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看,细细品,或许你能豁然开朗起来。。。。。) 在接下来的文字里,我会提出一些看起来与众不同,甚至在正统的“投资者”看来有些离经叛道、听起来惊世骇俗的观点。我希望认同我的朋友继续读下去,不认同我的朋友一笑置之,不要较真,也不要企图通过辩论来改变我的看法,更不要愤怒地谩骂。对我的观点抱一丝宽容和同情的态度,将是我非常乐意见到的。因为我这些言论是深思熟虑的。我说的不一定正确,也不一定说出了我所知道的全部,但我保证我说的全是实话。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你有十年以上的股票理论和实战功底,我这些文字对你来说也许更容易理解;如果你是初学者,虽然过一段时间再来读这些文字更为合适,但是现在不妨先跟随我的思路读下去。为了化繁为简,有些地方我将不得不采取直接给出结论的做法。因为做股有许多流派,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会有“专业人士”站出来“批评指正”,很抱歉那样的探讨恐怕会使这本书偏离主题而在枝节问题上走得过远。大家记住这里说的都是我个人的看法和认知,有些地方乃至整体上不符合你的思想观念那是再正常不过的。 我们不得不从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入手: 什么是股票?股票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看起来是那样简单、基础,但是两百年来却是愈辩愈模糊。在投机客看来,管它什么股票、商品期货、石油、美元乃至股指期货,统统给它们取了个统一的名字,叫做“筹码”。“筹码”者,金钱魔术师之道具也!在电子交易的时代,你叫它们电子符号、游戏砝码也行。同样是这些电子符号,在“价值投资者”眼里,它们却具备了贵族的血统:他们的“一股”代表一个企业,代表这个企业的企业文化和行业地位、代表该企业董事长的个人魅力、代表该企业的投资价值和发展前景、代表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总之它被赋予了太多的神圣意义。在无神论统治下的国度,“价值投资者”对他们购买的那“一股”所抱持的感情和期待与神的子民对神的崇拜有相似之处。 众所周知,美国当代股神沃伦.巴菲特是“价值投资派”的集大成者。他的老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和菲利普·费雪则是价值投资派的开山鼻祖。人们都知道巴菲特和他的两位老师并不完全相同,两位老师之间也有所不同。但可以肯定的是,巴菲特、格雷厄姆和费雪这三个人对价值投资理论做出了开创性贡献,从而走出了一条和以“道氏理论”为指引的技术分析路线完全不同的侧重个股研究的新道路。他们的理念和方法深深的影响了后来在华尔街叱咤风云的顶尖投资大师威廉·欧奈尔和彼得·林奇等人。然而不幸的是,美国的投资环境是独一无二的,就象巴菲特本人是独一无二的一样。是美国造就了巴菲特,是在美国的经济土壤上诞生了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就象香港造就了李嘉诚、台湾造就了王永庆一样。这些人在中青年时期只要换个位置、挪挪窝,就会象盐碱地里种植的庄稼一样无声无息地死掉。个人认为,在美国之外的其它各国照搬价值投资理论,下场正是如此。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能象美国那样充满勃勃生机和几乎无穷无尽的创新力,以及在创新力基础上维持如此之久的经济繁荣。看看那些执世界各行业牛耳的伟大企业,那些曾经高速成长的“百倍股”、“千倍股”,成批成批地诞生在美国:微软、英特尔、思科、通用电气、沃尔玛……不胜枚举;除此之外还有成百上千以“十倍股”面目出现的中小企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诞生了格雷厄姆和巴菲特这样的人物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尽管格雷厄姆将他一生的经验和理论都无私地写在《证券分析》、《财务报表解读》和《聪明的投资者》三本书中,但是后人能象它的作者一样掌握这些弹性很大的理论吗?巴菲特则是迄今为止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年长的企业家、金融家和投资家,他一生的经验,又有什么办法可以传授给后人呢?这些人500年未必能够出现一个,他们是不可复制的!“价值投资派”的信徒们有集体沦为“伪价值投资者”的危险。 好在世界上业绩突出的顶尖交易员没有几个是价值投资者 ,他们多数属于本书将要重点讨论的另一类人——以维克多.斯波朗迪为代表的“专业投机者”。迄今为止,他们的队伍之庞大、业绩之出众,普通的“价值投资者”难以望其项背。尤其重要的是,以维克多.斯波朗迪为代表的“专业投机者”所取得的成就是可以复制的,他们的分析方法也是能够通过培训来传授的(指初级的、基本的内容,高级的技术和经验还是得靠自己领悟)!因此这时常争吵、争抢“正统”的两派哪个更适合中国投资者已经不言自明:在中国,专业投机,才是踏浪股海的王道!综上所述,得出一个石破天惊的结论:国内所谓的“价值投资者”们可能是一些连做股票的门都没进入的一些人。他们中的部分人虽然赚到了钱甚至是大钱,但是他对自己所赚的钱很不自信,因为他不知道能否在下一次交易中复制自己的成功!所谓的长期持股的信心也经常因为盲目和缺乏方向感而倍受考验和煎熬,在做假成风的中国股市这种矛盾错乱的心情更为突出。他们是盲目的,更是懒惰的。
