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一带一路建设制度保障是什么
在国际法层面,“一带一路”法律保障体系包括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签署的双边、区域性及多边贸易与投资条约、协定等国际法文件,中国与沿线国家应当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共同遵守和落实这些国际法规则。
在国内法层面,“一带一路”法律保障体系应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涉外经贸法律制度建设;二是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涉外民商事法律制度及司法运用。

(1)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扩展阅读:
共建原则:
“一带一路”建设秉承共商、共享、共建原则。
1、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
2、坚持开放合作。“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各国和国际、地区组织均可参与,让共建成果惠及更广泛的区域。
3、坚持和谐包容。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
4、坚持市场运作。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同时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5、坚持互利共赢。兼顾各方利益和关切,寻求利益契合点和合作最大公约数,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⑵ 中国提出的海上丝绸之路是一个关系民族复兴的伟大构想,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为我们国家有这样雄伟的战略
目前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浙江等八九个沿海省份正摩拳擦掌,积极谋划“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以使中国企业对东盟的经贸、投资更加便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肖鹞飞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正由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等制定中。他分析称,不管“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如何做,最终战略只是在总体布局上提出要求,具体实施需要各个地区,尤其是沿海省份相互配合。
2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福建省副省长郑晓松曾透露,福建已经做了初步研究和论证,近期将拿出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
按照计划,福建将推动与东盟政府机构、闽籍华侨华人社团和行业商协会之间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推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建设。加强与东盟海洋经济、旅游、物流等合作,加快构筑海上互联互通网络,促进双向投资与贸易。
厦门市一位官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了东南亚、中东、东非等地。南亚、中东、非洲是重要的新型市场,而东南亚又是传统的进出口市场。“借这个机会,我们准备深耕东盟,重点开发新兴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该人士说,目前当地发改委方面正在做“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规划。
福建的邻省广东,正期待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排头兵。据广东海关统计,2013年东盟已取代欧盟(28国)成为广东第三大贸易伙伴,广东对东盟出口增长14.9%,进口增长7.5%,对欧盟进出口则仅增长1.6%。
与东盟接壤的广西,也在积极备战“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而海南省省长蒋定之在3月全国两会上亦表示,目前,全国已有八九个兄弟省份都提出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相比而言,海南的优势是突出的、独特的。海南要找准重振“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南坐标,在对接与服务中,进一步增加海南经济的开放度。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22%,是2002年的7.3倍。201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额为4436.1亿美元,增速达10.9%,而同期欧美日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同比下滑1.7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东盟对中国外经贸发展地位日益
突出。
在肖鹞飞看来,对于沿海省份,目前可以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贸易、投资、海洋经济等方面,加大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
例如,在港口建设方面,广西将加快构建港口合作网络。加大北部湾港建设力度,积极引进国际港航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大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鼓励广西企业到东盟国家参股港口建设。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客货运“穿梭巴士”,加密货运航线,加强与东盟各国港口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对企业来说,“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亦将迎来诸多利好。由于部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企业实行贸易壁垒,致使双边经济摩擦不断,通过与东盟国家在经贸领域的深耕合作,可以使中国企业对东盟的经贸、投资更加便捷。
对“海上丝绸之路”颇有研究的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改革开放同时也是海洋文化、海洋经济的拓展过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可以发展海洋经济和文化,建设海洋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海洋产业肯定需要走进去,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
⑶ 2011年中国外交取得了哪些成就
2011年中国周边外交的工作成果时指出,2011年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外交迎难而上,成绩斐然,中国周边外交也稳步推进,务实进取,具体成果可归纳为以下五方面:
第一,与周边国家加强战略沟通,增进政治互信,双方高层交往频繁。2011年,中方共接待55起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国家外长以上的高层来华访问。中国在双边、多边场合宣示睦邻友好,推进务实合作,提出了多项合作建议和举措。
第二,深化经贸合作,加强利益融合,促进共同发展。2011年1至11月,中国同亚洲司主管国家贸易总额达9652亿美元,同比增长21%。中国多年以来都是亚洲最大的进口市场。中国对亚洲国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金额达180.3亿美元,亚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最为集中的地区。中国与亚洲国家签署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7750亿元人民币。
第三,积极参与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妥善处理与邻国的分歧,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在南海问题上,中国主张直接当事方通过谈判和平解决争议。在争议解决之前,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2011年中国与东盟国家就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指导方针达成一致,启动了《宣言》框架下的务实合作,设立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中国和越南签署《关于指导解决中越海上问题基本原则协议》,与印尼成立海上合作委员会和海上合作基金,有力地维护了南海的和平与稳定。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主张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中国与半岛各方保持密切沟通与协调,推动各方继续保持接触对话,为缓和半岛局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四,积极参与区域合作,完善合作布局,引导合作方向。 中国是东亚合作的积极参与者和重要推动力量,东盟是中国周边重要的地区组织。中国-东盟合作是中国参与区域合作的基石,双方关系取得长足进展,增强了政治互信和经贸往来。中国成为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东盟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
第五,推动人文交流深入发展,加深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国与亚洲多数国家签订了文化、教育合作协议,并在亚洲30多个国家建立了83所孔子学院和40个孔子学堂,派出1400余名汉语教师和1万余名志愿者。(
⑷ 一带一路指的是什么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The Belt and Road,缩写B&R)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
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4)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扩展阅读:
2013年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愿通过扩大同东盟国家各领域务实合作,互通有无、优势互补,同东盟国家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⑸ 中方将设30亿基金促中国东盟海上合作 点评
目前这么做没什么问题,但是效果有没有、好不好还得以后再看
⑹ 我国为“新丝绸之路”制定了一个伟大的发展策略是什么
目前广西、广东、福建、海南、浙江等八九个沿海省份正摩拳擦掌,积极谋划“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以使中国企业对东盟的经贸、投资更加便捷。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经济贸易研究中心副主任肖鹞飞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国家层面的战略规划正由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等制定中。他分析称,不管“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如何做,最终战略只是在总体布局上提出要求,具体实施需要各个地区,尤其是沿海省份相互配合。
2月,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发祥地之一福建省副省长郑晓松曾透露,福建已经做了初步研究和论证,近期将拿出总体规划和行动方案。
按照计划,福建将推动与东盟政府机构、闽籍华侨华人社团和行业商协会之间常态化的沟通协调机制,推进“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项目建设。加强与东盟海洋经济、旅游、物流等合作,加快构筑海上互联互通网络,促进双向投资与贸易。
厦门市一位官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包括了东南亚、中东、东非等地。南亚、中东、非洲是重要的新型市场,而东南亚又是传统的进出口市场。“借这个机会,我们准备深耕东盟,重点开发新兴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该人士说,目前当地发改委方面正在做“海上丝绸之路”相关规划。
福建的邻省广东,正期待成为“海上丝绸之路”战略的排头兵。据广东海关统计,2013年东盟已取代欧盟(28国)成为广东第三大贸易伙伴,广东对东盟出口增长14.9%,进口增长7.5%,对欧盟进出口则仅增长1.6%。
与东盟接壤的广西,也在积极备战“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而海南省省长蒋定之在3月全国两会上亦表示,目前,全国已有八九个兄弟省份都提出要参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相比而言,海南的优势是突出的、独特的。海南要找准重振“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南坐标,在对接与服务中,进一步增加海南经济的开放度。
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东盟双边贸易额已达4001亿美元,年均增长22%,是2002年的7.3倍。2013年,中国对东盟进出口额为4436.1亿美元,增速达10.9%,而同期欧美日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3.5%,同比下滑1.7个百分点。相比之下,东盟对中国外经贸发展地位日益
突出。
在肖鹞飞看来,对于沿海省份,目前可以先从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在贸易、投资、海洋经济等方面,加大与东南亚各国的合作。
例如,在港口建设方面,广西将加快构建港口合作网络。加大北部湾港建设力度,积极引进国际港航企业等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经营主体多元化。加大港口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北部湾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鼓励广西企业到东盟国家参股港口建设。构建“海上丝绸之路”客货运“穿梭巴士”,加密货运航线,加强与东盟各国港口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
对企业来说,“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亦将迎来诸多利好。由于部分东南亚国家对中国企业实行贸易壁垒,致使双边经济摩擦不断,通过与东盟国家在经贸领域的深耕合作,可以使中国企业对东盟的经贸、投资更加便捷。
对“海上丝绸之路”颇有研究的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告诉《第一财经日报》,改革开放同时也是海洋文化、海洋经济的拓展过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可以发展海洋经济和文化,建设海洋强国。在这个过程中,海洋产业肯定需要走进去,与周边国家进行合作
⑺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毕业证和厦门大学一样的吗还是会注明马来西亚分校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的毕业证和厦门大学一样的,会注明马来西亚分校。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归由教育部直属的厦门大学全资所有,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的分校,学生学习期满并达到有关培养要求的,颁发厦门大学相应的毕业证书及学位证书。
根据马来西亚高教部的要求,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每年有3个本科入学时间,分别为每年的2月、4月和9月,中国学生统一在每年9月入学。

