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美国icii共同基金
美国共同基金在全球的发展趋势
在全球市场中的呈主导地位
1924年,美国出现了第一只共同基金——“Massachusetts投资者信托”,它最初的组合包含45只股票,资产规模只有5万美元。然而从1980年开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股市的走强,美国共同基金经历了爆炸性增长的黄金时期,20多年间,美国基金行业的资产净值增长了25倍,基金数量增长了5.4倍。
在此期间,美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市场,根据美国投资公司协会(ICI)的统计,截至2005年底,全球共同基金的资产总额已经达到17.8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以8.9万亿的资产占据了全球共同基金市场50%的份额,欧洲市场以6万亿美元的资产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共同基金市场。如果单以国家而言,卢森堡和法国分别以1.64万亿和1.36万亿美元分别位列全球共同基金第2和第3大国。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占据了世界共同基金市场10%左右的份额,澳大利亚和日本的共同基金市场资产分别达到了0.7万亿和0.47万亿,是这个区域内最大的市场。
美国的共同基金份额一直占据着世界的主导地位,2001年以前,美国共同基金的市场份额接近60%,而2001年的“911事件”直接导致了美国股市的下跌,从而使美国共同基金市场份额也有所萎缩。虽然经历三年的连续下降,美国共同基金市场份额仍然以50%的比例高居第一,目前这种下降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扭转。
美国基金管理公司发展趋势
在共同基金刚兴起的年代,基金的发起人数量非常有限,并且他们一般都以公募基金作为主要业务,而到目前,共同基金行业的格局已经完全不同以往了:金融咨询公司、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经纪商以及其他金融服务公司都开始涉足共同基金这一领域,共同基金也仅仅是他们为了满足投资者需求而提供的众多金融产品中的一种。
从2005年底的情况来看,将近六成的共同基金都由金融咨询公司所管理,而他们旗下的共同基金资产也达到总量的50%,其余的一半则分别由银行、保险公司、证券经纪公司以及海外发起人所控制。
美国的共同基金业的低进入门槛造就了不断有新的发起人进入到行业中来,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使得整个行业一直处于相对激烈的竞争状态下,并不因为行业已经成视邙降低竞争,1985年当时排名前25的共同基金当中,仅仅只有16家在2005年依然处于前25的位置,美国基金业竞争的激烈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这种持续的激烈竞争使得个别优质的基金公司很难实现行业的垄断。根据Herfindahl-Hirschman指数的测度:美国基金业2005年的指数仅仅只有400,属于非常分散行业,趋近于自由竞争,市场份额的变化也显示了竞争的激烈,虽然排名前5基金的市场份额在这20年间几乎没有变化,但排名前10和25的基金市场份额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1、共同基金产品的总体趋势
(1)能够长期保持优秀投资业绩的基金受到投资者的青睐。
投资业绩始终是共同基金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表现好的基金赢得投资者的货币“选票”,同时理性的投资者也十分关注优秀业绩的持续性,因而他们对基金的通常考核标准都是10年期年化收益率,这样可以防止基金的行为短期化。投资者对持续高收益的追逐,使得基金业的资产都集中于那些能够长期保持超额业绩的基金公司,历史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以2005年为例,46%的资产集中于10年收益率排名前25%的基金族中,37%的资产集中于排名25%-50%的基金族中,也就是说,长期排名靠前50%的基金获得了3/4以上的资产。这一市场趋势也促进了基金追求长期业绩的良好竞争环境的逐步形成。
(2)基金业资产向费率低的基金相对集中
ICI的报告指出共同基金的投资者多数投资于低费率的基金。这种倾向通过比较基金平均的费率水平与所有基金持有人实际支付的费率水平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出:红色折线为所有基金公司平均的费率水平,蓝条表示所有基金持有人所实际支付的费率水平,它们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个差距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大多数投资者都将资金投资于费率更低的基金上,从而使实际费率水平低于基金公司所要求费率的平均水平。
对基金的资产分布的考察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长期以来,低于行业平均费率水平的基金控制了共同基金业85%以上的资金,这充分说明了投资人的对投资基金的价格敏感性。
