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峡工程的投资效益体现在哪些方面麻烦亲详细解释下,最关键的是"投资效益",谢谢啦!
首先是防洪。这是第一位的。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但也曾造成过很多次严重水患,远的不说,1998年的“世纪大洪水”就让人记忆犹新,那次受灾人口超 过1亿人,直接经济损失1500多亿元。通过三峡调蓄,现在荆江河段防洪能力已由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即使遇到像1870年那样千年一遇的特大洪 水,通过运用荆江地区蓄滞洪区,也可保障荆江河段防洪安全。可以说,在保护长江中下游1500万人口和150万公顷耕地免受洪涝灾害方面,三峡工程发挥着 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三峡工程建成以来已拦蓄洪水数十次,长江下游未再出现严重洪涝灾害。
第二是发电。三峡电站发电规模居当今世界之最,相当于建设一座年产5000万吨原煤的特大型煤矿或年产2500万吨的特大型油田。截至2014年,三峡电 站累计发电量超过810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了2.65亿吨标准煤,减少碳排放6.9亿吨。三峡电力的送出范围是华中电网、华东电网、广东电网,供电区 域覆盖中国国土面积18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20%;受益人口6.7亿,占中国人口的50%。
第三是航运。长江素有黄金水道之称,但是,没有三峡工程就没有黄金水道,三峡工程为长江经济带规划提供了战略基础。三峡工程建设前,长江航道水流湍急,险 滩密布,航行条件极为复杂,通航能力较弱,运输成本较高。三峡工程建成后,使三峡上游660公里的航道成为深水航道,同时,枯季调节流量,增加了下游航道 水深,改善了航运条件,万吨级船队一年中有半年以上可从武汉直达重庆,使这一航道年单向通过能力由1000万吨提高到5000万吨,而且船舶运输的速度和 安全性也大大提升。2011年,三峡船闸总货运量突破1亿吨,比原先的规划提前了整整20年,是蓄水前平均年货运量的10倍。
第四是水资源综合利用。我国的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属“极度水资源缺乏”,节约集约利用水资源十分重要。长江天然来水季节性特征明显,时 空分布不均。每年汛期,三峡工程以防洪为主;枯水期,则以抗旱补水为主。每年汛前,三峡水库水位降至汛限水位运行,腾空库容以拦蓄洪水,汛末开始蓄水,逐 步抬高水位,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三峡水库近几年的运行实践证明,通过科学调度,蓄丰补枯,可优化和调整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保障中下游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和 航运需求,提供更多的优质清洁电能,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综合效益。
2. 急!!三峡工程的投资风险有哪些
因为移民和大搬迁,三峡酷区的植物遭遇了灭顶之灾,至于菩陵榨菜今后还叫不叫榨菜,没有谁知道,而因为水土流失,流动的河成了死水,库区内的环保怎样来杜绝白色污染?洪水季节到底向哪个区泻洪??
有一种论点说:三峡工程将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因为不是火力发电,所以不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想获得巨大的收益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必须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将被淹没;珍稀濒危与中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某些重要的历史名胜古迹将被淹没,其中的部分古迹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其他的影响还包括:对于数千公里河流水文特性无法逆转的改变,对渔业、养殖业的破坏,带来复杂的下游洪泛区的改变,以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某种洪灾的可能等等。
在对三峡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时,中国科学院指出:工程最具破坏的方面是大规模的移民和大片土地被淹没。移民安置向来是中国修建大坝过程中较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三门峡、新安江和丹江口水库,每次移民的人数都超过30万。然而,三峡工程造成的移民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大坝工程将淹没19个县的部分地区,其中包括有着1000多年历史文化的涪陵和万县的部分地区以及重庆的部分地区。移民人口总数超过100万并可能将近190万。在这次移民的人口中,城镇居民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致使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比以往的难度更大,费用更高。又因缺少合适的地点安顿如此多的移民人口,移民工作变得更加艰难。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适宜的土地已被开垦和占用,大部分的人口将会被安置到近年来人口业已过剩的水库上游贫瘠的高地上。安置10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无疑是等于重建一个社会,必将打乱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致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再者,由于历史和交通的原因,境内工业集中布局于长江沿岸的城市和集镇。所以三峡工程淹没的工厂多,损失也大。虽然受淹厂可重新搬迁新建,但是因停产必将打乱相互协作配套的原有系统,对经济发展会造成较大的损失。
最重要的是长江沿岸的千年古镇人文遗失,那些古调古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土壤,到他乡人生地不熟悉,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戏曲无法再发展传承.
