楚,自己做口业自食其果,所以,你要好好发心,尽早自己修证了义诸佛所说!
师父给你回复,师父不取分纹、也不要什么名声,师父告诉你,佛法是真实的,只因众生罪孽深重故,而不能敬信!希望你做个真正的佛弟子!祝你早成佛道!2013、4、15
(成萱 15:22:47顶礼师傅。阿弥陀佛。定要精进努力,争取早进师门 )
4. 修行与参禅有什么区别
修行与参禅都是指使人心能够清净的做法。修行是从广义上说,参禅则是直接的一种方法。
5. 参禅与悟道的区别
参禅:是禅宗用以学人求证真心实相的一种行门。参禅所参的是出生宇宙万法的实相--自性心---即第八识--如来藏阿赖耶识,若得参透,便是明心。然此参禅又外延至见性和过牢关。 参禅最要生死心切。和发长远心。若生死不切。则疑情不发。功夫做不上。若没有长远心。则一曝十寒。功夫不成片。只要有个长远切心。真疑便发。真疑发时。尘劳烦恼不息而自息。时节一到。自然水到渠成。
悟道:领悟佛理或者思考领悟真理的过程,践验理论的实际可行性。
6. 礼佛和参禅有何不同
礼佛是有求于佛,而参禅是无求与佛参禅是为求不因五色而目盲;不因五音而耳聋;不因无味而口爽;不因难得之货而妨行;不因驰骋纵横而心发狂~
7. 如何参禅
非常详细,你在参禅时所会遇到的各种情况都有解决方法,自己看吧!
http://www.4ui.com/cart/dinghui.htm
8. 参禅与参佛有何不同
念佛一法,事虽简易,理极圆顿,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为如来一代时教无量法门中之最上宗要。一切法门,恒沙妙义,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是大因缘 是秘密藏
净土事者,是大因缘。净土理者,是秘密藏。汝能信受奉行,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
全仗佛力处甚多,更借比喻而详言:
此如坐火轮船过海,但肯上船,即可到于彼岸,乃属船力,非自己本事。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亦然,完全是佛力,不是自己道力。
有之「自力」者,有三义:
一、就信愿念佛而言,亦可权谓之自力,就往生所凭而论,则全仗佛力。如大师云:
此是佛力,又兼自力。谓信愿持名,是自力能感于佛。誓愿摄受,垂慈接引,是佛力能应于我。感应道交,故得如是。
二、就余之善行而言,亦无妨说有自力。念佛之人,除念佛外,所行余善,如敦伦尽分等,则亦可谓之自力。虽有余善(不出轮回),往生仍凭佛力(横超三界)。因有余善,故说自力佛力兼而有之。
念佛法门,根本妙谛,在净土三经。而华严经中普贤行愿品所示,尤为根本不可缺乏之行愿。盖善财以十信满心。参德云比丘,即教以念佛法门,得入初住,分证法身。从此历参五十余员知识,随闻随证,自二住以至十地,历四十位,最后于普贤菩萨,蒙其开示加被威神之力,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即是等觉菩萨,然后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劝进善财,及华藏海众,一致进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故知念佛法门,始自凡夫,亦可得入,终至等觉,亦不能超出其外
净土法门,理极宏深,唯佛与佛,乃能究尽。勿道博地凡夫,不能测度;即久证法身之菩萨,亦不能尽知。以故世尊说此法门时,十方恒河沙数诸佛,出广长舌,同声赞叹,普令众生,同生信心,且深叹释迦世尊能为甚难希有之事。世尊亦自谓「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净土法门,全体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是故此法,最为难信。彻悟禅师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净土一门,信尤为要。以持名念佛,乃诸佛甚深行处,唯除一生所系菩萨,可知少分。自余一切贤圣,但当遵信而已,非其智分之所能知。况下劣凡夫乎?」是故我等,于此法门无论知之多少,皆当深信,仰凭佛力。不可以凡情妄疑佛智,弥勒菩萨尚「不敢有疑」,况我博地凡夫乎?
聪明人,均属矜夸,暴露,尖酸,刻薄,其心绝无涵蓄。其人非坎坷终身,必少年夭折。汝宿生多幸,培此善根,当极力培植,庶可有成。聪明人,最易犯者唯色欲,当常怀敬畏,切勿稍有邪妄之萌。若或偶起此念,即想吾人一举一动,天,地,鬼,神,诸佛,菩萨,无不悉知悉见。
9. 张振亿的张振亿的期货文章
1、《道氏理论在期货实战中的应用》
2、《佛教文化提升投资修为》
3、《个人素养与期货实战》
4、《期货与参禅》
5、《正确投资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
6、《我的三次期货滑铁卢》随笔
7、《军事思想与投资决策》
8、《期货中国高端访谈张振亿》
9、《论道期货战略制胜》
10、《军事思想与投资决策》
11、《军事心理学与期货实战》
12、《期货搏弈背后的智慧》
13、《期货操盘高手修炼之军人素养》
14、《期货狙击手谈盈利之道》
15、《何谓真正的短线交易》
16、《培养属于自己的操作感觉》
17、《正确的投资理念造就期货赢家》
18、《期货日内波段的实战修炼》
19、《张振亿:浅谈诸葛亮权术下的牺牲品—马谡 》
20、《张振亿:假如韩信独立应该这么做!》
21、《张振亿:时与中的投资智慧》【期货日报】 。
22、《张振亿:交易是情感的抒发信念的体现》(和讯特约)
23、《张振亿:呆若木鸡的智慧》(期货日报)
24、《张振亿:让知识充实我们的心灵》(期货日报)
25、 《用训练士兵的方法培训交易执行力》
26、《 成功源于正确的思想》[和讯特约]
27、《如何从期货散户成长为超级大户 》
28、《觉悟启迪期货正道》
29、《期货投资者如何面对亏损与挫折》(和讯特约)
30、《期战论实战案例》
31、《军魂团队期货炒单手谈超级短线》
32、《看<士兵突击>谈期货人生》
33、《用训练士兵的方法培训期货操盘手 》(一)
34、《用训练士兵的方法培训期货操盘手》(二)
35、 《培养专业化投资思路 》
36、《军魂团队老将谈投资》
37、《胆略是期货投资成败的必要因素》
38、《雪后登长城感悟期货投资》
39 《品味期货投资中“慢”的芬芳》
40、《棋通期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