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基金公司 为什么不上市
他们已经是上市公司的资产了,比如
华夏基金 是中信证券的资产
南方基金 是华泰证券的资产
博时基金 是招商证券的资产
几乎全都是
❷ 买基金老显示原始交易不成功案例
建议你到众禄网买基金,手续费是4折优惠。他们推荐的基金收益也很高。2014年给我推荐的工银金融地产股票型基金上涨了102%。2015年推荐的宝盈新价值混合又上涨了220%以上。很牛吧。。
❸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成功投资、退出的案例(中国本土,公开上市退出,收益较高的案例)
的确比较多,介绍几个典型案例:
1、PE投资无锡尚德,投资人获利50倍
2、机构投资者投资金凤科技,获利30倍
3、软银、高盛投资阿里巴巴获利34倍
4、凯雷投资携程收益14倍
❹ 基金公司有没有倒闭的案例严重亏损的那
中国的股票市场都是大鳄的操纵呢,试问基金又怎么会有机会倒闭呢!!!现在是只有经营部不善的基金,没有倒闭的基金的!暂时还没有发生基金倒闭的现象啊,即使倒闭,也像楼上所讲,基金不可以从账户拿钱出来的~!
❺ 基金营销失败案例
基金历来都是‘好做不好发,好发不好做’。现在新基发行困难,与流动性紧、市场低迷有很大的关系。
单只基金的募资规模更加惨淡,无论是中大型基金公司还是小型基金公司,其近期成立的新基金募集份额不断创下新低。还有多家基金公司因为募集规模不尽人意,而多次公告延迟募集时间。基金募集难尽管有其他种种问题,但是最直接的原因是,A股市场赚钱效应的丧失。
海富通稳进增利分级的首发规模仅为2.2051亿元,刚过不少于2亿元的下限,而当初预定募集目标为30亿元,仅完成募集目标的7.35%。金元比联保本经延长募集期后才募集2.7767亿元,仅为募集目标20亿元的13.88%。
华泰柏瑞信用增利是唯一一个两度延期的基金,募集期达到47天。
❻ a股历史上有没有上市公司的合并失败的例子
太多了。
川化股份和泸天化。
❼ 国内十大企业失败案例
飞龙、三株、秦池,曾经是中国企业界灿烂的明星,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辉煌一时。曾几何时,它们相继黯淡隐去,给人们留下无尽的思索。
回顾飞龙、三株、秦池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共同特点:第一,抓住了好的契机。飞龙、三株迅速兴起的大背景是人们社会观念的转变和对身体健康、生活质量的关注;秦池则是夺取央视“标王”,抓住了全国人民的“眼球”。第二,利用电视等大众传媒广泛宣传,迅速成名,飞速扩张。飞龙广告投入巨大,1991年为120万元,1992年为1000万元,1993年为8000万元;产出则更为惊人,从1990年注册资金仅为75万元的小企业,飞速发展到1995年累计销售收入20亿,利润达4.2亿元。三株强有力的媒体宣传攻势,推动三株口服液一夜成名,在农村甚至被称为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销售额急剧飙升,公司成立仅三年,销售额就达到80亿元,资产达48亿元。而秦池在夺标后的第二年,销售额高达9.5亿元,此盛况至今仍为秦池人津津乐道。
飞龙、三株、秦池,在迅速崛起之前都是规模很小、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它们的飞速发展羡煞许多同业,这同时也为自己埋下了日后覆亡的祸根。第一,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德鲁克认为,企业战略就是企业的发展蓝图,没有战略的组织就好像没有舵的小船,会在原地打转。尽管看起来,三株似乎提出了自己的战略,吴炳辉在新华社年会上曾经宣称,三株到二十世纪末完成900亿到1000亿元的利税,成为中国第一纳税人,言犹在耳,三株却已轰然倒下。第二,没有形成独特的、不易复制、难以替代竞争优势。三家企业的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舍得花大钱打广告,却舍不得做产品研发,形不成核心竞争力。这不仅是飞龙、三株和秦池的弊病,更是中国众多流星企业的痈疽。飞龙、三株、秦池的竞争手段何其相似,建立起庞大的营销队伍,不遗余力地打广告,短时间声名鹊起,销售量和销售收入大增。从长期来看,这种竞争手段毫无秘密可言,极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第三,没有危机管理意识,缺乏危机管理机制。表面上看,飞龙、三株和秦池的猝败是由极偶然的因素引发的:公司上市运作暴露了飞龙的弊病,一场人命官司击倒了三株,秦池则源于新闻单位揭密秦池酒勾兑的流程,但从深层次分析,偶然事件打倒一个庞大企业,则反映出该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没有危机管理意识和危机处理机制。
