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资管新规 对公募基金有什么影响
从内来容来看,主要针对资产管理业自务的多层嵌套、杠杆不清、套利严重等问题,对公募基金产品本身影响并不大。“证监会系统的监管原本就相对严格,这次只是把证监会的监管要求推行和普及了一下,对公募基金影响不大。”事实上,从中可以看到很多有关公募基金管理规定的影子。比如对投资集中度的规定,其中“单只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只证券或者单只证券投资基金的市值不得超过该资产管理产品净资产的10%“,可比照公募基金原先的“双十规定”。而“全部开放式公募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一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全部资产管理产品投资单一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不得超过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30%”,参考了今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新规。至于对负债率的要求,早在去年8月起,公募基金就开始全面实施此项规定。新的《公募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中规定,开放式基金杠杆率(基金总资产与基金净资产之比)不得超过140%,封闭运作基金的杠杆率不得超过200%。
⑵ 请问各位大师:未来发展中,银行、证券、基金、保险业哪个更好些
这些细分领域,是金融行业的不同平台,功能各异。相互之间又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不能说哪个更好,而是根据你的目的来综合评价哪个对自己更有利。
如果是员工,哪个都可以,压力都很大。具体情况看细节分析。
如果是客户,哪个都离不开,都要接触。请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
综上所述,正规金融机构的设立和运行,是维持国家整体金融体系安全,为国家、集体、个人等资金供需双方提供必要的资金融通服务,从而实现国家战略规划正常运行,能够形成与国际竞争压力对抗的资格。作为普通百姓,按需选择即可。
⑶ 保险资管 VS 公募基金 IT岗,怎么选择
保险资管,保险,公司规模大
公募基金 风险大,IT岗天天加班
⑷ 话题:谁是中国最能赚钱保险资管
2018年已开启,正值总结过去一年的时点。对于不直接面对个人客户、相对神秘的保险资管公司来说,2017年的业绩仍可从一个维度窥见,即组合类保险资管产品的收益率。
汇总Wind和保险资管公司官网披露数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了2017年保险资管产品的收益率情况,包括67只权益类产品、67只混合类产品和115只固定收益类产品。结果显示,权益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的最高收益率分别达55.75%、56.86%,固收类产品最高收益接近30%。
保险资管产品是面向机构投资者的私募产品,一定程度上代表保险资管机构的投资能力。而保险资管的投资强弱,通过与公募基金业绩对比,可感知一二。对比结果显示,保险资管的权益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的最高收益率,均不及公募基金业绩冠军,分别约落后基金9个和11个百分点;不过,固收类产品方面,保险资管产品表现则要好于公募基金。
而由于保险资管产品属于私募类产品,没有强制信息披露义务,这一榜单并非行业全覆盖,因此上述业绩或不代表保险资管行业最好水平。
权益类:平均收益16.30%,最高收益55.75%
保险资管产品的权益类产品,指的是60%以上投向权益类资产的产品。统计结果显示,2017年67只权益类保险资管产品近九成取得了正收益(60只产品),平均收益率16.30%。
对比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的权益类产品整体表现不输。根据中国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数据,股票型基金2017年平均收益率为13.83%。
