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美国1 9世纪的第一个期货市场的建立是为了农产品交易,这有何意义
这个是CBOT
是芝加哥商品交易所。
大概是有86名商人在咖啡馆成立的。
当时芝加哥是美国农专业的,,那属啥。反正就是芝加哥的土地肥沃,出产许多农产品,不过由于天气原因,自然灾害,每年的价格都会有巨大的波动。
于是人们就开始先签订远期合约,这样就可以规避价格的波定,后来远期合约可以转让了,于是就成了期货交易。
意义就是规避风险,对于农民来说,不管明年的天气如何,都会以合约上的价格成交。比如说第二年丰产,价格自然很低,不过由于事先有合约,所以不管现货价格是多少都会以合约价格成交。他放弃了可能有的更多盈利,但是也不会遭受损失。
对于购买的商人来说,不管第二年现货价格有多高,都会以合约价格成交。
他也放弃了以更低价格购买的可能性,但是也避免了价格上涨带来的亏损。
意义就是规避风险,期货本身的意义就是:发现价格和规避风险。
风险后来给投机者承担了,投机者也可能赚到钱,因为生产者和购买者放弃了可能的收益。
Ⅱ 如何才能炒美国的期货
有两种交易方法,一种是去经纪公司,一种是对赌公司
在经纪公司开户好像内要去美国开户,这样你容的单子是拿到芝加哥,纽约期货交易所中成交的,成交过程执行竞价机制
也可以一些对赌公司开户,这种交易和我们做的模拟交易差不多,单子不拿出去,价格和实际价格一样,只是模拟的钱本来就有,实盘的钱需要自己入金,这种成交做市商是有风险的,一般有不少的点差,一些外汇平台,黄金平台,纸黄金都是采用的这种方法,现在还听说有“炒”上证指数的,肯定也是这样了
Ⅲ 美国农业以什么为主
美国农业主要由种植业和畜牧业构成。
种植业:
谷物生产包括:玉米种植、小麦种植、高粱种植、燕麦种植、大麦种植、稻米种植。
经济作物生产包括:大豆种植、棉花种植、烟草种植、牧草种植、蔬菜和水果种植。
畜牧业:
饲养牛、猪、鸡为主。
三、专业化农业区的构成和分布
1、乳酪带:五大湖以南和东北部地区
2、玉米带:美国中部乳酪带以南
3、 小麦带:大平原中部(冬小麦)和北部地区(春小麦)
4、 棉花区:北纬35°以南地区
5、 混合农业区:棉花带和玉米带之间
6、 山地放牧和灌溉农业区:西部落基山地和高原、盆地广大地区
7、 太平洋北部小麦和林牧业区:北纬40°以北
8、 太平洋南部水果、蔬菜和灌溉农业区:加利福尼亚州
9、 亚热带作物带:墨西哥湾沿岸和佛罗里达州
Ⅳ 美国1 9世纪的第一个期货市场的建立是为了农产品交易,这有何意义
期货两大功能就是.
发现价格和套期保值 .
最开始建立农产品.
是因为当时回没有良好的农产品储答存设施.
所以在收获季节里.大量的农产品上市.
价格就会超低.这样会伤害农民的利益.
而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
农产品又供不应求.
价格又会直线上升.
价格的这样大起大落不利于市场发展.
所以.为了在一定程度的对供求双方都有利.
就产生农产品期货市场.
还有你说的纸和铅笔为什么没有?
因为上市的品种 .要有较好的流通性
有流通的价值.
纸和铅笔没有流通价值.
