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上网找了 东航那个已经结束了啊 现在开始晋级赛了啊 你还有其他的期货比赛消息吗 谢谢了啊
东航那个还没开始吧?你可以打电话问问他们客服?
“从“潜龙出渊”到“蓝海密剑”,由东航金融主办的期货实盘大赛已悄然过去了两个年头,当人们还在讨论前两次大赛带来的经验时,东航金融在阳光期货基金的探索道路上又有了新的发展:一项新的三年计划已经浮出水面,即由东航金融主办,和讯网、第一财经联合主办的“蓝海密剑东航金融第三届期货实盘大奖赛”将于将于今年9月20日拉开战幕。”
另外还有“交通银行杯”2010领航中国期货大赛。具体期货公司可以在网上查。
期货日报实盘大赛赛程设置:
报名时间:2010年4月8日—2010年7月30日
比赛时间:2010年4月19日—2010年8月31日
领航中国期货实盘精英赛赛程设置:
报名时间:2010年5月28日—2010年11月30日
比赛时间:2010年7月1日—2010年12月24日
实盘大赛多数是开发客户和自身宣传的手段,肯定会打广告的,留意下期货日报之类的媒体一般都会有。
② PP期货涨停原因,PP期货挤仓是什么意思
多头挤仓:当市场中的仓单已多数掌握在多头手中,随着交割日临近,空头无法注册足够仓单履行交割义务,此时空头为避免因无法交割而产生的违约只能主动平仓。因空头主动买平回补,临近交割日的近期合约价格上涨。
空头挤仓:当空头手中掌握了足够交割的仓单,随着交割日临近而价格处于高位,空头可以选择实物交割而避免平仓损失,此时投机的多头只能主动平仓。因多头主动卖平回补,临近交割日的近期合约价格下跌。
③ 国储铜几年轮换一次
自2003年下半年以来,国际铜价快速攀升,持续上涨的时间和上涨幅度均超过以往,世界各大机构纷纷预测在此轮上涨之后,国际铜价将步入下跌时期。
中文名
国储铜事件
实质
过剩铜供应
发生时间
2003年下半年以来
表现
铜价快速攀升
目录
1国储抛铜大事
2事件介绍
3事件经过
4事后结论
国储抛铜大事
编辑
2005年10月30日 国储局召开会议,就国际铜价问题进行研讨。会议之后,国储局对外宣布,将在近期向市场抛售3万到5万吨铜。
2005年11月9日 国储局的主管部门国家发改委发布通告,宣布为抑制中国的铜价,中国将向市场抛出一定数量的储备铜。
2005年11月11日 国储局声称其持有130万吨库存,比市场预期的要高出100多万吨。
2005年11月16日 国储局第一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计划出售的2万吨铜全部售罄。
2005年11月17日 国储局官员表示,中国交易员刘其兵在伦敦市场上所持有20万吨空头头寸属于个人行为,该人也不再是政府雇员。
2005年11月23日 国储局第二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6629吨铜流拍。LME铜价跌至每吨4020美元的两周低位附近,在尾盘时回升至4098美元。
2005年11月30日 国储局第三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6100多吨铜流拍。LME铜价创下每吨4270美元的历史新高,中国国储第三次抛铜压价的意图再度落空。
2005年12月7日 国储局第四批2万吨储备铜竞拍,再度遭遇大面积流拍,仅成交3700吨。国际铜价依然逆市上涨,创下期铜百年来最高记录4466.5美元/吨。[1]
事件介绍
编辑
什么是国储铜事件