另外对农业,前面所提到的14000h平方米肥沃农田将会没入水底,土地资源严重丧失。正如这个庞大的工程在规划时所预料的,它将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江的鱼类资源丰富且易受破坏。由于河流的动态,河水的温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以及符合这些鱼类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的改变,都有可能对鱼的种类、数量产生影响,某些鱼种有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数目骤减。
特别是工程将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在长江中游的鱼类,而这一水域恰恰是中国特有的千种珍稀鱼类的主要栖息地,其中仅仅只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中华鲟和白鳍豚更令人关注。葛洲坝的建成可能已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白鳍豚的数量也下降到仅有几百条,此外,另一值得关注的野生物种当属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长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栖息地,无疑也将受到大坝的影响。
河流的泥沙会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后果。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若此种假设成立,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将在100年内填满水库。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会对下游造成影响。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发出警告:水库尾部附近的泥沙流速会加快,在旱季将严重影响上游的通航,水库尾部的泥沙还会抬高河岸。成问题的是还无法准确的预测水库泥沙的沉积速度。此种情况有可能使经济效益比预期的要低很多,即便有可靠的泥沙,沉积速度记录,泥沙沉积的速度与位置也是难以预测。
以印度的多用途水库为例,水利专家穆尔蒂说:“大多数水库每年的泥沙沉积速度是建设时计算速度的145%到875%。”利奥波德指出:“世界范围内,三峡大坝是在未经充分验证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中国约有330个大型水库,其中230座的泥沙问题相当严重,导致总蓄水量减少了14%,其中一些水库由于分析不足和设计缺陷,在不到10年的时间蓄水量下降了 50%。”
三峡工程还会产生其它多种影响因素,水库所处的地区还是水源传染病易发地区,如血吸虫病。水库中的水大量政法会减少大坝下游的水流量。该工程的反对者对大坝方形来往船只的连环闸的可靠性也表示担忧。一旦五个密切相连的闸门中的一个出现问题,那么长江的航运将会中断。葛洲坝的船闸升降机就出过类似的问题,而它只有一个闸门,在技术上比三峡工程船闸设计要简单得多,原本自由流动的河流将要变成一个缓慢流动的水库,人们担心被淹没的农田和居民区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和污染物。水库对水流的控制会增加上海市地下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可能,从而影响到上海市的供水,归根结底,三峡大坝造成的影响可涉及的范围是事先无法预测的。一旦大坝建成,它的影响将持续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
三峡工程主要的弊处为战争时的威胁,诱发地震,破坏环境和生物圈
失败的三峡工程交付的第一张考卷:不及格
一、播下的是龙种,收获的是什么?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三峡水库从2003年6月1曰开始蓄水,从此三峡工程从建设阶段进入了前期运行阶段。三峡水库开始蓄水,说明大坝主要工程已经通过国务院的验收,三峡工程进入了收获的季节。收获的季节,本该是个兴高采烈庆祝的曰子。遥想当年阿斯旺大坝合龙之时,到工地来庆祝的不仅仅有埃及总统纳赛尔和=的重要官员,还有外国嘉宾,他们中间有苏联总理赫鲁晓夫,伊拉克总统和苏丹总统。尼罗河两岸的站满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当纳赛尔总统和赫鲁晓夫等乘船经过时,观众们三呼万岁。纳赛尔总统发表了讲话:“阿斯旺大坝将把埃及带入天堂!”几十年过去了,阿斯旺大坝给埃及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后果。西方中小学环境教课书中把阿斯旺大坝当作破坏生态环境、破坏文化遗产的典范。阿斯旺大坝没有把埃及带入天堂,埃及仍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6月16曰,三峡工程二线五级船闸试航,三峡工地上也举行了盛大的庆祝,但是和阿斯旺大坝的庆典无法比较,这里没有外国贵宾,就连党政主要负责人也没有出席。到场级别最高的是国务院副总理曾培言。
三峡工程进入了收获的季节。毫无疑问,三峡工程播下的是龙种,那么收获的是什么呢?是巨龙还是跳蚤,这就要在运行的实践中得到检验。这第一个考试就是二线五级船闸的通航能力。
二、第一张考卷
三峡工程二线五级船闸经过1个多月的运行,交上了第一张考卷:从6月18曰到7月21曰共34天,总共过闸次数达600次。如何评价这个成绩? 按照三峡工程的建设目标,三峡工程二线五级船闸的单线通过能力是每年5千万吨。按照这个目标要求,一线船闸每天要过闸22次,两线船闸44次,一年按350天计算,共要过闸15400次。33天时间内过闸次数为600次,平均每天过闸约18次,为目标所要求每天44闸次的百分之四十。从完成的过闸次数来看,三峡船闸可以获得100分中的40分——不及格。
要是从货运量来看,这个成绩就更差。三峡工程论证报告说,三峡工程二线五级船闸的单线通过能力是每年5千万吨,这是按照每次通过船闸的都是4艘3千吨货船和一艘顶推轮组成的万吨船队计算出来的。但是到了6月16曰三峡船闸试航时,三峡开发总公司的陆佑楣总经理又说,三峡船闸可以通过3艘3千吨货船和一艘顶推轮组成的万吨船队。这就比原来计划的少了1艘3千吨货船,结果是通过能力要减少1/4。如果仔细分析,可行性论证时是4艘3千吨货船和一艘顶推轮可以同时通过闸门一次进入船闸。实际上却是,只有一艘顶推轮推动1艘3千吨货船可以通过闸门进入船闸,3艘3千吨货船必须由顶推轮来回跑三趟才能全部进入船闸,这样通过一级船闸所耗费的时间要远远超过可行性论证时所设想的。从6月18曰到7月21曰实际通过的货运量来看,三峡船闸完成的单向货运量只是每年5千万吨所要求在33天时间内的百分之二十,就是说三峡船闸只获得满分100分中的20分。
三、三峡船闸是“高速公路”?
