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基金投资 > 为什么2016年我国直接投资逆差

为什么2016年我国直接投资逆差

发布时间:2021-04-23 15:28:22

❶ 我国国际为何收支再现“双顺差”

国家外汇管理局8日公布的年度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720亿美元,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含2017年四季度净误差与遗漏,下同)顺差825亿美元。而2015年和2016年,我国国际收支平衡表均呈现“一顺一逆”的格局。

与此同时,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转为顺差。2017年,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顺差825亿美元,可比口径2016年为逆差4752亿美元。其中,直接投资呈现净流入638亿美元,2016年为净流出466亿美元。具体来看,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出1014亿美元,外国来华直接投资净流入亿美元,双向均继续保持一定规模。

储备资产也在增加。2017年,我国储备资产因国际收支交易(不含汇率、价格等非交易因素影响)增加915亿美元,2016年为减少4437亿美元。其中,外汇储备增加930亿美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等减少15亿美元。

❷ 中国进出口是顺差还是逆差

  1. 出口大于进口是顺差,反之是逆差。从外贸宝海关数据系统中就可以看出,是顺差。

  2. 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3. 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4. 贸易顺差越多并不一定好,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本国经济的增长比过去几年任何时候都更依赖于外部需求,对外依存度过高。

  5. 巨额的贸易顺差也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也给国际上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以口实,认为巨额顺差反映的是人民币被低估。这增加了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金融风险,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增加了成本和难度。

  6. 比较简单的对策就是拉动国内消费。研究一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主要借助于政府定期公布的对外贸易平衡表。一般而言,平衡表比较系统地载有表明出口和进口的数字统计,大体可反映一国在特定时期内对外贸易乃至国民经济发展状况。一国对外贸易按出口大于、小于或等于进口等情况,分别构成贸易顺差( 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贸易逆差( Unfavorable Balance 0f Trade )或贸易平衡( Balance of Trade ),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

❸ 为什么我国2012年国际收支没有呈现双顺差

纵观2012年的国际收支情况,历经十余年的“双顺差”现象不复存在,中国国际收支出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搭配的新格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全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1931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168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966亿美元。
“2012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2011年增长6%。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初步形成‘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新格局,外汇储备增长明显放缓。”外汇局对此指出。
经常项目盈余收窄 投资收益逆差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1763亿美元,下降56%,大大低于2007年~2011年年均顺差4552亿美元的规模。
根据外汇局数据测算,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为2.3%,已处于国际认可的合理范围之内。一般而言,这一比值反映经常项目是否出现过度盈余,国际上通常认为低于4%是较为合理的区间。我国这一比值曾在2007年达到10.1%的高峰,印证了此前中国国际收支出现过度的贸易盈余。而此后数年,该比值逐步回落。
外汇局指出,2010年~2012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比的下降,主要体现了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变化。
“我国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推动了进口增长。”外汇局称,“其次,我国更加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态环保,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加大了出口企业相关成本。”
根据外汇局统计数据,2005年~2011年,我国对外投资收益率均值为3.3%;美国这一比率为4.3%,德国和日本分别为3.8%和3.4%。
业内也有观点认为,我国投资收益差额为负,原因不在于对外投资回报太低,而是利用外资成本较高,这反映了我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状况的结构性差异。
“投资收益出现逆差可能有很多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有一部分投资收益当年期没有回流。”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称,“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收益低于外资对华投资收益,这种情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
而从收益项目的最新变动情况来看,2012年投资收益项目逆差421亿美元,下降40%。
对于下一阶段的经常项目管理政策趋向,外汇局指出,需要按照“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思路,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资本项目首次逆差
去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168亿美元的逆差,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逆差。全年跨境资本流向改变了单边流入的格局,开始呈现明显的双向变化。
外汇局指出,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主要是非直接投资项目逆差较大,反映了境内主体境外资产运用的增加和对外负债的减少。
宋泓认为,资本项目出现逆差很重要的原因是借助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加,并且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发酵,国际市场上的一些投资机会对中国企业很难得,因此出现了比较集中的企业对外投资现象。
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出2600亿美元,上年为净流入87亿美元。其中,其他投资资产净流出(即对外资产增加)2316亿美元,其他投资负债净流出(即对外负债减少)284亿美元。
另一方面,从银行信贷收支的数据看,2012年银行新增各类外汇存款1314亿美元,除部分发放境内外汇贷款外,其余均由银行用于境外放款和投资。
外汇局认为,其他投资对外资产增加和外汇存款的增加,体现了藏汇于民的积极成果。而去年8月外汇局曾正式发文终结强制结售汇制度,允许企业和居民自主保留合法取得的外汇收入。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指出,此类现象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藏汇于民的过程和效果,但也可能是因为一部分外汇没有上缴到外汇管理局统筹管理,短期内由企业或个人持有。
对于下一阶段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形式,外汇局指出国内外经济和金融运行企稳,将有利于稳定我国外部需求,吸引长期资本流入,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境内外正利差将刺激套利资本流入我国。
“下一阶段将把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支持企业‘走出去’,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外汇局指出。

❹ 一国经常项目逆差对于该国而言意味着A实际资源流出大于流入 B实际资源流入大于流出 选哪个啊 为什么

b 啊...经常项目逆差表示 借大于贷.货币流出大于货币进入..资源流入大于资源流出.......