(7)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扩展阅读:
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是中国第一所在海外全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校园的分校,是促进中马人文交流的平台、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节点。日前,笔者走访厦门大学,倾听该校马来西亚分校办学的故事。
“厦门大学是我心仪已久的中国名校,我在马来西亚分校既不需要离开家乡,又能进入这所大学读书,非常开心。”王绥昌这样描述他就读的感受。
为了适应“一带一路”的需求,未来学校将招收更多的国际学生,招生比例将按照“三三制”分配,即马来西亚本地生源、中国国内生源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国际生源各占三分之一。
马来西亚分校的校园建设已经初具规模,第一期工程的13栋大楼已建成并投入使用。根据规划,建成后的学校将占地150亩,总投资将达约20亿元人民币。
马来西亚分校首期设立了包括信息科学与技术、海洋与环境、经济与管理、中国语言与文化、医学等共5个学院,涵盖13个细分学科。其中,中国—东盟海洋学院依托厦门大学本部学科优势创建,由外交部提议并命名,是首批启动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支持的建设项目之一。
目标是为中国和东盟各国培养输送高层次海洋人才。目前,本部海洋与地球学院拥有一艘3000吨级的全球顶级综合科考船——嘉庚号,预计将在今年首航马来西亚,进行东南亚海域的科研考察。
作为我国海洋学科走出国门的第一次探索,中国—东盟海洋学院将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做出突出贡献。
⑻ 中国—东盟外长会的最大亮点和成果是什么
8月2日下午,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在新加坡出席中国—东盟(10+1)外长会后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

王毅表示,今年是中国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关系15周年,刚刚结束的中国东盟外长会体现了双方战略合作的高水平。我们愿同东盟各国一道,发挥好现有机制的作用,遵循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等本地区长期坚持的基本原则,聚焦东亚,聚焦合作,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对话协商,共同推动东亚区域合作实现更大的发展。