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工程建设部副主任樊启祥解释说,船闸通航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长江上的船只未标准化,大小不一,好比建一条高速公路,上面有牛车、拖拉机和汽车在同时跑,过闸时挤在一起,很难走快。樊启祥又说,每个闸室放船的面积要占八成以上,如果船只大小不一,效率很难提高。此外船只来往的时间,也要进行科学控制,如果三个小时之内只一、两艘船,开启船闸就不合算。
长江中有各种各类的船只,担负各种不同的运输任务,就和公路交通中也有各种车型,卡车、汽车、小轿车,拖拉机、牛马车、自行车。高速公路是供卡车、汽车、小轿车行驶的,拖拉机、牛马车、自行车不可以上高速公路,这是道路的分工。拖拉机、牛马车、自行车可以在等级低的道路上行驶。这些不同等级的道路组成了一个公路网。如果三峡船闸只是供标准化的现代大型船只通过的“高速公路”,那么三峡大坝在设计中必须再增加让非标准化的小船通过的低级的通道。不能因为三峡船闸是“高速公路”,就断送了非标准化的小型船只在长江上航行的权力。
在没有建设三峡大坝和葛洲坝大坝时,长江上的任何类型的船只都可以在这里自由地来往,没有速度和吨位大小的限制。三峡大坝上马时,吹嘘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可以将长江的航运能力提高到原来的五倍,年单线运输能力为5千万吨。现在反过来把航运效益不能提高的原因推给航运部门,认为航运部门的船只不符合三峡船闸的要求,所以效率难以提高。这就本末倒置了。是三峡工程去适应航运的要求,还是航运部门去适应三峡大坝的要求。如果是后者,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必须将通过三峡船闸船只标准化的费用计算在三峡工程总造价之内,因为这是到达三峡工程航运目标的必要支出。
其实,就是到将来,宜昌到重庆的航道一年间最多也只有4—5个月的时间可以通航所谓的万吨船队(3艘3千吨货船加一艘顶推轮),其余时间最多只能通航6千吨的船队(4艘1千5百吨货船加一艘顶推轮)。三峡工程是否要求航运部门专门为三峡船闸准备两套船队,每种船队运行半年休息半年?这在企业经济上是不合理的。因此航运部门只能采用常年都能使用的、较小的船型,作为标准化船型的出发点。
四、未来三峡大坝将造成长江航运周期性断航
三峡工程设计中出现重大错误,三峡水库的防洪库容量不能达到所公布的221.5亿立方米,这个问题在清华大学教授张光斗给国务院三峡工程委员会的信中提到,不久前潘家铮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卢跃刚的采访中也承认此事。三峡工程的最主要目标是防洪,防洪的主要手段就是水库库容。水库库容计算有错,这个工程的效益如何,就不难评价了。
为了弥补这个重大错误所带来的后果,为了防洪和排沙的需要,三峡工程将改变原来制定的水库运行计划,将在每年汛期间将水库水位降到海拔135米(原计划为海拔145米),时间为十天以上。由于三峡船闸受门高的限制,未来只能适应水库水位在海拔145米至175米间的变化。水库水位降到海拔135米,意味长江航运不能通过三峡工程的五级船闸。这样,未来三峡大坝将造成长江航运每年有10天以上的时间断航。10天以上的断航,这是一个上不封顶的描述(就和某些商品的广告一样,0.99元起价),可能20天,也可能30天。
水路运输虽然有运量大,成本低,对环境影响小的优势,但是灵活性差,特别是运输速度慢,是水路运输的最大弱点。长江航运从宜昌至重庆每年有10天以上的时间断航,这就使货物运输时间更加长,使长江航运失去竞争的能力。长江航运将成为三峡大坝工程的牺牲品。
五、三峡工程航运目标达不到,建设三峡大坝就是非理性决策
三峡工程的第一张考卷不及格,其意义不仅仅在于三峡船闸本身不能到达设计的能力,这张考卷的意义在于检查建设三峡大坝的决策是否正确。
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中,有一个所谓的三个方案的比较,就是早建方案,晚建方案和不建方案的比较。这个方案比较做的很粗,只比较了三个大的方面,一是防洪,二是发电,三是航运,而没有进行生态环境和水库移民的社会影响方面的比较。从一开始就把决策的砝码放到早建方案上。尽管如此,不建方案通过其他的措施,在防洪和发电方面可以取得和早建方案相同的效益。但是在航运方面,不建方案无论如何也不能做到“实现万吨船队直达重庆”的目标,通过航道整治等常规措施,川江航道的每年单向通过能力也只能达到2500—3000万吨,不能达到三峡工程所宣传的5000万吨的能力。不建方案的总投资为2018.8亿元,早建方案的总投资为1908.7亿元,两者相差110.1亿元,不建方案的总投资之比早建方案多出5.8%,而其中不建方案中的航运投资比早建方案中的航运投资多39.49亿元,仅这一项就占110.1亿元的35.9%。
从这个方案比较中可以看出,为了取的同样的防洪效果,可以不建三峡大坝;为了获得同样的多的发电量,也可以不建三峡大坝。虽然不建方案的总投资虽然比早建方案多出5.8%,这不构成三峡工程必然要上马的理由。但是为了让万吨船队直达重庆,哪怕就是只是在一年中的4、5个月,就不得不建三峡大坝;为了让川江航道每年单向通过能力达到5000万吨,就不得不建三峡大坝,因为别无选择。
三峡工程的第一张考卷的结果展示了,三峡船闸根本不能保证川江航道每年单向通过能力达到5000万吨,同样万吨船队直达重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经济意义。三峡工程的航运目标无法到达,那么三峡工程早建方案比不建方案好的结论也不能成立,建设三峡大坝就是非理性的决策!