❺ 结合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的影响解释我国为什么一直都是顺差

导致国际收支双顺差主要原因
原因之一:我国经济中储蓄大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国内经济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低消费、高储蓄。我国最终消费率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5年的52.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达历史最低水平。储蓄率则从2001年的38.9%上升到2005年的47.9%,5年间快速增长了9个百分点。消费不足带来储蓄过高,而高储蓄带来的是则高放贷和高投资。在国内消费不旺的状况下,高投资形成的过剩产能只能通过对外出口来释放,由此导致了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
原因之二:我国长期实施的出口导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为解决资金、外汇短缺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鼓励出口的优惠政策,发展沿海外向型经济,尤其是1994年人民币汇率的并轨改革更是有力地促进了出口。1998年以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出口乏力、内需不振的形势,国家调整了出口退税率,同时采取一系 列措施鼓励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2001年底,我国加入世贸组织;2005年初,纺织品配额被取消。这些有利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的实施和体制环境的形成,都使得我国出口商品竞争优势得以进一步发挥,出口高速增长。
原因之三:国内长期实行的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鼓励外资进入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得国外资金可以通过合资和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的进入带来的外汇流入并不是以购买外国资本品的方式,即通过经常项目逆差的形式流出,而是这些外商将直接投资带来的外汇简单地卖给中国人民银行,然后用换来的人民币购买国内资本品,投资生产的产品进一步通过出口产生经常项目顺差,从而产生了“双顺差”的格局。
原因之四: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转移
通过分析十多年来的海关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双边贸易中,我国顺差增加较大的市场主要是美国、欧盟和香港,而同一时期我国对亚洲地区却由顺差转变为逆差;第二,在商品结构上,我国顺差集中在工业制成品,尤其是轻纺和机电产品上,而同一时期初级产品进出口却由顺差变为逆差;第三,从经营主体看,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已经由逆差变为顺差;第四,从贸易方式看,加工贸易顺差远远大于一般贸易顺差。如果也对比一下同期我国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统计,就会发现,在我国对美、欧贸易顺差迅速增加同时,亚洲几个主要经济体对美、欧的顺差是逐渐缩小的。也就是说,原来设在亚洲其他几个经济体的加工出口产业,尤其是其末端加工工序,已经大量转移到我国,这样也就把他们对美、欧的贸易顺差转移了过来。所以,十多年来我国商品进出口的迅速增长和顺差的扩大,与国际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一部分加工出口产业以外商投资形式由其他亚洲经济体向我国转移有着直接的关系。这归根到底是我国在世界产业结构中的分工角色造成的。
原因之五:全球过剩流动性的输入
2001年以来,美联储开始实施了长达两年多的低利率政策,与其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步,我国资本项目顺差开始持续增长,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国际压力也日益高涨,这些事件均不是巧合。事实上,正是由于世界三大经济体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创造了全球过剩的流动性,推动石油价格和全球资产价格上涨,也强行推动着过剩的流动性流入我国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我国开始被动地被制造流动性过剩。

