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各国对外投资额排名,谁有啊谢谢
元
08--西班牙---10812.29亿美元
09--印度---8000.00亿美元
10---韩国---7684.58亿美元 a
11--墨西哥--7415.20亿美元
12--俄罗斯--7328.92亿美元
13-澳大利亚内--6453.06亿美元 a
14---巴西容---6207.41亿美元
15---荷兰---6127.13亿美元
16---瑞士--e-3868.35亿美元
17--瑞典---3715.21亿美元
18--中国----3694.32亿美元
19-比利时--3678.24亿美元
20-中国台湾--3539.17亿美元
21--土耳其---3581.67亿美元
= =
hehe .....
Ⅱ 留学德国这项投资值得吗
留学德国的优势:
1.享受一流的教育
德国是欧洲第一大强国,综合国力世界排名第三,是世界科技、教育、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无论德国的学生,还是其它国家的学生均可享受一流的教育。
2.悠久的教育历史
德国的许多大学均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教育氛围浓厚,其中有冠以大学城的海德堡、特利尔。海德堡大学建于 1386 年,迄今已有 600 余年的历史,与中国多所大学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德国的高等学府众多,目前有 300 多所公立大学,彼此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历史悠久和规模大小之分。只要您选择了过硬的专业,成功尽在掌握之中。诺贝尔奖获得者、哲学家、思想家层出不穷:爱因斯坦、伯尔、格拉斯、黑格尔、费尔巴哈……
3.免费的教育
德国一百多年以来一直实行全免费义务教育,现在也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一学期500-600欧元的费用,这为经费并不富裕的中国及亚洲学生节省了大笔开支。你还可以利用假期打工,大学生可以通过学校的工作介绍部门,找到类似于办公室助理,饭店餐厅服务,照顾孩童,照顾老人的工作,也可以做一些清洁工作,在一些交易博览会上的工作也面向大学生。对科学研究感兴趣的大学生可以找到在本系本专业协助研究的工作机会,这也许对攻读博士学位有所帮助。成绩优异者可以参与学科研究项目,这种工作不仅有意义,而且可以得到很好的报酬。
4.专业种类齐全
多元化的教育体系和广泛的专业院校,使您能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院校和专业。
5.签证率高
近年来,德国政府制定了较宽松的留学生政策,扩大了对外招生人数。德国使馆简化了签证申请手续,加强了学历审核工作,为真正有志的青年学生留学德国铺平了道路。
6.相互承认学位
中德两国新近签订互相承认学位的协定,为中国已经获得学位的大学毕业生直接进入德国大学学习提供了新的可能。
7.就业前景光明
德国大学在世界上享有很高信誉,德国大学毕业生世界各国都承认。留德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光明。随着德国经济不断地深入中国和东南亚市场,各大公司对留德毕业生的需求也不断增加,特别是高级管理部门,德国大学毕业文凭得到绝对的肯定和很高的评价。在数量繁多的国际性组织和跨国公司,留学德国毕业生备受青睐,待遇优厚,就业前景普遍看好。成绩优秀的毕业生,会很快被德国公司录用,可获得在德国的工作许可和长期甚至永久居留许可。
8.免签证旅游
取得德国签证,可以自由进出 12 个申根协议国家。这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是不可忽视的优越性之一。想去欧洲其他国家旅游,真的可以说走就走。
Ⅲ 德国经济发展模式是什么
(一)主要特点。
德国模式,即所谓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德国认为它实行的是宏观控制的社会市场经济,既反对经济上的自由放任,也反对把经济统紧管死,而要将个人的自由创造和社会进步的原则结合起来。它既保障私人企业和私人财产的自由,又要使这些权利的实行给公众带来好处。在国家和市场的关系上,它的原则是国家要尽可能少干预而只给予必要的干预。国家在市场经济中主要起调节作用,并为市场运作规定总的框架。所以德国实行的社会市场经济,实际上是国家有所调节的市场经济,以保证市场自由和社会公平之间的平衡。
(二)社会市场经济的基础。
凡是市场经济能自行调节的,都应让市场去解决。国家只是为市场的正常运作制定规则,并在市场失灵的地方进行干预。所以德国的社会市场经腿以市场为基础的。
在德国,国家基本上不规定工资与物价,也不规定具体的生产指标。这些基本上都是靠市场供求关系自动决定的。但是德国农产品的价格不是通肺场形成的,而是由欧洲共同市场规定的,为此,政府每年要补贴几十亿马克;德国铁路和邮电的价格也是由联邦政府规定的,发生亏损时由联邦政府补贴。