3. 三峡工程的决策过程
人民代表大会表决,一些非专家们根据不对称的信息获取进行的表决,这就是全部过程。
4. 三峡工程的利与弊
国外的三峡探索网站上刊登了一篇质疑《三峡大坝,面子后面是什么?》的文章。看过那篇文章之后,我感觉该文章的作者因为对三峡大坝的相关知识了解太少,所以才会误听误信产生各种疑问。然而,由于文章中描述的很多内容与事实严重背离,对公众具有一定的误导作用,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予以解释和澄清。
作者的文章一开始便说“媒体报道,中国世纪水利工程--长江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右岸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预计到2009年启用时,共耗时15年,耗资可能超过3000亿元。”
作者说的“三峡大坝,主体工程右岸大坝混凝土浇筑工程已进入最后阶段”确实不假,可是不知道有哪家媒体曾经报道说过“预计到2009年启用时,共耗时15年,耗资可能超过3000亿元”。
稍微了解三峡的同志都应该知道,三峡工程的投资原来预计动态投资约2100亿,目前根据实际工程的完成情况,估计到工程完工投资不会超过1800亿。真不敢让人相信,在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还有哪一家媒体,敢于如此公开的对这些基本数据进行入次混淆是非的报道。此外,所谓“预计到2009年启用”的说法,也纯粹是无稽之谈。恐怕世人都知道三峡早已经于2003年蓄水发电,哪里又会再跑出来一个到2009年才启用的三峡工程呢?
文章中作者感慨地说他本人“虽然不懂水利,但十分关注。自1994年12月14日正式动工到现在,有关三峡大坝建设的新闻几乎没有一个拉下。从几年前大坝开始出现的80多条裂缝,到前不久挖出的工程“蛀虫”,内心可谓是喜忧参半。但从未对大坝本身产生过疑问,即便是台湾有人叫嚣要用导弹瞄准大坝时,我也一笑了之。”
我认为作者的谦虚毫不过分,看来作者确实不懂水利。三峡的大坝裂缝,是极其常见的工程现象。不要说是在全国,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大体积混凝土的坝体,完全没有微小裂缝的工程都是非常罕见的。此外,近2000亿的大型工程,涉及到国家、社会的各个层面,如果没有出现一个蛀虫,恐怕倒应该是世界奇迹了。
其实,新闻报道披露三峡工程出现的这些情况,恰恰说明三峡大坝工程进行得很正常。实事求是地说,如果没有这些情况出现,我们倒是应该怀疑,是不是有人把三峡大坝建到了超凡脱俗的世外桃源里面去了。实际上,新闻媒体对三峡客观公正的报道,倒是足以说明,作者听信的另一个说法“此项浩大的工程开工至今,国内的媒体几乎没有持怀疑的,当然也不敢怀疑”,完全是自相矛盾。
让作者对三峡产生疑问的原因,主要在于这一段内容。作者说“但近日,美国探索频道(
Discovery
Channel)的一则报道,却引起了我的忧心。该报道说,一直被外界视为“世纪豪赌”的三峡大坝,全长2309米,是继长城后第二个可以从太空用肉眼看到的人造工程。工程完成后,整个水库宛如中国内陆的内海。专家预计,蓄水量可高达393亿立方米,由于大坝重量惊人,会压迫到地壳,只要每日增加一点,就可能会引发地震,几百万年前地壳挤压造就群山的地震,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甚至可以轻微扭转地轴。”
作者大可不必被一则不负责任的报道闹得如此忧心。这个“探索频道”报道的消息,实在有些不可信。恐怕它们“探索”了半天,到现在居然还没搞明白;三峡只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虽然它的装机容量和发电量世界第一,但是要说三峡水库的大小,却在世界上根本就排不上号。
稍微了解世界水利知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世界上早就建有很多个比三峡大得多的大型水库。例如:津巴布韦的卡里巴水库蓄水1840亿立方米(建设1955-
--运行1960);埃及的阿斯旺水库蓄水1689亿立方米(1960---1967);苏联的布拉茨克水库蓄水1694亿立方米(1954
---
1967);加纳的阿科松博水库蓄水1480亿立方米(1961---1966)和加拿大的马尼克五级水库蓄水1400亿立方米(1961---
1968)。
这些水库的蓄水量都比三峡多出1000亿立方米以上,水库大小都相当四个到五个三峡(393亿)。而且这些工程几乎都是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建设的。看看这些工程的蓄水规模,谁要是说三峡工程是什么“世纪豪赌”,那么基本上可以肯定;他不是对水利工程可怕的无知,就是纯心误导公众。
相比国外的那些水库“巨无霸”,我们不难想象;如果要说三峡水库有可能发生“由于大坝重量惊人,会压迫到地壳,只要每日增加一点,就可能会引发地震,几百万年前地壳挤压造就群山的地震,随时可能再次发生,甚至可以轻微扭转地轴”的情况的话,那么几十年来,国外早已经建设的那么多座比三峡大很多倍水库,还不早就把全世界的地壳都压得山崩地裂、地轴乱晃了吗?