三、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影响
第一,国际收支双顺差引起的外汇储备激增,导致“对冲”过多流动性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国际收支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的过快增长,在现行结售汇制度下,外汇统一由央行购买。因此,为维持汇率稳定,央行被动的吃进了很多外汇,从而向市场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从央行外汇占款存量与基础货币存量变动的趋势图可能看出,二者变化趋势非常一致(见图4),我们经过简单计算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高达0.98,这说明二者高度正相关。这也证明在近些年来,基于外汇占款的基础货币投放已经成为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渠道。2005年,基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大致占基础货币总量的90%左右。
由于基础货币投放会导致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因而央行为了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缓解基础货币大量投放形成的通货膨胀压力,要采取经常性的“对冲”操作措施,从商业银行回笼资金以减少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即外汇占款增量大于基础货币增量的部分需要中央银行“对冲”掉。而近年来,由于外汇储备迅速增加,外汇占款增量和基础货币增量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见图4),导致央行“对冲”操作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也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在国际收支双顺差仍将维持甚至可能更加严重的情况下,对冲过多的流动性是我国货币政策在当前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重要任务。
第二,削弱了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货币政策调控的有效性。央行旨在弱化基础货币大量投放的负面影响的“对冲”操作带有很大的被动性,限制了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的空间和主动程度,也影响了央行的政策调控效果。
面对巨额的基础货币投放,央行的“对冲”操作常常显得力不从心,而且也不可能通过“对冲” 完全释放基础货币投放的压力。同时,“对冲”规模激增会导致市场利率上升,在人民币存在很强的升值预期下,外汇会大量流入,从而又抵消了“对冲”的政策效果。同样道理,外汇储备激增导致的人民币很强的升值预期,也限制了利率调控手段的作用空间。所以,“对冲”只能说在一定程度有效,但不应该作为日常政策工具而无限期、无休止地使用。目前,央行用于“对冲”操作发行的票据余额高达3万亿元之巨。如按一年期央行票据利率2%左右的水平计算,央行每年为“对冲”操作要支付一笔不菲的成本。
第三,导致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不均衡,不利于实现经济增长向内需主导型模式的转变。
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和与之配套的优惠政策的过度推行导致我国目前的外贸依存度太高,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率从2002年的42.7%上升到2006年的近70%。经济增长对外部需求的依赖越大,经济的不确定性就会随之增加。例如我国目前的出口增长率与美国GDP增长率高度相关(见图6),这种现象表明我国出口在很大程度上会受美国国内经济的影响。
第四,国际收支双顺差给人民币汇率造成持续的升值压力。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巨额外汇储备使我国在相当程度上丧失了货币政策操作的主导权,并陷入人民币升值压力与货币供给增长的双重困境。要减轻外汇占款造成的过多基础货币发行对国内货币市场的影响,人民银行必须加大回笼现金力度或提高利率,这些都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
目前,人民币已经实现适度升值,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这并没有能够阻止国际收支双顺差和外汇储备的增长。如果为了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而增加货币供给或降低利率,那么原本很宽松的货币市场将变得过度宽松。这可能会刺激国内资产市场形成泡沫。
第五,国际收支双顺差成为导致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在流动性充裕的背景下,银行资金使用效率值得关注。
巨额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通过结汇转换成人民币资金进入商业银行,外汇占款作为基础货币大规模投放在货币乘数作用机制下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多倍扩张,使市场流动性急剧膨胀。商业银行的存贷差规模日益扩大,货币市场流动性泛滥等问题也开始出现。在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可能会产生贷款冲动,对资金的使用效率的关注可能远远低于对贷款规模的关注,最终可能导致银行贷款呆坏帐增加和盈利性的下降。
第六, 加剧了我国与相关贸易伙伴国的贸易摩擦。国际收支失衡不可能长期持续,长期的国际收支双顺差面临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调整压力。近期这一现象已经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我国主要贸易伙伴国家的重点关注。中国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愈演愈烈,中国国际收支的长期顺差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攻击的重点目标,使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发展受到很大制约。第七,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的流动性过剩还可能会导致投资过热、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等一系列消极后果。一旦这些问题出现,必然危及整个宏观经济和金融系统的稳定,给我国经济的健康运行造成不确定性。
四、治理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对策
经济学中讲究均衡,任何失衡,不管是顺差还是逆差,都不是理想的状态。因为失衡就表示资源的错配或扭曲,所以任何失衡的状态尽管可以维持一时,但从长期看都是不可持续的。如果一国不主动采取措施校正其经济中的结构性失衡问题,那么,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国际套利资本的自由流动就可能对其结构失衡进行“强制校正”,而这种“强制校正”往往是以国内经济的破坏性回归为代价的。日本泡沫经济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最好的例证。因此,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实现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势在必行。
一是要加快步伐调整出口导向战略。虽然出口导向是在内需不足情况下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一种战略选择,但其实早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各级政府就一直在价值观上,在实际利益的争取上,对出口是积极支持的,在资源配置上对出口企业给与了许多的优惠。而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对外向型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优惠就挤占了内向型企业的生存空间,从而对内需的扩大产生不利影响。
目前已经到了从根本上改变以出口导向型战略主导经济发展的时候了。应当逐步降低高额贸易盈余,同时不断优化贸易结构。在出口方面,可以对一部分低附加值的简单加工品征收出口关税,并降低出口退税,从价格信号上影响出口商品结构;限制高污染、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并为有自主创新能力产品的出口创造更多的优惠条件,从产业政策上引导出口产品结构的优化。在引鼎场尺渡侔盗踌醛穿互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策略上,有必要调整引资政策以提高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内外资企业的两税合一来实现内外资在税收上的国民待遇。今后,还应调整各地引进外资的政策,逐步取消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在控制外资流入数量的同时,提高外资流入的质量。
二是要扩大内需,化解国内储蓄与消费的结构性失衡。我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消费不足,储蓄过度,所以化解的方法就是降低储蓄、促进内需。
首先,在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改革现行收入分配制度。中国消费水平低的问题首先是因为收入水平低,它是一个收入问题,并不是消费的问题。所以,要刺激消费,首先是要增加农民和城市中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另外,经济学基本理论认为,富人的消费倾向低,穷人的消费倾向高。而我国目前收入差距在逐年拉大,收入的增长部分,主要是由高收入阶层获得,但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是比较低的。因此,要扩大消费的比例,就得改变现在的收入再分配制度,提高低收入人群的再分配份额,缩小收入差距,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社会的消费倾向。
其次,尽快实现公共财政的转型。目前,我国本币净储蓄的积累,是促成投资扩张和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而本币储蓄率过高的源头正是我国财政政策在公共建设领域的长期缺位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远远不够,导致居民自身要为这些公共产品来买单,其未来消费支出的预期过高,只能通过控制当前消费、增加预防性储蓄来应对。只有加速国家财政向公共财政的转型,加大财政在社会保障、教育、卫生医疗、水电交通、通讯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上的投资,使社会抵抗风险的能力加大,每个人的储蓄率下降,才能缩减私人部门的净储蓄动机,持续有效地启动内需。
三是要加强国际间政策协调。我国的贸易失衡不仅源于自身结构性失衡,也部分地源于主要贸易伙伴的结构性问题。只有加强国际间的政策协调,才能有效地解决我国贸易失衡问题。特别是对于当今世界贸易赤字主要来源、也是我国贸易顺差主要来源的美国,在全球性失衡和中美贸易失衡的调整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国采取措施扩大私人消费、逐步放开对外投资、对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重要调整的同时,美国也应该至少在以下方面采取调整措施:逐步减少财政赤字;压缩居民消费规模;放松对华出口管制等。因此,调节贸易平衡是贸易伙伴国之间的一个互动的过程,需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我国应加强谈判力度,提高国际间的政策协调能力,争取主要贸易伙伴国的积极配合。