⑸ 信托,资管计划,基金,私募基金这些有什么区别
信托、资管计划、基金、私募基金有3点不同:
一、四者的实质不同:
1、信托的实质:信托是一种理财方式,是一种特殊的财产管理制度和法律行为,同时又是一种金融制度。信托与银行、保险、证券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体系。信托业务是一种以信用为基础的法律行为,一般涉及到三方面当事人,即投入信用的委托人,受信于人的受托人,以及受益于人的受益人。
2、资管计划的实质:由专业的投资者(券商/基金子公司)进行管理。它是证券公司/基金子公司针对高端客户开发的理财服务创新产品,投资于产品约定的权益类或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的资产。
3、基金的实质:指为了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有一定数量的资金。主要包括信托投资基金、公积金、保险基金、退休基金,各种基金会的基金。从会计角度透析,基金是一个狭义的概念,意指具有特定目的和用途的资金。现在提到的基金主要是指证券投资基金。
4、私募基金的实质:指以非公开方式向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并以特定目标为投资对象的证券投资基金。私募基金是以大众传播以外的手段招募,发起人集合非公众性多元主体的资金设立投资基金,进行证券投资。
二、四者的定位不同:
1、信托的定位:信托是委托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财产权委托给受托人,由受托人按委托人的意愿以自己的名义,为受益人的利益或特定目的,进行管理和处分的行为。
2、资管计划的定位: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带有一定的私募性质,它目标群多为中高端客户。券商设立的非限定性集合计划接受单个客户的资金不得低于10万元,而设立的限定性集合理财计划接受单个客户的资金不得低于5万元。
3、基金的定位:基金是大众化的理财品种,是公募产品。
4、私募基金的定位:私募基金则是通过非公开发售的方式募集,募集的对象是少数特定的投资者,包括机构和个人。
三、四者的投资风险不同:
1、信托的投资风险:风险低,由于信托财产具有的独立性,使得信托财产在设立信托时没有法律瑕疵,在信托期内能够对抗第三方的诉讼,保证信托财产不受侵犯,从而使信托制度具有了其他经济制度所不具备的风险规避作用。
2、资管计划的投资风险:风险较低,因为资管计划具有分散风险的作用,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可投资的封闭式基金多种多样,单个客户选择面较窄,不能保证一定会有持有到期收益。
3、基金的投资风险:投资对冲基金可以增加投资组合的多样性,投资者可以以此降低投资组合的总体风险敞口。对冲基金经理使用特定的交易策略和工具,为的就是降低市场风险,获取风险调整收益,这与投资者期望的风险水平是一致的。
理想的对冲基金获得的收益与市场指数相对无关。虽然“对冲”是降低投资风险的一种手段,但是,和所有其他的投资一样,对冲基金无法完全避免风险。
4、私募基金的投资风险:私募股权基金投资伴随着高风险。股权投资通常需要经历若干年的投资周期,而因为投资于发展期或成长期的企业,被投资企业的发展本身有很大风险,如果被投资企业最后以破产惨淡收场,私募股权基金也可能血本无归。
⑹ 公募基金经理和保险投资经理哪个好
市场像是一只被射出的迅猛的箭,在这种情形下,也有一大批刚进市场不久的基金经理同样的表现出不凡的成绩。这些基金经理充分抓住了牛市的机遇,将自己的所学尽展,提交了一份有一份让人侧目的成绩单,或许这其中部分缘由也要归结于这个不断上升的市场吧。
本轮牛市行情令人瞩目的除了不断刷新高的指数,还有一群“公转私”基金经理大军。这些奔私大军中,除了研究总监、总经理级别的基金界元老之外,还有不少新生代基金经理,这些基金经理不少为80后,属于后起新秀,对新兴产业的理解较为敏感,主要的投资风格大多是精选新兴产业成长股。
而本轮牛市,尤其是今年以来以创业板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表现非常亮眼,领跑整个市场。那么,这些专注于成长股的新生代基金经理在本轮牛市中业绩如何呢?好买基金数据显示,以齐东超、杨玉山、陈锋、王茹远等为代表的偏好成长股的基金经理业绩表现均较为优异。