更可笑的是,在作者重复美国的探索频道的报道中,还有一个所谓验收三峡的水利技师说什么“这不仅牵涉中国的面子,万一崩坝,整个长江中下游都将淹没,势必成为世纪大浩劫。”
要知道三峡水库的蓄水量最多也就393亿立方米,就算一下全部放出来,平均水深一米,面积也就是3.93万平方公里。实际上光三峡大坝以下长江中下游的流域控制面积,就有80多万平方公里。如果真的出现“整个长江中下游都将淹没”,那么平均水深还不足4、5厘米。这个水深恐怕连人们高跟鞋的后跟都淹没不了。所谓“势必成为世纪大浩劫”的警告,恐怕只能是属于蚂蚁王国的。所以,这位“水利技师”的危言耸听,也真像是蚍蜉撼树的谣言。
总之,故弄玄虚、制造恐慌是国内外一切反坝宣传污蔑三峡的共同特点。有头脑的中国人对于这些离奇宣传,应该先问一个为什么。水利水电专业工作者也有责任对各种欺骗宣传及时地予以揭露。
三峡是大自然造就的杰作,是中国的幸运和骄傲。在全世界都在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而奔忙的时代,大自然把这个世界上最丰富的水能资源赐给了我们中华民族。任何嫉妒、造谣的误导宣传,也不能干扰、影响中国人民开发利用三峡的决心和意愿,同样也无法改变三峡大坝造福于民、如诗如画的现实。
最后,如果还有人非要问:三峡大坝的面子后面是什么?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是中国人民建设现代化家园的勇气和自信,也是三峡工程回馈给人民的幸福和希望
5. 为什么说三峡工程是决策民主化 科学化的典范
作为一项举世瞩目的世纪工程,三峡工程在筹备建设之初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关注,焦点集中在要不要建三峡工程、早建还是晚建、坝高定在多少米等问题上。
鉴于社会各界人士对三峡工程的兴建还有不同意见,为充分体现决策的民主和科学性,党中央、国务院于1986年6月发出《关于长江三峡工程论证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按照通知要求,当时的水利电力部随即成立了长江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广泛组织各方面专家展开论证。
三峡工程论证专家组组建之初,为保证论证的民主性,避免论证结果受专家自身的部门、专业影响,要求参与论证的专家中来自水利水电部门或从事相关研究的人员比例少于专家总人数的一半。
曾担任三峡工程论证综合经济评价专家组副组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京文回忆说,由400多人组成的专家组里,48.5%的专家来自水利水电部门,其他领域的专家占51.5%,“我所在的经济组里,非水利水电领域的专家占到70%以上”。
1990年7月,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三峡工程论证汇报会,听取论证领导小组关于论证工作和新编可行性报告的汇报。会上,绝大部分人同意论证的结论“建比不建好,早建比晚建更为有利”,少数人有不同意见。1992年4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七届五次会议根据对议案审查和出席会议代表投票的结果,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要求国务院适时组织实施。
6. 三峡工程的的静态投资,动态投资分别是什么
静态投资是以某一基准年、月的建设要素的价格为依据所计算出的建设项目投资的瞬时值。但它含因工程量误差而引起的工程造价的增减。静态投资包括:建筑安装工程费,设备和工、器具购置费,工程建设其他费用,基本预备费等。
动态投资是指为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建设,预计投资需要量的总和。它除了包括静态投资所含内容之外,还包括建设期贷款利息、投资方向调节税、涨价预备费等。动态投资适应了市场价格运行机制的要求,使投资的计划、估算、控制更加符合实际。
静态投资和动态投资的内容虽然有所区别,但二者有密切联系。动态投资包含静态投资,静态投资是动态投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动态投资的计算基础。并且这两个概念的产生都和工程造价的计算直接相关。
7. 三峡工程如何收回投资
“一江春水向东流,流的都是煤和油”,水电站的主要收益就是“卖电”。杨亚说,三峡工程是具有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利用效益的水利枢纽工程,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集中体现于电力资产的价值。三峡电站装机容量1820万千瓦,设计年平均发电量847亿千瓦时,加上已经投产发电的葛洲坝电站,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年发电量1000亿千瓦时。三峡水电站强大、清洁的可再生电能以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电价输入华东、华中及广东电网,将产生稳定可靠的现金流。
截至今年4月底,三峡累计发电量超过1000亿度,国务院批准的三峡上网电价为每度0.25元,据此计算,发电总收入达250亿元。
三峡总公司的一份报告称,到2026年,三峡工程和金沙江下游四个梯级电站项目将全部竣工,三峡总公司水电装机容量将超过6360万千瓦,年发电量将超过3000亿度,仅水力发电业务年收入将超过600亿元。
三峡工程投资总额有望控制在1800亿元内,预计比概算2039亿元少用200多亿元。
国家宏观调控为三峡工程创造良好环境
三峡工程总投资概算为2039亿元,其中静态投资约为900.9亿元(包括水利枢纽工程概算500.9亿元和移民投资概算400亿元),建设期价差749亿元,贷款利息389亿元。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认为,少用200多亿元客观上得益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近几年来物价、利率比较平稳,使动态投资减少。以建设期价差为例,当初进行动态投资测算时,预测每年的物价涨幅在5%-10%不等,但近年,物价持续走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大大低于预测的物价涨幅,这使三峡工程投资少用了140多亿元。同时,利率的持续下调,大幅降低了工程贷款利息,又节省了60亿元。
有关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建设期间赶上有利的经济环境,证明国家决定兴建三峡工程的时机十分恰当,抓住了最佳的发展机遇。
曹广晶说,在大环境有利的情况下,三峡工程在1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精心施工,严把质量关,没有出现大的失误,这也是三峡工程少花钱的一个原因。
科学规范的管理守住静态投资“底线”
三峡总公司计划发展部负责人赵健强说,静态投资是一个“本”,控制不住就会使概算成倍增加。特别是三峡工程规模巨大、工期长达17年,如果不用科学的管理守住静态投资的“底线”,必然导致国家不断“调整概算”,极易陷入“投资无底洞”。