如英国商品研究所2004年11月预测,2005年全球铜供应将出现10万多吨的过剩;2004年11月中旬举行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年会上,国际大投资银行也大多预测2005年铜价会下调,市场将继续过剩。但实际情况却是国际铜价的逆市上涨,在2005年11月更是达到期铜市场百年来的最高纪录,每吨高达4146.65美元。“国储铜”事件正是发生在有关机构预测国际铜价会下跌,但实际却持续上涨的时期。
2005年11月9日国家物质储备局(简称国储局)发布的国家储备铜竞价销售公布称:为缓解当前国内铜供应紧张的状况,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国储调节中心受国储局委托,于2005年11月16日拍卖2万吨国家储备铜。
在此后短短的一个月内,国储局举行了四场现货铜拍卖会,拍卖起价一次比一次高,给市场带来的冲击一次比一次大,其中,第三场拍卖起价上海、宁波地区为每吨37140元,但首批100吨的成交价格就达38120元/吨,拍卖价远高过市场的预期,消息一经传出,沪铜期货和LME铜期货价格便快速上扬。
第四场现货铜拍卖会上,占2万吨拍卖总量80%的1.6万吨铜流拍的拍卖底价与市价不相上下,参与者怨声载道。尽管国储局声称抛售铜的目的在于满足国内铜的需求,平抑铜价,但市场更愿意相信国储局此举是在缓解其在期货市场的损失所带来的压力。
因为自2005年11月13日开始,外电纷纷披露,中国国储局一名交易员刘其兵在铜期货市场上通过LME场内会员SEMPRA,在每吨3100多美元的价位附近抛空铜,建立空头头寸约15万至20万吨,这批头寸交割日在2005年12月21日。
但自2005年9月中旬以来,国际基金不断以推高铜价的方式逼空国储局,铜价每吨上涨约600多美元。不断走高的国际铜价无疑会给国储局造成巨额亏损,所以国储局不得不通过不断抛售国内现货来缓解压力,挽回损失。2005年年末,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坦言,由于缺乏对市场风险的有效控制,国储局在此次事件中损失惨重。
事件经过
编辑

在国储铜事件发生后,人们更多的是从技术的角度对这次事件进行剖析和反思。其实,技术问题还在其次,根源在于腐败。
一些从事期货交易的专家透露说,中国公司,尤其是那些没有取得期货交易资格的公司,之所以敢于冲破法律的限制,在海外做期货交易,关键是为了牟取私利。他透露说,这些公司的账户往往是公私不分,换句通俗的话说,赚了钱是自己的,亏了钱是企业的。这也正是中国公司在国际期货市场上出手“贼狠”的原因,反正亏了钱是国家的,怕什么?
如果不是这样,很多问题是难以理解的。比如在1997年的“株冶”事件中,国际期货市场上已从事两年交易的株冶工作人员,在LME大量卖空锌期货合约,卖出多达45万吨锌,而当时株冶全年的总产量也才30万吨。如果是正常的套期保值交易,全年总产量30万吨至少是一个不能逾越的底线,这对于从事了两年交易的人来说,是一个最起码的常识。倘若不是出于攫取私利的强烈欲望,很难想像他们会如此超常规地甚至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地去进行交易。最后,不得不由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专门召开办公会议处理“株冶事件”,但由于空单超出株冶全年总产量的50%,中国除了斩仓别无选择。仅三天,中国便损失了1.758亿多美元,折合人民币14.591亿多元!