由于竞争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因此,德国制定了《反限制竞争法》等一系列有关法律,并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即卡特尔局(实际上是反卡特尔局),禁止企业与企业就生产、价格、销售、市场分割达成垄断协定,禁止妨碍或破坏市场的企业兼并,禁止垄断对外贸易,禁止其他损害消费者利益的垄断组织或集团;鼓励中小企业合作,积极参加竞争;保证企业有生产自由、经营自由、投资自由、雇工自由和劳资谈判自由。企业间兼并或合作协议,凡有利于竞争的都可以进行,但必须得到卡特尔局的批准,违反者将受重罚。此外,德国还制定有《反对不正当竞争法》,严惩假广告、缺斤少两、假冒商标、以次充好等不正当行为,以保护竞争者和消费者的正当利益。其他有关法律还有:《调整一般交易条件法》、《折扣法》、《附赠法》、《商标法》、《专利法》等。这些法律为市场的正常运行规定了准则。德国还对某些职业规定了进人市场的先决条件,如手工业者了零售商在开业前必须证明其职业知识。对卫生、法律咨询、会计咨询和税收咨询等部门,国家要求申请者经过专门培训并有一定的年龄标准。
德国的工资基本上也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自由形成的,由劳资双方自由谈判,签订劳资协定。德国的劳资谈判是集体进行的,一般由一个产业部门的工会联合会和雇主联合会分别代表双方就工资增长幅度等问题,每年谈判一次并签订协议。关于休假天数、解雇通知期限、加班费、奖金等问题,通常几年签订一次协议。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采取中立态度,不加干预。
(三)宏观经济管理。
在社会市场经济中,国家并不直接干预经济过程本身,但并不是说国家没有任何经济计划。德国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都有一定的经济计划,有中期的、年度的和短期的。但这些计划仅仅规定一些综合性指标,对企业并没有约束力,而要通过财政、税收、信贷等手段来进行调节。如1974年到1975年的四个短期计划中,联邦政府共动用了1000亿马克来刺激经济,对缓解这一时期的经济衰退起了一定作用。再如当前改造东部地区的计划,政府从1990年起每年在东部各州投人1000多亿马克,主要是改造铁路、高速公路、电信等基础设施,并采取税收优惠等办法,吸引私人资本参与东部的改造。
(四)德国联邦银行的特殊作用。
(五)德国的企业组织制度。
Ⅳ 德国移民条件
德国移民条件为:投资人在德国成立一家公司,最少注册资金是2万5千欧元(约合25万人民币)。
德国投资政策要求投资人在德国成立一家公司,最少注册资金是2万5千欧元。新公司可以是一家独立的公司,也可以是中国公司的子公司。
在德国设立公司获得批准成立后,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可以获得德国的居留签证,持此居留签证的申请人及其家庭,可以纳入德国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计划中,子女还可享受免费教育。
免费教育为:子女可以免费上300多所德国大学,21岁孩子以下孩子还可以领取每月160欧元左右的儿童金。
(4)德国对外投资扩展阅读:
投资移民的条件:
1、年龄
投资人的年龄在25--55周岁。
2、手续费
德国官方各部门收取的手续费共约1,000欧。
3、犯罪纪录
投资人无犯罪纪录。
4.、资金
在德国申办公司,只需要投入注册资金25,000欧元(约合人民币25万元)。
5、 经营
在德国开办的公司连续经营达到3年。
Ⅳ 我想投资移民到德国,应该怎么办
如果您在国内有公司,可以考虑去德国开公司继续经商。每个人的情况都不一样,还要具体分析才行。
Ⅵ 2018年德国对外贸易总额是多少
德国联邦统计局15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低于前一年的2.2%。这是德国经济连续第9年增长,但增长势头比之前两年大幅减弱。
数据显示,2018年德国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国内。全年国内个人消费支出增长1.0%,政府支出增长1.1%。经价格调整后,全年投资总额增长4.8%。
进出口方面,2018年德国出口增速大幅放缓,全年商品和服务出口经价格调整后增长2.4%,进口则增长3.4%。全年对外贸易拖累经济增长0.2个百分点。
从行业来看,占经济总量四分之一的工业(不含建筑业)产值增长1.0%,建筑业增长3.6%,信息和通信行业增长3.7%,贸易、交通和餐饮业增长2.1%。
2018年德国就业市场依然表现强劲。全年就业人口增加56.2万,达到4480万,增幅为1.3%。
同时,德国2018年财政盈余达592亿欧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为连续第五年实现财政盈余。财政盈余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约为1.7%。
德国联邦统计局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德国经济在2018年第三季度出现萎缩后第四季度小幅增长,由此避免了“技术性衰退”。
Ⅶ 外国投资者收购德国企业是否会受到限制有什么规定吗
德国《公司法》规定,跨国公司在收购德国企业25%或50%以上股份或表决权时,必须报告联邦卡特尔局,当收购行为可能导致德国市场被外资垄断时,这种收购将被禁止。德国时间2018年12月19日,德国联邦国会通过了《对外贸易与支法法案》的修正案,在涉及国家安全的基础建设领域与核心技术领域,将非欧盟投资者并购德国企业的审查标准,下调至股比10%。