赵健强说,在实践中,三峡总公司探索出“一种模式、两套价格体系”为核心的科学管理体系,守住了水利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500.9亿元的“底线”,这是三峡工程省钱的重要原因。
“一种模式”即“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投资管理模式。三峡总公司根据国家核定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500.9亿元的额度,按照分标段项目的划分和总量控制、合理调整的原则,编制业主单项执行概算和业主总执行概算,作为对工程静态投资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手段。同时,按照计划工程量,当年国家公布的物价、利率、汇率、税收等政策引起的造价变化,以及设计优化、修改或自然因素等引起的造价变化,分年度进行动态投资管理,以确保资金少投入、多产出,降低工程成本,从而达到控制总投资的目的。“两套价格体系”即在投资管理中建立合同和执行概算两个价格体系,以概算为“尺子”,控制项目成本。
赵健强说,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与原先的设计相比新增了很多子项目。三峡工程质量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又需多花钱,一些项目优化设计也要多花钱。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三峡总公司消化了多达88亿元的新增项目,没有突破静态投资的“底线”。
优化融资结构降低项目成本
针对三峡工程不同阶段的特点,三峡总公司实施分阶段、多渠道的融资策略,优化融资结构降低项目成本。
在使用银行贷款中,三峡总公司通过借新还旧、蓄短还长,不仅降低了融资成本,也增加了资金调度的灵活性。从1999年起,为避免发债资金一次到位产生的资金闲置,公司开始使用短期临时搭桥贷款,每年使用搭桥贷款的规模都在20亿元至30亿元之间。同时,还在国内银行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争取贷款利率优惠政策。
从三峡二期工程开始,三峡总公司把发行企业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筹资手段,共发行七期总额220亿元的三峡债券。发行期限3年至30年,有固定利率,也有浮动利率,付息方式有分年付息,也有到期一次偿还。2005年三峡债券加权平均年利率为4.61%,比国内同期商业银行贷款低1.65个百分点,与银行贷款相比,三峡债券累计已降低利息支出约10亿元。
据统计,由于进行贷款利率的公开询价,发行三峡债券,调整债务结构,采用商业承兑汇票方式结算等措施,仅2002年,三峡总公司就节约利息支出3702万元。
新华网三峡工地5月18日电(记者江时强、黄豁)“投资无底洞、工期马拉松”,是大型工程建设中经常出现的现象,但在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中,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抓住近年来物价、利率比较平稳等有利条件,建立健全投资控制体系,在质量满足设计要求及相关标准的同时,使工程投资得到有效控制。
三峡工程投资总额有望控制在1800亿元内,预计比概算2039亿元少用200多亿元。
国家宏观调控为三峡工程创造良好环境
三峡工程总投资概算为2039亿元,其中静态投资约为900.9亿元(包括水利枢纽工程概算500.9亿元和移民投资概算400亿元),建设期价差749亿元,贷款利息389亿元。
三峡总公司副总经理曹广晶认为,少用200多亿元客观上得益于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近几年来物价、利率比较平稳,使动态投资减少。以建设期价差为例,当初进行动态投资测算时,预测每年的物价涨幅在5%-10%不等,但近年,物价持续走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情况,大大低于预测的物价涨幅,这使三峡工程投资少用了140多亿元。同时,利率的持续下调,大幅降低了工程贷款利息,又节省了60亿元。
有关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建设期间赶上有利的经济环境,证明国家决定兴建三峡工程的时机十分恰当,抓住了最佳的发展机遇。
曹广晶说,在大环境有利的情况下,三峡工程在10多年的建设过程中,精心施工,严把质量关,没有出现大的失误,这也是三峡工程少花钱的一个原因。
科学规范的管理守住静态投资“底线”
三峡总公司计划发展部负责人赵健强说,静态投资是一个“本”,控制不住就会使概算成倍增加。特别是三峡工程规模巨大、工期长达17年,如果不用科学的管理守住静态投资的“底线”,必然导致国家不断“调整概算”,极易陷入“投资无底洞”。
赵健强说,在实践中,三峡总公司探索出“一种模式、两套价格体系”为核心的科学管理体系,守住了水利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500.9亿元的“底线”,这是三峡工程省钱的重要原因。
“一种模式”即“静态控制、动态管理”的投资管理模式。三峡总公司根据国家核定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静态总投资500.9亿元的额度,按照分标段项目的划分和总量控制、合理调整的原则,编制业主单项执行概算和业主总执行概算,作为对工程静态投资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控制的主要手段。同时,按照计划工程量,当年国家公布的物价、利率、汇率、税收等政策引起的造价变化,以及设计优化、修改或自然因素等引起的造价变化,分年度进行动态投资管理,以确保资金少投入、多产出,降低工程成本,从而达到控制总投资的目的。“两套价格体系”即在投资管理中建立合同和执行概算两个价格体系,以概算为“尺子”,控制项目成本。
赵健强说,三峡工程建设过程中,与原先的设计相比新增了很多子项目。三峡工程质量标准高于国家标准,又需多花钱,一些项目优化设计也要多花钱。但是,通过科学规范的管理,三峡总公司消化了多达88亿元的新增项目,没有突破静态投资的“底线”。
优化融资结构降低项目成本
针对三峡工程不同阶段的特点,三峡总公司实施分阶段、多渠道的融资策略,优化融资结构降低项目成本。
在使用银行贷款中,三峡总公司通过借新还旧、蓄短还长,不仅降低了融资成本,也增加了资金调度的灵活性。从1999年起,为避免发债资金一次到位产生的资金闲置,公司开始使用短期临时搭桥贷款,每年使用搭桥贷款的规模都在20亿元至30亿元之间。同时,还在国内银行间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争取贷款利率优惠政策。
从三峡二期工程开始,三峡总公司把发行企业债券作为一种重要筹资手段,共发行七期总额220亿元的三峡债券。发行期限3年至30年,有固定利率,也有浮动利率,付息方式有分年付息,也有到期一次偿还。2005年三峡债券加权平均年利率为4.61%,比国内同期商业银行贷款低1.65个百分点,与银行贷款相比,三峡债券累计已降低利息支出约10亿元。