Ⅳ 怎么才能做美国期货
美国期货主要是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纽约商品交易所,前者交易工业原料,后者交易农产品为主,到美国当地的期货公司开户和签订协议就可以做了。
Ⅵ 为什么CBOT首先选择农产品作为期货交易品种
CBOT:即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英文全称:Chicago Board of Trade
其发展历史为:19世纪初期,芝加哥是美国最大的谷物集散地,随着谷物交易的不断集中和远期交易方式的发展,1848年,由82位谷物交易商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该交易所成立后,对交易规则不断加以完善,于1865年用标准的期货合约取代了远期合同,并实行了保证金制度
。芝加哥期货交易所除了提供玉米,大豆、小麦等农产品期货交易外,还为中、长期美国政府债券、股票指数、市政债券指数、黄金和白银等商品提供期货交易市场,并提供农产品、金融及金属的期权交易。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玉米、大豆、小麦等品种的期货价格,不仅成为美国农业生产、加工的重要参考价格,而且成为国际农产品贸易中的权威价格。
Ⅶ 农民如何利用期货市场
从理论上讲,农民与商业性的公司一样,能够通过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来分散农产品价格风险。例如,在存在期货市场的条件下,农民在播种小麦的同时,可以预先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他预计的小麦产量数量相等的小麦期货合约。如果收获季节小麦价格下跌,农民在期货市场上的收益将能完全或部分弥补在现货市场上的损失。
一、 美国期货市场十分发达,农产品期货品种丰富,粮食生产者、加工者以及中间商都积极参与期货市场
美国农民参与期货市场的方式有多种,大的农场主资金实力雄厚,信息来源充足,可以直接参与期货市场,但大多数农民则是通过合作社的形式间接参与期货市场。据统计,美国目前有近2000个谷物合作社,控制了国内谷物销售量的60%。农民一般预先和合作社签订合同,将粮食按某一约定价格销售给合作社,合作社则通过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
从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来看,农民直接利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的比例并不高,最近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只有不到10%的生产者用套期保值管理他们的价格风险。为什么期货市场作为一种有效的价格风险管理方式而农民却很少使用呢?
(一)风险管理具有多种替代手段
农民有许多途径管理农业风险。他们能够调整财务结构而使企业价值最大化。实际上,生产者大多数根据经营规模、对资源的控制程度等使用多种不同的策略和工具。
1.组织化经营。组织化经营是对付不确定性的一种制度安排,农业企业化(组织化),不但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也使不确定性减少。建立农业契约一体化组织(公司+农户),一方面可以稳定订单企业的原料收购,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同时也将农户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借贷风险转嫁给订单企业,双方在契约组织关系的互动中,获得双赢的结局。这种风险转移方式是把风险内在化,即在组织化经营的成员内部进行分配,但市场价格的风险依然在组织内存在。
2.分散化经营。市场主体在面对农产品价格的不确定性风险,为保障未来收益,往往采取分散化经营的方式。农民多元化经营和金融工具的管理有些相似,如共同基金的管理人一般同时持有多种股票,分散和限制了持有单一股票的风险。多元化的策略只能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3.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的基本原理是分担风险、分担损失。即由处于同等风险条件下的多数未遭受损失的投保人均摊少数遭受损失的经济损失。农业保险方式的主要困难在于,农业风险具有大面积同时发生,风险损失大等特点,保险公司承保困难。另外,由于农户规模较小,对保费支付存在困难。
(二)通过合作组织分散风险
合作社由农民自发创立,自愿参加,并且由农民自己控制。合作社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农民销售粮食,回避价格风险。美国玉米有70%由农业合作社代农场主销售,美国最大的谷物销售合作组织谷物联盟收购的玉米就占美国玉米产量的45%。农场主并不直接进行期货市场交易进行风险回避,而是通过中介组织和粮食收储公司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他们间接地利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来指导生产,以避免生产失误而带来的风险。
(三)农民生产规模的限制
除了部分规模比较大的农场主以外,直接进行期货交易的农民比较少。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卖出一份期货合约所必需的农产品数量,必需的基础条件(如硬件、网络系统、期货知识等),以及进行交易所需要的资本金。
(四)期货市场仍存在风险
大多数农场主认为,参与期货交易的套期保值,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现货市场上的价格风险,但是他们仍然会面临期货交易中的基差风险、保证金和追加保证金的风险,由于生产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交易者在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交易头寸差异的数量风险等。