Ⅱ 有什么期货方面新书推荐没有
期货市场技术分析和日本蜡烛图技术
Ⅲ 金融学(银行与国际金融)和金融学(公司金融)是不是一个专业
在国内一般认为是一个专业,但是这两个是不同的研究方向。
金融学(银行与国际金融):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为银行和证券投资等金融经济领域,培养符合国际规范化要求的金融管理人才,以适应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培养掌握现代金融学基本理论和金融管理技术与方法,熟练掌握国际金融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政策法规,熟悉国内外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及贸易结算业务,具有较高英语水平及计算机操作能力的,能在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基金业、上市公司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单位从事金融、理财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主要专业课:货币金融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国际金融与管理、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学、证券投资学、保险理论与营销、汇率理论与外汇交易、国际结算、期货投资分析、信用管理、个人理财、金融模拟与实验等。
就业方向:在各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和租赁公司、期货经纪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管理部门及上市公司从事金融、理财及其他经济管理工作。
公司金融学(Corporate finance),又称公司财务管理,公司理财等。它是金融学的分支学科,用於考察公司如何有效地利用各种融资渠道,获得最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形成合适的资本结构(capital structure);还包括企业投资、利润分配、运营资金管理及财务分析等方面。它会涉及到现代公司制度中的一些诸如委托-代理结构的金融安排等深层次的问题。一般来说,公司金融学会利用各种分析工具来管理公司的财务,例如使用贴现法(DCF)来为投资计划总值作出评估,使用决策树分析来了解投资及营运的弹性。
公司金融学主要研究企业的融资、投资、收益分配以及与之相关的问题。对于英文CorporateFinance中国有不同的译法,或译为“公司财务”,或译为“公司理财”,或译为“公司金融”。显然,就中文的字面来看,“财务”、“理财”和“金融”这些概念是有显著区别的。一般而言,企业的“财务”或“理财”是以现金收支为主的企业资金收支活动的总称,是建立在企业的会计信息基础上加以管理的。而公司金融所研究的内容要比此庞大得多。一是它不再局限于企业内部,因为现代公司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金融系统,所以,必须注重研究企业与金融系统之间的关系,以综合运用各种形式的金融工具与方法,进行风险管理和价值创造。这是现代公司金融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二是就企业内部而言,公司金融所研究的内容也比“财务”或“理财”要广,它还涉及与公司融资、投资以及收益分配有关的公司治理结构方面的非财务性内容。
Ⅳ 什么是金融交易学(第二卷)
《金融交易学:一个专业投资者的至深感悟(第2卷)》是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继《短线点金》、《版黄金游戏权》,以及《金融交易学——一个专业投资者的至深感悟》(第一卷)之后,为广大读者精选推出的新一系列投资畅销书。《金融交易学:一个专业投资者的至深感悟(第2卷)作者——投资家1973——在股市和期市实战13年的经验结晶和人生感悟,部分篇章曾在作者新浪博客和一些股票论坛上发表,并在《金融投资报》“周末证券”专栏连载,受到广大投资者的好评和热烈追捧。正如《金融交易学:一个专业投资者的至深感悟(第2卷)》作者投资家1973在序言中所指出的:“《金融交易学》在继承道氏理论、k线定式和形态学等传统技术分析理论的同时,推陈出新、不避禁区。”《金融交易学》(第二卷)以作者百万字的操盘笔记为基础,高度、全面地概括了股市、期市、外汇市场韵投资技术与策略,从大局观,到多空临界点;从趋势分析,到高胜算图形定式,系统地逐一解开市场的迷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战胜市场,从这里开始!