据统计,由于进行贷款利率的公开询价,发行三峡债券,调整债务结构,采用商业承兑汇票方式结算等措施,仅2002年,三峡总公司就节约利息支出3702万元。
8. 三峡工程问题
有一种论点说:三峡工程将有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且因为不是火力发电,所以不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
想获得巨大的收益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大坝造成的破坏也是相当严重的:100多万人必须迁移,肥沃的河岸土地将被淹没;珍稀濒危与中可能面临灭绝的威胁;某些重要的历史名胜古迹将被淹没,其中的部分古迹甚至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
其他的影响还包括:对于数千公里河流水文特性无法逆转的改变,对渔业、养殖业的破坏,带来复杂的下游洪泛区的改变,以及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某种洪灾的可能等等。下面我欢迎各位继续探讨。
在对三峡工程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时,中国科学院指出:工程最具破坏的方面是大规模的移民和大片土地被淹没。移民安置向来是中国修建大坝过程中较为头痛的问题,特别是三门峡、新安江和丹江口水库,每次移民的人数都超过30万。然而,三峡工程造成的移民规模之大是史无前例的。大坝工程将淹没19个县的部分地区,其中包括有着1000多年历史文化的涪陵和万县的部分地区以及重庆的部分地区。移民人口总数超过100万并可能将近190万。在这次移民的人口中,城镇居民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致使三峡工程的移民工作比以往的难度更大,费用更高。又因缺少合适的地点安顿如此多的移民人口,移民工作变得更加艰难。由于中国人口众多,适宜的土地已被开垦和占用,大部分的人口将会被安置到近年来人口业已过剩的水库上游贫瘠的高地上。安置100多万人的生产生活,无疑是等于重建一个社会,必将打乱原有的经济结构,生产秩序、工作秩序和社会秩序会在相当长的时期造成生产力水平下降,致使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再者,由于历史和交通的原因,境内工业集中布局于长江沿岸的城市和集镇。所以三峡工程淹没的工厂多,损失也大。虽然受淹厂可重新搬迁新建,但是因停产必将打乱相互协作配套的原有系统,对经济发展会造成较大的损失,最重要的是长江沿岸的千年古镇人文遗失,那些古调古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土壤,到他乡人生地不熟悉,尤其是那些方言和地方戏曲无法再发展传承.
另外对农业,前面所提到的14000h平方米肥沃农田将会没入水底,土地资源严重丧失。正如这个庞大的工程在规划时所预料的,它将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长江的鱼类资源丰富且易受破坏。由于河流的动态,河水的温度和化学组成的变化,以及符合这些鱼类生活特性的自然生活环境和食物来源的改变,都有可能对鱼的种类、数量产生影响,某些鱼种有可能因无法适应新的环境而数目骤减。
特别是工程将会严重影响到生活在长江中游的鱼类,而这一水域恰恰是中国特有的千种珍稀鱼类的主要栖息地,其中仅仅只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中华鲟和白鳍豚更令人关注。葛洲坝的建成可能已严重影响了中华鲟的繁殖,白鳍豚的数量也下降到仅有几百条,此外,另一值得关注的野生物种当属濒临灭绝的西伯利亚鹤,长江中下游恰恰是其越冬的栖息地,无疑也将受到大坝的影响。
河流的泥沙会带来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后果。长江是世界上泥沙量最大的河流之一,每年都会带走5到10亿吨的泥沙,尽管水库的泥沙流速难以预测,但专家普遍认为一般情况下每年河流携带的泥沙都将会被大坝截住。若此种假设成立,长江所携带的泥沙将在100年内填满水库。水库中的泥沙沉积会对下游造成影响。几千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带一直把这些泥沙作为农田和渔业的营养源泉。反对三峡工程的人发出警告:水库尾部附近的泥沙流速会加快,在旱季将严重影响上游的通航,水库尾部的泥沙还会抬高河岸。成问题的是还无法准确的预测水库泥沙的沉积速度。此种情况有可能使经济效益比预期的要低很多,即便有可靠的泥沙,沉积速度记录,泥沙沉积的速度与位置也是难以预测。
以印度的多用途水库为例,水利专家穆尔蒂说:“大多数水库每年的泥沙沉积速度是建设时计算速度的145%到875%。”利奥波德指出:“世界范围内,三峡大坝是在未经充分验证的情况下进行施工的,中国约有330个大型水库,其中230座的泥沙问题相当严重,导致总蓄水量减少了14%,其中一些水库由于分析不足和设计缺陷,在不到10年的时间蓄水量下降了 50%。”
三峡工程还会产生其它多种影响因素,水库所处的地区还是水源传染病易发地区,如血吸虫病。水库中的水大量政法会减少大坝下游的水流量。该工程的反对者对大坝方形来往船只的连环闸的可靠性也表示担忧。一旦五个密切相连的闸门中的一个出现问题,那么长江的航运将会中断。葛洲坝的船闸升降机就出过类似的问题,而它只有一个闸门,在技术上比三峡工程船闸设计要简单得多,原本自由流动的河流将要变成一个缓慢流动的水库,人们担心被淹没的农田和居民区会释放出有毒物质和污染物。水库对水流的控制会增加上海市地下含水层海水入侵的可能,从而影响到上海市的供水,归根结底,三峡大坝造成的影响可涉及的范围是事先无法预测的。一旦大坝建成,它的影响将持续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
从三峡工程一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每个水利工程在兴建的同时必然会产生许多对我们有害的方面。特别是大型水利工程,移民问题,泥沙问题,以及生态环境破坏,经济效益减少等问题更令人担忧。我们兴建水利工程是为了使人类更好的生活在这一“水”球上,但若不经切实真正有效详细的设计和思考,也许弊还是要大。若一个工程真正投入建设实施,我们一定要尽量减少它给我们带来的弊端,使得人们受之福而不患其灾。。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方面,它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是水利工程成功的重要途径。
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239750.shtml
新的气候变化研究表明,全球正在变暖,而气候变暖使中纬度地区绛雨增多,到时,我国黄河流域降水增多,长江流域是否也可以维持流域供水。全球变暖后中纬度降水量增加不确定,全球环境恶化,使得旱涝灾害频发,程度在加剧,也可能华北不缺水,也可能缺的更多
三峡工程主要的弊处为战争时的威胁,诱发地震,破坏环境和生物圈.