二、我国农民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的难点和对策
农民可以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转移现货市场的价格波动的风险,以获取稳定的收益。通过农产品期货市场功能的发挥,农民的利益受到保护。我国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已逐渐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市场功能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许多有远见的生产者已经认识到期货市场的作用,积极参与和利用期货市场,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根据国外的经验,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还远远不够,农民对期货市场的直接利用还需要作出很多的努力,关键是农业中介组织的发育。
(一)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是农民价格风险转移的需要
应该说,我国广大农民是需要农产品期货市场的。目前,我国大部分粮食品种已经放开价格,棉花也逐步实现市场化改革,市场经济活动无不充满了风险和不确定性,尤其是农产品,生产周期长,受天气影响很大,天灾减产无收,丰收了粮多价贱愁卖,市场价格波动给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很大风险。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农民将面临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价格波动将更加剧烈。
(二)制约我国农民直接使用期货市场的原因
1.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而小规模的生产组织形式同集中而大宗的期货交易方式相矛盾。现阶段这种主体分散、规模小、对市场信息了解程度低、交易费用高的状况,决定了我国广大农民只能直接进入初级农贸市场,不可能直接进入较高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更不用说进入期货市场做套期保值交易。
2.农民偏低的文化层次同期货交易的专业性相矛盾。我国有数亿农业人口,文盲比例较高,总体上文化程度较低。我国多数农民尚未达到初中文化程度,难以理解期货市场的运作机理和交易方式,更不用说亲自操作了。
3.传统的小农意识同开放的期货大市场相矛盾。我国广大农民的观念守旧,商品意识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化的期货市场的要求。
(三)农民利用期货市场的途径
农民是农产品现货市场的主体,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农民进入期货市场,就很难说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发育是完善的。但是,在今后较长的时间内要使一定数量的农民直接从事期货交易是不现实的。农民利用期货市场的关键是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参与期货市场,从而解决小生产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1.发展农民合作组织。美国、日本都有农民合作社,为农民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提供了便利条件。我国农民无论从知识层次上,还是资金实力上,都不具有直接参与期货市场的条件。因此,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根据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农业发展的特点,鼓励农民成立各种不同类型的农民合作组织,由农民自己经营管理,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民利用期货市场规避风险,并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市场信息和有价值的建议。
2.开展“公司+农户”的订单农业。“公司+农户”就是实力雄厚的农产品收购企业在生产前以期货价格为依据与农民签订远期收购合同,农民通过订单,把价格风险转移给订单企业,从而化解农民可能面临的风险。但是在“公司+农户”或定单农业模式的运行过程中,签约的企业却承担着巨大的经营风险。而期货市场则可以为订单企业提供一种对所签订的合同进行套期保值的可能,通过期货市场的运作企业可以把价格风险分散、转移给众多的市场投机者,期货市场可以成为订单农业中价格风险的最终“出口”。这就需要大力培养农产品流通企业运用期货市场的能力。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近几年出现的各类流通合作组织和代理商,可以为农民架起通向期货市场的桥梁。
你可以百渡里搜套期保值,必须要先搞懂套期保值。
Ⅷ 美国的“农业”市场到底有多强大
美国只有三万农民,但他们生产的粮食产量能够20亿人食用。换句话说,一个美国农民可以养活七百人。美国约有三亿人口,只需要四十万农民来养活他们。四十万人口,算上儿童,将有一百万人,相当于中国的一个县城。为何美国有如此强大农业生产能力,我们就以下几点来看。
1、美国有优良的自然条件和可耕地很大。美国的国土面积与中国相似,但山区面积并不大。从墨西哥的南到南从加拿大的南到南部再到加拿大的南部,可以水平地看到美国领土。在美国,耕地面积是山区和沙漠的两倍多。美国的人口总数较小。美国地广人稀,人均耕地是中国的几倍。因此,美国农民根本不需要管理山区。