Ⅳ 大家帮忙推荐几本关于经济和股票方面的书,最好通俗易懂,然后有实战结合的!
约翰·墨菲的《金融市场技术分析》,该书被称为技术分析的圣经。
简介如下:
约翰·墨菲是美国的商品期货技术分析师,从事技术分析超过30年时间,现担任哥伦比亚国家广播公司 CNBC电视台的期货技术分析师,曾任美林证券公司分析研究主任、商品研究局的高级技术分析编辑、市场技术分析家协会(MTA)理事、纽约金融学院教授。 约翰·墨菲对全球市场技术分析的杰出贡献,在1992年10月的第五届;世界市场技术分析家联盟(MTA);上,荣获该联盟的首届年度大奖,2002年再 次获得;技术分析突出贡献奖”。约翰·墨菲著的《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被视为技术分析的“圣经”。
1999年,约翰·墨菲将《期货市场技术分析》重新修订,并改名为《金融市场技术分析》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约翰·墨菲作为技术分析界的大师级人物,对于技术分析的境界有独特的看法,技术分析的内涵远比用心拼 凑的一组专业资料丰富,因为正是不同的研究途径和专业领域的美妙结合才造就了技术分析。为了讲清楚它的来龙去脉,至少要把10多种研究领域有机地组织起 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么多年后,我们再来看《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这本书,仍然觉得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整个书写的非常简洁,给人一种空中跑马、密不透风的感觉。有人总是不厌其烦地把简单概念折腾得深奥复杂,但约翰·墨菲不这样做,他是宁愿简单些再简单些。因为他也曾经尝试过从非常简单到非常复杂的 大多数技术分析工具,结论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更简单的往往是更有效的”。所以,约翰·墨菲通过《期货市场技术分析》这本书告诉广大投资者:一切都 要“力求简明”。约翰·墨菲还到处宣传自己简单明了的投资原则,他曾在道琼斯——奥尔良主办的包括股票和期货投资者参加的第18届技术分析会议上说过, “由于我简化了投资技巧,我的工作更得心应了”。
Ⅵ 金融学专业应该有什么样的技能
金融是一个很大的范畴,看你决定从事什么职业,要学的技能也不同。
总的来说,有几个技能是必备的:
1、英语
亚洲金融中心在香港和新加坡,这些地方的金融人事大部分都是英语为主,很少人会说普通话,流利的英语是必备的;即使国内,要对证券等进行研究,金融行为学、金融衍生等顶尖知识都是英文资料,此外很多出色的公司分析报告都是英文,如果要从事金融业,并想在行业内拔尖,精通掌握金融英语必不可少。
2、财务知识
这里的财务知识是指要能看懂公司财务报表中隐藏的各种信息,财务报表应用很广,了解任何一个公司或法人机构,都是从其财务报表开始的,如何从一些细节去推敲一个公司的情况,丰富的财务知识必不可少。
3、政治、宏观经济的把握
要研究中国的金融市场,政策是不可能不了解的,否则,即使你对公司研究达到100分,仍然可能因为政策变向而倾覆;此外国际一体化大趋势,中国金融已经不能单独割裂开来看,简单举例来看,比如美国17次加息,对全球经济影响,中国作为通账减震器的作用,反过来又影响国际经济?这些都不可以不知道。
4、要从事行业的知识
专业知识分类太多了,先确定自己做哪一种工作,是做analyst还是broker,还是trader所要掌握的专业知识都不相同,有针对性学习,建议多找专业导师问问,少走一些弯路。
Ⅶ 作为一个投资人需要会用哪些技能
作为一个投资人需要会用哪些技能1、抗风险能力
巴鲁克是巴菲特的导师,格雷厄姆最敬重的投资者,他究竟是怎么进入华尔街的?他在华尔街学到的最重要的谋生技能是什么?我们是否能效仿他的操作?