正是基金投资者以“用脚投票”方式对共同基金业施加的巨大压力,共同基金费率自1980年以来就一直呈下降趋势。1980年,股票型共同基金投资者支付的平均费率水平为2.32%,但到2005年底,这个数字已经降低到了1.13%,债券型基金也同样经历着这样的变化。在价格战中,小规模基金明显在成本上存在先天的劣势,经营成本占资产净值的比例要高于大规模基金,小规模基金为了吸引投资者,有很高比例的基金通过降低费率,以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但是收取的管理费用却不足以弥补经营成本,而且规模越小的基金越容易发生价格战,这一趋势也刺激了大量的小型基金进行合并,扩大自身规模来实现规模效益。
2、不同类型的基金产品的变动趋势
(1)股票型基金
股票型基金的资金流入情况与股市走势密切相关,得益于全球性的流动性充足,世界各地的股票市场从02年开始进入牛市,因而股票型基金近几年了获得大量的资金流入,在2005年,美国股票市场的平均涨幅为5%-7.5%,而同期除美国之外的世界股票指数获得了15%的上涨,相对低迷的表现造成了资金流入情况相差悬殊,投资美国股票市场的基金获得了31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而投资国外股票市场基金的资金流入则达到了创纪录的1050亿美元。
(2)债券型基金
与股票型基金不同,利率是影响债券基金资金流入的最重要变量,2001至2003年间不断调低的利率使得债券基金获得了较高收益,刺激了对债券基金的需求,但是从04年开始进入加息周期,利率的提高降低了债券的收益,引发了资金从债券基金中流出。虽然债券基金的收益不尽如人意,但是债券基金由于自身的固定收益和低风险特征,在资产配置中的作用无可替代,因而仍然能够获得相当的资金流入。例如,由于养老基金对生命基金的认可,生命基金近年来大受欢迎,在05年增长了490亿美元,而债券基金是生命基金资产配置中的重要部分,新增资金中的310亿美元都用于投资债券基金。
(3)混合型基金
由于股票和债券的收益风险结构完全不同,而基金经理往往不可能是同时精于股票和债券投资,因而混合型基金中股票和债券这两个组成部分,通常会是一强一弱。这导致混合型基金的业绩一直差强人意。而理性的投资者更加倾向于分别投资于表现最佳的股票型基金和债券型基金,形成自己的混合型投资组合。由于这一理念的广泛存在,混合型基金难以获得投资者的青睐,一直处于美国基金市场的边缘,根据这一情况,市场创新了混合组合基金(hybrid fund of funds),通过直接投资于混合组合基金,减少了投资者自己进行资产配置的繁琐,因而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市场对于混合组合基金的欢迎程度是混合型基金远不能及的,2005年资产增长了710亿美元。
⑵ 现在美国股市总市值和美国共同基金资产规模是多少
3.1415926535·······
⑶ 美国股票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各占多大的比例
从国外市场来看,证券市场的潮流应该是机构占主导。美国、英国等是保险资金、共同基专金和养属老基金等稳定持有股市绝大部分股份;日本等则是法人机构相互持股,也是机构占据主导地位。而且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有增无减。美国机构投资者占美国总股本的比重由1950年的7.2%上升到2001年三季度末的46.7%-。其中,养老基金由0.8%上升到19.8%,共同基金由2%上升到17.9%,保险公司由3.3%上升到7.3%。
⑷ 美国 基金业(公募和私募)现状以及发展历史,尤其是具体的运作细节如题 谢谢了
美国基金就是投资公司。到去年年底,美国投资公司一共17.1万亿美元规模,其中共同内基金15万亿,容ETFs 1.7万亿,剩下是单位投资信托和封闭式基金。私募基金不是按《1940年投资公司法》注册的,主要是PE、对冲基金,加起来大概1万亿美元吧。发展历史、运作细节没法说了,范围太大了。
⑸ 美国与中国基金市场体制的比较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引发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导火索,随之带来的则是社会对资金的巨大需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基金作为一种在发达国家成熟、流行的筹资手段引起了中国驻外金融机构的注意。随着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和1998年3月中国首批的两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和“基金金泰”的设立,拉开了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序幕。到今天为止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在这十年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从无到有,市场的建立和改进都是有目共睹的。在这里,本文以中国和美国的基金市场为对象,简要的回顾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历程并对比美国基金市场的发展过程和特点,希望能由此看到我国基金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对现存的问题提供参考的解决途径。 美国基金业的发展过程 投资基金始于英国发展于美国。按照基金市场的演进,美国基金产业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1940年以前、1940-1970年、1970年至今。这几个大的阶段与《投资公司法》和1970的《投资公司法》修正案相吻合。这三个阶段的两个转折点可以看作为封闭式基金为主导向开发式基金为主导的转变和货币市场基金的产生。 (一)1940年以前是基金产业的初期,这段时期内投资公司规模小,行业特征不明显,各个投资公司之间差异性很大,一般都是基于特定目的而设立的,并不是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分散的投资组合。