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看帖子的时候看见监管要求明确“四条红线”,是啥意思
去网络一下吧,这个东西太抽象了 很少有人知道的啊
② 互联网金融四条红线是谁最早提出的
主要包括四条红线:
一是要明确平台的中介性;
二是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
三是不得搞资金池;
四是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③ 谁懂p2p监管四条红线,怎么看的有没有知道的呢
四条红线就是要明确平台的中介性;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对于投 资 者来说是保障自身利益的必须条件了
④ "四条红线"指的是什么
四条红线有多种说法,如:
信贷四条红线:
明确平台的中介性质。
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
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运作
不得非法吸收公众资金。
⑤ p2p监管四条红线是啥意思啊有没有知道的呢
P2P平台的4条红线包括
⑥ p2p十大监管原则及四条红线个人见解跟心得哪位大神能写出来
网贷平台资金进行第三方托管平台有效解决了平台随意挪用投资人资金的问题,也提高了平台的跑路成本,这在客观上降低了平台跑路的概率,但是在第三方托管的模式下,如何防止平台通过造假来解冻托管资金的问题,仍然需要业界和监管部门共同探讨。
互联网金融监管要求:
P2P网贷平台发展 四条红线不能碰:
一、要明确平台的中介性;
二、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
三、不得搞资金池;
四、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P2P十大监管原则:
一、是P2P监管要遵循P2P业务本质,所谓业务的本质就是项目要一一对应,P2P机构不能持有投资者的资金,不能建立资金池,我们P2P不是经营资金的金融机构;
二、是要落实实名制原则,投资人与融资人都要实名登记,资金流向要清楚,各国都对开户有非常高的原则要求,避免违反反洗钱法规;
三、是要明确P2P机构不是信用中介,信用中介要承担信用风险,也不是交易平台,是信息中介,P2P是为双方的小额借贷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应当清晰其业务边界,应与其他法定特许金融服务进行区别;
四、是P2P应该有一定的行业门槛,P2P信息平台作为分析、遴选新闻信息、提供参考性的信用分析有很强的专业性,应有一定的门槛,对从业机构应该有一定的注册资本,高管人员的专业背景和从业年限、组织架构也应该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对他的风险控制、IT设备、资金托管等方面也应该有一定的资质要求。P2P机构应做好风险评估、风险提示和投融资限额的规定;
五、是投资人的资金应该进行第三方托管,不能以存款代替托管,托管是独立的监管行为。同时尽可能引进正规的审计机制,P2P机构自己不能碰钱,这也是为大家避免非法集资的行为;
六、是P2P机构不得为投资人提供担保,不得自身为投资人提供担保,不得为借款本金或者收益作出承诺,不承担系统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只是信息的提供者,不得从事贷款和受托投资业务、不得自保自融,这也是避免非法集资、诈骗等行为。
七、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要盲目追求高利率融资项目,我们很高兴看到现在规范P2P机构融资的利率已经在逐步的下降,也接近了合理的水平;
八、是P2P行业应该充分信息披露、充分的提高信息披露的程度、揭示风险,既要向市场披露自身的管理和运营信息,也要向投资者做好风险提示,开展必要的外部审计;
九、是P2P投资者平台应该推进行业规则的制定和落实,加强行业自律的作用;
十、是必须坚持小额化,支持个人和小微企业的发展,项目一一对应的原则。
以上就是,互联网政策监管对网贷平台的规范和要求,网贷政策的监管是对投资人的一种保障,更是对P2P平台的严格规范和约束,作为投资人也要及时关注网贷监管相关的资讯,才能做到投资放心,对网贷平台的好坏心里有数。
⑦ 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李世镕讲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四条红线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划定耕地、基本农田、城市建设用地开发边界、生态保护四条红线
⑧ 21号新出的P2P四条红线是什么意思
P2P平台的4条红线指:要明确平台的中介性;明确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防止不法分子欺骗大众,圈钱逃跑。
⑨ 国家统计局规定的“四条红线”具体是哪四条
1、坚持“先进库、再有数”,绝不自行修改名录库;
2、坚持由企业独立报专送真实的统计数据,绝不干预属企业独立报送真实数据;
3、坚持由企业自己上报联网直报数据,绝不代填代报企业数据;
4、坚持由企业修改差错或补填不完整报表的原始数据绝不自行修改企业任何数据。
⑩ 2016年统计怎样围绕经济社会会发展搞好服务