亏了由国家埋单,在某种程度上,“株冶事件”开了一个恶劣的先例。
这种结果将令那些利欲熏心的人更加有恃无恐,他们犹如一群嗜血的赌徒,拿国家的钱在国际期货市场上豪赌,赚钱的时候他们一言不发,被套住的时候将烂摊子交给国家。因而,人们看到的不是那些靠老鼠仓发财的投机者灿烂的笑容,而是一出又一出血淋淋的悲剧。
在这次的国储铜事件,媒体披露出来的老鼠仓的情况同样令人触目惊心。据接近刘其兵的人士透露,光是刘这两年通过在期铜上的投机,就给自己的小金库增加了不下3亿美元的收益。假如不是此次空单被套,这些重重黑幕,恐怕永远不会进入公众的视野。
除了老鼠仓,腐败分子通过海外期货交易洗钱的情况同样值得关注。8月10日的《上海证券报》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由于我国企业的境外账户难以有效监督,难以杜绝某些人通过期货交易洗钱的可能性。更紧迫的是,洗钱者利用市场漏洞,盯上跨市套利的手段,将会更加严重地影响金融安全。理论上完全存在这种可能性。跨市套利者都要在国内外分别开设A(境内)和B(境外)两个公开的账户,如果要把公开账户的资本洗出去,就需要再在国外市场开一个隐蔽账户C(境外),将资金转移到境外B账户可以合法地进行,再把B账户资金通过一些手段流进隐蔽的C账户。一般有以下两种可能的方法。
第一,在有公开的跨市套利交易中,A账户与B账户具有方向相反的头寸,以博取正规的套利差价。需要洗钱时,又让C账户和B账户建立相反头寸,利用目前我国头寸较大时,B账户亏损概率极高,这样C账户就很容易赚取B账户的钱,从而达到洗钱目的。
第二,洗钱者与外盘有实力的基金内外勾结。同样先让隐蔽的C账户和公开的B账户建立相反头寸,然后基金找机会在短期内突然打击B账户使其严重亏损,或干脆就协同外人使B账户头寸被吃掉,由于期货交易的特殊性,亏损严重就必需认赔平仓,操作者就可在认赔的同时,让隐蔽的C账户也平仓,这就自然地使C账户依赖B账户获取暴利。有中国头寸长期被逼仓的现象作掩护,就很难发现是洗钱。从时间特点上看,2003年10月到11月一次套利就具有这种嫌疑。在不能有效监督的情况下,我国在境外账户的期货交易,很容易演化成灰色交易,纳税人的钱很容易成为腐败分子的猎物,当他们贪婪地对准目标时,无论企业亏损还是盈利,他们个人都将有机会赚钱。
这个问题不解决,国储铜这样的悲剧还会重演!
④ 我想请问供需关系的全面定义是什么
一、基本供需关系
从现货价格高企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供需情况显然是很紧张的,而且在近期还会延续,在需求依然旺盛的情况下,这勿庸置疑。至于持续的时间,就要看我国宏观调控的效果,这方面我们
可以参考官方经济数据,尤其是电力等相关行业的固定投资数据。
另外一方面,我们要看清基本供需关系未来的走向。从各大专业机构的估计来看,在当前价格下,事实上全球铜市的供需关系已经趋于缓和,这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目前各主要供应国和消费国的官方数据,供给确实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加,诸多闲置产能已经重新利用起来。而且由于巨大的超额利润已经促使很多资本流入铜矿开采行业,产能在不断扩大,只是这部分新增产能因为投资周期的原因要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才能对目前的供需平衡关系造成冲击。同时需求的增长速度与前期相比有了明显的下降。所以,综合以上分析,铜市的供需关系逐步趋于缓和是大势所趋,而中短期紧张关系的延续也是现实,这些方向性的问题我们必须了然于胸。
二、目前影响铜价的关键因素
当前影响铜价的关键性因素有两点:一是沪铜近月的挤仓,二是美元汇率。就国内的挤仓问题,笔者认为12月合约挤仓已经成定局,至于1月合约是否会继续挤仓还不得而知。最近坊间流传的未经证实的消息称,国储本来计划在12月上接货,但最近未获得相关部门的批准,故国储已经不会在12月上接货补充库存,并且国储还可能向市场投放一定数量的电解铜以平抑铜价。从最近的盘面来看,这则消息应该不是没有根据的。但是,近期的持仓变化只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不管国储是否接货,以中粮为首的主力多头还是会继续挤仓。另外一方面,即便国储释放库存平抑铜价,但也仅仅是杯水车薪,短期或会对铜价形成压制,但之后铜价的上涨幅度可能会更大;而且,历史经验教训显示,政府逆势干预市场最终总会失败。所以,国内的挤仓在所难免,并且在当前如此低的库存情况下会继续加剧国内铜市场的供需紧张关系,交易者在12月合约交割之前做空是非常不明智的。