这一阶段的基金组织形式以封闭式基金为绝对主流,同时这一阶段制定了《投资公司法》,为后来投资基金的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法律基础。 (二)1940-1970年间是基金的成长期,共同基金登台上场,基金资产规模和基金数量迅速增长,这一期间绝对多数基金为股票基金,但是也有少量的债券基金。 (三)1970年至今是基金的成熟期。这一时期基金的品种丰富了起来,整个产业的基础结构发生了变化,债券和收入基金加入了分流的行列。特别是1974年推出的新基金品种——货币市场基金MMFs,其产生是基金行业的一个重大创新。在1999年底美国共同基金在资产规模上一举取代了商业银行而成为美国金融市场上第一大金融中介,2005底全球范围内的开放式基金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7.8万 亿美元,开发式基金数目达到了56,863支。 中国基金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基金产业还处于发展初期,类似于美国1940年前的情况。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1985-1990年。中国国内金融机构与海外机构合作推出面向海外投资者的“中国投资基金”。海外中国基金的引入在一定意义上刺激了中国国内基金业的发展。 (二)1991-1997年。1991年10月我国最初的一批老基金“武汉证券投资基金”和“深圳南山风险投资基金”宣告成立开始。这一时期大部分基金是由地方银行和地方政府批准设立的。这一时期基金发展十分火热,但是由于缺乏相关的规范和法律约束,出现了许多问题。 (三)1997年末至2003年末。1997年11月14日,国务院颁布了《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标志着我国基金业从此进入了一个规范化发展时期。1998年3月基金金泰、开元的发行,成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证券投资基金的起步。截至2002年底,开放式基金已猛增到17只。但问题也同时暴露出来,2002年封闭式基金二级市场表现比股票市场的整体走势还要弱一些,封闭式基金再现大幅折价现象。 (四)2003年末至今。2003年10月28日,《证券投资基金法》的颁布与实施是中国基金业和资本市场发展历史上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基金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2003年末三只货币市场基金在我国登台亮相,在随后的几年内又陆续推出了多个基金品种创新,如避险型基金、指数型基金。近一段时间,ETF产品日益得到基金管理公司的青睐。目前已经运作的ETF产品包括上证50ETF、深证100ETF、上证180ETF等。 中美基金业发展比较 国际投资基金的发展历史显示(在这里具体反映为美国基金的发展过程)投资基金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从以封闭式投资基金为主到以开放式基金为主的制度变迁过程。到目前为止,经济发达国家的投资基金主要形式为开放式。从我国基金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我们也在这一变化过程中。但是同时应该看到的是我国基金业的特殊之处,以及在中国特定环境下所产生的具体问题。 我国采取的基金组织形态是契约制,美国的基金主要实行的是公司制,以共同基金为典型代表。契约型基金体现的是信托关系;公司型基金体现的是委托代理关系。信托关系与委托关系有着截然不同的性质,因此从委托人的地位来看,公司型基金的股东与契约型基金的信托人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公司型基金股东对基金公司有最终控制权,能对基金重大事项做出决策,享受公司法中股东的地位而契约性基金的信托人几乎没有控制权,不参与基金的实际运作,享受信托法中的信托人的地位。 我国基金业发展制度模式到现在为止是政府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美国基金业是市场为主导型的发展模式。在1997年《证券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颁布以前,中国基金业呈现出自主性的模式,快速扩张的市场需求使得整个产业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 由于缺乏相应的制度管理,产生了许多问题,因而政府在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开始了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我国的问题在于过分依赖于政府管制,政府管制又集中于行政审批;过分依赖于准入管制,而对行为管制和信息披露管制严重不足;政府管制介入过深,使得市场中介组织难以发展,行业自律组织难以发挥作用。证监会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的是“救火员”的角色,而不是主动的监督。 我国基金业和美国基金业在法律监管体系上的差异。只有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才能为基金产业的规范、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美国早在1940年基金的成长期之前就颁布了《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与以往等法律法规组成了一个严密而完备的基金法律体系,并依法成立美 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国家投资公司委员会对美国基金业进行有效的宏观管理,为美国共同基金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可靠的法律基础。