南水北调有利有弊,对受水区有利,对调水区有一些不利影响。下文源自中国南水北调网:http://www.nsbd.gov.cn/20030829/default.htm
南水北调工程的生态环境问题
跨流域调水对调水区、受水区的生态环境可能会引起有利的和不利的影响。东、中、西三条线对受水区的有利影响基本相同:因水量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水要求提供基本保证,有利于回补地下水,可遏止并逐步改善因缺水造成的生态环境恶化,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对三条线路可能存在的一些不利影响,经研究后认为:采取必要措施后,这些不利影响是可以减轻或避免的,不影响工程决策。
(一)东线工程
1994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通过水利部预审。针对东线工程的不利影响,其主要评价结论如下:
1、调水对长江口地区的影响
由于长江径流量大, 调引水量小,调水对引水口以下长江水位、海水上溯、河道淤积、河口拦门沙的位置和长江航运等影响甚微。经物理和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当长江下游(大通站)平均流量小于5500立方米每秒时;长江口拦门沙位置将上移3公里。若东线工程抽江规模达1000立方米每秒时,为防止在枯水期加重长江口地区的海水上溯,规划提出当长江大通站出现小于9000立方米每秒时,采取“避让’措施,减少抽江流量或暂停调引江水。三峡工程建成后,枯季流量平均增加约2000立方米每秒,可进一步减轻枯水期调水对长江口海水上溯的影响。
2、关于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的问题
目前,黄淮海平原已经形成比较完善的排水系统,并积累了丰富的防治土壤盐碱化的经验。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仍属补水性质,在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北方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3、关于血吸虫病区北移
根据现场对北纬33°15′以北地区自然环境中钉螺的生存和繁殖实验以及江苏省江水北调工程的实践证明,因气候原因,大规模调水不会将南方的血吸虫病区扩散到北纬38°以北地区。
(二)中线工程
1995年已完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并经原国家环保局审查同意。由于加高丹江口大坝,改变了丹江口水库及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削减了洪峰流量,对中下游的防洪有利,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主要评价结论如下:
1、移民环境问题
由于丹江口水库淹没耕地20万亩和移民22万人(1990年调查),数量较大,如全部就地安置移民,将会加大库区环境压力,除就地安置一部分移民外,还可采取综合措施和外迁移民到新增灌区安置等措施予以妥善解决。
2、对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的影响
调水130—140亿立方米占丹江口坝址断面径流量的1/3,占汉江流域径流量的22%,可能会引起汉江中下游水文情势变化,采取综合补偿措施后,可以基本消除不利影响。
3、对中下游航运的影响
调水130—140亿立方米,河道水位将下降0.6至1.0米,对航运和沿江的引水有一定影响,采取建设梯级枢纽后可以消除。
4、对下游河道造床运动的影响
调水130—140亿立方米(引水规模500立方米每秒),对汉江中下游出现800—1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数减少约20天,出现1000—3000立方米每秒的天数减少约100天,对汉江下游河道冲淤和环境容量有一定影响,采取引江济汉(引水500立方米每秒)补水,可以避免或减轻其不利影响(图12)。
5、第一期调水对环境影响不大
中线第一期工程的调水规模为80—90亿立方米。丹江口大坝加高后,丹江口水库由年调节改善为不完全多年调节,增加调节库容116亿立方米。通过合理调度丹江口水库下泄流量,调水对汉江中下游水位的影响不大,对枯水期的水位还有所改善,可保持现有水电站发电效益。
(三)西线工程
大渡河、雅砻江、通天河三条河的径流量约221亿立方米,西线工程初步规划三条河年平均调水量为120~170亿立方米,占这三条河总径流量的54~77%,对下游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西线工程目前仍处于规划阶段,随着前期工作的不断深入,调水的主要生态环境影响因子有待进一步明确,西线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结果及其相应的减免措施将逐步提出。
(四)东、中线工程对长江口的综合影响
东线、中线的总调水规模为260—320亿立方米,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3%左右,对长江口枯水期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很小。通过适当的避让和调度措施,如东线工程在枯水期利用调蓄工程向北送水,暂仃抽取江水,加上三峡工程建成后的巨大调蓄作用,可保证长江口枯水期流量不小于现状。
东线应急(第一期)和中线第一期工程的总调水量为120亿立方米左右,仅占长江口多年平均入海水量的1.25%,对生态环境基本无影响。 南水北调工程对生态环境存在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有利影响是主要的。对受水区的生态环境有显著改善,对调水区的生态环境虽有一定的影响,其影响可以通过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239750.shtml
9. 1980年邓小平就三峡工程的一系列问题征询了专家的意见,这属于哪种决策
典例2、1980年7月,邓小平视察长江三峡,就三峡工程的一系列问题征询了有关专家的意见。1986年6月,国务院又从全国65个单位抽调412名专家成立了专门委员会,对三峡工程的实施方案进行重新论证。在七届人大五次全会上通过这一方案的时候充分听取了这些专家的意见和建议。这说明( )
A.这种决策是民主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这种决策与人民利益无关
C.这种决策属于公民通过社情民意反映制度参与民主决策
D.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权利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