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证券组合的种类主要有哪些分别适于哪些投资者
1、以组合的投资对象为标准,世界上美国的种类比较“齐全”。在美国,证券组合可以分为收入型、增长型、混合型(收入型和增长型进行混合)、货币市场型、国际型及指数化型、避税型等。比较重要的是前面3种。
2、证卷投资风险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投资者是收益和本金的可能性损失。另一种是投资者是收益和本金的购买力的可能性损失。
3、收入型证券组合追求基本收益(即利息、股息收益)的最大化。能够带来基本收益的证券有:附息债券、优先股及一些避税债券。
4、增长型证券组合以资本升值(即未来价格上升带来的价差收益)为目标。增长型组合往往选择相对于市场而言属于低风险高收益,或收益与风险成正比的证券。符合增长型证券组合标准的证券一般具有以下特征:收入和股息稳步增长;收入增长率非常稳定;低派息;高预期收益;总收益高,风险低。
5、此外,还需对企业做深入细致的分析,如产品需求、竞争对手的情况、经营特点、公司管理状况等。
6、收入和增长混合型证券组合试图在基本收入与资本增长之间达到某种均衡,因此也称为均衡组合。二者的均衡可以通过两种组合方式获得,一种是使组合中的收入型证券和增长型证券达到均衡,另一种是选择那些既能带来收益,又具有增长潜力。
7、货币市场型证券组合是由各种货币市场工具构成的,如国库券、高信用等级的商业票据等,安全性极强。国际型证券组合投资于海外不同国家,是组合管理的时代潮流,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这种证券组合的业绩总体上强于只在本土投资的组合。
8、指数化证券组合模拟某种市场指数,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机构投资者通常会倾向于这种组合,以求获得市场平均的收益水平。根据模拟指数的不同,指数化型证券组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模拟内涵广大的市场指数,另一类是模拟某种专业化的指数,如道—琼斯公用事业指数。
9、避税型证券组合通常投资于市政债券,这种债券免联邦税,也常常免州税和地方税。
10、证券市场是有效的。即投资者对于证券市场上每一种证券风险和收益的变动及其产生的因素等信息都是知道的,或者是可以得知的。
11、投资者是风险的规避者。也就是说,他们不喜欢风险,如果他们承受较大的风险,必须得到较高的预期收益以资补偿,在两个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证券组合中,他们将选择风险较小的那一个。风险是通过测量收益率的波动程度(用统计上的标准差来表示)来度量的。
12、投资者对收益是不满足的。就是说,他们对较高的收益率的偏好胜过对较低收益率的偏好,在两个其他条件完全相同的证券组合中,投资者选择预期收益率较高的那一个。
13、所有的投资决策都是依据投资的预期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的标准差而作出的。这便要求投资收益率及其标准差可以通过计算得知。每种证券之间的收益都是有关联的,也就是说,通过计算可以得知任意两种证券之间的相关系数,这样才能找到风险最小的证券组合。
14、证券投资是无限可分的。也就是说,一个具有风险的证券可以以任何数量加入或退出一个证券组合。在每一种证券组合中,投资者总是企图使证券组合收益最大,同时组合风险最小。因此,在给定风险水平下,投资者想得到最大收益;在给定收益水平下,投资者想使投资风险最小。
㈡ 投资者分为几种 哪几种
可以分为投机与投资,投机是那些没有经过详细分析,人云亦云,听说投资那个能赚钱,就盲目跟着去投资,投资者则相反,他们有自己的思路不会被大众所左右
㈢ 投资人类型是什么
投资人类型是指分类。投资人分以下几种类型:
一、价值增值型
这类投资人经验比较丰富,其中不少人是退休的,他们选项目不是注重行业,而是注重机会。他们认为,机会比行业更重要。因为他们有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较强的项目鉴别能力,因此,投资不是专业化,而是多元化。
二、富有型
这类投资人不是碰上什么就投资什么,而是只对自己了解的东西投资,且对项目的地理位置有偏好。投资决策主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和调查。对投资回报的期望值较高,要求达到50%。而要达到这么高的投资回报率,一般只能投向企业发展的早期阶段。这类投资者往往都希望投资者集体拥有对公司的控制权,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公司的管理。投资者集体往往要组建一个外部控制的董事会。这个董事会由若干经验丰富的商人组成,它可以帮助公司走向成功。这类投资者往往既是投资者,也做过创业者。他们深知创业的艰辛,因而对创业者都很有同情心。
三、个人投资联合
所谓联合体,并非是一种正规的投资组织,而是一种短期的、松散型的投资合作。合作期一般为3—6年。在投资中也是有合有分,有些项目是各自独立进行。一般投资规模在5万—50万美元之间。遇到大的投资项目,他们就邀请一大群投资者加入。这类投资者较多的关注早期阶段的投资。为了尽快变现,经过一定时期的孵化,即使没有孵化出象样的企业,只是孵化出了一条象样的生产线,通过出让这条生产钱,能收回可观的现金,投资也是成功的。
四、合伙人投资型
这类投资人在投资中喜欢合作和团队精神。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些联合投资者关系,或试图建立起关系网络。在这种网络体系中,单个人以隐蔽的身份充当买者。在他们的投资团队中,往往有领头的投资者,由这种领头的投资者搜寻投资机会,向联合投资者建议投资机会。投资规模一般在25万—100万之间。投资者希望在被投资的企业中担任董事长的职位。
五、家族型