从以上三家企业的兴衰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间的竞争犹如越野赛跑,一个企业要想在长期的竞争过程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制定出一个长远的发展思路,一个适合本企业的、迥异于他人的发展战略。
张瑞敏认为,一个企业没有发展战略,就是没有发展思路,没有思路也就没有出路。企业的发展战略就像是茫茫大海中的灯塔,为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德鲁克认为,对发展战略已不是“是否需要”重视,而是“如何重视”及“重视程度”的问题。企业战略在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就中国企业的现实来说,战略在企业运营中似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1998年,700家上市公司,仅20%有战略规划部,15%为其它部门代替,55%的公司根本就没有战略,战略仅是偶然从公司决策层中产生,而战略规划在众多的非上市公司中更是少之又少。
战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么是否存在一个普遍适用的战略呢?正如管理方法、领导方式具有情境性质,战略也必须因环境而异。无论一个战略制定得多么完善,它未必对所有公司都适用,也不是对某一公司的任一时期都适用。波特说过,每个公司都从不同的起点开始,在不同的背景下经营,并且拥有基本上是不同种类的资源,没有适用于所有多种业务公司的最佳战略。
只有在分析具体企业的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行业背景)和企业内部资源拥有状况及利用能力基础上,制定出的战略才是切实可行的。另一方面,战略的制定过程也非文字游戏或简单模仿,战略必须与众不同,以此区别于其它企业,并为企业员工注入凝聚力、向心力、自尊心和自豪感。这意味着企业必须仔细选择一组不同的经营活动来传达一套独特的、与企业战略相配套的公司理念和价值观念,形成企业难以被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没有战略,或者战略和公司经营行为两张皮,轻微的,造成企业平庸的业绩表现,严重的,可能把企业拖向破产的泥沼。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许多企业认识到战略的重要性,纷纷聘请外脑为企业把脉,有的甚至重金聘请国外咨询公司来做战略,但真正的实施效果却差强人意。有人分析认为,这是由于国外公司不了解中国国情,制定出的战略水土不服。我认为这只是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则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一个战略的制定、实施和评估并非一蹴而就的事,也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往往是十年、八年的时间期限,牵涉到的人、事广泛而复杂。因此,战略的成功并非是做好一件事,甚或者几件事,而在于做好链条上的每一件事。
有了好的战略及战略执行,成为企业界天空常驻的恒星,也并非难事。
❽ 有没有什么基金会失败的例子或者企业做慈善而被拖垮的例子啊拜求答案!!
好像没有。像福耀玻璃的曹德旺,不是名气越来越大吗!公司也越来越强吗!当今的中国并不缺钱,缺的是德!真正讲道德,讲责任的个人和公司都越来越少了!像双汇那么大的企业,都乱搞!出了问题不但不深刻反省反而一直找借口,开会时竟高呼“双汇万岁”!。相比中国人最恨的日本鬼子,人家的问题大米代理商发生了食品安全问题后谢罪自尽。试问中国的奸商们有这个勇气吗?
❾ 平准基金的失败案例
日本的平准基金运作并不理想。日本政府曾经为了对抗国际投资基金内的影响,最近十年容间在股市下跌时动用邮政储蓄基金入市购买股票,以扭转股市的跌势。但效果并不明显。
平准基金切实发挥所期望的效果,关键在于平准基金所面对的股票市场是否是一个完善的市场,市场所处阶段的宏观经济面是否良好,是否支持股市有一个向上的走势。如果这些条件不能得到满足,平准基金何时介入、如何介入将是个难题,把握不好将会加剧市场的不规范、延缓市场的自我修复与发展时间。结果可能是既不能达到稳定市场的目的,又将使平准基金本身亏损累累。

❿ 投资国外基金失败的案例
拿中投做反向指标吧,投资黑石,摩根士丹利,全部亏损,就是一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