关于美元汇率的问题,应当说这是近期影响国际铜价的主导因素。从美元指数的历史走势来看,其振荡筑底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估计在可以预见的几年之内,美元汇率都会在底部徘徊,并且其重心可能继续下移——这非常符合当前全球经济秩序重组的大背景。美元指数真正展开单边大幅上涨,也只有等到美国在全球经济新秩序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接下来的几个月甚至一年的时间而言,美元指数显然是需要大幅反弹的,最近的抵抗性下跌已经充分表达了这一信息,所以将来对国际铜价绝对是一大打击。近期,从市场上大型投资机构的动向来看,抛空美元仍然是主流操作,美国与欧洲货币当局也基本认可目前的局面;同时,技术图表上也显示美元指数还有一定下跌空间,符合基本面的判断。因此,中短期下跌是美元汇率的主流趋势,之后将迎来持续4个月以上的中级反弹,对于国际铜价,美元汇率显然起着先利多后利空的作用。从时间上来讲,日前,刚刚获得连任的布什政府重申其强势美元的政策(只是美元的具体走势需要由市场来决定),欧洲央行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剧烈的汇率变动不受欢迎,考虑到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新年的到来,估计近期的下挫可能会持续到西方新年前后,即1月份左右;技术分析中的时间周期理论同样显示接下来的两个月将是关键的转折期。
三、当前市场投资心理及市场行为探析
市场的投资心理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一般情况下,大众的投资心理总是准确率极高的反向指标。半年以来,市场中大部分投资者总是看空铜价,而铜价不跌反涨;当市场中看多的声音逐渐多起来的时候,铜价又暴跌。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大豆市场中,尤其去年11月到今年2月间大豆市场的情况与近几个月沪铜市场极为类似。因此,从这个角度讲,目前市场绝大多数投资者都想抛空铜价,这意味着后期铜价很有可能重演今年年初大豆的飙升行情。而当市场中看涨的情绪极端高涨的时候,铜价也就可能到顶了。
资金方面,从沪铜市场的持仓结构来看,多头主力丝毫没有就此罢手的意思,这可从中粮在12月上的大头寸、1月合约迟迟不减的持仓、远月合约的全面增仓以及盘中低位的坚决接盘看出。此前,沪铜市场的持仓主要集中在单个合约上,而现在是战线全面拉开,所以,笔者认为这是主力多头开始为最后一轮拉升作准备,由于远月的价格相对较低,将是以后多数投资者追涨的主要合约,也便于主力多头的安全退场。
国际精铜市场方面,从CFTC近期的数据来看,在前期受损之后,这次基金显得较为谨慎,虽然其仍然追在高位。应当说,基金是国际市场上主要的追涨杀跌力量,所以,后期如果发现基金净多头头寸剧烈增加,那么我们就要小心后期铜价到顶之后可能再次演绎10月中旬的高台跳水走势。相对而言,伦铜市场仍然显得较为理性,基本上其持仓水平维持在15万-17万手之间波动,而且其持仓基本上与价格保持了同步。后期,只要其持仓不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那么,铜价目前的上涨格局就还将继续维持,否则,要小心铜价可能见顶。
四、基本结论
概括以上分析,我们基本上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目前我们极有可能已经处于整个铜价牛市的最后冲刺阶段,从时间上来看,1月份左右可能是近几年铜价行情最重要的转折期。就机会的判断而言,1月之后熊市可能到来,我们面临的的确是历史性的抛空机会;之前,将是整个牛市的最后一轮上攻,根据商品期货历来的特性(往往最后一轮上涨是整个牛市中最疯狂的阶段),这轮中期上涨也是非常值得参与的行情。