这类投资人的特点是,家族成员的资金被集中起来,由一位大家信任的、对投资比较内行的家族成员掌握并统一进行投资决策。这一类投资者的投资规模变化幅度较大,投资较多时可以达到100万美元,较小的投资额只有10万美元。由于家族成员中有值得信赖的投资高手,一般都寻找处于发展早期阶段的创业投资,通过项目的成长,能获得较高的回报率。
六、社会责任型
这类投资人非常强调投资者的社会责任。他们认为,投资的目的就是培育公司。既然如此,就应手把手地帮助某公司,并和它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关系。这类投资者所投资的对象,主要偏重于那些致力于解决主要社会问题的风险企业,如环保、能源,等等。这类投资者往往继承了一大笔财富,因而赚钱不是第一位的。但在支持那些有较好社会效益的项目的同时,也希望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遇到较大的项目,自身力量不够,也会寻找与一些富有者进行联合投资。投资者的这种社会责任感,可能来自于他自身的优良品质,也可能是来自于减轻厄运的愿望,甚至是来自于对以前获取某种不义之财的负罪感。如果投资者的配偶或子女已死于某种疾病,则投资者希望投资于某个研究治疗方法的机构;如果投资者的前辈有过不光彩的历史,则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天使投资补偿以前通过不光彩手段夺取的财富。
七、管理型
所谓管理型天使投资人,也就是出钱买管理岗位。即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谋求一个职位。管理型投资者的年龄一般在45岁左右,以前或是公司管理者、或是公司业主、或是经验丰富的执行官。他们“下岗”后,通过投资购买一次“最后的工作机会”。这些人的投资规模一般在10万—20万美元之间,且分阶段投资。投资并获得管理岗位后,很少追求对公司的控制权。为了使管理岗位能够长久,他们更关心与创业者拥有共同的见解。
㈣ 投资理财的类型有哪些
按照投资主体对象的不同,投资理财可分为个人投资理财、家庭投专资理财和公司/机构投资理属财。
个人和家庭投资理财是为了满足个人和家庭发展需求为目的经济活动,他们始终贯穿于我们整个人生。
公司/机构投资理财与个人和家庭投资理财不同,最终目的是为了公司或者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投资理财的主体是组织或者组织代表,为的是组织的利益。
(4)机构投资者的种类有哪些扩展阅读:
现代意义上的投资理财包括保值、增值和保障三个方面的目标。保值是指保证资产的原来价值不变,主要是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增值是指在原来资产的基础上增加资产的总量;而保障则是指防范生命和财产在未来可能面临的各种不测风险。
投资理财应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观。市场不是一台专门供投资者获取暴利的“提款机”,其风险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㈤ 投资人几种类型
PE:PrivateEquity
私募股权投资又称为PE(PrivateEquity),根据投资领域的划分,私募股权基金投资的是未上市公司的股权,也就是说只有投资非上市公司股权的才能叫作私募股权基金,对未上市企业进行的权益性投资,通过未来企业上市流通收回投资收益和成本,也可以通过并购或老股转让实现退出。
VC:VentureCapital
VC(VentureCapital)即风险投资,简称风投,也称为创业投资,主要是指向早期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并取得该公司股份的一种融资方式。风险投资是私募股权投资的一种形式。风险投资公司通常由一群具有科技及财务相关知识与经验的人所组合而成的,通过对早期项目专业化的判断,为优秀的项目及创业者提供所需资金及其他帮助。
Angel:AngelInvestment
Angel:AngelInvestment即天使投资,天使投资关注初创期公司,通常投资金额较低,风险较PE、VC更大,同时,潜在的回报空间也最高。在中国,天使投资已经从最初的个人投资逐步向机构化转变,一批优秀的天使机构快速成长为天使投资市场的重要力量。
企业发展阶段及对应的融资:
天使投资VCPEPre-IPO
FOF:FundofFund
FOF:即母基金(FundofFund),是通过对私募股权基金进行投资,从而对PE投资的项目公司进行间接投资的基金。由于汇集众多投资者资金,布局到众多顶级基金中,母基金通常具有门槛相对较低、安全性高、投资回报稳定的特点。
GP:GeneralPartner
即普通合伙人(GeneralPartner),泛指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管理机构。普通合伙人通常负责基金的投资及日常运营管理,并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LP:LimitedPartner
LP:即有限合伙人(LimitedPartner),指私募基金的投资人,包括自然人和机构,有限合伙人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合伙企业债务承担责任。
㈥ 风险投资机构的几种类型