Ⅷ 纳粹德国是靠什么走出经济
一、面对经济危机,希特勒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经济的发展。
1.积极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税收、扩大国债和实行通货膨胀
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国家税收收入由65.6亿马克骤增到177亿马克,六年中实收税款共增加了600亿马克以上。1932-1939年9月,德国国债由115亿马克上升到371亿马克。帝国银行和几家最大的私人银行是国债的主要持有者。劳动者的小额储蓄存款也被强迫投入公债。帝国银行以国债为担保大量增发银行券,1933-1939年9月,流通中的银行券由26亿马克骤增为110亿马克。这些积极的财政政策使德国国家有能力进行有规模的投资和军事订货。
2.大规模的军事采购和订货
1932年,德国的军费支出为6.7亿马克,约占当年国家总支出的十分之一或国民收入的1.5%。1933年-1939年秋的六年备战期间,德国全部备战支出在400亿马克以上,约占同一时期国家预算总支出的五分之二或国民收入的10.6%。巨额的军事订货使德国垄断资本集团获得了高额利润。以军火工业康采恩克虏伯公司为例,1932/1933年度至1938/1939年度,公司从国家接受的军事订货总值由930万马克猛升到1.45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5倍。在同一时期,公司的纯利润额则由650万马克上升到1.22亿马克,即提高了近18倍。
3.剥夺犹太人资本
希特勒等人登台以后,大量开展“排犹运动”,帮助“雅利安”财团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由于这一“运动”,共计约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通过强力没收或被迫易主的方式,全都转到了“雅利安”财阀和纳粹党魁手中。
4.强制卡特尔化
强制卡特尔化是希特勒政府扩大垄断组织统治及加速生产与资本集中的重要措施,并且比历届德国政府实施得更彻底。1933年7月,希特勒政府颁布所谓的“卡特尔条例”,规定帝国经济部有权建立新卡特尔,而一切卡特尔则有权限令局外企业合并起来。任何反对这种规定的局外企业,有关的卡特尔可以拒绝承认它们,从而剥夺它们得到原料和商品供应等权利。这实际上是在经济上宣布了它们的死刑。在这种威胁下,大量中小局外被迫合并如垄断组织,受垄断资本的直接统治。卡特尔的数目迅速增加,1930-1936年,德国已登记的卡特尔总数,由2100个增加到2500个。
5. 淘汰中小企业,扩大垄断组织
1937年,希特勒颁布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规定凡是资本不组10万马克的小股份公司应予淘汰;而新设立的股份公司,资本不得少于50万马克。结果,据德国官方统计材料,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资本不足10万马克的公司绝大部分遭到淘汰,资本为10-50万马克的公司减少一半,而资本在500万马克以上的大公司,在股份公司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931年的74.5%上升到1939年的78.8%。中等资产阶级被大大削弱了。此外,希特勒政府还强迫封闭大量手工企业和小型零售商号。从1937年起,由于局势工业的劳动力供应问题日益尖锐,希特勒政府以“清理”手工企业和小商号为由,连续颁布了若干法令,勒令所谓“负担过剩”及“经济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业和小商号停业,把数十万手工业者及小商人骗入军事工厂服苦役。据统计,到战争爆发时止,被迫停业的手工企业近20万家,小商店约10万家。 通过这种方式,德国生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大大加速了,垄断资本的势力空前加强起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各部门生产的垄断化达到惊人的程度。垄断组织控制生产的比重在钾盐、炼铁、金属加工、人造氮、水泥、制糖、化学及药品、电力等部门为95-100%,在机器及运输工具制造、人造丝、麻织业、制纸业等部门为80-95%,在优等钢生产中为60-70%资本进一步集中于各康采恩手中,到30年代末,他们已经控制了了全国股份资本总额的85%,为数众多的小业主沦于破产。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6.政府全面干预国民经济,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希特勒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化经济调节机关,1933-1936年秋,帝国经济部是最高中央调节机关。它下面设有各种专业管理局,分管各工业部门、农业、时常、对外贸易、物价等等。同时,根据1934年的“德国经济有机结构条例”,在原有企业主联合会及各垄断组织基础上,新设立了按部门和按地区的两类经济调节机构,交由垄断寡头及其亲信直接掌握。部门调节机构的组织形式是经济集团,共有四级。