巴鲁克19岁那年从纽约市立学院毕业,家人本来是希望子承父业,做一个医生。但最终巴鲁克决定进入华尔街。
当时,巴鲁克平时忙着在华尔街找工作,周末就去父亲工作的度假村玩乐,这个度假村有个赌场,巴鲁克没事就进来赌两下。
一天,他突然觉得不对劲,一抬头,发现父亲就在赌场门口看着他。父亲没有对他破口大骂,而是说,孩子,你准备好了,咱们就回家。他越是这么说,巴鲁克越觉得羞愧。
这次经历让巴鲁克触动很大,他内心深处从此有了一个信念,绝不赌博。
巴鲁克母亲的朋友科恩,在华尔街搞金融,正好要收学徒,就拉巴鲁克入行了。在科恩的调教之下,巴鲁克学到了在华尔街生存的第一课:套利。
这是巴鲁克在华尔街从业学到的第一课,也是我们今天最重要的一个知识点--套利。这个知识点和技能是所有投资者的必修课和入门的基础课。
同样股票,在不同地区存有价差,比如在伦敦市场低价买入,然后在纽约市场高价卖出。因为时区的原因,伦敦比纽约的交易更早。
巴菲特入行之初,也不是一直做价值投资,他当时也是做大量的套利。
每个人都知道投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作为一个投资者首先要具备抗风险能力。不同的投资,风险是完全不一样的,股票、外汇、贵金属投资的的风险远远比基金、国债、保险、P2P理财等投资要出许多。投资不是一定能够赚钱,所以具备抗风险能力是投资者必须具备的要求。
2、综合分析能力
面对各种不同的投资方式,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觉得选择合作投方式。包括自身分析、大环境分析、政策市场分析等等。每个人的职业、年龄、性格、价值观等存在很大区别,需综合考虑个人的情况来决定投资何种理财方式。分析市场大环境下的趋势,把握住机遇,才能在理财方面有着更好的收获。
3、分散投资能力
投资有风险,学会分散投资是投资者需具备的基本能力。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不同的投有着不同的风险程度,投资者需学会分散投资,分散投资的风险。
4、基础专业知识
投资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不同的投资方式,专业要求程度不一样,但投资任何一种理财都需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让你更好的安心理财。
Ⅷ 怎样在金融交易可以获得收益
这个我知道的,可以选择做ZFX山海代理,通过邀请人来获取,或者可以在这家上做投资。
Ⅸ 金融的意义
金融是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活动的总称,广义的金融泛指一切与信用货币的发行、保管、兑换、结算,融通有关的经济活动,甚至包括金银的买卖,狭义的金融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
金融的内容可概括为货币的发行与回笼,存款的吸收与付出,贷款的发放与回收,金银、外汇的买卖,有价证券的发行与转让,保险、信托、国内、国际的货币结算等。从事金融活动的机构主要有银行、信托投资公司、保险公司、证券公司,还有信用合作社、财务公司、投资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证券、金银、外汇交易所等。
金融是信用货币出现以后形成的一个经济范畴,它和信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1)金融不包括实物借贷而专指货币资金的融通(狭义金融),人们除了通过借贷货币融通资金之外,还以发行股票的方式来融通资金。
(2)信用指一切货币的借贷,金融(狭义)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人们之所以要在“信用”之外创造一个新的概念来专指信用货币的融通,是为了概括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信用与货币流通这两个经济过程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最能表明金融特征的是可以创造和消减货币的银行信用,银行信用被认为是金融的核心。
1. 金融是信用交易。
(1)信用
经济学上的信用,是一种商品交易的形式,对应于现货交易(即时清结的交易)。
信用是金融的基础,金融最能体现信用的原则与特性。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信用已与货币流通融为一体。
(2)信用交易的应有特点
a. 一方以对方偿还为条件,向对方先行移转商品(包括货币)的所有权,或者部分权能;
b. 一方对商品所有权或其权能的先行移转与另一方的相对偿还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
c. 先行交付的一方需要承担一定的信用风险,信用交易的发生是基于给予对方信任。
2. 金融原则上必须以货币为对象。
3. 金融交易可以发生在各种经济成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