风险投资机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政府授权经营集团。如广东省风险投资集团,由地方政府组建及授权经营。至今集团和下属投资机构已滚动投资73个项目,仍在管理中的项目有42个,投资余额约人民币5亿元。2、国有独资公司。如上海市创业投资公司、江苏省高新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及广州市科技风险投资公司。3、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如深圳创新科技投资公司、北京科技风险股份有限公司等。是由国有企业,高新科技开发区企业、上市公司、民营企业等筹组的公司,其特点是共同筹组资金、共担风险。4、上市公司分立机构。如联想投资公司、红塔创新投资公司、上海申能创业投资公司。5、大学发起设立——清华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北大招商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6、民营及外资发起设立--IDG中国投资公司(基金)、时代在线风险集团。 由于当前中国大陆风险投资机构的股本资金,约近60%来源于国有独资公司、以及国有控股的股份制公司。而此类风险投资公司又是在中国特定经济结构及社会发展条件下,尤其在政府需要大力倡导风险投资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情况下相继诞生,目前仍然主导着中国风险投资总体的发展。但近年来,纯民营、中外合资公司、其他所有制公司或自然人,出资创办的各类风险投资机构也迅速增长,成为中国大陆风险投资的另一支重要力量。
㈦ 按什么分类,证券交易可以分为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
简单分类就是:个人:以个人名义在银行开立银行账户的投资者。机构:开立企业对公账户的投资者
㈧ 机构投资者的类型有哪些
基金、券商、保险公司、QFII、社保基金
㈨ 机构投资者的机构投资者的分类
上个世纪年代以前,国外的研究都是把机构投资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其行为的作用。从Bushee(1998)在其博士论文基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对其进行系统的分类后,后续机构投资者的研究都会考虑机构投资者的异质性,从而带来了机构投资者分类方法的不断涌现。目前具有代表性的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短暂型(transient)机构投资者、准指数型(quasi—indexing)机构投资者和专注型(dedicated)机构投资者
这是Bushee(1998)在Baysingereta1.(1991)的基础上提出的。他根据机构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构建了三大类指标下的九个变量对机构投资者进行分类。三大类指标包括机构投资者持股集中度、组合周转率和盈余敏感性。九个变量包括:机构投资者的平均持股比例、该机构投资者持股占公司中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超过5%的持股之和、机构投资者在公司中持股比例平方的对数、机构投资者持股时间超过两年的比例、机构投资者在季度问持股变化的绝对值与机构投资者持股之和比、机构在公司持股的季度间变化量和公司在季报盈余变化之比、机构持股比例增加公司平均盈余的变化与机构持股比例减少公司平均盈余的变化间的差异、公司盈余为正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变化之和与公司盈余为负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变化之合的差值。针对描述机构投资者行为的九个变量,采用因子分析对这其进行降维。再利用聚类分析,得到上述三类机构投资者。后来,在Bushee(2001)的研究中剔除了盈余敏感性指标,只考虑机构投资者持股集中度和组合周转率两个指标,同样也把机构投资者分为短暂型、准指数型和专注型机构投资者。
Kon(2007)借鉴了Bushee(2001)对机构投资者分类的方法,把机构投资者分为短线型和长线型机构投资者两种,其中短线型机构投资者对应于Bushee(2001)中的短暂型机构投资者,长线型机构投资者与准指数型和成熟型机构投资者相对应。
他的研究发现长线型机构投资者能够有效的限制公司可操控性盈余管理,可以降低激进型的盈余管理,而短线机构与激进型的盈余管理并不相关。此外,Kon(2003)使用澳大利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检验激进型盈余管理与机构投资者持股间的关系。
同时,MongandAzkan(2008)在检验英国上市公司中董事收入的决定因素,把机构投资者分为长线型和短线型后,发现长线型机构投资者限制了公司董事会的支出,从而加强了董事支出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联度。
(二)压力敏感型(pressure.sensitive)和压力抵制型(pressure.resistant)机构投资者
Brickleyeta1.(1988)发现投票行为是机构投资者类型的函数。他们通过二分法将机构投资者区分开来,他们依据是:机构投资者与所投资的企业是否有业务关系还是投资合约。机构投资者的这种异质性使得它们参加公司治理的能力、积极性和目标有很大差异。其中,保险公司和银行信托与所投资的公司一般有商业关系或希望形成商业关系,由于潜在的利益冲突,它们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和能力,这种类型的机构投资者被Briekleyeta1.(1988)认为是压力敏感型的机构投资者,而公共养老基金和所投资的公司缺乏这种潜在的商业关系,因而具有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性,属于压力抵制型的机构投资者。一项由Shermaneta1.(1988)进行的实证研究对不同的机构投资者与公司的战略性决策进行了相关分析。每家机构投资者被划分为四类:养老基金、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和银行。该项研究建立了每一类机构持股分别与资本开支、研发投入和广告费用间的相关性模型。该项研究最重要的结果是显示出养老基金与共同基金截然不同的投资策略。这一投资策略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所投资公司在资本开支和研发投入等战略性投资上的差异。