❻ 为什么2011年国际收支中收益逆差突然增大

根据2012年金融数据显示,继2011年第四季度中国外汇储备出现1998年以来首次季度负增长后,2012全年储备资产增量大幅减少。资本的跨境流动也从单边顺差转成双向流动。表1的数据显示2012年资本和金融账户逆差高达1173亿美元,比2011年顺差1861亿美元大幅减少了3034亿美元。国际收支账户从“双顺差”格局转为“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正常态,这也意味着国际收支总体将趋于平衡。这种现象是由于投资负收益以及资本外流所导致的。首先关于负收益,从1998年以来的数据显示,只在2007年、2008年、2009年这3年期间投资收益净额为正。其投资收益净额累计高达-1654亿美元。而2012年服务贸易与海外投资负收益合计高达1130亿美元,投资负收益问题呈现十分严重的态势。其次资本外流问题。主要有这样几个关键因素:1、由于中国的富人群体在将资产转移至海外。2、与进出口相关的公司企业转变自己的行为方式。随着中国投资环境的良性化发展国际直接投资也不断涌向中国。但是近些年来中国的对外投资额也在不断增长。2002至2011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速达44.6%。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2年世界投资报告》201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流出流量1.69万亿美元,年末存量21.17万亿美元。而2011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别占全球当年流量和存量的4.4%和2.2%,分别排在第6位和第13位。3、2012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整体走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年初到5月初,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稳中略升。第二阶段,自5月中旬到9月初,人民币中间价和即期汇价双双走软。第三阶段,9月中旬至今,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和即期汇价重新转强。从这足以看出由于受到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势剧烈波动的影响,国际资本也自2012年第二季度开始流出中国。虽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总体持上升阶段,但资本流出也受到了剧烈波动的影响。预计未来5―10年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量也将上升到新的高度。

❼ 为什么对外投资会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

应该是外商对中国的投资会增加我国的外汇储备,如果是中国对外投资,那就会减少我国版的外汇权储备,因为外国政府相对于美元的外汇储备并不认可人民币。
外汇储备来源于一个国家的外汇收入,其按照收入一般分为两种方式
第一种:是经常项目收入,也就是当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顺差大的话就会增加一个国家的外汇储备。
第二种:就是资本项目收入,也就是一个国家外商直接投资大于本国对于国外的投资也会增加一个国家的外汇收入。
总的来说要提高外汇储备也就是要提高本国出品产品的竞争力,和拥有一个良好的外商投资环境。
相关知识点:
外汇储备(Foreign Exchange Reserve),又称为外汇存底,指为了应付国际支付的需要,各国的中央银行及其他政府机构所集中掌握的外汇资产即外汇储备。
外汇储备的具体形式是:政府在国外的短期存款或其他可以在国外兑现的支付手段,如外国有价证券,外国银行的支票、期票、外币汇票等。主要用于清偿国际收支逆差,以及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该国货币的汇率。