新晋基金经理成绩喜人
2014年初从汇添富离职创办私募的齐东超表现出了鲜明的成长股投资风格。这个80后一路走来可谓是顺风顺水,几乎是把握住了时代的各个风口。清华工学硕士出身,海通证券第一批理工科背景券商分析师,历任汇添富基金分析师、研究副总监、基金经理、投资副总监。
投资策略上,巨杉资产专注于寻找最符合时代特征的成长股,敢于重仓时代的弄潮儿。具体来看,巨杉比较注重研究整个社会的大环境、行业的发展周期,认为个股的好坏,公司本身所起到的作用只是一部分,大部分还是时代背景导致的结果。
正是因为这种理念,齐东超对本轮牛市的主线即新兴产业的理解也较为透彻。认为目前中产阶级的人口结构(这代人普遍受过良好教育)可以支撑新兴产业的转型;而且在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会催生很多新兴商业模式。所以,受益于这轮新兴产业牛市,齐东超旗下多只产品今年以来收益率高达70%以上。
以最早一只产品巨杉净值线1号为例,该基金自2014年6月3日成立至今,不到一年的时间累计收益率已高达170.50%。值得注意的是,该基金在今年2、3、4月份创业板大涨时表现非常亮眼,单月收益均在22%以上。
展博投资陈锋:创业板大趋势面前顺势而为
陈锋2009年创办展博投资,至今私募投研经历已接近6年。投资策略上,陈锋属于典型的以趋势投资为主的风格,尊重市场,大趋势面前顺势而为。而本轮牛市行情,陈锋认为大趋势在于新兴产业。
从展博的业绩表现来看,展博投资旗下多只产品今年以来收益率均在70%以上,截至5月14日,展博1期近3月收益率47.48%,近一年收益率高达111.35%,大幅跑赢创业板指数。
基金经理良好业绩与牛市不无关系
根据展博的调研,展博在2015年元旦过后,观察到创业板特别是新兴产业个股在主板调整时有下行乏力的迹象,大幅加仓,策略以白马成长股为主,配置上以新兴产业为主,如互联网、计算机、医疗等,抓住了今年以来的一波行情。
事实上展博之所以能够把握住这轮创业板行情,主要跟其对市场的看法相关。总体来说,展博认为创业板中权重最大的行业如传媒、环保、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无疑代表着中国经济未来最重要的方向,而且创业板公司营业收入增速近年来一直高于主板,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创业板将是这轮牛市中最美的投资机会。
被称为“基金一姐”、“TMT女王”的王茹远,2007年海通证券任职首席分析师,2011年7月加入宝盈基金,先后任职核心研究员、基金经理。
在过去和未来几年中,王茹远一直坚定看好互联网,比如互联网金融、移动医疗服务和信息安全等。事实上从当前的市场走势来看,互联网领域的确一直处于“风口”之中。具体投资操作方面,选择行业、个股通常考虑以下两个因素:公司所处行业空间要足够大,这样才可能出现万亿市值的公司;注重对公司核心人物的考察,关注其有没有远大抱负,能否持之以恒、踏实做好主业。
另外,2015年初奔私的陈扬帆,也是属于典型成长股风格,一直以来始终对高成长类公司痴心无悔。其管理的兴全轻资产获得2014年季度冠军、上半年亚军等荣誉,今年1月火速成立私募公司猛犸资产。对于本轮牛市,陈扬帆认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对整个社会造成深刻变革和影响,传统行业被颠覆,新经济推动新兴产业牛市。
事实上,像老牌私募理成,旗下基金经理杨玉山对于新兴产业也有一定的偏爱,比较偏好消费类成长股,看好医药等行业,认为未来市场的机会将主要来自成长性行业和公司。其管理的理成转子3号本轮牛市业绩表现非常亮眼,截至2015年5月8日,今年以来业绩收益也达到68.85%。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在创业板行情较好时,成长股风格的私募自然业绩较为亮眼。但是一旦市场风格转变,这类私募的业绩表现自然也会暂时调整。不过也不用过于担心,一般来说基金经理通常也会随着行情转变来调整其原有的配置。所以如果投资者看好新兴产业的机会,这些专注于成长股的基金经理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虽然这些新晋的基金经理取得了让所有人都惊叹的成绩,但是依然也有人对此担忧,因为这些基金经理经验尚浅,多采取激进方式,而当股市调整时,如果他们不能及时换仓就有可能要面对不小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