Cometteta1.(2007)检验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公司经营绩效间的关系时发现公司的经营现金流与机构持股比例和持股机构数量显著正相关,但是这种关系仅仅限于在与上市公司没有商业业务往来的独立机构投资者(也就是Bricklyeta1.(1988)分类中的压力抵抗型机构投资者)子样本中存在。
(三)把机构投资者持股公司按照机构持股比例高低和持股机构数目多少进行划分
这一分类的提出是基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效应。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与持股机构化的趋势,使得机构投资者在上市公司所持有的股份比例不断上升,并由此对机构投资者行为策略的选择产生一定的影响。
UmaandDavid(2006)研究发现机构持股比例与公司财务报告的信息质量成正向的关系,但机构的持股集中度超过某一比例又会对财务报告的质量产生负面效果,这就说明了机构投资者持股对于公司财务报告质量的作用是一个倒U型的关系。在GillanandStarks(2000)的研究中,按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高低,把研究样本分为机构持股高比例公司和机构持股低比例公司。在Sias(2001)的研究中,认为公司中持股机构数目是比机构持股比例衡量机构投资者持股作用更好的指标,在其研究中采用持股持股机构数目来划分研究样本。
(四)独立长线高比例持股的机构投资者和其他
所有的机构投资者在面临是否行使监督职责时,都会进行成本和收益的对比分析。Cheneta1.(2007)所有机构投资者在面临是否形式监督职责时,都会进行成本与收益的对比,他们的研究在考虑其行使监督的成本与收益的框架下,把机构投资者分为独立长期型机构投资者和其他。对机构投资者这样的划分,主要考虑三个指标:(1)机构投资者持股的仓位:可以使用公司前五大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比例之和、某一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最高比例和大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在5%以上)持股的比例之和。(2)机构投资者的独立性:根据Bricklyeta1.(1988),David(1998)基于机构投资者本身性质的异质性,把机构投资者分为压力敏感型和压力不敏感型。其中压力不敏感型被认为是独立的机构投资者。(3)机构持股的时间:根据Bushee(2001)把机构投资者分为短暂型、准指数型和专注型机构投资者。其中短暂型被认为是短线型机构投资者,准指数型和专注型被认为是长线型机构投资者。
(五)买入(入场)机构投资者、卖出(出场)机构机构投资者和调整持有的机构投资者
BadrinathandSunil(2002)使用了1200家机构投资者在8年中的交易行为为样本,把机构投资者分解成买入(入场)、卖出(出场)和调整持有的机构投资者三种类型,发现入场机构投资者具有明显的惯性交易特征,但出场和调整持有的机构投资者则不是惯性交易者。
在国内现有的研究中,大都局限于把机构投资者持股的公司按照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高低或持股机构数目的多少来划分。如翁洪波和吴世农(2007)发现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越高,上市公司发生“恶意派现的可能性越小。李善民和王彩萍(2007)发现机构投资者能够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并影响上市公司的薪酬水平。曹玉贵(2005)根据股数效应和公司数效应所揭示的公司治理收益和治理成本之间的关系,建立机构投资者收益函数,运用博弈论探讨了机构投资者参与公司治理的影响因素为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治理公司的数量和参与公司治理后公司股票价格的增值幅度。殷春红和曹玉贵(2006)认为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的动力主要取决于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具体决定于机构投资者的持股比例、持股时间和监督成本。李青原(2003)通过对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进行数理模型的一般分析,认为机构投资者是否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取决于机构投资者持有公司的股权比例、监督成本、风险偏好。王奇波(2006)在建立理论模型研究机构投资者参与股权制衡时发现,机构投资者参与的公司治理效果还受到股权结构与法制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存在着机构投资者与大股东的合谋问题。王媛媛(2008)借鉴了Bushee(1998)对机构投资者的分类方法,对基金进行分类,研究不同类型的基金持股与盈余管理之间地关系。但是其研究发现聚类分析结果不稳定,而且仅仅样本局限于基金,研究区间只有两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