❽ 请问一下我国在外直接投资出现逆差说明了什么 外国在华直接投资出现顺差又说明了什么

爱国者国庆60周年演讲稿:放歌祖国60年
天安门广场上的巍峨的华表,记载了共和国60年的历史沧桑。历史的耳畔,铭记着祖国60年前建国礼炮的隆响,60年前,一位巨人俯瞰着世界、声音洪亮, 让全世界震撼了,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那鲜红胜利的旗帜,在北京、祖国的各地迎风飘扬,从此中国人民昂起了头颅,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历史铭刻如歌的岁月,涂染金秋十月的阳光,一声嘹亮慷慨激昂,筑起了一座共和国的丰碑,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辉煌的纪元,激扬的文字,辉煌的历史,抒写了新中国灿烂的篇章,人民自豪地指点江山。苦难的祖国母亲,敞开黄河的胸怀,长江的臂膀,长城由衷地欢畅,祖国豪迈地走进了共和国时代,也走向了繁荣富强。讴歌共和国的历史,60年缤纷花季,在河之洲,水之湄,海之滨,山之阳。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响,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伟大祖国母亲万岁!我们以《诗经》关雎的歌喉,以屈原《橘香》的音韵,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秦腔、用梆子与鼓词唱响您历史恢宏岁月的沧桑与辉煌,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我们回想建国恢复经济三年;回忆抗美援朝通过鸭绿江,回想“三反”五反岁月“,从人民公社号声嘹亮,祖国十年麦浪滚滚闪着金光……文革浩劫留下多少遗憾与悲壮……,阶级斗争不是人民走向富裕,国家走向富强的方向!国人不会忘记计划经济时期凭证供应的年代,一年至多能添置上两件新的衣裳,“过年穿新衣”的期盼是她们那个时期的同龄人都有过的愿望,买东西凭票更是让国人难忘,三十年前,许多家庭只有一间住房,几乎相同的布局就是一个大立柜和一张床……

60年,可谓弹指一挥间!60年的个人经历让我触摸到了社会前进的脉搏,60年的改革开放惠及了每一个国人的生活。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国家经济在三十年间飞速发展,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也在这三十年间发生着巨变,衣食住行和生活环境、工作条件哪一样都是翻天覆地的改善。六十年间的种种变化让我感慨多多,中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走完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取得的伟大成就来之不易。我们生活在如此美好的黄金时代,这种幸福和安定和谐的局面也需要我们倍加珍惜和维护,通过我们的努力和奋斗,祖国还会越来越富强,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美好!

60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亿万人民艰苦创业,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实现着强国富民、民族复兴的百年梦想。当今之中国,到处充满勃勃生机,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改革开放,使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昌盛,华夏儿女们安居乐业。青藏铁路,一条几乎不可能的铁路,中国人民做到了;火车多次提速,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奥运场馆建设,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举国上下一片欢呼雀跃……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完成着一个又一个壮举! 1998年,南方特大洪水,淹没了许多楼房,淹没了许多人民,却淹不灭中华儿女的爱心;2007年年底,当春节来临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雪灾,阻碍了人们回家的道路,却阻碍不了中华儿女救灾的决心;2008年5月,里氏高达8.0级的汶川大地震一度牵动了世界各地的心,地震震倒了一座座楼房,震碎了一颗颗逝世者家人的心,却震不倒中华儿女突破重重困难、手挽手,心连心,团结救灾的愿望!

改革开放,使中国建设新农村的脚步越走越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上了中学、大学,成为了建设祖国新一代的智囊团;以前,农村生活是吃不好,穿不暖,过的都是苦日子。现在,农村人的经济能力越来越好,纷纷过上了小康生活。手机、彩电、冰箱……以前,农村给人的印象是又乱又脏。一下雨,小路便成为了“水泥路”。现在,一提到农村,人们想到的是清新的空气,美丽的青山绿水……改革开放,让农村展现出了勃勃的生机,让人们的生活过得更加幸福。综合国力大幅度增长。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明显提高和增强。

60个春秋,锦绣大地神采飞扬。60个春秋,江山如画诗意酣畅。 60个春秋, 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放歌农村丰收的喜悦与欢唱。 60个春秋,奥运鸟巢拱起钢铁的脊梁,神舟实现太空翱翔。60个春秋,一座座天堑变通途, 雄伟的三峡大坝锁住万里长江。60个春秋,人民的军队威武雄壮,捍卫祖国的江山铁壁铜墙。 60个春秋, 改革的春风,让人民喜奔小康,实现了举办奥运会的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 勃发出震惊世界的力量, 实现着光荣与梦想!