相比起来,我国基金是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起来之前就发展起来了,这就给基金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事实上也出现了类似于“基金黑幕”之类的重大问题。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已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基础上已经构建起了基金监管的主体框架,但是内容上依然淡薄。 通过以上中美基金业发展的对比可以看到,只有建立市场化的基金治理结构,才具备从基金治理结构的角度来对投资基金进行有效的管理。具体讲包括解决基金治理结构市场的问题,让政府从对基金行业行政管理的角色转变为政府管制,从宏观上对证券市场进行方向上的指导;建立起完善的法律监管体系,为我国开发式基金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把目光投向公司型基金。面对失效的内部治理、外部治理和尴尬的第三方治理,可以考虑引进公司型基金来解决这些问题。2007年的2月份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监管职责分工协作指引》正式明确了政府作为宏观调控角色的回归,在此之前也阶段性的出台过一系列以市场化为原则调整基金行业管制措施,例如扩大行业准入范围,实施“好人举手”制度,引进独立董事制度,引入外资。可以看到中国政府管理层正在一步步把权力还给市场,希望通过切实地落实这些政策来为我国基金产业的健康发展扫除障碍。
⑹ 美国的国债持有者众多,他们分别占的比率大概是多少
美国国债持有者结构分布中,外国投资者占有最多份额达到6.1万亿美元,占比39%。其次是货币当局,占有份额为2.4万亿美元占比为16%,养老金和共同基金分别占2.1万亿美元和1.7万亿美元,个人及政府占比,13.5%,而其他的像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占6%。

所以对于此问题也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法,不过相关的机构还是应该注意,而更多方面应该寻求国际相关机构去协调解决这一问题。这其实也看出,各个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是紧密联系的,虽然表面上很多国家都反感美国,但一旦美国垮台了,还是会损害到他们的利益。
⑺ 美国的共同基金跟中国国内的基金有没有区别
共同基金,是指基金公司依法设立,以发行股份方式募集资金,投资者作为基金公司股东专面目出现。它在结构属上类似于一般股份公司,但本身不从事实际运作,而将资产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同时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保管基金资产。其设立的法律文件是基金公司章程及招募说明书。
⑻ 问美国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的区别
对冲基金(Hedge Fund)又称套利基金或避险基金。对冲(Hedge)一词,原意指在赌博中为防止损失而采用两方下注的投机方法,因而把在金融市场既买又卖的投机基金称为对冲基金。
美国的对冲基金是随着美国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期货和期权等交易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目前,美国至少有4200家对冲基金,资本总额超过3000亿美元。
1.对冲基金的特点
对冲基金的最大特点是进行贷款投机交易,亦即买空卖空。美国大约有85%的对冲基金进行贷款投机交易,在选准市场或项目后,即以数额并不多的资本作底,到商业银行、投资银行或证券交易所进行巨额贷款,然后倾注大量资金进行歼灭战,或大输或大赢,其投资战略绝对保密。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对冲基金的冒险系数越来越大,但大多比较成功。
2.对冲基金的分类
以交易手段区分,主要可分为低风险对冲基金、高风险对冲基金和疯狂对冲基金。
①低风险对冲基金。主要是在美国和国外的股市投资,一般很少以高于本身资本两倍的借贷款进行投机交易。交易方式以长买短卖为主,也就是说购买可能会上升的股票,借用和出售可能会下跌的股票;待市场出现好转后,再买回这些股票;
②高风险对冲基金。经常以高于资本25倍的借贷款进行投机交易,而且既在全球股票市场上进行长买短卖,也在全球债券、货币和商品期货等市场上进行大规模的投机交易,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由索罗斯经营的量子基金;
③疯狂对冲基金。以高于本身资本十倍甚至几十倍的借贷款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进行炒作。这种对冲基金最典型的例子是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基金,该公司曾以40多亿美元的资产向银行贷款100多亿美元,其买进卖出的各种证券和股票市面价值一度高达1.25万亿美元,结果导致了1998年9月美国对冲基金事件的爆发。
3.对冲基金与共同基金的区别