所以说美国农业的强大离不开强大资源、技术等各方面的支持,这个值得我们借鉴。
Ⅸ 北京时间我每天的几点可以看见美国农产品期货交易用博易大师就能看见吗
现在晚上10:30就可以了
Ⅹ 美国的农业是怎么经营的
美国农业的主要特点
(一)标准化生产方式不仅是食品质量安全的保障,同时也是坚实的技术壁垒.为了确保农产品和食品的质量安全,美国联邦政府建立了包括农业部(食品安全及检验服务局,谷物检验、包装、储存管理局,动植物检验服务局)、食品药物管理局、环保署,卫生部等在内的诸多行政管理机构,各州县市也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上下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行政管理机制,各类农产品生产都有具体的量化标准,标准化生产方式已完全普及。美国政府非常注重通过法律法规加强管理,在标准化生产方面逐步完善了相应的法规。如《联邦鸡蛋生产检验法》、《联邦肉类检验法》、《联邦家禽生产检验法》,《联邦公共健康服务法》、《饲料法》、《肥料法》、《鱼类检验法》等,其中把食品安全管理放到了突出的位置,确保了食品安全和市场秩序,同时也为国外农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建立了坚实的技术壁垒。美国联邦政府有关部门及相关机构依法对食品安全行使监督职能,各项职责非常明确,监督分工十分具体。如食品安全检验服务局,对其生产的鱼类、谷类以及动植类产品是否符合质量要求,环保署在生产环节中是否对空气、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构成污染,都要进行严格监督。对没有达到标准或违规的生产者进行严厉的处罚;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而生产和销售产品的公司,一经查实,立即依法予以重罚,一直罚到倾家荡产为止。同时,在监督中强调科学性、公开性和透明度,建立有序的预防机制。
(二)农业合作社为农业高度集约化经营做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农业的最大特点是高度集约化经营,而农业合作社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合作社连接千家万户的农民和千变万化的市场,较好地解决了生产与销售之间的衔接,同时,还避免了同一产品在不同生产者之间的价格竞争,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美国的农业合作社是个体农场主(农户)为了增强经营活动能力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完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三位一体互助合作经营性质的组织,拥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职能,其组织成员由合作社董事会,理事会选聘使用。农业合作社不像私营公司以营利为目的,也不像政府部门可以提供无偿服务,而是在商品交换原则的基础上,以社员获益为基本宗旨。
作为农民的组织代表,农业合作社的主要作用是:
(1)负责同政府、议会、工商界以及外国机构的对话、谈判、维护农民的共同利益;
(2)承担宣传和推销农副产品的任务;
(3)负责组织农业信息传播以及与社会其他行为建立联系;
(4)对国家农产品检疫,食品立法等提出建议。
(三)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独具特色
农业教育、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是美国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早在20世纪30年代即建立起了集教育、科研、推广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三结合体系。包含三个层次:在联邦一级农业部设有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个局。农业部还下设一个农业科技研究中心,该中心在各州设有120多个专业研究所,主要分布在各州大学内。大学内设有农业实验站和农业推广站,往往集教学、科研、推广三个职能为一体。在县一级设有州立大学派出机构推广站。
这种三结合的体系密切合作,使美国农业科技推广呈现这样几个基本特征
(1)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州立大学每年都要向农业部门培养和输送一大批高级农业人才,这些人员充实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有的还直接当了农场主。
(2)确保农业科研成果源源不断地向农业生产领域输送。大学纳教授既从事教学也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在大学的实验室,应用研究由大学研究所和实验站共同完成。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推广人员将农民的实际需要迅速反馈,使得农业科研成果有针对性并且源源不断地进入农业生产领域。
(3)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运用速度加快。美国现有约3000多个科技推广机构,他们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在及时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推广给农民的同时,也将农民的要求带回大学和科研部门,从而缩短了科研成果开发和推广周期,加速了科研成果向生产成果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