让您的灵魂与精神唱响。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以亿万双手,编织花坛锦绣,建造华灯明亮;让我们在金黄季节里,黄金般的早晨,把五星红旗飘扬国歌唱响,唱响千百年来朝朝暮暮澎湃的激情。 黄河猛、长江长、泰山雄、昆仑莽,万里山河浩浩荡荡从天安门前走过,走过一队队铁军,走过一队队钢抢,走过一车车导弹,走过60年共和国的无比辉煌……走出中国人民最风光最风情的步伐,走出的方阵显赫中华民族最壮美最雄壮!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含和积淀,60年的扬弃和继承,和平与发展是共和国热切表达的希望。祖国啊!我为你自豪,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汇入历史的长河,永远在我的胸中激荡。祖国啊!我为你骄傲,在这精彩神奇的土地上,构建和谐社会的蓝图,一次次萌发腾飞的希望,焕发出科学发展的容光。满怀豪情的展望未来,执着的坚信20年后的畅想,中华民族的明天更加绚丽美好!共和国一定会走向新的辉煌!

❾ 中国近几年国际收支为什么从双顺差变成一顺一逆以及用的政策

纵观贰0依贰年的国际收支情况,历经十余年的“双顺差”现象不复存在,中国国际收支出现“经常项目顺差、资本与金融项目逆差”搭配的新格局。 国家外汇管理局近日公布的数据显示,贰0依贰年全年,我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顺差依9三依亿美元,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依陆吧亿美元,国际储备资产增加9陆陆亿美元。 “贰0依贰年国际收支交易总规模较贰0依依年增长陆%。国际收支状况继续改善,初步形成‘经常项目顺差、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的国际收支平衡新格局,外汇储备增长明显放缓。”外汇局对此指出。 经常项目盈余收窄 投资收益逆差 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国际收支总顺差依漆陆三亿美元,下降5陆%,大大低于贰00漆年~贰0依依年年均顺差四55贰亿美元的规模。 根据外汇局数据测算,我国经常项目顺差与GDP之比为贰.三%,已处于国际认可的合理范围之内。一般而言,这一比值反映经常项目是否出现过度盈余,国际上通常认为低于四%是较为合理的区间。我国这一比值曾在贰00漆年达到依0.依%的高峰,印证了此前中国国际收支出现过度的贸易盈余。而此后数年,该比值逐步回落。 外汇局指出,贰0依0年~贰0依贰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比的下降,主要体现了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结构性变化。 “我国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推动了进口增长。”外汇局称,“其次,我国更加注重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态环保,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升加大了出口企业相关成本。” 根据外汇局统计数据,贰005年~贰0依依年,我国对外投资收益率均值为三.三%;美国这一比率为四.三%,德国和日本分别为三.吧%和三.四%。 业内也有观点认为,我国投资收益差额为负,原因不在于对外投资回报太低,而是利用外资成本较高,这反映了我国对外金融资产负债状况的结构性差异。 “投资收益出现逆差可能有很多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有一部分投资收益当年期没有回流。”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称,“另一方面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收益低于外资对华投资收益,这种情况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存在。” 而从收益项目的最新变动情况来看,贰0依贰年投资收益项目逆差四贰依亿美元,下降四0%。 对于下一阶段的经常项目管理政策趋向,外汇局指出,需要按照“扩内需、调结构、减顺差、促平衡”的思路,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国际收支平衡机制。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资本项目首次逆差 去年,我国资本和金融项目出现依陆吧亿美元的逆差,这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首次逆差。全年跨境资本流向改变了单边流入的格局,开始呈现明显的双向变化。 外汇局指出,资本和金融项目逆差主要是非直接投资项目逆差较大,反映了境内主体境外资产运用的增加和对外负债的减少。 宋泓认为,资本项目出现逆差很重要的原因是借助人民币升值,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加,并且随着欧债危机的不断发酵,国际市场上的一些投资机会对中国企业很难得,因此出现了比较集中的企业对外投资现象。 数据显示,贰0依贰年,我国其他投资项下净流出贰陆00亿美元,上年为净流入吧漆亿美元。其中,其他投资资产净流出(即对外资产增加)贰三依陆亿美元,其他投资负债净流出(即对外负债减少)贰吧四亿美元。 另一方面,从银行信贷收支的数据看,贰0依贰年银行新增各类外汇存款依三依四亿美元,除部分发放境内外汇贷款外,其余均由银行用于境外放款和投资。 外汇局认为,其他投资对外资产增加和外汇存款的增加,体现了藏汇于民的积极成果。而去年吧月外汇局曾正式发文终结强制结售汇制度,允许企业和居民自主保留合法取得的外汇收入。 对此,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指出,此类现象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藏汇于民的过程和效果,但也可能是因为一部分外汇没有上缴到外汇管理局统筹管理,短期内由企业或个人持有。 对于下一阶段的资本与金融项目形式,外汇局指出国内外经济和金融运行企稳,将有利于稳定我国外部需求,吸引长期资本流入,主要发达经济体继续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境内外正利差将刺激套利资本流入我国。 “下一阶段将把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结合起来,支持企业‘走出去’,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外汇局指出