从广义上来说,对冲基金也是共同基金的一种,但与一般共同基金相比,对冲基金又有许多独特之处:
①投资者资格。对冲基金的投资者有严格的资格限制,美国证券法规定:以个人名义参加,最近两年内个人年收入至少在20万美元以上;如以家庭名义参加,夫妇俩最近两年的收入至少在30万美元以上;如以机构名义参加,净资产至少在100万美元以上。1996年作出新的规定:参与者由100人扩大到了500人。参与者的条件是个人必须拥有价值5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证券。而一般的共同基金无此限制。
②操作。对冲基金的操作不受限制,投资组合和交易受限制很少,主要合伙人和管理者可以自由、灵活运用各种投资技术,包括卖空。衍生工具的交易和杠杆。而一般的共同基金在操作上受限制较多。
③监管。目前对冲基金不受监管。美国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和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曾规定:不足100个投资者的机构在成立时不需要向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等金融主管部门登记,并可免于管制。因为投资者主要是少数十分老练而富裕的个体,自我保护能力较强。相比之下,对共同基金的监管比较严格,这主要因为投资者是普通大众,许多人缺乏对市场的必要了解,出于避免大众风险、保护弱小者以及保证社会安全的考虑,实行严格监管。
④筹资方式。对冲基金一般通过私募发起,证券法规定它在吸引顾客时不得利用任何传媒做广告。投资者主要通过四种方式参与:根据在上流社会获得的所谓“投资可靠消息”;直接认识某个对冲基金的管理者;通过别的基金转入;由投资银行。证券中介公司或投资咨询公司的特别介绍。而一般的共同基金多是通过公募,公开大做广告以招待客户。
⑤能否离岸设立。对冲基金通常设立离岸基金,其好处是可以避开美国法律的投资人数限制和避税。通常设在税收避难所如处女岛(Virgin Island)、巴哈马(Bahamas)、百慕大(Bermuda)、鳄鱼岛(Cayman Island)、都柏林(Dublin)和卢森堡(Luxembourg),这些地方的税收微乎其微。1996年11月统计的680亿美元对冲基金中,有317亿美元投资于离岸对冲基金。据统计,如果不把“基金的基金”计算在内,离岸基金管理的资产几乎是在岸基金的两倍。而一般的共同基金不能离岸设立。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集合投资方式,即通过发行基金单位,集中投资者的资金,由基金托管人管理和运用资金,从事股票、债券、外汇、货币等金融工具投资,以获得投资收益和资本增值。根据基金单位是否可增加或赎回,投资基金可分为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是指基金设立后,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购或赎回基金单位,基金规模不固定的投资基金;封闭式基金是指基金规模在发行前已确定,在发行完毕后的规定期限内,基金规模固定不变的投资基金。
⑼ 美国共同基金是公司制还是契约制开放基金
美国共同基金以公司式基金为主。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全部是契约式基金。
共同基金等于证券投资基金只是名字不同
⑽ 1978年至1999年的20余年间,美国共同基金管理人中,有多少的主动式基金业绩比不上指数基金
1978年至1999年的20余年间,美国共同基金管理人中,有79%的主动式基金业绩比不上指数基金。
但这个比较是没有意义的,原因有三:
一、美国是成熟的市场,不利于基金的主动管理,中国是新兴市场,利于基金的主动管理
二、美国的1978年至1999年的20余年间,恰好是大牛市,只涨不跌,所以基金无法发挥主动管理的优势
三、主动式基金分进取型、稳健型、保守型,保守型过于保守,所以涨不起来,用保守型基金跟指数基金比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主动式基金被低估
附:
指数基金是否优于主动管理基金,这个问题是许多投资者最关注的。但回答却取决于投资期限的长短以及所处的市场环境。在上涨阶段,指数基金无疑跑得比主动基金快。但长期来看,在我国指数基金投资并非最佳选择。原因就在于,支撑指数基金的根本理论是有效市场理论,即专业投资者长期无法战胜市场,市场在信息上是有效率的。而恰恰我国目前的市场离有效甚远,大起大落频繁,政策效应明显,基金经理更有信息优势。因此总的来看,我国主动型的基金更能够跑赢指数基金。
期限为03年年初至今。上证基指、深证基指、中证股票基指和沪深300的累计收益分别为407%、380%、385%和203%,可见三个基金指数均大幅度超越了沪深300指数,表明主动型基金在此期限内业绩优于指数基金。在03年至今,上证基指、深证基指,中证股票基指分别有80%、70%以及90%以上的时间内累计收益超过沪深300。可见,长期来看,主动基金优于指数基金,原因就在于我国股市并非有效的,低效率的市场给了主动基金更多的创造收益、避免损失的机会。
那为何今年指数基金如此热火朝天呢?毫无疑问,是今年指数基金赚钱的“近因效应”起了作用。在一些情况下,后出现的信息会比先出现的信息影响更大。这种模式被称为近因效应。当人们能够更加清楚地记得后出现的信息而不是先出现的信息时,近因效应便起作用了。2009年以来,指数基金涨势喜人,打动了不少投资者。其次,人们对熊市时指数基金的悲惨遭遇有选择地忘记了,即重建了记忆,对于某些具体事件,记忆受到了他人言论的影响。当投资者决定投资于指数基金时,所回忆的都是有利于指数基金的片断,不利的内容自动地被忘记了。由此可见,正是这两个心理学上的偏差,使得投资者只看到指数基金短期的好,而忘记了,长期而言指基很可能不是主动基金的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