⑤ 期货市场中“挤仓”是什么意思
举个例子:当某种合约的持仓量(比如说大豆)达到了100万手,空头和多头专的数量就是各属50万手,如果进行交割的话空头就要拿出 50*10=500 也就是500万吨的现货大豆,但空头如果拿不出这么多的现货的话,多头就会上拉价格,利用空头交不出现货弱点,把空头挤出市场。
⑥ 挤仓和逼仓有什么区别
意思区别不大,但逼仓的说法显得更霸道些,而挤仓听上去似乎有些符合规则。
细分之下,逼仓是主力全凭资金实力来操纵盘面,通过拉升或打压期价来达到逼对手斩仓出局的目的。
而挤仓则主要通过软技巧,例如持仓不动,既不加仓也不减仓,通过交易所的限仓规则来迫使虚盘客户被迫平仓,从而造成价位的有利变化。
这种不违反规则的手法越来越常见。
在一个健全的市场环境里,比如外盘期货市场,明显的逼仓是不会出现的,通常都是采用挤仓的手法来实现目的。
⑦ 期货“挤仓”指什么
又称逼仓,指交易者利用资金优势,通过控制期货交易头寸数额(即大量做空或做多)或垄断现货可交割商品的供给,迫使对手方违约或以不利的价格平仓亏损出局,从而牟取暴利的行为。逼仓可分为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做多头实现,即“多逼空”,另一种是通过做空头实现,即“空逼多”。
⑧ 期货铝和锌为什么伦敦的差价和我国的不成比例
目前伦敦铝库存高达80万吨,现货对三个月贴水达到60点,持仓量也膨胀至63万手以上,卖近买远的差价交易盛行。尽管在高库存的支撑下,这种价格结构非常牢固,但是来自价差变动的风险也在暗中滋生。
2006年8月到10月间,伦敦铝价格在2400-2600区间震荡,这段时间伦敦现货铝对3个月一直处于贴水状态,但是随着库存从72万吨开始下降,现货贴水开始收缩,及至12月中旬伦敦库存下降到66万吨,现货转而形成升水格局。
从12月中旬开始,大型做市商开始对现货合约上的空头进行连续挤仓,一度把现货升水扩大到120点。挤仓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库存直线上升,3月初,库存上升到80万吨,现货升水消失,挤仓宣告结束。
由于铝价长期保持现货贴水的格局,一些交易商喜欢“卖出3个月合约同时买进同等数量远期合约”的差价策略。这种差价投资没有暴露的净头寸风险,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前高后低”或者“大致持平”的差价演化成“前低后高”的差价,从而产生利润。回顾当初的战局,2006年9月开始,做市商利用市场上投资者大肆进行“卖3个月买远期”的机会反向操作,进行了“买3个月卖远期”的差价交易。然后从仓库中转移库存,库存降低使得现货贴水消失,投资者获利的途径被切断,而当现货开始出现升水,投资者的亏损开始出现,最终不得不止损出局。而大型做市商在对现货连续挤仓,出脱了自己的多头部位后,便对自己剩余的空头头寸实施了库存交割。
当然这种操作也是存在较大风险的,因为吸纳到一定的对手盘需要较长时间,且投资者须对这种交易模式没有太大的防备。一旦原有的价格格局出现逆转,措不及防的投资者将很容易遭致亏损。
在上海期货市场,铝的差价变动也在跟随库存的升降而产生周期变化,最近库存的增加使前期的现货升水消失,合约间的价格持平;如果库存再次增加,现货月将会受到压力。
当前,在伦敦铝市上,现货贴水又维持了5个月时间,卖近买远的差价交易使得15个月价格从原先的贴水200转化成升水70,利润非常丰厚,这使得投资者开始趋之若鹜,持仓量出现较大增加。在高库存的作用下,现货贴水给予了交易者一种稳定的获利方式。不过需要警惕的是,最近铝库存已出现小幅下降,一旦这种趋势得以继续,现货贴水值收缩,差价交易者就该及时平仓离场。
⑨ 什么是 期货 抢帽子、挤仓
所谓“抢帽子”交易是指证券公司、证券咨询机构、专业中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买卖或者持有相关证券,并对该证券或其发行人、上市公司公开作出评价、预测或者投资建议,以便通过期待的市场波动取得经济利益的行为。
⑩ 几道外汇期货题目
这种题目不错,请努力!同事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