❿ 我国对外贸易到底是顺差还是逆差

对外贸易是世界各国对外经济关系的核心,在各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
作用,是各国加速其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一直是我国经
济发展的“推进器”,进出口也从原来的逆差转变为顺差,丰厚的外汇储备成为我
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定心丸”。随着贸易顺差大量产生,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
题,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海关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一张一
张进出口报关单累加、审核、统计出来的,其准确性、权威性国际公认。通过对海
关统计数据进行比对、分析,可以对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和贸易顺差问题有一个更加
清晰的认识。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始终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有力地推动了
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进出口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
198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美元大关,达到1027.9亿美元;之后
经过6年的发展,于1994年再迈一个千亿美元的台阶;1997年,外贸总值突破3000
亿美元,并首次跻身世界10大贸易国行列。
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对外贸易更是焕发出勃勃生机,每年都以20%
以上的速度递增,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2004年对外贸易进出口规模突破1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6年对外
贸易进出口高达1.76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并进一步缩小与第二大贸
易国的差距;加入世贸组织5年间合计进出口总值已超过从改革开放到加入世贸组
织之前23年的总和;2006年外汇储备突破1万亿美元,达到10663亿美元。
对外贸易的良好发展,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的矛盾,提高我国产品
的国际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乃至对世界经济的推动,都表现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改善我国经济结构,加速工业化进程。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外向型
经济部门不断壮大,通过扩大出口,利用获得的资金,引进工业生产所必需的资本
品、原材料、技术等,加速工业化进程,改变传统产业格局,推动产业结构优化,
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的总体竞争力。
二是推动国内技术进步,体现“后发优势”。对外贸易是我国获得技术的重要
渠道,知识产权的跨国交易本身就构成了现代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生产线,实现了产品出口结构的不断优化,推动了国内技术进
步,这种“后发优势”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增强经济的抗风险能力。通过出口国
内生产相对过剩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可以缓解国内供求矛盾,提
高经济效益。当前我国手机、电冰箱、电视机、摩托车、服装鞋帽类的出口依存度
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而国内经济发展所需的紧缺原料,也能够通
过对外贸易得以实现,2005年我国已成为世界铁矿砂、氧化铝进口第一大国和原油
进口第三大国。由于进出口的良性运作,不仅弥补了我国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结
构失衡,提高了总产出水平,而且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增强了
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四是促进资本积累,提升规模效益。
多年来,我国货物贸易的顺差一直是外汇储备快速上升的重要来源。2001年底
我国的外汇储备刚刚超过2000亿美元,2006年底突破1万亿美元,同期货物贸易顺
差累计达到3675亿美元,相当于同期外汇储备增量的43%。贸易顺差为企业的资本
积累提供了资金来源,提高了生产厂商对未来市场的预期,刺激了投资需求,提升
了企业的规模效益。
五是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增长,带动了国内就业。外向型经济的日趋活跃,带动
了国内就业水平的提高。据有关专家分析,2006年,我国外贸依存度达到70%左右
,有效带动了国内就业,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184万人,是近年来新增就业人数最多
的一年。
六是在全球经济增长中发挥积极作用。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的发展更具开放
性,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更大,多年来无论进口还是出口都能保持高速增长
。据有关专家分析,2003年至2005年间,中国对外贸易增长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
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的水平,对全球经济的全面复苏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贸易顺差是我国积极利用外资政策和特有贸易结构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内
经济长期健康快速发展的正常表现
长期以来,我国拥有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环境,近几年世界经济全面增长,
为我国积极利用外资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在条件,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要
贸易方式、以外商投资企业为进出口主体的我国特有的贸易结构。这是我国对外贸
易长期保持顺差的主要因素。
一是加工贸易发展势头迅猛。一方面,我国良好的工业配套能力和大量廉价劳
动力,加速全球制造业向我国转移。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贸易实行保税政策,对于
外资投入加工贸易具有较大的吸引力。因此,长期以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外贸的
“半壁江山”。加工贸易是一种增值的贸易形式,必然产生贸易顺差。2006年我国
贸易顺差总额为1775亿美元,其中,进出口为逆差的贸易方式有:外商投资企业设
备进口逆差278亿美元,保税区、保税仓库进出口逆差600亿美元,还有其他贸易方
式有部分逆差;进出口为顺差的贸易方式主要有:一般贸易进出口顺差831亿美元
,而加工贸易进出口顺差则高达1889亿美元,超过了贸易顺差总额。由此可见,当
前加工贸易是我国对外贸易顺差中的最主要因素。
二是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持续增长。2006年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达
630亿美元,已经连续3年保持在600亿美元以上的水平,其中近7成投入到了制造业
中。目前来华投资的国家和地区超过190个,全球500强已有480多家在华投资,我
国已成为一些重要工业品全球制造业的中心。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地
位日益巩固。一方面,外商投资企业面向国内市场生产,替代了部分进口需求。钢
材、汽车及零部件、机械设备、消费类电子产品、尿素等产品进出口态势已经发生
了明显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有限,外商投资企业自身存在巨大的出口需
求。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额占我国对外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保持在六成
左右,而且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除上述两个长期因素外,我国贸易顺差问题也与下面三个短期因素有较大关系