最上级为工业、商业、银行、保险业、动力和手工业等6个最高集团;下属44个经济集团;它们下面又分350个部门集团;最下一级则为640个专业集团。地区调节机构采取了省经济厅(下属市、区分支机构)的形式,全德共有18个。这两类调节机关都具有政府机构的权力,它们统一归帝国经济部下设的全德经济院管辖,同时,两者的地方基层组织有是同一的东西。通过各级经济集团和省经济厅系统,在有关中央专业管理局的协同之下,垄断资本和希特勒政府企图自上而下地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双重交叉控制。另外,1933年7月,在帝国经济部下面还设立了“德国经济总委员会”,它是由垄断寡头直接把持的备战经济总参谋部,拥有很大权力,负责指导国家经济政策和法令的制订工作。 至此,希特勒政府的经济调节机构已形成为一个自中央到地方的庞大体系,按军事化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1936年秋,“四年计划全权督办”戈林又设立了一个调节机构“四年计划全权机关”,引起了两大机关职能的重复。 有计划的经济使德国的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美。1932-1938年,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1933年-1939年,德国军火生产增长11.5倍。但同时,德国的部门经济却出现了不平衡。在军火工厂加紧制造武器的同时,德国的纺织及制鞋工业的半数设备被闲置起来。在农业方面,帝国粮食局及其下属的数万个基层机构,是希特勒政府干预农业活动的基本工具。不过全部的农业事务,包括播种面积及作物类别、农业就业人数、化肥的分配、饲料的购买、农产品义务上缴数量、农产品价格、经营农产品贸易的利用额、农户的收入,甚至农民自己留用的脂肪量及运送给城市亲友的蛋品数量等,都受到国家的控制。 希特勒政府时期的德国粮食产量基本停滞在30年代初期的水平上,1937-1938年,年均粮食进口量与20年代差不多,约在400万吨上下。
7.一方面加强和扩大国家所有制,另一方面将国有财产转到私人垄断资本手中
希特勒政府时期,德国国家所掌握的股份资本绝对和相对额都增长。1932-1939年,“国有的”股份资本额,由29亿马克提高到36亿马克,它在全国股份资本总额中的比重,由13.2%上升到17%。1939年,德国国家垄断资本共计248亿马克,占全国总资本的五分之一。 在扩大国有化的同时,希特勒政府还执行了国有财产重新私有化的政策。在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当时的德国政府为挽救一系列垄断资本集团,以优惠价格收购了柏林各大银行的大部分股票和一系列大工业公司的部分股票。随着这些企业的扭亏为盈,希特勒政府把国家持有的巨额股票廉价卖给有关的私人垄断资本集团。在德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同时,垄断企业同政府的结合也加强了。企业主职能与国家官僚职能达到了高度的融合。
8.扩大对外贸易
1932-1938年,德国在保加利亚、希腊、匈牙利、罗马尼亚及南斯拉夫等国的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分别提高了三分之一至三倍不等。1929-1938年,德国对外投资急剧上升,由12亿美元增加到40亿美元。1933年5月,德、法、比、卢等国钢铁垄断组织又联合成立国际粗钢输出协会,从而恢复了国际钢铁卡特尔。在国际钢铁卡特尔和国际铝卡特尔中,德国垄断组织也分别拥有近五分之一的出口份额或股份额。
9.兴办公共工程
希特勒政府头两年(1933-1934年)用于兴办公共工程的开支共约50亿马克。其中最大的是建筑公路,主要是高速公路,16.1亿马克,其次是修建公共建筑物与住宅(后来不少成为兵营)约7亿马克,开垦荒地与改良土壤等约7亿马克,整治河道、开凿运河和架设桥梁等3.5 亿马克,修复和更新铁路设备约5亿马克;对参加公共工程的私人发放补助金和减免税金约6-7亿马克。
二、货币新经济政策
1.拒绝接受国外借款,以生产为德国货币的基础,而不以黄金为本位。
2.用直接易货的方式来进行进出口贸易。
3.停止所谓“外汇自由”,即准许在货币方面实行赌博并按照政治情况,把私有的财产由国移到彼国。
4.当有了可以工作的人力和物资时,就制造货币,而不向外国借债。
三、社会福利政策
1.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增加和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
2.扩大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修建了一批疗养院和旅馆,使工人享有过去只有资产阶级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
3.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以上措施对于起动处于危机最低点的德国经济,减少庞大的失业人数,起了很大作用。客观评价希特勒,不能抹杀他对德国经济的贡献,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得二十年前惨败的德国,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