一是全面提升统计服务水平。着力突破传统统计服务模式,在创新服务决策、服务发展等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和有益的实践,开创了服务领导有新提升、服务公众有新突破、服务企业有新成效的良好局面。统计监测预警范围扩大。针对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加强对工业、投资、能源、房地产、贸易等重点领域敏感指标的监测预警,实现对经济动向的跟踪监测和快速反映。深入研究《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完成5大类30项53个定量指标和一个评判指标的搜集测算、结果分析及图示制表工作,科学地描述、评价和引导全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扎实做好省“八项工程”、“民生六大体系”、“节能双控动态跟踪零距离”系列活动、文化发展绩效考核、科技人才、幸福都市、二十强街镇和百强村等监测统计。全力做好288个重大投资项目和青奥配套项目的统计监测和住宿、餐饮、旅游等热点消费统计监测。统计分析质量不断提高。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成立统计分析小组,进一步完善以横向比较、专项调研、区县分析为内容的菜单式统计服务机制,加大对企业的调研密度,定期召开部门座谈会、数据联席会和经济形势分析会,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统计分析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增强。全局共撰写统计分析等各类统计产品300余篇,有20多篇统计分析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主动拓展部门合作。主动加强部门沟通协调,先后开展国民经济“十二五”规划中期评估、农业现代化、季度旅游收入评估、重大项目专项督察、会展业和文化产业统计等工作,联合发布南京人口发展报告、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等。
二是全面加强基层基础建设。统计基层基础是统计工作的“基石”,是现代化服务型统计的根本。全面开展基层统计规范化建设。按照“起步好、标准高”的要求,精心组织开展了县区、镇街(开发区)和联网直报企业三个规范化达标创建工作和农村统计工作整体推进工作。我市11个区已全部通过达标验收,68个镇街(开发区)、2733个联网直报企业、3个市级重点部门通过达标验收。全面实施“1+9”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坚持制度规范、全程管理、统计检查三位一体,建立完善了工业、能源、投资、贸易等专业统计数据质量考核办法,建立完善了专业联动、上下协调、部门协作的一体化核算组织模式,切实推动方法制度透明化、计算过程规范化、核算结果公开化。认真开展统计执法检查工作。切实加强“四条红线”执行情况的执法检查工作,扎实开展以单位名录、数据质量和相关工作落实状况检查为主要内容的“三查”工作。采取市、区、镇街三级联动的方式,开展全市统计系统行政执法大检查工作。有序开展统计督查和统计监审工作,对11个督查地区、397家企事业单位开展专项执法检查,其中立案查处32起。
三是深化拓展四大工程建设。建立健全责任落实机制。先后建立了“四大工程”建设技术联络员制度、企业一套表工作分级职责制度、市局内部各职能部门企业一套表业务分工制度,明晰和规范了市、区、镇街统计机构及各专业在一套表制度联网直报下统计调查工作方法和工作标准,保障了一套表工作的顺利实施。规范“四上”企业申报流程。结合省局要求和全市实际,从任务内容、业务目标、职责分工、工作流程、措施保障等方面,制定了“113” 工作体系(即编制1个审批操作指南,出台1个审批暂行办法,落实督促检查、跟踪准“四上单位”变动情况、加强教育培训等3项措施),进一步规范了 “四上”企业审批流程,我市标准以上的一套表调查单位已达11077家。全力推进统计“四大工程”南京配套项目建设。突出服务业、金融业、文化产业、目标考核、跟踪监测等业务需要,建成统计“四大工程”南京配套项目,顺利通过专家组验收,实现了统计设计、采集处理、整合加工、分析服务的全流程覆盖。
四是不断提升统计业务能力。全面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创新建立了党委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牵头、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和有关单位共同参与、具有南京特色的文化产业统计工作机制,创新制订了《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统计制度》;初步建立了包含文化产业基本单位、文化产业发展考核、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决策等方面内容的文化产业统计信息平台;开展了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名录库单位核查工作,核查单位23432家,国家最终认定14738家,比国家下发核实单位12878家净增加1860家,增长14.4%。全面破解园区统计综合改革难题。制定和下发了《南京市强区县(园区)统计综合改革实施意见》和《南京市强区县(园区)统计综合改革统计数据调整办法》,通过“出思路、出培训、出技能”等系列活动,分专业实施了名录单位界定、历史数据调整等工作,并顺利实现了全市及各专业的开发区在地统计工作。全面推进服务业统计调查新机制。研究制订适合我市服务业发展要求的1+4+3服务业统计调查新机制(即一个通知:《关于认真组织做好服务业企业20xx年统计年报和20xx年定期统计报表工作的通知》,四个制度:规模以下服务业、部门服务业、年收入200万元以上行政事业单位(社团)和运输邮电业四个报表制度,三个办法:部门服务业、区县服务业统计数据质量管理控制办法和服务业统计工作考核评比实施办法),有力促进服务业统计工作的推进落实和数据质量的提高。全面完成2053家重点服务业企业清查核查工作和1820家规下服务业企业及3251家经营性事业单位(社团)的调查模底工作,全市服务业调查单位数达7082家。工业(能源)、投资、贸外、服务业、社科、人口、农村、法规、综合、核算、普查等处室在推进统计改革、提升业务水平等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办公室、信息处、人教、监察、党委等处室在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机制等方面也取得不少新成绩、好经验,共同推进了全市统计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