一是部分企业在出口退税率调整前突击出口。近两年,国家对“两高一资”(
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相继调低或取消出口退税率。企业往往根据政策调
整日期提前出口或突击出口。如2006年钢材、服装等产品集中突击出口现象较为明
显。
二是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促使企业加快出口步伐。截至今年1月,人民币兑美元
汇率相比汇改前累计升值幅度已达6%。从长远看,人民币升值对进口比重高、外债
规模大、拥有高流动性或巨额人民币资产的行业将会带来好处,而对以出口为主、
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则会带来冲击,如电子、纺织、机械等行业。为
了减小或避免人民币继续升值的冲击,许多企业纷纷加快出口步伐,而对进口采购
则持观望态度。
三是出口成本上升提高了出口商品价格。由于近年来国内土地、原材料、劳动
力等价格上升,导致企业出口成本上升,许多企业通过提高出口价格转嫁部分成本
。与2005年相比,2006年我国出口价格总体上升4.2%,而进口价格总体仅上升3%。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国家打击出口骗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企业守法自律意识的
不断加强,企业出口骗税违法行为逐步减少;导致出口价格总体水平提升的直接因
素是人民币小幅升值和出口成本总体上升。因此,从海关统计角度分析,所谓“大
量出口高报价格以骗取出口退税、导致巨额虚假贸易顺差”的说法,是没有根据的

除此以外,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对我国实行高精技术及其产品出口封锁,导致
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所急需的技术及其设备进口不足,这也是造成大额贸易顺
差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必须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贸易顺差大幅增长带来的新问题
我国积极利用外资的政策和特有的贸易结构,决定了我国贸易顺差现象将长期
存在。国际上判断贸易是否平衡,通常用贸易顺(逆)差额与当年进出口总额相比,
在10%以内的为基本正常,这个10%也可称为贸易失衡“警戒线”。2006年我国贸易
顺差1775亿美元,约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10.1%,刚刚触及“警戒线”。从当前世
界第一大出口国德国的情况来看,德国从1952年到2005年的54年间,对外贸易均为
顺差,2002年贸易顺差首次超过1000亿美元,2004年和2005年均超过1900亿美元。
其中贸易不平衡度超过10%的年份就有12年,最高达12.7%,超过我国目前的贸易不
平衡程度。因此,我国目前存在的大额贸易顺差基本是正常的。
但是,大额贸易顺差也给我们带来新的问题。如:我国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
贸易摩擦加大,出口企业遭遇国际贸易壁垒的风险增大;我国外汇管理面临更加放
开的国际压力;国内经济面临通货膨胀的潜在风险等。对此,必须高度重视,采取
既积极、又稳妥的办法,确保经济健康发展。
我认为,解决这个问题,不但要在外贸领域做工作,也要在其他领域动脑筋,
不但要在转变出口增长方式上下功夫,也要在扩大进口、增加内需上做文章。首先
,要大力发展国内消费市场,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刺激内需,改善国内消
费不振的局面。其次,要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通过扩大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的
产品目录,对“两高一资”等产品的加工贸易进行政策调整。再次,对利用外资政
策进行必要的调整,由“招商引资”转为“选商择资”、“养商育资”等。第四,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合理引导升值预期。第五,在调整出口结构和扩大进口
方面做一些具体的工作,特别是要促使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放松高精技术及其产品
对我国的出口限制,使进出口结构更趋优化,缓解顺差上升过快的压力。
总之,面对大量贸易顺差产生的新形势,我们要保持一颗平常心,既要高度重
视贸易顺差问题带来的外部失衡和内部影响,也要正确认识到贸易顺差的客观必然
性。只要我们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积极稳妥地处理问题,我国对外贸易就能始终
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2016年我国直接投资逆差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融资对象分 浏览:728
凯裕金银贵金属 浏览:394
展博投资管理 浏览:980
壹理财下载 浏览:144
贵金属看盘技术 浏览:930
外汇ea三角套利 浏览:389
宝盈转型动力基金今日净值查询 浏览:311
abl外汇软件 浏览:817
天使投资移动互联网 浏览:315
中翌贵金属老是系统维护 浏览:225
历史期货松绑 浏览:23
信托借款平台 浏览:214
吉林纸业股票 浏览:324
贵金属元素分析仪 浏览:30
融资打爆仓 浏览:645
分级基金A还能玩吗 浏览:289
网络贷款平台大全 浏览:358
13月房地产到位资金 浏览:744
姚江涛中航信托 浏览:518
coding融资 浏览: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